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论文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1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做任何事情思想首先是第一位。有人说“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在于人的思想上。”于是我们通过办学习班,印发宣传材料、出版报橱窗,向农民传递外面形势和致富的信息。使它们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要我致富”变成“我要致富”。

(二)以点带面,树立典型

俗话说“光说不做是空话”。在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后,我们紧接着做的是点上培养。近几年来我校与县水产局,镇水产站,农推中心,劳动所等单位挂靠联系,并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无偿地向他们提供技术。并扮演了“红娘”的角色,将他们同有关科研院校联系起来。使这些基地真正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致富道路。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真切的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就是财富”。

(三)确立为民服务的观念

在成人教育上农民最反对也最不能接受的是有偿服务。如果听说某一学习班要交多少费用,他宁愿睡觉也不愿去。针对他们这一想法,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各方努力,几年来共无偿面向广大的农民举办了有关水产养殖,水稻培育,裁剪与缝纫,产业结构调整、WTO知识等几十期讲座。受训人数多达6000多人次。对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经过不断努力效益已初具成效。

二、乡镇农村建立健全网络,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由于我们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所以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开门办学。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以及其他教育不同,我们把它总结为五个不固定(学员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教师不固定,层次不固定)。为了避免这个缺陷,提升成人教育品味,达到成人教育效果,我们以本校作为成人教育主阵地,建立了镇、村、组的三级教育网络,专人负责,层层落实。镇级成人教育专门成立了成人教育办公室,设立了校长室,培训处,专门负责各村组成人教育联络、全镇成人教育学习班的举办、成人教育自考以及成人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成人教育领导工作。村级成人教育由村支部书记挂帅负责。设立专门场地配备有关图书资料和设备。在镇成人教育中心的领导下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并有创造性的开展计划生育、思想道德建设等思想教育活动和本村组的一些致富能手的经验交流会。在时间安排上,主要利用农闲季节以及长假双休日,便于各类人群参学,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

三、全力以赴,坚持为乡镇经济新跨越作出贡献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2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一)学习生活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挣钱养家,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担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儿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放学回到家要做功课,要做各种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杂活,大一点的则要帮助大人到地里做农务,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属于较贫困的村县,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劳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可见寒冷的天气下,留守儿童的衣衫单薄,鞋袜破陋,家里和学校教室因买不起煤炭而蜷缩过冬的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基本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体发育阶段,但都因为缺乏营养而身体瘦弱矮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精神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依为命,隔代的代沟、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固定的,接触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触的新鲜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边,能够与之交流内心真实感受的对象缺乏,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性,外加没有定期的职业培训,致使专业素养存在不过硬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范围基本上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等基础性课程,有些偏远山区甚至连英语课程都没有开设,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识了,导致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正直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又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问题产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决,往往会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轻者会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问题。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由于环境封闭,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对爱国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三观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简单的书本知识,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比书本知识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从学校和亲友中得到弥补,形成学校与家庭间的联动机制,多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为留守儿童多送去一些关怀与温暖。我们不仅要使留守儿童身体茁壮成长,更要使他们的人格健全的成长。

(二)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和最牵挂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还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更牵挂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乐。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当、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处理与解决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问题、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组成者与建设者,只有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本的生存与教育权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谐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以及社会

第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但目前宣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客观报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无论是金钱上、物资上还是情感上的帮助,都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多一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知道全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

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关注中国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业务范围里的第三项就是: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笔者的建议是每学年的寒暑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可以参观高校,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活动地点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让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闭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外面丰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学校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功利性。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水平,给学生灌输许多他们难以理解的政治理论和德育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将这些高深和抽象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虽然口头上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中学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多数认为,不论如何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号,升学率仍然是评估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因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思想政治课的考试高分,把分数看成是学生素质的外在表现,似乎分数越高素质越强。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情况使中学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唯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陪衬。

2.教育内容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法增多。高中生兴趣广泛,对知识充满了渴求,往往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几经调整,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脱节仍较为严重,陈旧单薄,缺乏针对性,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理论的基础知识,如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经济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刻、抽象,而具体编排中未能很好地将之具体化,活化。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历的中学生来说,自然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低下。

3.教育方式的单一性。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把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灌输自然就成为主要方法,一节课基本上是满堂灌、独角戏,“我讲你听,不懂硬灌”。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活动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使得教学的双方互动变为老师的单方“演说”,学生的思维受限于老师所教的范围,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同时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自己教学的对象,不掌握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有的知识讲得过快过深,学生接受不了;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师还是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的讲,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不顾学生的个性,天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上的差异,统一要求,同样施教;还有的教师,课前不了解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去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讲课时盲目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学生不但没有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的做法产生反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措施

1.优化师生关系。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教师面前会表现出畏惧感,即使老师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爱戴,但在老师面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害怕教师,教师也不了解学生,久而久之双方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交往之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自我意识较强而且自尊心也很强,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不断高涨。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掌握的教学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被关心者也是被尊重者。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是随着师生双方的亲近和悉程度而不断改进的,越是亲近,其间的距离就越短,师生间的关系也就越好。

2.拓展教学内容。教材是由专业人员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研究,写作、评审而形成的,相对而言是较为合理的而全面的。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范本来对待,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设计有效的活动来转化教材内容。但是,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即,学生有什么样的经验? 社会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科学技术有哪些新成果?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更利于学生对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 等等。对于教师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经验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要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与本模块有关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围绕特定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 ,即对教材做改造、丰富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钻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及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识,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识,使学生做到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不断拓展和更新、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生动的典型的课程资源再现问题发生的情境,以各种策略活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冲突、困惑中自己提炼知识。

3.优化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好又听话的就是好好学生。教育者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节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凭分数高低给学生定格者也不在少数。由于片面强调成绩,导致整个教育过程以分数作为教学的“衡量器”,甚至把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奖惩的依据,分数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的法宝,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完全被分数所遮盖。必须改变这种目标评价上的导向性错误,建立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唯结果“论英雄”。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整体评价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提高评价的民主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组讨论;问题;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小组讨论这一生成性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技能的实践者,然而现在课堂讨论很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讨论的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

“研学后教”课堂的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学生的讨论是不可少的。但教师在设计研讨问题时很多是为讨论而讨论,很多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往往是一些是非对错的问题或书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问题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缺乏深度。有些单纯的知识、原理和认识方法,无需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和独立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有些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解决的,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现在往往是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其他学生成了听众。或者只是一对一的谈话,小组成员合作不主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局外人,甚至出现冷场。

3.小组讨论过多过滥,走过场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甚至情急之下直接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就匆匆结束,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4.教师定位不准确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宣布一个讨论题,学生就进入讨论的氛围。很多老师似乎感觉下面的学生活动与自己无关了,要不在讲台上看热闹,要不随便来回走动消磨时间,没有详细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或必要时给予引导。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论题设计要科学

(1)论题的设计必须要有研讨的价值。例如,有老师在七年级《我能行》这节课时以项羽为背景材料,让学生研讨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学生通过自学“自信、自负、自卑”的概念一下子就可以判断,这样的问题就没有研讨的价值。一个好的论题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解释,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设计讨论的问题。

(2)论题的选择要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与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课前设计的一个调查让学生了解我区每天生活垃圾的总量与现有的处理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先小组展示调查情况,然后让学生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学生对调查的结果既吃惊又感兴趣,这样就让学生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论题选择要突出教学的主题。课堂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一致,为的是突破重点与难点。一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主题服务的,小组讨论的方向也必须是围绕主题。问题过于散漫,不集中,海阔天空,结果天马行空,有的问题超越了课堂讨论的目的,偏离了主题,该讨论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该讨论或不该在这节课上讨论的问题倒讨论得热火朝天,实际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是有些老师老感觉学生一讨论课堂就不够时间的主要原因。

2.学习小组划分要科学

(1)小组的建立:教师在建立小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男女搭配,组织纪律等。具有较大差异性的组成人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特长,但又要注意细致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让弱一点的学生分配一些简单的工作,保证各成员有一定的任务。

(2)小组规模:我认为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不能过多,过多学生难以控制讨论的秩序,也会因时间的局限而使一部分学生不能或不能充分参与讨论;小组成员过少,不能体现成员的差异性,不能体现集思广益的集体优势,无益于独立思考。

3.做好课堂调控是课堂讨论有效的关键

(1)课堂讨论不能次数太多。一堂课组织一次最多两次就可以了,太多就得不到充分讨论,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中止,这将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适当进行个别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思维结果的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讨论进程。还要对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做好应急处理,必要时可以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转而讨论这些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当然需要老师勇于否定自己的气量和善于发现学生思维闪光点的能力。

4.教师自身定位要准确

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不要充当局外人的角色,要做好指导示范工作。开始讨论时,有些直接说出结果,教师就要适时引导,提出“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则……”等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对于不适当的回答不要马上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要侧重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要总结归纳,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廉光信.浅析课堂讨论[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Z2).

[2]杨翠蓉,张振新.有效课堂讨论的责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3]沈玉燕.组织课堂讨论策略[J].湖北教育,2002(05).

乡村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选修课 教学

一、引言

高校体育选项课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其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肯定,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选修课在实际高校教学中出现诸多弊端。对此,本文将浅析高校体育选修课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择取体育项目时欠缺引导

大学生活是学生的转型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情绪起伏反差大,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盲目追求人生。大学期间,学生仍处于受教育阶段,并不能依据社会和自身的需求择取未来生活中能得以运用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学习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一直以来学生都接受过体育教育,但他们仍没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真正掌握体育项目,对人生阶段所需参与的体育活动浑然不晓。随着终身体育的提出,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并安排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使得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动机不良。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盲目地择取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选项的时候,学校相关体育管理人员要强化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在社会与自身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的选取体育运动项目。

(二)基础水平有差异增强教学难度

与传统班级教学方式不同,体育选项课更多的以系和年级作为教学单位使学生进行自主的选项。并以此对教学班级重新划分,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体育课程的同时,也使得班级内学生的运动质量存在差异,同时学生的个体基础水平有差异,使得学生间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大不相同。若老师将基础好的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进度标准,则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潜意识的以为老师轻视他们、忽视他们,继而潜移默化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基础好的学生则会认为老师偏袒基础差的,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没得什么意思,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总之,体育选项课使老师难以掌控教学进度,提升了教学难度。

(三)二次选项要求不满足学生需求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填报选课志愿时,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两项志愿,但和大多数高校一样,都对每个项目都予以主观限制填报人数,特别是诸如健美操、球类等尤为受宠的项目。一般地,女生较喜爱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男生较喜欢较强竞技性诸如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由于对人数进行了限制,难免部分学生会被随机调配到其他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或是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或多或少的使其他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以维持纪律。

(四)高校欠缺健全的教学评定机制

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是现今高校体育教学评定的主要方式,技能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约为7:3,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存在个体差异,往往那些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考试或顺利,继而相对容易获取学分;而那些基础素质较好或平时刻苦努力练习的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于技能审核反而与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低。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风气。

三、处理对策

首先,要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和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其运动知识得以培养,择取满足社会要求的项目,能使学生的意志得以强化,克服自身惰性,使学生不断地拼搏进取,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其次,对选项课的开设时机进行适当调整,主要夯实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有关于项目的知识基础,同时应当以素质练习为主,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其兴趣得以培养,从而为体育选项课夯实基础;对那些或将成为终身体育的项目需要应适时地将其设为必修课程,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夯实基础;同时应拟定相关规定,学生当至少掌握两门选项课。

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定机制,避免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实施多元化评价,拟定相对健全的教学评价准则,降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弊端,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适当调整教学时机和教学体制,并制定公平有效的评定准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利于自身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长青,张凤华.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123-125.

[2]路国华. 对高校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2007,02:231.

[3]蒋昭苑.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152+216.

[4]杜振巍. 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