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的教材编排就突出了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尤其是第二章区域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以案例教学更体现了知识迁移的重要性,下面就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自己整理知识点。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从图中读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3、开发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挖掘材料及图中的隐藏信息。4、学会流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关系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理念,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总结,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学会和提高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田纳西河流于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第二部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及方法分析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状况。这部分为教学难点处理,主要是方法技能的训练,由师生互动来完成。
一、引课
1、利用标题中的关键词“治理”和“开发”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基本思路,如:治理――说明存在问题;开发――有利用价值。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时要始终围绕这两点来学习。
2、明确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投影及教学讲义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①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②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③掌握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认真学习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讲义的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5-10分钟)。如:(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水力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下游地势缓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发。(2)气候――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水力丰富的条件;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容易进发洪灾。(3)矿产资源――煤、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利于工业发展。(4)流域开发早期社会经济落后――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自学之后,学生互动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3分钟)。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仔细的检测学生自学成果,及时地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予指导和补充。如:(1)水能资源丰富的必要条件:落差较大(地形因素),流量较大(气候因素)。(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河流汛期是在冬末春初?指导学生考虑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2、方法总结。在学生完成自学及教师的指导补充后,学生或教师归纳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如:
学生结合方法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在脑中形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3、知识迁移。首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基本方法。如:流域的分析,分析两个流域的异同点,相同点则可以借鉴已学知识(基本技能要求),不同点要就事论事、因地制宜(能力提升)。然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及教学讲义上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试分析身边的河流――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和开发重点。图片只要给出渭河的位置及其与黄河的位置关系,同时利用地形图展示出渭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在材料中,介绍渭河流域的概况、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生利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5-10分钟)。如:(1)读图分析渭河流域的地形,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了解渭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分析维和的水文特征,研讨其存在问题和开发价值。(3)结合材料,根据渭河流域的人口、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分析渭河流域的问题。自学之后,学生互动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3分钟)。接下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如:渭河流域南北地形的差别、南北支流水文特征的差别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所导致的缺水问题等。最后,学生归纳渭河流域的问题,并且与田纳西河进行对比,找到两流域的异同点,制定治理措施。如:渭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的不同点在于,渭河流域缺水现象严重,由于人口城市工业密集,水污染严重。而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没有明显的这类问题。学生结合上面的方法总结,针对渭河流域突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如:跨流域调水(引汉济渭工程),治理水污染等措施。
4、课后探究。搜集资料,分析渭河流域的开发价值及具体的开发策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迁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板书)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32-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成为一个耀眼的新亮点。这个总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综合考虑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在现代文明世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如果没有人民参与治理,仅仅是权力参与治理,政府参与治理,这个治理体系就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治理过程,只有人民参与治理过程,才有望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什么叫公平正义的社会呢?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目标。过去三十年是以经济为中心构建改革发展,未来三十年,要搞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公正的体系很重要。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依法治国体系的形成,在当今世界,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标志、基本特征就是法制国家,法大于权,法大于人,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点要使权力服从于宪法体制、法律体制,绝不能让权力超过宪法。依法治国提了很多年,是能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国家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了法大于权,法大于人,每个机构,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必须在法律体系下生活,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而生活。我们说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说它的治理体系要现代化,治理体系就是说要有法律社会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就是权力治理,十以来,一直在搞政府职能转变,这次提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层面来强调的,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办法更得当。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域。
1.政府的限权、放权和分权。第一点,限权,政府的限权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过去政府对于市场、社会干预过多,政府是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是全覆盖的,这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所以说我们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在半年时间内取消了好多,有200多项,以后还要取消,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政府该管的要管好,政府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好的也尽量下放,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中心内容,第一条就是限权。能不能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对政府权力形成有效限制,不使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是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第二点,放权,下放权力,十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什么叫下放权力呢?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就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给地方放权,地方有能力承接这个权力。第二个,就是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权力下放到哪一级,都要认真研究。所以放权的时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下一步,要研究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央政府给你下放权力,比如市场监管权力,公共管理方面的权力,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力,你干不好,是不行的。放权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要使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第二个必须权责一致,责任明确,这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三点,分权,分权就是权力转移,权力向社会组织的转移。分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向社会转移权力的时候,社会必须有能力承接。现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的运作空间很小,这是下一步分权,权力转移的主要地方。未来中国改革必须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使社会组织有能力来承接政府所转移的职能。
2.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形成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政府,中国未来的改革要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良好的公共服务,光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局面。治理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未来的发展中要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原因是中国社会现在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型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所未有的艰巨。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大标志,第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一旦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都在下降。这一次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反对权力腐败,使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也会相对提高。第二个标志,公共机构的责任能力在下降。如果公共机构的监管能力下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就会大幅度增加,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第三个标志,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任何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整套能指导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不在状态,好多人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这对社会主义发展是有害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有害的,所以现在急需形成一套指导中国发展的,对中国未来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理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要崛起,精神的崛起比物质的崛起更重要,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任务更重,能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的改革成果,应该理论先行。第四个标志,社会的多样化。主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崛起,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在增强,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增强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的多样化,社会多样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变成多元化社会,再用过去那种治理方式治理现代社会已经不行了。
3.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概念中,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提决定性作用,虽然差两个字,但是意义大不相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还有不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比如政府,因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句话留下了空间,必须改。第二个原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使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间,可以说起主导作用。这次明确提出,以后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前卫的、正确的表述。这个表述就决定了将来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在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在扩大,标志着政府的干预减少,这也是三中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未来改革15大领域,60项具体方面,能不能改革到位,与政府职能转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它涉及到。
参考文献
[1]秦贞婷. 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 专业课程 素质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培育同时进行,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要求。我院的2017年《学院工作报告》也提出“构建由思政n、人文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程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内涵建设和品牌铸造,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
本文试从《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
1.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时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方案比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1.2《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实现:
(1)知识目标。掌握建设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估和房地产投资分析等经济分析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报告、投资咨询)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3)素质目标。提供课程教学过程,同时让同学们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与培养正确“三观”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
(1)思政理论教育。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教学任务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和价值行为引导的思想观念系统,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日常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或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和各种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其他实践锻炼中达到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素质和价值期望。
3《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实践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它饱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三思而后行,市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无处不在;
(3)调查预测与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现金流量的方向的确定――先有付出、再有回报,先有CO、再有CI;
(4)现金流量表中的“年份”含义――不唯书,“年份”实为“年末”;
(5)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当金钱遇到时间呢?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买的没有卖的精,调整计息周期变化大;
(7)不确定性分析的原因――风险来自变化;
(8)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分析为基础;
(9)问题树分析――原因表明方向,后果决定态度;
(10)期望值法与决策树分析――馅饼的后面有陷阱,期望值后有风险;
(11)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失败怎样成了成功之母。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同时展开、除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素养培育无疑也非常有利。
4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思
(1)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大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传授专业知识的“本职工作”上,以便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不少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但他们的思政水平以及解决思政问题的能力不一定就高,又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起来?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2)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建设与修养培育。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又怎么培养出有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形象气质、教学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
(3)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要与专业课程对接,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参加课外活动比较积极,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各种各样的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才进教室,下课就远离学生的状况。如《建设工程经济》专业课程就可以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中的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与《建设工程经济》课程中的方案创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财务评价、调查与预测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缩小与学生的距离,用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点,她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省情教育 贵州省情 思想理论
一、 高校开设省情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省情教育能提高全省大学生对省情的认识水平、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人们的爱乡之情不是自发产生的, 它基于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将本省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资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展现在人们面前, 才能加深大学生对本省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大学生的爱乡热情。大学生从省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 看到优势和不足、问题与希望, 就会产生荣誉感、自信心以及紧迫感、责任感。
(二)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践
本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都会给大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都能激发他们的乡土之情, 进而引伸到对祖国的热爱。了解、掌握基本的省情, 特别是基本的优势省情,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 得以充分感受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 会更直观、更直接认识和理解国情, 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省情意识。
(三)省情教育是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践
本省的方针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为实现本省经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战略部署, 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紧密贯彻中央精神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因而省情是党的基本路线地方化的具体体现, 高校开展省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更深刻、更具体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它的重大意义, 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本省经济社会建设的互动实践中, 更加深刻体会、理解党的新时期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内涵, 增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二、贵州省高校贵州省情多媒体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待提高
据调查,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设备或软件故障时,仅有18%的老师认为能及时处理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偏低,多数教师希望通过相关的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论怎样先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去使用,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也只能是废铁一堆。因此, 对教师多媒体使用的培训力度应加强。
(二)贵州省情课程的现有课件单一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贵州省情课程课件上课的教师寥寥无几。被调查教师中,只有 32%的教师会自己制作课件。其他课程的课件在市场上、互联网上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擒来,一些教材也配套带有课件。但是,贵州省情这门课程只在贵州开设,并且开设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课件很少。其中,贵州省情课程的课件部分制作得有点粗糙,相关图片和视频还是太少。另一个是教学的视频做得很好,但是,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张涤教师的教学视频,任课教师直接将它拿来上课,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必须将它进行剪接,将精彩的视频资料和自己的课件配合教学就非常完美。
(三) 教师的多媒体教学组织水平影响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就是指在确定时间、地点、场合下所进行的教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狭义的教学简单说来,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教师来讲,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教与学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教,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教学设计控制着教学节奏、教学方向、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是教学中的次要方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一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教、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三、进行省情教育的新思路
(一)明确省情教育的内容是前提
知识的欠缺会使我们的教育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省情的学习,充分认识省情的基本内容。省情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我省的自然环境变迁、开发和发展过程,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和科技等的状况,我省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经验和教训以及对当代的影响,我省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综合性特点、整体实力、优势与不足,我省各地区的基本情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所居的位次,我省未来发展前景等。
(二)挖掘教材中的省情教育结合点是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就实质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着鲜明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又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课题资源的丰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先决条件。因此,要将我省丰富的省情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资源,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的省情教育结合点。
(三)坚持正确的方法是保证
一是将省情教育与国情教育、世情教育结合起来,用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观点分析省情。省情在历史的演变中呈现,因历史的变迁发展而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割断历史孤立地分析省情。省情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省情,绝不能将之僵硬化和封闭化。省情的变化也是国情和世情变化的缩影和反映,因而应实现省情教育和国情教育、世情教育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二是要掌握和提高教学的艺术。省情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教学中如果采取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将课堂教学与高质量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创设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师生互动、互相激励的气氛,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会琳,李近华.贵州省情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监事会;银行高管
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概括而言,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基本内容:(一)监事会功能强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德国公司监事会是代表股东与员工利益的监控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一是任免权,即监事会拥有聘任和解聘董事会成员的权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监事会有权罢免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违反公司规定、业务执行能力欠佳以及股东大会丧失了对董事会的信任等。二是监督权。监事会的监督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业务监督权。董事会必须定期向监事会汇报公司的具体业务执行情况;监事会能够随时督查董事会的重要业务执行结果。另一方面,财务监督权。监事会随时可以检查公司财务状况,也可以委托相关专家审计银行财务状况。三是特定事项批准权。监事会一般不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但对于某些特定事项,监事会批准后董事会方可执行。四是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在特定情况下,监事会有权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五是高管薪酬决定权。监事会负责制定银行高管的薪酬制度,是激励约束政策的实际决策者,其作用类似于薪酬管理委员会。正是赋予了监事会上述权利,才使得其成为真正的股东行使监督和控制权力的机构,从而保证了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保证了对银行高管的有效激励与约束。(二)股权集中度较高,股东交叉持股与英美分散型股权结构不同,德国大财团和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公司大部分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些大股东比较关注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以保证他们能够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益。此外,在德国公司治理模式下,银行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强化了彼此往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银企关系。德国银行既是银行的控股股东,又是银行的债权人,依靠这双重身份,其对企业行使着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三)市场约束机制相对较弱从德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分析,德国习惯于集权统治,习惯于大财团掌握社会经济命脉,这也导致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外部市场约束机制较弱。在德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存在诸多限制且上市融资的要求也很多,这使得大部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意愿较低。德国公司治理模式下,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股东仅仅通过股票价格难以有效判断银行经营状况,更不可能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因而即便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也主要依靠银行大股东来采取拯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股东以及外部并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因此,在德国公司治理模式下,外部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相当有限,想凭借外部治理机制来有效监督银行经营管理者是不可能的。(四)职工决策参与制德国公司治理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职工决策参与制,公司职工代表通过担任监事会副主席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监管。职工参与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工代表享有公司经营状况的质询权和知情权;在员工福利方面,享有与资方相同的表决权;有权在公司监事会和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并参与决策;监督劳资协议执行情况和员工利益维护情况等。职工决策参与制是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如1951年德国颁布的《煤钢行业参与决定法》、1952年颁布的《企业组织法》以及1976年颁布的《参与决定法》等都对企业职工参与决策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职工决策参与制的法律基础。(五)激励机制较为合理德国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薪酬激励机制(基本年薪、绩效工资、长期激励措施和福利津贴)与事业型激励机制(授予荣誉、终身雇佣和职务晋升),此处将重点阐述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基本特征。德国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薪酬结构较为单一。在薪酬结构中,年度薪酬占有相当比例,其主要参照国际同行业标准来确定;绩效工资是银行高管收入的主体,直接与银行业绩挂钩;通过股票期权方式进行长期激励,但其只是高管工资的一小部分;在银行高管福利津贴中,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银行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不显著。在薪酬制度上,德国银行薪酬标准要低于美国,银行高管与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这种薪酬标准与德国的文化及法律制度密切相关。第三,薪酬标准确定依据比较合理。在制定银行高管薪酬标准之前,监事会会选择一系列重要指标进行评估,以确保高管薪酬标准的客观性、合理性,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绩效、贡献、同行业水平、工龄、岗位以及学历等。
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劣势
德国公司股权大部分集中在法人股东手中,不仅股权集中度高,而且股权结构较为稳定。在这种集中度较高的股权结构下,法人股东实现对公司监控的主要途径就是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因而该模式比较注重发挥内部组织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德国银行内部治理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模式是适合德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有效模式,虽然略有不足之处,但是优势相当明显,总体上是利远大于弊。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分析和看待该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为我国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供借鉴意义。具体而言,该模式的优点主要包括:监事会拥有强有力的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和高管薪酬决定权,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激励与约束高管人员;股东持股比重大,使得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股东更加注重企业长远发展;股权集中度较高,使股东有能力和动力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有效遏制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包括: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股东持股的高度稳定性降低了股票的流动性,当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无法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银行作为公司控股股东容易导致高负债率,产生经济泡沫,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股票流动性低致使资本市场既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约束作用。
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
德国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是基于德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等因素建立起来的成功模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虽不能完全照搬该模式,但仍有诸多可供借鉴之处,它启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应注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风控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一)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赋予监事会人事任免权和薪酬决定权德国公司监事会功能强大,既拥有财务监督权和业务监督权,又有董事会成员的人事任免权和薪酬决定权,保证了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一,防止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与高管薪酬过高问题的出现。与德国公司监事会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事会独立性不强、监督权力和范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监事会形同虚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权力的重新配置上,即通过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并赋予其人事任免权与薪酬决定权,以达到有效监管与激励银行高管人员,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和高管薪酬过高问题。(二)明确分工,突出监督重点德国公司监事会规模不大,一般在20人以内,只负责对公司重大事项的监管。至于公司日常事务的决策经营,则一般交由董事会处理。此外,董事会须定期汇报公司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监事会可以随时检查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结果。正是由于德国公司监事会和董事会之间分工明确,监督重点突出,才保证了其内部治理的有效运行。德国公司监事会的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应将监事会的监督重点放在两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在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以及重大经营方针等方面,监事会必须严格把关;在微观层次上,监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定期检查银行的财务情况和业务执行情况,一旦发现渎职问题,将启动相关责任人问责机制。(三)丰富监督手段,提高监督质量在充分赋予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日常事务决策权、经营权的前提下,遵循监督与管理相分离的原则,不断丰富监事会监督手段,提高其监督质量。一是借鉴德国公司监事会经验,在国有商业银行监事会常设若干专业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委员会负责人,定期检查银行的财务情况和业务执行情况,以实现监事会监督专业化的目标;二是完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加大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综合绩效考评力度,对于不能实现既定目标的相关负责人,要实行严格问责,从而督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四)完善职工监事制度德国公司治理模式下的职工决策参与制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这启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应注重完善职工监事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设定好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例,并明确职工监事参与监督的议事程序和表决方式,保障职工监事的知情权、质询权、监督权和表决权;职工监事由民主定期选举产生,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权利方面赋予职工监事监督权和权,即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并损害职工权益时,职工监事可申请监事会予以重新裁决;在义务方面,职工监事应定期向银行全体职工汇报履职情况);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职能,即当职工监事未能尽职尽责时,工会有权向监事会提议撤换职工监事的权利。(五)确立合理的银行高管薪酬标准德国银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差距不显著,从而使收入差距保持在了合理范围之内,这主要归功于其比较合理的高管薪酬标准。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薪酬过高问题,即使是我国经济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银行高管薪酬水平也没有出现实质性下降,这无疑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损害了社会公平。因此,我国应学习、借鉴德国制定银行高管薪酬标准的方法,坚持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的改革原则,通过综合考虑银行绩效、员工薪酬水平、社会平均收入、贡献、同行业水平、工龄、岗位以及学历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高管薪酬标准和薪酬结构;坚持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原则,强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银行股东、监事会、职工代表等对银行高管薪酬的监管,避免出现银行高管自定薪酬的现象。
作者:邢华彬 李 菁 单位: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参考资料
1.佐藤孝弘.从银行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德国公司治理的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2.徐美茹.德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借鉴[J].金融纵横,2011(11).
3.任荣,熊鹏.德国全能银行公司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7(8).
4.鲁茉莉.德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J].产业经济研究,2011(1).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地籍测绘;测绘技术;探讨
地籍测绘作为国土管护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地籍统计分析,对相应地域进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归属管辖权限、相应坐标、切实地貌面积的调查了解,可以精确测绘出该地域的具体数据,其科学合理的测绘技术顺应了时代社会的需要,符合了国土管理控制部门以及国民社会经济的总体要求。因此地籍测绘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1.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测绘也被称之为地籍测量技术,其基本目的是收集统计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并形象完善地表达出该地籍的详细信息,以该地域的权限归属为主要依据,对相应地域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理位置、地貌形状、总体面积进行精确的描绘。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技术、测定界址点坐标技术、测绘地籍图技术、测算地块以及地域的面积,对相关地籍地貌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测绘。地籍测绘属于权限归属测绘的范畴,因此具有与工程测量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仪器设备相似的特点。
2.测绘技术内容
城市建设工程包含的主要测绘技术有城市测绘、房产测绘以及地籍测绘,三种测绘技术融汇互通,因不同的技术特点被应用于不同的实际测量中。
2.1城市测绘技术
城市测绘技术能够主观形象的反应地域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居水平等相对宏观的信息。城市测绘资料直观反映城市的面貌,城市规划都需要城市测绘提供基础资料,测绘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影响和决定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城市测绘技术的内容包括城市现状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测量绘制、城市平面图的测量绘制、高程控制网测算计量、地下管线的测量预估、建筑用地界址点线的选择确立、建筑工程的施工放样、工程技术的最终测量、城市规划道路的选定铺设以及工程建筑物的沉降预估测算等。
2.2房产测绘技术
房产测绘技术的基本内容有房屋建筑平面控制测量、房屋产权归属调查取证、房产基本要素的信息收集测量、房屋建筑概图绘制、整房面积的测算、变更测量技术、测绘成果文件的核对验收以及房产信息系统的搭建应用等。
2.3地籍测绘技术
地籍测绘技术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的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与测量、地籍图的绘制、地貌面积的量算、地籍数据库的规划搭建以及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等。地籍测绘技术的最终产物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以及地籍册等主要内容。
3.地籍测绘技术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包括地籍测绘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国土资源以及地域地籍的管控治理,通过特定的方案技术对行政地籍区域的进行精确测量并且绘制成图,精确表达具体数据以及地域的划分;地籍测绘技术需要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布设具体准确的城市控制网络并进行加密处理,同时在整个大型城市建设中与其他技术方式相互搭配利用,发挥各自的技术特点,为各地籍的国土管控、政府百姓提供可靠详尽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生产使用的具体要求;地籍测绘技术依据城市建设的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能够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基础。 社会业界对地籍测绘技术的信息需求很大,其中绝大多数的测绘信息、资料文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各级地籍政府对该地域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及热点,地籍测绘技术在相关建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角色,能够有效精确的进行地籍测绘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有力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建设地域的规划行政执法,地籍测绘技术的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地籍测绘相关的技术应用贯穿了整个工程建设以及管控治理的每个环节。重视技术特性以及依法测绘是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方式。 3.1地籍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地籍测绘的结果信息为系统的搭建完善提供了基础,该技术运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式,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目前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测绘机构的地理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地理数据库正在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地籍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为社会业界、居民生活、土籍资源管控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基于地籍测绘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还可以辅助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信息,在城市整体应用中更为深入完善,因此地籍测绘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可以相应理用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 3.2地籍测绘数据收集整合 地籍测绘技术意义在于数据查询、分析提供方便,提高相关部门管理决策效率以及质量技术。通过地籍测绘技术搭建的数据库,查询分析模块就可以辅助管理决策。在现实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而非地形信息,如土地使用、地籍、房产、管线往往很重要,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
结语
通过对传统测绘技术的创新应用,现有的地籍测绘技术为国家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以及有效应用带来了便利,同时对国民经济、生活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地籍测绘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华中,耿晓良.地籍图测绘的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