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RFID;智能仓储管理;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9-02

1 引 言

电力物资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投资成本大、物资管理链条长等特点,由于电力建设物资种类、更新快,对电力物资管理对及时变化的反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电网物资的智能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物流管理手段可为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带来推动作用,将 RFID 技术应用于库存管理、物资数量实时监测等方面,将极大地提升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从而避免资源浪费,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本文在分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和 RFID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 RFID 的电力物资管理流程,实现了电力理收货入库、拣货出库、库存盘点以及借用出入库的物资管理模式,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无纸化。

2 RFID技术简介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属于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即可自动识别目标对象的相关数据。射频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例如图书管理、商品零售业、医疗行业以及电子身份证等方面。

利用RFID实现对物资的管理是RFID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仍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的方法来管理资产,借助手工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录入,无法与实物信息实现实时对应。RFID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将物资管理的实时信息与信息系统实时同步。

3 RFID在配送中心的应用

结合电网公司库存管理业务流程,本文重点讨论在物资库存管理阶段,收货入库、拣货出库、库存盘点以及借用出入库的应用。

3.1 收货入库

基于RFID功能的支持和PDA设备与条码的应用,实现到货信息的高效查询及校验,货物在托盘、料箱等工具上的合理存放,货位的优化分配及利用;同时基于LPN单位的管理模式,提升收货入库效率、降低货物入库操作的复杂度。

在货物送达仓库后,通过扫描ASN标签读取具体到货信息(单号、物料名称、数量等),仓库收料员依此对到货物资的名称、数量、包装等进行核验;通过后进行卸货并将货物分装到托盘或料箱内,同时扫描LPN及存储物料的条码标签,RFID记录物料与托盘或料箱的关联信息;对于检验合格(或免检)的物料,系统便会自动分配货位给每个LPN,以任务指令的方式自动发送到PDA上显示,操作人员依此进行货物入库操作。

3.2 拣货出库

基于RFID功能的支持和PDA设备与条码的应用,实现出货信息的准确查询及校验,拣货货位合理有效的分配,以及对设备、人力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基于LPN单位的管理模式,提升拣货出库效率、降低货物下架操作的复杂度。

在物料搬运单生效后,系统会自动分配拣货货位;然后仓库主管可基于出库需求及可用资源(设备、人力等)的情况制订出库计划,并将任务手工分配到具体人员,以指令的方式自动发送到PDA上显示;操作人员依此进行拣货下架操作,并根据出货的需要进行分拣、打包的操作,以便货物便利、安全的运输至目的地。

3.3 库存盘点

基于RFID功能的支持和PDA设备与条码的应用,实现系统库存信息与实物库存间的便利校验,提升库存盘点操作的准确性,减少传统盘点操作方式中因人为盘查、手工记录引发的信息错误;同时基于LPN单位的管理模式,提升盘点的效率,减少业务停滞和等待时间。

根据周期性盘点或年终盘点的需要,由系统生成(需在库存管理系统预设相关参数)或手工制订盘点计划:包含时间、物资种类及明细、对应货位/LPN/数量等信息;操作人员依此进行相关货位/LPN/物料标签的扫描,从而将盘点结果信息记录在系统中,通过库存管理系统的计算和校验生成盘点报表,对于存在差异的部分仓库人员应分析并注明原因;然后将盘点报表或报告提交物资及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调账的操作以保证账物相符。

3.4 借用出入库

基于RFID功能的支持和PDA设备与条码的应用,实现借用出库及借用返还的准确查询及便捷操作;同时基于LPN单位的管理模式,提升操作的效率。

当物料借用申请单审批生效后,仓库主管可手工指定借用出库来源货位,并通知叉车司机或仓库搬运人员依此进行货物转移,同时在系统中将相关物料的状态标示变更为“借用”;但借用返还时,可根据归还货物的实际状态决定是否将其存放在原料箱或托盘上,并对物料状态的标示进行更新。

4 结 论

本文对RFID技术在电力物资库存管理方面的应用做了相应的介绍,详细描述了仓储管理中RFID技术的工作流程。在电力物资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可实现对库存物资的监控管理和动态实时跟踪集中,实现物资管理智能化,能切实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在电力物资管理中有广泛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张国英,马湘.RFID在电力物资仓储配送的应用探索[J].物流科技,2012(6):77-80.

[2]陆爽,洪芳华,朱利军.电力物质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中的RFID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2(2):338-339.

[3]李国昌,杨云峰,李飞,等.RFID技术应用于电力计量器具管理的实现[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8(6):25-27.

[4]覃奕.基于RFID技术的电力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广西计算机学会.广西计算机学会25周年纪念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广西计算机学会,2011:6.

[5]王艳华,王滨,梁馨元,等.射频识别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9):108.

[6]苏斓,张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2013:4.

[7]梁矗军.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运用[J].中国市场,2008(28).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仓储管理实务 微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56-02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流行,掀起了“微”时代的潮流,MOOC、微课也接踵而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教育的“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近年来,国内微课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也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中职教育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思考和研究如何借力微课,创新教学手段,适应中职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本文中讨论的微课是时长在 5-10 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教学中的某知识点、某专题、某实验、某实践活动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微视频。

一、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操作性较强,涉及仓储的知识面广,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符合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课程体系,而且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很多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这门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从相关的管理类、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转型而来的,他们对课程知识一知半解,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从而制约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中职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考试课,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一是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布置的课堂活动往往缺乏情景导入,没有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二是仓储管理实务作为一门专业课,理论知识点多,合适的案例相对较少,课堂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缺乏,整体表现出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上,虽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实例,但是学生很难去把握案例与脑海中的仓储概念到底有多大关系,也很难记住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技能水平欠缺,形成“在校学习两年,不如短期培训半个月”的怪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微课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仓储管理实务一直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良好的教学效果源于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能够大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微课往往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知识教学环节进行的视频教学设计,它对中职仓储管理实务知识与实践教学起到强化的作用,教学目标更明确,主题更鲜明,重点更突出,大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解决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能整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微课通过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能有效刺激学生右脑;同时让学习视觉化,趣味十足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制订属于自己的W习计划,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 5 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环节,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学习,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三、开发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

(一)确定中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知识点

确定教学知识点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组织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按照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分配好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单元,例如把货物的出入库流程作为一个教学单位,把适合录制成 5-10 分钟微视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选取出来,如货架的类型、堆码的方式、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都可以分别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且 5-10 分钟能讲授完。把这些知识点按授课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序,制订微课程的授课计划。

本文选取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入库流程)为案例,展开仓储管理实务微课教学。

(二)为教学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及制作PPT课件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货物的入库流程,教学任务主要为一批即将要入库的货物办理入库手续,重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验货和安排库位。教学过程包括任务、活动、评价、主题等环节,提出货物入库的教学任务(1 分钟),教师模拟操作货物入库活动(5 分钟),对本次操作活动评价(2 分钟),提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为入库流程(2 分钟)。

2.制作 PPT 课件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教学知识点的 PPT 课件,为后续工作做准备。入库流程的内容抽象,用计算机图形处理、 Flash、PPT 等软件技术,将入库的内容与过程转换为图形、图像,例如将收货员收货、卸货,验收员验货,上架员进行货物上架的详细过程通过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在图片中添加相应的介绍,为每张图片添加动画,就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录制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

录制每次课的视频是微课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依据微课程的授课计划、每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教学知识点的 PPT 课件、教学素材、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方式共同组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例如收集好入库流程的教学设计、PPT 课件、仓库设备、任务单等资源,借助手机、照相机、手持 DV、录像机、录屏等技术进行录制,将录制好入库流程的视频,通过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环节,最后形成完整的微视频。

(四)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投入教学中

将微视频、PPT 课件、教学素材等各种资源进行整理,并投放到教学中使用。例如讲到入库流程知识点时,首先,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实训任务,对本节课的验货、安排库位的关键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有选择地重复观看下载到手机或平板电脑中的入库流程的微课视频,学生有不懂的地方通过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解答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率和认知效率。

(五)建设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平台

技能的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应用巩固起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课后,学生依据微课资源不断实践训练,达到强化技能的目的。而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运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通过开发微博、微信、QQ 等信息化方式来建设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平台。例如建一个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学习的微信群,微信群的成员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和老师,把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知识点的视频、PPT 课件、动画、任务资料等资源放到微信群,供学生复习或预习使用。学生也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交流应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资源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学期即将结束时,组织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程”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师生推荐和展示仓储管理实务微视频、PPT 课件等资源,组织师生对微课资源进行点评、打分,例如观看堆码方式、入库流程、出库流程等微视频,每位师生都对这些视频进行点评、打分,对评价高、打分高的视频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广大师生群中进行展示和共享交流,从而推进中职仓储管理实务微课程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生成。

中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教学探究,微课在中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找出更好的微课程服务于仓储管理实务教学,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黄 烨.“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经济管理,2013(5)

[4]程 岚,肖贵桥,王 英,朱 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标准要求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及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有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及岗位任职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及商业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从事的岗位及岗位任职主要要求如下:

(一)职业面向及从事的岗位工作。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职业面向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从事商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配送、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管理、信息处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从事的工作有技术操作岗位及技术开发工作。技术操作岗位如产成品的采购、货物集散分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服务、车辆调度、路线规划、叉车操作、物流市场调研、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单证跟踪、商品养护等技术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研究和设计物流操作的管理方法和作业流程,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完善建议,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等。

(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包括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专业基本能力要求两方面。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毕业生需要了解仓储、配送企业管理的一般业务内容和流程,要具有企业一线运营管理能力和初步经验;要掌握必需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能力;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专业技术资料;要具备物流运输服务、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要具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要具备自我发展、团队协作、资源使用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

2、专业基本能力要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管理方法,能实施仓储管理并进行质量管理;要具有装卸、搬运的协调管理能力;要具有选择包装物并进行合理包装的能力;要具有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能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分析和解决运输、仓储、配送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

毕业生要能参与确定运输工具获得方式及运输工具的折旧与更新策略,能进行运输成本预算和控制,并进行运输的绩效管理;能规划物流网络,优化物流作业方案,制定物流计划与排程,进行物流生产调度和过程管理;能进行物流报价,制订物流方案,执行和评估物流服务合同;具备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运营以及特殊货物运输组织管理能力,能进行运输风险规避与保险管理;掌握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标准知识,具有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和遵守相关物流标准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如下:

(一)毕业生知识要求。毕业生知识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考核合格,并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同时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包括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等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运筹学的理念、物流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物流法律法规、统计基础、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提升等。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物品仓储管理方法、库存控制技术、商品的运输调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商品的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客户管理方法、物流营销技巧、物流财务会计等。

(二)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考核合格,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该项主要由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考核和掌握,包括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1、通用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具备开展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能力(管理学基础、医药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社交礼仪、各类实习);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一级证书、各类软件实训);具有查阅专业文献与写作的能力,能查阅物流相关专业英文资料(英语及证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进取精神(体育、各门课程及实习实训);具有较强的适应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第五学期拓展课程及项目实训)。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求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决策等(管理学基础、管理认知实习);对物流行业有基本的认识,明确未来工作岗位,能理解物流管理的七个主要环节,树立现代物流信息化的理念(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能够查找物流信息资料,擅长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的各项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软件实训);会书写各种单据并对单据进行处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项目调查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毕业生要具备商品的运输及调配能力(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运输软件实训);具备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库管理能力(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专业综合实习、采购与仓储软件实训);具备商品的合理配送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配送软件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具备物流的客户服务及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能力(物流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调查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具备物流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具备物流财务会计处理能力(物流会计基础、统计基础)。

(三)毕业生素质要求。毕业生素质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分量化表》,主要由辅导员掌握和考核,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与文化及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毕业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民主和法制观念及公民意识,遵纪守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职、爱岗、敬业。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仓储管理》课程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普通本科高校《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希望能为广大《仓储管理》课程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或称《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亦称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是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2]。《仓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基本概念介绍、仓库选址和布局、仓储设施和设备管理、仓储作业流程管理、库存控制、仓储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六个模块。《仓储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业仓储部门从事有关岗位工作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要运用现代物流系统论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将库存与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库存与仓储业务实际相结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以库存与仓储作业管理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一定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培养学生从事库存和仓储业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讲授《仓储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及多次参加国内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与兄弟院校同仁深入交流的心得,来谈谈目前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可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过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

多数本科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教材理论内容为大纲”的组织模式,实行“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传授方式。这种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5]。另外,国内的《仓储管理》教材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往往追求大而全、包罗万象,结果使得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与其它课程的内容重复。如经典的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模型,在前几学期开设的《运筹学》、《运营管理》等课程里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仓储管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到底讲解还是不讲解,许多老师难以抉择。本来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无可厚非,但若授课教师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加以筛选,而是照本宣科,则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重复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二是使得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更加捉襟见肘,每个模块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教学重点不突出。

1.2实践实验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效果不显著

《仓储管理》课程是包含仓储、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机械设备、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多学科的综合叉课程,涉及的相关实际操作内容覆盖面广、种类多,实践实验教学难度大,发展还很不成熟,教学手段相对简单,许多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受限于办学条件也是仅仅流于形式[6]。而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仓储管理》课程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了解新观念、新方法,不参与实际的物流活动,必然产生“高理论知识,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圆满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7]。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高校新引进的教师基本上要求博士毕业,这些人的科研理论水平自不必说,但往往由于是“离开一个校门”又“迈入另一个校门”的“校校对接”,根本没有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锻炼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实验教学无法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评价体系不尽合理,评价方法弊端大

正如上文所言,《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应突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实训环节、实验环节等。然而,《仓储管理》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偏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虽然也考虑到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应占有一定比重,但各校往往限定比重的区间,这个区间基本上维持在20%~30%之间,明显占总成绩的比例过低。这种限定比重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甚至逃课,考前花一周时间死记硬背,照样能拿到比较高的课程成绩,因为平时成绩的调节作用实在太有限,考试卷面成绩基本决定了总成绩,授课教师明知这样的考核结果存在弊端性,却也无能为力。通过以上对《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不足之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仓储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6],加强仓储管理课内外的教学质量,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对现有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2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向

2.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在专业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指导下,依据《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不定期的进行调研,以严格的工作流程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选择并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并结合仓储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二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实验内容应与仓储的实际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融合,开设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实验内容项目,形成从低到高、由浅及深,包括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在内的层次多样、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2.2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仓储管理》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讲授。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前几个学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在学习《仓储管理》课程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只需要合理加以引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老师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学习;邀请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学科竞赛、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等为契机,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炼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教学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体系设计

鉴于许多高校出现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为防止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不能被有效执行,建立一个针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监控系统,加强对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是目前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评制度在形式上较为单一,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评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3结束语

三尺讲台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学生既是投资方又是观众,投资方愿不愿意投资,观众愿不愿意买票就看剧本的质量,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演技,而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好的剧本可能会被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一部好片子。课程教学体系就是课程的“剧本”,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就绝不可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提出进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云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库存管理课程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2):149-150.

[2]刘洪娟,王丰,姜大立.《库存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12):446-447,456.

[3]聂碧娟.关于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3):62-65.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145-147.

[5]刘志永,卫淑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7.

[6]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7):168-169.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为了加强宝泉粮库加强仓储管理,认真做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宝泉粮库仓储科系统地规学习了各层级、各方面安全储粮的具体责任及追责程序,学习了《粮油安全储存守则》和《粮库安全生产守则》,为推动《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粮油安全储存守则》《粮库安全生产守则》(简称“一规定两守则”)的贯彻落实,宝泉粮库于2019年9月中旬举办了业务培训,。现就本轮培训的内容如下:

充分的认识了贯彻“一规定两守则”的重要意义

(一)“一规定两守则”是提升仓储管理能力、完善“两个安全”制度标准体系的重大举措。“一规定两守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从根本上提升仓储管理能力,找到做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一般规律,进而规范“两个安全”各层级、各环节、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作业与管理行为。它既是对已有制度标准的高度归纳和梳理,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基本原理的重构和创新。

(二)懂得了“一规定两守则”是应对当前“两个安全”严峻形势和空前压力的迫切需要。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正面临并将持续应对粮食库存之高和简易仓囤储粮之多“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保管总量巨大、各类作业频繁的同时,从业人员的结构发生新变化,一些管理与作业人员实际操作中应知不知、应会不会、应责不责,亟需强调责任落实和操作规范。

(三)明白了“一规定两守则”是衔接制度标准规范要求和“两个安全”工作实践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广大粮食仓储工作者、粮食科研人员经过大量探索实践和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加强粮食仓储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制定了大量技术规范和标准,但相关制度标准的专业性较强,不易为基层同志所掌握和实施。“一规定两守则”就是要系统化、通俗化,解决接地气、贯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仓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打下坚固的实践基础。

二、认真的落实培训的各项具体要求

为确保培训效果,把培训的过程打造成强化管理的过程,实现寓管理于培训之中,本单位掀起学习贯彻“一规定两守则”的热潮,使其成为所有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学习延伸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技术原理等。要从实效出发,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以集中脱产培训为主,并同岗前交底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除课堂授课学习外,还可开展远程教学、邀请专家专题讲学、指定业务尖子领学、布置自学、组织交流讨论等;把新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同样抓好,做到了“新人”合格上岗、“老人”在岗进步。通过严格落实大纲要求,确保从部门到企业各级岗位人员的培训不留空当、不留死角。

三、切实加强了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宝泉粮库把“一规定两守则”的培训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各级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带头学,分管领导亲自抓、直接管;相关部门认真履职、精心组织,科学制订和具体实施培训方案;受训部门积极动员、认真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培训任务,确保了培训全覆盖。

仓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市场预期;服务质量

[DOI]10.13939/ki.zgsc.2017.09.14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实力往往会取决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物流指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对物品运输、储存、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的有机结合。物流管理是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仓储物流管理是钢铁企业的重要部分,钢铁仓储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及服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

1 当前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市场预见不足,缺乏科学规划

对市场预见性不足,这是大多数钢铁企业仓储物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钢铁物资从采购、运输到进仓库储存等环节非常烦琐,钢铁企业的市场预见性会对进货量及仓储量产生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市场预见性不够,没有经过科学、严谨而周密的分析,会给钢铁企业带来严重后果:钢铁企业生产消耗量超过仓储量,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仓储量过大,带来钢铁物资的大量积压。

对于市场预见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钢铁企业对于仓储物流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例如,一些钢铁企业的仓储条件较差,不仅成品仓库少,而且容量小,导致很多产品混合堆放,给仓储盘点和库存管理带来困扰。一些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的起重吊具比较落后,在钢材产品进出货时效率低。还有些钢铁企业的仓储地处于高度潮湿的环境中,储存的钢铁物品出现锈蚀等问题,给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还有些钢铁企业在外租用分散的仓库储存货物,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对钢铁物品储运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1.2 物资储备失当,无法满足需求

在很多钢铁企业中,物资储备失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钢铁等物资的库存量超过企业实际的生产需要量,造成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显著增加,在仓库建设及维护、安排值班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耗费会明显增大。另一方面,仓储中钢铁等物资的储存量低于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使得企业面临由于缺货而引起成本的增加。同时,在钢铁企业的物资储备过程中,钢铁物品由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生产机型改进等因素,会出现淘汰、积压等问题,也会引起物资储备失当,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很多钢铁企业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机器设备以及仓储物流装备,以推动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的发展。但是,随着钢铁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盲目增加对钢铁产品仓储物流等设施及相关机器设备的投入,不仅没有显著提升产品的销量及满足客户需求,反而过多地增加了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成本,损害了钢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

仓储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涉及很多领域,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流程,而且要掌握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熟悉企业内部物流及产品向外延伸的供应链管理等知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推动钢铁仓储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我国钢铁企业以及钢材仓储流通领域管理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前世界著名的大型钢铁企业都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在职培训教育工作,还有一些国家建立了物流管理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当前,对于我国很多钢铁企业来说,许多从事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从其他生产部门过来的,不仅物流基础知识缺乏,而且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很多钢铁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仓储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 完善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的主要对策

2.1 重视钢铁仓储物流,合理规划仓储物流工作

由于仓储物流体系的运行状况,会对钢铁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高度关注仓储物流管理工作。

首先,要合理规划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工作。在钢铁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细致做好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计划,统筹钢铁材料的供求关系,提高仓储物流工作计划的准确性,提高钢铁物资储运效率。

其次,要有效降低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成本。钢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形势和企业生产销售实际,建立起完善的仓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控制钢铁仓储物流中的成本支出,确保钢铁企业在产品销售以及储运等环节的低成本和高效率运行。

最后,要重视钢铁企业仓储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运行。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之间相互衔接,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确保仓储物流工作合理推进。

2.2 优化钢铁储备物资,完善钢铁仓储工作流程

合理储备钢铁物资,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企业资源,减少企业成本,而且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因此,要完善钢铁储运工作流程,加快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搭建钢铁企业仓储物流服务平台。通过对客户、企业、运输车辆等资料的深入分析,缩短仓储物流环节及信息流转环节,提高仓储物流管理效率,降低储运成本。

其次,完善钢铁企业仓储物流运作标准。钢铁企业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仓储物流信息、仓储物流作业以及仓储物流运营等环节之间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的运作体系,促进钢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

最后,强化钢铁企业仓储物流的集中管理。借助于信息技术,钢铁企业可以仓储物流进行集中化管理。由于钢铁企业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对仓储物流的集中管理,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而且规避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2.3 培养钢铁物流人才,提高仓储物流信息水平

要从增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这一目标出发,培养专业的钢铁仓储物流管理人才,提高人才密度,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首先,员工队伍结构要和钢铁企业现代化仓储物流管理的发展需要相适应。要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使从事仓储物流管理的员工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要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稳定、富有朝气和竞争力的员工团队。

其次,要加大仓储物流管理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能够灵活操作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工作,不断规范钢铁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工作,不仅要显著提高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而且要有效控制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

最后,要提高仓储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钢铁企业要重视做好客户资料的收集、分析、存档及管理等工作,准确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及时处理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

3 结 论

在当前钢铁企业竞争不断加剧,钢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了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钢铁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仓储物流管理工作,有效推动钢铁企业的供应流程合理运转,在节约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