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1

一、成果导向的理念及其意义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应用成果导向理念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业实践,因而探讨校企联合是以后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2

一、湖南水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1年,国务院2号文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出台,吹响了沿江各省份水运跨越发展的号角。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港口布局规划》、《湘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文件,在规划层面做好了铺垫。为落实国务院2号文的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行业内首次水运工作会议,提出了湖南水运行业明确发展目标,即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一纵”即湘江,“五横”指沅水、资水、澧水、淞虎—澧资航道、涟水,“十线”为耒水、渌水、浏阳河、汨罗江、藕池—华容河、塞阳运河、南茅运河、马凌航道、酉水)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基本建成以长沙、岳阳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为支撑,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20%左右,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水运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湖南交通高职存在的问题

近5年来,湖南省水运建设投入基本维持在每年3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杭电枢纽、湘江2000吨级航道、长沙港三期、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水运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湘江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水运建设仍将维持平稳增长,同时,周边省份也纷纷加大投入,行业发展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对行业的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运行业勘察设计领域,由于处于行业上游产业链,基本被省内厅属交通设计院及部属航务设计院垄断,人才供应短期内仍将依赖省外资源。在水运行业施工领域,基本以省内建设力量为主,部分重点项目引入外部竞争,但从事施工管理的高级人才,仍较为匮乏。在行业投资管理领域,由于政策层面的扶持,已经成立了水运投资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省内水运建设资金筹措、重大项目建设及营运。在行业行政管理层面,交通运输厅、海事局、水运局及各地州市行业管理部分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综合来看,从事行业内上游产业(勘察设计、投资管理)从业人员,严重依赖外省资源,从事中下游产业(施工、维护、营运)从业人员,基本以省内培养为主,但高端人才匮乏。

水运行业涉及交通、金融、物流、商务等各行业,学科交叉,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要求较高。对湖南水运行业来说,根据产业规模及行业发展规划,需要重点培育1~2家甲级勘察设计企业,至少拥有100人以上的从业人员,为适应外部竞争,有必要引入一批具有海港设计经验的设计人才;需要重点培养1~2家水运甲级施工企业,重点解决资质挂靠、层层转包的行业弊病,培养一批既精施工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而目前,省内从事水运施工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300人,面临较大缺口。与公路、铁路运输不同,水运业在基建、航运、营运、管理等各个层面均有很大差异。以港口工程施工为例,主体工程施工均在水下,码头基础、上部结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与工程所在地水文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学会与“水”打交道,掌握一系列与水相关的特殊知识。码头建成运行后,船舶靠港、装卸、货物堆存以及陆上中转交换,均需要一大批专业性极强的基层技术人员,来完成生产调度作业。从另一方面来看,水运行业下属门类也多种多样,涉及码头、航道、船闸、船坞船台、港口机械、轮机、船舶驾驶、公路、铁路、工民建等行业方向,从业人员来源不一,就业面也较广。粗略估计,全省从事水运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约在1万人左右。这一数目相对于其他行业,也许并不算庞大,但考虑到水运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行业群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水运基层从业人员,是湖南水运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当前,省内设置水运专业相关学科的高校主要有两所,分别是长沙理工大学及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者以培养从事港航设计、施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但毕业生外流严重。后者主要培养面向港航专业基层的各类技工人员,学院刚刚起步3年,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约在50人左右,均是水运行业发展紧缺人才。由于湖南地处内陆省份,历来为水运欠发达省份,水运业基层岗位对沿海地区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主要从业人员,以省内培养为主。湖南水运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目前主要依托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道工程系。该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港航工程施工、检测、维护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港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和施工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水运工程测量、港口工程结构、航道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检测技术、水运施工组织及造价等。毕业生主要面向港口、航道施工企业的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港口、船闸、航道等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施工测量、实验与检测、概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施工安全质量检查与控制、施工技术指导等工作。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系结构性失衡。重视正规学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待加强。从近年来的招生看,虽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全日制招生数量已经基本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新增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湖南交通行业跨行业流动居多,很多基层技术人员半路出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但目前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行业培训的发展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调整。从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专业布局看,面向行业的传统专业较多,而满足行业新技术的需求的相关专业则开设不足,部分开设成本高、师资培养要求高的专业则一直处于发展不够的状况,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虽然多数交通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形成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机制以及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仍然有待探索。四是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精品专业数量有限。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能力,但从总体看,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师资队伍出现结构性缺乏,双师型师资的短期尤其严重。

三、面向水运行业发展的湖南交通高职教育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水运方向在时间节点上滞后于水运发展速度,在办学规模上、专业设置上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水运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重任,在湖南特殊省情背景下,扶持壮大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是支撑水运业跨越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一)明确定位,调整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并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南水运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培养湖南内河水运建设所亟需的管理及施工人才,是近期重点发展目标。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水运行业专业技能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职业学历教育要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职业培训可依托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及在建工程项目展开,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结构布局调整要重视选择差异发展战略。就湖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根据湖南交通行业的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与行业特色来进行结构调整。湖南水运建设的重点集中在航道整治、船闸枢纽、港口码头等领域。为使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与工程实践需求相一致,专业结构域布局应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具体来看,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港口与航道工程概论、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应成为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必须走“政校企”合作模式。当前,湖南省水运施工力量主要集中在省航务工程公司,十二五期启动实施的一批港口工程、航电枢纽项目,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合作平台。省内从事水运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及勘察设计领域的力量,也可以深入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也为人才就业、企业选材提供便利条件。

(四)打造一批引领区域内交通行业人才发展的精品专业建议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契合工程建设实际的专业为突破方向,打造若干精品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水运工程施工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湖南省水运发展特别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省内短缺的造价管理人员,为水运工程计价、概预算、投资评估等提供人才储备。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3

(1)交通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借助手机信令数据、GPS定位技术、3G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数据采集手段相结合辅助入户调查,扩大了调查范围,将调查内容更精细化,数据分析更全面。

(2)改变传统交通管理思路。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各种交通运输体系管理主体不同,分管于主管部门,涉及部门多,呈条状分割现象,且每个部门有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信息数据只服务于本部门垂直业务,与其他相关运输体系缺乏联动互通,不便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统一管理。大数据可以进行信息集成和组合,有助于建立综合交通管理立体交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集成,将不同区域、不同作业领域、不同体系、不同范围的数据融合,构建综合公共交通信息集成模式,发挥城市整体交通体系功能。

(3)大数据辅助交通规划进行决策。

传统的“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体系是在城市居民出行大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情况下5年进行一次调查,虽然是大调查,但是全民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大概在2%~5%,样本取样困难复杂,没有代表性和时效性,影响了交通预测模型的精度,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交通规划中面临的时效性和取样难的问题,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客户端进行数据采集,可以获取大样本的居民出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很好的对目前城市交通需求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利用连续实时的大数据系统进行观测分析,可以监测交通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从而将传统的交通规划模式,转变为以实时调控和反馈控制为主线,以城市交通战略调控为核心的新模式,通过对交通系统发展过程的调控,更好的促进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4)大数据提升交通预测的准确度。

传统改善交通拥堵的思维模式已经收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且规划阶段的数据推算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交通形势的发展,大数据信息统计全面且详细具体,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构建更加合适的交通预测模型,有效的预测未来交通需求,模拟交通运行状态,检验交通技术方案可行性,大数据的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进行实时交通监控,有效的提高交通预测的水平。

2交通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新要求

交通工程专业虽然是从道路工程学科中衍生出来的一门年轻学科,但是涉及面广,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俩大属性,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它的系统性。而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集成运用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全方位,大范围的实时准确高效的建立管理和运行综合交通体系,而这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只能依靠大数据解决核心问题,随着交通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交通大数据分析人才市场空缺越来越大,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不满通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培养传统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智能交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智能交通数据分析师需要同时具备交通工程专业理论、统计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可视化表达等多方面技能,不仅要求能进行数据分析,还要求能通过数据还原交通系统。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从2013年开始计划实施卓越工程教育,根据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智能交通数据分析师需求和河南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正在进一步调整,目标以交通运输领域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交通工程优秀后备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单位为培养基地、以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双师型”队伍为支撑,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通过改革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助力。

(1)根据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过程实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的四阶段培养模式,理论阶段在学校进行,实践阶段在行业企业进行。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形成一整套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环节培养阶段,行业企业主要开展实践类课程的讲授、课程设计,同时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两名,硕士9人,教师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两个方向,不满足当前教学需求,所以教学科研人才引进上,重点引进的方向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数据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每年至少安排1名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3)课程体系的改进。

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的上课思路,例如将基础课程《交通调查与分析》与《系统分析》相融合,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大数据交通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介绍最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条件有限,但是接受先进前沿技术和知识的思路是无限的。

(4)实习基地建设。

与河南省21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并且与交通数据分析和智能交通相关企事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相关工程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能力。

(5)实验室建设。

现有的省级高校实验教学师范中心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软硬件设备1500余万元,下设有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交通规划与仿真实验室拥有transcad、vissim、aimsun、cube、emme等相关软件,200台电脑,用于学生的上机实验课和相关专业课程设计。现在学院正在积极与专业交通数据调查与分析公司合作,创办联合教学平台。积极筹备大数据交通实验室的建设,邀请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交通大数据处理分析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我校为学生做交通与大数据相关报告。

(6)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学生在本科阶段,相关的某些课程设计和实习安排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例如,专业认识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到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通过对实际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调查,使学生明确本专业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为以后交通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实践单位参加生产活动,在实习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刻体会到交通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熟悉交通工程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设计阶段,结合交通大数据课题或实际交通问题进行命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数据分析技能,进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交通数据分析工作或研究提供基础。

(7)科技创新。

以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为重心,鼓励学生参与实际交通大数据研发项目,开展交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培养本专业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及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学生交通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交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同时以该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平台,引领交通学院在学风建设和营造创新氛围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目前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交通科技大赛、交通大智慧、交通知识竞答活动、纸桥承重大赛、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博士讲堂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4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BIM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用阻碍;发展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对有限城市空间的极大利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种类繁多,包括城市铁路、地铁、轻轨等城市公用事业工程,是一个涉及诸多专业的综合性工程。采用传统技术理念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时,由于各专业信息沟通不对称等因素,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难题,比如综合统筹与计划实施能力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各专业主体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常常会出现协调不到位或者实施方案彼此间相互矛盾的情况,导致工期延误、增加投资成本、降低工程质量等弊端。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效实施、降低项目风险、控制投资,并配合政府部门推动城市建设,亟需采用新的举措或技术来对现阶段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BIM技术的出现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BIM是一个集成了全生命周期中不同专业数据的信息模型,提供了一个可以供不同参与方进行协同使用的平台。通过BIM平台,在设计阶段项目各参与方可以实现信息的无缝交换与共享,解决传统信息传递的不一致和缺失等问题,使得工程项目的管控更为完整精确,特别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类复杂项目[1]。一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已经积极尝试应用BIM技术来进行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工作[2,3]。上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率先引入BIM技术,12号线、13号线、14号线和17号线等都采用了BIM技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长沙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厦门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无锡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都采用BIM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和质量[4,5]。不同于工业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影响了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目前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题和阻碍。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和BIM应用潜力,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BIM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阻碍和发展建议,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更好地应用BIM技术提供参考。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及BIM应用潜力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由于自身的功能定位,具有不同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特点:(1)属于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型项目,是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2)项目参与方较多,复杂程度高,并且业主、监理、总包商、材料供应商等参与方存在一定波动性;(3)项目投资数额较大,涉及的利益方较多;(4)项目投资收益周期较长,需要在工程使用过程中突显投资效益;(5)项目影响面较广,受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大;(6)随着整个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方式日趋精益化。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潜力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其理念已经深入到建筑行业的各单位[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诸多动力推动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IM等新技术冲击着传统的建筑行业运行模式,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部分,也将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保证这一转变顺利实施的利器便是BIM。(2)市场竞争力驱动。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业主单位,现在都在积极提倡使用BIM技术来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将BIM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较高层次,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参与方也意识到BIM的优势与重要性[7]。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证优势地位,亟需采用BIM技术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失去了BIM技术的支持就难以占据行业制高点,不能拥有市场分配的话语权,在未来利益分配中将处于被动地位。(3)开展国际合作与EPC模式的需求。BIM是实现不同专业软件共同交流的统一平台,可以有效减小不同语言、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使用BIM技术能简化各专业信息传递损耗,减小重复工作。现在一些大型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的EPC总承包模式,而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理念,能够实现设计行业业务向施工领域的延伸。(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自身需求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体量变大、投资更高、专业复杂程度更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形、复杂建筑物和构筑物,使得采用传统的二维设计工具显得力不从心,而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等特性则能很好地克服这一障碍。(5)高度集成的优势。城市轨道工程涵盖了设计、施工、后期运营阶段,三者无法完全割裂。但是采用传统的建筑业运行模式,则往往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无法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而BIM集成了整个生命周期各专业信息,并具有强大的分析与模拟功能。可以通过预先的施工模拟发现原始方案的不足,将问题解决在施工开始之前,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小损失。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BIM实践

BIM技术的应用横跨项目全生命周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阶段的工程应用进行梳理,设计阶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2.1总体设计阶段总体设计阶段主要用于解决总体规划方案比选问题,基于不同设计方案创建BIM模型,并赋予BIM模型项目周边环境模型,借助于BIM模型的可视化功能直观展现各个方案效果,比较分析各自优缺点,从而协助设计进行方案对比、整体优化及最终方案确定。图1和图2给出了两种某城市轨道交通出站口附近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此效果图可以直观地看出出站口设置和周边交通、建筑的融合情况,从而为决策者确定方案提供便利。2.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应用点包括管线改迁和道路翻交、场地现状模拟。图3给出了某城市轨道交通附近道路翻交和管线改迁仿真示意图,将规划线路及站台与周边建筑、地形、市政设施进行综合协调,统计管线搬迁工作量,预先控制了风险,提高了项目协调效率,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某城市轨道交通路段区间三维设计图(图4),不仅进行了区间环境模拟,建立了区间盾构模型,还建立了地层的信息模型,为后续施工监管提供技术铺垫。2.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点包括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工程量校验、装修效果仿真和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常会涉及复杂的管线,但BIM技术为处理复杂管线综合问题提供了捷径。基于精细化BIM模型,进行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及时发现管线与结构构件之间的碰撞、各专业的管线碰撞等问题,根据碰撞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生成协调数据,反馈给各专业进行相应的修改,避免了各专业图纸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解决设计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错漏碰缺”,优化设计图纸质量,避免后期的设计变更及施工返工。图5给出了某城市轨道交通站三维管线综合示意图。在以前的施工运维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大型设备检修,运送出现设备无法运出,或设备空间不能满足检修需要的情况。现在通过BIM技术,我们前期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三维空间大型设备的运送检修路径模拟,避免了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后续问题。图6给出了大型设备运输路径检查示意图。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赋予模型对象材质信息、颜色信息以及光源信息,进行装修效果模拟,达到所见即所得的目的,通过漫游动画,使决策者和设计人员置身其中,对于优化设计方案,呈现设计效果,稳定装修方案,有很大作用。图7给出了装修方案BIM模型示意图。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BIM应用阻碍与发展建议

3.1应用阻碍虽然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中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是距离全面深化应用的目标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工程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阻碍了BI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面临的应用阻碍总结如下。(1)BIM技术本身的不完善。目前行业主流的BIM技术都来自国外,和本土规范政策之间还难以完全吻合;各设计软件之间的兼容性、交互性不强,进行二次开发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BIM应用起步较晚,建模时很多材料、材质需要定义。(2)设计人员传统认知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目前仍然习惯传统作业方式,设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二维设计,主要依靠历史经验,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这些惯性思维导致从业人员一时难以转变思维,对于BIM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认识不足,缺乏内生动力,难以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3)人才培养体系欠缺。目前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BIM专业人才力量有限,企业内部也主要依靠一些讲座或者短期培训来提升员工的BIM技能,难以适应BIM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涉及专业较多、复杂较高的领域,员工应用BIM技术需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亟需完善BIM人才培养体系。(4)企业自身BIM收益模式不确定。现阶段很多业主或者设计单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采用BIM技术还是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能制定适应企业自身的应用策略和标准。在探索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难以实现良好的收益,很多项目都是示范性工程,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企业难以形成自发动力去深入学习BIM技术。(5)受政策影响较大,未能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在BIM技术的推广中起到主导力量,比如上海、北京这些发达城市,对BIM技术的政策要求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的BIM技术应用发展比较大。但是较多的欠发达城市很少进行BIM实践。市场活力难以激发,导致很多企业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应用BIM技术更多是遵守“规定”,未能发挥自主性,减少了创造力。3.2发展建议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诸多参与方,针对上述存在的阻碍,各参与方应该加强沟通交流,打破相互间技术封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BIM技术发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1)对于设计单位,需要重视BIM在协同设计中的价值,建立企业内部数据库,完善BIM标准化工作流程,加强对BIM人才的引导和培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逐步探索出合适的BIM应用路线,实现短期投入与长期利益的平衡。(2)对于政府单位,除了发挥监管职能外,重在加强对BIM应用的引导和激励,牵头推动BIM应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BIM在设计阶段应用的政策法规,出台对鼓励BIM应用的激励奖励措施,将企业被动地应用BIM化为主动应用。(3)其他方面,软件服务商需要做好国外软件本土化,积极做好二次开发,努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软件;教育科研单位应加强BIM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各方应用BIM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市场需求现状,加大对BIM专业人才的引导和培养。

4结语

BIM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单位,BIM技术促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企业通过不断的BIM实践,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BIM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在市场利益分配中占据优势。政府通过对不同企业提供的BIM数据进行整合,从而更加精确地了解整个城市的建造、运营状况,能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分析,为后续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采用BIM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小人力、材料的浪费,减小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应用BIM技术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应认识到现阶段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还处于初级极端,还存在诸多阻碍。不同参与方在BIM应用中发挥不同的价值,在推动BIM应用方面各方应加强联动、协同发展,逐步消除面临的一系列阻碍因素,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阶段BIM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葛清,赵斌,何波.BIM第一维度——项目不同阶段的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黄亚斌.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实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4):71-78.

[3]中国勘察设计编辑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研发集成打造“市政设计航母”[J].中国勘察设计.2011(6):21-24.

[4]戴林发宝.隧道工程BIM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15,59(10):99-102.

[5]宁冉.探索市政工程的BIM之路[J].中国建设信息.2014(10):38-41.

[6]李俊卫,黄玮征,王旭峰.BIM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9):117-120.

交通工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五力竞争模型;路桥施工行业;竞争结构

作者简介: 余国新(1965-),男,新疆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05-03

从全国市场看,2003年新的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等级标准建立后,我国对路桥施工企业施行严格的资质管理,按照公路等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截止2007年3月6日,全国有660家公路工程施工一级以上的资质企业,其中,公路总承包特级27家;公路总承包一级482家;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442家;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一级509家;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一级235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47家;公路隧道专业承包一级106家;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资质64家;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交通安全设施资质2家。

我国路桥施工行业的竞争状况成为影响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的行业因素。路桥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分析本行业的竞争状况,以确定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本文运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路桥施工行业的竞争状况。

一、理论基础

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他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5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5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5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竞争结构模型认为,一个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取决于作用于该产业的5种竞争压力。其中3种压力来源于“水平”竞争――替代品供应者、潜在竞争者、行业内部竞争者;2种来源于垂直方面的竞争――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行业竞争结构是决定行业竞争规则和激烈程度的根本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而且决定着行业的获利性。因此,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对科学制定企业战略至关重要。路桥施工行业现在处于成长期,行业的竞争结构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生存及发展。而对于企业这个阶段的成长,行业的5种力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分析

我国的公路施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招投标制以来,形成了完全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大量的铁路施工企业、民营企业跻身公路施工市场,打破了公路行业条块分割、国有公路施工企业一通天下的格局。

由于我国公路施工按照公路等级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所以高速公路、一级路及合同金额较大的桥梁隧道工程多由拥有特级资质、一级资质的企业承包建设。目前660家一级施工企业大部分是省、直辖市的交通厅直属的路桥公司或其改制后形成的企业。他们的前身大多是直属交通部、交通厅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国道建设,经历了我国公路发展的各个阶段,因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有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以及强大的科研能力,代表着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先进水平,尤其在大型桥梁、隧道项目方面,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先锋队。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与其下属的施工单位的“直接隶属关系”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使这些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在市场中缺乏生机。

贰级资质施工单位主要包括各省主要城市交通局主管的路桥施工企业和一些私营公司,他们在各省从事贰级、叁级公路的施工。得益于近些年公路网和通县(乡)公路的建设力度加强,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人员、技术、设备、经验都相对缺乏,但由于负担轻,尤其是私营公司,体制灵活,所以在贰、叁级公路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尽管公路建设开工项目大幅增加,公路专业施工队伍闲置力量仍然达到1/3。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的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施工角色是欧、美、日公司三分天下,我国公司实力相对国际同行薄弱,所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同国际知名承包商相比差距很大。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潜在进入者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行业竞争壁垒和原有企业的反击程度。如果进入壁垒高,原有企业反击的程度激烈,潜在进入者就难以进入该行业,威胁就小。我国公路等级主要分为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同等级的公路建设强制性地要求不同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施工资质的评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资金、设备和施工经验,此外,公路施工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现代化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效能,才能降低成本,取得优势。就公路建筑这一行业来讲,进入难易程度主要受规模经济、产品差别、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和在位优势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表1分析了我国公路施工行业的进入壁垒状况。

总的来看,国内公路工程施工由于受政府政策影响和资金需求量等条件限制,进入壁垒较高,但这种壁垒也并非永久的,它随着市场的规范和完善逐步降低。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实施了新的《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法》,中国加入WTO后不晚于3年,外商合营和独资企业将享受国民待遇,外商施工企业可以在我国政府承诺的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凭借其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使用与中国企业同样低廉的劳动力,与我国目前建设市场上较大的施工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

(三)替代品分析

就公路设施而言,其替代品有铁路、水路、民用航空等几种产品。根据交通统计可知,1990~2007年,公路客运量所占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而客运周转量仅占50%左右;公路货运量的比重维持在75%左右,而货运周转量却占不到15%,这说明公路客运以中途为主,货运是以短途、小批量货物为主,而铁路、水运则以长途运输为主。在目前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无论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还是航运、水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不可替代性,而公路网由于其密度大、通达深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而且在中短途运输中的送达速度又大大快于其他运输方式等原因,使公路运输成为唯一可以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将各种运输方式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运输方式,所有的运输方式的高效运行均需要公路运输为其提供高速集散。特别是现代产业结构分散化、产品构成多样化和人流、物流规模空前扩大的形势下,公路运输不仅巩固了在800公里运输半径范围内中短途客货运输中的“微血管”地位,由于近年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迅猛发展,使其在中长途快速客货运输方面也日益发挥着“大动脉”作用。

其它可替代运输包括管道运输、邮政运输、私人汽车运输等。管道运输为主对公路货运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其规模有限,在运输量中所占比重不到2%,所以其影响力较弱。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公路客运还是货运,替代品的威胁都不容忽视。

(四)供应商分析

公路施工业主要存在两类供应商:施工设备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

公路施工企业的施工设备供应商主要是国内外机械设备制造厂或者其经销商、装载设备制造商及其经销商、设备配件生产及经销商。近几年来,公路施工设备连同运输设备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徐工、厦工、青工等国内几大设备制造集团和美、英、德、日等国公路设备制造为主的格局。从供求情况来看,无论是公路运输设备还是公路桥梁施工设备及设备零部件,基本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竞争比较激烈。设备生产及经销商都在不断地改善产品及服务质量,加大营销力度,甚至降低价格。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在批量采购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侃价能力。

公路施工消耗的主要材料是钢筋、水泥、沥青、砂、碎石等建筑材料及机械消耗的大量汽油、柴油等燃料。燃油供应在我国一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化集团公司等几家石化企业所垄断,并且受国家宏观调控,通常情况下油价波动性不大,即使施工企业对燃油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使得单个企业的燃油消耗量相对于某一油料供应商的交易量来讲却是微乎其微,所以施工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就比较弱。相对于燃油供应商来看,建筑材料供应商分布较广,且产量大于销量,施工企业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五)购买商分析

公路施工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公路设施,目前来看几乎全部属于国家公共投资,购买者大部分是政府。近来,一些国内业主(即投资方或建设单位)为了减少交通建设投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倾向于最低价中标,而投资方是施工单位的衣食父母,他们在投标过程中有相当大的支配权力。即使是按照复合评标法,将业主标底和各投标单位投标价加权平均,投标单位为了能够承揽施工任务,标价是主要因素,所以只能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状况,采取降价策略。由此可见,购买者的定价能力比较强,公路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讨价还价能力比较弱。

三、研究结论

1.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路桥施工行业的主要竞争压力来自于行业内的现有竞争者。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潜在的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其他企业的威胁中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

2.从竞争状况发展趋势看,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逐步集中于专业突出、技术装备程度高的大型建筑企业。公路建设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公路建设市场成为开放度高、充满活力的市场之一。同时,加入WTO后的国内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当前,行业自律和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公路建设管理还有待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的运作方式和企业行为尚不够规范,公平竞争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在一些招标活动中,公路建设法规执行不严,质量管理薄弱,少数业主的行为不够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业单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低价抢标、违法转包或违法分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出现了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