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1

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金融法、国际金融法、商法、资产证券化等结构性融资。著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房地产金融》等书及多篇论文。

弱者的特点

现代社会摒弃出身、地位等身份差别,倡导基本人权,使国家权力借助法律之抽象人格制度,对人施以平等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的标杆,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日渐深化,也催生了平等表象下处于劣势的弱者,并且逐渐泛化成法制社会平等主流中势不可挡的暗潮,日愈呼唤着法律保护天平的倾斜!英国法学家梅因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指出:“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弱者身份这一具体人格的出现,是动摇了近代以来法律维护平等的基础,还是法律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因应之举?对此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

针对现实中情形各异的弱者,笔者认为可将其含义界定为“特定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含义有二:一是弱者身份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公民参加到某一特定社会关系中才享有的,或者某种身份是公民所特有的,但并非该公民参加所有社会活动都受到这种身份的保护,只有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这种身份才具有法律意义;二是劣势考评应客观且贯彻始终。

这里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不拥有足够与处于优势的一方相抗衡的力量,也可以说在相抗衡中处于劣势的一方相对于处于优势的一方是收益递减、成本递增的,并最终导致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二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与处于优势的一方彼此的地位是不可互换的,也可以说这种互换在现实中不具备条件,或将导致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完全改变。

弱者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身份多重性。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个人可同时拥有多重弱者身份,如个人可同时作为妇女、老人存在。二是身份法定性。弱者身份的取得源于法律保护性规定。三是身份移动性。弱者身份因法律规定要件的满足而享有,因要件缺失而丧失,具有阶段性,往往不为某一特定人终身享有。四是身份例外性。现代社会以抽象人格、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无身份区别保护为一般,弱者身份是这种一般的例外,其适用有着严格的法定条件。五是身份独立性。弱者身份的获得使特定个人享有法律规定的特权,维护自身权益。六是身份社会性。弱者身份的界定是为了使法律倾斜对弱者的保护,体现社会实质公平。

弱者的保护

弱者的出现源于现代物质生活条件,包含因社会生活团体化,经济实力雄厚的垄断组织大量涌现;因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深化;因国家力量日益增强而制衡相对失调所导致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的对抗力量相对下降等诸多原因。

弱者的劣势可表现为经济劣势,如消费者与财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专业技术劣势,如消费者与产品制造商对产品性能的了解;信息劣势,如股民与证券交易专业人员;权力配置和行使劣势,如公民与政府部门;组织关系劣势,如受雇佣者与用人单位;智力和体能劣势,如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地区劣势,如经济不发达地区公民与经济发达地区公民。

随着新世纪到来,知识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生活不断深化,除原有的强弱者优劣势继续存在并在表现形式、对比力度等方面发生变化外,必然会出现新类型弱者,如在网络领域。因而,如果说新世纪的到来是人类更为进步的时代,那么这其中必然包括着基于社会实质公平对弱者的倾斜性保护。这种保护不仅意味着应尽可能全面地为现实中的弱者提供畅通无阻的法律救济途径,而且也意味着通过法律救济途径,弱者能及时地获得无论在保护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足以弥补其劣势的救济。

对弱者的保护,也对行政法国家本位提出挑战。国家赔偿法的出现,使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民众利益得以恢复;赋予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复议权,更为全面地维护了弱者的利益;设立行政诉讼程序,使民众不仅有了民告官的途径,也有了打赢官司的保障;强调政务公开,避免了行政权的黑箱操作和滥用,有效保障了处于弱者地位的民众利益。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2

【关键词】城商行 投行业务 策略选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需求增强,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末,全国城商行共144家,前三季度资产增长速度分别为28.27%、31.53%和27.77%,远高于同期整个银行业资产增长速度19.36%、19.98%和19.67%,年末总资规模增加到大型商业银行的20%,可见城商行已是我国金融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城商行业务主要集中于本城市中小微企业信贷,传统的存放汇业务占据重大份额,然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脱媒进程,在高度同质化的传统业务面前,城商行难以与“五大行”和大型商业竞争。为此,不少城商行着手开辟新的经营性道路,大力发展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行业务扩收贡献率高,已是各大银行争相逐利的“引爆点”。

一、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基本分析

在现代金融市场下,投行业务主要是包括:证券承销、私募发行、兼并与收购、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与投资咨询、证券经纪交易、投资分析、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基金管理等业务。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是信贷业务的拓展,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最大的差异就是其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提供金融咨询、策划、实施投融资活动而赚取高额的佣金;另外就是整合优化资本市场要素,直接投资入股,参与权益分配。城商行资质和资源整合能力差,要想在银行金融圈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加速转变经营理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倾力发展投行业务。以下从其发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城市金融服务需求处于上行,地方企业发展扩大、兼并重组、产业集群投融资、高新技术孵化、公司理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个人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趋势,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是应时之需,应势而行。其次,就是城商业利润追求空间倒逼,商业银行对于传统业务依存度较高,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必然会助涨其融资成本,收益高、成本风险低的投行业务是其摆脱传统模式困境的必然选择。再者,发展投行业务是城商行转变经营发展道路、优化业务收入结构、金融创新的需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投行业务,可以完善城商行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城商行的品牌影响力。另外,我国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受到控制,中小微企业仍然面间接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会刺激直接融资需求,这对于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契机。

(二)可行性分析

城商行在促进城市发展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金融银行业中规模越来越大,差异化服务也较好,其发展投行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一,国家金融政策逐渐宽松,目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监管比较严格,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经纪和交易业务、证券承销业务,不过可以经营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承销、衍生品交易、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财务顾问、重组并购等大多数投行业务。第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小的城商行业务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灵活自如转变经营方式,集中优势发展投行业务;另外,城商行在本区位声誉良好,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关系,并对其资产质量和金融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与地方政府部门等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城商行投行业务的顺利展开。第三,部分城商行实践表明,投行业务是中小银行发展转型切实有效的可行之道。目前已有不少城商行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利润额,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据2012年各自年报显示,北京银行公司手续费及佣金2011年全年增长67%;南京银行报告期内,公司中间业务净收入7.30亿元,较上年增加2.55亿元,增幅53.68%,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78%;宁波银行2012年实现利润总额50.98亿元,同比增长26.34%,非利息业务收入超过预期。这充分体现出面向资本集约的中间业务转型成效,以及投行业务在城商行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二、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投行业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业务,它不仅需要务实前瞻的经营理念,更需要高端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营模式。城商行自身属性注定其开展投行业务将面临比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行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总体上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制度对城商行更为严格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政策,大中型商业银行只能经营部分投行业务,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许可更为严格。现在只有大中型商业银行才有经营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业务许可,城商行只能打打投行业务的球,例如成都银行通过与中铁信托签署了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财务顾问合作协议》,开始了其在投行业务上的破冰之旅。总的来说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公司债券和股票的IPO发行,也不能在为客户打理证券交易业务,以及一般企业的股权投资业务和自营股票交易等。殊不知如证券自营与经纪交易、股权投资贷款、股票与公司债的发行承销业务都是投行业务的主打,然而当前我国金融政策束缚了商业银行快速发展投行业务的张力。

(二)城商行对发展投行业务认知存在偏差

这主要表现在开展投行业务意识方面、优化业务和业务收入结构方面。目前经营投行业务的城商行极少,并且也都处于萌芽阶段,大部分城商行经营意识集中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上,业务结构仍然是“两头大、中间小”,投行业务方面还处于“沉睡状态”中。这是因为大部分城商行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从而缺乏利用投行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的意识,这使得发展投行业务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另外,长期城商行的经验理念认为投行业务利润增长动力不足,会扰乱传统业务发展,这显然是一个误区。投行业务的直接效应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间接效应是提升银行竞争力,促进传统业务发展。其实它们两者是可以兼容发展互进的一个项目,传统业务以提供贷款收取利息;投行业务则通过提供财务咨询、利用金融工具直接融资,收取中间服务佣金。这样整合传统业务和投行业务,可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改善了自身业务结构。

(三)缺乏发展投行业务的资源配置

这些资源配置主要是指高度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业务网络以及品牌影响力。投行业务是一个高端综合集成性的业务,开展投行业务需要精通管理、金融、数学、商务、法律财务、谈判沟通的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目前城商行投行业务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都不足,极度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培育。另外,资金规模相对小的城商行业务网络辐射面窄、客户资源存量低、品牌影响力小,这使得潜在的客户对其投行业务认知度较低,纵然城商行区位内存在投行业务需求,但构成有效需求也比较难,这大大增加了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难度。

三、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策略选择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同样面临金融脱媒的窘境,它们积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从发展中间业务中找到突破口,目前经营的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行业务收入占比过半。近些年,我国规模较大的城商行经过剥离与消化不良资产、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部分城商行网点覆盖面增广,有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多元化控股集团,并逐步成功上市。这是城商行选择发展投行业务来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绝佳时机。通过以上分析,目前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策略选择。

(一)转变经营理念,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发展传统存贷业务,没有整合金融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譬如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等与市场相匹配的中间业务。目前,随着SHIBOR推出,城商行传统业务结构将受到挤压,城商行必须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在发展中转型,运用投行业务撬动资产业务来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如制定详细的投行业务战略规划以及年度经营目标。目前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旺盛,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兴盛,这是城商行优化业务收入结构的有利契机,可通过参与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开展直接投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来支撑中小企业多元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私人客户,在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开发股权类理财产品和基金主动管理类型的理财产品,以及衍生工具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等个性化产品满足中高端客户需求;另外注重发展综合业务,越过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之间的鸿沟,使它们和谐共存。这不仅优化了城商行的业务收入结构,而且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

(二)建立专业化团队,循序渐进发展组织模式

较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的专业化和集成性更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组织模式有更严格的要求。投行业务从业人员是具备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精算、法律、营销等全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城商行投行业务团队培养可以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外部引进顶尖人才与内部选拔优秀员工组成核心“1+1”团队模式,对团队管理实行薪酬激励考核制度,集所有优势于一役抢占潜在的投行业务。对于其投行业务组织模式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逐渐发展,一般先要设立专门的投行业务部门,实行内部经营模式向外部经营模式过渡,即大力发展传统业务中的直接融资类,再通过与保险公司、证券机构、信托机构、理财公司、第三方支付及PE/VC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弥补资金规模、金融产品开发、业务网络、业务资质等方面的短板,在规避金融限制政策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集成金融服务,逐步形成完整的投行业务价值链。然后再建立银行全资或控股金融子公司,这方面可以参照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国外专业投行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确保子公司专注、灵活、高度专业化开展投行业务,不过要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比如建立金融防火墙、对直接或间接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设立一定的损失准备金。

(三)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品牌建设

目前城商行在资金实力、行业规模、技术人才、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难以与国外大投行和国内“五大行”、大型商业银行相媲美,但城商行可借鉴它们发展投行业务经验,立足区位优势和地方资源特色也可以打出一张王牌来,比如通过参与区域性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证券代销、衍生产品交易、基金代销、股权直接投资和地方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业务来促进其投行业务的专业化或协同化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制定一些着实可行的投行业务作为切入点,如从公司理财、咨询顾问、债务重组并够等中间业务寻求突破,再通过私募、财务咨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拓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细分市场,对区域内特有的中大客户进行投资机会、财务管理等金融需求分析,为其量身打造一套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增强专业性产品的包装营销强度,把地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强,将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进行品牌融合,并运用品牌推进战略,进行“爆破式”推广。

四、结语

当前,国内投行市场主要由国内“五大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国际投行所占据,基本上包揽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业务、IPO发行、证券承销等投行业务。这么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给城商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破茧成蝶”的机会,城商行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整合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制定开展投行业务的战略规划,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打响、打好这场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植凤寅.城商行转型:从模仿到创新[J].中国金融,2012,(24):90-93.

[2]胡乃鹏,朱武祥,侯慧聪.后危机时代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开发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16):72-73.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3

文章基于A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从A集团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A集团财务资源的优劣势、多元化经营和资本运作的经验和不足,然后提出资本运作推动集团多元化经营配套的思路、模式和路径,为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A集团资本运作的模式和经验,可以给同行业的企业以启迪,对行业资本运作提供一种借鉴,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关键词】

A集团;多元化经营;资本运作

随着多元化企业集团的蓬勃发展,资本运作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重点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极具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初Williamson对联合大企业进行研究时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跟进研究,使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日趋完善、成熟。其理论以成为研究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主要理论[1],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提升企业集团的绩效。而一些学者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会制约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Stein认为联合大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2]。Grtner等认为,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有本质区别,表现在: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公司总部拥有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外部资本市场范围内,出资者并不拥有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在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差异点[3]。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开始研究这些理论,结合中国自身特点,然后运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建模;二是文献综述;三是实证检验;四是案例研究[4]。企业经营多元化是美国专家安索夫著的《公司战略》中提出的企业4个基本的经营战略之一。

其内容是指企业通过新产品的开发,进入新的市场,也称为产品线扩张战略,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5]。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为适应企业发展壮大所需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已逐步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6]。A集团公司作为X省能源战略实施和能源发展、改革、创新平台,肩负着保障X省能源生产、安全、利用能源优势带动X省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文章在分析A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和资本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基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探讨资本运作的模式和效应。同时A集团资本运作的模式和经验,可以给同行业的企业以启迪,对行业资本运作提供一种借鉴,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A集团多元化经营分析

(一)多元化经营模式A集团自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和并购等多元化方式,逐步建立起以电力、油气为能源主体性业务,以煤炭、产业园区、能源装备、能源科技、能源贸易为能源支撑性业务,以金融、引水工程、信息化工程、国际化及其他业务为能源协同性业务的发展业务构架和格局。A集团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电力生产及销售、煤炭生产及销售、能源物资贸易和其他四大板块,以及对其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多元化经营分析A集团组建后将X省目前现有分散的、固化的存量资产进行了整合,以电为主转化为以能源为主,集团实现了向省域大型龙头企业迈进的重大跨越,成功地为X省掌控了一批电力、煤炭资源,形成了“以电、煤为主,相关多元发展”的集团化业务板块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水电、火电、新能源为主的电力板块,及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开发,同时积极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及高端电力装备制造、物流、贸易的集团化业务发展格局。

二、A集团资本运作分析

(一)资本运作方式A集团2012~2014年采用的资本运作方式包括:1.股票收购。收购X上市公司股票,持有上市公司不低于4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实现借壳上市。2.发行债券。发行了点心债、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债、私募债、理财直融。3.银行贷款融资(含集团担保的贷款)。4.融资租赁。5.投资组成金融服务公司。6.其他融资方式。

(二)资本运作分析A集团通过认购X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主要目的是在市场化原则下,拟通过上市平台,进一步深化国企业改革,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强化资本运作能力,全面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与效益。在保证集团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加快A集团的产业发展建设,实现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通过债券的发行,A集团用较低的成本募集资金,提高了集团权益资本比重,有效降低了集团的资金成本,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了集团资产负债率。将资金投入到在建项目的运行中,加快了项目的建设,使项目能尽快的投产,促进了集团的发展。但是,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举债规模逐年增大,资金筹集与投放的匹配与节奏,风险与收益的控制与管理,长期偿债压力增大,资本运作经验不足等是需解决的问题。基于集团发展战略和资本运作规划目标,强化集团资本运作的团队建设,优化集团资本运作的人才,通过高端人才汲取更多的外部合作机会,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经验来快速提升投资并购的项目经验与专业能力。通过外部专家与机构的培训及情报共享,扩大集团资本运作人才的视野,加快人才对创新性知识与先进经验的吸收,来逐步提升资本运作人才的核心能力,全面推进集团资本运作的整体水平。

三、资本运作推动A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思路

(一)A集团实施资本运作的思路随着A集团的不断发展,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公司控股项目建设的推进、参股项目的注资和贸易业务的发展,公司债务和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根据公司的规划,未来几年公司仍将有较大规模的资本支付需求,预计公司仍将维持较大的融资规模。所以要靠自己实现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战略,现有的财务还难以支持,集团只有强化集团资本运作,优化集团资本运作人才的建设,通过资本市场推动多元化发展实现战略目标。

(二)资本运作推动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模式1.以“主动的资本运作”为目标,充分发挥集团化管控效应。集团制定的战略,要围绕“发掘投资机会、强化融资能力、价值管理增值”,加强协调和研究策划工作,把重点工作转到形成优质项目、发现投资机会、运作上市。各公司执行战略,要围绕“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经营增值-效益最大化-做强做大主业”,提出实事求是的投资项目计划和商业计划,多渠道吸引优质合作伙伴,把工作重点转到进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发掘投资机会、资产增值增效、经营业态创新上。2.集团管控推行精细管、扁平化管理模式。在集团管理中,要推行扁平化,精干队伍,减少管理层级,积极分工合作、重组资产、协调利益,从日常工作、项目中解开来,有效推行绩效机制和财务考核。3.实施集团总部风险控制委员会及投资决定委员会工作制度。A: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要调动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用建立融资退出渠道为出发点,实施高水平项目策划及实施方案和二级公司体制的论证选择,严把投资项目决策的操作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B:进行资本市场对接时,中介机构要提供专业的、全面、稳定服务,条件具备时集团应组建“投资决策委员会”,引入国内外外部专家,专业、科学决策,同资本市场保持紧密联系,同优秀公司、企业家全力合作,以利用资本市场多元机制优化和整合经营。C:进行风险控制时,建设集中统一的监督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成立“项目内核委员会”,加大监督力度,近量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4.直接融资平台打造优质资源以实现双优上市。A:直接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主要有出售或回购、公开上市、清算等形式。上市是集团资本运作的最佳选择。B:在优质增量上市时,先积极培育,后择机注入在以后的项目投资上,解决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动态平衡,对低风险的经营性业务进行开发。因战略需要外,项目投资应该转移到能够上市或注入上市的投资项目为重点。C:存量上市时要优化,应该先构建通道,然后再带动整体在对集团资产结构进行优化时,应确保对既有的板块和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通过对优质资产的重组整合,努力打造上市直接融资平台,建构上市通道,为以后的资本运作打下基础。D:“两化融合”产融结合与资产证券化产融一体化是集团产业、金融业通过股权、资金、人事等进行内在结合或溶合。资产证券化是直接融资平台打造和优质资源掌控并举的最终形式,体现在鼓励项目公司积极打造上市平台,还要充分利用上市平台经营、融资、风险规避、价格发现的功能。应实施“合作战略”建立广泛的“经济统一战线”,积极发展多元化营。探索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多元化经营等多种方式,开创条件解决多元化经营问题。同时寻找优秀合作者,利用合作者的专业技巧,发挥各自优势以取长补短。E:全面构建“资源-资产-资本”模式,即资源资产化模式、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资源资产化。有效利用X省优势资源,积极打造产业板块和所属骨干企业,为培育出盈利能力强、产业规模大、投融资渠道通畅的产业及平台打下基础。资产资本化。对掌控的优质资源进行重组改制,对有效资产进行整合。资产证券化。积极打造直接融资平台,进行多方融资,提高集团的融资能力和产业规模,有效推动集团资产的快速扩张。

(三)资本运作推动A集团多元化经营的路径A集团资产大致有3种资本运作方式。一是可以上市优质资源的上市,二是不适合上市的优质资源采用能源产业基金等资本运作模式,三是通过金融资产的发现功能培育PE项目。

(四)资本运作推动A集团实现的目标1.建立A集团资产-资本的循环机制。作为X省政府所属最大的能源平台以及市场主体,A集团属下有很多子公司,集团应根据各个子公司情况,分别整合发展各板块资源,适度相关多元,稳步产融结合,做强核心业务,在制定资产经营规划时,增强内部资金池的作用,形成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机制,建成稳固健全的资金产业链,以促进集团的长远发展。2.实现A集团能源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当前X省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地方金融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省市两级持有的金融牌照单一,金融业人才储备、管理经验都非常少,资产规模较小,还不具备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条件。A集团将来产业运营发展,当务之急是通过资本运作培育和搭建金融业务平台,扩大金融投资领域,拓展金融牌照和金融资产规模,最终成为X省的能源金融控股集团。3.实现A集团价值最大化的目标。A集团经过几年的发展,按照战略角色定位划分为三大功能性板块,即:能源主体业务、能源支撑业务、能源协同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内部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理清业务发展重点,建立项目筛选机制,最终实现主业优势突出、辅业支撑有力、其它业务高效协调发展的能源产业多元化组合布局。同时,利用香港国际自由港及金融中心的资源优势,成立了全资二级子公司香港X国际有限公司,将大力发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国际贸易、服务咨询等几大业务板块,并优化融资渠道和条件,创新资本运作和金融投资模式。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的关系,在保证集团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和展望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4

关键词:投资银行 混业经营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市场中两类最重要的中介机构,从本质上来讲,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一方面使资金供给者能够充分利用多余资金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又帮助资金需求者获得所需资金以求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

然而,在发挥金融中介作用过程中,投资银行的运作方式与商业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投资银行是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而商业银行是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投资银行作为直接融资的中介,仅充当中介人的角色,它为筹资者寻找合适的融资机会,为投资者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但在一般情况下,投资银行并不介入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之中,只是收取佣金,投资者与筹资者直接拥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例如投资者通过认购企业股票投资于企业,这时投资者就直接与企业发生了财产权利与义务关系,但投资银行并不介入其中,因此这种融资方式称作“直接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则不同,商业银行同时具有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双重身份,对于存款人来说它是资金的需求方,存款人是资金的供给者;而对于贷款人而言银行是资金供给方,贷款人是资金的需求者。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存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并不直接发生权利与义务,而是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发生关系,双方不存在直接的合同约束,因此这种融资方式称作“间接融资方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和要求

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外资全能银行将陆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其所提供的全方位、多功指的金融服务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金融机构能够利用创新型金融工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而由于分业经营,我国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新的金融产品都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交叉融合的结果。银行开拓除存贷利差收入之外的新的利润来源,除了表内业务创新外,更重要的是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大多是与证券业、保险业的衍生产品相关,如保险证券化、资产证券化都需要多个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性金融服务,分业经营很难做到。在这种背景下,分业经营不仅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甚至还可能带来新的更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必然要寻求制度创新路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等新业务品种,朝着全能银行方向发展。

2.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亟待提高竞争力以面对外资全能商业银行的竞争。外资银行除了资金实力雄厚、国际网络结算先进、商业信誉好、经营机制灵活等竞争优势外,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混业经营金融制度带来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国内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3.满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内在一致性要求

银行、证券业之间原本就存在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互动、互流、互制关系,是金融资金流动的一种客观规律,是金融业内在协调发展的经济前提。如果商业银行仅仅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则资金不能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顺畅运行,容易造成市场间沟通渠道阻塞,不利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宏观调控手段运用失去用武之地,也将使商业银行自身只能囿于有限的经营领域,割裂了资金价值链的完整性,业务空间受压,金融产品单一,不能分享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带来的成果,导致经营失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1.理论基础

学术界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现象进行过很多研究,从基础理论、假说、实证检验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观点。有的是从宏观的经济理论出发,从混业的风险、效率、垄断等角度来分析混业的优势,还有的是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从市场竞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方面分析混业经营的合理性。

2.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及外部监控体系的改进

与银行业的发展相适应,监管当局行政式直接金融管制放松,同时以控制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各国放松对金融机构直接管制的同时,加强了以促进银行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管理,促进公平竞争与提高安全性并举,寻求保证银行业效率与稳定的最佳平衡点,达到对金融运行的新控制。

3.技术支持的出现

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革命性发展,金融衍生品与对冲手段的不断丰富,也使金融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度提高。金融创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趋同使银行、证券分离的规定落后于时代。从公司借款人的角度看,是通过银团贷款还是依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二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别。问题不在于一种融资手段是否天生比另一种好,而在于当条件要变化时,是否有一种融资方式由于成本和其他条件(如合同、再融资机会)的缘故而更可取。

三、总结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但由于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还是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与专业投资银行相比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建立具有投资银行竞争力特点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起一整套与商业银行原有的、保守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同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同时,还需要加强投资银行部门与行内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强和行外的机构进行合作,有效规避政策的限制和监管风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不断完善和整合投资银行业务平台,不断推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竞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综合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武十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银行,2004(10)

[2]李樱.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J].湖南经济,2002 (3)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5

(一)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金融改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定需要非常强大的、完善的金融系统来支撑。从整体上看,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以中介贷款融资为主市场,证券融资为辅的格局,银行体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资本市场过小与银行过多的融资负担又使得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效率低下。因此,中国目前的这种融资体制不利于长远的金融稳定,经济增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使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互动发展,才能使金融系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迅速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资本市场的激励作用又促进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日益完善。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快证券公司、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坚持发展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类金融中介的改革,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从综合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二)中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考验

银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服务特性更多地是体现在其中间业务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银行主要是依靠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各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都很小。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从1930年代至今经历了高——低——高的轮回,这与美国混业——分业——混业的历程有很大关系。美国商业银行1934年的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之比为24.57%,198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最低点,在1981年仅为7.09%:1990年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占比上升到40%以上,2005年的占比为43%。其中,在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占比不到20%,并且有下降趋势,大量的是其它非利息收入。其它非利息收入较多,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从而商业银行投资工具多、以及混业经营有很大关系。

与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而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收入。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特点,银行基本上没有来自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只能依靠网点优势赚取结算、等收入;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也没有来自存款账户管理的收入。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2006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不断进入市场,使国内银行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虽然我国实行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实行的分业经营并不是绝对的分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交叉和合作,而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正逐步走美国类似的道路,即从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目前主要通过银证合作方式实现。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业务以及资金的合作。

银证转账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通过银行网络进行客户资金的划转是指投资者通过银行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网上委托、电话委托系统以及双方的自助终端等方式,实现证券保证金账户与银行储蓄账户之间的资金实时划拨。根据《证券法》第132条第2款的规定,“券商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单独立户管理。”随着证券公司管理的日益规范,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建立了托管银行的制度,一方面具有经济性,另一方面更强化了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基金托管是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作为基金的法定监管人,不但要保管基金的全部财产,办理基金名下的资金往来,还要监督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审核基金净值及基金价格。

证券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银证通”业务,即指在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与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相联接的基础上,以银行活期储蓄存款作为个人投资者证券资金清算帐户,通过银行电话银行或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证券交易等相关业务,是为提供客户同时投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便捷金融服务。

资金合作,是指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合法资金。虽然,《证券法》、《商业银行法》都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但《证券法》同时又规定“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措的资金”,因此,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向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可开展部分债券业务,但目前仅限于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发行短期融资券业务;法律上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成为资产发起人以及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财务顾问业务,《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对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财务顾问业务都没有禁止性条款规定;基金管理业务,200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进行证券投资。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进一步综合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管理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成立和运作的时间尚短,与行内其他机构和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和业务重合,业务流程和协作还需进一步磨合。一方面行内其他机构和部门与投资银行部门存在分工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许多项目上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需要投资银行部门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和竞争策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业务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大业务创新、组织机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投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近期都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主要的业务拓展领域,集中力量打开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而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也都已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从事除股票和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少,发展较慢,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何发展,如何寻求突破是各商业银行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重点

从美国金融业的历史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如果说四大国有银行凭借其天然的规模优势和庞大市值具备了成为“中国花旗”、“中国汇丰”的雏形,而城市银行则凭借其区域性优势占据了地区银行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其它13家全国股份制银行来说,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成为大型的综合性银行的银行可能只有一、两家,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将分化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银行,在这一分化过程中,谁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起专业化的优势,谁就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胜。

因此,一般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时,应和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明确发展定位,与原有优势资源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发展模式,并将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核心行业,像投行一样的定制化服务,以及细化交易结构等。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创新,走出有特色化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目前,商业银行可以从搭建的七个投行业务创新平台中进行选择,并结合内部的优势业务,向专业化发展,可以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综合性资产管理业务

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试点扩大,通过基金公司为富裕个人客户提供的各类理财服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委托贷款等业务;加上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原有的外汇理财、人民币理财以及衍生工具理财产品,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平台。将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整合,并进行联合营销,将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并为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将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之间的整合和行业之间的整合,许多并购行为将发生,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所需资金。

3、专业化行业金融服务

通过对某一行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研究,围绕行业发展的价值链,专门为该行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资金需求方案,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进行专业化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管理服务。如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开展的“封闭式房地产项目”就是属于此种类型,围绕房地产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资金需求,同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此外,探索探矿权、采矿权抵押贷款业务,并对矿产类公司的价值链进行规划,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方案。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的逐步消耗,其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目前矿产资源的价格在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行业的风险较小,但市场价值却非常巨大,发展潜力高。

4、股权直接投资

直投业务特别是对拟上市公司的投资利润收入丰厚。从国际上看,直投业务是国外投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如高盛投资中国工商银行、以及2006年收购西部矿业3,205万股权;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并运作公司上市,之后获得了巨额的投资回报,其投入产出比近550%,而对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恒安国际、永乐家电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与套现均非常成功。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高盛投行业务的PE的账面价值在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类PE业务增长近78.22%,发展迅速。

从国际上的私募股权投资(PE)情况看,国际上的PE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势,出资人45%来自于养老金,10%来自于银行、保险公司,还有12%来自于个人和企业。

随着国内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将出现更多的投资机会。目前,信托公司已经被批准进行PE投资,证监会也批准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两家证券公司开展直投业务的试点。

因此,虽然目前银行资金不能直接进行投资,但可以通过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通道间接将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获得更多收益。

5、资产证券化业务

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行结构化融资。

总之,由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还是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与专业投资银行相比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建立具有投行竞争力特点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起一整套与商业银行原有的、保守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同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同时,还需要加强投行部门与行内其它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强和行外的机构进行合作,有效规避政策的限制和监管风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不断完善和整合投行业务平台,不断推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竞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综合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未来营销战略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并利用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和声誉开展业务,在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财务顾问、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业务上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业务的开展,内部资源的整合,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应在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方面的实现突破。

1、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结合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实施长远规划。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业务运行和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客户也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加快,投资银行业务今后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工作,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划上,要树立长远目标,制定适合本行实际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誉、客户资源、机构网络、资金实力等优势,积极开展融资、理财、并购、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2、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以客户为中心,在拓展业务上实施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战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系统化的投资银行业务产品,为客户设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对客户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同时,要针对VIP个人客户和重要公司客户进行专业化营销,为客户提供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

3、商业投资银行业务应树立特色观念,在实际运作中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瞄准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要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这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需要都根据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不断创新,以便在今后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有所侧重,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在某些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域中突出各自的“品牌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抢占市场份额,创建具有本行特色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4、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统一集中管理,在业务管理上实施团队营销。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参差不齐,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各地分支机构的发展程度也不均衡。随着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今后商业银行应对投资银行业务要集中统一规口管理,不能归口的,由总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同时总行投资银行部应加强分支投资银行机构的业务联动,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争取优质高端客户,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应注意实现多目标营销并重,尤其是对优质客户的业务要实行交叉营销,形成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业务的品牌、资金、业务网络、客户资源等优势的同时,需要整合行内、行外以及证券公司的业务资源,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全力打造投行业务品牌,通过管理、机构、产品、业务流程、销售、人才规划等全范围的创新,构建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结构合理、风险可控的经营管理格局。

(三)经营战略和目标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特征、优势和投资银行业务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从投行业务发展全局出发制定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

鉴于银行业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商业银行内部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经营战略:

1、建立业务管理机构

鉴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商业银行有必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建立独立的专门投资银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当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可在总行层面建立按事业部制运作的投资银行部,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内外部各种资源,对投行业务实行系统的策划、拓展和管理。

2、进行准确的客户定位和客户需求挖掘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客户定位应建立在现有客户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的综合特征,分析潜在需求,作出准确定位。从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出发,投行业务的开展应以公司客户和VIP个人客户为主要客户群,以大型优质企业为当前重点发展的客户,以成长性良好,与银行服务实力相匹配,具有潜在投行业务需求的中型客户为未来重点业务开发对象。

3、多元化业务组合战略与重点业务战略相结合

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期,需要构建相对平衡、能够带来稳定收入流的多元化业务组合;随着优势客户资源的挖掘,逐步形成了优势业务,此时,需要优先发展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巨大、客户资源聚集的业务,逐步形成某一业务领域独特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特色,并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培育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树立自己的品牌。

4、全面创新战略

这是塑造大型专业化投资银行核心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战略之一,需要在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等三个领域协调展开。在业务和产品领域方面,首先结合传统商业进行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重点放在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开发高质量的全新产品;在制度创新方面,重点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创新、决策体系创新、业务流程创新、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创新以及资源分配与共享机制创新方面。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并促进两个业务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打造出业务品牌,随着政策的放开,通过投资银行业务资源的整合,将可能成为独立的公司,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中心。

5、业务整合

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快速有效的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投资银行部为核心的投行业务运营平台,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效的整合内外部资源,对业务进行整合,准确的细分客户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6、核心竞争力培育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同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也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内部管理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业务流程管理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需要在执业规程、业务流程、管理与决策方面遵循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市场化原则。在业务操作中,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管理,以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在投资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中,首先应当弄清楚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围绕产品的信息流、物流和服务流这三个主要方面而进行设计,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般而言,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来说,能够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是“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案”和“提供资金”。

一般来说,普通投资银行业务项目流程包括了信息收集、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优选、内核、方案实施、项目总结等,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具体业务流程。但从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来看,可以根据项目的类型进行流程管理,如将业务分为顾问类(如财务顾问、投资、理财顾问)、操作类(并购、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和融资类(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结构融资、过桥贷款等)来管理。

对于总分行结构下投资银行组织结构,根据项目的来源、项目规模和难易程度采取的业务流程管理也不相同。首先,总行设投行业务管理中心(负责全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和协调),分行设投行业务需求处理平台(负责集中辖区内客户的投资银行业务需求),并建立授权制度,按照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权限,确定总、分行经营种类与额度。其次,将业务需求分三类:分行解决类、总行解决类和外部解决类,然后分类实施处理。分行解决类客户需求,由分行组织业务团队,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模式和质量标准提供服务;总行解决类客户需求,由总行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团队提供服务;外部解决类客户需求,由总行负责联系海内外专业机构。

(五)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品牌定位及品牌管理

作为从事高风险产业的商业银行。历来都非常重视信誉,把信誉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优良的信誉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可以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取得筹资者的认同。同样,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及突出品牌的顶尖特性。所以,商业银行的信誉优势和产品品牌都将有助于投资银行业务介入市场并得到商机。

但是,由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是结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进行的创新,也是满足客户需求的需要,加上创新是塑造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克服风险的最佳手段。因此,投资银行业务产品可以同原有商业银行的产品有不同的品牌,在两者品牌没有冲突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可以自己发展自己的品牌,并进行管理。

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监管

风险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机会。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属于非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所面临的风险构成将会有很大改变,信用风险将不再是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操作风险等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主要致力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促进投资银行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

一般而言,投资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的投资银行业务有不同的具体风险(如承销风险、并购风险、投资风险等);而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是金融风险(包括流动性、信用、偿付风险等)、操作风险、商业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和政策,法律和制度、声誉等)和偶然风险(各种外部风险)。可见,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有许多相同的风险因素,但商业银行更关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主要致力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除了继续关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操作风险、关联风险、利益冲突风险等。因此,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针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1、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风险管理平台。

在原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针对投资银行各业务单元风险进行风险控制,更多的是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同时,将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稽核三条线独立,使风险管理和审计稽核独立于经营系统,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总行内部

控制部门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要合理地制定投资银行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明确授权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二是通过在投资银行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来实施对投行业务的内部控制,负责对具体投行项目实施监督和稽核。

第二,根据投资银行的业务特点制定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

第三,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涉及全部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其安全可靠。通过这个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可以将投资银行业务加入信息系统,使公司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投资银行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需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将投行业务风险与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隔离,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内核制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下,结合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大型证券公司的内核制度建设的经验,建立一套权责分明、规章完整、运作有序、高效的内核工作机制。

其次,在总行一级部门之间建立内部防火墙,增强风险控制意识,强化风险教育。“防火墙”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弱商业银行内的风险传递与风险外溢,具体包括信息防火墙、人事防火墙、业务防火墙等。防火墙的设置是一项非常具体、复杂的制度建设。

第三,增强依法经营的意识。由于金融政策因素的影响,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中常受到监管的约束和法律的障碍,要求投行人员提高依法开展业务的自觉性,努力寻找改善和转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3、从人力资源角度控制投资银行业务风险

首先,建立有关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人才招聘、储备方案,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人才评价体系,保证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高的道德水准;其次,定期进行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定期进行有关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培训;此外,还需要对投行人员进行包括内控意识与风险理念培养。

4、建立投资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

创新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新需求,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因此,在业务创新中可能会受到银行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其它监管部门的监管,一方面需要完善有关创新性业务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应与监管部门沟通,避免监管风险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对新产品和服务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建立新型业务应急预警机制。此外,新产品的推出、服务协议的制定、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的确定和调整等都要经行内法律事务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外部风险监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趋势明显的影响下,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鼓励竞争、强调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监管理念,并不断推动着金融监管制度的重构和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从全球范围看,出现了货币政策制定与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趋势以及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趋势。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协议”)。“新协议”提出了银行监管的新框架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检查评估、市场约束)所构成,代表着最新的银行风险监管理念,为改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新协议”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摈弃了“一刀切”的资本监管方式,提出了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几种方法供选择。“新协议”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第一,进一步扩展、完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内容与要求,并就资本充足率计算中的各种风险测算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二,转变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方式和重点,监督检查被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风险管理水平是否相匹配,鼓励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对银行进行全面的行业监管。

第三,对银行的信息披露范围、内容、要点及方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的社会监管。

根据“新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要求更全面,更为严格。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积极调整传统的以公司信贷为主导的业务结构。

在原协议中,风险主要是指信用风险,而“新协议”的风险包括了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投资银行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对各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

“新协议”要求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其中要求必须将投资银行业务与交易业务与其它业务一起分别归结为三类风险,并应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度量,并进行风险汇总。这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新协议”适当扩大了资本充足约束的范围,以抑制资本套利行为。原协议中,对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水平确定得比较低,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新协议”对银行投资于非银行机构的大额投资要求从其资本扣除,即对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总之,“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能及时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的管理系统,以增强有效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

首先,要更新监管理念。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协议”不仅推动了银行监管理念的重大变革,还勾画出了一个新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银行监管当局作为一种外部监管,要重点检查、评估商业银行决策管理层是否充分了解、重视和有效监控本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已经制定了科学、稳健的风险管理战略与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建立了能够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要检查、评估商业银行采用的内部评级法是否可行,以及通过内部评级法计量风险和确定资本水平是否可靠;要对所建立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根据其实际风险水平,建立和及时补充资本金。此外,要监督检查银行是否及时、充分、客观地披露所规定的相关信息。

其次,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对银行业实行机构性监管,突出表现在:重市场准入管理、轻持续性监管,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由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保险业务,如果单由银监会监管银行,只能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在我国仍实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情况下,除了“三会”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监管外,应当从对银行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及不同监管机构监管银行的不同业务。银监会主要监管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证监会主要监管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保监会主要监管银行的保险业务。

第三,现阶段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格局,使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自成系统,工作中各司其职、条块分割、沟通不足、信息难共享,这些因素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似乎已经逐渐出现了对统一金融监管的客现需要。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无论是金融产品的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渐紧密,对金融业的监管和控制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尤其是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全球混业的趋势、国外大型金融集团的合作使得监管的难度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国内不同金融部门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越来越多,金融集团的发展等已经初露端倪。这些均就要求金融监管体系更加灵活、更加综合、更加统一,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我国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统一监管过渡有可能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6

关键词:地方政府 投融资平台 资金来源 融资模式

一、引言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各种不同类型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从我国经济的情况来看,投资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地方政府投资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虽然也保持一定增长,但与快速增长的支出需求相比普遍拮据,财力基本上仅够维持“吃饭”,基础设施欠账和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确立,财政资金要更多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通过深化投融资改革,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开发开辟稳定筹资渠道。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及评价

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过程看,目前主要存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产业扶持基金、农业产业投资公司三种运行模式。这三种模式适用于不同条件的融资需求,且各有其优劣势。

(一)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及评价

1、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适用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是由国外企业和国内的民间资本来承担,因而有效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和避免大量的项目风险,并且给项目所在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经济的融合。同时,给出了明确项目回报率,严格按照中标价实施,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协调容易,双方的利益纠纷少,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2、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

TOT是BOT融资方式的新发展。近些年来,TOT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TOT作为一种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有效方法而逐渐被接受,其拥有以下优势:

一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纠纷。TOT融资方式只涉及已建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的转让,不存在产权、股权的让渡,回避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保证了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二是减少政府财政压力,促进投资体制的转变。在这种方式下,除金融机构、基金组织、国外大公司外,各类企业和私人资本均可参与融资,有助于大量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参与融资,促进投资体制由国家投资为主逐步向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架构转变。

三是风险小,项目引资成功率高。TOT方式一般不涉及建设过程,避免了BOT方式在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矛盾,项目风险降低,能够尽快取得收益,双方合作容易,引资成功可能性增加。

四是项目成本和项目产品价格相对较低。TOT方式下投资风险大幅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会合理下调;涉及环节较少,新建项目建设和营运时间大大提前,评估、谈判等方面的从属费用也势必降低,政府在组建SPV、谈判等过程中的费用也有较大幅度下降,项目成本和项目产品价格都相应有所降低。

3、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

PPP即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即把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与民营企业的创业精神、民间资金和管理效率结合到一起,相较于其他融资模式,PPP模式项目参与方有所增加,民间企业参与到了基建项目当中。此外,与BOT等模式不同,PPP即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4、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模式

PFI模式是指利用私人或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对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也可以合营方式或者以授予私营部门收费特权,其目的在于解决基础设施以及公益项目的投资效率问题。与BOT、TOT、PPP相比,PFI的最大优势是适用领域广泛,它不仅适用于经营收益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还可以用于非经营性的城市公益项目。实行该模式,能够广泛吸引经济领域的民间资本参与公共物品的产出,能够使政府一次性投入建成的项目,分摊到若干年支付,等于分期付款,可有效地减轻当前的财政负担。此外,提高建设效率和转移项目风险是PFI较突出的优势所在。

5、 ABS(Asset-backed security)模式

ABS模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由于ABS只适用于有比较稳定可靠现金流的项目,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收费的证券化符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要求。从多种融资方式的比较看,收费的基础设施ABS融资与其他形式的项目融资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借用国外贷款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等传统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外债压力与产业安全问题。其次,由于有信用增级的措施,当在资本市场大规模筹资增加时,成本可以降低。第三,ABS融资对已建成的和在建的收费基础设施项目均适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始终拥有项目的所有权。

(二)政策性产业扶持基金融资模式及评价

1、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指由一群具有科技或财务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操作,并且专门投资在具有发展潜力以及快速成长公司的基金。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主要分为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的政府主导型创业投资机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地方政府通过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三类。具备撬动社会闲置资金、缓解市场投资失灵、带动产业振兴的作用。引导基金首先是要“引导”,通过引导使资本起到放大的作用,在我国的做法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设立国有独资或控股、参股的创业投资公司。

2、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体系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是融资平台保证金。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与银行达成协议,每年安排一定金额拨入银行保证金专户。对于放贷产生的坏账损失由政府与银行按协议约定比例承担,政府承担损失部分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中核销。

二是融资平台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贷款出现风险时的代偿和损失核销,同时作为融资平台的风险准备积累,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三是担保机构费用补偿金。通过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费率补偿,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降低资产的反担保条件。

四是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补偿金。由政府牵头成立,实行会员制,信用互助基金可以用作贷款担保资金,通过与银行合作对会员企业进行担保贷款。

五是知识产权融资专项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作为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融资业务的担保保证金。

六是贷款贴息。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政策,重点通过具有杠杆作用的融资平台给予企业补贴。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了银行风险成本,增强了授信管理与决策水平;对企业而言,降低了财务成本,增强了信用为本的融资意识。这无疑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同时更让企业倍加珍惜声誉和信誉,增强了信用意识和融资意识;对政府而言,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政府通过有效手段降低企业信用成本,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融资模式及评价

在农业产业投资方面,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借鉴了其他产业投资公司的融资模式。就现阶段而言,政府农业产业投资公司主要以农业担保公司为主,在政府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支持上仍然以农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为主。就国外比较成功的农业产业投融资体系来看,其构成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以政策金融为保障,以商业金融为补充。

三、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

(一)山东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分析

近年来,山东省内各市均相继成立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并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来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

1、平台的融资渠道

各市平台的融资渠道均是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他融资形式为辅,总的来看,有五种基本类型:一是通过间接融资方式,即以土地资源和政府信用作抵押或担保,财政预算兜底的形式向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上级转贷资金,如中央扩大内需资金、省调控资金等;三是借助实体企业开展的贷款业务;四是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进行信托融资。济南市融资渠道主要为政府信用贷款和市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发行的企业债券;枣庄市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和上级转贷资金;临沂市除了商业贷款和争取上级转贷资金以外,还采用了企业债券的方式融资;泰安市在努力扩大银行间接融资、全力推进债券融资的同时,积极探索信托融资。

2、平台的资本金构成

财政资金是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的主要出资方式,此外还存在土地划拨、股权划拨、债权划拨等多种出资形式。济南、枣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六市的投融资平台的启动资金均由财政划拨。而临沂市的投融资平台资本金构成则较为多样化。泰安市以开发性金融合作为基础,起步政府投融资平台,之后为充实平台规模,又陆续注入了大量国有股权资产。

(二)天津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分析

天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在国内是比较典型的,其融资来源更多的还是依靠国家开发银行等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2004年11月,天津市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标志着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性投资公司为主要载体,以未来土地收益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大规模举债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阶段来临。 四、国外政府投融资的资金来源 但是在国外并无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各国地方政府举债通常有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两种方式。分国别看,美国和印度以发行市政债券为主,英国以银行借款为主,德国和日本二者兼而有之。而银行借款方式类似于我国的政府融资平台,但融资主体大部分为政府自身。但其投资的资金来源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国的融资资金来源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是政府财政拨款。这是政府投资资金最直接的来源。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好、涉及公众利益而经济效益差,或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但政府不许收费的项目。如在美国高速公路一般不收费,公路建设全部由政府投资。美国把公路分为联邦和州两级,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跨州的国家公路的建设,州及州以下的政府负责地区内的公路建设。

二是发行政府债券或者专项建设债券。发行债券一般用于项目建成后可以收费的项目,如加拿大政府把发行政府债券作为政府筹措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如美国波特兰市机场扩建10亿美元的投资,50%是靠发行债券解决的。政府往往规定对这些债券的收益不收所得税,使购买这类债券的实际收入高于购买其他债券的收入,以鼓励公众购买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 四是出售政府企业资产。出售政府企业资产,是澳大利亚政府开辟的面向市场筹措建设资金的新财源,也是澳大利亚实行私有化政策的重要内容。1995—1996财政年度,澳大利亚政府计划销售国有企业资产53亿澳元。

五是鼓励私人部门投资。为了缓解政府投资的不足,近年来,一些原来完全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始鼓励私人部门参与投资。如美国波特兰市在与华盛顿州交界的哥伦比亚边上新建的5号码头,建设资金的10%是政府筹集的,其他90%资金是私人企业投入的。有时采用由政府提供信用的办法,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利用外资,是巴西政府投资的重要来源,巴西由此成为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之一。从7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利用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中东国家急需输出石油美元的有利时机,大量借入外债,共计1200亿美元,建立起了自己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七是国有企业自有资金。一些国家鼓励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大多由其自主使用,并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在建设新电站期间,政府决定公司免交红利,使该公司建设资金的30%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解决。

五、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金来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2、融资渠道单一

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一方面使得融资成本通常较高,另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同时会导致风险集中较高。

(二)建议

随着中央加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力度,财政性融资担保将受到严格限制。创新转变融资方式,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其资金投向包含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利率水平基础上,可适当下浮利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可争取长期贷款。根据具体投资项目的周期特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尽可能争取与项目周期相近且利率相对优惠的贷款,优化融资期限结构,缓解还贷压力,增强地方政府投资的绩效意识。

二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虽然从2010 年开始由中央政府地方债券,但这种方式一方面债券规模有限,不能根据地方的实际资金需求而定。另一方面将风险集中在中央政府,无法借助市场力量来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因此,建议适当允许地方政府用发债的形式来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是探索尝试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对平台公司资产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进行投资建设。同时,可尝试引进项目融资,对经营性项目,可适当降低准入门槛,采取BOT、TOT和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①王克冰. 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②李萌.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④刘立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问题[J].建筑经济,2001(1):19

⑤秦虹. 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J]. 城乡建设,2003(7):9—11

⑥魏陆.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政策风险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1—104

⑦许骏. 浅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J]. 金融论坛,2003(7):27—29

⑧扬军.基础设施投资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55—58

⑨朱会冲.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7—81

⑩张伟.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51 陈少强,吴育新,马忠华.理性看待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0(6):42—44

Jean-Etienne. The Economic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M].Canadian Public Policy,2004:67—71

TeresaTer-Minassia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 IMF Report,2004(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