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反思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理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新课程的出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仿若受到了捆绑,束手束脚,教师虽然掌握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实践起来却找不到门道,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地理教学以“城市化”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自己观点。

一、地理课堂教学内容“避重就轻”,教学重心游离于课堂目标之外

教师在对“城市化”教学中,对“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针对乡村以及城市的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生产方式等进行重点解读,并发表了长篇大论的讲解,学生听得朦胧,脑子里一片空白,课堂的时间也随之流逝,这部分内容本较为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但经过教师的大讲特讲,浪费时间不说还使得重点、难点问题得不到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较为合理的定位,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也多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导致课堂的重心出现偏移[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当正确仔细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课堂目标,切实掌握教学上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按照制定的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紧扣住教学的主题,突出重点,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当,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氛围中,并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问题情境创设不当,地理课堂探究弱化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填空来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中,这就使得学生对城市化问题停留在“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较为浅显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容易通过书本查找到答案,不同思考就能获得答案,使得学生的思维未能有效调动起来。再加上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的氛围陷入困境,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信息容量非常大,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有效带动起来,其智慧也没有得到挑战,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2]。在地理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应当采取探究的方式,而要进行探究学习,作为引路者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到情境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其次,带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断开启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等能力;最后,应当切实把握住重点、难点问题,并能够紧紧围绕其开展教学,并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带动起来,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去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本课程的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信息的收集,以此了解城市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情况,并在课堂中,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城市化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再结合学生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这就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循“书”渐进,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城市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按照地理教科书进行组织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不同类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时,结合课本对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再按照课本进行案例分析。教师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解,而是直接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这主要归咎于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教授,这就往往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较多地提到了教师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可以说尽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书,也就是说尽是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更加不一样的教学氛围,也可以说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梅开二度”。当然,这对教师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能力将教材活化,使教材内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进行对未来城市化建设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开放式活动来进行教授,提出一些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并使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四、虎头蛇尾,课堂小结的缺失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也多通过走马观花的形式将小结带过,随之就该课程画下了句号。这种形式的小结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多数教师大刀阔斧地开篇,课程内容也设计地较为全面,但却忽略收尾的重要性,草草地进行课堂小结。如果课堂小结仅是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就形成了虎头蛇尾的局面,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可以说是整个课堂的压轴部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而地理课堂小结的形式也是较为多元化的,例如,从整体出发,用图谱形式将课堂知识进行串联,使较为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总结归纳,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加深知识影响;也可着眼启发学生的方式,通过制造知识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入到下节课的学习氛围中;亦可针对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学生小组探讨,进一步突出知识要点。但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课堂小结,都应当贯彻“突出重点、承上启下、整体串接”的原则。

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地理在城市化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中总结,不断反思,扭转不合理情况,通过调动学生思维,带动课堂氛围,进而使学生掌握城市化一课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杨桂英.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学;中国历史地理

新课改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学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实践和反思等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新课改的深入,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辩的目标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使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们产生了新的压力、困惑与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该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介绍了历史时期的气候、森林植被、沙漠、河流、疆域政区、城市、人口、文化风俗等的变迁,但它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收获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历史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该学科有用于世的特点,以现实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历史经济地理是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的章节。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故教师可以其为切入点,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历史时期中西部曾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汉唐时期的关中,而唐以后逐渐衰落下来,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开发西部、崛起中部,是否应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当前西部人才和劳动力大量东移,对西、中部的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因此,客观地研究中西部在历史时期逐渐衰落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对我们今天西部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法教师上课大多是“满堂灌”,课堂沉闷,学生被动,教学效果欠佳。新课改的大力推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主动探索、猎奇,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例如,在中国历史地理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教师但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爱看地图的,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学史读图的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读图识图。在近2000年的时期内,中国行政区划出现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三个阶段,期间政区变化比较复杂,不太容易记忆掌握,如果合理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历史时期疆域变迁图相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直观性的优势,引导学生记忆理解,使学生形成历史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科目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历史地理学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趣味性。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几段古人游记或日记文字,或古代诗歌辞赋等文学手段,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了解这些典籍既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我国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在历史气候地理学习中,刘诜的《秧老歌》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红妆荷饭出,白头老人驱犊奔。”显而易见,这是关于物候的农事风情画,描写江南农村家家户户赶着插秧的忙碌景象。此诗读来朗朗上口,别有意趣,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调动起来了。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有些实物、地形、民间传说,不见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也不可能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这就需要实地勘探来完成。笔者认为主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址,来实现实践教学环节。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相当丰富,因此在历史城市地理教学内容与古城考察相结合,教师可带领学生沿古城遗址进行考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城市地理的理解。考察过后再回归课堂,不仅加强教学效果,而且学生更加了解洛阳古城。

5.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历史疆域变迁的中,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研究我国历代疆域变迁,不仅仅是讲疆土的伸缩,还牵涉到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今天对多民族统一疆域的维护、民族团结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大大落后,导致被动挨打,大片国土沦丧,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教训十分深刻,对这一章节的学习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强国之志。

二、新课改理念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师的启示

新课改使教师对课程、教学、学习和知识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给教师提出了极富挑战的新课题。

1. 更新知识和观念,提高个人素质。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基本功,扩大和更新知识面,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更新观念,塑造新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跳出来,大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 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 “配角”的角色转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图文并茂、声、像、形俱全的立体英语思维与交际空间,而且还能调动各种器官参与认识活动,使得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获得的信息量加大,学生感知更迅速,能更牢、更快、更好地记忆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如何。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情感上的“互动”,同时包括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特点,课堂上教师不仅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并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建立相互尊重、宽容理解、平等友爱、协作共生式的和谐融洽新型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元林.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4(10).

[2]张桂芬,滕兰花.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堂+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4):165-166.

[3]侯福海.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3):96-97.

[4]于友西,叶小兵.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探究教学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01-01

1背景说明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去年教育部根据实验的情况推出一套更适合社会发展对地理教育要求的课程标准,我们称之为《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高中地理与社会实际结合的程度,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单单强调“双基”在教学中的地位。新地理课程标准是希望能培养学生积极发现生活问题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

教学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老师活动,而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引导者或者是“工具书”的角色。

如何能达到这种转变?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呢?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发现许多国家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尝试采取探究教学法。经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是我开展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案例: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决定再尝试,《陆地环境》是自然地理的总结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相应的知识,拿这节进行探究教学应该比较合理。以下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总结出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三条规律。

2.1教学步骤

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本节上课的特色为用讨论――探究教学法上课。教学策略如下:

1.引用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各一幅图,并以寻找圣诞树的产地为线索,说明大片的针叶林只出现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总结: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性。

2.《活动1》探讨自然带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两幅图,让学生找出两地景观产生差异性的原因:位置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土壤、水文不同等,产生自然带,并总结自然带的定义。

3.《活动2》探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首先给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作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气候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自然带。然后进行情景设计:学生是环球考察员,要设计一条线路来寻找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应怎样设计,并说明为什么,以及会得到怎样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发言,根据不同的设计路线,说明原因,归纳出自然带分布的三大规律。

5.《活动3》学生根据规律,把老师给出的自然带的景观图与自然带对号入座,设计的情景包括:(1)横穿亚欧大陆;(2)身在不同纬度的山。

6.填表总结三种地带的表现形式和主导因素。(第一课时完)

2.2教学效果分析

1.整节课除了第一部分是老师讲解为主外,其他内容,如发现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三条规律、各地景观的变化与规律的关系的小结等都依靠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得出。

2.学生在活动时,基本上能通过小组的讨论获得知识点。

3.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有充足的空间想象,所以会有许多答案。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剩下的探究活动:比较乞力马扎罗山和珠穆朗玛峰,哪座山能看到更丰富的自然景观,为什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坚持到底。

通过上面的案例发现,这次探究课是成功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将有助于他们开展课堂的探究活动。同时,情景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对比两次试验发现:《内力作用》和《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都是探究式课堂教学,都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反思

通过去年和今年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我总结出一点经验和心得:探究法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着许多的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

优点:探究法课堂教学的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学生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时,应遵循“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若我们能在实施探究教学时注意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内的内容,还应延续到课前、课后,把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利用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主(当然因为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原因,探究教学不一定适用,而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方法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

缺点:因为探究教学是一种很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若要灵活运用它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这无疑要求我们在落实新课标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既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要求老师不断地“充电”,不单要掌握地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以便于自己很好地指导学生。另外,因为探究教学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的积淀,因此不是任何章节都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这些因素。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2-02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思考题,与实验版在中、高年级才安排思考题相比,这次修订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也给了教师较大的教学研究空间。数学思考题是弹性教学内容,它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从而促进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有限,思考题的教学常常不能达到编者的预期目标。

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练习六”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后来又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参的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是抵消,二是假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即便知道了结果,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道思考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教材,这道题在这个单元教学并非没有可能。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内容,但都没有安排独立的教学单元。在这一单元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其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只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就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二是因为结合计算教学适当安排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体会到学习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材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了一些思考题。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思考题的经验和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思维实际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次教学尝试,以下为主要教学片段:

1.借助直观,形成数量关系的表象。

师: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鸡和鸭原来的只数呢?

生:先画出鸡和鸭同样多的部分,再画出鸡比鸭多的部分。

师:这时鸡比鸭怎样?

生:鸡比鸭多30只。

师:那又买来30只鸡怎么用线段图来表示呢?

生:再画一小段表示鸡比鸭多30只。

师:这时鸡比鸭多多少只了?

生:60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30只,一共多了60只。

师:鸭的只数有没有变化?怎样表示呢?

生:鸭买来了45只,在鸭的后面画一小段表示鸭增加的只数。

师:这时鸡多还是鸭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鸡多,因为鸡两次多了60只,鸭只多了45只。

师:鸡比鸭多多少只?

生:15只。

师:怎么计算的?

生:60-45=15(只)。

2.分步呈现,顺应学生的思维促进理解。

首先呈现: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

师:根据这个信息,谁能说一说赵强家的鸡可能有多少只?鸭可能有多少只?

生:鸡可能有40只,鸭有10只。

其次呈现:又买来30只鸡。

师:好,现在又买来30只鸡,那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生:一共有40+30=70(只)。

最后呈现:又买来45只鸭。

师: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鸭?

生:一共有10+45=55(只)。

师:现在鸡和鸭的只数都知道了,你能知道鸡比鸭多多少只吗?

生:多70-55=15(只)。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试一试,看最后所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生:是一样的,鸡比鸭多15只。

3.变换数据,在举一反三中理解数量关系。

出示第一个信息: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果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鸡比鸭多多少只呢?如果买来5只鸡和10只鸭,鸡又比鸭多多少只?

生:买来10只鸡和10只鸭,鸡就比鸭还多30只。

师:什么只数变了?什么只数没变?

生:鸡和鸭的只数变了,鸡比鸭多的只数没变,还是多30只。

师:也就是说,鸡和鸭买来的同样多,鸡就还比鸭多30只。

师:如果买来10只鸡和5只鸭,又是怎样的?

生:鸡更比鸭多了。

师:多多少只?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35只。原来多30只,现在又多了5只,一共多了35只。

师:买来5只鸡和10只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鸡比鸭不是多30只了,而是多25只。

师:为什么呢?

生:原来多30只,后来鸭比鸡多了5只,去掉5只就只多25只了。

师:这样一多一少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鸡比鸭多的只数了。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次的教学实践使我再次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创造性地学。立足于学,我们的教才会彰显色彩。立足于学,就要做到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教学就从哪里起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抽象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直观的感知和理解基础之上,线段图对于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则是最合适的方法。

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以线段图开路,借助直观的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理清了鸡和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也体会到了数量之间的变化,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画线段图的方法是针对抵消法而言的,那么分步呈现则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假设法。前者关注数量的变化,后者则注重由已知到未知,顺应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发展数学思考。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呈现,学生的思路很清晰,普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即便计算步骤达到了三步,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数字是他们自己设计的,理解起来自然就比较容易。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133―04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建设的热潮,而其中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又成为了突出的亮点。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无论是财经类的高校还是非财经类的高校,几乎都进行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或者类似的实验室建设,先后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经管示范中心),对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实训环节的改善带来了实质性的提高。在这些经管示范中心当中,属于理工类地方高校的不乏少数,其学校的特殊背景和其在学校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都要求我们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尝试找寻出一条符合其特色环境和地位的,能够进一步推进其经管示范中心建设的,真正发挥其良好示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其经管示范中心是2006年由原工商、经贸、会计三个学院的院级实验室合并而成,经过4年多的完善与建设后,现拥有房屋面积2000M2,资产总额近300万:其中各种专业软件和数据库10余种,总金额近70余万,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沙盘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人力资源测评中心等多个专业功能性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严肃而急迫的问题:如何开展经管示范中心下一阶段的改革和建设,如何体现我校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和优势,如何构建经管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使经管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效果与对外服务功能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冷静客观、准确深入的剖析经管示范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的问题

1 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经管示范中心的进一步建设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设备的老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本就不算宽裕,在每年并不算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中,作为理工类高校绝对主角的理工科实验室,毫无悬念地划走了绝大部分的预算,而所剩无几的经费要完全满足其他学科实验室的需要是绝无可能的,经管示范中心能够做的就是尽力在这有限的经费中获得最大化的支持。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每年能够获得的建设经费在40万左右,这个经费满足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没有问题。但如果是用于建设新的先进的功能性实验室就完全不够,所以,从2008年到现在,经管示范中心没有再建设一个新的功能性实验室,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所衍生出的对新实验室的需求完全无法满足。与此同时,经管示范中心的部分设备已经达到或超过报废年限,但由于其数量较大,总金额较高,更新换代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一直无法进行,这也造成经管示范中心设备的运行效率较为低下,对现有实验实训环节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实验室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经管示范中心特色并不鲜明。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经管示范中心往往都是以经济管理学科的视角来开展建设的,所以,尽管是理工类高校,但其经管示范中心的建设模式主要还是参考重点高校或者财经类高校的建设经验,对于如何体现和突出其本校优势的考虑并不多,其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并不鲜明。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建设了不少的功能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财经类高校的类似实验室无论是配置、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几乎一致,而对于能够体现我校特色和优势的汽车、电子等学科专业,在经管示范中心中完全找不到位置,给人的映像是“这的确是一个经管中心,这也仅仅是一个经管中心”。

3 缺乏主线强力联系,经管中心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服务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对自身核心价值认识不清,对中心的特色打造严重缺失,造成经管示范中心缺乏主要线索贯穿全局。从单个个体的角度来看,经管中心每个专业实验室都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经管中心整体的角度去看,则都是一个个分散的亮点,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从整体和系统的深度去提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服务,学生只能严格的按专业按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实践活动,其掌握的也都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没有连成线形成面。在缺乏对专业、学科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技能掌握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得以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重点高校的经费充足和与财经类高校的政策倾斜不同的是,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经管示范中心几乎都存在以上三个主要问题,而这三个主要问题恰恰也是阻碍经管示范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设计改革方案,构建经管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时候,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三个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考虑方向。

二 改革目标

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在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前期建设经验,以及对其他高校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与建设成果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出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保证有限投入的情况上,最大限度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经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机制。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1 实现与工科之间紧密联系的预期构想,建设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从横向上拓宽经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我们在新建一个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覆盖范围广泛的物流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现有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改造工作,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实现大部分经管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与工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如建设以工业产品为对象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实验实训项目,最终将经管中心建设成为不仅仅是经管学科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同时也是工科各专业开展与经济管理有关的实验教学的重要实验实训环境。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上,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以经济管理

为纽带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我校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实验实训环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从纵向上深度发掘经管中心的服务潜力。

我们以创建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为契机,构建一个整体化的系统性的创业创新实验实训环境。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企业的创建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将加大对服务器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心的网络带宽,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虚拟竞争环境,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高校,从而使参与竞争的人数大量增加,竞争的程度更加激励。我们还将加大相关配套软件的引进和自主开发,丰富学生管理企业的手段和方法,使虚拟市场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更好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综合实验实训环境中,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 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经济管理国际性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和国际性认证中心,实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接轨,从高度上提升经管中心人才培养的层次。

我们将始终围绕国际化的方向来开展建设,在新实验室的创建和已有实验室的改造中,在新实验项目的建立和原有实验项目的完善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将以国际化的高度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工作。尤其是软件建设部分,我们一方面将积极引进国际化标准的实验教学软件、实验资料和实验案例,构建国际性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二是大力推动和支持各个专业积极开展实验项目国际化方向的改革和建设,使国际化经管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将积极与相关的国际化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在现有实验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化认证培训系统和考试系统,建设覆盖重庆市乃至辐射西南片区的经济管理国际化认证考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基本方案

1 原有设施的完善

对经管示范中心的原有的实验室环境进行完善,对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确保经管示范中心的硬件条件完全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和后期建设的要求:同时对经管示范中心的网络环境进行较大的改进,实现经管示范中心与校园网的光纤接入,以及经管示范中心主干千兆网和到桌面客户端100M的建设,并争取实现经管示范中心的无线网络覆盖。

2 中心人员再培训

21世纪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愈宋愈短,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趋势下,坚持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实验人员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质量,以及“中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新实验室的建设

按照预期的目标,建设必要的新实验室,重庆理工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经管示范中心的现有条件,拟建设物流管理实验室和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

(1)物流管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国际性的先进物流为标准,以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对象,构建现代物流的管理与运作环境。由4个环节组成:全球采购和销售环节、生产管理环节、物流运作环节、战略管理环节。

(2)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国际化的(支持多种语言环境)、大型先进ERP软件为平台,结合多种专业软件以及定向开发软件,构建一个以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为基础的,涵盖经管学科多个专业方向的,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专业)、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生产制造管理(汽车、机械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专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会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专业)、移动商务(工商、企管等各专业)等的模拟企业经营对抗实验实训环境,主要包括七个环节: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环节、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以上两个实验室的建设意图非常明显,物流管理实验室以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对象来构建,是为经管示范中心与该校的优势工科专业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搭建一条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实现与工科之间紧密联系所必须的条件;而创业模拟实验室以创办和经营虚拟企业为方式,将经管学科各种专业知识综合融汇,这对于构建综合性的实验实训环境,凝炼经管示范中心的核心主线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4 国际化认证培训中心建设

经管示范中心在完善原有基础条件和建设新实验室的基础上,应主动参与经管学科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经管学科国际化人才认证培训中心的建设。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近年来陆续开展了CIMA(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Accountants,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和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Accountants,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方向的人才培养,经管示范中心积极参与,为这两个方向的学生提供国际认证的考试环境,尽管目前只是一个考点,但在与这些协会中国商的交流中,双方都表达了希望进一步合作的强烈愿望,一旦时机成熟,其经管示范中心将立即成为这些协会在重庆乃至西南片区的认证培训中心,经管示范中心的国际化认证培训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该校甚至该地区的经管人才国际化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 实验实训配套资料修订完善

经管示范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和各个学院、专业系(教研室)的联系和合作,以实现“工经管紧密联系、建设综合实验实训环节和提高国际化实验实训水平”为基本目标,对现有和新建的各个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涉及实验资料、实验课件,以及实验开展的手段方法等,使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思路最终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四 方案分析

本次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其核心意义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通过与本校理工科的龙头专业、优势专业的交叉联系,一方面对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打造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建设经费争取中将占领全新的制高点,一旦经管示范中心成为了本校的理工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也就是其能够长期获得较为充足建设资金的时候,对经管示范中兴后续的长期的建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来考量经管示范中心的建设,也就意味着将更加实际的考虑经管示范中心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定位,将经管示范中心的发展方向与地方城市的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应该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科学的长远的考虑。

(3)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提出建设综合性的实验实训实验环节,为经管示范中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提供了基础,建设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环节,其核心就是以所有科中的经济信息为对象,以综合的实验实训环节为平台,开展经济事务的预测、规划和决策。这将极大的扩大经管示范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为经管示范中心与更多的学科加强联系提供的必要的条件。

五 结束语

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经管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课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本次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可以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其从经管示范中心特色打造方面、建设经费的长期保障方面、加强服务的功能和服务的功效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思考、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为这个难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现实的、有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Shyam Sunder Experimental Methods A Primer forEconomists[M],(wio D,Friedman),Cambridge]994,

[2]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 式初探C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3]刘志强,傅承新,吴敏,等,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管理与措施探讨L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 22(6):]29-i31,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范文6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