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1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 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 “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2

[关键词]河道分级;规划;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58-01

0 引言

为完善河道分级管理制度,着力加强河道管理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河道分级管理调研的要求,对沱江支流青白江河道分级管理状况做以下介绍。

1 青白江概况

青白江地处四川盆地之成都平原西侧岷江冲积扇的东南侧,为沱江一级支流,以蒲柏分水闸为起点,在金堂县赵镇平安桥与毗河相汇后汇入沱江,全长103.8km,流域面积 1170km2,流域平均比降2.6‰,占四川幅员面积的0.24%。青白江贯穿都江堰、青白江区、彭州、广汉、新都区、郫县及金堂7个县(市、区)。青白江为都江堰灌区干渠之一,是灌排兼用的河道,承担着成都、德阳、绵阳、遂宁4市19县(市、区)约500万亩农田灌溉及沿江城乡生活生产供水任务。目前,青白江流域水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防洪设施建设方面,青白江同时承担着流域内行洪任务,平原灌区组成一个密集的灌排兼用的渠、沟网络,有上千年的历史,已形成“天然河道”,由于工程年代久远,加之运行时间较长,病险老化工程普遍,防洪设施薄弱,防洪标准低。据统计,青白江已建防洪堤57Km,仍有约150Km的自然河岸未得到有效防护。

2 青白江河道分级管理现状

青白江河道属省管河道,四川省水利厅委托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对该河道进行管理,都江堰管理局负责进行业务指导。但由于历史原因,该河道都江堰市段与广汉市段未进行确权划界,其余各段均已进行了确权划界。维护经费来源以省财政经费为主,管理单位自筹部分费用。涉水建设工程的审批依据工程建设规模的大小及工程建设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由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局、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审批建设。

2.1 工程建设规划及管理

2.1.1沱江支流青白江防洪治理规划

为治理、开发青白江,由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牵头,于2011年10月编制完成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该规划报告为青白江的水害防治、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2011年12月,四川省水利厅在成都主持召开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的审查会,鉴于青白江防洪问题突出,防洪治理迫切需要,为满足其防洪治理建设依据的需要,本报告在原综合规划报告中防洪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修编,于2012年7月修编完成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防洪治理规划报告》(修编本)。通过系统分析青白江洪水特点、现状防洪设施防洪能力等,针对防洪薄弱环节,提出了防洪治理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设施等。本次防洪治理规划保护对象有县级市1个(都江堰市灌口镇)、县级城镇1个(金堂县赵镇)、一般建制镇4个(胥家镇、蒲阳镇、向阳镇、三水镇、清江镇),以及沿江的乡村河段居民点和集中成片的农田。防洪工程保护人口24万人,农田67.9万亩。本次规划新建堤防36.8Km,新建护岸100.7Km,堤防及护岸加高加固5.7Km。目前,沱江支流青白江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已实施。规划实施后,不仅有防洪、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治理等效益,还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2.1.2 建设管理制度

继续落实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四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项目法人对项目策划、决策、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加强招标投标操作过程程序化、制度化建设,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加强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理顺监理、项目法人及施工单位间的关系,明确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和预算的控制,强化其对支付、工期、施工环境、安全生产等的监督职责。

2.2 岸线保护

推行岸线开发利用与河道整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统一规划岸线功能区,充分发挥岸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按照岸线利用分区确定的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岸线开发利用区的开发和保护目标,进行行政审批和执法监督。

2.3 河道采砂管理

切实落实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为核心的采砂管理责任制;建立统一规划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采砂控制制度;规范采砂船舶的准入及监管制度;制定与违法收益对应的惩罚措施;建立既能使采砂业主依法正常获利,又便于可采区正常管理的合理的砂石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河道采砂论证制度,落实采砂分区管理目标,探索建立适应性采砂许可制度;加强采砂管理能力建设,提高采砂执法能力,建立青白江采砂长效管理机制。针对青白江河道实际情况,我处制定了《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河道采砂管理实施暂行办法》与《人民渠一处河道零星采砂暂行管理办法》,落实相关责任,充分与地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偷采、盗采行为的发生,确保了河道工程安全及有效利用资源。近几年,由于洪水灾害频发,工程损毁严重,青白江河道已禁止开采砂石。

3 青白江河道分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993年我处依法进行了青白江河道沿线国有水工程确权划界工作,由于历史原因,该河道都江堰市段与广汉市段至今未进行确权划界,其余各段均已进行了确权划界,由于历时较长,社会及自然环境情况变化复杂的种种历史原因,已确权划界界址已不明确,很多界址点得不到当地老百姓认可,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与地方有严重分歧的现象,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

(2)青白江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设施不足,部分河段防洪标准低,河岸垮塌严重,不能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无法抗御较大的洪水危害;同时,河道防洪抢险条件十分落后,主要由于沿河交通不便且无维修通道,这给抗洪减灾以及日常的河道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近些年来,洪水频发,青白江河道工程水毁严重,严重缺乏恢复重建资金及维修养护资金。

(3)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现有水政执法人员、执法装备、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青白江河道管理的需要。同时,我处作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具备行政执法的条件,因此,对非法采砂行为缺乏足够的打击力度,这也给我处的河道管理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4 完善管理的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体制。一是要不断完善综合协调机制。河道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水利部门一家,还涉及到发改、财政、建委、园林、规划、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区、乡镇、村等基层政府和组织,二是要认真落实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组织的积极性,以利省级河道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3

Abstract: the Luanhe-Tianj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30 years, Li River from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ost operation, repair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as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eav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uanhe River Li River face, increas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 infra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to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关键词:引滦黎河运行管理成效

Keywords: Li river running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30年来,引滦黎河河道建设的不断深入,工程后期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确保设施设备完好率,巩固河道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坚持以安全输水为中心,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后管护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一、引滦黎河基本情况

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通过潘家口水库经大黑汀水库调入天津,向天津城市和周边的郊区及滨海新区供水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滦河水从潘家口水库,经大黑汀水库,穿引滦隧洞,循黎河入于桥水库,经暗渠入输水明渠,注尔王庄水库,再沿暗渠进入天津市区,全长234km,输水设计流量60m3/s,校核流量75m3/s。在保证率75%和95%情况下,可分别向天津城市供水10亿m3和6.6亿m3。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来,累计向天津城市供水156.18亿m3,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为天津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黎河发源于河北省遵化市和迁西县交界处的燕山山脉丘陵区,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河北省遵化市建明、团瓢庄、平安城等8个乡镇,79个自然村,在天津市蓟县西龙虎峪乡南贾庄子与沙河汇流后入于桥水库。流域面积560km2,河道全长76km,其中引滦入津工程利用输水段长57.6km,占总输水线路的1/4,起着大动脉的作用。黎河原系天然行洪排沥河道,整个河床纵坡上陡下缓,断面上宽下窄,河道蜿蜒曲折。

引滦黎河是引滦入津输水线路中唯一一段敞开式的天然河道,且输水线路长,管理范围不规则,加之地处河北省境内的特点,且黎河沿岸铁矿资源丰富,涉及乡镇、村庄、企业众多,周边环境复杂,管理任务重,保水护水难度大。

二、引滦黎河运行管理对策及成效

针对引滦黎河面对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运行管理问题,在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巩固了建设成果,确保了基础设施设备完好率,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1、加大建后管理力度,巩固建设成果

引滦黎河输水后,改变了河道原有的自然平衡条件,使河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输水对河道造成的实际影响,为确保安全输水,采取河道边坡防护、修建跌水坝、河道扩宽、复堤固定河床、防护堤道路、环境整治等多项措施,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效。经过30年的运行,各类设施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超期使用情况,为确保工程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度汛,安全输水,黎河逐步加大维修工程的投入和力度。在内外堤坡维护、堤顶道路维护、河道清淤、跌水坝岁修、修复水毁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新增黎河支流口治理工程运行维护和河道保洁项目,狠抓运行管护,加强后期扶持。同时,为规范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合理利用资金,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创新管理模式,由承包合同管理模式向实报实销管理模式转变,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使引滦工程项目管理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2.1、实施战略合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市局领导的直接关注下,天津市水务局与遵化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0年8月3日,战略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黎河管理处召开,李文运副局长、遵化市政府副市长毛成海参加会议。双方签订了《黎河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有关战略合作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局专业技术资源与地方政务资源的优势互补,为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强化了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了部门职责,为黎河和谐共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开展联合执法,维护正常水事秩序

以战略合作为平台,天津市水务局与遵化市政府签订了《引滦黎河水源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实施方案》,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网络,我处积极与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加强沟通。一是与遵化市环保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沿河企业的管理,制止查封沿河非法排尾排污企业。二是加强与遵化市水务、公安、乡镇、武警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河道保护范围内私搭乱建现象、黎河中下游非法采砂等活动进行专项治理。通过共治共管、联合执法,发挥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汇集社会资源和力量,提高了执法成效,有效的打击、遏制了排尾排污、机械采砂等非法水事行为,维护了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2.3、立足共建共享,开创“和谐引滦”新局面

以河北省加快生态文明共建为契机,2008年我处与沿河马各庄、龙湾、小安乐庄村和遵化市晓一矿业有限公司、唐山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建立生态文明共建关系。由我处负责环境改善工程设施建设,共建另一方负责使用维护和后期管理。经过多年的运行,相应河段乱堆乱倒垃圾现象已基本杜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借助于市局与遵化市政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更加密切了与遵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增强了相关信息的交流和工作协调,又与沿河西铺村、大安乐庄、高各庄等7个村庄签订了生态共建协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共建活动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与沿岸村庄建立开创了“和谐引滦”新局面。

2.4、实行河道保洁,展现输水河道新面貌

为有效解决黎河沿岸垃圾污染问题,实现河道"水清、面洁、岸净、有绿"的目标,结合黎河实际,2012年5月,制定了《引滦黎河河道保洁实施方案》,设立了后店桥(12+632)至提举庄桥(22+152)近10公里河道保洁示范段,由保洁公司专门负责对管理范围内工程维护、树木管护、河道保洁等工作,并通过签订《黎河河道保洁协议》和项目考核措施对保洁公司加以制约和监管。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改善黎河水环境,巩固综合治理成果,提高设施设备完好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河道保洁项目引入社会化养护模式是河道日常维护机制的探索,是共建共享机制的创新之举。

2.5、启动河岸绿化,打造黎河绿色生态长廊

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投入管护机制,调动沿河村民、企业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自2005年开始,我处开展了河岸绿化林带建设,针对黎河上中游河道绿化资金不足、管理困难的难题,采取出租堤埝土地,由承包人植树、管护的办法,在黎河上中游23公里整治段堤坡植树5万余株;针对黎河下游堤岸没有征用土地,建设绿化带难度较大的实际,采取由农户按标准栽植、自主管理、适当补助的办法,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夏家峪桥上下游580米范围内实施了100亩绿化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沿河绿化林带建成后,对于防止风沙起到很大作用,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时,使当地小气候得到了改善,涵养了河道水源、净化了水质,打造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

2.6、共治尾矿库,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黎河上中游沿岸分布40余家铁选矿,尾矿库防护设施简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是引滦水质污染和河道淤积的潜在威胁。对此,我处在大安乐庄桥上左岸开展了尾矿堆坡面植物固结试验工作,并逐步在其他尾矿库推广。目前,北方矿业对崔家庄桥上右岸、西山桥上左岸尾矿库也实施了植物固化工程,消除了尾矿库安全隐患。

3、引滦黎河运行管理未来发展

为适应水利发展的新要求,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加大黎河运行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推动黎河确保输水安全这一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

3.1、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与遵化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合作平台,努力实现“共享政务资源,理顺执法关系,保护黎河环境,提高工作效能”的目标。

3.2、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落实《引滦黎河水源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实施方案》,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日常巡查,适时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活动,保持对非法采砂、非法排放尾矿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共同维护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3.3、推进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探索与黎河沿岸村镇、企业环境治理共建共享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及监管力度,扩大共建共享范围,早日实现黎河全段环境治理共建共享。

3.4、推广河道保洁机制。在河道保洁示范段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河道保洁管理制度,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将保洁范围扩展到57.6公里全河段,使河道养护保洁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管理。

3.5、加快绿化林带建设。加快黎河绿化带建设步伐,继续深入探讨租用土地、工程造林、承包管理的可行性,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两岸绿化大约10000亩(绿化带宽度50-80米),逐步达到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重点突出,科学布局,全面绿化。

3.6、开展尾矿库治理。逐步对其余未治理的尾矿库采取护坡加固,植物防尘固沙措施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引滦水质和输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黎河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天津市设计院.1990.

[2]. 《黎河输水水量损失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2008.

[3]. 《引滦入津黎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08.

[4]. 《引滦黎河输水河道水源保护工程规划工作大纲》.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2010.

[5]. 《黎河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市水务局.2010.

[6]. 《引滦入津黎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修编设计大纲》.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11.

第一作者:周海明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4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 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5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灾害损失大,影响面广。

我县境内主要有长江流域二级支流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陵阳河等四条主要河流,上游河道陡峭,中下游河势平缓、两岸土地肥沃, 城镇、村庄密集, 洪涝灾害损失较大,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我县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我县中小河流现状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村庄和道路”,我县河流主要为山区型河流,主要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差,堤防防洪标准低,汛期经常洪水泛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抗洪抢险,社会影响面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重要薄弱环节之一。目前中小河流主要问题:

一是堤防防洪标准低。现有河道堤防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年代人工挑筑而成,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堤身单薄矮小,险工隐患多的问题,甚至部分河段堤防处于不设防状态, 每到汛期险情频发。

二是配套设施不全。排涝闸站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内涝不能及时排出,加大灾害损失。配套灌排渠道不全,不能充分发挥灌排效益。

三是部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非法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加上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四是维护经费严重短缺,“两工”政策取消后,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河道堤防维护疏浚日趋减少,加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维护费用严重短缺,因管理机制等情况影响,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五是技术力量薄弱,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缺乏,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管理方式落后,许多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

二、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设计深度不足,根据已实施的几个河段实施情况来看,中小河流规划设计中存在与当地城镇规划未完全对接,造成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大的变更。部分项目设计过程中未能考虑治理区域实际情况,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未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造成设计方案的不可行,成为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综合规划程度不高。缺乏区域整体性综合性规划,项目区内的灌排及渠系配套设施未能同步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后,排涝灌溉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影响项目综合效益。同时,未考虑项目实施对相邻区域的影响,实施河段保护范围防洪标准提高,但在现有河道有限的行洪能力情况下,势必会加大相邻未治理区域的洪涝灾害损失,形成新的防洪薄弱段,受灾区域群众意见大,对受灾区域要求治理的意愿强烈。

三是拆迁征地难度大。根据防洪保护范围的重要程度,前期实施的治理河道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重要集镇,土地价值高,群众利益诉求多,拆迁征地工作难度非常大,处理不好,易出现中。造成部分项目因拆迁征地问题迟迟未能正常开工,或形成遗留问题,拆迁征地工作进度成为制约工程进展的最大因素。如我县青通河防洪工程(一期)西侧防洪堤一段约400米长堤防因拆迁问题,致使此段堤防延后近一年时间施工,整体工程推迟半年时间完工;七星河防洪工程堤防加培中因一户占堤建房户迟迟未达成拆迁协议,堤防形成30米长的缺口,直至2013年主汛期前进行了强制拆迁。

四是影响因素多。相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具有范围大,战线长,涉及面广的特点,大部分治理河段长度在5~10公里,部分项目存在跨乡镇跨区域实施情况。项目实施中拆迁征地工作量大,涉及的利益群体多,施工环境复杂。同时,河道治理中堤防达标加培,穿堤涵闸回填因土方填筑工程实施的特殊性,受季节性影响大,有效工作日少,工期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几项措施

(一)科学规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坚持防洪保安优先,兼顾抗旱的指导思想,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对城区集镇和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人口稠密区的河段进行达标加固建设,通过逐步治理最终达到根治洪涝灾害。一要注重流域整体与局部, 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好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二要加强与于治理河道所在地政府、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避免出现大的方案调整。三要夯实基础资料,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初步设计。四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对境内河流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

(二)健全组织机构,严格执行“四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按规范要求报批市水务局和县政府批准成立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明确了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责任人。由县政府成立由治理河段乡镇、相关部门、县直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用来指挥协调全县的中小河流建设。同时,针对各个工程成立了现场建设管理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用来负责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提高了建设管理效率。为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所有项目全部进入省水利招标平台进行公开招标,

(三)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项目法人单位设置建设管理科,质量安全科、财务科等内设科室,明确各科室组成人员和具体职责,各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单位也参照设置相关科室,将职责落实到岗到人。现场管理中,形成以“质量为中心,安全、进度、投资三控制”的管理模式。加强关键环节、隐蔽部位的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关键部位监理旁站制度,着重加强钢筋验收、混凝土浇筑、土方填筑摊铺碾压质量等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工程现场临时用电、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主动查摆风险点,充分考虑不安全因素,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无大的事故发生。

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度汛要求和施工季节性,根据工程实施内容提前制度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适时进行调整,抢抓晴好天气,上总机械设备,保证工程如期完工,正常发挥效益。

严格工程计量签证和工程变更,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不合理的工程设计,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支出,从总量上控制工程总投资。

(四)加强协调工作,优化实施环境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范文6

关键词:护城河;综合整治;生态;可持续发展;古文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惠民护城河

惠民县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有全国唯一的清代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园”,有仿古建筑群“孙子故园”,有占地5000亩的“孙子兵法城”,有山东最大的平原林场保护区,还有长达近2千米的宋城时代的城墙,并伴有长达8千米左右的环城一周的护城河……。

不过这些年随着城垣作用的逐渐消失,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原因,古城墙与护城河已早已失去原来辉煌之状,并且变得支离破碎。尤其是护城河,由于人口增加,基础设施不到位,管理、护理不到位,投资疏理欠缺等,使护城河沦为芦苇的集生地;成了部分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集结地;到了夏季、秋季成了蚊子、苍蝇的孳生地。对此,沿河两岸群众苦不堪言,急切盼望政府对护城河进行及早治理。然而,因为惠民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没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只是每年象征性地重点地对部分护城河段进行消毒清洁等简单处理。从2006年开始,新一届县委、县府本着长远打算,积极地走出去“借船出海”,请进来“开源节流”。大刀阔斧对惠民护城河进行综合治理,对惠民的环境进行重新定位。以确保“鲁北历史文化名城、水城”的愿望,早日实现。

对此,广大人民急切盼望政府尽早治理护城河,然而,因为惠民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没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只是每年象征性地重点地对部分护城河段进行消毒清洁等简单处理。就近几年,新一届县委、县府及新一届建设局党组本着长远打算,确立了打造碧水绿荫、游客如织,“水、景、绿”相得益彰,极具古文化特色的护城河环城水系公园的宏伟目标,加大了对护城河治理和开发的力度,按照“东、西、南、北”的治理顺序,倾力打造护城河环城水系公园。

2 护城河环城水系设计理念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在渐升,原有护城河功能已不只是防御、排涝、防洪。新型的综合治理城市河道的理念在护城河的治理中被采用——使河道既满足城市的防洪排涝要求,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2.1 护城河功能设计理念

将护城河建设成为环惠民古城一周的滨水风光带,使其既具有传统的防洪功能,又具有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设计者们摒弃传统单一硬质工程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护城河古文化设计理念

惠民县历史悠久,是兵圣孙子的故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护城河是保存完整的古城遗迹之一,全长7.2公里,绕老城区一周。开发设计者们深知古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设计上力求将现念与古代文化完善结合,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河道景观和历史文化特点,打造特色河道。

2.3 护城河原生态设计理念

充分顺应河道的自然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河道断面及沿河两岸的截污系统,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和谐、有序、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充分体现“滨水 绿地 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

2.4 护城河人性化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河道形态自然化、滨水环境宜人化、配套设施人性化,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人民大众、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

3 护城河环城水系工程

3.1 东护城河工程——东护城河公园建设曲

新一代县委、县府在设计之初,就把工程定位于高标准、高起点,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护城河景观规划研究和详细设计,本着本土文化风韵挖掘、文化景观开发、生态和历史脉络延续的理念,从用地布局、功能结构、景观特色、道路设计、园林绿化、生态工程等不同角度展示了古城惠民的地域文化、古文化、生态及园林艺术的景观风韵,绘制出古城保护、治理、开发的和谐发展蓝图,使东护城河公园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惠民的一朵夺目奇葩,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的臭水沟今天变成了东护城河公园,成为惠民老城的迎客长廊,优美的环境、参天的古树、绚丽的夜景吸引着人们驻足赏玩……

3.2 南护城河工程——南护城河“拆墙透河”曲

以前在南护城河北岸共有13个单位及87户居民住房千余间,房屋破旧不堪,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差,同时也阻碍了南护城河景观的充分展现。为改善这部分单位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县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对南护城河实施“拆墙透河”工程,拆迁面积达9700余平方米,从而使得南护城河景观一览无余,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碧水蓝天垂钓者相映成趣,成为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

3.3 西护城河工程——西护城河清淤治理曲

为进一步改善西城区生态环境,全面展现历史文化遗迹-古护城河景观风貌,对古护城河西段实施大规模的清淤治理与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历时近3个月,清淤土方40万立方,治理后河道平均宽度75米,铺设排污管线3300余米,建设88米长的大型穿涵一处,使护城河重现了昔日古城印迹和千年风韵,全线贯通的环城水系成为惠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景观,人们可荡舟环城,尽览古城景观。同时建设者们在治理护城河时,注重标本兼治,在治河的同时完善城区排污系统,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的全线贯通,污水直接排入护城河的历史已经结束,护城河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根治,城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3.4 北护城河工程——北护城河遗址景观打造曲

惠民人坚持“以史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人为本”,下定决心做好“古、水、武”的文章,优化环境促发展。为充分融合古城元素,弘扬历史文化,在县城东北部建成的古城遗址公园,充分融汇护城河、古城墙、海子等诸多古城元素,特色突出,代表性强,公园分为滨水游憩、湿地景观、城垣遗址保护、滨河绿化带五大功能区,实现了“水、绿、景”与古城遗址的完美融合。如今惠民县城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开发区争奇斗艳,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4 结语

惠民县古护城河治理工程实现了城市河道的多功能性——即满足城市河道防洪排涝、治污的传统功能要求,又为人民提供了众多休闲、娱乐场地,凸现了古成青山绿水、古韵古香的滨水特色,工程建成后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积极、良好的水资源环境。今日的惠民实现了“鲁北历史文化名城、水城”的梦想,今日的护城河正逐步成为该县古城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旅游的一张“王牌”。

参考文献

[1]徐恒力,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2]方子云.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七册,城镇防洪,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西南交通大学水力学教研室.水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