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生实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见习生实习计划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绿色生态;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绿色建筑”,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合理设计,对于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合理安排,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生态学思想,同样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使建筑与环境成为综合体,为人提供舒适的环境空间。在建筑设计中,将生态学理论知识渗入其中,赋予建筑物以生命的气息,实现建筑系统的生态循环。生态建筑设计是运用科学手段实现建筑设计回归自然,使建筑内外环境中的各项因素合理组合,做到高效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低消耗、少污染的建筑生态环境,以使人们能够健康、舒适地生活。

(二)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1. 生态建筑设计可以使生态环境优化

生态建筑设计促进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是基于自然环境,将生态学融入到建筑学当中,以促进建筑与生态的和谐。通常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自然气候环境,在设计中要做到自然采光,并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北方气候环境下,建筑设计要做到室内冬暖夏凉。建筑结构设计要与地形环境特点相吻合,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选择节能环保材料,不仅会使建筑成本降低,而且还要尊重自然,在楼房设计及和室内设计要根据环境需要进行设计,使建筑与环境有效融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在对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获得生态节能的效果[1]。生态建筑设计并不是对传统的建筑设计的抛弃,而是基于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中融入生态元素,以实现传统与生态创新手法的有效融合。在自然环境下适当塑造人工环境,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生态建筑可以使生态环境循环得到促进作用

生态建筑是对于再生资源充分利用,以降低资源消耗,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建筑设计中,要选择环保材料,并使用可循环利用且性能优良的材料,采用生态技术以满足低碳要求。建筑材料要无毒无害,对于具有一定化学物质排放量的材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能够提供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2]。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时代的标志,进入生态经济发展时代,将生态理念渗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促进良性循环,使自然环境并不会因建筑而遭到破坏,而是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并突出植被特点,使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形成生态文化。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还要注重人工生态环境绿化方式,使被建筑施工中所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恢复,提升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一)建筑设计生态化要回归原生态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生存的居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生活的居所,而是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随着生态理念注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这种生态精神被注入到人与场所之间,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的生态精神得以形成。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就是要使建筑原生态方向发展,促进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双方建立直接的关联。建筑师人们定居的场所,这就要求环境要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即具有可获取的物资材料和水源[3]。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要以自然采光为主,确保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建筑的原生态回归,就是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出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以了解,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在现代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基于回归原生态的需要,建筑师要从生态循环的角度对建筑以设计,注重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尽量汲取原初建筑的设计风格,从中挖掘出合理元素,运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形成生态化的建筑风格[4]。

(二)采用生态技术使建筑环境得以优化

建筑施工中,由于工期长、自然消耗量大,必然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注入其中,就是要引入生态技术,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价值系统进行设计,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建筑能源的循环和自我控制,实现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并以循环方式逐渐展开。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中,要提高各项资源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做到能源有效节约[5]。在所选择的建筑自然能源上,除了依赖于自然环境条件 ,诸如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做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还要使用功能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进行遮阳、保温、隔热处理,尽量选择永恒性能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太阳能、地热能等等,以确保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率低,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循环再利用。

(三)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生态节能措施

建筑设计中,要做好节水、节热,并设计好照明设计。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相应的供水方式,避免供水中存在二次污染。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对于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分开,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以用于环境绿化以及环卫浇筑使用。此外,生态建筑还要使用节水器和节水水龙头。建筑供热面积相对较大,要获得节热效果,就要对废热合理利用。建筑房屋的采暖对于外部的 环境温度极为敏感[6]。根据房屋区划的不同进行供暖设计,可以使废热反复利用。建筑的空调系统根据不同的功能区间进行合理安置,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发起的低碳生活理念,使建筑设计中融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生态建筑不仅实现了设计技术上创新,而且还实现了意识形态与时代的同步。生态建筑在设计中不仅对于建筑的实用性能极为注重,更是从环境保护意识出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设计。从环保意识的角度出发,提高建筑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建筑设计生态化成为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讨 [J]. 中国房地产业,2013(04):238-239.

[2]刘建华,郑明欣,郑舒华. 论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23-24.

[3]孔B宏. 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261-262.

[4]康华.生态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访市人大代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刘军[J]. 天津人大,2013 (03):45-47 .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规划;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138-02

“绿色生态建筑”,其真正的含义为在规划设计建筑的时候,尽可能的借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舒适、自然、无害,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本身在生命周期内也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实现与环境和大自然的共生。

1绿色建筑能源设计之生态策略

①自然通风要充分。借助于自然环境或者智能控制系统改善整个建筑的通风状况,让建筑内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相比于一般的建筑项目来讲,这是一个绿色建筑非常明显的一个方面。在智能控制系统之下,为了影响风在建筑空气中的流通,可以借助于自动风挡系统实现相关的技术目标。

②尽可能的进行自然采光。借助于自然光更好的控制建筑室内的照明环境,比如通窗、中庭或者玻璃幕墙,在这些环境的基础之上,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更好的引入或者阻隔阳光进入室内,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居住环境更加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耗能,节约整个社会系统的能源。

③遮阳系统要智能化。遮阳系统的智能化指的是在设计的时候,借助于智能控制技术,更好的控制建筑本身的遮阳系数,让室内室外的阳光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④降温隔热措施的有效应用。深入地研究所在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对降温隔热措施予以有效的应用,比如可以借助于智能对窗帘或者水幕挑檐板进行很好的控制,进而更好的控制室内的环境,让室内的环境更加的适宜人们的生活居住。

⑤隔热保温性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可以保温的相关措施按照建筑具置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完善,比如对于热桥就可以予以使用,这一目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广泛的使用双层隔热玻璃系统或者房间百叶设施。

2植物系统生态功能角度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①充分结合主要的和综合的功能。每种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性,所以在自然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植物交互生长。在建筑系统内部,绿色植物也才能够更加的适宜化,植物系统也才能够最大化自己的功能。

②坚持系统性。植物系统只有更加的与整个建筑相统一,建筑本身才能够被视为更加的绿色化、生态化和和谐化,组织设计建筑的时候,包括场地、、室内环境,建筑本身才能够真正融合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建筑才会更加的经济、有效、生态、美好、和谐并且统一。

③坚持适地适树。每种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性,所以在自然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植物交互生长。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因为所在区域的不同,就需要具备不同的功能,只有按照区域的要求配置适当的生态植物,绿色建筑会更加的名副其实,植物系统也能够对整个建筑产生更大的功效。

3引进绿色生态策略到交通道路系统设计中

①交通出行及交通管理。绿色出行包括了借助于自行车、公交车等等交通设施外出,鼓励绿色出行的交通理念有助于降低市容环境的污染度,有助于降低公共交通设施的负荷;政府如果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交通设计,优化交通物理条件,对于建筑而言,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生存条件的话,建筑的生态策略就会更加的富有时代的理念性。

②景观及空间设计。所谓将空间、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其实质就是建筑的生态化规划,按照具体的运营交通系统的不同,按照具体的绿色生态体系的不同,整个城市如何能够更加自然、人性、真实的布局起来,这是必须要深入考量的所在。

4将环境系统引入绿色建筑生态设计中

①设计要充分地考量风力的影响。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来讲,风环境的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尤其如此,借助于对风环境的良好使用,可以更好的控制建筑的布局和格局,实现良好的建筑风环境。

②最大化风对建筑热环境产生的各种积极影响。地理位置本身的不同会直接的影响到建筑对风元素的利用,在规划建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同季节下所在地区的风因素。比如,如果为湿热带地区,夏天就可以借助于风的因素降温、除湿、改善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如果为干寒地区,冬季强风就可能使得结构要具备很好的保温性能,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降低热能的损失,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控制通风。

5水环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规划设计

①建筑规划和水环境。在规划建筑小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水环境包括了雨水、污水、自来水等等,对这些水因素如何进行输送、排放和处理,这需要得到认真的考量,相关的设计必须要能够符合整个建筑规划,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②建筑结构和水环境。对于水的径流和整体的质量而言,建筑屋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沥青屋面就会产生很严重的污染,如果建筑本身包含了屋顶花园,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相应的热岛效应,也需要认真考虑本身的设计。

③建筑和场地水。场地水,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雨水,污水,池水等等,如何对系统中的这些水因素进行科学稳妥的处理,在生态建筑系统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考虑的因素。场地水的环境一定要能够适应建筑的整体风格,一定要能够与建筑中的其他因素相协调,比如具体的位置,具体的水质,具体的形式等等。

④园林景观和水环境。在园林景观中,一个必须的因素就是水,水不但能够让整个园林景观活起来,亮起来,还可以更好的促进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和美化。植物灌溉更加需要美化供水渠道的设计,在这个渠道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节水技能,还需要保证供水的质量,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和思路需要得到更好的组合和优化。

6声环境与绿色建筑设计

①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声环境策略设计。在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借助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成果,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声因素予以抑制或者消除,营造更加健康快乐舒适的环境。

②营造科学合理的声环境模式。人本身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借助各种不同的条件将大自然的声音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建筑必定能够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比如可以借助于绿色植物,将交通工具产生的各种噪音予以降低或者消除。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资源本身的短缺性能也越发的明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生态建筑,在新的世纪,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绿色生态建筑必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应用前景,尤其是伴随着相关材质的出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绿色生态建筑必然会成为时代中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9).

[2] 初操,钱宜伦.2000年小康住宅[A].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

建筑材料[C].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3] 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1999纤维水

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晓瑞.非典的启示――论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华中建

筑,2004,(3).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产实习;多元化;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26-03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1-3],包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校企双赢的实习模式等,以期不断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研究、探讨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方法策略和实习模式[4]。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当前形势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并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了实习过程中的个人主动化行为[5],取得了满意的实习效果。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带队教师,笔者积极参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现就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与实践情况进行初步的总结,以期为兄弟院校的生产实习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中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新形势下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生物技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多个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先后与省内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项制度,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团队。但是,生产实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提高实习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习时间的制约。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为期8周。目前多数企业的岗前培训期为3个月,因此1―2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企业来说较为尴尬,很多企业由于实习时间短而不愿投入太多的资源,不会给实习生提供正式的培训,更不会将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做一些技术性含量较低的工作,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

2.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考研的学生大约占50%,第7学期正是学生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部分考研的学生认为生产实习耽误了复习考研的时间,使实习和考研形成了矛盾对立,部分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进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据调查,有些高校为了满足学生考研的需求,以散点实习的名义使生产实习名存实亡。我们也曾经尝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期望学生能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散点实习没有带队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更希望通过散点实习来逃避生产实习。

3.没有形成从实习到就业的良好机制。以往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企业都集中在陕西(以西安为主),既有民营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包括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实习模式。一些被有吸引力的企业选留的实习生,往往在实习之前就已经决定考研,而一些准备就业的学生,却在最初就没有获得在优秀企业实习的机会,因此,即使很优秀的企业也没有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二、制约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基于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剖析。首先,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而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部地区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目前,陕西省尚未形成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群,尽管对口实习单位是生物相关企业,但并不是真正的现代生物技术高新企业,没有展现出吸引学生的魅力。其次,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来看,考研的学生和就业的学生大约各占50%。由于受到师范院校的影响,在50%的就业学生中又有一半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由此可见,本科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多元化的。我们以往的实习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的最终意愿,除了个别企业通过严格的面试选留实习生外,其他企业都是随机分配实习生。因此,单一的省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是造成实习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客观原因。

三、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实践

自2014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陕西师范大学在实习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将实习基地向苏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2014年首次在省外开展生产实习,所选择的企业能够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先进方向,企业本身应该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以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苏州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主要从事基于RNAi技术的纳米基因药物研发和相关试剂生产,是现代生物技术企业的优秀代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我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2014年首次安排我校生物技术专业18名学生在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生产实习,将工程实验室发展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至此,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即,地理位置上具有校内、校外、省内、省外等多样性,实习基地在性质上又可划分为科研为主型和生产为主型。

2.突破以往为期8周的单一的实习模式,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2014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首次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由于企业自身的魅力,领导对实习生的重视,学生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8周的生产实习后继续留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2014年实习的学生(2015年毕业)有4人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截止目前,2015年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已有5人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功创建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目前,我校已在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就业基地”,连续2年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使“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实习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3.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由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的40人增加到80人,因此实习基地的数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自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基地。一般情况下,拟就业的学生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拟考研的学生以校内实习基地为主;拟就业的学生以生产企业为主,拟考研的学生以研发企业为主,等等。这种有效的对接使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和满意度大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习与考研的矛盾、实习与就业没有关联等相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自2014年起,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等具体举措,建立了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取得了满意的实习效果。在每年召开的实结大会上,我们会通过匿名的方式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实习生未来职业意向,是否继续攻读研究生,对实习单位是否满意,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自2014年实施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后,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由原来的大约70%直接上升为95%左右,其中位于苏州的省外实习基地和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2年来一直保持100%的实习满意度,且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生产实习使理论知识得到了深化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提升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团队意识,约50%的学生认为在企业的实习提高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认为实习提高了他们未来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占到约50%。由此可见,我们所探索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符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不仅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多元化生产实习的保障措施

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同时还必须依托优秀的现代企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具有责任感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从实习计划、规章制定、安全教育等各个环节认真筹划和落实,才能确保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取得满意成效。

1.企业重视是根本。选择实习基地时,除了考虑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规模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度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现有的规模和影响力,而是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员工思想中的理念以及员工在企业所营造的工作氛围和感受等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内涵对实习生的渗透直接影响实习质量和效果。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度是企业文化内涵的一种直接体现,企业越重视实习,为学生提供越多的培训机会,学生越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更是离不开企业的高度重视及优秀的企业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渗透。

2.完善的实习培训教材是保障。实习培训教材是指导学生顺利开展生产实习的重要参考,为此,我们与多个实习基地合作编制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培训教材,不仅包括实习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考核方法、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还包括依托各个实习基地的企业介绍、教学大纲、岗位职责、技术原理、操作规程等。从实习动员、安全教育等多个环节进行周密部署,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前不仅对企业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企业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也已经提前熟悉,为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关键。一般认为,专业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6]。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下,还有5%的学生对实习不满意,这5%的学生几乎同时对实习指导教师表现出不满意,即实习指导教师是影响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应发挥多重作用,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在专业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因此,加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

五、结束语

基于多元化实习基地的建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习生毕业后去向的多元化与实习基地多元化的有效对接等具体举措所建立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有效解决了当前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实习满意度低、考研与实习矛盾对立、实习与就业完全脱节等突出问题,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实习模式可以一直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所有学校或所有专业,因此,每个学校或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不断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实习模式。我们也将在现有的多元化生产实习模式下继续探索总结,以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和学生实习满意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和完善适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系统化、最优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彦伟,陈万光,押辉远,等.校企结合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实践与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8):69-71.

[2]陈敏,王慧中,王伟,等.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和实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32-33.

[3]唐文武,吴秀兰.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204-205.

[4]李焘,屈新运,林文媛,等.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1,(01):277-278.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兼职;高校;基地化管理;创新实践;模式

当前,大学生校外兼职日益升温,大学生校外兼职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 大学生校外兼职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兼职大学生中存在着不能正确处理学业和兼职之间关系,荒废学业的现象; 还有一些大学生接触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本来功能多样的兼职行为成为一个令管理者担忧、不倡导的活动。虽然2007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并对校外兼职做了一定指导,可是由于大学生兼职的复杂性、风险性,以及并无相关可靠的方案进行推行和管理,导致了高校采取了对大学生兼职不支持、不关心、甚至反对、禁止的态度。这种消极处理的现象只会让大学生兼职走向畸形发展,对大学生成长也是极不利的。而目前针对大学生兼职的研究又非常少,而且多集中于针对表层现象的反映,提出了部分问题,但并未给出可靠、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兼职基地化管理模式探析解决大学生兼职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简析

1、社会实践的诱惑

市场机制下的大学生不再由国家包分配,而是完全以自主择业为主。有了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就有了压力,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后和很多人去竞争同一岗位的境地,这是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原则,在象牙塔内的校园也无法避免市场经济的浪潮。在市场转轨时期的中国文化资本的回报与收益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并不意味着必然获得较多的资源与机会。同时可能还需要社会网络、交际等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许多从事兼职活动的学生所希望得到的。大学生迫不及待去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提前获得先机。

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每一个学生,也使过去受到政策保护的大学生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他们开始从以往静等毕业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参与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去,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必须明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道理,而走上社会从事兼职活动无疑是他们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更加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参与到兼职其中。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在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兼职工作与学习产生了冲突,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受到了影响,而专业知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发展。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选择实践操作,还是选择专业课程。事实上,大学生做兼职是很辛苦的,要想做到学习与兼职两不误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生兼职所从事的工作,不少具有相当的工作强度,包括体力方面和智力方面。有些学生由于精力消耗太多,把学习和兼职本末倒置,常常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有时,当兼职与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一些学生会逃课去做兼职,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再者,由于缺乏指导,学生的时间没有得到很好地规划,时间的有效使用率非常低。因此,很多大学生在从事兼职过程中,造成了或知识缺失或大学友谊缺失或实践能力的缺失,鱼与熊掌均未得到。

3、经验不足,兼职之路充满荆棘

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关阅历,让其在没有合适的途径寻找兼职工作,只能找盈利性的中介,而这些中介往往是不能保证大学生权益的。由于缺乏经历,不能够处理好与兼职企业、机构的权益关系,以至于被隐性条款欺诈。由于兼职的意外发生概率相对校园较大,这也是大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而且由于兼职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不能够适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切导致了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并没有一帆风顺,甚至是伤痕累累,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实践锻炼,而且让自己的身心、权益受到损害,并无法获得相应补偿。据调查,有些学生甚至在兼职过程中,由于不辨是非,被不法分子引诱误入歧途,使其成为犯罪工具,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和亲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4、“三不管”的个人行为

由于大学生管理上的困难,造成了学生所在高校并没有相关具体管理机构和管理条例。而政府由于和大学生并没有直接相关,而且相关法律的出台也未受到重视,所以社会层面也是任其发展。社会层次的关注就更少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兼职是持怀疑态度的。

二、对大学生兼职的反思

1、兼职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实践模式

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完成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这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此共识不相契合的是大学生所能选择和参与的社会实践机会非常少。据相关调查显示,各高校对社会实践机会开发组织的非常少,对于人数庞大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实践机会几乎是杯水车薪,而且已开发的实践机会也多虚于形式,比如组织去外地考察,视为旅游出玩。在这样的社会实践缺失背景下,如果能控制和管理好大学生兼职,不仅避免原有大学生兼职中问题的出现,更加充实了大学生实践体系,使学生得到更加实际有效地社会锻炼!

2、大学兼职良性可控

目前大学生兼职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无序发展。从面上看控制、管理的难度非常大,但是,从深层原因研究,这种行为是完全可控的。究其自由无序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到是缺少必要的管理(约束)和正确的指导所引起的,这正是高校管理方的缺失。如果高校能在此方面采取相应的行动,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建立兼职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利用高校管理学生的自身优势,相信大学生兼职完全可以良性、可控、蓬勃发展。

3、大学生兼职只可疏导,不可强堵

由于锻炼能力、经济支援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对兼职的渴望非常大,他们对参与兼职活动的热度很高,如果高校管理方采取禁止或其他消极的管理措施,只会让大学生自主完成兼职的现象更加泛滥,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也就更加普遍,产生的不良影响就愈加严重。正如决堤之水,应以疏导为主,决不能一味强堵。

4、兼职需要在关注下成长

大学生兼职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是个人的行为,其实,在兼职中他们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兼职时间上把握不好度,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道采取如何的方式应对,兼职的优劣不知道如何辨别等,可以说他们是孤独的战斗着,如果能在他们兼职的过程中给他们以关注、监督、指导,他们的兼职行为也就不至于造成那么多的不好结局。

三、基地化管理模式分析

在大学生兼职不可禁止又不能禁止的情形下,作为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主要负责方,高校的确应该作一反思,应该切实重视大学生兼职问题,不能按之前的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对于大学生兼职要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导。在经过几番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基地化管理模式是解决大学生兼职的一种创新、有效的解决办法。

兼职基地化管理模式是高校以勤工助学中心为依托,组织有关人员寻找有意向进行合作的企业并进行考评,合格后便可实行兼职实践基地合作(学校作为用人单位的人才基地,用人单位作为学校的兼职实践基地,定点定向的进行人才输送)。并在兼职实践过程中,校企两方保持良好的沟通,由企业及时对学生的兼职实习情况进行反映,学校制定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从而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双方各自应严格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大学生兼职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响应了国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号召,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兼职实习基地在兼职工作的规范和优化、拓宽学生兼职范围和实践长效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兼职基地的建设也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人才,满足其用人需求。并为大学生建立实践档案,记录大学生每次兼职经历,加以鉴定,成为大学生实践经历的有力证明。

合作模式是,高校可在学生处或者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下设由专门教师指导,学校提供管理和支持,管理学生自发组织的兼职管理服务机构,以具体完成兼职工作的管理和运行工作。在必要时,通过相应部门行使权限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引导,如学生处对学生的管理权限,教务处的弹性学分权限,团委的社会实践管理权限等。这样的管理可以使用弹性管理方法,可直接管理或利用学生兼职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于兼职用人机构,可在某些需要学校给以帮助的方面酌情予以合作或支持。

兼职用人单位为兼职基地提供岗位支持,薪资支持(酌情,合理)。如果双方均有意愿的话,可以有进一步合作,如志愿岗位等。与高校兼职管理机构合作对兼职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和对学生负责以及做好安全等保障。

在学生管理机构方面,需要先做好兼职意向学生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可以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定期评选出在各个领域优秀的市场兼职人员,并做好“人才数据库”建设,以期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并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将所有有兼职意愿同学的简历收集起来,根据院系、专业进行分类,加强对兼职人员的管理、评定。此外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兼职培训,让学生分享更多的兼职经验,获得更多的兼职知识,提高兼职能力。针对企业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可采用的人才输送模式有:在建立校内有意向兼职大学生信息库的基础上,可采用直接招聘模式、派送模式、校方推荐模式、针对性培养模式等。而兼职学生,则是遵从相应管理方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邓文娟,杜营营.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社会兼职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3.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网络;嵊州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C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嵊州市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办公及软硬件设备建设情况

嵊州市统计局机房按照标准机房修建,使用面积约20平方米。市局拥有微机服务器6台,个人微机29台,笔记本电脑14台,打印机13台,路由器2台,网络交换机4台。市局已实现人均1台台式电脑,同时每科室至少拥有1台笔记本电脑、1台打印机。采购并安装了网络防火墙、网络版杀毒软件及服务器用于保障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

1.2 网络建设情况

嵊州市局以专线方式接入国家统计局主干网,拥有因特网、政务网、统计专线三条光缆,并通过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做好内外网的隔离和安全工作。经过多年发展,三条光缆由最初10M扩容到20M,远期计划升级至50~100M,同时,乡(镇、街道)统计部门采用VPN拨号方式接入统计专线,实现了统计专网对县乡两级的覆盖;建成了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和统计视频会议系统两套视频会议系统,均实现省、市、县图像声音的双流传输,以及国家到县视频转播功能。

1.3 统计应用软件使用情况

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的开展实施,解决了以前统计软件多、乱的问题,也减轻了基层人员的负担,使统计软件应用进一步规范化。2008年,根据省统计局统一部署,将各县市区、各专业的统计直报系统整合,统一使用杭州中科软件公司的直报系统。2011年底,企业一套表平台开始试运行,嵊州市的“四上企业”(规上工业、限上贸易、规上服务业、有资质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移入了全省的企业一套表直报系统,2012年底直报系统并轨,经过整合梳理,2013年2月开始,嵊州市把企业一套表外的专业内容陆续纳入了全市统计直报网,截至2015年底,嵊州市所有的专业和大多数的数据处理工作全部得以在企业一套表系统中处理。

1.4 网站建设情况

嵊州市统计局于2007年开通网站,向社会大众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公布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方便单位与个人对统计数据的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站开通以来,访问数量超过5万次。2010年网站申请了符合政府部门规范的域名,并通过了ICP备案。2014年,网站整体迁移至嵊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使其符合政府门户网站的要求,同时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

2 嵊州市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统计人员电脑应用水平整体偏低

首先,基层统计队伍不够稳定。统计工作涉及经济社会三大产业的90多类,各行业之间统计方式、统计报表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对统计人员的专业性、连续性要求较高。但基层统计机构,尤其是乡(镇、街道)和企业统计人员流动频繁,上级业务培训频率远远不及基层统计人员更换频率,造成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技能较低。其次,基层统计部门缺少专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人员。很多基层负责计算机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而且还兼有其他工作,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缺乏深入了解,只能及时解决一般性的技术问题,而对于复杂的、系统性的、配合性强的技术问题,就有点力不从心。再次,不少统计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主要表现为随意浏览网站、用私人邮箱传输重要数据资料、不会定期修改密码、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电脑上处理统计工作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网络犯罪等情况发生,导致统计信息被窃或丢失。

2.2 信息化资金投入依然有限

要实现统计信息化,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能是空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较大投入的项目,且费用、项目繁多,如机房改建、扩建,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信息系统安全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外置设备购置等;同时为了保障统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还需要投入配套的经常性经费,包括培训费、系统运行维护费、网络通讯费及硬件更新费等。嵊州市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工作,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投入10万元用来进行设备购置升级、网络维护、但由于过去在机房建设、软件开发和业务培训方面欠账较多,信息化建设资金依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资金来源不足,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或普查经费,客观上也造成了资金短缺。

2.3 统计数据的获取和应用不足

一方面,统计部门仅限于对自身数据的整体把握,而对其他部门数据缺乏有效的获取途径,比如:社会民生、环境资源等方面统计数据分散在众多行业部门,目前仅仅依托部门“碎片化”统计和季度或年度的部门数据交换,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数据共享体系,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目前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软件的应用只是对报表进行简单的审核、汇总、打印,深层次的平台应用开发(如统计数据分析软件)相对较差。统计数据在软件应用上还存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为当地政府提供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咨询服务。

2.4 统计软件开发存在弊端

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硬件的投入只是基础,统计系统和应用软件才是信息化的重点。但在一些软件开发过程中,统计专业部门与软件开发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程度还不够。一方面,统计专业人员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人员对现有的统计流程、需求不够了解,无法为统计人员做好参谋。这导致统计专业人员在开发之前没有提供详细的需求分析,反而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修改需求,同时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无法提供更多的测试和修改意见,甚至由于需求变动过大,超出设计架构,最终导致前期的软件开发工作推倒重来。这个问题在每年年初新统计制度上线时最为突出:各专业在新统计制度征求意见和测试时“无话可说”,当新统计制度启用之后,各专业的问题和要求犹如火山爆发,蜂拥而至,软件开发公司和数管中心工程师们加班加点都无法满足其需求。总之,统计人员不懂软件,软件人员不懂统计,二者的合作没有实现1+1>2的目的。

2.5 统计网站管理落后

与其他政府网站类似,统计网站存在内容少、更新慢、数据少、统计分析不足、调研报告少、版面不美观与点击率不高等问题。“嵊州市统计局”网站开办至今,日平均访问量仅为16.5次,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对外宣传的作用。

3 加强嵊州市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具体举措

3.1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信息人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应加强统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及深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制订技术培训规划,把培训列为日常工作之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为统计系统打造一支既精通信息化技术,又掌握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工作真正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3.2 多方位落实信息化资金,夯实信息化设施建设

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应当参考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抓住开展大型普查、电子政务等机遇,争取上级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解决统计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

3.3 加快软件开发和应用,发挥信息化作用

一方面,建立一个共享的数据交换平台,不仅有利于统计部门开展工作、政府科学决策以及部门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高效、快捷、实用的政府服务,促进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统计资源,改变目前统计信息化“路”(硬件)修好了,而能够上路行驶的“车子”(软件)却还很少的现状。应当进一步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采取独立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加快软件的开发速度。

3.4 加强统计网站建设,打造宣传窗口

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统计行业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针对目前网站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进行网站改版,重新规划网站布局和栏目设置,加强数据、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功能,同时优化布局,减少访问层数,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制定网站数据制度,落实责任,做到网站内容及时更新、统计数据常态化。

见习生实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筑;安全;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76.7 文献标识码:A

1石油化工生产的物料的主要特性及其影响

1.1易燃易爆性

石油化工生产中从原料到产品,包括工艺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体、溶剂、添加剂、催化剂、试剂等,绝大多数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它们多以气体和液体状态存在,极易泄漏和挥发。尤其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条件苛刻,许多加热温度都达到或超过了物质的自燃点,一旦操作失误或设备失修,便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另外,就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看,在许多生产过程中,物料还必须用明火加热,而日常的设备检修又要经常动火,这样就构成一个突出的矛盾:既怕火,又要用火。再加之各企业及装置的易燃易爆物质储量很大,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发生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

1.2高毒害性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其中,有许多原料和产品本身即为毒物,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学性物质也多属有毒的,在生产过程中因化学反应又生成一些新的有毒性物质。在设备密封不好或设备管道腐蚀,在设备检修、操作失误、发生事故等情况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便迅速外泄并污染作业环境。如果防护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发生中毒事故,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此外,在生产操作环境和施工作业场所,还有一些有害的因素,如工业噪声、高温、粉尘、射线等。对这些有毒有害因素,要有足够的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否则不但会造成中毒事故,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即便是在低浓度(剂量)条件下,也会因多种有害因素长时间对人体的联合作用,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职业性疾病的产生。

1.3强腐蚀性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腐蚀性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一些强腐蚀性介质,如硫酸、硝酸、盐酸和烧碱等,它们不但对人有很强的化学性灼伤作用,而且对金属设备、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其二,在生产过程中有些原料和产品本身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如原油中含有硫化物常造成设备管道腐蚀;其三,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新的具有不同腐蚀性的物质,如硫化氢、氯化氢、氮氧化物等。根据腐蚀的作用机理不同,腐蚀分为化学性腐蚀、物理性腐蚀和电腐蚀三种。腐蚀的危害不但大大降低设备使用寿命,使设备减薄、变脆,承受不了原设计压力而发生泄漏或爆炸着火事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建筑物本身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如钢筋锈蚀、混凝土结构疏松,而失去其耐久性。

2石油化工建筑安全设计

2.1防毒害设计

依照以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做好防毒防害,及生产场所的卫生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毒害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石油化工建筑的防尘防毒,应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的工艺、技术和材料,防止粉尘、毒物的泄漏和扩散,保护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采取有效的卫生和防护措施,减少人员和尘毒物料的接触,防止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石油化工建筑的噪声控制。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并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声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建筑的防毒害设计应包括: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车间布置中的防毒害控制等,并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设置必要的卫生用室、生活用室和女工卫生用室。

2.2防腐蚀设计

由于石油化工项目腐蚀范围广、介质种类多、腐蚀形式复杂,所以,防腐蚀设计应充分贯彻按介质的性质分类"集中布置、局部设防",并遵循预防为主、防护结合的原则。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施工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选择防腐蚀措施。

1)总平面布置中,宜减少相邻装置或工厂之间的腐蚀影响。生产或储存腐蚀性溶液的大型设备,宜布置在室外,并不宜邻近厂房基础。

2)在有利于减轻腐蚀、防止腐蚀性介质扩散和满足生产及检修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的形式以及设备、门窗的布置,应有利于厂房的自然通风。设备、管道与建筑构配件之间的距离,应满足防腐蚀工程施工和维修的要求。

3)防腐蚀设计应根据介质的性质、含量、作用程度和防护层使用年限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在使用中经常维护。

4)材料的选择,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使用部位的重要性,施工的可操作性,材料供应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5)建构筑物处于干湿交替环境中的部位,易加剧腐蚀介质的积聚、浓缩,应加强防护。

3石油化工建筑安全设计思路探索

在今天,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不再认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是工业发展、社会繁荣、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工业厂房也不再是容纳人与机器的"容器"。现代石油化工建筑设计应该是创造满足特定生产要求的空间,满足人们安全、健康与环境轻松、高效、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工业建筑是带有严格的生产功能要求和空间特征的建筑类型。自工业革命以来,从传统工业到当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工业生产门类众多,从传统重型工业到现代化轻工业、石油化工业以及当今以信息化产业、计算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科技研究、生产行业,其生产工艺、流程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特点,对厂房的空间、平面布局、设计荷载、采光通风、室内温度、湿度、洁净等生产环境的设计要求也极为不同。因此,在工业建筑安全设计方面,应充分了解生产工艺特点以及生产设备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人员的身心健康对工作场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从总体到细部的设计流程。

结语

一般来说石油化工建筑除了有若干个生产车间外,还要有生产辅助设施,如辅助生产用房、锅炉房、水泵房、仓库、办公室及生活用房等。其基建投资多、占地面积大,而且受生产工艺条件的制约。厂房的设计除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外,还要为广大工人创造一个安全、卫生、劳动保护条件良好的生产环境,这就要求石油化工建筑安全设计(包括建筑构造设计)要符合国家、地方的有关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做到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施工方便。

同时,健康、环保、体现人文关怀应成为石油化工建筑安全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尊重人的心理感受,努力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创造方便、安全、舒适且能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作空间,最大化的发挥人们的效率,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余华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务[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