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风险;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6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80

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该行业又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研究在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并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进行。

1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煤炭地质勘查自身的特点,其风险来自于方方面面,整体可以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施工手段的风险和工艺方面的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包含的方面较广,例如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施工设备潜在的风险等。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进行时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风险,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研究人员要正确地识别项目风险的类型,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评价,选择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风险可以将其损失控制到最低的程度。

2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主要风险的分类及其特点

2.1 政治经济风险

目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央和地方均加大了找矿的力度,同时社会的投资力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并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地方上的政府官员有着不同的政绩观,这势必会导致赋煤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煤炭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整装勘查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对地质项目实施的支持态度明显的有所不同,执行的税收、金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不一样。对于地质勘查项目,其特点之一即是施工地域较为分散,前面所述的不一致将会带来很多政治经济的

风险。

2.2 经营和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对资源勘探和开发政策进行的重大的改革,我国各类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均可以作为投资方投资于煤炭地质勘查行业,对于投资的主体和业主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势必会提高项目实施的资金供需风险、合同违约和守约风险等。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地域上的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在时间上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这些项目特点均使得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淠延行У囟匀恕⒉啤⑽锏确矫行灵活的调控,同时伴随着物价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因素的影响,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很大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2.3 技术性风险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隐蔽性。在进行地质勘查项目时,整体可以明确地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准确地分析其风险性。另外,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地质的变化在不断的探查中应力求精准。所以,勘察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十分重要。设计技术存在缺陷、施工工艺存在漏洞、施工经验不充足等都会对地质勘查带来极大的风险。

2.4 自然和人文风险

在进行煤炭地质勘查时,周围的环境往往是偏僻落后、人迹罕见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加之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增加项目的难度和风险性。

3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地勘项目风险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3.1 提高风险意识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自身需要具有风险意识,明确煤炭地质勘查的风险性和可能的后果;对于煤炭地勘单位而言,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地构建风险管理的计划。

3.2 建立风险识别系统

3.2.1 分解煤炭地勘项目的风险,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系统。例如:以时间或者阶段为根据,可以分解为项目获得探矿权阶段的风险、普查阶段的风险、详查阶段的风险和勘探阶段的风险;以目标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以因素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材料设备风险、人员风险、合同风险、施工工艺风险和设备选型风险等。

如果一个信息可以作为潜在问题的识别,则可以用来进行风险识别。这样的信息包括已经备案项目中的经验记录和当前项目的有关文件,同时还有该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

3.2.2 准确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分析和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在进行风险的识别之后,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在分析项目的风险时,主要的内容是推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且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产生的影响,确定该风险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并分析其处理费用和效益。

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和经验,总结了以下方面的应对经验: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变更勘查项目的具体方案,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其产生的条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的出现。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的早期,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加强交流、寻求相关专家意见等渠道,避免风险的出现。虽然避免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风险还是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的。

其次,可以将可能的风险结果及应对风险的权利转交给第三方,实现分析策略的转移。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方法是,煤炭地质勘察项目可以购买相关的保险或类似的方法,将风险的后果降到最低,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产生的影响。

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是对风险进行缓解,根据经验或者专家建议等手段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或者将风险事件的后果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初期尽可能降低项目风险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进行项目的实施时,风险管理是必备的环节,而且这一环节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对于项目风险,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定性,随着周围的环境或者条件的改变,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变化,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积极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以便于在之后的项目进行中可以科学、有效地防范风险和管理风险,为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头项目,在新时期我国提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且其风险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满冰兵.煤炭地质工程实施项目监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2

1 研究地质勘查施工项目风险分级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转型,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紧缺,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扩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探明量,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地质勘查施工区域以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勘查施工作业当前主要集中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威胁,还要面对来自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加强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分级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其次有利于促进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地质勘查项目的分级管理可以全面的了解地质勘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现状,并且能够确定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等级,进而及时的发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弱点,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避免因为管理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勘查单位因为发生安全事故而影响地质勘查施工进度以及增加经济费用支出。

最后有利于指导地质勘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效率。通过地勘项目综合安全评价分级管理可以实现对重点项目、重点施工环节的监管,并且根据安全综合评价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的定位与分析,及时帮助地勘单位降低或者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地勘单位的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分析。

2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的程序以及危险因素

2.1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的程序 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程序是指在地质勘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遵守的施工程序,是指导施工流程的具体规范,它是经过科学的论证与实施而得出了的施工管理规范。地质勘查项目施工程序包括:接受任务、施工准备、组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四个阶段。

①接受任务。地质勘查单位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来自不同主体的勘查任务,目前我国地质勘查任务主要来源于:政府立项项目和市场招投标项目。政府立项主要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矿山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以及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等等。其具体流程是:地质勘查单位提出申请,申请经过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向地勘单位下达勘查施工任务书,地质勘查单位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实施;市场招投标项目,主要是对于从政府项目中获取比较困难的地质勘查单位需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投标的方式获得地质勘查项目,并与市场地质勘查的主体签订具体的施工合同。②施工准备。地勘单位在获得相应的地勘施工项目任务后,需要对地勘施工的主体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施工区域的自然环境,并且根据施工的特点、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要求编制地质勘查施工方案;其次要根据施工现实需要组织好施工人员,保证施工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同时也要征用相应的施工场地;最后要制定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等。③组织施工。在经过地质勘查施工方案的预定之后,需要根据施工要求,做好勘查工程的施工组织工作:一是要保障各种地质勘查施工设备的到位、施工人员的进场,合理分配不同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二是要站在地勘工作的全局战略高度,合理协调各工种之间的关系,保证施工项目在预定的方案中进行;三是要做好各种后期保障工作。地质勘查施工由于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恶劣环境中进行,因此地勘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各种后期保障工作,避免因为后期物资的不到位而导致施工进度中断。④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是指对地质勘查项目成果和施工质量的检验,竣工验收是对地质勘查项目的最终评价,也是地质勘查单位向地质勘查主体单位履行其义务的终结标准。

2.2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分项工程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分项工程主要包括:一是野外踏勘。野外踏勘要求地质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区域踏勘,根据表面的地形等进行查勘,从而确定了解当地的构造特征等。二是地质测量。通过系统的踏勘之后,对本区域的地层结构特点等进行总结,进而编制相关的基础性资料。三是工程物探。工程物探就是借助先进的探测仪器,对地质体空间展布范围进行勘测,并且测定岩石体的物性参数。四是钻探工程。钻探工程主要是利用浅钻和机械回转钻对矿体走向、产状以及品位等进行检查验证。

2.3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危险因素辨识 由于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环境比较恶劣,施工过程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既有人的原因、也有物的原因,总体而言地质勘查危险因素的存在是由“人、物、环境以及管理”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地质勘查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地质勘查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现象之一。由于人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在具体的安全管理中很难做到全面的控制人的行为,在具体的地质勘查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违反机械使用规定,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冒险进入旧矿井、丛林、高山等危险区域,忽视安全警告标志等。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地质勘查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及时导致安全性能下降,电气设备的安装存在安全隐患,易燃易爆品的保存不当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存在超负荷运转的现象等等。③不良环境条件。不良环境条件是影响地质勘查施工安全的最主要特点,由于地质勘查施工作业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恶劣环境中,因此地质勘查施工作业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施工作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恶劣的天气以及照明、采光以及通风等方面的限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当前面临的主要不良环境包括:作业区域地形复杂、山沟比较多、现场施工环境不理想、高海拔、缺氧环境作业等。④管理缺陷。管理缺陷主要是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其主要包括: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规程不健全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制度存在漏洞等。

3 地质勘查施工项目风险分级管理的对策

3.1 安全工程技术对策 ①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是保护作业施工人员安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一是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自身安全的防护,地质勘查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二是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尤其是要避免机械设备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机械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在机械外部安装防护罩。三是加强施工现场临边安全防护措施。在地质勘查施工中经常会在悬崖边上或山坡上进行施工,因此要在悬崖边上或山坡上安装防护栏,避免施工人员出现坠崖或滑下事故的发生。②加强危险辨识评价。加强对地质勘查施工项目的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在进行风险分级管理评价时一定要结合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尤其要对施工项目全面风险的管理进行评价,并且要结合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等进行对危险辨识的评价。对于不同的风险项目要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价标准,对于风险度较高的项目则可以采取定量评价。

3.2 安全教育对策 ①增强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降低地质勘查安全施工发生、提高地质勘查施工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要在坚持原来的统一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要根据不同的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比如对电气设备使用人员则要重点开展安全用电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培训的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前一定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站在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角度,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三是培训的内容要侧重针对性。②保障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切实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地质勘查单位要对安全教育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并且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设定培训目标等作为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主要手段。地质勘查单位要定期对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培训的效率。同时单位也要提高对安全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安全培训工作的支持。

3.3 成本控制对策 ①准确编制工程预算书,科学选择地质勘查施工业务。由于地质勘查施工的环节比较多,其不可预测的事项比较复杂,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地质勘查单位在承揽各种地质勘查施工项目时,一定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该业务进行成本预算与风险评估,并且要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同时在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时一定要有地质勘查企业的相关决策者召开相关的论证会等,以便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②做好工程结算工作。由于地质勘查施工中出现不可预测的支出因素导致施工的成本超出了预期的预算,因此地质勘查单位在发生预算支出增减时一定要及时与委托方进行沟通,并且形成文字并现场签证,以便在项目完工后与委托方进行工程结算提供文字依据。在工程完工后,地质勘查施工的单位要及时的编制工程结算书并且报送委托方,以此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财务部门也要及时的与委托方进行最终的工程结算。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 PPP;内涵;风险管理;建议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其中“Public”指政府方,“Private”指社会投资人,通常译为“公私合作/合营”,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外界熟知的国发43号文)出台后,被统一描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一、PPP模式的内涵

PPP的定义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的一种基于合同之上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风险,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但事实上,这只是其狭义的范畴。广义来看,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改进和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现物有所值目标的行为,都可视为PPP行为,包括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的国企改革。

PPP模式继国发43号文出台后备受热捧,作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创新融资途径的新模式被各方寄予厚望。财政部在2014年10月23日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中明确:“通过PPP模式转化为企业债务的,不纳入政府债务”。这对于债务爆表、平台融资受限的地方政府来说,通过推动PPP突破债务瓶颈、保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现实的不二选择。

然而,不能简单将PPP等同为一种融资手段。从推广运用PPP的必要性上来说,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社会体制改革决定》两个核心为“依法治国”及“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PPP是实现上述两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以PPP模式进行项目运作,能够从机制上保障政府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提高,达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实现物有所值,通过平滑财政支出,拓宽政府经济发展空间,最终实现绩效财政。因此,PPP的精髓和内涵在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法平等合作,遵循规范、公正、公开的契约精神;第二,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第三,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第四,物有所值,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总而言之,PPP不只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

同时,通过分析其内涵,也可以发现PPP固有的局限性包括:首先,流程全、标准细、耗时长;其次,政府可通过过度承诺掩饰长期债务,增加财政风险;第三,如果在模式中设计不当、交易结构不合理、采购竞争不充分、监督不到位,则很难实现风险的真正有效分散转移,影响项目执行;最后,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在采用该模式之前,需要完成市场测试(即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力评估,谨防PPP滥用。

二、建立合理的PPP模式风险管理机制

PPP项目本质是政府向社会资本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其风险是多方面的,涉及法律政策调整、组织协调欠缺、融资不到位、运营收入不足、政府违约等多项风险。因此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项目顺利运营、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至关重要。

提升PPP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首要措施是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一个PPP项目涉及项目识别、准备、采购、运营、移交等五个环节19个节点,第三方专业机构可在其中发挥专业顾问(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或技术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设计交易结构等)、财务顾问(进行资产确认、会计处理、物有所值定量分析等)、采购顾问、融资顾问、法律顾问(合同起草谈判等)等五大作用,且鉴于其相对政府与社会资本两方的中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风险;市场准入;风险转移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 A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概述

(一)政府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大多为大型或特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项目投资大,风险大,项目建设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项目失败,带来的将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代建制模式

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是结合我国实践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投资效率高、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委托关系复杂。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代建制符合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因而在国内各省市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但是,随着代建制度的实行,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模式的风险来源

项目代建风险自代建合同签订之时起就存在,并贯穿于整个代建服务行为过程。

(一)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法律环境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实行业主、设计、勘察、监理、施工“五方负责”制,各方的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已经相对固定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中有明确的规定。而有关代建制的内容,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尚属空白,仅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相关的规定。虽然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和大型基础工程建设了一些代建制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但是这也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权威性不够,统一性不强。

相关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除相关的法律尚不健全外,有关代建制的配套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

第一,对于代建单位的资格认定、等级划分和市场准入、清出条件尚未作出统一规定。这就致使代建市场较为混乱,一些代建单位浑水摸鱼,管理能力低下,资金规模不够,人员素质不高,承担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

第二,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措施。无论实行哪一种模式,其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代建单位所带来的风险

首先,由于在正常情况下,代建单位的管理费用是按照项目概算的一定比例收取的,因此代建单位可能会与设计单位、概算评估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串通,提高项目的概算。由于我国现阶段有关代建制度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易使一些官员在概算审批时产生寻租的行为,最终导致政府在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增加。

其次,由于当前在招标环节中,常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为了能够谋求更大的非法利益,代建单位在投标时纷纷降低代建费用,其后,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等一道,虚增项目成本,以求各方都能获得利益,给我国家带来较大的投资损失。

2、合同管理过程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没有相应的委托代建合同示范文本,在具体实施工程中,常常造成项目主体各方之间的责任、权利界定不明,不能合理分摊和控制项目的各类风险。而合同条款的定义与措词等得含混不清,在执行阶段也容易造成合同纠纷。同时由于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设置代建单位的取费下限和严格的支付标准,极易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处于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合同条款的不完整性以及合同约束作用的有限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代建单位可能选择消极怠工和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模式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代建制的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指导规范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很多地方出台的暂行规定都是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为了有效地避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风险,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代建制的基本框架。出台全国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法律法规,为代建制的发展和实施指明行动的方向,法律法规应该涉及防止腐败条款、代建项目终止与中止、代建项目的移交与验收、代建项目报告制度、代建项目执行标准、代建单位的责任与权利、代建项目执行标准、代建项目报告制度、代建工作内容、代建项目工作程序、代建项目类型、代建项目咨询管理费用标准与支付方式、项目代建单位条件等诸多内容,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代建制影响面。

(二)完善代建市场准入机制

代建单位应是根据项目法人需要,具有足够的工程建设人员和建设管理能力的机构,目前来说,建筑市场的代建单位较为混乱。因此,应该完善代建市场准入机制。对于那些不具备资质资格的建筑企业, 应该将其淘汰,同时,及时整合造价咨询、招标、工程监理企业,按照“培育一批、转化一批、浮出一批”的培养原则来培育市场。只有达到相应的资质条件,才能够承接代建业务。

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代建单位从业行为和执业人员资格,必要时还应该制定出其在人员数量、注册资金、专业方面做出具体的标准。

(三)建立完善的奖励与惩处制度

政府应根据代建单位的投资控制合理、优化程度建立奖励与惩处制度,对代建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取用新技术、新工艺,使投资节约、工期提前、质量等级提高的实行奖励;对因代建单位原因,造成工期拖延或工程质量低及超概算等问题,给予罚款,造成的损失由代建单位赔偿。

(四)明确项目各方的职责关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责、权、利”的关系应相一致,只有责任没有权利,将很难发挥真正作用,而只有权利没有责任,也必将会导致权力的失控。因此,项目业主、代建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项目主体应在合同中充分体现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具体操作办法,使整个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责、权、利”的相互统一。

同时,还应改变原监理单位的法律关系,使其从由项目业主聘请,变为由保险公司聘请,这样就可使监理单位,完全独立出来,不再受项目业主的限制,能够更好的实施监理工作。

(五)代建制模式风险的转移

代建制模式风险的转移,可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往往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代建制在我国又尚属起步阶段,大部分代建单位无法承担较大的合同风险和工程风险,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进行风险的转移,对政府投资代建项目实行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保人和保险公司必然会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管,这样就通过市场的手段,加强了对代建制项目的管理与控制,大大的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应建立代建单位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不同的评价等级,实行浮动的担保与保险费率,使诚实有信的企业受到奖励,失信违约的企业得到惩处,这样就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实现代建市场的优胜劣汰,将那些鱼目混珠的代建单位,逐步淘汰出建筑市场。

结语

项目代建服务无法脱离建筑行业环境,更无法脱离市场这一大环境,市场发展经验证明,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不断发展,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识别、管理制度,而且拥有网络化的的风险防控体系。项目代建制是建筑市场的新生事物,项目代建风险的防控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将随着代建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5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过程,其实施受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其他职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性目标、报告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共性,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方法。

从构成内容来看,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体系更为系统全面,它既包括对企业交易事项的经营风险、合规风险以及财务报告风险的管理,也包括战略风险、运营模式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的管理,它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延伸和发展。因此,企业应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下,对企业业务循环和作业流程进行梳理,识别、评估相关风险,有针对性地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流程,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价值增值责任为主线的内控体系框架。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加上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因此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对施工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防范各种风险,也有利于协调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将企业发展、风险与回报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二、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为什么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确定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项目周期性长、协作关系复杂、流动性强、露天作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风险的表现形式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无论是项目初期的投标决策还是项目结束的竣工验收交付与决算,在合同管理、经营承包模式、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种风险隐患。因此,除了实现提高经营效率、维护资产免受损失等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还需要综合考虑风险、质量、安全等多种元素。本文认为,在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工程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严格制定质量和安全技术规范,合理设计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严格实施、全面监督和及时改进,其内控目标是在符合施工企业质量验收标准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项目施工成本、合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降低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为实现机械物资等项目资产的安全性、项目信息的客观性提供合理保证,最终提高施工项目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企业战略目标。

(二)控制谁———内部控制的对象和层次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在企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中应贯穿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业务和交易事项中。也就是说,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整合企业人员、资金、物资设备等各项资源,通过风险控制点的设置和内控制度的安排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业务,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活动及其增值过程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对象。因此,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应涵盖从合同签订阶段、前期策划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到工程终结阶段的所有业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控制和流程层面控制。组织层面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制定、颁布及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安全、有效运行,包括:企业管理层决策程序、企业基本会计制度、主要经济事项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流程层面内部控制,它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战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用的控制,根据施工企业实际情况,施工企业主要围绕着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分包、合同签订、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资金管控、工程价款结算等等业务建立控制措施和程序。根据企业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应对企业的重点交易事项和高风险环节予以特别重视,并把其作为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业务,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方案,以适当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

(三)如何控制———内部控制的构建步骤

在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和对象的基础上,可以按以下步骤构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1)识别和分析企业风险。通过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董事会、管理层和专家集体讨论、判断和鉴定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及其来源和性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专家打分法、敏感性分析法等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程度、风险等级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各项风险的大小及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从而为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2)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根据相关的准则、指引、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将控制点嵌入生产经营活动,以规避、降低和控制可能的风险。(3)监督和评价。定期检查、严格监督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相关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控制风险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及时纠正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风险管理导向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构建

—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施工项目主要业务阶段为:(1)合同签订阶段:包括市场调查、施工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等;(2)前期策划阶段:包括投标交底与合同评审、选派项目经理与组建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等;(3)工程施工阶段:主要内容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具体包括资源(人员、材料、机械)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4)工程终结阶段。主要内容是工程施工验收、决算、签署工程回访保修证书、建筑物使用说明、工程移交、施工项目管理总结评价等。工程施工是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其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工程施工阶段为例,探讨内部控制构建框架的具体实施问题。

(一)构建内部控制对象和目标

施工阶段内部控制属于流程层面控制,其控制对象是投入机械材料和劳力进行施工并形成工程实体时的一切业务活动,结合其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目标既应当与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目标一致,又应该同时侧重以下方面:一是投资不超过合同价款。通过工程造价控制、费用变更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投资潜力来努力实现实际发生的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工程造价不超过合同价款。二是进度符合合同工期约定。通过工程控制进度计划的制定和审查,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严格施工,对各项施工任务进行实时动态控制,对施工中的问题积极协调和解决,使施工进度能够如期完成,项目竣工时间符合合同约定。三是质量达到验收规范。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物资与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制定审核科学的施工方案等方法对施工环境实施全面、全程控制。对每一个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把关,实现合同约定的施工质量目标。四是安全施工。通过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监理等举措综合治理,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二)识别和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在工程施工阶段,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有:一是成本风险。施工企业成本主要由分包款、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组成。施工中常常出现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主要原因有预算成本执行粗放式管理,不能全面控制成本;工程物资管控力度较弱,对材料使用量的监督流于形式;材料消耗定额核算不准确,不能根据消耗定额和施工进度科学安排用料;施工现场中以班组承包的方式较多,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不熟练、施工能力薄弱的班组存在着施工质量不高、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二是质量风险。质量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然而有的企业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忽略了对于质量的严格要求。由于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强,有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三是安全风险。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侥幸心理。施工现场防护和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致使企业资质降级甚至吊销,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四是工期进度风险。施工企业项目大,周期长,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活动又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存在着不能按时完成工期进度的风险。

(三)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1.成本控制措施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应努力做好成本控制,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首先施工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选择合理的费用分配方法;完善原始记录的登记、审核和保管制度,为正确核算施工成本提供原始依据;修订和审核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资料。其次,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费用控制作为成本控制重点。材料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科学选用机械并对其定期保养,提高机械使用效能;严格审核费用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再次,明确成本考核目标。定期考核成本控制结果,奖优罚劣,并将其纳入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最后,及时了解技术进步信息,采取先进的技术流程降低成本,尽可能地扩大成本控制范围和深度。

2.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问题。首先,在工程施工前期,应根据合同有关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同时将质量控制责任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使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主动参与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日常材料采购、设备管理、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施工方法都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加强对这些风险点的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并对其实时监督。再次,平衡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及工期进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追求成本低,工期短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也不能因为追求质量的尽善尽美而延长工期,超支成本,尽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按时高效地完成工程项目。

3.安全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安全生产的控制要点包括:内外架子及洞口防护、作业面交叉施工及临边防护、大模板及现场堆料防倒坍,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等。具体措施方面,企业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杜绝使用不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教育。其次,施工区域的封闭、脚手架的搭建等安全防护措施应通过监督部门审查合格,特种作业必须通过申请审批方可开始施工。施工中要严格遵循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违章施工作业,从而减少和消灭安全隐患。再次,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要严格落实安全监理责任,加强安全监理。

4.工期进度控制措施

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施工设计方案变更、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故障、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要确保工期进度,企业在施工前应按合同的规定安排科学的施工进度,合理规划资源配置、设备检修、人员培训等工作,做好施工准备;施工中保质保量,避免返工耽误工期;有序做好各工种的衔接和交叉;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者的全员责任体系,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期限,项目经理负责施工进度的统筹和协调;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追踪检查工程的实际进展,如果发现前期计划有不合理之处,应随时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汇报,对施工进度及时调整修正,确保施工任务能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遭遇导致工期拖延的情况,冷静分析问题及成因,及时协调解决工期拖延因素,以减少违约风险。

(四)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6

引言

PPP模式对监理企业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企业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哪些影响因素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哪些因素对企业是不利的,才能有针对的去调节企业投资项目发展方向,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利润。

一、PPP模式下监理企业不利因素分析

1.监理企业不能跟进PPP模式的发展而改变内部工作模式,仅仅停留在项目管理服务阶段,政府和社会公众将监理工作等同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施工监督的错误认识。没有做好进入PPP项目管理服务的内部储备。

2.监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在我国约束监理企业的相关制度已在推行,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企业不能落实监理制度,没有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甚至很多情况下仅仅是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监理企业的监理过程是需要法律法规约束和保护的,但当前我国对监理企业的监理流程相关法规尚不完善,不能对监理流程进行有效的约束。

3.区域性分布明显。建设市场条块分割,保护主义倾向严重。阻碍监理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脚步,这对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长期没有充足的市场资源,一些中小型的监理企业会慢慢消逝,长此以往,监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演变成垄断性竞争,监理项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4.监理企业自身规模、人员配备不完善。监理企业的规模较小,人力资源较为单一,认识配备不完善,现场监理机构被束缚在现场,缺乏专业监理人员和专业设备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可行性测试,内部各专业技能没形成系统衔接。无法适应在PPP模式下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拼凑起来的管理有可能给未来带来灾难。

二、PPP模式下监理企业有利因素分析

1.政府对监理企业定位约束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但在一定程度夯实了监理企业的业务能力,通过政府和社会的间接监督企业的工作行为,促使监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测算质量、安全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有效促进项目实施进度,还能能够提升自身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质量、标准范围的把控能力上,监理企业远比PPP项目公司更有经验。

2.监理企业的工作特点是逐渐深入施工现场,在安全、质量、投资管理上,招商人(政府)更倾向信任理企业的人员,而不是PPP项目公司投资人(兼承包商)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竞争因素。

三、PPP项目中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和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

组成项目投资公司所关注的利益不同,因此他们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理企业带来机遇。

1.招商人(政府)对PPP所关注的是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完工进度。

2.招商人(政府)在PPP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1)招商人会因PPP模式的投资、竞标模式影响,对项目基本信息了解不多,缺少传统项目的控制权,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项目进度和施工质量。当投资人的业务能力差、执行力差、经验不足时,招商人会因可干预性差等原因,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延误施工进度。

(2)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干预了招商人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招商人对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了解少之又少,PPP模式下的竞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一些问题会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会导致一些项目资金结语进入投资人“叩打”,甚至出现采购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结果,传递到最后才能完全体现,导致大量施工损失。

3.招商人(政府)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相关费用失控。在PPP模式下的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采利用的原材料和建设技术等都是由投资人所承担的,一些招商人会采用一些较低廉的原材料等设备建设项目,招商人对项目各环节的费用控制力较弱,若招商人提出修改意见,投资人往往会提出相关索赔费用。

(2)施工项目进度和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PPP模式下的施工项目招商人(政府)是以授权方式将项目建设事责权权交由投资人,因而对施工项目的控制力和监管工作较为薄弱。投资人的利益是由原材料采购、施工环节紧密相连的。不排除投资人(兼承包商)为了多节余费用,而牺牲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情况,导致一些施工项目在验收工作中发现不合格现象。

四、PPP模式下?O理企业经济管理应对措施

1.监理企业领导应重视PPP模式下实施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自设特点,制定完善的组织计划,使之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不仅能及时反映施工项目各种信息和施工进度,还能够是招商人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反应问题,是企业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计划,才能有效避免各种风险发生。

2.提升监理企业自身能力。PPP模式不仅要求监理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运作能力还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人事、机器、技术水平的配备,因此企业应引进专业监理人才和先进的专业机械设备共同完成项目施工过程,以此保障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为企业谋取更多利润。

3.树立现代化经营观念。监理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和PPP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还应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来完善自身的不足,树立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不仅能够实现企业成本效益追求,还能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获取好口碑。尤为突出的是企业现代化营销工作,营销工作作为现代监理企业的生存发展基础,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用利用自身的市场资源和对项目信息的调查,积极充当业主和设计院之间的联系人,在项目前期取得政府信任和依赖,及时获取设计信息,做好标前策划,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突破监理企业的地域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