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1

【摘要】在社会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主要的管理标准。同时,随着国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因而为工商管理体系的健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实施工商管理,能够提高发展速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所以合理的协调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 市场经济 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现代有效的管理运营手段,对调控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自由经济体系,在该经济体系下,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与销售,所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很大差异,对销售价格与产品质量进行管理显得及其重要。此外,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一、工商管理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依据工商企业管理标准对市场经济结构水平和市场经济私有制等方面予以分析,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可控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市场整体予以研究,能够达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与决策,确保市场工商管结构更加专业化。通常情况下,以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为基础,就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予以分析的效果,使得市场受到工商管理的影响,工商管理能够对提升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并保证二者能够协调统一。

二、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

我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商品生产和营销等产生的,国家为了对社会中商品经营体制予以监督,成立了工商管理部门,从而实现维护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其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有关管理人员会结合工商管理规定对维护其秩序,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效益有@著提高。由此表明,不同商品的生产、交易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管理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为增强工商管理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提高生产能力,使得商品的生产和营销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利益主体矛盾有所增多,对发展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其正确引导,只是在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是难以达到管理的目标的,应当确保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互相协作。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因而极大的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工商管理力度,进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改善市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工商管理有利于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范。在工商管理期间,必须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法与合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予以深入研究,可以对市场经济主体加以规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工商管理时,制定了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制度,借助于制度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助于对市场监督。在工商管理时,需要保证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工作能够平衡发展。通过强化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加大对市场经济中的违法状况予以监督,进而为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对如上问题予以监督和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3]。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时,常常存在着虚假广告问题,工商管理对其予以严肃处理,对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工商管理对健全市场社会经济体系有很的的帮助。在借助于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予以监督期间,需要建立社会经济体系,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工商管理发挥其职能,对市场予以监督和管理,实现对市场的规范,使得社会上的资源予以整合,正确引导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和相互监督等特点,通过协调统一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明确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对明晰工商管理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2015(11):94-94.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工商业;管理方式;职能;市场

以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也就是说市场自发运营与政府出力干预的关系。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人民的权利有极高的地位,权利也为人们服务,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切实发挥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发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优方式,但其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市场调节失灵。在这时,政府的职能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追赶时代变迁的脚步,管理部门要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多的创新。工商管理对社会构建来说很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成为了管理人员钻研的重点课题。

一、工商管理的新挑战

(一)传统工商业运营方式的消失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人们大多只看中管理职能的应用,而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重视实际状况是发展的前提。

(二)新时代的号召

在提出“市场经济”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因此,要求我们迅速改革创新工商管理的职能,转变管理模式以确保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这要求管理人员摒弃僵化的思维方式,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新时代。据相关调查表示,工商部门在积极反馈管理效果后,其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如何使工商业与新时代接轨

(一)坚守管理原则

新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过去的历史表明,陈旧的制度无法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所抛弃。因此,创新成为了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中的动力源头。在工商管理职能的创新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动摇,充分考虑到全球化的大环境背景,坚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国家利益为先。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完成本职工作,杜绝一切逾越本职甚至违法的行为。注重发动每个执行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分配的个人身上,本职工作不能推脱及逃避,注重效率与利益的结合。进一步打破制约工商业发展的体制与思维定式,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注重分析每个存在矛盾的问题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二)市场与管理的关系

市场因素失灵会严重影响经济运营,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因素发挥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市场是包罗万象的,因此,这个大环境显得格外鱼龙混杂,市场中的成员良莠不齐,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即使如此,工商部门不能因为市场管理的千头万绪而放任其自由发展。工商管理的职能要求其制定更详尽的方案,例如:制定全新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经济事务的具体条件及方式。做到规则平等,机会平等,杜绝一切特殊权利。其次,有效的执法才能确保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市场运行的规范性与监管力度密不可分。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既然享受了健康的环境与公平的机遇,就要完成相应的义务,按照规定运营,坚决根绝所有违规行为与违法行为。

(三)分工明确,合作共进

从部门内部讲,全新的管理方式就要有全新的职能划分。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求让工商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职能,去除冗余的职位,提高办事的效率。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又要加强合作。例如: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关联紧密,相互影响。一个部门的进步,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分不开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四)诚信是部门的明信片

对于个人来讲,人无信而不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诚信为人,工商管理部门的整顿同样要强调信誉。个人品德与法律都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不同的是:法律是强制执行的法规,而道德主要靠大众舆论来影响。信誉属于道德中的诚信范畴,不仅靠法律维护,也靠道德维系。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喜欢与诚信的人打交道,而不诚信的人即使提供再丰厚的利益,人们也只会绕道而行。不良信誉就像毒药,不仅毒害一个人,一个部门,也会污染了整个社会大环境。

(五)工商管理内部职能关系的明确与调整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是人们所向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水平越来越快,时间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效率成为了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对于效率的强调,就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部门中不同职位的不同全责进行精细的划分与明确。执法规则明确可以促使市场井然有序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持续、稳定。根据资料显示:传统模式下的管理部门存在许多冗余职位,造成职责推脱,办事效率低下,成为最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时代飞速变迁的今天,工商管理的方面遇到的挑战,发展的方向。并进一步探索了如何改变工商管理职能,加强管理的力度。针对存在的执法力度问题,信誉形成问题,结构改良与优化问题,思维模式转换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在未来,工商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完善部门运营中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0:209-210.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3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永远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国家一切事务的发展都在追求着经济的最大化,而经济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角落,与社会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世界永恒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认可与尊重,那么首要的就是发展自身的经济。因此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工商管理便应运而生,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规范社会的秩序,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便于我国经济良性的发展。同时工商管理也在各个大学开展了相关的课程,让青年学生更好的了解经济,投身经济。在当代法制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为了确保法制公平与公正,我们更要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也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发展简史

市场经济的产生是在人们在经济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进而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控的经济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屡次出现经济危机,如果只靠市场自身对其进行调节,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更大的自由度与发展,但是市场却是琢磨不定的,很多时候通过人的盲目摸索过后,容易出现较大的市场混乱。我国虽然较早就实现了市场的工商管理化,但是直到民国时期才基本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发酣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工商管理的机构与管理范围不断变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部门的机构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拓展,职能部门与发挥的作用也相应的细化到社会工商的每个细节,逐渐从之前的私营单位与农贸市场,转变为如今六项检查等,由此反映出工商管理的与时倶进与先进性,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革自身。

(二)由职能的单一化到工作的系统化

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开始仅仅是负责监督与调控市场经济,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经济行为法律不完善,尤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最开始仅仅时兴最简单的物物交换,大多抵制商业行为,曾出现过十分严重的重农抑商时期,直到后来相关的经济法规逐步完善,工商管理行为得到系统的发展,才有今天规范的市场经济。

(三)管理的多元化

最开始工商管理仅仅只有单一的行政方式,到现在发展健全,成为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科学有效的调控社会经济。

二、工商管理职能综述

(一)重视良好信誉的建立

经济发展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与顺应这个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一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经济模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买方与卖方,如果出现买方购买某商品后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更换或者赔偿时,若此时卖家拒不赔偿也不进行更换,这样就会严重的损害买家利益,影响到买卖中的信誉度。所以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与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相关买卖过程中,起到监督与保障的作用,让消费者能够安心的去消费与享受服务,并且建立相关的信誉机制,对于一些见利忘义的卖家坚决的实施经济处罚,杜绝此类事件在发生。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的管理方式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正是工商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最大化,而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最大的,所以工商管理就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错误的行为进行监督,但其根本不低并不是限制打击企业的发展,而是尽可能的规范其商业行为,使其在与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企业竞争时,不会因为自身的不规范经营而受到不应有的处罚。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特点与职能来规范体制内的发展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在经济过程中最主要作用目的就是规范市场秩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衍生出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出台新的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给人们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提升信赖度,让工商管理成为买卖双方坚强的后盾,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与政府直管的差别

我国在近几年不断地进行着企业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但是过多的政府调控会很容易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限制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失去了经济的独立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工商管理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企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而且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布更加的科学合理,这样通过平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查,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监督行为,能够更加有效合理的促进企业向着科学、专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工商管理对消费者的保障

除了上述的相关作用与职能,工商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消费者的相关合法权益,通过在社会经济过程中积极宣传自己本身的职能与效力,让自己的法律义务深入到消费者内心,让他们面对经济纠纷的时候,能够用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建立一种健康有效的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4

一、对网络经营主体实施准入登记的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工商部门的职能到位。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准入登记,并赋予它们法律资格。按照传统经济中监管职责在网络中自然延伸原则,工商部门对网络经营主体也赋有准入登记之职责。通过对网络经营主体实施准入登记,在各类企业网站上粘贴工商红盾标识,将拓展工商部门在网络经济中的监管职能,并在网络经济中的地位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通过准入登记,将为工商执法人员提供明确的监管对象,有于利于实施高效监管。

二是有利于网络经济的规范发展。当前,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云集于网络市场,以寻求更加低廉的交易成本、更加快捷的交易速度、更加简单的交易环节、更加广泛的交易伙伴、更加丰富的商品和服务、更加灵活的交易方式。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诈骗、侵权、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深究其原因,网络经营主体身份不明是各种违法行为的重要根源。网络的虚拟性,使交易双方事先很难了解对方的生产经营和资信状况,一些经营性网站对公司的真正住所、法定代表人名字等避而不写,债权人和消费者在汇出定金或者预付款之后,一旦债务人违约或者实施了侵权行为,即使想找债务人追究责任,也比登天还难。但是,网络经营主体一旦进行了准入登记,并规定在平台上必须加注工商标志和登记信息,卖家如有违规,相关部门和公众比较容易拿到证据,也相对比较容易找到相关责任人。

三是有利于满足广大企业在网络经济方面的强烈需求。鉴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如何确认网络经营主体身份的真实性是许多企业开展网络经营业务的迫切要求。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为提高网站会员的诚信度,通过编写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的网页推出会员通服务。许多企业网站为寻求法律保护,提高网站的信用度,纷纷主动向工商部门咨询网站身份确认的可行性。因此开展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有利于推进网络的诚信建设和满足企业在网络经济方面的强烈需求。

二、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关于网络经济主体的经营性问题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有偿提供信息是指ICP以赢利为目的而向用户提供收费信息以及收费短消息等经营活动;网页制作服务是指ICP以赢利为目的、事先或事后收取用户一定费用后,按照用户要求为其制作网页并在网站上予以的经营活动。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

许多人以为,只要网站销售商品,开展盈利性的经营活动,网站就属于经营性ICP。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定语,因此,并不是销售商品盈利就属于经营性ICP,只要网站内容不涉及有偿信息、短信和网页制作的,就属于非经营性ICP。

发生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工商部门与电信部门对经营性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工商部门认为有商品交易的就是经营,而电信部门认为涉及电信、信息业务的才是经营,而要经营这些业务需要一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从而要100万注册资金以上的才有资格申办。问题就出在这里,基层工商认为网上开店也是经营性,没有ICP许可证就不给办营业执照。

(二)网络经营主体类型问题

分清网络经营主体的具体类型,有利于对经营主体的有效确认。根据网络经济实际,将网络经营主体按性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传统型网络经营主体。就是传统经济中各类经济主体在互联网上设立具有独立域名的网站,用于宣传本企业的形象、产品、荣誉等相关信息。这类网络经营主体主要将网络作为一个高效的宣传媒介,在数量上占整个网络经济的很大比例。

第二类:许可型网络经营主体。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者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的单位。这类主体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经营来获取效益,如www.baidu.com、www.sina.com.cn等,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此类主体在办理工商登记时,需要先获得信息产业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这类网络经营主体主要将网络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的工具,在吸引人气上占整个网络经济的很大比例。

第三类:电子商务型网络经营主体。就是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申请会员或建立独立网站,进行网上商品销售活动。这类经营主体目前存在也比较多,如淘宝网上的会员等,这些电子平台如传统经济中的专业市场,为会员经销商品提供各种服务。

(三)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的法律依据问题

对网络经营主体实施准入登记是工商职能之要求,那么,是否有法可依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是网络经营主体与传统经济主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论传统经济主体还是网络经营主体均在于追求盈利,其行为都具有营利性,因而都要恪守法律和伦理规范。网络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虽然在网上通过点击鼠标完成,但行为的效力最终要落实到相关法律制度上,并设定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是工商准入登记法律规定的适用性。《民法通则》第26条和第42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224条:“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名义的,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无照经营。”上述法条说明:第一,工商部门是各类经济主体市场准入登记的核审机关。第二,只要从事工商经营活动的,必须办理准入登记。对于传统型网络经营主体,作为经济主体市场准人的核

审机关,对网站有义务进行身份确认。对于许可型网络经营主体,它们有住所、工作人员、资金来往等,网络只是它们经营的工具,对它们进行准入登记不存在争议,且大多也已办理登记手续。对于电子商务型经营主体,它们从事的是“商事行为”,具备以盈利为目的,行为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持续性和不间断性,应该经过工商部门审批。

三是网络经营主体登记的探索实践。目前对网络经营行为进行监管,主要依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此法适用于网络经济,但根据其规制的范围和网络经营违法行为的性质,查处了一大批网络违法经营案件。同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也应适用于网络经营主体。

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的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授权相关机构,开发了可用于网络身份识别和电子签章功能的企业数字证书,并在证书中导入了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实现电子版营业执照功能,并由工商部门负责发行到各类企业。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生效实施,使企业数字证书及电子版营业执照的网络身份识别和电子签章功能具有法律保障。因此,目前工商部门实施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的技术难度大为减少,条件也更加成熟。

三、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的对策

(一)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开展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在熟悉现有工商登记业务的基础上,学习网络经济的相关知识,了解掌握网络经营主体类型、相关法规、互联网络知识及企业数字证书办理方法等。

(二)尽快制定《网络经营主体准入登记实施办法》

这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前提。在《实施办法》中要重点明确下面三方面内容:

1.明确法律适用性

《实施办法》中必须规定我国现行立法允许设立的各类企业,无论是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传统企业制度,都一体适用于各类网络经营企业。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按照企业立法规定的条件与程序,做好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登记管理工作,建立与完善各类网络经营企业的数据库。

2.区分网络经营主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市场主体准入政策

第一类经营主体:若其已经登记有形经济主体的身份,并且在核定的经营范围之内开展经营活动,可不必办理变更经营范围的登记程序。但是为了在网上表明该企业的真实性,要求履行网站或网页身份认证程序,显示网站所有者的营业执照信息。这样,既可以告知公众的有关此网站的真实性,也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掌握相应信息、开展相应的监督检查提供了背景信息。

第二类经营主体:在办理设立登记程序之前,必先履行前置审批程序。目前,此类网络经营主体大多数办理了工商登记,但是执行前置手续很不严格。因此,对该类网络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登记的前置程序,对它们进行网站身份认证和重点监管。

第三类经营主体:这类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登记目前存在空白点,也是网络违法行为的重灾区。可凡是以个人名义开展业务,目前暂缓慢登记,并在行为上采取引导。个人也可以考虑自身经营需要而决定是否注册登记有形的经济主体。凡是以企业名义开展,都要求实行准入登记,并且在其网页上悬挂电子执照。由于他们能否开展经营取决于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的授权,可以加强对平台服务商的监管,要求其严格把关,针对未取得有形经济主体执照而注册的会员,一律不得使用企业名称。

3.颁发电子版营业执照

为增强虚拟市场中企业的可信度,使每个在虚拟市场开展商事行为的企业都成为抓得住、跑不掉的责任主体,必须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工商机关在办理网络经营单位准入登记、颁发纸质企业营业执照之时,应当为每个企业颁发电子版营业执照。企业在开展网络经营时,必须在相关网站或网页上展示其电子营业执照。这样,企业及消费者在开展网络业务怀疑该企业的信誉时,就可以顺藤摸瓜,工商机关或者其他机构进行查处。

4.确定登记方法

第一、二类经营主体按照属地登记方法,不会出现问题。电子商务型经营主体较为特殊,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操作流程。我们的思路是:沿用属地管理办法,按经营者住所到当地工商部门办理网上商品经营的营业执照,然后凭营业执照到电子商务平台上申请会员登记。电子商务平台所在地工商部门要将平台作为一个类似于传统经济的“专业市场”进行监管,对平台上悬挂公司名称的会员要有一个详细的清单,并必须要有户口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这种操作模式,将会有利于工商部门对网络经营主体的真实性进行确认,也便于出现纠纷侵权以后的处理工作。当然,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登记手续上应尽可能简化,在经营范围上要尽可能放宽(可以按大类核准)。

(三)严把网络经营主体准入关,积极查处网络无照经营行为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5

当代社会是经济的社会。知识、科技、信息和人才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知识是经济中的重要要素。知识的传播、运用、销售和转让在经济时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获取知识的方式、效率及质量成为一国发展的战略性因素。

(2)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高技术是经济中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高技术的发展将会带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发展经济要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教育和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日益紧迫的需求。实现劳动者知识和终身学习化成为经济的必然趋势。

(4)经济是全球性的,而一国经济的成长需要其适宜的发展环境。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社会化使地球村中的居民变得相互依存,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使得跨国的生产、管理、营销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缺乏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者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2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

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企业竞争问题,对于现今的工商管理人才将会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代市场经济的来临,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企业表面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管理绩效的优劣与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有关。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的转轨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形成,都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管理能力。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

(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优秀工商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管理是一种创新的劳动,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勇于开拓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应对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

(2)转化能力。转化能力是指优秀工商管理者将创意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的能力,就像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将新产品设计构想转化为现实工艺流程制造方案与步骤,并能够按此进行操作的能力。

(3)敏锐的信息观念。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会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谁能快速、全面掌握经济和科技信息,谁就能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因此,现代工商管理者应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强烈的竞争意识。具有竞争意识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动力。竞争可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消除“吃大锅饭”的传统心理,摆脱平均主义的桎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竞争还可以迫使经营者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从而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

(5)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工作是管理中要做的大量工作。工商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很大不同,就是前者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管理中进行组织协调,要处理好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必须要有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在管理中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理解人。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管理实现预定目标。

(6)健康积极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管理者理论修养、思想作风、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总和,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思想素质的高低是管理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实现有效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

(7)良好的道德修养素质。道德素质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的素质。具体有:一是责任心。管理者作为社会活动的指挥者,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管理者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为事业的成功努力工作,为此要包涵下属的缺点。二是能心平气和地使用优于自己的人才。这是一个有道德素质的管理者必备的根本品质,是取信于人、成就事业的基础。

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经理人;激励;业绩;薪酬;持股

一、导言

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发展迅速,经过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对经理人报酬的增加以及通过经理人持股对经理人激励等几个阶段,许多原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本文拟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对许多原有理论及假设进行检验。

1.研究范围以及概念的界定

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存在多种方式,最基本的有薪酬和股权两种,除此以外还有非物质激励、声誉等其他激励方式。本文主要考察薪酬和股权两种方式。以往的许多研究由于研究角度或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往往将对高级管理层与对高级经理人的激励放在一起考虑。可是如果考虑高级管理层的话,其中就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并没有单独考虑对高级经理人的激励,实质上并没有区分开委托和双方。而且董事会成员与企业高级经理人从激励的角度而言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群体,不能放在一起考察。本文拟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将二者区别开来,只考虑公司内的经理人。

2.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在2006年4月30前公布年报的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1416家上市公司。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凡是缺失净资产收益率或经理人年度报酬的样本均予以剔除,共得到有效样本1242家。数据处理采用截面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行业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1.公司绩效与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

最早检验公司业绩与经理人报酬关系的实证研究是在20世纪20年代(张俊瑞、赵进文,2003),研究发现经理人报酬与企业绩效间相关性很小;此后,西方很多学者在不同时期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实证检验,Murphy(1985)、Josscow等(1993)证明了经理人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在20世纪末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魏刚(2000)利用1998年上市公司数据证明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得到同样结果的有李增泉(2000),而得到相反结论的是张俊瑞等人(2003)利用2001年公司年报所作的检验,但是张俊瑞的研究中样本量过小(只有127家),并不能有力支持报酬与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往实证检验除张俊瑞等(2003)外均直接使用高级经理人的年度报酬,而高管报酬的实际分布并不符合回归的基本假设,所以本文使用高管报酬的对数形式,下同。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只能观察到人以往的经历和现在的行为,不能观察到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为了使对经理人的激励达到最大化,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往往通过观察经理人任期内的企业经营业绩对经理人进行激励,使自己的财富达到最大化;而作为人的经理人,最能反映自己努力程度的就是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这里仍然假设:

假设1:公司绩效与高级经理人的年度报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高级经理人持股与公司绩效

Jensen和Murphy(i990)证明,全部财富对CEO产出的激励效果中,有近77%是来自于股票所有权的力量。由于国外的股权激励制度发展已经非常完善,西方学者所作检验参考价值不大。国内对这一问题的检验出现两种结果:魏刚(2000)的研究结果显示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使用同一数据的李增泉(2000)也证明了这一点,而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利用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得到相反结论,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弱相关关系。根据理论,公司经理往往回避风险,而股东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往往是风险中性的。当经理人持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时(持有公司股份),他们往往能承受更多风险,投资一些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这样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这里仍然假设:

假设2:公司绩效与高级经理人的持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经理人持股比例、行业

魏刚(2000)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其持股比例存在负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很微弱,他还证明了在某些行业中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与薪酬的关系非常显著。而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证明高级经理人的年度薪酬的对数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与持股比例存在多元线性关系。委托理论说明,有效行动和有效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最好付给风险厌恶的人固定工资;如果^也是风险中性的,则让其获得一定的剩余收入、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是有效的。一个有效的收入组合应该是代表风险因素的固定工资和代表激励作用的变动收入二者的结合。为了测度经理人变动收入部分,有必要纳入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经理人自身持股比例对年度收入的影响的考察。同时,即使高级经理人同样努力,如果所属的行业景气程度不同的话,公司所取得的业绩也是不一样的。

假设3:高级经理人年度收入与公司经营业绩、经理人持股比例、所属行业呈正相关关系。

4.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公司规模

高级经理人员的年度收入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为规模越大的公司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越高,所需处理的问题也越复杂,所以高级经理人的薪金往往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学者多次证明。西方学者如科斯图克和科什(周业安,2000),国内的学者如魏刚(2000)、张俊瑞等人(2003)等。本文采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原因同高管报酬。

假设4: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公司规模(对数形式,下同)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5.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企业相对业绩、产业相对绩效

相对业绩比较是指委托人通过对工作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的业绩进行比较,可以获得比其他可能的考察方式更多的关于人努力程度的信息(史先诚、王佩艳,2000)。委托人支付人薪酬时无疑会参考本企业以往经理人或上一期企业业绩,以及同行业内其他企业所取得的业绩,从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Gibbons和Murphy(1990)运用实证数据支持了经理人报酬与相对业绩比较的关系。

但相对绩效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周业安,2000),国内学者对这一假设的检验非常少。

假设5: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与相对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1.变量描述

参考以往研究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高级经理人激励性报酬是上市公司公布的2005年度财务报表中高级经理人的年度货币性报酬和其持股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部分公司内董事长与总经理实为一人;(2)部分公司规模较大,实际的公司管理者为多人;(3)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高级经理人的年度报酬采用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作为衡量经理人年度薪酬的指标。而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行业相对绩效则选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另外,年度报酬采用对数形式。

由于本文考察的对象是高级经理人,所以在收集高级经理人持股数量时不包括董事会成员。在财务报表中只采用职务名称中出现“总裁”、“总经理”、“CEO”等字眼的管理者的持股数量。将其与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值,作为衡量经理人持股比例的指标。

对于公司规模的衡量,理论上讲应该以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作为衡量指标,但是2005年股改刚刚开始,不同公司股改的进度不同,有些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得到而有些得不到,所以本文仍采用衡量公司规模的传统指标公司总资产,并在回归过程中使用总资产的对数形式。

本文中的“ROE变化值”是指经理人任期内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相对于2004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量,也就是ROE2005-ROE2004;“行业相对绩效”是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所属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中值的差额,也就是ROE2005-ROE行业中值,这里取行业中值的原因是在对经理人激励时,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并不能准确计算行业的平均值,而只能观察到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中值。

2.描述性统计

(1)高级经理人年度薪酬分析

高级经理人2005年人均年收入为26.7万元(80.09/3),与魏刚(2000)的研究结果(3.75万元)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年货币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部分原因是由于魏刚的研究中包含了许多0报酬的样本)。通过对极端值的分析可以发现报酬最高的15位经理人(因每家上市公司考察前三名高管)人均年报酬达到230.62万元,而报酬最低的15位经理人的人均年报酬只有1.1万元。另外还可以发现报酬最低的5家公司中有4家是属于制造业,报酬最高的5家公司都来自于广东省。

(2)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分析

统计中可以发现,高级经理人人均持股比例为0.22%,与魏刚(2000)的研究结果(0.014%)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讲,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相对较低。从中发现持股比例最低的10位经理人人均持股仅为0.0001%,而持股比例最高的10位经理人人均持股为15.41%,相差悬殊。与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的研究(最高10位总经理人均持股为2.04%,2001年数据)相比,目前的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持股比例正在大幅度提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都集中在制造行业,且在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居多。

(3)行业对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的影响

这里引用的行业分类方法为证监会行业分类方法,也即将所有企业分为22类,依次为:采掘业(IND1),传播与文化产业(IND2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IND3),房地产业(IND4),建筑业(IND5),交通运输、仓储业(IND6),金融、保险业(IND7),农、林、牧、渔业(IND8),批发和零售贸易(IND9),社会服务业(IND10),信息技术业(IND11),制造业一电子(IND12),制造业一纺织、服装、皮毛(IND13),制造业―机械、设备、仪表(IND14),制造业―金属、非金属(IND15),制造业―木材、家具(IND16),制造业―其他制造业(IND17),制造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IND18),制造业―食品、饮料(IND19),制造业―医药、生物制品(IND20),制造业―造纸、印刷(IND21)和综合类(IND22)。括号内为本文中所使用的代码,为了数据报告的方便下文中均使用行业代码代替行业种类。

计算不同产业内的高级经理人报酬均值(结果省略),可以发现高管年度报酬较高的产业有金融保险业(人均100.52万元),房地产业(人均40.01万元)和建筑业(人均33.43万元),报酬较低的产业有木材家具业(人均11.66万元)和农林牧渔业(人均15.23万元)。而且金融保险业的高管年收入均值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有理由相信不同产业对高管收入会产生影响。以产业分类为自变量高管收入为因变量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各产业间企业数不同,使用scheffe法),结果发现组间均值比较差异显著的只有金融保险业与其它产业间,而除金融保险业外其他产业间均值差异并不明显。

四、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1)方程一回归结果

对模型采用最小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方程一回归结果。

模型1是单独对Ln(MS)进行回归;模型2是单独对SR进行回归;模型3是同时对Ln(MS)和SR进行回归。由回归结果可知,对于因变量ROE而言,只考虑这两个自变量对其解释程度不高,三个模型的调整的R2分别为0.015、0.001和0.016,说明在考虑SR的因素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有微小提高,但调整的R25水平仍很低,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决定ROE;其中在单独考虑Ln(MS)、同时考虑Ln(MS)和SR时回归方程在0.01水平上显著。

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知: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公司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对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3.719,支持假设1;同时根据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公司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否定假设2。

(2)方程二回归结果(未引入行业虚拟变量)

从模型1到模型5是逐步引入自变量ROE、SR、Ln(TA)、CROE和CINDROE对因变量Ln(MS)所

做的回归,其中在引入CINDROE后,使模型4中的ROE显著性变得不显著,说明二者存在共显性关系。5个方程都在0.01水平上显著,其中模型1中ROE在0.01水平上显著,但回归系数很小,只有0.004;引入SR后方程解释能力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且回归系数不显著;引入Ln(TA)后,方程解释能力大幅度提高,调整的R2由0.0157上升到0.19,说明Ln(TA)对Ln(MS)具有很大影响,回归系数为0.326;引入CROE和CINDROE后,方程解释能力变化不大,且不显著。

由回归结果知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对数)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对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高管持股比例、相对业绩比较关系不显著。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支持假设4,否定假设5。

(3)引入行业虚拟变量

行业虚拟变量的设置以综合类(IND22)作为参照组,并根据上述的回归结果,这里自变量仅引入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对数(Ln(TA)。回归结果(省略)显示,行业虚拟变量INDi;与Ln(MS)的相关水平并不显著,说明高级经理人年度收入(对数)并不与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存在相关关系,部分否定假设3。

五、结论

回归结果证明了高级经理人年度薪酬会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同时也证明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是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决定因素之一。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对高级经理人的激励可以通过提高高级经理人的年度薪酬的方式来进行。

上市公司绩效与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目前经理人持股还没有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股东和董事会也就没有动力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对高级经理人进行激励。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股权激励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激励形式,全部样本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高级经理人持有股权;其次,高级经理人持股比例过低,并没有将经理人自身收益与公司的收益联系起来;最后,与国外成熟的管理者股权激励制度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的高管持股仅仅是内部职工持股的一部分,相当于福利,没用形成一整套单独的激励制度安排。另外,政策法规也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有许多僵硬规定,限制了股权激励的灵活应用。

对经理人年度报酬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公司当期经营绩效和上市公司规模,当期经营绩效越好、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经理人年度报酬就越高。这一结果印证了经理人年度报酬主要取决于经营绩效和公司规模。而高级经理人持股和行业因素均不对高级经理人年度薪酬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高级经理人激励中并没有将股权与货币收入相结合。与其他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证明了行业因素对高级经理人年度报酬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各产业间对高级经理人的薪酬激励已趋于均衡。相对业绩比较对高级经理人年度薪酬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股东与高级经理人当期的委托一合约已预先签好,即使观察到相对业绩比较也来不及进行修订。相对业绩比较对高级经理人年度薪酬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