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知识管理

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沉重的打击,其中对银行业的伤害更为直接。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深刻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借助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预测金融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资金筹措和运用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自诞生时起就面临着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一直以来就是银行的主要且核心的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它被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目前,我国整体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中人为的违约行为普遍,从而使风险骤增。(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3)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等等。(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的演变、经济形势的恶化、宏观政策的转轨、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宏观因素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走势,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如期限、利率、数量等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的失误;利率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等,这些微观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原因。(5)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由于银行传统业务――存贷业务的赢利局限,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寻找新的业务来拓宽其赢利渠道,于是,追求利润、逃避监管的巨大动力激励着银行将其业务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信贷市场转向了另一类业务:表外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调期和互换等。在我国由于许多关系还未理顺,法规管制乏力,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创新的成本和所带来的风险都很大。(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故在今后它的运行将暴露在由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中。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7)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但由于管理不善,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1、金融信息化及其发展历程。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作为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注定了其与信息技术的必然结合。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

统工程。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金融信息化是社会经济与金融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螺旋上升运动的历史延续,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性的特征。金融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金融现代化。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起步晚于西方先进国家,但是国内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与国外类似。金融信息化一般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目前运用于国内许多银行的研究部门和金融研究机构。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业日益显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强大支撑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显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今天的现代金融服务。未来还要不断探求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继续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风险抵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金融业服务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客户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知识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2、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管理(KnowIedge ManagemenllKM)

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具有网络化、动态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实现过程具有层次化、阶段化的特征。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创新化与服务化”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石,由于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是“创新与服务”的源泉,所以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现阶段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知识管理能够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除了通常所说的把显形的知识(显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可以把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难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也以某种方式储存保留。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大量的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此可见,金融业是最适合推行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在金融业大有用武之地。决定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经历数据收集、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三个历程,知识不仅仅是被动地收集数据,或者将信息按某种既定的方式排列以便于搜索,而且包含了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知识管理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务智能和支持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而保持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的银行,能够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赢得战略性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1、系统目标。一般来说,金融行业内的各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力可分以下几种:第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要求速度快、查询准,从而大大缩短工作人员的查询时间,并充分实现知识共享。构建起客服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相关业务解释作深入浅出的注解后纳入知识库,增加知识存储,实现知识沉淀。第二、运维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好的工作方法、最新的业务知识积累到知识库中,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提高问题的解决时间,故障解决质量。第三、围绕各自的业务、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建设建行知识库,以知识库为核心,依托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导入实施,促进建行知识分享性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加快自身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第四、在各企业内部,人员的调动以及离职也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岗位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我们设计并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目标在于: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商业银行管理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

积累、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及防范风险,减少银行资产的流失。

2、系统架构。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核心业务结合,融于运营的过程,是业务流程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业务应用、行业用户等组成。图1所示。

3、系统功能。该系统主要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金融信息(财务、客户、市场信息等)、金融知识(案例、规章、措施、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风险模拟系统主要模拟各种情况下的金融风险因子的变化,它把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管理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和多个交叉学科,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一直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上存在困难。因此,要建立涉及银行领域的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金流循环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并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了金融信息的统一管理,为银行领域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如图2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经营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在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一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面对金融领域海量的数据,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难题。如何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解决非结构数据(doc、him、txt等)的管理问题,需考虑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技术;如何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业务系统里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形成知识库,需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在网络社会中,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真正的“上帝”,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考虑到客户的需要和利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网络经济中,作为商业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挖掘必将成为一种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客户和访问者的爱好、生活模式等,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怎样来争取新客户,向谁推销产品和服务,怎样使产品和服务适销对路,怎样给产品定价,怎样吸引单个客户,怎样优化web站点等。数据挖掘客户行为分析工具的发展方向:客户可以指定服务,交换信息,可以用Web商业模式建模,预测、了解影响信贷的各种因素,以便迅速调整商业银行的市场、价格、库存等。二是信息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涉及多层次的金融部门,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意味着需要实现多业务应用与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系统中,为分散数据库访问压力,同时加强数据库的使用安全,采用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实现数据与应用系统的分离,建立多应用系统单一化与模块化设计开发模式,支持系统与数据统一透明的接口与集成,整合异构数据源,隔离基础数据与共享数据,通过组件及标准的接口为业务系统、金融模型及应用系统提供了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持,为实现多用户、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员工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0)等内容。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是整个经济的血脉,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国内外各个层次,存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采用金融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状金融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金融业务变化状况,如GDP、GNP、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外汇汇率、资金运用率、资本金充足率、存款稳定率等因素的变化,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现有国际上金融风险预警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一是KLR模型(Kaminskv,Lizondo,Reinhart,KLR)。KLR模型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灯号显示四个方面组成,首先建立一套检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确立预警界限值,并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表示风险状态,如绿灯表示安全、黄灯表示基本安全、蓝灯表示风险、红灯表示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DCSD)模型。DCSD模型来自检测KLR模型和其他模型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样本外表现的一个项目,根据离散阈值检验解释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它的预测水平和危机的定义与KLR模型一致,但在预测危机的概率时运用了多变量的Pmbit回归,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危机发生的概率随预测变量的相对变化线性增加。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了五个变量:真实变量与趋势的偏差、活期存款与GDP的比率、出口增长、储备增长、M2/储备的水平。三是私人机构模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主要的银行也发展了其内部的模型试图预测货币冲击对国外货币贸易政策提出建议,在新兴货币市场中对风险和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投资者作出预测。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金融风险模拟系统,综合考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分业监管现状及金融业开放的事实,以综合经营为主线贯穿始终构建一个适用于综合经营的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子

系统:一是风险识别子系统。从四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①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口变化率等),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②金融系统指标(GDP、M2、储蓄存款、汇率、外汇储备等),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④泡沫风险指标(股价指数变化率、股市市盈率、房价指数变化率、投资增长率、贷款等),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④全球经济指标(国际原油、粮食、材料、经济变化等),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对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归集整理,同时在考虑综合经营这一主要趋势基础上,对以往尚未涉及的宏微观经济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ARIMA模型、GARCH模型等的实证分析,并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领先性和获取的及时性、便利性,对已有的和新选定的指标进行有效筛选,从而构建对综合经营下的风险预警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二是风险计量子系统。运用金融风险模拟系统,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识别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评估各种风险因子的危险性,构建宏观层面的风险分析,包括: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针对越来越显性化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以及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风险来源的特殊性、风险传染路径的特殊性,对前述选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筛选,对微观指标与宏观指标的联系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构建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主要地区的风险计量:主要通过对经济总量和影响力较大地区的区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计量。分业监管的各主要金融行业风险计量:主要通过行业监管信息及行业间关联信息构建的适用于综合经营趋势进行风险计量。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冲击与危机传染风险计量:充分考虑开放经济对综合经营的要求、对综合经营风险传染的加强和路径跳跃等的影响,构建以汇率压力、货币政策独立于国际压力等为基础的风险计量体系。三是风险监测子系统。采用统计的方法,建立严格、完善的统计报告报表制度,对金融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各个单位上报的资料后,进行整理、汇总和,并运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预测出各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然后找出有的金融机构,及时将金融风险反馈给金融机构,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号,提醒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予以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金融风险,政府根据金融风险程度的差别而实施分类管理。四是风险控制子系统。帮助风险管理者遇到风险后,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预案。风险处理的四种基本措施:风险回避、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风险回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自留风险:自留风险即自己主动承担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日益严峻化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严重的时候还会威胁到金融业的安全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一些经营风险正由隐性转向显性,比如说贷款质量下降、经营亏损严重等,决策管理层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从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主要都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我们为了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求得一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要切实加强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从而为银行提供一个可靠的内部管理机制,尽可能的防范或避免各种潜在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稳健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内控是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而对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随着这些年来的金融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内控机制存在不少问题。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风险防范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银行内控机制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于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认识还不到位,这就使得银行内部的实际控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严重的时候还会制约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意识较为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把内控机制简单的理解为制定或汇总各种规章制度,从而无法使得内控机制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2)银行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应该来说,商业银行应该具有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从而为各种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修订并不及时,贯彻起来也不给力,它们在新经济体制下显得有些陈旧过时了,主要是考核指标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使得一些违规操作盛行,原则性问题讲的少,而以变通和回避为借口的灵活操作事情频频发生。(3)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存在欠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无法很好的适应内部控制要求,因为内控机制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要能够做到职责分离,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但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目标,很多环节上并没有实现分人分岗,只是停留在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从而容易导致一人多岗和混岗操作现象,使得一些环节的经验风险难以有效控制。(4)商业银行内部的稽核制度不完善。作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内部稽核机制对内控机制的完善和加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内部稽核工作仍然相对较为薄弱,根本谈不上强有力的内部稽核机制。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稽核面过窄,频率偏低,缺乏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内控系统处于低效或流于形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完善的具体途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操作性风险错误或事故尚难以根绝,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业务处理方式变化使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转移等。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内控原则,比如说,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重在防范的原则、以人为本、全员有责的原则,还要遵循银行会计内控的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规范化原则、谨慎性原则、监督性原则、授权授信原则等,尽快采取措施来探索一条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的新途径。具体来说,这些完善途径如下:(1)切实提高银行管理者对于内控机制的认识。应该来说,商业银行管理层对于内控机制的建设工作认识并不到位,而这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内控效果,影响到员工的内控行为。因此,我们说,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银行管理层必须尽快提高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纠正那种“内控机制就是规章制度”的片面认识,提高对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重大意义的认识,将内控寓于整个经营管理之中,从严管理,形成静态的、潜在的安全保障机制。(2)建立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内控机制,这是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暴的关键手段之一,是商业银行强化内控机制建设的基础所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整理,要坚持“内控制度先行”的原则,使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坚持“责任追究”原则,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3)合理配置银行人力资源,优化人力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必须注重对于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要从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入手,不断增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工作,从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促进业务发展来设计银行基层网点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坚持内控优化的原则,用制度管人,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落实,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业绩评价考核办法和员工激励竞争机制,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出高素质、善管理的银行人才队伍。(4)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的稽核监督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稽核监督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尽快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构建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但是,毕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具备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实行由总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向一级法人负责的稽核管理体制,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稽核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稽核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从而通过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充分发挥稽核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5)培育良好的企业内控氛围。这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着力于培育出一种优秀的企业内控文化,努力增强银行的内部软实力,从软约束力的角度出发,强调银行的内控文化的软约束力,重视以人为核心,通过自我修养起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培训、建立赏罚机制等手段来培育出一个良好的企业内控氛围,使得银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与风险,理解并随时掌握好进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导向。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权力使用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稽核监督作用,增强组织控制力度,从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即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第二个层次中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在第三个层次中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以“人本主义”做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通过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运转,保证银行内控体系有效运作,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雪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2008(5)

[2]梁春满,陈静.现代银行内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项楚怡,詹彬斌.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欧债危机 内控策略 农村金融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内控机制,从多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使农村金融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农村金融已经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强化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机制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1.欧债危机下存在农村金融内控制度不严密问题

欧债危机下金融市场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存在无序性问题,因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内控制度,才能促使农村金融顺利度过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内控制度缺乏响应的立法程序,因此行内的规章制度制定比较随意,导致很多制度无法真正发挥效能作用,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制度没有经过全面的推敲、论证,制度出台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对农村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外界状况不断修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较弱

内控惩罚和制度培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导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弱,当前情况下需要解决制度培训力不强的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内控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对内控制度熟知,对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如果员工不能正确的理解内控制度,对金融内部规则不能全面把握的情况下,对制度的执行策略会产生影响,很难产生自律效果。其次农村金融内控机制不能全面执行,导致违规惩戒不能全面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很多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减弱,对自己查处农村金融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各种违规事件产生很大的问题,很多事件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内控,对应对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冲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能部门身兼数职无法对金融政策全面的把握,同时制度监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欧债危机下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活力也受到影响,导致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下降,很多职能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因此惩罚力度不能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3.欧债危机下内控缺乏优化机制

欧债危机下内控管理激励机制缺失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内控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策略无法全面而系统的执行,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监督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对政策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那么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的很多金融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强制执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内控制度对优秀员工的激励不够,导致很多员工被动的接受相关制度,对金融市场自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建设的措施

1.严格规范各种制度程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程序,农村金融需要规范各种立法程序,同时需要明确立法的权限,提升立法的水平,对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各种处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立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需要贯彻,对金融制度建设进行全面有效的论证,通过对三道论证程序的全方位处理,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动力,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冲击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当前需要从合格论证、风险论证、法律论证三个角度出发,提升欧债危机的整体应对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通过提升对员工内控管理认知程度,优化金融管理机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是内控长效管理机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开展的专项内控制度活动看,很多情况下没有高度重视内控文化建设,导致内控机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对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稳定、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内控教育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内控制度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掌握内控制度的水平,从业人员全面掌握内控制度,可以更好的利用制度解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产生的各种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对每个内控制度必须学习,每个员工必须全面读懂内控制度,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从思想文化上促使员工能够规范实施金融政策,强调按章办事,科学应对欧债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员工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违规惩治力度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保持威慑性和严肃性,对于金融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需要严肃处理,保证内控制度在管理上能够更加科学有效,解决内控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软弱无力的局面,为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振兴农村金融市场创造积极的环境,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整体分析,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检查力度,农村金融结构的内控监督管理需要做到科学合理严肃,对各种违法证据需要做到检查有力、执行有效,为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氛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按照风险论证、法律论证、合规论证的模式推进各项工作,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是实行稽核执法集中模式,通过对金融内控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稽查,可以发现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作用。欧债危机本身已经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当前金融机构只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把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对各种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避免业务部门自批自查过程中产生的尴尬局面,为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机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理念转变,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文化 内控制度 内控管理体系

一、银行内控管理问题所在

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一有关内部控制的第一个行政规定开始,经过多年的机构改革、健全规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内控能力不断增强,但其内控制度仍存在着缺陷,原因在于:(1)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庞大,内控管理系统内容复杂,边界相对模糊,使得内控制度的制定较其他行业困难得多;(2)任何完善的内控制度都会因为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的判断失误、对指令的误解或采取不执行的态度等都可能导致内控制度的失效;(3)内控制度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银行已有的内控制度一般都是为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因此可能会对不正常或未能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控制能力;(4)内控制度需要置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中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内控环境包含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气氛,形成商业银行全体人员识别和看待风险的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内控制度所需的内控环境并未形成。由此可见,内控制度只能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证。

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风险观、内控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内控制度虽然不由内控文化所决定,但任何一个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健全的内控制度,更需要在内控制度中凝结丰富多彩的文化属性。笔者认为,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凡事都能规定到,而文化却能时时处处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内控制度永远不能代替内控文化的作用;反过来,内控文化也不能替代内控制度。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及对内控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员工个人与银行整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是不行的。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内控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将内控文化和内控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互动分析

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支柱。内控文化是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制度固然是很好的管理手段,但它不是最有效的。个人的道德风险很容易转变成银行的经营风险,一个人搞垮一家银行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里森由于违规操作,致使这家声誉卓著的世界老牌商业银行在一夜之间以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破产。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在英国金融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巴林银行,按理说应有一套完善的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监管措施,但事实上它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缺乏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更缺乏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核心的把握,没能使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假设,致使里森的行为严重偏离银行这一特殊企业的价值观。巴林事件无疑给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警示。没有健全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或虽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却有章不循,缺乏卓越的内控文化建设,其结果都会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生存。

虽然内控文化会影响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但内控制度仍是保证内控管理体系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在倡导内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推广和传播内控文化的核心精神,但要把倡导的内控文化渗透到内控管理过程并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内控文化是一种共同认知,让银行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内控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把内控文化“装进”内控制度,通过制度的执行则会加速这种认同的过程。

综上所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互动关系至少可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两者不可或缺,都是内控管理所必需的,就像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规范,也需要法律一样;(2)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具有内在的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在设计内控制度时要注意与内控文化的特征相适应,在倡导内控文化时要通过制度融入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去;(3)构建内控管理体系时,要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内控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同时用完善的制度促进优秀文化的形成。从文化到制度,再从制度到文化,建立新制度,倡导新文化,两者交互上升。内控管理只有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中,将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进行有效的链接,不仅是提高商业银行内控执行效果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如果把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割裂开来,在内容上缺乏关联,或在时间上相互滞后,都会导致内控目标的落空。在过去的内控实践中,商业银行对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的共时效果应该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内控制度的建设、外部监管、人员素质等方面寻找原因,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相互脱节所导致的内控失效问题。例如,银行在对违规操作、携款外逃、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进行研究与分析时,总是把焦点集中于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上,希望通过对内控制度的缺陷分析来解释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制订预防措施。其实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所有案件不仅与内控制度有关,更与内控文化以及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是否衔接有关。如果两者不能有效链接,即使是严密、健全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

实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链接的契合点应该是:(1)商业银行应将内控文化的精髓作为制定内控制度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制度执行中高度体现内控文化的理念,将内控文化的精神落实到实处;(2)依据已经确认的内控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现行内控制度中是否有与内控文化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内控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废弃与内控文化不相容的制度;(3)以内控文化理念为基准,对内控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适应变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防止刚性的制度对内控文化理念的侵蚀;(4)通过内控管理体系,在内控文化建设过程中控制内控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及时纠正偏差,并对内控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5)通过必要条件,将内控文化理念的贯彻执行制度化。

基于上述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链接的契合点,构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步骤可设计为:(1)为达到内部控制管理的根本目标,商业银行需要设计明确的内控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内控理念。银行业的风险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内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内控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对银行业风险特征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2)当商业银行确立内控理念后,应采取措施使内控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共同认可,如果内控理念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则需要内控制度的强制执行。要以银行理念为导向,制定与内控理念相融合的内控制度。对符合内控理念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对违背内控理念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3)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地执行内控制度。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形成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紧密结合的内控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内控管理的执行效果,在内控文化与内控制度进行链接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手段:(1)让全员参与管理,使其了解自己在内控管理中的角色要求。全员参与对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培育优良的内控环境。根据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加大了人的因素在内控环境中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人员。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能使银行的核心人员更加关注银行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金融犯罪的动机;(3)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主要途径是:提高银行有关雇佣、培训、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4)增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左右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评判一家商业银行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行严格的内控问责制,建立可执行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系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效能,提高监管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刘江林.对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1).

[2]张玉红.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06).

[3]罗清驰.对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银行执行力建设的思考[J].新疆金融,2008,(04).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5

一、转变思想,立足定位

通过为期两天的紧张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瑞丰银行坚持“瑞丰模式”、“流程银行”、“全面风险”、“内部机制”、“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的六位一体的布局,也正是这种布局使他们真抓实干、稳中求进、创新求变,向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农村商业银行迈进!我们这两天在感受瑞丰银行深厚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被瑞丰人不断转变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而深深震撼!其实瑞丰银行在成立之初和我们一样也面临过发展瓶颈,他们通过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员工思想快速转变,进而才有现在的瑞丰。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完善的晋升机制、培训机制和淘汰机制;在企业定位上,定位零售银行、差异化营销为核心;在企业理念上,秉承“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关怀和培养;在营销理念上,全员都营销的理念转变员工思想,带动员工积极性。

结合省联社的要求和我们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首先要从转变思想、立足定位入手,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推进员工转变思想,树立员工主动营销意识。在内控管理方面,遵循运营管理是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风险防控是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强化内控管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强化我们团队的执行力。

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更何况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银行业,我们想要发展也只有不断的进行业务的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瑞丰小微贷是引进德国IPC技术,成立事业部制管理,以软硬信息分析为基础,交叉检验为方法,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是放贷的唯一依据,劳动密集行为结果;在组织架构上实行独立的薪酬考核机制、独立的业务运营机制、独立的人员管理机制、独立的财务核算机制;在办理流程上实行贷款全程“四眼”原则、贷款调查“四步曲”,亮点是自己编制财务报表,交叉检验,线上集中审批,专岗发放操作,前后分离,贷后管理标准化监控流程,逾期追讨实行包容性的不良责任追究机制和积极的个人、团队绩效激励机制,人才理念注重人员晋升和培养,品牌理念服务微小的客户理念、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差异化营销理念、贴心客户的服务理念,风控理念有风控管理和责任追究。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6

一、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制定正确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是逐步加强海外项目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如何加强海外项目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明确界定总公司和项目部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由于海外项目管理机制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所以需要尽量缩短其过渡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明确职责的条件下,制定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等重要部门的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的有效设立才能保证各项决策的正确实施。第三,明确划分出各财务人员行驶的职权、制定合理而严格的财务决策程序,这可以说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先决条件。

二、内控管理

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要比国内内控管理急切而重要的多,因此要十分重视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如何做到加强海外项目的内控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财务机构的内控管理,会计和出纳人员的安排就应做好,这要在项目前期做到两个职位的同时到位。要严格做到会计与出纳相互协调统一、相互紧密联系,针对财务人员回国休假的情况,要安排好其他人员继续工作和轮换班工作,紧急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可以临时指定替换人员。其次,关于财务授权问题,总公司要加强其涉外工程项目授权管理的控制。最后,加强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人员要认真履行其会计监督职能,要严格遵守总公司和项目部制定的各种内控管理制度,若有违反内控管理制度则要及时反映;项目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工作,要以身作则。

三、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现金流是执行涉外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因而资金管理也就成为涉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焦点和中心。笔者认为,要做好资金管理,应该从以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统一集中管理境外资金。对项目工程尤其是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进行统一调度,实现集中管理,做到全面监控,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第二,采取多种方法,降低外汇风险。目前我国的境外承包企业多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在公开市场上所采用的汇率等均是金融衍生工具,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交易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要减小这种影响,在了解国内外银行远期汇率报价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与合同方协商采用固定汇率进行结算,以降低市场变化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针对分包合同的签订,外汇币种应该与主合同所采用的尽量相同,以减少外汇多次转换引起的资金损失;要积极掌握银行远期报价,进行适当的远期外汇交易,降低外汇汇率损失。第三,加强和重视境外资金管理。要重视境外资金的安全,加强境外项目工程的物理防范其中财务室要配置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设备。

四、外账和纳税管理

做好外账管理,是规避境外企业纳税风险的有效途径。外账管理,是指对境外项目所在国的财务会计制度、税收政策进行的会计核算表和所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建立外帐核算的基础上,境外企业要认真研究驻在国税收政策,作到依法纳税,合理避税,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境外企业搞好纳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施工企业要重视和认真研究境外项目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本国自身的政策,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费用。第二,重视合同中有关纳税的条款。第三,施工企业可以引用所在国的会计人员或会计师参与协助会计工作,包括编制符合当地税务部门要求的财务报表,以更容易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审查。

五、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