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哲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环中;文论;哲学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2)02-0095-03
自庄子提出“环中”论,南朝的刘勰、唐代的司空图、北宋的邵雍都对此理论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了阐释、吸收和发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虽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并不详细。其中对于他们在何种层次上吸收、如何吸收以及他们的不同之处更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如上问题略作探讨。
一、庄子“环中”论的特点
“环中”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庄子》一书最早提出来的,而作为一种思想却早在《老子》中就已产生。《老子》第五章有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龠,是古代乐器,形状像笛,都是中空圆环之状。庄子在谈到“环中”时说: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注曰:“偶,对也。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枢,要也。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成玄英疏日:“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也。”“环者假有二窍,中者其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陆德明释文日:“‘以应’应对之应。”就是说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超越了相对;既不是无,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那么,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得了这个“道枢”,就可以得其“环中”。“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住了这个中心点,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可以应对所有问题和事物。
庄子“环中”论的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具体地说,庄子是以车毅做比喻,抽象地说这是庄子虚拟的一个“环”,这个环由是非和对待组成,无始无终。其次,所谓的“中”是庄子虚拟的这个“环”的中点,是道的枢纽,但并非就是道本身,就像门的枢纽不是门一样。只有站在这个中点来应对问题才是得道的应对态度。再次,这里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庄子认为站在“环”的中心看问题是一个最正确的角度。因为如果你站在环的组成部分里,你将永远脱离不了是非和对待。
《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二、刘勰对“环中”论的阐释――风格论
刘勰《文心雕龙》云:“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刘勰认为,作者的才华虽有一定的天赋,但学习则一开始就要慎重;好比制木器或染丝绸,要在开始时就决定功效;若等到器具制成,颜色染定,那就不易再改变了。因此,少年学习写作时,应先从雅正的作品开始;从根本来寻究枝叶,思路便易圆转。上述八种风格虽然不同,但只要能融会贯通,就可合乎法则;正如车轮有了轴心,辐条自然能聚合起来。所以应该学习正确的风格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培养写作的才华。所谓创作的指南针,就是指的这条道路。
进一步说即学习具有高雅风格的经典著作,是形成健康风格的根本修养。从根本来着手,再来探讨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思路自然圆融通畅。这种理论,刘勰在《宗经》篇里表现得最分明。他说:“若禀经以为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同时,他指出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资,还需侧重学习,尤其是一开始就因性之所近,向雅正的作品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此处之中心观点即:这八种风格类型虽然各不相同,然而其间的互相会通之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风格的会通之处即“环中”,就是“雅正”。这符合刘勰“原道、征圣、宗经”的一贯思想。
三、司空图对“环中”论的发挥――意境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司空图借“环中”指诗歌中蕴而不出或渐行渐远的精神和审美意味,也就是《与李生论诗书》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庄子・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此诗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核心,“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其比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其方法,“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是其特点。从创作角度,如何“超以象外”呢?必须“得其环中”。即必须“真体内充”、“返虚”“积健”,才能得其“雄浑”。“真”为道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自然之“真”,“虚”为道家“惟道集虚”之“虚”,“健”为儒家“天行健”之“健”。“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是“健”,是“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虚”,是“阴”。所以,“环中”即“真体”、“虚”、“健”。从鉴赏的角度则反过来。
古人讲天人合一,从艺术角度是要把技巧上升到道的境界,从“画境”进入到“化境”,即所谓出神入化。中国人历来以大为美,实际即宇宙之美、宇宙之感。这宇宙感既有无穷时空的微茫,也有生化天机的微妙。静、深、远,旷古而恒久,此即宇宙的无限与永恒,此即天地自然的宏伟之美。表现天地之大美仅从技法上去解决问题,是走不通的,需将自己对天地之大美的追求,从哲理方面来解决,升华于哲学层次,“艺必以道为归”。这就是司空图诗论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实际也是庄子思想的体现。
四、邵雍对庄子“环中”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原论
邵雍对庄子所著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其“通物”,但对他的性格则不认同。说庄子“雄辩”、“气豪”可以看做是赞赏,但也可以看做是批评,所谓“未
免乎较量”、“失之辩”。
邵雍虽然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未免乎较量”,但对此文中的“环中”却很赞赏,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邵雍的先天图是一个独创的宇宙发生论的理论模型,他以之论证自然和人化的客观必然性。所谓“先天”是“出于自然,不加安排”的意思。在论述先天图中宇宙运化的客观法则时,他称为“环中”原则。他说:
先天图者,环中也。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
在这里,邵雍的“环中”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环”已经不是由“是非对待”而组成,而是由“阴阳对待”而组成。
其次,这个“环”不仅有时间上的“循环无穷”,而且有空间上的“循环无穷”。
再次,这里的“中”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中”,而是指先天图的“中”,就是说,邵雍把庄子的“环中”实化了。
最后,这里的“环中”不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而是万物产生的起点。
但邵雍并未到此为止,他说:
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对于“故图皆从中起”,邵雍的学生程大道解释说:
邵子谓“图皆从中起”,此“皆”字,兼《方》、《圆》图而言。天地定位,此《圆图》之从中起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方图之从中起也。圆图:乾坤当南北之中……是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方图:震巽当图之中……是方图起图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故日“皆从中起”。
按程大道的说法,邵雍所谓的“中”是指,圆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南坤北当圆形之中轴,然后分东西两半;方图从中起,是从图中部震巽之间划界,分为左右两片。“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方图起圆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都是从方位说的。
朱熹则解释说:
圆图象天,一顺一逆,流行中有对待,如震八卦对巽八卦之类;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如乾八卦对坤八卦之类。此则方圆图之辨也。
按朱熹的说法,先天图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从时间上看,反映了子午卯酉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从方位上看,反映了南北东西四方的阴阳变化。圆动为天,“流行中有对待”;方静为地,“定位中有对待”。天地万物变化之妙尽在图中,更具有哲学本体发展论的意味。
从以上解释看来,邵雍所谓“中”或者是指图的“中轴”,或者指图的中心,或者指四正卦极阴阳成长的初始及终点的位置。
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就可以看出,以上几种解释都有以下问题,就是只涉及对于“中”的解释,而不及“环”,并且都是就图论图。
那么,邵雍所谓“环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他对“先天之学”和“先天图”的整体论述中找答案。他说:
先天图者,环中也。
先天之学,心法也。
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物,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邵雍认为“先天图”即是万事万物产生、变化规律的图式表达。而“环中”的位置即是太极的位置,这是对于自然界来说的。而对于人来说,人心的位置即是“环中”,心中含有太极,所以他说“太极即吾心”。这样邵雍利用“环中”这个概念沟通了自然与人身;用太极的概念沟通了道与心,从而把自然与人打成一片,进而上升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邵雍的“环中”概念包含了自然与人,最后奠定了他的“心学”理论。
而此“环中”论也指导了他的创作,他在《首尾吟一百三十四首》之七八云:“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爱时。已着意时仍着意,未加辞处与加辞。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代了天工无限说,尧夫非是爱吟诗。”他说自己写诗就是“天且不言人代之”,“代了天工无限说”。看来邵雍自认为就是圣人。当然,“口代天言”还必须有具体的出发点,邵雍说:“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这就说明“口代天言”的本质就是以先天图为发言的依据,一句一言皆从图中出来,先天图即环中,“环中”即“心”。这样,转了一圈,“口代天言”实际就是“口代心言”。但这个心已不是一般人的心,而是万化万事生乎其中之心,是至诚之心,是纯道之心,是通神明之心,就是说这个心已经和天地万物之理合一了。只有这样,心中之志才能保证是合于天的,从心中流出之言才是合于道的,也才能保证口所代的是“天”。
总之,通过对庄子“环中”论的阐释和发挥,刘勰、司空图和邵雍从文学的风格论、意境论和本原论上对“环中”一词不断变幻充实内容,创立了各自崭新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邵雍,皇极经世书[M],(明)黄畿注,卫绍生校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黄宗羲,黄宗羲全集(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2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3结语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3
美国人的企业管理重视法治、制度、理性、科学、创新、战略等,谋求最佳化管理、精确管理、最大化效率,为此建立了泰罗制、福特生产方式、敏捷生产、精确农业、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6б管理、标杆管理等,现在他们又提出了学习型管理和创新的、战略的、文化的、知识的管理,以及顾客终身价值、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价值链、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价值、企业再造、企业愿景、企业竞争战略等理论。
而中国、日本的企业家哲学与之不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不是技术,不是流水线。东方思想以感性为特征,注重感悟、悟性、直觉、传心、情感的作用、心灵的沟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强调道德、心理的需要,注重和谐,中国人遵奉“仁”、“义”、“礼”、“智”、“信”,日本人遵奉“和”、“忍”、“信”,并建立“劳资共同体”,管理人员与职工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东方的软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文化管理、竞合管理(竞争与合作并存)、看板管理、弹性管理、柔性管理、柔性组织,以及小批量生产、用户至上、客户满意的质量观(而不是冷冰冰的ISO标准),以传播、沟通为中心的整合营销在管理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企业家应当创立自己的哲学,并且把它渗透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形成教派般的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人人恪守,自觉应用。还应当将复杂的企业哲学浓缩成“企业座右铭”,人人易于背诵和掌握。
有些企业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但具有很高的悟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家风格,我将之概括为“无”的哲学。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谓“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首先要有“无”的境界、“无”的心态,即自由心态,“无”即一切,一切即“无”,世界在虚实之间,企业家奉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并存,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企业家应当具有修身的两面性,一方面入世,勤俭,奋斗,谨言,慎行,敢于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超世,超越世俗,飘逸,隐退,低调,稳步发展,学会放弃,奈得住寂寞,所谓“天下几人能隐遁,汉家九鼎赖渔樵”,做百年老店、使基业长青也需要博大的淡泊的超越的情怀。古人说得好:“平常心是道”,“佛即在家中”,也就是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涵养和修行;“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都是一种很高的忘我境界、“无”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在“无”的境界,“有”中不忘“无”,企业家才能把持得住,才能不翻船,才能永续经营。孔子说“隐居以求志”,诸葛亮说“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所以,“无”实际上是磨练、产生“有”的最佳时机。不过,有时候即使看见了、触摸到了“有”,也不要急于获得,所谓“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乃进步的根本”,要忘掉繁华名利,恢复赤子之心——“君子事来则心始现,事去则心转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或者企业家要培养厚重的品质——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深沉厚重是第一等品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品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品质”。企业家如果进入了如此的“宇宙境界”,就不愁没有大的基业。
奉行“无”的管理,要求领导者——少发号施令,职员人人成为管理者;进行精简经营,提倡“大道至简”,突破烦琐哲学;使用“无”的技术,也就是简约的技术,管理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好的”,此即“无”的技术,如此企业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到了以人为中心。佛教经济学也是“无”的经济学,强调人重于商品、节约资源、满足就业、发展人本技术、建立劳资共和企业,使得工作、生活都满足人性,企业成为保障自由、人的尊严同时赢利的“幸福之家”。
我认为,企业家还应当建立“无”的组织,即模糊的柔性的灵活的组织,鼓励员工打破条条框框去创新;同时创造“无”的空间、遐想的空间,让无形的知识、思想、理念自由驰骋,发挥最大的潜力;与竞争对手“无”界限,“与狼共舞”,“无”排斥,“无”恐惧,与之合作,分享成果;应当创造“无”地产——网络经营,“无”距离——贴心的交流,“无”时间——及时的服务,“无”物质——重视无形资产和市场价值,“无”语言——企业家的根本思想、企业管理的精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4
(一)朗读地点和时间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当前我国的七年级英语朗读教学中,存在着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朗读地点和时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七年级学生朗读的时间都是利用早读的时间来进行的,而地点也是在教室。实际上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本身就不够,所以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安排较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的朗读时间就少之又少。同时学生也不会在课下的时间进行英语的朗读和训练,这就造成七年级学生英语朗读时间较短,地点局限性较大,因此对于英语学习基本上没有效果。
(二)学生朗读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欠缺大多数的学生在晨读时间的朗读,效果都是不太明显的。很多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可是学生们却是“无心念经”,以凑热闹为主,实际上起到的学习效果和朗读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没有目的性的阅读,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朗读的时候心不在焉,这也就必然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三)朗读材料单一,局限一般而言,七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候阅读的内容都是教学的课本,这就使得朗读的材料相对比较单一,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朗读的枯燥和乏味。假如我们可以在朗读材料方面有较多的选择,那么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如果只是比较单一的朗读材料,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接受的知识也是局限的,所以只有不断的拓展阅读和朗读的材料,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和阅读面,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和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对七年级英语初学者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和举措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朗读教学对于七年级英语初学者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认识更多的英语单词,对于一些词组的掌握和句型的理解也可以更有帮助,其次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形成对英语的独特感受,对学生未来的英语阅读和表达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效果。而要想更好的提升朗读在七年级英语初学者教学当中的作用,我们就必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供大家思考和选择。
(一)教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示范我们应该明确,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都是浅层次的,因为是初学者,所以对于英语单词的熟悉和句型的把握都比较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帮助和标准的示范。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对于初步学习新的语言的学生来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示范,既包括语音语调,也包括情感的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模仿和朗读,进而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学 文化能力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我国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法依旧是传统的主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文化能力方面的缺陷也逐渐体现出来。这就导致这些外语人才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中出现跨文化交际方面能力的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法理论问题。在我国主流的英语教学法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培养主要为语言能力方面,对文化能力培养却不够重视,忽视了英语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与交往中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问题。在一些高校中,除了英语专业外几乎不设置跨文化交际的科目,对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学习者无法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无法理解英语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而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大纲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部分。
3、意识问题。虽然英语作为我国学生所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第二语言,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者应用到英语的地方非常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无法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4、与英美文化接触不多。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接受文化教学的专业训练,与英美文化接触不多,因此对英美文化了解不够透彻。
5、评估与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中,对学习者的考核主要是对其知识、能力、交际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并且也将这几方面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目标,而英语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则被忽略,致使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不高。
6、刻板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大量的英语词汇的积累,这种学习方式难免会使学习者忽略英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容。
二、高校教学改善的方法
在高校中,大学英语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应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制定出更适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扩充原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教学大纲。注重学习者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将跨文化交际纳入教学大纲之中,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学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并提高对跨文化交际重要性的意识,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将英美文化融入到授课的内容中。
3、制定相应教材。这就需要专业的研究学者对大学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制定出适合高校教学的教学法。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1、显性文化教学法
此方法主要是英语教学相对独立、系统比较直接、以知识为主要重点的文化教学法。其明显的主要特点不仅表现在省时而且高效,同时,这些文化知识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方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学。。
2、隐性文化教学法
此法是把英语、文化两方面的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此种方法的长处主要体现在进行课堂的交际活动时,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了解、感知不同文化的机会。
3、综合文化教学法
此方法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把上述两种教学法的优点总结在一起,把文化知识、文化意识以及行为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同时进行。
四、文化能力的培养策略
1、优化高校英语教学方式
在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过程中,系统的文化教学策略是整个教学的基础。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教授式同开放式两者相结合。传统的教授式是不可缺失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抽出相对的时间讲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可以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让学习者对本堂文化知识进行自由发言,不仅不需要为了准备话题而费时,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得到再次的巩固。
(2)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特意营造真实、轻松的英语文化氛围。老师要把自己定义为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对学习者给予帮助,多鼓舞学习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以树立学生的自信。
(3)教学与实践融合成一体。学习者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从一开始对英语专业地了解到实际中开始应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化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2、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持续拓展与网络教学的日趋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中已经开始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英语语言智能。根据实际情况,老师可以自行合理的制作课堂CAI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使图片和文字互相陪衬,使英语语言丰富多彩的表达出来。
(2)借助网络调动学习者的人际交往智能。以学习者的专业为基础设计问题,让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对相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可以提高人际关系的技能
(3)借助电子阅览室调动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智能。阅览室的资源广、更新快大大的帮助了学习者阅读跨国信息,开阔视野。
五、英语教学文化培养的设计课堂活动
1、短文仿写训练
短文仿写主要是让学习者可以对比两方的文化差异,并且熟悉英美的行文方式,从而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加深印象。
2、角色扮演地域文化
老师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四个国家的居民,把相关的文化资料让学习者进行学习,然后让学习者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文化特色及人文思想。这样学习者可以更多的掌握异国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让学习者了解到,虽然这四个国家都是以英语作为母语,但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
3、参观国外工艺品展览
许多工艺品都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通过参观国外工艺品可以使学习者更直观的对外国文化进行感受,通过探索工艺品所蕴含的意义,提高学习者对文化接收的意识。
4、寻访外国友人
与外国人进行直接交流是提高学习者对他国文化了解度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与外国人的交流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外国的文化。
5、欣赏外国影片
让学习者欣赏与外国教育、教学方面相关的影片,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外国教育体系与中国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
结语:
英语作为对外交际中最常应用的语言,而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对外语人才的文化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摇篮,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中需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法,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竹香.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旬刊,2015(12);
英文哲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