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哲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1
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为人们反省全球范围内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总体性思考的角度。“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在这一图式中,天地万物通过被生命化而统合为紧密相连的一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内在于自然,又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立足于这一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表现出了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等颇为独异的理论特质。与现代西方以强调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图式、以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而求得人类社会不断“增长”为基本理论特质的文化生态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应当从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角度加强总体性的思考。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
由于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社会动物,一个文化系统的文化生态必然涉及到人与终极实在、人与自然宇宙、个人与他人以及人之身心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方面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的基本存在形态,亦即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世界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
在这一图式中,天地万物通过被生命化而统合为紧密相连的一体。中国哲学看待天地宇宙以及万物的基本范式就是“生命典范”的,即自觉地把天地宇宙以及万物均看作是类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存在。这在作为中国哲学之思想源头的《周易》哲学中即已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正是借助于生命典范,《周易》建构起了一个涵容天地人“三材”、足以“曲成万物”、“范围天地”而又以“道”一以贯之的机体网络系统。沿着《周易》哲学所开辟的基本精神方向,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以生命典范贯通天地万物的世界图式,从而形成了“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论”。在这一世界图式中,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各自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它们之中莫不包含了某种内在的生命力量亦即“道”或“天道”。“道”或“天道”构成了万物的存在根源,同时也是贯通万物的内在本性。以生命体存在的万物统领于“道”或“天道”,共同构成了充满生机的大化流行。
在这一图式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内在于自然,又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它强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是内在于而非外在于天地万物的。《周易》哲学从两方面突显了天地万物对人的内在性。其一,天地万物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前提。《序卦》明确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显然是把天地万物的存在看作是人、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其二,天地宇宙亦是人的价值之源,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的德性是“法天效地”的结果。这从《系辞》“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论断中即可清楚地见出:“生”不仅是天地之基本的存在形态,而且更是天地之最高德性,正是天地宇宙所昭示的“大德”为人类提供了价值的源头。由此,《周易》开启了后儒以“生”释“仁”,将人之本质属性与天地之德相联系,以为之确立形上根据的基本精神方向。与此同时,人作为大宇长宙中唯一具有灵明者,又不是完全类同于其他万物的存在,而是具有一种特殊使命,即只有通过人的存在而不仅更为充分地实现天地之道,而且使之发扬光大。《中庸》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言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虽有着与其他万物不同的特殊使命,但归根结底依然是为了实现天地万物自身本有的内在价值。
立足于“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的世界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表现出了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等颇为独异的理论特质。
追求和谐是中国哲学中包括《周易》哲学、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即以儒家而言,对普遍和谐的追求自孔子起就已奠定了基本精神方向。原始儒家的这一理论意向经后儒的不断发明推广而成为儒家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明确地表示,建立在“中”这一天下之大本基础上的“和”是天下之达道,人能够达致天下之达道,则可以使天地万物达到各安其所、物各付物的理想境界。在儒家哲学中“和谐”与“生生”又是紧密相连的。扩而大之,亦可以说,“生生”与“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相对稳定均势的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待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管理哲学;高校教育,传统文化
所谓的中国管理哲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背景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它既包括对他人的管理,更包括管理者自我的塑造。日本管理学家廉田胜先指出:“企业成功与否,经营管理占80%的作用,尤其是管理思想、思维方式又是重中之重。”可见,管理者自身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参照中国管理哲学的这一准则,我们可以很好地反思一下我国高校教育模式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但在叙述这些内容之前,我们必须从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说起。
一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
西方定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中国定义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西方管理重法制,即以法制人。中国管理用道德,即以德服人。因而,中国管理哲学的特点是鲜明的,即重视管理者的个人修养。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提出中国的“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和杂家。“九流”在加上属于文学范畴的小说家,合称为“十家”。中国管理哲学对这些流派的思想大多有所涉及。其原因在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凝聚了诸多“何以为人”的精华。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哲学极为重视人格的塑造和自我的完善。又由于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显然这一特点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借鉴的。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就培养大学生“如何作人”这点来讲却是差强人意。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胜于精神。这种表象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至于我国高等教育也会因此而“随波逐流”。就目前的状况看,高校课程设置已经出现“重经济实用”而轻“内在修养”的倾向。关于这一状况美学大师朱光潜早有洞察,他就曾指出:“教育必须以发展全人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群育五项应同时注重。就目前实际状况说,德育在一般学校等于具文,师生的精力都集中于上课,专图授受知识,对以做人的道理垒不讲究。”结合现在来说就是,高校教育过于重视应用学科的传授(如经济学、计算机、艺术设计等),而对人文学科(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却置若罔闻。
对于上述状况加以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有二。第一,在今日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更加看重经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更青睐选择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专业。第二,由于考生的此种需求,各个高校也相继迎合考生的“品味”,将经济,营销、管理等专业视为学校招生的王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生源。这一现状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例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个民办高校的招生简章列举经济、管理、财会、市场营销、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但通过我们的调查,似乎国内还没有一家民办高校开设哲学(或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我想这种情形的原因不证白明。由于哲学是经济实用性不强的专业(但哲学是一个生活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从这一学科中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为此遭到多方排斥。
其实,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专业对口的就业几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将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或是间接相关的工作。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大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专业无用武之地。然而,我们现在也不能否认,很多学科在大学中的学习效率要远低于社会。以市场营销为例,毋庸置疑,四年的大学生涯对本专业的帮助要远远低于四年的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专业感悟。所以,高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过于偏向(注意这里说的是不要过于偏向)专业本身的教学,而应付诸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也就是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切皆以传道为先。因为,个人自身修养的完善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高校学子毕业后,也许会放弃自己的专业(无论是专科、本科、硕士或是博士),但他们不会丢掉自身的作人原则。所以从持久性上看,对学生“如何作人”的培养益处也更为长久,甚至一生。鉴于此种情况,下面规划一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对高校学生“如何作人”的培养比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有意义。但值得追问的是,应如何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中国管理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重再次为我们的困惑提供了答案。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3
80例患者为2002年11月-2004年11月收治我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脑出血38例,脑梗塞42例,年龄均为48岁以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2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后制定的诊断标准。
2心理分析
通过对起病至病后住院期间心理状况调查及出院后的随访,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阶段心理变化有不同的特征。
2.1第1阶段危急阶段——不知所措。焦虑常在发病初期发生,本组病例中76例属此类情况(发生率为95%)。以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后慌乱和严重的焦虑为特征。
2.2第2阶段治疗阶段——充满信心,渴求康复。本组病例中有79例属此类情况(发生率为99%)。这一阶段特点是患者对康复寄予高度希望,因为治疗有效而认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是暂时的,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3第3阶段病残现实阶段——悲观失望,抑郁情绪。本组病例中有35例属此类情况(发生率为38%)。这一阶段发生在出院或急性期治疗结束之后,其特点是患者爱发脾气,同时感到绝望,因为不能改变残疾的现状而感到抑郁。调查发现病后5~8个月,抑郁症发生率是个高峰,有自杀倾向者3例(发生率为8.5%)。
2.4第4阶段适应阶段——主动面对现实生活。本组病例中有76例属此类情况(发生率为95%)。这一阶段特点是患者能够接受现实,并在生活上与家庭互相弥补,不再处于依赖的地位,而是要主动对家庭作出一些贡献。
3护理
3.1危急阶段的护理此时患者出现偏瘫甚至失语,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否康复,而产生了焦虑、恐惧、心神不安[2]。此时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地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情况,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专心倾听患者的谈话,做好心理疏导,想方设法稳定患者情绪,缩短与病人的距离,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同时病人迫切想知道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护理人员必须在掌握脑血管病的护理知识的同时,亦应掌握脑血管病人发病过程及转归情况,使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消除焦虑情绪,为下一步护理打下基础,随着治疗的开始,大多数患者焦虑情绪会慢慢结束。
3.2治疗阶段的护理患者入院后即开始了治疗,由于医护人员对有关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又充满希望,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周的有效治疗,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有较快的恢复,使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得到强化。但急性期过后,因脑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患者不愿看到恢复速度的减慢,而到处寻医访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治疗,但结果是有限的[3]。此阶段医护人员应将脑血管病知识反复向患者宣传,一方面让其积极安心治疗,特别强调加强康复训练,不要一切希望寄托在药物上,更不要滥用药物,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减轻病残程度。另一方面将病残的可能向患者交待,使患者能有较好的心理准备,以便能顺利通过下一阶段。
3.3病残现实阶段的护理由于病残已经出现,功能恢复程度有限,心理方面由充满希望而转入绝望,情绪抑郁,沉默寡言,甚至悲观绝望。这一阶段医护人员一方面更要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产生抑郁的原因,通过一些残疾人成功的人生故事等方法来帮助病人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周围环境,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人生观,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小说、看电视等,同时要求家人配合,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温暖,调动其生活的积极性,摆脱抑郁、苦闷的情绪,使他们从心理上主动过渡到适应阶段。
3.4适应阶段的护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与家庭,此时患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一阶段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用药,嘱其定时复查,清除危险因素,避免复发。对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者予个案对症护理,以达到能面对现实,珍惜生命的目的。
4讨论
本调查是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把压抑在心里的痛苦挖掘和暴露出来。通过对8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发现这一类患者心理变化的四个阶段,并通过发现患者焦虑的根源,启发并帮助患者认识疾病,从而改变原有的病理行为模式,重新建立自己的人格,使其摆脱病痛带来的心理阴影,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良好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从各阶段的护理来看,护理人员的诚恳热情,与患者建立密切的护患关系以及护理人员对疾病本身丰富的医学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护理的关键,良好的治疗条件与环境是必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孟家眉.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质量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自创办以来,快速崛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新增长点和一支劲旅,已经为国家培养了数十万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是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大学生求知“第二课堂”的图书馆,独立学院更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从各方面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以达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实用型优秀人才的最终目的。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读者群的特殊性,加之独立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限制,如何提高图书馆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好图书馆教育职能(教学与科研)和服务职能的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特殊性分析
独立学院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那么要想突出图书馆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更应具体考虑独立学院读者群阅读特点与馆藏资源的有限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导读对策以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1.读者群普遍年轻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读者群与众多公办普通高校一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处于这一层次上的学生表现出了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的的显著的特点。他们大部分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好,长期受父母等的宠爱,个性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学习动力相对不足,基础知识较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由于阅读目的与阅读能力的限制,即使去过图书馆,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往往也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因此他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要想真正高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往往比公办高校的学生要困难许多。
其次,由于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成立初期仍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而大部分教师来自公办高校,部分来自外聘,而真正属于本学院聘用的教师相对较少,这便是独立学院自身教师所具的特殊性。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比较紧张,阅读的时间有限,加之自有教师往往比较年轻,尤其需要加强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如何对教师读者群体进行有效地引导,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消息,协助他们查找教学工作中需要的最新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中最新学术动态的信息,亦显得尤为重要。
2.馆藏资源有限
由于独立学院在近几年有了迅速发展,现在多数独立学院图书馆一般馆藏在30万到50万册左右,但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连年攀升,对图书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大部分独立学院图书馆藏书建设都是从零开始,往往要分批分次采购图书来补充馆藏数量。但是由于时间紧、专业人才少、需求量大,购书的后果有可能是只求数量不重质量,难免会出现大量过时、淘汰的图书流入图书馆,使得藏书结构不规范、不合理,使得原来馆藏图书数量就少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另外,纸质文献是衡量一个馆实力与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标志,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和文献的数字化发展。而图书馆网是校园域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校读者提供网上借阅、咨询、查检和阅览等多种服务。独立学院要想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资源的完全数字化,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层面上都将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3.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独立学院领导层对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单纯地将图书馆作为本科评估的一个指标,没有过多地关注它真正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只重视图书馆的硬件投入,不重视图书馆服务内涵建设,认为只要提供较好的设施能保证正常开放就行,促使图书馆读者工作定位处于较低层次,仅仅停留在看摊守馆、等待读者上门办理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上;图书馆人员安排随意性大,“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也难以贯穿于读者服务工作中。这些都导致了读者到馆率、文献利用率不高,“华而不实”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4.“育人为本”理念未深入贯彻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再加上因灵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层次,专业设置一般是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育人为本”办学理念难以全面深入贯彻,其中也包括学生信息素养问题。有的院校因观念和人才的缺乏,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多属选修课,有的甚至不开设,学生信息素养自然得不到整体提高,这一点从独立学院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及论文质量便可窥见一斑。
二、加强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探讨
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其特殊的图书馆读者群及馆藏资源,还表现在其对学院图书馆的读者工作的制约性上,这也决定了独立学院图书馆不可能走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进行重新定位,试行改革和创新现行的导读工作方式,深化读者服务内涵,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馆新型的读者工作运行模式。
1.实现信息资源标准化、数字化、特色化
独立学院文献信息资源的有限性,是影响文献利用率的重要因子,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应朝着标准化和数字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1)全面系统地学习母体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历史、成就和经验,理清办馆思路,明确办馆指导思想,办馆特色鲜明,依据实际对图书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专业特点与发展需要,以及读者的实际需求与潜在需求,适时调整馆藏建设策略,建立结构合理、实用性较强的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
(2)数字化资源如光盘、联机数据库、镜像服务器等文献需要计算机及网络环境支持,投资大,重复购买造成浪费。因此可通过校园网相关链接实现与母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益,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服务效果。
(3)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信息获取及信息处理能力普遍弱于普通高校生,致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图书馆可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情况,搜集整理信息,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同时挑选往届较好的毕业论文建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本院毕业生论文库。
2.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强化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信息素养教育如果不到位,将会影响图书馆的工作以及其他读者的正常阅读。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成立信息检索教研室,抽调图书馆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承担文献检索课程,并将这门课程作为全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普及图书文献获取知识。同时对于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主要读者—学生群体,我们更应针对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学习弱点,分年级分对象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1)将新生入馆培训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强化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大一的新生,他们身上还保留着高考时的那股拼劲与学习惯性。因此将新生入馆培训作为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告诉学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图书馆,使他们了解文献资料的类别及所处位置,了解馆藏布局、借阅规则等基本情况,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学院及辅导员的宣传教育,强调这阶段利用图书馆为自己充电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成为图书馆的稳定读者群体,使他们主动利用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如如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获得相应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大四的学生,主要面临两种选择,就业和考研。在宣传过程中,应强调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期刊阅览室中的时效性强的相关期刊,帮助这部分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当年的各种信息,引导他们更为高效地利用图书馆。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力内涵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是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整理、检索和传递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智力内涵。因为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满意度是图书馆读者工作追求的根本宗旨与目标。
(1)独立学院在加强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和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如一方面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知识、现代化应用技术与知识的培训,把提升馆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引进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急需人才;还可创设激励机制强化馆员信息意识,鼓励馆员勤思索,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成论文的形式以发表,从科研方面促进读者工作创新。
(2)在馆员素质提高的同时,还需加强他们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因此,探讨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馆藏图书方面导读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4个:①要帮助读者解决“读什么”“如何找”的问题;②解决怎样读书,怎样用书的问题;③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一部分读者存在的不爱惜馆藏文献,甚至损坏、撕毁、偷窃馆藏文献等不文明行为,应积极引导读者养成爱护馆藏文献的习惯,减少图书馆不必要的损失,真正把图书馆建设成为独立学院精神文明的殿堂;④熟悉并做好按学科功能排列的现刊以及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的过刊导读。而对于电子文献方面的导读,主要是面对毕业班及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数据库资源,快速查询到与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3)在日常的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要把服务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改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加大服务力度,确保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读者,从而能够更充分、更全面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职能。
4.打破传统服务,构建新服务模式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这些资源的价值已不再停留在过去传统模式的借还简单的操作模式上,而在于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和发挥它的效用,即服务的方式能实现咨询、文献检索和文献提供3种功能于一体。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领导要认识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果。
首先要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确立业务重点和服务内容,如:图书采购、编目等业务实行外包,节省人员充实读者服务一线;可利用勤工俭学学生协助管理保证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开放空间;可利用校园网、橱窗及时做好新书通报和专业期刊的到馆通报,主动做好馆藏资源的揭示和宣传;还可依托母体中心馆的资源,实现馆际互借与为教师科研提供科技查新等服务。
其次在建设馆藏方面,为了使图书馆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可以采用读者推荐图书的方法。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就采用“你选书,我付款”的读者选借采访模式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该馆开设新书展示室,联系书商,展示新书供读者选借。读者选中的图书经过快捷的加工之后可以直接借出,购买的手续由采编部门办理。新书展示一段时间以后,没有读者借阅的图书退回书商,读者借阅过的图书移交编目部做编目加工。这种模式直接体现了读者的需求,在以读者需要为起点,建设馆藏方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结束语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除了做好文献资源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整理和研究等本职工作外,对广大学生读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对知识的需求不积极主动、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探讨了独立学院图书馆加强读者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使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走出盲目模仿或停滞不前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魏岩梅,陈为旭.基于教育工作合格评估的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9):27~28
[2]王发社.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问题与对策探讨[J].图书馆,2009,2:93~94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5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患病情况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的患病人数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高血压老年患者社区管理干预前后治疗情况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血压值控制达标和血压测量频率达标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社区管理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生活习惯分析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过多摄入食盐、过多摄入食油、经常吸烟、情绪精神没有合理控制、经常饮酒、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和平时运动量偏少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由多种环境与遗传因素诱发的慢性病,其患病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一旦患病需终身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终生服药。已有的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针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开展社区健康宣教与加强自我管理,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
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单纯医院治疗,很难满足血压受到较好控制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系统的社区管理,从而使患者的治疗意识明显提高,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本研究中,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过多摄入食盐、过多摄入食油、经常吸烟、情绪精神没有合理控制、经常饮酒、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和平时运动量偏少与社区干预管理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和社区管理工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实施社区干预管理后,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3级的患病人数明显减少,血压值控制达标和血压测量频率达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和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规律治疗,使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管理哲学论文范文6
1.1 组织绩效水平与高管继任
Dalton对“高管继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关联性进行论证,结果发现:在绩效水平较低的企业中,高管变更发生的概率较大,此结果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对企业高管变更决策有重要影响。此外,Laker从委托-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企业与高管之间是委托关系,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人(高管)的经营行为具有“不透明”性,所以委托人(企业)需要投入监督成本来防止高管的“偷懒”行为,或者将高管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来规避高管的负向产出行为。如企业一般以企业经营绩效的水平来衡量高管的努力程度,即将高管利益与企业绩效之间挂钩。
1.2 公司治理结构与高管继任
1.2.1 股权结构与高管继任
Brunnello以意大利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股权结构中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高管继任之间关系并不是显著,而笔者认为这种关系的不显著主要与样本量相关。当高管占有企业大部分股权时,高管变更或继任的概率较低。此后,Volpin和Denis两位学者都以不同国家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高管继任的概率,与其对业绩敏感性,以及与高管的持股比重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①。
1.2.2 董事会结构与高管继任
Jensen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中董事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大,也就是“委托-”的问题也会增多,例如董事会决策的“搭便车”问题,决策效率自然降低。一旦高管成为大股东,董事会决策也可能会成为高管自身决策,董事会的权限会由高管掌握,并且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摆设,也就不可能有效监督高管的行为。对此,Fama认为企业决策效率还跟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重有关,外部董事由于不会与企业内部经理人之间存在“合谋”的可能性,在决策方面更具有效率,他们更加关注企业高管在经理人市场中声誉,更加关注高管对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的贡献。
1.2.3 市场环境、控制权市场与高管继任
Defond使用了美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不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异导致高管继任频率和模式的差异,越是在竞争程度的高企业中,高管继任发生频率越高,因为企业关注并不仅仅是关注企业绩效提升,也关注与其他企业绩效之间差距,一旦这种差距超出了预期,企业可能就会选择能力更强的高管来替代现任高管(与“替罪羊”假说观点一致)。Manne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获得的“公司控制权”可以带来意外的收益,可以为新企业注入优质管理队伍而获得收益,也可以为股东分配新的股权,并可以为母企的管理效率带来提升。Conyan认为高管的年龄与企业的高管继任决策之间存在关联性,年龄越长,高管越有权力影响董事会决策,则强制继任的概率较大,反之相反。
2 高管继任模式的相关研究
2.1 高管继任模式
高管继任来源是指当企业需要解聘现任高管时考虑的替代者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选择外部(或者同一个产业领域,还是不同产业领域)等。Shen(2002)②认为企业选择高管继任者有三种渠道:一是企业内部类似岗位继任者;二是企业内部岗位下属岗位;三是外部继任者。而Rajagopalan(2003)③认为企业的高管继任模式主要有:既定高管继任、非既定高管继任和外部继任三种。
2.2 高管继任来源影响因素
2.2.1 经营业绩
企业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生高管变更呢?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当企业经营绩效处于困境时,他们极易实施高管继任决策。当处于绩效困境的企业现任高管来自企业内部时,董事会则更倾向于选择外部继任者,因为可以带来企业战略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创新之举④。当企业经营业绩达不到董事会预期时(如董事会对未来绩效提升有更高的预期),董事会考虑实施高管继任政策。由于内部继任者往往与现任高管之间存在着种种显性或隐形联系,内部继任之后的绩效提升空间也较小。所以选择外部高管成为董事会的最优选择,外部继任者可以带来变革,企业绩效改善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大。不仅如此,股东们的收益都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绩效,一旦绩效水平下降,他们会怀疑现任高管的能力,也会对高管所带领的团队有所怀疑⑤,并且认为内部继任者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内部继任者往往来自现任高管团队),这些都表示了企业选择外部候选人来继任高管的概率较大⑥。
2.2.2 企业规模
Furtado就认为企业在内部培养一个高管继任者需要一定的成本,且需要产品市场规模的支持。当企业经营规模或人员规模下降时,企业负担各种形式的成本压力会增大,此时从外部招聘高管的成本低于内部培养,继而使得企业倾向于选择外部继任。Dalton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都是选择外部人来继任现任高管的,因为这种继任成本远远低于内部培养继任。
2.2.3 董事会工作经历
对此,Helmich认为石油企业中董事会成员数量与企业高管继任模式相关,且与外部继任高管数量及其在总数中比例有直接关联⑦。Borkhovich则将董事会中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两种,认为外部董事占的比重越高,企业的外部高管继任概率越大,并且概率随着比重增加而提高⑧。
3 高管继任的结果产出研究
3.1 结果之一:战略调整或变革
战略是现代企业持续生存的关键,经营管理者(包括高管)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和执行与企业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让企业在竞争中受益。一旦企业陷入困境,董事们会寄希望于下一任高管的管理和经营,期望他们能够调整或变革现有的发展战略来以提升企业绩效。一般情况下,高管继任后企业的经营战略会发生调整或变革,或为销售战略、财务战略和生产战略等,此类调整或变革会直接带来组织架构调整,让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模式⑨。Miller对内部继任和外部继任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外部继任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变化,尤其是战略的变化更为明显。
3.2 结果之二:高管团队晋格
高管的能力不能够通过他一人体现,一般情况下,他的各种经营和管理是由他所带领的团队共同来实现的。企业的高管继任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高管队伍的升级或被替代。这种替代在外部继任事件上更为明显,因为内部继任往往是高管一人的替换。一旦企业选择外部继任高管,原有的高管团队可能会发生三种形式的变化:一是解除前任高管团队中对新战略有“反对之意”的个体或群体,组建凝聚力高的新团队;二是用新的战略来俘获原有高管团队的成员,让他们尽心投入到新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三是从外部引入新成员组建新的高管团队⑩。
3.3 结果之三:绩效改进
学术界关于继任高管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改进之处观点也存在差异,不同学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总体来说有三种:“改进论”、“消极论”和“平行论”。Helimich支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的高管继任事件是对原绩效一种改进,继任之后的企业股票市场表现较好,经营绩效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当企业绩效处于较低状态时,通过高管变更来提升绩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且可以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与第一种观点相比,“消极论”则认为企业进行高管继任是对企业现有运作体制一种打击,每一次的继任可能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例如组织架构和人员的调整等都会带来企业经营市场上低状态表现。
注释:
①Hambrick,D.C.,和 Mason,P.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
②Shen, W.,和 Cannella,J. A. A. Power dynamics within top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s on CEO dismissal followed by inside succes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2).
③Greiner, L.,Cummings,T.,Bhambri,A.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4-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 Organization Dynamics (winter), 2002.
④Hambrick, D.C.,和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2).
⑤Boeker,W.,Goodstein,J.Performance and Successor Choi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⑥Zajac,E.J.CEO selection, succession,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11(3).
⑦Greiner, L., Cummings, T., 和 Bhambri, A. 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 4- 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Organization Dynamics(Winter),2002.
⑧Hannan, M. T., 和 Freeman,J.Structural Inerti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J].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