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的控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涉及面广、灵敏度高、综合性强等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跟一般风险管理相比的特点。跟一般财务管理相比,其具有管理内容宽、管理手法先进、理财观念新等优势。风险管理问题是现代社会所有金融行业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民经济中企业的作用决定了企业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3]任曾曾.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4(1).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刻,不断地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先进的管理模式、构建网络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1、社会资源整合日益丰富。浙江省通过政府主导,针对中小企业强烈的发展诉求与资金需求,在充分调动金融业的主力军各类银行机构的主体功能基础上,全力整合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基金等有效的社会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集“政、银、网、担”为一体的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担保服务平台。日均可受理1,000余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业务,可替代全省所有金融机构一天申请量之和。通过举办“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引入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与企业直接对接,并积极扶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组建。与此同时,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指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指导意见,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加快新设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帮助民间资本的高效流动。
2、管理模式融合与创新并进。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诉求,不断融合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积极实施模式创新,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且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在充分考察调研国外小企业专门管理署、中小企业政策银行、中小企业财政专项基金、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风险投资、政府专项采购等多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了政策引导模式、担保增信模式、专项贷款模式、债券融资模式、民资利用模式等多种方式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策引导模式通过贷款风险补偿,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担保增信模式通过监管扶持,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信作用。通过政银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应急周转基金,防止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通过集合债、结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工具,募集中长期资金。
3、金融服务体系趋向网络化。结合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局面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纵向延伸资金支持,设立风险补偿的财政资金、专项周转基金,鼓励各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多项服务渠道,积极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担保公司、组建金融服务实体第三方服务机构。
二、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潜在问题
金融服务在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财政资金的有效回收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浙江金融服务运行和保障平稳,趋势向好,但仍无法回避在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下的信息不对称、资金风险等系列问题。
1、财政资金支持低效率。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制定出台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对于经营困难的企业减免税费。但是,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与物价持续高位运行的“双重压力”,以及微观层面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与要素保障困难加大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外需减弱、成本上升、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在此种情形下,一些企业选择关停,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最终亏损,导致财政资金与政策配置的低效率。
2、金融机构承担较大风险。在全力推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同时,中小企业群体性信用缺失,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数量大、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信息披露意识差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小企业贷款的保障措施,并且在信贷实施过程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规定,做到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但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识别能力弱的客观存在,仍无法完全避免贷款资金的挪用与外流,将实体经济的资金转向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导致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上升,经营效率欠佳,甚至一些初起步的小型金融机构缺乏经验,将要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
3、信息不对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浙江每年都有不少小企业被淘汰,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注册诞生,平均寿命在3~5年之间。虽然全国已经出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小企业担保协会、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等社会组织,但是由于较高交易成本的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完整。因此,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较难准确获取中小企业的资产与信用数据,造成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此外,企业出于增加融资金额与速度等多种动机,会刻意隐瞒并谎报财务数据、经营状况等信息,导致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三、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存在以及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欠缺针对性强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已经十分必要。针对当前所突显的问题,应从充分调研与控制、加强风险计量、引入第三方风险缓释主体、定期问责资金流向等多个层面构建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机制。
1、定位直线式功能化管理。鉴于浙江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共享,从政府视角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非常重视,并且不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均已不同程度迈出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步伐。从强化风险管控的视角,应当分级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部门,从政府至总行与金融服务机构、总行至分行、分行至支行实现功能对接,共享并过滤的客户信息,在各级明确的功能模块上完成服务,政府发挥政策优势、总行发挥资金优势、分行与支行发挥区位优势,做到共同调研识别与防范风险,分层分级履行职责。将政府的资金风险下移,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识别与管理风险。
2、构建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各具特色,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小企业,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化的财务报表,因此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大了风险识别与防范的难度。为此,首先需要进行贷前充分的考察与评估,取得可资决策参考的类财务管理信息,支行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做好风险的细节调研工作;其次逐步开发风险识别与计量模型,提取汇总中小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信息与管理者的相关信息,提高审批决策的效率,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3、推进贷后追踪管理体系。在做好贷前充分的细节考察与调研及贷中严格审批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于贷后资金的动向以及企业的动向追踪,也是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应当建立专人专管的定向问责体系,定期整理汇总授信客户的经营数据、实地考察企业运作、走访授信客户的关联企业与交易往来企业;对于“异常”情况及时向上汇报,并做到快速干预。与此同时,密切关注与授课客户项目相关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信息,适时修正各项风险控制的评估数据,做到充分控制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松,姚星垣.论构建“123355”浙江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浙江金融,2011.3.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3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内部控制机制搭建
【中图分类号】F83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品种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票据业务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汇票)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业务、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信贷支付手段或融资媒介,汇票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内外部风险因素。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其面临的汇票风险主要包括票面风险,交接、背书、贴现、托收以及保管风险,这些风险覆盖了票据流转整个链条。针对以上风险,很多企业的通常做法是从自身制度层面、组织保障层面、相关岗位人员素质层面加强对汇票风险的管控。部分企业甚至采取风险规避态度,即在销售时尽量少收汇票,以回避、停止或退出蕴含风险的汇票业务。然而,这种保守型的风险管理策略或多或少有些因噎废食,企业的明智做法应该是在保证合理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措施防范使用汇票带来的风险。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五部委后续联合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指引等都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出了制度性要求并提供了可操作性指南。
一、理论基础
(一)风险管理整体流程和步骤
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Enterprise Risk M anagement,以下简称ERM),将风险管理分为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要素紧密配合,关键步骤形成闭环,持续进行。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将风险管理分为初始信息收集、风险评估、策略选择、解决方案制定、监督和改进、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八个要素。指引和ERM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反映的理念存在差异,ERM强调内部环境和目标设定,指引强调信息收集。
考虑多年来商业和经营环境的变化,COSO又于2013年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内控框架),指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五个原则,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原则的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
通过比较分析可见,ERM和内控框架是互补的,而无论是ERM还是内控框架,都非常重视在既定目标下风险管理控制活动的流程化以及流程的持续改进,而这又得益于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如组织结构、信息沟通等有机融为一体。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强化目标意识、把握流程控制、注重内控体系的细化和持续更新。
通过借鉴ERM和内控框架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性规范和要求,企业在进行汇票风险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把握流程控制这一核心,在汇票流转的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同时以信息系统、组织保障等形成内外部环境支撑,实现汇票风险控制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二)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
汇票作为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价值本质和风险性等特征,其风险管理是一种微观层面的金融产品管理。金融产品存在各种不同的风险,而不同性质的风险,需要不同的措施来加以防范,李翔(2005)通过将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具体如表2所示:
庄新田,黄小原等(2001)认为在进行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时需考虑企业对风险的不同态度,进行风险管理的效用分析,进而实现不确定环境下金融产品投资组合决策。此外,金融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为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刘海龙,王惠,2009)。
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由于汇票实物只是票据权利的载体,汇票有价证券的属性决定对其管理有别于有形资产。汇票权利中隐含着信用风险、经营风险,企业要保障票据权利,需要注重票据要式、票据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同时加强汇票实物管理,以便于后续行使票据权利(许祥彬,2012)。
总之,汇票的金融产品属性要求在进行汇票风险管理时,针对不同性质风险制定不同应对措施,以利于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防范或控制风险;同时汇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一样,其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可以适当分离,这也是汇票可以进行集中托管的原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汇票管理效率,保证汇票安全。
三、企业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
针对目前汇票使用的风险,企业应基于风险管理框架及金融产品特殊性的考虑,建立汇票风险管理机制。
(一)明确定位
企业应准确进行目标定位,明确汇票风险管理的提升目标,即在汇票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下,优化汇票风险管控的制度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相关控制活动,以确保在满足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汇票管理环节的完善、汇票安全与风险控制,提升汇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在内部环境层面,建立完善的汇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以防范风险。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对不满足公司现状或不符合安全风险控制的制度条款加以完善、修改,对出票人、出票银行资质范围进行规定以从票据流转源头控制汇票风险。
在信息与沟通层面,利用企业内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汇票在线管控。对内,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与营销技术支持系统、银行票据系统端口的对接平台,实现汇票信息共享和数据实时查询,实现汇票在线管理数据与实物的一致性,提高汇票实物管理的安全与风险管控能力。对外,由于汇票信息获取渠道较窄,无法防范假票、克隆票风险和不能及时了解汇票权利的不利变动,企业应积极与银行机构合作,利用金融信息平台与专业服务系统,实现汇票的在线收取、票据库登记、真伪查询、转移支付、到期承兑等功能,实现汇票在线全过程管理,防范汇票持有期间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控制活动层面,通过流程再造统一规范汇票操作流程,改变汇票管理模式,实行汇票集中管控。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汇票电子化管理,对汇票业务全部流程梳理后再造,从企业层面规范并固化汇票从收取、托管、转移支付至到期解付的全过程管理,优化收票审核环节,设置出票验证三级审核环节。重新设定岗位操作权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内部控制来强化汇票安全管理,降低汇票安全风险。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企业内应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明确企业在汇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内外部风险因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汇票管理制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以实现经营业务端与票据财务端的有效对接。受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变化,而企业的汇票管理制度却难以同步更新,进而导致依存于并同时反作用于经营活动的汇票业务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而难以满足企业经营活动的需求。
汇票业务流转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银行协同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会由于双方的原因而影响汇票流转的效率。如托管银行在办理汇票收支业务时手续繁琐,效率不高,失误率高;而缺乏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导致难以有效鉴别票据真伪、票据权利监控乏力,又会导致相关信息无法共享,企业内部和托管银行提供汇票数据滞后且存在时间性差异,汇票信息、汇票实物难以实时管理,汇票流转轨迹无迹可寻,监管难度大,最终导致汇票管理高成本。
(三)风险应对
在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针对优化汇票风险管控内部环境目标,企业根据汇票安全管理要求,及时完善汇票相关制度规定,对汇票管理办法中不符合安全风险控制的制度条款加以完善、修改,从制度层面规范汇票业务的管理。
针对优化信息与沟通目标,企业应本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汇票“统一收取、统一支付、集中管控”的理念,银企互联积极打造汇票管理平台,积极与银行开展“票据在线托管信息系统”协作开发,借助银行已有的“票据池”管理功能,实现汇票出入口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公司汇票安全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双方按照各自责任、权利和相应功能点,分别开发相关功能。企业可借助第三方资金结算平台,搭建财务管控系统与银行系统的接口,实现双方功能对接,增加汇票管理在线安全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自动化管理。
针对优化流程目标,一方面推广业务标准流程,对各项业务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与改进,解决流程管理、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结合汇票管理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和银行票据管理功能,对汇票全过程管理中的真伪验证环节和客户缴纳汇票后的后续责任加以强化,对汇票收取、背书转让、支出、余额库存管理、账务处理等展开研讨、梳理、统计,对汇票收支管理的关键环节设定多重审核控制点,增强汇票的安全管理,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对票据集中管控,实施开发“票据在线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打造“汇票集中”在线管理模式。对汇票实物采取金融机构托管的制度,并通过财务管控系统与银行端口对接,进行汇票信息全过程管控,实行银行集中托管,企业统一对外支付、承兑、贴现,按照托管协议行使追索权以妥善处理汇票纠纷。
至此,汇票风险管控机制方可得以落地实施。概言之,企业应坚持以汇票安全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对汇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汇票集中管理模式和风险防范体系,实现汇票集中收取、集中支付、全面安全监控的全过程集中管控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
[2]COSO,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
[3]丁家丰,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主要变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财务与会计,2014(2):62-63.
[4]商迎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比较研究,审计月刊,2011(1):50-51.
[5]张琴、陈柳钦,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5-20.
[6]李翔,浅议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经济工作,2005(21):108-110.
[7]庄新田、黄小原、李冰,不确定环境下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模型与优化,系统工程,2001,19(2):1-4
[8]刘海龙、王惠,金融风险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9]许祥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金融市场,2012(9):61-64.
[10]郭莉,浅析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中的应用及风险防范措施,财金论坛,2012(8):183.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4
>>郑洪涛教授分享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趋势。
>>朱卫文以“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发表演讲。
>>麻蔚冰强调“不稳定时期正是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最佳时期。”
伴随着依旧动荡不止的全球金融市场扰动,201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复杂多变程度堪称空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在为企业带来机会和利益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威胁。虽然央行连续两次降准,标志着国内宏观经济已经进入“后紧缩时期”,然而整个银根仍处于偏紧状态,国内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此之际,着眼于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完善,聚焦于核心业务风险防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严密,无疑都成为本土企业重回上升通道的决定性保障。基于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社在2012年3月30日联合国内外企业风险防范的专业机构,面向CFO人群,共同举办“不稳定时期的企业风险管控”论坛,邀约知名内控专家、著名企业嘉宾和CFO与现场嘉宾汇聚一堂,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论坛由《首席财务官》出版人田茂永主持。
北京国家学院副教务长郑洪涛教授分享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趋势。分别是由营运控制向治理控制深化;由报告合规向战略营运扩展;由控制活动向控制环境延伸;由人控为主向系统机控转化;由临时职能向专业职能演变;由错弊防范向风险评估渗透;由单一部门向综合职能推进;由基础流程向顶层设计发展。
IBMOpenPages总监朱卫文以“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为主题,介绍了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建设背景、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方案并辅以案例介绍和实施方法论,以某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和杜克能源实施内控解决方案为例,与嘉宾展开交流。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5
一、优化资源整合,构建协调发展模式
商业模式的构建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协调企业战略布局,使企业资源与整体战略优化整合,寻求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进而构建起既符合保险金融市场态势,又顺应社会经济趋势的高效协同发展模式。
(1)立足于集团化趋势,注重资源优化整合。现如今,保险金融市场以集团化为主要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需应势而为,加强企业总部建设管理,以集中股权为依托,加强干部管理,强化战略布局,优化资源整合。第一,加强总部建设管理。集团总部作为保险金融企业的管控中心,保障着子公司的正常运转。鉴于此情况,保险金融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集体建设,集团内部采取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整合,创建专业、高端的保险金融企业总部。第二,强化集中股权,调整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要想达成高效优质的资源整合,首先 ,应对各分公司的股权进行强化控制,结合市场趋势,创建股份制公司,使公司实现高比例控股。与此同时,对于治理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应予以深入细致的分析,强化垂直领导及干部管理,利用市场配置结合组织选拔,选举董事会,将企业治理变为法人治理,将党委成员设置于核心岗位之中。
(2)适应经济社会趋势,达成价值创新。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农村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之中。保险金融企业应抓准时机,充分开发农村需求,结合国家强农政策,针对保险金融开发涉农产品的创新,强化农网建设,开发农村市场,探索新型工作模式,促进保险金融业务的持续增长,以此创建业务拓展模式,
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构建运营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快速发展,保险金融企业也形成了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保险金融企业发挥信息化特征及其优势,增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优化与完善,结合信息技术优势有效达成资源共享,促进保险金融企业产品业务水平的提升,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保险金融企业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统一管理,强化对信息中心的优化建设,对云计算平台及资源数据库开设统一的网络化管理,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减少运营成本,逐步增强管理效果。另外,结合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形成信息化营销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营销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凭借信息移动平台服务,电话或网络营销等建立多种营销模式,创建个性化售后,促进保险金融企业形象的不断提升,打造品牌效应,凭借信息化技术带动企业营销水平的提升;另外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需在自身业务和发展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优势,创建业务数据的管理和共享中心。例如,财务数据的管理及共享,使保险金融企业在运营中的费用得以集中管理,各项业务得以有效管控,并创建起核心业务系统,运用市场费率,优化定价及赔付率的自动化管理应用平台,对于不同的客户制定出相应的理赔措施,在保险金融企业创建综合化、定量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三、加强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模式
商业模式以风险管理为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保险金融产业迈向了去风险化趋势之中,这就要求保险金融企业需将防范化解风险化作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优质的风险管控文化为发展基石,多层次的资本补充为发展重点,立体化的风险管控为依托,逐步促进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推动改革的顺利发展。
(1)建立优质的风险管控文化。针对缺乏优质、完善的风险管控文化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保险金融企业应就风险管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从高层领导做起,突破风险管控限制,将项目管理理念融入企业风险管控之中,运行项目化的风险管控机制。并且发展“全面内控、积极合规”的风险管控文化意识,形成“风险管控创造价值”的文化理念,加强风险管控的责任化机制,增强业绩考核中风险管控指标的权重,建立案件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强力的自我完善、自律约束效能,强化惩戒监督体制。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补充机制。众所周知,资本不足是保险金融企业中最大的危机风险。因此,保险金融业建立完善、系统、多层次的资本补充机制,帮助企业增加资本注入及多渠道补充,增强企业偿付能力,保证企业稳定持续运行。另外,保险金融业应积极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增强资本补充的市场化和长期性,提升企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在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加强企业员工防控意识培养,逐步建立起完善、高效、全面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强化资本内生化,构建持续盈利模式
保险金融企业以持续盈利为最终目的,在发展中不断促进企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鉴于此,保险金融业应积极强化资本内生化,增强承保能力,兼顾投资,不断提高承保盈利,增强企业利益最大化。
(1)构建多元化的主业与均衡发展的格局。面对保险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与不定性的变化,构建多元化且均衡的发展格局,是现今最有力的应对方式和手段,是稳定盈利增长的保障。例如,2011年,中国人保将财产险和人身险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头戏,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出行业基准的6.8%,促进了企业净利润的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多元、均衡的发展格局对增强保险金融企业创收盈利的重要作用。
(2)承保与投资兼顾运行。在保险金融业中,往往认为“承保易亏损,投资易盈利”的观点,再加上保单成本较高,促使保险金融业较为注重投资盈利,忽视了承保盈利,过分依赖投资,导致投资模式陷入不利局势之中。鉴于此,保险金融业应确定发展思路,保持清晰认识,将投资与承包置于双向兼顾的位置,促进二者同步协调运行,强化承保执行,加强对承保程序的精细化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促进投资效益的不断提升,通过承包与投资,完成双渠道模式下的企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金融企业风险管控范文6
于此同时,作为金融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能构成的财务管理,则在这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涉及到作为其他种类的企业不曾具备的价值创造功能,也具备着规避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职能涉及到金融企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管理管控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命脉,其重要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增强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使得金融企业在规范企业秩序的同时在企业运行的每一个层面进行细致规范,从而具备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再者强化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金融企业资产的收支效益,优化金融企业相关的资源配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金融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当然,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漏洞,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内部相关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发展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到位,相关组织工作不严谨,秩序比较混乱,财务核算可靠度不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揣摩,并且与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职能分配不明确,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使得某些权利过于集中,加大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相应的刚性条件,没有明确的制度予以框架化和固定秩序化,使得某些职能在实施过程中被人为地削减或者是遗忘,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使得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流于形式,体制残缺,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
第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流程不完备,缺乏系统建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拥有着比较严谨的组织体系,其在制定落实发展规划时必须要依靠企业集团的投资分析汇报来作为体系支撑,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某些金融企业在决策投资时缺乏客观理论依据,企业的管理阶层缺乏对企业的合理规划以及长远发展理念,以至于在制定发展纲要时盲目跟随市场潮流,加大投资风险。再者,金融企业的领导阶层缺乏明确的体制约束,涉及到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缺乏机制制约,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从而极大的加大了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三,金融企业的财务管控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漏洞明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对金融市场波动的抵御来说,金融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里,金融企业在财务管控上存在着极为致命的缺陷,某些企业的财务体系在落实金融企业的体系规章时执行力度不够,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在执行日常检查时缺乏严谨细致的态度,某些工作人员在落实上由于管控机制的偏差和不到位,使得其在执行力度上缺乏严谨性,随意性比较大,严重的减弱了金融企业内部的管控机制作用。
再者,金融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关于涉及到财务管理和监察的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其内部诸多因素的作用使得在审计时严重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对于某些惩罚措施不伤及违规者的皮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迭出,漏洞明显,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第四,金融企业的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金融市场存在着极大的难以控制的风险,金融企业作为高风险的企业体系,其运行机制主要是依奈市场资本运作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这就极大的增加了资本运作承受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比较可靠的风险预警系统。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规避的漏洞。在金融市场内,金融体系应对风险分析的措施方法不健全,不立足于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外来的风险预警系统,导致我国的金融企业在面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抵制措施,以至于金融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足,严重制约金融企业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针对于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采取以下的解决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的金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管控体系。金融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就企业内部的相关机制进行改革。就金融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内部的管控体系。在金融企业内部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善企业内部的管控环境,就金融企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就是金融企业的相关运行体系和营业机构,详细划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明确职责,并且将企业运行的基本流程以及程序进行比较合理的设置,以便于建立起高效合格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系统。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责任纠察体系,严格审核金融体系内部的权力流通,就监督与高效相互协调,用制度和体系建设将企业运行进行全覆盖,以此推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决策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决策流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家宏观上的调控影响,特别是在某些比较重大的项目决策中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出现了诸多不确切的危机因素,对金融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要求在做决策前必须对市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阶段内国内外环境发展的相关趋势,依靠数据支撑,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必须同步提升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者的自身素质,加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第三,加强金融体系内部监察体制建设,完善财务监控。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金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企业财务监控是十分有必要的选择。在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的监控手段可以有效的应对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体制完善。因此,就金融企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力度,在企业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切实落实好制度要求的建设力度,及时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以此在意识领域开拓出财务监控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