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知识管理;认知情况;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0703
作者简介:刘洋(1988-),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胡玉婷(1990-),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0引言
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个人、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宝贵的资源,如何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获取新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有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其教学的效能。
1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
何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是台湾学者陈美玉率先提出的,她是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掌握多变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关于什么是教师知识管理,梁占华等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2\]。台湾学者孙志麟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连续过程\[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体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其知识进行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以系统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应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大仓库,而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来自于教师,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整个团队以及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有迅速提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11年10-11月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取不同学校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网络版。纸质版共发放110份,有效回收105份;网络版共发放11份,有效回收11份。有效问卷共计116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师对知识管理基本认知情况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以下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认知情况调查
(1)从表1显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5.6%的教师“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超过 60%的教师对知识管理工具只是有一定的了解,还不曾使用过相关工具,10.6%的教师“没有听说过”。这说明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知道或者听过知识管理,但极少人真正懂得知识管理的科学概念并能非常自如地应用知识管理工具,大多数教师其实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已经在使用知识管理工具了,但只是一种“跟潮流”,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做知识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已经有所普及,但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被中小学教师普遍认知。
(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都很关注自己在教学、学习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知识管理,对于将知识管理运用实践的意识很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觉悟很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结合表1我们不难发现,能将关注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并能有效应用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很有限。因此,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还有待提升。
(3)调查结果显示Word文档是最多被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为知识管理工具的,其次是博客。相比之下,选择谷歌文档、思维导图、OneNote等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教师则很少。Word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这种工具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不高,被教师群体普遍使用。然而,Word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很少能通过网络共享,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不利于教师之间知识的传递、交流与分享。
(4)从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化发展的愿望很强烈。有106位教师(91.4%)表示愿意尝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反映出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还是希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专业发展的。
2.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现状调查
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3个方面来调查,即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共享,调查结果参见表2。
2.2.1知识获取情况
教师要进行知识管理首先需要知道在教学和工作的何种时机获取知识,以及采用何种技术去获取知识。表2调查结果显示,有32.8%的中小学教师平时主要会通过浏览学科专业网站来获取专业知识,并把获取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说明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获取知识,但是仍有27.6%和24.1%的教师是通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和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的,这说明传统的听课评课以及阅读专业书籍仍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自媒体;个人知识管理;知识交流;个人知识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而是如何快速、有效地从泛滥的信息世界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媒体和个人知识管理
(一)自媒体及特征分析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以一种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身份,运用现代化手段,想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和。
1. BBS。意为“电子留言簿”,也叫做“论坛”。BBS为公众进行话题讨论提供了便利,相比面对面的交流,BBS的交流少了顾虑,可以畅所欲言。
2. 博客。英文“Blog”,意为“网络日志”。网民以个性化的信息来面向大众传播,有互动性。通过交流思想、共享信息,对知识管理得以实现。
3. 播客。由英文“Podcasting”翻译而来,是利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也叫聚合内容)技术传播视频文件的一种传播方式。
4. 公民新闻网。公民新闻网的内容不是由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们采写,而是由“公民记者”来提供的,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生产模式因此发生了变化。
5.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通过WEB、WAP等组建个人社区,以精炼的文字传播信息,实现即时分享。
6. 微信。微信是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通过手机联系人、QQ联系人组建通讯录,以文字或语音传播信息。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致力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正确掌握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大学生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相关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实践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造成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大学生更应如此,大学生进行知识管理很有必要。
(一)现代社会的信息超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正是这一情形的逼真写照,大学生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知识,已经拥有的知识不知如何管理和有效地提取利用,造成了信息的浪费。随着大学生已经掌握和需要进一步掌握的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大学生要解决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两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二)网络时代信息素养的要求
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在《教育信息展望》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应用能力,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再创造能力。”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使学习成为更具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
大学生要想符合网络时代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必须具备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管理者,只有学会了有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使用各种技术,才能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三、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一是简单而有效原则,个人能够根据知识管理方法独立对知识进行管理,并能感受到这种管理的效果;二是经济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所需要的消费应在大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与获取渠道
要实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知识需要与获取这些知识资源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对所需的资源进行分类,并思考获取这些资源的渠道及如何实现,大学生要建立起稳定的、符合自身需要与习惯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知识资源库
知识获取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存储,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取。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建立和完善个人知识库,在自媒体时代下选择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如上面提到的微博、博客。因为以往的手写形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管理,而且手写文件的保持也很难实现安全化和永久化。微博和博客这些网络化的管理工具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网络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学习交往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在学习交往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获得学习信息、学习方法等,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能力,逐渐形成对自身和他们的正确评价与定位。
四、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
知识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必须时常通过管理工具来持续更新陈旧的知识,汲取新的养分。在选择知识管理工具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因素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工具也是如此。关键看使用工具的这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怎么样做好个人知识管理工作关键还是看人,人是关键因素。
(二)多种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由于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不可能使用一种管理工具就能够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为了能有效的管理知识,通常要使用不同的知识管理工具协同作用。
(三)网络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工具选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口碑好的、比较有实力的。这样个人的重要资源不会消失,为安全性提供保障。
(四)资金
作为大学生,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选择工具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免费或者绿色版的软件或网站。
五、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来进行知识管理是信息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全新手段。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重视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借助必要的知识管理工具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有关方法有效地利用到职业、人生规划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竞争能力,为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时宇石.论自媒体条件下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从),2008:92-93.
[2] 邢方,张林.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4-166.
[3] 尹元花,孙宁,杨凯.Wiki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教师成长,2010:38-39.
[4] 王亚楠.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基于大学英语的学习[J].成才就业,2011:9-10.
[5] 赖伟权.当代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90-92.
[6] 王佃冰.“自媒体”语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定位[J].学周刊,2013:12-13.
[7] 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学术平台-新闻教育,2012:125-12.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
1概念界定
在传统的管理学三层含义中,第三层含义指: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条件下,组织都会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而环境则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组织管理学理论日益成熟之际,管理学家意识到:管理学虽建立在对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上,但员工反而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而被当作组织人来对待。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使得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前文提到的知识管理是指广义的知识管理,当人们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而需要将个人拥有的资料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时,则需要引入个人知识管理(PKM)这一在国际上流行的理论。PKM是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收集、分类、存储、搜索和共享知识的过程(Grundspenkis,2007),以及利用这些进程来支持日常的工作(Wright,2005)。它的产生来自智力工作者对个人提升日益增长的需求(Smedley,2009)。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Pollard,2008)。
2理论延伸
PKM集成了个人信息管理的思想,但侧重于个人技能,并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不同的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和哲学等来获得输入(Pauleen,2009)。从组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研究已发展到扩大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组织边界渗透性的领域。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它比较了基于能力和效能在内的人类认知的各种方式(Sheridan,2008),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Pauleen,2009)。近些年来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个人知识管理在Web2.0技术背景下的潜在作用”(Razmeritaetal,2009)。
3已有研究成果
多西确定了PKM的几个重要方面: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表达、安全和协作,提出了21世纪智力劳动者必须掌握的7种PKM的技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有选择地使用。赖特的PKM模型则包括了4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分析、信息、社交和学习。分析维度包括演绎、构想、应用、创建和语境化的能力。信息维度包括获取、评估、组织、整合和信息沟通。社交维度涉及寻找、合作、直接社交网络和间接社交网络的同步发展、对话等方面。学习维度包括扩展模式识别和意义建构的能力、发展新知、提高自我并惠及他人。在野中郁次郎等关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中,知识可以是隐性或显性的,并且这2个方面可以互相作用而生成新的知识。知识既然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那么PKM也应该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管理和隐性的知识管理,将显性的知识内化到个人知识体系中,经过大脑的处理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斯梅德利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利用专家建议和社区实践来帮助个人知识的创建。PKM也可以分为2个主要维度:个人知识和个人管理(Zhang,2009)。他将PKM模型发展为组织知识管理(OKM),并将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属性”和“管理”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两轴。这些组织化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OAPI进程(Organizationalize-Aggregate-Personalize-IndividualizeProcess)进行交互,这样,组织化的知识通过个性化进程转为个人知识,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聚集处理转化为组织知识。米塔尔(Mittal,2008)认为目前的知识管理理论是由知识创造、细化和执行、转型、话语所组成的循环。现代的组织因为不同的地域造成的多样性问题在专业的工作日益凸现,所以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并反映到过程中。组织能够获得、分享和应用合适的知识系统是其在知识经济中竞争获得成功的根本。她的研究侧重于各种知识活动的所有者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创造价值,并且建议将某些类型知识习得行为输入组织的日常管理中从而促进组织的知识管理。米塔尔还进一步指出,知识的共享牵涉到知识在人群中的转移。组织不仅应保证所有的知识编制成文,而且也应该准备好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知识共享,以促进将员工的知识共享至整个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人们在一起合作或在工作场所相互的激发来实现。显性知识是通过专业系统来整合专家和他们的知识资源(Snowden,1998)。知识是动态的,它通过人类的大脑来会意、创造、传播、融合、概括和解决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章是专业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最好的媒介(Zhuge,2006)。知识流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新知不断加入到生成的知识中(MacMorrow,2001)。传统上,知识储存分为内化的隐性知识和通过专家报告、演示文稿、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外化的显性知识。专业人士的隐性个人知识很难以文件和报告的形式存储,因此很难检索和访问。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使知识和专门知识能够以明确的形式呈现,并能够融入学习组织的知识库中。知识管理强调能够使用先验知识来判断新信息的价值,并吸收和应用它以创建新的知识和能力(Alavietal,2005)。信息可以被分析以创建新的知识并使消息升值,导致下一步的行动。根据Oluic-Vukovic的研究,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通过合成数据和捕获不同来源的信息来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但具体是哪种类型的信息技术对知识创造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还在探讨中。Ortrun在知识管理理论下提出了一个“软方法论”模型以解决访问和管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个人隐性知识。利用个人的能力来编辑和演示隐性知识是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一步。显性知识的表达框架就是文本。文本可以通过转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信息一旦由个人智力的内化变为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可以编辑和展示的,而且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展示的前提是深入的知识理解和更好地沟通效果。知识要外化必须借助于结构化和编辑,这样才有储存和展示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尽管PKM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阐述,但其实质都是在于如何提升个人的能力。
4研究现状及展望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PKM就是对个人信息管理(PIM)的新包装。Jones认为可以将个人信息作为一个有形资产进行管理,而个人知识不行。Snowden则声称大多数人不能在传统意义上进行知识“管理”,并主张意会,而不是用PKM进行思考。PKM的目的是帮助个人在个人、组织和社会环境中更有效率(Pauleen,2009),并且经常使用网络软件等技术来实现。然而,有人认为通过技术实现的PKM已经限制了它的价值和效用(Pollard,2008)。通常来说,知识的应用可以按照这些规则进行。首先,需要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消化、吸收找到的知识,如阅读资料,向专家请教;最后建立模型,设计出比较及评价的方案,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便是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头脑风暴、专业会议、沙盘推演甚至聊天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的加工整理,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在信息时代,PKM必将成为知识工作者获取、管理、利用信息的全新、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有效的PKM可以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开阔视野,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儒,侯英,李红波.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32-35.
[2]李奕.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富菊.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内部培训的关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88-89.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4
1.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
1.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与传统学科管理的概念不同,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有着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具体到企业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更是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原理、组织以及工作体系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概念,才能在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地运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关于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由于研究者所占角度和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各异,其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如:Yogesh Malh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发展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候,针对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多种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包含了组织的发展前进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1]。学者张浩良、卢泰宏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公司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2]。上述对知识管理理论虽因所占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理解不同,但他们对知识管理内涵的阐述均有其真知灼见,对我们深入研究和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知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2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心得组合”、“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指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把一项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企业创新的理解,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它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4]。主要指企业的制度改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5]。制度创新是激励机制,是全新管理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保障机制,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物质条件;管理创新是可控能力保障机制诠释,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合保证。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环节,主要包括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是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
1.3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知识管理的有效铺垫任何的创新都是徒劳,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发展、开拓的基石所在,有了知识性的管理就是人文素质的综合性提高。在实现集成创新时的集成目标,也离不开知识管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消化吸收,更是需要和依赖知识管理。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就是说,企业如果切实加强了知识管理,就能不断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反之,企业如果没有进行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就很难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难以形成优势。所以说企业一定要积极地、主动地实施知识管理,使知识管理和自主创新更好地融洽和谐、全面协调,依靠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不断加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两者在相互促进、互为依赖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2.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2.1知识管理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它是把企业应用知识的整个过程和业务流程密且结合起来,通过知识和信息融会贯通来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管理,来全面提高企业在发展和竞争中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在确保新知识在内部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和学习,必须利用现实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知识管理数据库,确保知识能够得到共享,强化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引导和通融。用知识型管理企业,就是要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转变到建立多元化、有能力促进沟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壮大系统,同时要以迅速、快捷的行动促进知识创新的反馈,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有所反应。在企业加强知识管理特别有利于建立健全新的组织结构,管理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现实情况,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结构进一步创新的基本原则,从而利于企业知识的学习交流与共同分享,也有利于企业核心知识不断积累的目标,大大降低企业整体发展的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不断发展企业的决策效率,不断强化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能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2.2用知识管理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开发与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积累,要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就必须将企业知识积累制度化,加强对知识积累的管理和投入,以制度的形式把技术创新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固定下来,把人力资源转换为不依赖具体个体的组织资源的过程,把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结构的知识,形成企业在管理层面的有意识、有目的积累,确保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会因为个人的变化而造成流失。另外,要不断完善创新技术的开发体制机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全新工程,活动中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业务流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人、财、物等各种力量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每位员工,既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全体科研人员、一线职工的积极参与,老员工见多识广,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弥足珍贵的工作经验,年轻同志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快,敢闯敢干,富有激情,他们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企业重要的技术创新活动,人才及团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大多需要团队或者很多人一起团结协作,共同攻关来完成,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思想是前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缜密的实施计划是基础,高效率和科学的组织和熟练的技巧是关键,责任心的监督检查是保障,没有这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环节是不可能实现。人是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是通过学习实践而来的,离不开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离不开对知识生产传播扩散的管理。企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能力离不开知识管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一要务,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拥有充分必要的知识,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和改善,实现技术与创新体系能力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各个层面团队保持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3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个人和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能提高每个员工的素质,尤其是表现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但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应用,不能为员工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方便的交流平台,造成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流于形式,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不高。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才能使学习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知识水平与个人竞争力更好提高,在组织内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进而提升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企业研发能力。虽然企业内的新产品大多由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但处于一线的生产工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和实践,再将个人了解的市场需求变化融入企业新产品开发,这对提高新产品成功率大有裨益,因此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基层员工的实践技能,充分发挥来自一线工人的创造性,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更有利于创建积极创新的氛围,利于企业长远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段宇锋. 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 中国图书馆学,1999(3):21.
[2]张浩良,卢泰宏. 以知识管理赢得新的竞争优势[J].图书馆论坛,2000(4):65.
[3]党跃武,从CIO到CKO:企业知识管理变革[J]. 图书情报工作2000(11):87.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图书评论
〔分类号〕G203
A Characteristic Book――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Zhang Anzhen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 Xiangtan411105
〔Abstrac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written by Prof. Qiu Junping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at this book is creative, systematic, practical, advanced, and full of pictures, so as to widely recommend the book to the read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branch.
〔Keywords〕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book review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邱均平教授和他的同事马大川先生及他所带的博士研究生文庭孝、赵蓉英、陈远等合著的《知识管理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通读了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视野宽广等特色的著作。
1一部创新性著作
《知识管理学》之所以是一部创新性著作,它体现在:
1.1学科建设的创新
自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对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掀起了一股股层层递进的热浪。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对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学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知识管理著作,但这些著作与论文,都只是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了经验总结,而这些经验又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上,研究范围比较窄狭,难以直接应用于政府、图书馆、教育部门和个人等领域之中,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缺少从学科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升华。
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领域在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高度,对其丰富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探索,突破了它的组织、行业、机构、专业、学科等实践因素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此学科体系含有知识管理基础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与实践及案例分析四个部分,涉及的范围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学术部门和个人等诸方面的知识管理问题。与有的著作只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研究、或只从知识管理技术上进行探索、或只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总结相比,此书则全面、系统得多,具有创新性。
1.2理论研究的创新
邱教授等从学科理论研究的高度。对知识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创新性反映在:
1.2.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创新邱教授等对“知识”、“知识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个人知识管理”等,在给出国内外学者所下的定义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具有创新性的定义。如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邱教授等在列出了国外学者Brent Gallupe、Peter Maeso和Robert Smith、T・H・Devenport和L・Prusak、Peter H・Gray引用Alavi与Leidner和国内学者乐飞红、袁红清、邱晖、丁蔚、武枚等诸种不同定义的前提下,从研究和辨析“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两者间关系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认为狭义“知识管理系统”可理解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1]235,“是支持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信息系统”[1]236。而“广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整体看做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是企业模型的抽象,是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视图,它不仅包括与知识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产品,还包括作为知识管理系统内容基础的企业知识构架和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支撑环境”[1]236。显然,此种“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有如下几点创新:①视角上创新。不仅从狭义上给出定义,而且从广义上给出定义,视野宽广。②层次上创新。从“广义知识管理系统”看,有整体层次:整个企业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抽象层次:企业模型抽象;核心层次:软硬件技术与产品;构架层次:知识构架;支撑层次: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整个定义,就是一个立体型,全面、深刻、丰富、科学。③是方法运用上创新。邱教授等是在比较“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点之后,才提出其科学的定义。④是借鉴与发展上的创新。对于“狭义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在借鉴他人“定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突出了“捕获”、“完整”、“创造”三点。
1.2.2对学科研究对象的创新邱教授等认为“知识管理学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和应用中一般理论、方法、技术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与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1]128。知识管理学分狭义知识管理学和广义知识管理学。该著作在其他学者对狭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放在对广义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知识的管理,并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学科领域”[1]128。足见,此种学术观点与国外有的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新产生的学科,主要在于研究组织知识资产及其管理”[1]128的观点是不同的。它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的知识管理”,这说明广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知识管理,是对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管理。因为只有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在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进行交流,才有交流的价值;只有对此部分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二是应用性。这些管理中的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只有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学科领域的建设之中,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的前进和科学的发展。
1.2.3对学科体系结构组织与理解的创新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除企业知识管理学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之外,针对政府、教育、学术、机构、图书馆和个人等的知识管理学还缺乏规范。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学的体系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组织与理解:①知识管理学“可分为宏观知识管理学和微观知识管理学”[1]130;②可“分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学和狭义的知识管理学”[1]130;③可“分为理论知识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和应用知识管理学”[1-3],并对各方面学科内容进行了规范。显然此三种组织与理解较为全面、科学、具体,具有创新性。
2一部具有系统性的著作
《知识管理学》是一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逻辑性强的系统性的著作。
2.1总体结构上的系统性
此著作纵向上有一根贯穿全书各个章节的主轴:知识管理。横向上有相互联系、层次分明的4大模块结构:①基础与理论模块。它是按照总统全局的绪论、基础知识至学科理论的逻辑性结构组成的。②方法与技术模块。它是按照知识管理方法至其技术架构的。③应用研究与实践模块。它是按照从总体应用至主要应用研究领域组成的。④案例分析模块。它是分国内知识管理案例分析与国外知识管理案例分析构成的。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是一一对应应用与实践模块中的主要应用领域的。此4大模块结构的构成,明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的特征。
2.2局部组成的系统性
对于《知识管理学》中的思想源流、方法技术等的介绍、分析是系统、完整的。以知识管理思想源流而论,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哈耶克(Hayek)、50年代的波拉尼(Polanyi)、德鲁克(Drucker)、70年代的彻驰曼(Churchman)、80年代的野中(Ikujiro Nonaka)和竹内(Hirotaka Takeuchi)、90年代的达文波特(Davern・H・Port)等的学说[1]64-66。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出了“知识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脉络。就以知识管理技术而言,在对知识管理技术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数据库的知识挖掘技术、专家系统与知识库、群件技术等进行了阐述[1]189-208。这让我们明确了知识管理技术的全貌与主攻方向。
3一部实用性强的著作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知识管理学》显著的特色之一。这反映在:
3.1鸟瞰知识管理国内外应用现状
邱教授等按国外与国内发展状况:①国外。先从纵向上阐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知识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加大投入,取得良好效果后,重点列举了Buchman Laboratories(巴克曼实验室)、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公司)、Xerox(施乐公司)、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等。②国内。重点阐述了中国惠普、TCL TV事业部、实达电脑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经验[1]265-270,让国内外知识管理界扩大了应用眼界,激起直追的信心与热情。
3.2明确知识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企业,推广到了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在这些领域中究竟如何应用,有何范例可循?邱教授等在“应用与实践篇”和“案例分析篇”中,明确了应用研究的原则、范围、内容、实施的步骤和可供借鉴的案例。对于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首都之窗”与国外的“美国政府”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神州数码”、“联想集团”和国外的“Marconi”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外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国外的圣巴巴拉城市学院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学术型组织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整体情况与国外奥地利的ARC(奥地利研究中心)和DLR(德国宇宙航天研究中心空间局)进行了分析;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分析了其概念、意义、内容、原则、框架、实施的方法与终生学习等问题,为知识管理界提供了一个方案。
3.3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适用性
《知识管理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深入浅出,国内外的资料翔实、应用面广。它不仅适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师生作教材使用,还可以作为广大知识管理工作者、信息工作者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阅读。
4一部视野宽广的著作
4.1纵向上,从始贯通至今
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思想源流、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群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清华“知识资源总库”、国外电子政务、首都之窗、联想、Marconi、圣巴巴拉城市学院的知识管理背景等,从不同的源流与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与现状的流向图,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如,对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列出了美国学者D・A・Marchard和F・W・Horton提出的发展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并认为第五阶段为知识管理阶段[1]17。我国学者卢泰宏将信息管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图书馆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以IRM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时期[1]17。
4.2横向上,列举了国内外重要的观点、派别、状况、实例等
4.2.1理论上,对有关的观点、派别、模式等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的属性问题就列举了齐曼、张润彤和朱晓、张福学等不同的观点[1]29-31;对知识管理的学派,列举了“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综合学派”的不同观点[1]62;对知识管理的模式,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的编码管理模式或称宝典管理模式、人物化管理模式或称人格化管理模式。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组织、创新机制中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中而上下模式。德鲁克倡导“自下而上”的行动准则管理模式,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模式。国内知识管理模式,介绍了:设立知识主管,建立知识型企业组织机构和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环境,促进知识开发、利用和交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1]81-85。
4.2.2方法、技术上,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列举,前面已谈,此处略。对知识管理工具,介绍了国外微软――使用其内部网成为易用的知识管理工具,Sun――依靠其知识网络增强销售能力和国内的清华“知识资源总库”。
除以上4大特色外,还具有前沿性和图文并茂的特色。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著作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与案例的新颖性和所提出的发展趋势上;其图文并茂,除了文字上论述精彩,阐明精辟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描绘了方法、技术与应用实践案例图39幅。这些图形与行文配合,形象、生动,让读者一目了然,启迪深刻。
由于是多人合作,此书在写作风格上有缺憾,部分地方前后不完全一致。对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对电子商务、知识创新与虚拟企业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知识管理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语义网技术、专家系统、知识挖掘技术等,还需要与信息工程专家合作进一步研究。瑕不掩瑜,《知识管理学》确实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6
引用格式:乐承毅, 路亭. 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管理方式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92-200[ 引用日期]. http://kmf.ac.cn/p/1/116/.
1 引言
2006年马瑟和奥莱理(J. Musser 和T. O’Reilly)最早对Web 2.0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Web 2.0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技术趋势所共同形成的21世纪网络的基础,是一个更成熟且特俗的媒介,其特征为使用者的参与、开放以及网络效应[1]。目前被业界比较认可的概念是,Web 2.0是以博客(Blog)、维基(Wiki)、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掘客(Digg)、威客(Witkey)、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标签(Tag)、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M)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分形、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 2.0模式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大大促进了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活动。
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企业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挖掘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并进行传递、分配、转化、共享和创新知识[2]。随着知识管理被企业组织日渐重视,Web 2.0相关技术也逐渐由个人应用向组织应用扩展,Blog、Wiki、Witkey等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共享平台[3],促进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如IBM公司就通过利用Web 2.0技术来开发员工创意资源[4]。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Web 2.0的便利性和价值,尝试引入Web 2.0技术到企业知识管理应用中并对其进行研究。朱春艳和华薇娜[5]绘制了十年来Web 2.0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的知识图谱,得出Web 2.0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信息交流与社会网络、知识管理和用户行为等。刘念[6]将Blog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并在瑞立集团进行实施验证其有效性。李纲等[7]和R. Ramanau & F. Geng[8]研究了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徐翔斌等[9]阐述了SNS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企业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并建立微博客户价值评价模型,为企业实施基于微博的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参考。程涛等[10]构建了一种基于Blog和Wiki 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和原型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知识共享与管理方法。赵英等[11]基于对企业级“Web 2.0使用-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不同行业、产权性质和规模企业能够更好地将Web 2.0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徐宏宇[12]介绍了Web 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并认为知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这个更加开放、更为个性化的Web 2.0环境, 将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Web 2.0相?P技术如Blog、Wiki等已经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但还缺乏对各类Web 2.0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系统分析,而且对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企业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和评价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2 Web 2.0及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2.1 Web 2.0相关技术及特征
费雷斯特市场研究公司对119名首席信息官以及500多名公司员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Web 2.0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涉及的领域包括Blog、Wiki、RSS、SNS,以及Tag等。从中归纳出Web 2.0主要技术包括: Blog、Wiki、RSS、Digg、Witkey、SNS、Tag、IM等。Web 2.0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运用于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协同完成任务等方面。
关于Web 2.0的主要特征,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T. O’Reilly[13]中提出Web 2.0的七种基本设计原则:以Web作为平台、以服务为发展导向、用户的积极参与、自动改进服务、集体智慧、内容为中心、永远的测试版、丰富的用户体验。L. Colin[14]总结了Web 2.0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自助网站、丰富的用户体验和轻量级编程模型。L. Moira[15]证明了O’Reilly提出的Web 2.0的七大原则与知识管理具有相关性。王伟军和孙晶[16]归纳Web 2.0的理论基础为长尾理论、社会性软件和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
综合目前国内外Web 2.0观点的总结,归纳出Web 2.0最重要几个基本特征。
(1)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而以广大用户为中心,用户不再只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主动参与建设,即每位用户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传播者、修改者。
(2)开放与互动。鼓励用户开放地讨论,创建信息共享的氛围,进而也不断地丰富用户的知识与网络资源,用户可以感受到团体的氛围、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3)自?M织性。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元素充分互动起来,自我良性循环发展。个人与个人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形成不同形式自组织方架构。
(4)大众的集体智慧。詹姆斯?索罗维基在2004年SXSW大会的演讲上提出了“大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创造新的互联网体系和内容[17]。
2.2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Web 2.0核心概念是开放、互动与分享,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利用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来进行知识创造和分享,这些特性使得Web 2.0技术在支持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发挥大众集体的智慧,让企业知识的获取更加广泛。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知识库的建设,随时通过Blog等方式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验等知识。
(2)通过知识与员工的关联,可以方便的找到知识和专家,并让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3)方便员工参与知识的阅读、推荐、评价等活动,这些活动间接推动企业知识的更新淘汰,促进知识库的自组织优化。
(4)支持知识的协作和互助,员工可以通过Wiki模式进行企业知识的协同创作,也可通过威客模式问题、提供帮助或者招募项目伙伴等。
对Web 2.0相关技术与知识管理主要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Web 2.0相关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不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3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Web 2.0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成熟,它们渐渐开始在知识管理上应用并产生影响。各种Web 2.0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内外部的知识,建立和管理知识库,实现协同设计和制造,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发现好的知识和好的专家,促进知识应用等。
(1)Blog:可以让员工随时随地撰写、分享和修改个人知识,包括专长的领域知识、从事某项目的项目经验、开发技术知识等,并让其他员工对知识进行讨论和评价。Blog方式既能够对显性知识进行梳理,又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表述。将Blog工具引入企业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企业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补充[6]。
(2)Wiki:是一种用开源方式开发的协同式知识载体,任何人均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添加内容、共同创作来不断地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员工可以利用Wiki模式对领域术语、专业知识进行协作编辑和分享,并不断进行完善。
(3)Witkey:企业利用Witkey工具可以对组织中急需的难点知识和项目知识进行悬赏提问,激励广大用户的群体智慧对当前急需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在组织内招募项目合作成员等。
(4)Digg:是一种用户主动参与的知识挖掘与评价方式,有利于高价值知识的发现和分享。员工通过Digg方式对感兴趣知识的挖掘,帮助企业从海量知识库中挖掘有用的知识,Digg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分享与评价。
(5)Tag:可以帮助员工方便地管理和分享各种知识,而且员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设置标签,也可帮助企业对海量的知识进行协作分类。如豆瓣网就采用类目和自由标签方式结合来对网站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17]。
(6)SNS:企业通过SNS工具可以帮助员工扩展交际圈,促进在企业内形成某一专业领域小组或知识圈子,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也可帮助发现员工中的专家。
(7)RSS:通过信息过滤、信息订阅以及信息推送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员工可应用RSS方式订阅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提高知识检索和应用的效率。
从图1可以看出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 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管理 方式
4.1 企业知识的获取方式
企业的知识来源总体看来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自生的,二是企业外部吸收的;内部自生的知识主要包括由企业内部以往经营中所沉淀的经验、制度、专利等和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外部吸收的知识主要包括企业与外部客户合作中所积累的和公开网络中吸收的有用知识[18]。
企业知识的获取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用户上传的人工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技术从网络上自动抓取的机器方式。
(1)用户上传的方式,包括由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的方式和由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管理员上传的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人员有限,而且企业知识库涉及的海量的知识,他们很难管理和熟悉所有类别的知识;②管理人员只能获取和管理大家已有的公开的知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私有知识却无能为力。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发挥广大员工的集体智慧,由员工归纳和分享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知识,可以解决知识管理人员有限、知识面窄的问题,但也存在员工共享积极性不高、知识上传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一般采用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和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他们自主将擅长领域的知识进行编辑上传;另一方面,企业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员,对员工上传的知识的规范性进行审核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规范化,易于员工使用。
(2)网络自动抓取获取的方式,是指采用“网络蜘蛛”软件,通过关键词或标签,自动从指定的网站下载企业所关注的领域知识到企业知识库中,如专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章等。这种方式可以自动获取网络中大量的公开知识,但也可能存在格式不规范、重复知识等问题,所以还需要由知识管理员进行进一步的人工审核才能入库。
根据以上分析,利用Web 2.0工具,根据知识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获取方式,给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获取模型,如图2所示:
Web 2.0?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Web 2.0的知识获取方式:①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知识。采用基于Web 2.0的Blog、Wiki和Digg等形式,通过知识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个人知识。②企业内的组织知识。可以由各部门的企业知识管理员定期进行整理上传到企业知识库。③外部组织用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等)知识。提供外部用户一个自己建议的渠道(如Blog),让他们可以方便地对于企业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建议方面的知识。④外部公开的网络媒介知识。利用网络蜘蛛技术定时自动到网络专利库、行业网站进行抓取,经过知识管理员审核后,进入企业知识库。
4.2 企业知识的分类组织方式
Web 2.0相关工具在为企业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员工利用Blog的知识往往不够规范,大部分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描述,而Witkey模式所获取的问题和解答知识通常是涉及很多领域的综合知识。传统的分类目录结构再难以应对Web 2.0环境下不同种类知识的分类和组织需求,而且,员工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分类和组织,这为企业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带来了挑战。
一般来说,知识关联的方式主要有领域类别、关键词、标签、属性、聚类、行为、诊断/推理等[19]。属性、诊断/推理方式需要基于本体技术来构建本体库,成本高、工程大,聚类则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关联。对于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知识的管理简单有效。通过选用领域分类树、关键词和标签三种方式综合对知识进行分类,既可以有传统目录分类结构的优点,又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分类的需求,如图3所示:
(1)领域分类树。领域分类树是传统目录分类结构,指按照知识的专业领域、知识属性和知识类型进行逐层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树状体系,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员工检索知识。员工可以按专业领域、作者、知识类型等多个目录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如员工可在专业领域目录和知识类型目录下都可发现“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的知识文档。然而,领域分类树要求对知识能够清晰准确的划分,而对领域比较模糊或者跨领域的知识则很难管理。
(2)关键词。关键词分类,即以知识内容中的关键词作为关联纽带,将具有相同关键词的知识自动关联起来[20]。知识库中知识通过关键词建立关联关系,当员工查询某一关键词时,所以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都可检索出来。企业知识库可以根据专业术语表建立关键词库,也可由员工知识时,添加关键词。关键词关联性比较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内容中,但相比于企业海量的知识库,以专业术语体现的关键词的数目仍然有限,不够灵活。
(3)自由标签。自由标签,也称为分众分类法,是指由广大员工自发性定义的,具有平面结构而非等级结构的标签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知识的标签,如员工可以对知识文档“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自行定义“35kV变压器”和“安装说明”两个标签,如果所有对该知识定义的标签中,“35kV变压器”和“安装操作规范”出现频率最高,那么它们就是该知识的自由标签。自由标签虽然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使用灵活、方便、且不受条件限制,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认知需求。
此外,Blog和Witkey中的知识比较随意,涉及领域也可能比较广,比较适于采用关键词和自由标签的方式,而维基中的知识要求规范性强、分类明确,适合采用领域分类树的方式。
4.3 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方式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到知识获取入库为止,还需要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共享和评价,促进知识有序化,让员工能方便快速和准确的检索到高价值知识,才能促进企业知识应用与创新[21]。借助RSS、Tag、Blog、Wiki、SNS等Web 2.0技术,企业广大员工可以方便地实现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评价和应用,克服传统知识管理方法论中存在的缺陷,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方式。
根据以上思想,可以构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Web 2.0企业中拥有知识的个体(员工)或者群体(员工团体、知识小组)等,可以利用Web 2.0相关技术,通过Blog、Wiki、Witkey等工具来进行知识创造、编写和分享;通过SNS、IM等进行知识交流、协助和分享,形成一些知识交流社区、兴趣小组;通过互动标签、关键词和领域分类树等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组织,并利用RSS等实现知识的检索与推送;通过Digg、自主评分等形式进行知识评价。这些Web 2.0技术使得知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知识创造、共享、评价与应用,促进企业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