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哲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1
我1989年上大学,当时大学生还比较值钱,算赶上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尾巴。1993年毕业时,学校第一次实行 “双向选择”,也就是毕业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学校帮你找工作。从前大学生是学校包分配,毕业生没多少选择自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大学教育产业化运动,各大学急剧扩招,上大学的人数急剧膨胀,然后学校把毕业学生推向市场,给学生强加上自由,不再负责。教育产业化的好处是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给想学习的人更多的机会,坏处则是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严重缩水,越来越和市场需求脱节,而且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上大学时的本科生。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给我们授课,现在硕士、博士都难得见到自己的导师一面,经常是硕士教本科,博士教硕士,讲师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学生的研究水平就别提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说,他在看博士论文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一段落行文比较流畅,那极有可能是抄来的。我导师也曾和我说,现在很多硕士论文,连基本的内在逻辑结构都是混乱的,怎么就毕业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质量,收费却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现在读个四年的本科得十几万人民币吧?学不到什么知识,毕业还找不到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国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费啊,起码能学门外语吧。
被入学考试逼的?
尽管高校扩招,名校的门槛和学费却越来越高,现在进外国名牌大学读书,好像比进中国名牌大学还容易一些。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只能”去外国读名牌大学。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没考上清华大学,于是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两次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均铩羽而归。现在英国华威大学读硕士,华威大学在英国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内吧,据说要进前50。而清华大学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国进大学要考好几门课程,外国大学一般就要个外语考试,然后是写申请材料,整体感觉外国大学更容易进。中国的学生,从中学考试就考政治,本科考,硕士和博士也考。中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会科学,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维活跃的学生挡在门外。另外英语考试也很奇怪。听说留洋回国的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英语通常不及格,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认识北京大学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语考试上折了好几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体中文,当然,学术论文偶尔有洋文,那也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大师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很多,比如冯友兰,汤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为强制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科的学生,毕竟太生硬了一些。况且英语试题组的出题老师还曾私下说,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就是让别人不会做。别的专家出的题,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题,别的专家也只能得70分,否则怎么显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国的语言考试,非常规范,以实用为第一要务,强调最重要的语言使用能力,听读写说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日常学习中真正用上英语。如果要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数学科要考GMAT或者LAST,这些考试不是语言考试,而是智商考试、逻辑、数学、类比、反义,统统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非单纯的语言能力。我参加GRE考试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个思维习惯,学术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业给逼的?
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着读硕士,读博士。国人也容易崇洋,把留学回国的人叫“海归”,谐音为“海龟”,相对就把国内的毕业生叫“土鳖”。想在中国进外企,没个海外学位还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学当老师,一定需要外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评职称就是考英语。崇洋也有道理,谁让你把中国学生的素质弄这么低?英语考试这么难,也没见几个能熟练使用英语的,让用人单位对国内的毕业生没信心。
被身边的人给逼的?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2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善文,林哲夫国际会计界定及模式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窦仁政,陈巧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Z].2006-04-05.
[3]宋志国黄丽新,金融危机下对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及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6]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E·波特,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张杰,刘志彪,郑江淮.出口战略、代工行为与本土企业创新——来自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2]周伟,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比较研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危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1)。
[3]肖才林,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11。
[4][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来兴、朱正昕、晏小宝主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宏观经济管理》,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页。
[6]此为作者2016年6月随团访问欧盟总部机构时对方所谈。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汉斯约里·赫尔、克里斯蒂安·凯勒曼著,郭建南译:《危机后的反思——西方经济的改革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张正堂,刘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9]阎庆民,蔡洪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张鑫.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论银行家人力资本及其价值创造[J].上海金融,2014,(1O).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宏观政策反应效果研究——基于开放经济DSGE-VAR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02):35-45.
[2]纪明,曾伟平.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基于金融危机冲击角度的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04):41-46+52.
[3]陈志刚,夏苏荣,陈德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渠道的实证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以农业贸易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23):7-8.
[5]孙一平,王翠竹,张小军.金融危机、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HS-6位数出口产品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05):18-26.
[6]周丽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传导机制与应对措施[J].生产力研究,2013,04(06):51-52+59.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3
一、读:指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及其相关资料
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是对作品理解的渐进过程,是把文学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道,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的重要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教学的层面而言,阅读是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文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学习者的角色,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互动与交流,也才能在理解作家作品上与教师达成一种默契。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没有这样一种准备,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学生也会感觉处在雾里云中,感到空洞抽象,枯燥乏味。学生的兴奋点未被激活,难以与教师形成共鸣,更谈不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抓好课前阅读这一环节,是文学课教学之必需。就外国文学课来讲,更是如此。因为这门文学课较之其它文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广,可谓横贯东西,地连五洲,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壮观,如此浩瀚的文学,学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当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实在是一项深奥的课题。这就需要课程教师予以正确的指导。笔者认为,外国文学虽然阅读难度很大,但只要启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样能够变难为易,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就阅读的方法而言,首先,要把纸质文本的阅读与网上阅读相结合。过去,学生在阅读上的一个很大困难,就是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文本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借阅,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网上阅读的宽广平台,学生阅读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次,是要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而重在课外阅读。教师的课外作业安排也应重点放在阅读上。加之“双休日”的实施,大量的寒暑假时间,也为学生阅读文本和观看视频录像创造了条件,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阅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拟订出必读书目,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把选读与交读相结合。即对各个时期文学概述中作为一般介绍的作品,可以大致浏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家的作品(或经典),必须精读、细读。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莫里哀的《伪君子》、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拜伦的《唐璜》、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20世纪以后的现代派的重点作品,东方文学中各时期的重点作品等。对有难度的作品,如《神曲》、《浮士德》等,必须反复阅读,直到读懂为止。
此外,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能更深入地、全面地理解作家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即要延伸到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读物。如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哲学思潮、文学流派,文艺论著以及已有的相关评论等,从而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如此,就把一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阅读层次,从而彰显出更大的阅读功能,收到更为显著的阅读效果。
二、说:指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说,是口头表达的训练,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说”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在“说”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理清思路,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更通畅、更准确、更有逻辑性。而且,往往能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见。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为载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即“说”的能力,实为重要之举。
“说”的训练方式很多。首先,是课堂上教师的随机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常见形式。它既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这种随机性的提问,虽然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索时间,回答问题显得仓促,但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应急反应,进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提问虽然有时会让学生处于难于开口的尴尬局面,但能促使学生勤动脑筋,思考问题,“被迫”动口,长期训练,必有好处。
其次,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外国文学中带争论性的问题或“热点”回顾,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争辩”。如外国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人性”问题、宗教问题、爱情问题、“个人奋斗”问题、“异化”问题以及涉及到具体作品中的哈姆莱特的“疯癫”问题、高老头的“父爱”问题、娜拉的“出走”问题,还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红与黑》中的于连、《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沙恭达罗》中的豆扇陀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问题等,都是在外国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读者对这些问题也许有新的理解,学生对此一般都很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争辩性的讨论是很有好处的。在对问题的争辩中,学生之间既有思想上的博弈,更有言辞上的交锋。尽管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失公允或显得片面,但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使他们从更多的层面思考问题,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使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是采用“学生讲”、“学生评”的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即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列出一些课程内容,先让全体学生做讲课准备,然后,抽出少量学生登台讲课,其他学生听后展开评论,肯定成功之处,提出改进意见。这种“评讲”,学生都有深切体会,人人都有话可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说”的好方法。
四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专题讨论”。这种讨论,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准备,拟定出发言提纲或写出发言稿,在课堂讨论中发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将其发言情况计入平时考查成绩之中。这种讨论发言,因是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则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是“说”的更高要求的训练。
五是开展“沙龙式”的即兴讨论。这种讨论,是由教师引导,在学生中组成多个自由团体,利用休闲时间,在寝室或其它场所,定时性开展以外国文学为话题的文学沙龙式的自由漫谈。这种形式,没有任何框框套套,学生没有任何压力,也不讲究固定的模式,显得十分自由,像平时聊天一样,可以对外国文学中的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方式能够使一些碍于在正规场合发言的学生得到开口说话的机会,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当然,这种方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好的学生组织者,并能持之以恒,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写:指学生把通过广泛阅读和参与各种形式讨论所得到的心得体会及真知灼见,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或作为资料储备,或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学科论文
写是一种系统、综合性的训练。它除了要求在语言运用上做到文句通畅、表达准确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概括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训练,虽然并非单靠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完成,但就外国文学课而言,的确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其训练“写”的功能。
一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撰写是读者通过阅读留下“记忆”的最常见形式。由于外国文学课有大量的阅读内容,如果只读不记,则无异于猴子掰包谷――掰一点丢一点,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写读书笔记,既是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的需要,也是一种“写”的训练。
读书笔记的写法有多种形式:一是对作品精粹内容的原本摘录,作为资料储备,以备研究之用;二是对作品具体内容的精缩与概括,可视为读者对作品的概貌认识和一般性了解;三是有感而写,受启发而作,此为撰写读书笔记之上乘,即读者把自己在阅读中的真切体会或感悟记录下来,为对作品作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这类读书笔记,既呈现了读者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之处,应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要使学生认真写好读书笔记,课程教师还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定时批阅,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如此才能把此项训练落到实处。
二是撰写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将该门课程中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并在认真阅读作品、观看影视片、查阅资料之后,写出自己的书面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项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专题讨论的质量,也为之后的学科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是撰写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作业中,教师布置一些论述题,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另一种是在该门课程结业时,在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规范的学科论文。学科论文的撰写,要把握好选题、拟定论文提纲、论文修改几个主要环节。选题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熟悉或甚感兴趣的一些问题,或是在学前阅读、专题讨论过程中深入思考过的一些问题,选题要切忌重复,力求新颖。选题确定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搜集、阅读资料,形成论文提纲,并征得教师同意后写出初稿交教师批阅,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形成定稿。在该项训练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对中文专业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是该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的共同任务,也是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外国文学的教学,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其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此论,旨在为教师和学生在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以期有所裨益,有不当之处,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背景下的外国文学全方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3JZ07]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成良臣.外国文学教程(修订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4
一、合理安排课时,精心梳理内容
⒈合理安排课时,分清轻重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一直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正如文学专业有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哲学专业有中国哲学史、外国(东方、西方)哲学史一样。两门课程的要求不同,详略悬殊;而且由于发展历程的重大差异,也很难构建在一个体例框架之中。所以把两门课程合而为一是不现实的。如果名为一门课,这个学期讲中国、下个学期讲外国,这样的“合并”岂不等于不合?至于有的院系,放弃历史的系统性,东拉西扯地讲一点中外新闻史的片断知识,名之为“中外新闻事业史”,这样的做法完全不能实现新闻史教学的目的、要求,我认为是不足取的。”①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一个学期讲中国新闻史,一个学期讲外国新闻史,课时应进行合理安排,分清轻重。
⒉讲授内容要做到点线结合,史实与史论相结合
新闻史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有限。我们对于具体的讲授内容要精心梳理,做到点线结合;史实与史论相结合。
历史课程都有史实和史论两个方面。所谓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所谓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把史实比喻成新闻史课程的躯体,那么史论就是新闻史课程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要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所以,新闻史课程不仅是对众多国家新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的记录,而且更应是对这些国家新闻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和评述,是对新闻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概括。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新闻史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直线,那么我们在描画这条线的同时,还应重描这上面的一些点,这些点可是新闻事件、重要媒介、新闻人物、新闻制度……然而,在进行新闻史的教学时,不应只是讲述新闻史的具体发展过程――史实,还应对这一过程进行评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借鉴其经验教训――史论,做到史实与史论的有机结合,史论应贯穿在整个史实的讲述中。比如我们在讲述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报刊时,要重点介绍巴黎公社的重要的四家报纸,还要指出巴黎公社的新闻政策,更要带领学生深挖掘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公社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公社无论是对敌对的报刊还是自己的报刊都缺乏必要的管理,结果导致即使是公社自己的报纸在宣传上也出现了重大的错误。这不仅让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还要意识到:新闻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是必要的,甚至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②”才能真正体现新闻史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
此外,新闻史教师授课时态度要客观,不应加入个人主观因素。比如在讲授中国新闻史时涉及的的新闻事业,外国新闻史时涉及的资产阶级国家的新闻事业时,我们要持客观态度带领学生弄清它们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因为它在滤去人们主观上认为消极的因素之外,往往还会滤去一些客观上积极的因素,而这些往往又是我们需要的。对待历史也是这样。”③
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与课下紧密结合
若想新闻史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仅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课上与课下紧密结合。一个国家的新闻史是这个国家的历史的一部分,二者血肉相连。我们学习研究这个国家的新闻史绝离不开它的整个发展史,而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是不能在课上完成的,应靠学生自学,准确地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在课上,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给提供书目,同时安排好验收的时间,可通过课上讨论、笔头回答问题、做小论文的形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把这些作为这门课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比如,在讲到美国新闻史时,会在讲到这一章节前就美国当前的五大报纸提前布置出思考题,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并深挖掘,从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大学生的收获。再如,讲到日本小报的时候,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个小论文(论日本小报和欧美廉价报纸的异同,1000字),并利用课上时间对此进行点评。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课下应自主学习的内容还不仅仅是这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开出课后阅读书目,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跟新闻史相关的学术论文(包括优秀的硕、博士论文);知名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的博客(有的会把学术著作也放到自己的博客中);定期阅读专业期刊,重点、长期关注一些网站(比如中华新闻传媒网、紫金网、新华网、华尔街日报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和学生开展互动
鉴于新闻史这门课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也不应超过70%,应通过多种形式在课上和学生开展互动。
⒈课前发言
教师可利用课前的3-5分钟组织学生发言,发言应结合教学进度提前布置给学生,发言选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选。小班上课可组织个人发言,大班上课可组织小组发言。学生发言时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 。笔者在组织学生课上发言时,会在开学初就把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并把本门课的教学进度安排和每个学生的具体发言时间通告学生,要求学生自己选题并在指定时间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发言,发言结束还要上交一份发言内容的文字稿。教师会从发言的选题、内容的安排、PPT的制作和发言时的表现等几方面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考量,并把其作为期末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其中一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⒉课上讨论
教师可在课上对重要问题或重点章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由教师布置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教师做小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⒊作业点评
教师可就个别重要的知识点或布置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个别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2-3次笔头作业。每次按学生比例挑选一些完成较好的作业在课上组织学生互相进行点评,教师做小结。
此外,教师在某一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适当选择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新闻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历史结合现实,教书勿忘育人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并非只是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课上才能充分体现。新闻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历史结合现实,理论和实践并重,教书勿忘育人。
比如,教师在讲授英国弥尔顿提出的论出版自由理论时,还应教育学生:自由是相对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笔者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会强调这一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结合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曾经有一大一学生,周末到校外进行新闻摄影的拍摄练习,拍摄中把视角选中正在进行监外劳动的犯人(特殊群体)身上,遭到监狱管教人员的制止,并要求把底片曝光,学生不从一再强调自己有新闻自由。双方争执不下,对方无奈要求学校教师到场共同把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校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一线新闻工作者不也存在吗?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古今中外,新闻造假,新闻失实却层出不穷,在新闻史的授课过程中,应在这一问题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讲到美国新闻史时,会讲到美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本杰明・戴的《太阳报》,其精心策划的“月亮骗局”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典型的虚假报道。教师应就此问题结合现实新闻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如“訾北佳炮制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2007年6月)④”,“童其志炮制的‘护航’假新闻(2009年1月)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间允许还可就新闻失实问题展开讨论,让这些准新闻工作者引以为戒。
教书勿忘育人,当然也不是要把新闻史上成德育课,我们只是在进行教学时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哪怕仅仅是多说上几句,久而久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总之,若使新闻史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人也变得更加聪明,从事新闻史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教材与新闻事业发展断层的新内容,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张允若,《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答中华新闻报记者问》,2005-07-03
② 张允若,《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答中华新闻报记者问》,2005-07-03
③ 张淑芳,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9-06-16 .cn
④《“纸馅包子”炮制者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年》,新华网2007-08-14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硕士生 科研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增幅甚至达10倍左右。结果,硕士生的基础、学风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硕士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导硕士生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
当前,不少人上硕士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张文凭,以便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因而,读研期间的学研态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硕士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经常旷课。硕士生的许多课程属选修课,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足够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平时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绩考核都不严格,个别学生甚至数月或整年不上课,期末考核仍然过关,甚至还能得不低的成绩。遇上出勤管理较严的老师,一些硕士生为了出去代课或打工挣钱,甚至还找无关的人“替其上课”。基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在酝酿毕业论文开题的半年里,更多的硕士生外出代课或打工,把开题的事儿抛到脑后;待到开题前三五天,才慌忙到优秀硕博士上看别人的毕业论文,把某些论文改造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开题报告,蒙混过关。开题后近一年时间里,一些硕士生要么代课或打工,要么忙着考各种证书,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四处跑着找工作,很少查阅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也不认真考虑论文写作,直到离答辩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上网搜索别人的论文,以拼凑自己的论文;结果拿出的英语论文语言错误到处都是,内容观点或站不住脚,或逻辑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抄来的……
针对如此的读研风气,硕士生导师在其指导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严格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珍惜读研机会,鼓励其继续保持准备考研阶段的刻苦、认真的学风,并让其明白,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水平,毕业时连按时拿到文凭也会成问题。其次,导师要根据所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给其推荐一些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与所带的硕士生就其最近学习的内容、研读的书籍等进行座谈。这样不仅可以适时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硕士生“常年见不到导师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硕士生,让其不敢偷懒,以避免一些硕士生该毕业了导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的现象。第三,导师不仅自己上课要加强考勤管理,而且要与其他授课导师经常沟通,了解所指导硕士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经常缺课的原因,以便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导师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在开题之后一年左右的毕业论文写作时期,要督促其继续认真查看相关文献资料,尽早动手写论文,并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相关授课教师和培养单位要严格硕士生的课程考核、开题和答辩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硕士生都不能毕业,以对下届硕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导硕士生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本科阶段,许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习几本相关教程,考研时,又只是反复复习几门必考课程,因而成为硕士生后,知识面非常有限。有的导师在其硕士生入校后,就给其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仅推荐了与其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书籍,完全忽视许多硕士生实际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一事实。就英美文学专业来说,不少硕士生连“什么是文学”都说不清楚,别说用英语就是用汉语写文章也不完全能写通顺,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完全能恰当运用。鉴于此,硕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学专业的导师应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应让硕士生清楚,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学有看不完的书籍;同时,应围绕“英美文学”既是“英美”的文学,又是“文学”,且是“西方”的文学这一特质,给硕士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籍。这些书籍可涉及以下类型:
第一,英美文学背景知识类。包括外国文学史(或欧美文学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国通史(或文化史),美国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这类书籍导师可鼓励硕士生读英文版的。
第二,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史类。这类书导师应要求硕士生读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论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论,可以增强研究者的洞察力,为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适宜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或文论史)类。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国文学论文是用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倡导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读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论史,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汉语文学水平,使其在文学鉴赏和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类。比如说,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般就要给自己的硕士生推荐较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及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和最新作品。硕士生多看一些与其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书籍,研究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将有助于导师发挥其特长,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培养硕士生的科研选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硕士生毕业论文该开题了,还没找到题目,让导师给找题目;题目确定了,却不知如何写,反而轻信“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谬论,东抄西拼,整篇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为此,导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导硕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有针对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书。比如说,引导硕士生把英国或美国文学的某一体裁的某一个作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便集中精力,阅读该作家的代表作、其传记、可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文献。同时,要提醒硕士生摈弃“印在书本上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观念,看书时要敢于质疑。如果硕士生对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非常熟悉,又具有质疑精神,他们就会发现,他人的相关评论并非“定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话可说。
第二,要告诫硕士生,他们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是自己有独到见解可陈述的――要么是没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去研究经典性作品,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些新发现,要得出一些独到的结论。这一点以第一点为基础――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读遍某一特定领域里的相关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确定既富创新性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引导硕士生进一步广泛地收集、有效地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除从本地图书馆和从网上收集文献外,导师可告知硕士生从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的便捷方式(实际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过一些机构,获得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也可资助硕士生通过“卓越亚马逊网”直接从美英两国购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议硕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收集来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一部分需反复细读,大部分只需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说,可通过相关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阅读和自己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页码的内容。阅读文献时,对他人的观点应始终秉持“批判扬弃”的态度:面对有瑕疵的论断,可做些修正,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对自己同意的观点,可拿来引用,但要作为自己提出更高一层论断的论据。
第四,鼓励硕士生在鉴赏作品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练就既能充分论证、合乎逻辑,又做到条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学论文写作能力。要正告硕士生,搞科研、写论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真理面前,没有长幼,没有尊卑,在文学欣赏和批评领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复细读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并以相关参考文献为佐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然后就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此即论文写作。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层次分明。同时要建议硕士生,既然学文学专业,自己写论文时就要发挥平时阅读英、汉文学作品所积聚的文学能量,尽量使论文文笔流畅,且不输文采。
总之,硕士生招收院校、负责培养的院系、所有授课老师,尤其是责任导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严格管理,善于引导,使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培养独立地进行选题和从事研究的能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耐心、艰苦、综合努力,硕士生才能培养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 束少军.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6).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栏目内容策划;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23-02
目前有一种思维定势,似乎名学报只能出在名校,这是有害的误解,扼杀了许多学报的创造精神。事实是普通农业院校学报,只要充分发扬编辑的创造精神,能动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可以逐渐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学报就是办学校”,而栏目是学报的骨架,应致力于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发挥它与学校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使农业院校学报真正体现出“办学校”的宗旨。在自然科学氛围浓厚的农业院校,如果只关注科学,忽视人文,会让师生的视野变得狭隘。打个比方,科学好比河岸边的树,人文好比水里树的倒影,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树,而不知道有水里树的倒影,由此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简单、片面和单一的价值判断。故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作为综合性期刊,内容丰富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肩负传播人文思想,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应该持续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展示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文知识。
一、文史哲类栏目内容策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适应时展,不断更新编辑理念,整合多种媒体,积极探索各自的特色发展之路,但是在栏目内容策划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史哲类栏目内容庞杂,缺少针对性。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大多设有文史哲类的栏目,虽然发稿数量有所控制,但栏目一直保留,刊发的文章涉及多个人文学科,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可谓“大杂烩”,其大多没有针对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现实和农业学科发展进程去组织来稿,也没有对文史哲类栏目进行统一策划,没有有效的约稿机制,大多刊发的是自然来稿,缺少涉及农业发展的相关文章,如农史、农法、农业信息推广传播等。
其次,文史哲类栏目重视程度低,发文质量普通偏低,缺乏高质量稿件。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农业经济管理类稿件上,像有些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综合性期刊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进入核心期刊队伍,为了迅速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往往另辟捷径,想尽办法,不再刊发文史哲类稿件,去掉文史哲类栏目,只保留农林经济相关栏目,整个学报内容全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文章,已经演变成了专业性期刊,瞄准核心期刊农业经济分类,认为这样可以迅捷地进入核心行列,和学报社科版的综合性定位越离越远,文史哲类栏目越来越边缘化,有些甚至处于凑版面的目的不得不刊发文史哲类文章,稿件质量可见一斑。
再次,文史哲类栏目策划缺少创意,缺乏持续性。创出品牌的栏目往往离不开强有力的、富有创意的策划,好的策划是栏目成功的先导,现在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虽然开设文史哲类栏目,但没有认真研究栏目,缺少富有创意的策划,从栏目名称的确立到栏目内容的界定再到栏目在整个期刊中的定位和创办的目的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样办栏目很难出精品,也吸引不了读者的关注,有时随着自然来稿量的降低甚至出现暂停栏目或者隔期再出的问题,没有持续的办栏目的动力,自然无法达到形成精品栏目的目的。
最后,文史哲类栏目编辑素质亟待提高,缺少创新能力。编辑素质的高低与否是办好一本期刊的关键。编辑素质高,掌握较高的编辑技能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其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高质量的文章,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编辑应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栏目创新思路,创造品牌栏目,研究如何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去提高刊物质量和扩大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很多编辑疲于应付日常事务,不关心业界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缩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闭门造车,不了解文史哲类研究的最新方向,自然刊发的稿件质量也是堪忧。
二、文史哲类栏目内容策划具体定位
人文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文”“史”“哲”几个大方向。农业院校学报哲学令人们的视野与思维开阔。科学要求专业性,哲学则鼓励综合性。对人类充分性和完整性的认识恰恰是科技工作者忽略的东西。因此,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关注哲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当前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社会现状,价值观多元混乱,好似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农业院校社科学报可以通过设立哲学类栏目重点关注哲学研究,引导农业大学里从事自然科学的师生多用哲学的眼光考察人生,认真思考行动背后的原则和理由。而对哲学经典的研究不是因为好奇新鲜,也不仅仅为推动文化多样性,而是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便采纳更好的观点,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龙应台曾说,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刊发清华大学张和合的论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要内容的存疑与释疑》,对剑桥大学出版《斐多篇》中关于灵魂问题的论述提出一些疑问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著作。
文学有很多所谓的“功能”,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文史哲栏目选择的是一种最重要的,即:德文有一个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是文学语言最重要、最实质和最核心的一个作用。农业院校社科学报选择“文”是因为文学语言使人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既有深刻的理性,更有人们对“美”的体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刊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汉英移就的心理动因与修辞效应》探讨“移就”这一特殊的、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并指出恰当使用“移就”修辞格,增加了语言的情趣,增强了描述的形象性,创造出奇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果《大连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思考》指出大连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对策,研究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具有创新性。刊登的王恩全《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辨正》,针对学术界在评价李白与杜甫友谊时始终存在的一些传统偏见,对李、杜的友谊关系给予了新的界定与评价。另外,文化研究重点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农村信息需求与传播的最新动态给予关注,可以多组稿刊发有关乡村传播学研究论文。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这是历史的独特价值所在。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加强原典的研究,刊发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探究历史的学术论文,特别是研究农业发展史的学术论文,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刊登吉林省“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中国辽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鉴往知来,为当前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这对于高等农业院校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实践中,法学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法的本质,有助于国家的立法活动,有助于法学教育和法制宣传,有助于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法律和法学的经验。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该重点刊发涉农法律研究论文,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刊发了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成果《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
三、结 语
其实,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文史哲类栏目涉猎文、史、哲、法等,要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即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在农业院校里教职员工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影响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科学文化整体素养的提高,因此,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应该通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探讨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不仅为扩大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传播与社会影响作出重要贡献,也直接地推动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强化了农业院校人文氛围形成和文学品位提升,社会科学不断浸透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使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广大作者、读者和编者人文素质的逐步提升,不断提高农业院校学报社科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兰,吴守凤.栏目策划:彰显期刊的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 陈北宁.理工类大学学报栏目策划的约束条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4).
[3] 李艳.高校学报栏目策划研究[J].中国出版,2009(z3).
[4] 吴天德.浅议学术期刊的栏目策划与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6).
[5] 焦薇缜.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策划的意义及作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6] 王树槐.期刊栏目如何策划成市场卖点[J].编辑之友,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