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况

(一)医学影像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项常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近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据市场对该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并在高校课堂设置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课堂,对教材内容、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适时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虽然这项新的专业学科在进入高效课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由于该专业的设置时间较短,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在相关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中,能够影响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在衔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脱节的现象。另外,普通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方向不明确,相关设计计划不符合实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更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现阶段,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师。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大学所附属的医院中担任技术讲师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医院当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或者是专科医院当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很少有硕士毕业生,在医院的放射科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几乎上没有。而在略差于市级医院的地方医院当中,放射科担任影像技术操作人员的则为专科学历。在医院的放射科,各科的医生和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数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质的医院,或者是具有较完善的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的专科医院当中,放射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的普通检验工作,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人员担任前台检查的重要工作。该项技术人员不不仅仅担任接诊病人的工作,而且还负责患者所检查的疾病图像的收集工作和审核任务。这也就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图像采集知识体系,还要熟悉各种处理和核查相关的技术。此外,最基本的还要牢牢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做到上述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病人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疾病医学判断以及准确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进行医学影像的相关影像设备一般价格较昂贵,这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设备的安全,在检查患者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影响设备。熟悉的医学影像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备操作进行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医学检查,延长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当前,影响设备的进化与影像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相关高级的影像,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的发挥经验作用,降低图像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在接受相关学校教育的理论教学之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度地增加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管理情况

在我国,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专业性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该学会是中华医学会附属下的影像技术专业学会,是同中华超声学会、中华放射学会以及中华合医学学会共同组成的关于影像学科的医学与核影像技术的四大学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下属有七个专业学组,其中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学组、MR技术学会以及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技术学会,除此之外,还包含三个筹备的专业学组以及三个学部。在我国,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大会,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影像技术交流,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专业学会讨论大会,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员,大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从事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高水平人员。这样的学术交流大会,能够精进医学影像技术,因此,吸引了各国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另外,在我国大多省份当中,省或市内都存在专业的影像技术学会小组,而且一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关的。我国所开设的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网络教育平台,其开设范围也惠及全国,这也帮助了许多就职员工进行再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学科技术发展的总方向

在当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医学诊断过程和介入治疗的过程是分开的,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两者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后建立相互联系的,呈现出完整的现代影像学科系统。当前,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体形态学,主要在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上发挥作用。在未来,影像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而且,当前的影像技术主要采用胶片收集的技术,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方向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影像技术会考虑应用到数字化和电子技术,将图像收集和传输过程,以数字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当初学医学技术不断创新性发展,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现阶段对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趋于定向的,在未来会转变成定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会判断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还会给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手术操作提供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对物质波和人体组织的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的深入研究,并依据这些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多次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寻找到模型变化的最优参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影像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数量,进而降低医学检验的误差,提高图像的准确率和分辨率。除此之外,要扩大影像设备所能探测到的信息信号,根据相关参数建立起模型,并进行数字化改善,对编码的各种形式对照相应的信号进行记录,从而避免图像信息过度失真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进行试验研究时,还要提高图像信号传输过程的效率,增加信号的真实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2

1.1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现在在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有一部分甚至是退伍军人。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为主,同时具有放射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取得编制。影像学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2放射设备落后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所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大量胶片的储存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T、MRI、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X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3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区县的乡镇基层工作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少,据了解区县的乡镇基层医院放射室以一名放射工作者,又投照,又作诊断报告医师,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4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系统缔造了X时代的巅峰之作,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学就业范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是一门新兴的而又成熟的学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①超声医学,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超声等;②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③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④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⑤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2.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医学影像拉开了序幕,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电子时代,影像增强器、超声成像等出现,成就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被誉为电子计算机时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发明与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后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的应用让放射诊断学过渡到了影像诊断学,另外20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取得了令人触目的进展,目前介入放射学以其独特、简易、准确的方法和较好的疗效,成为了一项同内科、外科治疗并行的第三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分形成了这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目前医学影像学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与进步中。

2.3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多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迅猛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较多的患者会选择相对医疗技术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迫使同级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竞争加大,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床位”及“争创三甲医院”等方式来取得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成为相对重要的手段,因此,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此同时,纵观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疗卫生单位非常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致使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4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技术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乐观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较多医学院校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上,而忽视了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致使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然而影像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这部分人才需求相对较大,所以他们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

2.5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需要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医疗一线人员,但是县及县级以下卫生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医学影像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3就业策略

3.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进大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杜绝进入大学就能放松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提问和总结,努力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学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影像专业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包括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需要长期积累磨练,为以后应聘增加一定的优势。

3.3把握实习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进入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到医院及影像科室的相关制度,并复习巩固与所实习内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多看、多问、多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病例相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应学习如何运用影像检查方法,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应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生成质量好的影像图像,也要尽力学习如何书写各系统的影像报告,学习如何把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尽量提高巩固自己的知识,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超声;介入超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SG)和Y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影像诊断学也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常规X线正在从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影(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数字化时代。诞生时即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CT、MR则发展速度更为惊人。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最高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在于早期横断面呈像,同时可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模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灌注、弥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正在研究发展之中。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介入超声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与其他影像学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声具有实时、准确、便捷、无辐射、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介入性超声内镜,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内镜视野和超声视野同步,超声影像上可以显示穿刺进针的全过程,精确控制针尖在病变内的位置,使穿刺准确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围。同时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声内镜中的应用,有效地区分血管和非血管结构,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多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介入性超声内镜的肿瘤治疗,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组织间放疗等。

介入性超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不可取代的治疗方法。同时,医学影像学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患者可权衡各种手段的利弊作出更为合适的选择。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 高职 医护行业英语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有效衔接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辅相成

学生到了高职学习阶段主要就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巩固性学习,以便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面对。高职学院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时应树立面向社会,符合岗位需求,辅助主修,加强应用的理念,以岗位交际为中心,开展分类教导,充分体现出职业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也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为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又要指导学生通过一些英语水平考试,如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和B级,以及相关的高级职业英语证书等考试,甚至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实际要求,使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效对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的内容设定

(1)专业定位。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为导向设定课程内容。比如,职业卫生学院比较具特色的专业有:护理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该依据各专业的职场特点和职业技术重点设定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应该以实用、适度为原则;(2)重构高职英语课程。过于多元的目标容易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因此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关键,有所取舍,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内容,瞄准核心的目标,追求最适用的价值。

高职学院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前最关键的学习阶段,通过高职学院的学习可以将自己培养成为技能型、运用型人才,为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个专业专属的英语教学在开展前都要进行全面准确的市场调研,清楚知道英语教学所要发展的方向。(1)护理专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护理+英语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护士,既能适合本土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能达到国际护理行业标准,适应全球护理人才市场的流动要求;(2)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也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每部分精选最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重点,“用什么,学什么”,并且其内容尽可能摘选于国外优秀教材。最初级的学习应该掌握常规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检验常用名词缩写等;(3)医学影像专业英语也必须围绕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在影像技术应用、操作规范、诊断标准和依据四个方面给学生创造听、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语言实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并能摘择医学影像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理解和运用英语国家有关医学影像专业学术文章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常用描述习惯。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程自身涉及大量的图像和动态影像,面对具备了一定医学及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一些难懂的词和段落,通过“看图说话”或动画演示等方法,只要恰当放慢语速,多使用简单句,就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现如今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的需求,因此,要全面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而翻转课堂则是当前学生比较热衷的教学方法,刚好与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相反,非常适合高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在日常学生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先学后教的目的,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把课程内容的讲解视频及其辅助资料通过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给学生(学生还可以自己收集和补充拓展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有听课疲劳症的高职学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能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减少课堂的束缚感;其次,PBL案例式教学法。BPL教学法特别适合技术类医学生。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由被动的听说读译变成主动的听说读译,学生自主形成多角度、多侧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专业教师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把课堂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用英语讲授实验仪器的原理、基本参数、使用方法等,使学生不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更掌握了一些与仪器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最后,小组活动。在优化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一些与未来典型职业活动相关的任务或项目来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小组成员经过讨论,运用教师提供的词汇及句型,进行情景会话,并分角色表演出来。某些章节牵涉到重要操作技能,如验光、调节镜框等,则可以鼓励学生边实施操作,边用英语描述过程,真正实现技能与专业英语的完善结合。

4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课程建设是否着眼于高职学生这个群体。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创设适合于资优学生发展的高端课程,也要创设适合于广大高职生群体的实用型课程,因为高职学生将来会渗透在社会各行业的最前沿,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发展基石,他们可能不是飞得最高的,却应该是可以走得更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5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范文6

1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及补充医学,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包括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fMRI在探索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了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但fMR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医药学基础知识,而我国传统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该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信息化目标,全国不少中医药院校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密切关联,为培养符合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人才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挖掘中医药宝库、研究中医药科学、解决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超声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以往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为主,主要通过观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态变化来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步从之前单一解剖成像发展成为一种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兼备的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基础和临床科研的技术手段,其中MRI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fMRI便是一种将功能与解剖成像、临床与科研影像相结合的成像新技术,为脑功能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广义的fMRI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应用。狭义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号变化强度的BOLD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活动导致大脑被激活的功能区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液中顺磁性氧合血红蛋白及抗磁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改变,使局部磁场均匀度变化,进而引起BOLD信号改变。

2.2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BOLD的fMRI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以其无创、无辐射损伤、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等优点在脑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目前,fMRI在基础科研中主要应用于运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认知、记忆、智力、情绪、性格、决策、睡眠、意识、性别、发育、衰老、针刺、坐禅、睡眠等相关研究,尤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临床研究中,fMRI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类疾病、各种成瘾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应用、脑卒中及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疼痛及癫痫等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fMRI能从整体上探索各种诊疗方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恰好与中医将人体视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种中医特色病种的研究中独具优势,在揭示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fMRI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在中医药领域,由于fMRI实现了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研究,可直观获取针刺时脑功能区激活状态的信息,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机理研究[1-5]。其范围主要涵盖真针刺与假针刺时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针刺手法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穴位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健康志愿者与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区别、针刺刺激与其他类型刺激的神经响应区别等。针刺作用的发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及调节机制密切相关,但对针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如哈佛Martinos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心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负激活来发挥作用[6]。国内相关研究则表明,针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这种不同穴位的不同时空特性正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基础[7]。当然,关于针刺fMRI研究的方法学尚存在一些问题[8],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fMRI在中医药其他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将fMRI用于中医症候及证型的研究中。

4对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的意义

fMRI作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对中医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fMRI研究的复杂性对从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fMRI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相关科研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fMRI研究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这一类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不少中医院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9-10],中医药信息学科立足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客观上提供了将包括中医药科学在内的医学和信息工程学科切实有效融合的客观条件,为fMRI研究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放射科室已引进了MRI,具备了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设备条件,同时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条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相关的fMRI研究极为有利。因此,中医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医工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11];同时,重视培养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动fMRI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发展与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

5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