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科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科技论文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讨论;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初中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学时,有好多困惑,也很难把握好尺度,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摸索,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实践,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一、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小组活动中尖子生代表小组回答的情况较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在观望,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学习中来。有些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导致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课堂讨论缺乏积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要放低姿态,和同学搞好关系,用自己的亲和力,充分调动各小组成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评价时,多用肯定性、激励性语言和手段。如,可以采用加分、小奖品等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教学不但“好玩”,还会收获“战利品”。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教师点拨的随意性,保障课堂讨论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进行课堂讨论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管放线钓鱼,不管收网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点拨随意性很大,不给予学生理性的点拨。如,某老师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情绪对生活影响”的实例,小组讨论二、三分钟后,让学生个人发言了事。课堂讨论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的、理性的点拨与引导,课堂讨论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

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并想出对策。针对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的情况,要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关键是要有适当的点拨。

例如,在上初中《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挫折感来自哪些原因?(2)怎么克服它们?由于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几分钟,然后再分组交流。在单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到几个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身边,或是深入到具体的小组中去,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把握了回答的正确思路,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自然就心中有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改变分组简单化,保证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分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定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更谈不上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想出相应的对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基础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每6人分一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工作,课后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比成果……这样既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使他们得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也能对照自己的情况去帮助别人,优化自己的方法。

四、改变讨论问题设置的随意性,保证课堂讨论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有些教师,在设置课堂讨论问题的时候,随意性很大,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不能太浅显。一些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答案,或是答案就在教材中明显标注的,这样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如,有个教师在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框内容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什么联系?”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不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难为学生,结果是“萝卜炒萝卜,最终还是萝卜”,课堂讨论教学就会毫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问题,保证问题设置的科学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深层次的思考,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适中,既不能过于肤浅,失去讨论的意义,也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望而却步,使课堂讨论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讨论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才能使课堂讨论教学妙笔生花。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 体育选修课 教学

一、引言

高校体育选项课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其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肯定,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选修课在实际高校教学中出现诸多弊端。对此,本文将浅析高校体育选修课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择取体育项目时欠缺引导

大学生活是学生的转型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情绪起伏反差大,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盲目追求人生。大学期间,学生仍处于受教育阶段,并不能依据社会和自身的需求择取未来生活中能得以运用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学习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一直以来学生都接受过体育教育,但他们仍没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真正掌握体育项目,对人生阶段所需参与的体育活动浑然不晓。随着终身体育的提出,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并安排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使得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动机不良。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盲目地择取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选项的时候,学校相关体育管理人员要强化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在社会与自身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的选取体育运动项目。

(二)基础水平有差异增强教学难度

与传统班级教学方式不同,体育选项课更多的以系和年级作为教学单位使学生进行自主的选项。并以此对教学班级重新划分,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体育课程的同时,也使得班级内学生的运动质量存在差异,同时学生的个体基础水平有差异,使得学生间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大不相同。若老师将基础好的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进度标准,则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潜意识的以为老师轻视他们、忽视他们,继而潜移默化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基础好的学生则会认为老师偏袒基础差的,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没得什么意思,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总之,体育选项课使老师难以掌控教学进度,提升了教学难度。

(三)二次选项要求不满足学生需求

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填报选课志愿时,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两项志愿,但和大多数高校一样,都对每个项目都予以主观限制填报人数,特别是诸如健美操、球类等尤为受宠的项目。一般地,女生较喜爱瑜伽、健美操等项目,男生较喜欢较强竞技性诸如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由于对人数进行了限制,难免部分学生会被随机调配到其他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或是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或多或少的使其他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以维持纪律。

(四)高校欠缺健全的教学评定机制

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是现今高校体育教学评定的主要方式,技能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约为7:3,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存在个体差异,往往那些基础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考试或顺利,继而相对容易获取学分;而那些基础素质较好或平时刻苦努力练习的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于技能审核反而与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低。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风气。

三、处理对策

首先,要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和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其运动知识得以培养,择取满足社会要求的项目,能使学生的意志得以强化,克服自身惰性,使学生不断地拼搏进取,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其次,对选项课的开设时机进行适当调整,主要夯实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有关于项目的知识基础,同时应当以素质练习为主,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其兴趣得以培养,从而为体育选项课夯实基础;对那些或将成为终身体育的项目需要应适时地将其设为必修课程,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夯实基础;同时应拟定相关规定,学生当至少掌握两门选项课。

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评定机制,避免评定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实施多元化评价,拟定相对健全的教学评价准则,降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弊端,加强学生选项前的指导教育,适当调整教学时机和教学体制,并制定公平有效的评定准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利于自身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长青,张凤华.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123-125.

[2]路国华. 对高校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2007,02:231.

[3]蒋昭苑. 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152+216.

[4]杜振巍. 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 问题 解决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为了保证教材结构的完整性,每门课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因此,教材本身在编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容重复现象以及其他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同一门课程内部内容重复。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在中国化、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部分,都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内容。

第二,不同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例如:“概论”课中第三章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内容重复较多。

第三,高校课程和中学课程内容重复且部分内容不一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和中学政治课程和历史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另外有少部分内容不一致。例如:“基本原理概论”中第四章第一节:“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中学政治教材对这部分的论述为“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基本职能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了保持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内容重复现象。另外,高校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没有有效的衔接。各个阶段教学在具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缺少沟通和交流,因此出现了高校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材内容的重复、脱节和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三、解决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途径

第一,完善教材体系。首先,对于高校教材体系中内容重复的问题,在编写中应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针对不同的课程及不同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其次,应对中学教材和高校教材进行整体性规划,使课程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中学教材的编写主要为了应对高考,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理论性较强。高校教材的编写主要注重育人,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说空话、不讲大道理,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在内容重复的情况下,应保持中学和高校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避免学生知识混淆。

第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课程体系包括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需要促进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整体性的理解是跨学科和跨专业的,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研究和努力协同完成。对于重复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或是有些课程详讲,有些课程略讲;再或是采用专题教学法,各自设计内容不重复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从涉及理论观点的实际问题入手,讲授重心由知识传授向思维能力训练和具体问题解决转化,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或让学生参与课程讲授,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再次,采取分级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地区的生源、不同的专业的学生、中学学习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乃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部分重复及其解决之道[J].高教论坛.2008,(3)

[2]王忠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包双叶,陈锡喜.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转化—从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谈起. [J].邯郸学院学报.2010,(6)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4

农业经济论文2500字(一):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时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这一时代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缩短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个行业中,提升了各行各业管理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己经不符合时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己经开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创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对面、手动等形式来开展管理的,对信息的获取也较为困难,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手动对比、统计等,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对面销售等形式,整体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则可以借助于信息设备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比如借助于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过程等。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平台农业信息,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等,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低下

电商时代虽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诸多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都不足,在实际发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户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所以整体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由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信息化技术通常较低,如果不注重对其进行培训,无法提升其技术水平,那么就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且不注重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整体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資源开发力度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缺失,导致其信息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较低,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关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

要想提升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须要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够推动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个地区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宜传,为农民普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对应的设备或者系统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对所拨的资金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时代,各地政府应当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本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养出来一批既懂得农村经营管理、有农业生产知识又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要重视农民培训,积极为农民灌输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认知能力,在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学校学生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多鼓励其开展公益农业技术讲座或者开展相关的培训等,采用各种形式为农民传递技术知识,促进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对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还要结合农民、农村、农亚的不同需求收集对应的数据和资料,确保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提升农业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觉、开拓等工作,对信息源进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伪存真,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和完整。第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相关媒体以及通信企业等进行合作,将农民在这方面的压力降低,确保农民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帮助,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们国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现如今乡村状况的分析,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措施

一、我国现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们国家现实性农亚经济也随着时展在不断的改善与完善,但是我们国家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境界的转变[1]。

第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产业,同时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农业占的比额也是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农业进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逐渐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同时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按现代化的要求在逐渐转变。但是在其余地区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虽然所带来的生产产值能够给农业劳作家庭带来温饱,但是这种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缺乏支柱性产业,大多数的农户都是按着他们过去传统的经验对产物进行种植,他们种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据现如今他们的需求进行种植,同时,在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工作的工作者严重不足或者是劳动力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2]。

其次,在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去进行大量的劳作,这种劳作方式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没有办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仅仅依赖人力去进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的组织。在人力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给农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没有办法调控室外气温,没有办法对播种的时间以及浇水量进行精准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能够采用温室种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后也能够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提高与保障。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虽然己经率先接触了高兴去农业,同时也对农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发展,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办法采用高科技农业产业,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连农业工作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老套落后,连正常的农业工作都没有办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同时在他们所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运用水平也较低。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设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对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素质上的筛选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生产产值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信息化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一些农业生产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及时的推广与宜传,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时节滞后,造成后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3]。

二、乡村振兴策略对农业发展的展望

为了推动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这一策略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以及新任务。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所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策略中,首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优先的推动,这种推动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对农村中的农业生产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大量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人员回村,提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水平。鼓励和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业,着力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吸引城里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坚持把创新创业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对农业的经营机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过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朝多方面发展。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经济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国家农业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产值快速提高,而是要们国家的农业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去逐步发展。同时,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经济产值而透支土壤的生产能力。

三、乡村振兴策略应用概述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与规范。法律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业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在农业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这些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并且根据当地所属的环境与条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推广。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传统方式不同,所以在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套法规应用在所有地区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规之后,要对国家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优化乡村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亚,并且对农业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规范,以及对非法劳作的农业主作者进行一定的惩处。

其次,需要对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推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进行科技化种植的,合理的科学农业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工作的质量以及节约了在农业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国家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也要完善他们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就能够完成整个农业系统的操作,农业系统的操作是要依靠一个团队去完善和推进的。可以吸收各种方面的人才去进行团队的构筑,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中,部分人员擅长信息技术管理,部分人员擅长机械方面的应用,在团队中,应该根据每个人擅长方向的不同而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同时在团队中也要设立合适的强惩机制,避免部分人员在团队中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工作的进程落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在管理团队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这个团队中,要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让他们主动吸收新实现技术同时将信息新技术教授给现如今的基层农业工作者。在从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农业发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之一。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新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同一平台上面进行发放,同时农业工作者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仅如此运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强我们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并且信息化的平台也能够使各地农业工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能够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推动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商品流通,消费,易货交易,渠道

 

一、农村商品流通现状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购买力迅速上升

2005年至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587元,甘肃省农民收入为2134元;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140.36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328.92元;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760.62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723.79元。到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甘肃省农村人均收入仍然上涨到2816.2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3.3927%。

2、农村消费需求空间巨大与商品“流通”不畅并存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累计108487.7亿元,县以下为22540亿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仅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的20.07766%。,而乡村人口占总人数的55.0615%。2009年统计局公布社会消费品累计125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6323%,县以下25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06122%。说明乡村居民的社会消费品消费虽然年年增加但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同时由于农村千百年形成的“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农民不思索新销售方式,导致“卖难”。

可见搞活农村市场机会和困难并存。

3、农村市场消费安全需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危害不言而喻,如2007年4月,甘南州卓尼县柏林乡古麻河村135户村民从柏林口村杨某、陈某处购买农用塑料覆盖薄膜用来种植药材当归。40天后,发现地膜全都不同程度的横向裂开了口子。地膜风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归产量。这种现象或类似现象普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追求低价格的商品,导致“知假买假”;二是农民防假意识差,导致“不知假买假”。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变消费习惯,同时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最大可能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二、创建新农村商品交易模式(破解农村商品流通难题)

现代易货起源于20世界5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易货交易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应用条件。当前应积极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建立试点。现今,电子计算机普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发展完善,农村应充分利用B2B、B2C、B2F等先进商业模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现代易货模式。

1、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必要性

(1)农村易货交易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内需市场

一方面农民手中大量农副产品,如鲜蛋、活鱼、鲜奶、新鲜蔬菜和当归、党参、黄芪等需要及时卖掉,靠传统集市会严重影响产品出售,同时农民需要农用物资资料。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大量需求此类产品,采用农村易货可以解决此困境。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怀疑这种新方式的可靠性。

(2)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农村易货是将现代易货模式与农村特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如果利用原有供销社、连锁便利店并以“新网工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建立供销社、连锁便利店等,实现一网多功能,尽可能采用采购—加工—销售系统在一个循环链内。供销社和连锁企业在不需支付大额现金的条件下按时收购农副产品,提前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农村居民生产,既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又可以利用自己物流渠道输送产品,根据农村市场需要及时为农村输送生产生活资料,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和简化交易程序,打破了传统交易空间限制,能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企业收益和竞争力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2、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可行性

(1) 标准化农副产品所占比增加

甘肃省创建标准化农副产品意识不断加强,并不断取得新成绩。2007年,有149个无公害农产品,239个无公害产地获得国家认证;2008年,全省农产品生产示范去采标率达80%以上,同年出台了《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方案》;2009年,全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48%、100%和97.3%。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农村开展易货交易,高质量的农产品可使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获得长期的利润。所以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要保证易货交易正常高效进行,交易的双方要根据合同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合同在农村现代易货交易中体现形式主要是订单。它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权益,促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城乡商业企业网点数量快速增加

靠电脑和因特网,辅以电视、电话传播信息改变了过去信息闭塞的局面,服务内容由盲目转向专业化、实时化、全面化,科技化,总体表明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同时连锁店开在城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2009年,全系统开展消费品连锁经营2519家,比2008年增加288家,销售额1992.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63%。发展连锁配货网点25.59万个,比2008年增加2.63万个。甘肃省2007年1月22日统计配送企业20万个,2009年,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新建143个,配送中心130个,连锁店4620个。供销社数量为750个。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同时计划到2011年新增1万个标准连锁农家店。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可见农村易货交易可行。科技论文,易货交易。

3、农村易货交易模式

农村易货交易模式是对古老的以货易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科技论文,易货交易。传统易货发生要求双方在同一地点且正好需要对方的商品,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由于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网上交易的虚拟货币和银行卡结算技术,突破了上述局限性,拓大了交易的对象、空间范围,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1)点对点

过去,在甘肃省永登县的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现在,随着县供销社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连锁超市引入乡村,农民足不出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方便、实惠的商业服务了。

不只是永登县农民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陇原其他地方也开始编织快捷、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2009年以来,甘肃省供销社系统通过整合经营服务网络,强化物流配送功能,发展遍布城乡的连锁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的双向畅通。在点对点的易货模式即农户与固定连锁的收购企业易货,利用电视广播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同时政府适当建立服务站点相关信息,农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包括劳务)提供给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也可以将信息汇总给连锁企业,农民可以将农产品(含劳务)直接通过订单形式出售给企业,换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2)面对面

面对面交易模式必将推动现代农村易货交易发展到新阶段,缩短农村产品从单独追求高质量到与重视树立自己品牌相结合的时间。当农户和企业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后,企业与农户有着共同的利益,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主要目标会从农村市场转移到国内大市场,再转到国际市场。这就使农村连锁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同的需求单位。直接促进城乡需求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三、小结

对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模式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依据,现代农村易货交易模式的实施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增强供销社,连锁企业竞争力、增加收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品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8-21.

[2]陈煜,贺盛瑜.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9(7):109-111.

[3]张耀辉.易货贸易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1):6-10.

[4]裘国荣.商品流通规律讨论会中主要论点简介[J],财贸研究,1980(1).

[4]杨清,魏永红.甘肃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及启动思路[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6):740-744.

乡村科技论文范文6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尽完善;本文就如何设计出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出几点构想;

国际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和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其诞生;我国乡村旅游的广泛兴起始于1998年“华夏城乡游”,目前已在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学术界探究的热点之一;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预计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格局,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支撑,满足1/2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尽完善;在此,提出几点构想,以期设计出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乡村旅游产品应符合美学要求

美好的事物可以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对美的体验应贯穿于旅游者的整个活动中;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首先就是要在旅游资源中发现美,并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使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复杂;粗糙;原始的美经过设计变得更纯粹;更精致;更典型化,符合旅游审美的要求;其次要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展示;陈列;表演,以及宾主之间的互动,让游客不仅能在感官上得到享受,也能在心灵上得到升华;

以农家乐为例,目前大多乡村旅游地都开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旅游活动,多数经营者一般只注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食宿服务,而对旅游项目的设计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财力;但有的经营者却在房屋的特色装修;菜肴的原生态风味;服务的乡土味等方面花了很多的心思;比如他们可以种出“色彩田”摘要:春之麦苗最先给大地带来绿色;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夏之荷;稻;秋之荞;葵;桃花红时杨柳吐翠,稻麦黄处绿荫成行;“色彩田”如同绘在大地上的漂亮图画,会吸引更多游客留连其中;他们还会“导演”自家的耕作起居;他知道自家的“农耕生活方式”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产品”;他珍惜自己的“竹篱茅舍”;他会用“辘轳”提水浇地;他戴“笠”荷“锄”;他用“鸡黍”款待游客;他会自酿村酒;他会以“鸡犬之声”来反衬乡居的宁静;本质地讲,乡村旅游区的农民应是“艺术家”;种地是种“图画”,居家过日子是“演绎农耕文化”,从而为游客们提供高品位;符合美学要求的旅游产品;

二;乡村旅游产品应注重产品特色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十分明显,有时甚至一个乡镇内,村和村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再加上大多乡村旅游地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造成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竞争导致经营者之间互相压价,使游客形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就是低价位消费的固定思维;由于价格低又造成服务质量低下,最终产品形象遭到破坏;

应该强调的是,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源泉,是旅游业的生命;因为旅游很大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乡村旅游就是向都市游客销售“特“;“异”,异于都市人文化常态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农耕情调,是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心灵故乡”;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假如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假如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假如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假如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

假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其中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各地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原旅游地,那么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遭遇重大打击;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基本途径是从乡村的地方性探究开始,结合地方文化,提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主题;总体上说,发展主题和都市文化的对比度越大,田园意味越浓,对都市人的吸引力越大;具体做法如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规划设计等方面,要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等等;

有一个值得注重的新问题摘要:旅游是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冲撞的窗口,旅游活动本身就有“消弭文化差异”的功能,并且都市文化属“强势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和冲击力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旅游地极易出现一种现象摘要:趋同于都市文化失却本身特征,进而丧失乡村旅游文化魅力;这就要求旅游地经营者“知己知彼”,能清醒识别地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区别所在,也清楚两种文化各自的精华及互补元素,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负;以开放的胸襟和气势坚守一种立场摘要:在多种文化的交流冲撞中吸收“他文化”来营养自己,以“他文化”做自身文化的比较样本,进一步“做大差异”,使自身文化特色更加彰显;

三;乡村旅游产品应明确主题定位

乡村旅游地准确的主题定位是其成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明确定位首先必须以客源为导向;乡村旅游地依托城市经济,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充分了解和分析城市客源市场需求特征,有利于避免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开发的盲目性,提高旅游主题定位的针对性;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美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其次,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必须建立在相应的自然条件基础之上;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将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进入性;景观丰度及组合;生物类型及分布等;再次,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需综合考虑周边资源类型;结构;交通等状况等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特定旅游地相对于其它旅游地的位置和空间关系;最后,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应进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包括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区农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用地条件等;

四;乡村旅游产品应实施旅游品牌战略

乡村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传播使其为潜在的旅游者所认知,由情感认知度上升为美誉度,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也就是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所谓旅游品牌战略,就是探究;设计;确定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过不断宣传;推介进行广泛传播,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并以此推动旅游目的地各项工作,提升旅游地区综合形象的过程;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要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地区人文;自然;历史;现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涉及旅游产品的定性;定类;定位,关系到旅游产品对潜在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因此,旅游品牌形象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必须综合运用美学;心理学;地理学;市场分析学;管理学等综合学科对旅游地区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定位,才能真实;全面;准确地提炼出旅游地区的主题定位,反映出旅游地区的综合形象;

同时,要全方位开展品牌营销;采取专业化的营销手段,对旅游品牌进行整体营销;按品牌推广区域;推广对象,采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户外媒体等品牌推广媒体,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口碑;体验等多种形象推广方式,制定品牌营销战略和规划以及中短期品牌营销计划,并按规划计划分阶段实施;积极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召开品牌形象导入会,配合旅行社开展推广宣传活动,组织策划旅游主题活动,开展重点城市定期推广活动和海外宣传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因素传播旅游品牌形象;整合营销渠道,有效整合政府;旅行社;旅游企业等营销力量,统一营销口径,推出统一的宣传片;宣传画册;宣传词;解说词;导游图;宣传徽标等宣传资料,真正让旅游品牌成为一件成熟的作品向受众推出;

五;乡村旅游产品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