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的目标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1

一、充分认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坚持从思想政治的课程教育和课堂教育向文化认同的方向逐渐转换,并逐渐呈现一种趋势性。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加重视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途径。当前,多种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文化认同程度方面承担着更重的任务,并且始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贯穿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在这其中,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重点围绕文化认同理念的传输、文化认同价值体系的构建、文化认同方法原则的坚持等关键环节展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国际著名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原理,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组织等角度组织和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逐步挖掘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转换的重要意义。坚持创新思维方式,积极拓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二是,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是满足在校学生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不断出现,严峻形势要求必须坚持目标视野方面的研究,积极作出合理的回应,确保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符合时代要求。

二、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方式方法

在高等院校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文化认同转换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要坚持一定的转换原则和转换的科学方法。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文化认同转换的理念。充分揭示文化认同的文化本质和文化概念,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文化认同转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实践的客观产物。要更加注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文化认同转换的文化阵地建设,搭建起先进文化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的坚实平台。要及时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转换的方向指向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材、环境的客体作用。要充分认识到经验教育和课程教学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前者更注重将课程教育作为教师、学生的主体以及教材、环境的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科学合理改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布局,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两者的教学相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更高层面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研究的重要意义。要认真搭建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中文化认同转换的显性课程教育教学的渠道,进一步彰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视野,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将在校学生的学习性质赋予知识性、价值性等诸多内容,进一步合理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充分展现出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要积极拓展目标视野,更加关注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契合点,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层面和体系之中来考虑。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2

关键词:法国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设置;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9-03

在法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提法,也很难用一种我们通常的尺度来比较、衡量,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1]我们如果以这种价值存在来进行反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法国不仅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而且“以分散化的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传递社会道德观、伦理观和政治观”[2],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法国是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教育阶段呈现出差异性。

1.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化

法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是培养责任公民,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和计划,对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授课进度和课时安排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建立在学生不同道德认知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主要讲社会民主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生活规俗和道德行为、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责任、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学阶段以公民教育(éducation Civique)为核心,主要以合科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是“历史、地理和公民教育”(Histoire、Géographie、éducation Civique)合科,简称GECH,高中阶段是“公民教育、法律和社会”(éducation Civique、Juridique et Sociale)合科,简称ECJS。

2.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由化

法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公民教育的结束,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目的和宗旨也反映了整个公民教育的最高追求。

法国高校有自治的传统并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1896年7月10日几乎不公开然而很重要的一项法令。该法令给大学命名,赋予大学以世俗性质和某些财政自,还赋予大学以教学自由,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独立性。没有这些独立和自由,法国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难有真正的科学和研究得以生存。”[3]1968年11月,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即富尔法案),确定了改革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学科相通”的三大原则,“开辟了法国国民教育的未来,把教育置于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之中,开始了一种新的大学观念。”[4]1984年1月,密特朗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根据相关条款规定,大学内设置校务委员会、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等3个部门。大学的管理,通过校长的决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科学审议会和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得以实现。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纲和要求,而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由大学内部的管理机构自行制定实施,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法国没有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度,高校也没有材,教学用的讲义由教师编印,在课堂上散发以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备考,教师拥有较大的自由酌定权。

二、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核心目标。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度关联性,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有机渗透融合。

1.课程的基本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政策围绕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提高法国全体青年男女的普通教育水准;使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国家的需要;学校应当培养公民。因为“现代法兰西共和国同我们前辈所处的共和国一样,不能没有热爱共和国的原则和法律的公民,这就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5]1989年《教育指导法》规定,高等学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明天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场所。适应性、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迅速变化及职业化与普通文化之间的平衡,应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准则。”同时,高校应“通过继续教育促进人民的培训与就业资格水平的提高……促进地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培养责任公民,使之具备共和国推崇的平等、博爱、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信条,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具备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青年人顺利融入到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中,消除和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标。

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法国社会各界与政府达成的共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乃是道德和哲学的教育”。[6]1968年《大学方向指导法案》还明确规定:各政治派别可以进入中学和大学讨论政治问题,但不得进行一面倒的宣传,不得张贴标语,不得妨碍教学和科研。故此,高等学府从未远离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2.课程的具体目标

近年来,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质性发展,其发起者和参与国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科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提出了《调整计划》,即《le projet Tuning》,针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提出了三类要求:[7]

一是工具能力。包括分析和概括能力、组织和计划能力、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重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知识、母语写作交流能力、掌握第二外语、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和分析不同来源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跨学科团队工作能力、与其他领域专家交流能力、对多样性与多元文化价值的认知能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感。

三是系统能力。包括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对异国文化习俗的包容力、自主工作能力、设置方案能力、具有首创和企业精神、重视质量、追求成功。

3.课程的核心目标

法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责任公民。在西方的语境中,公民是历史、逻辑、现实三位一体的概念。[8]

“公民”一词从古希腊形成之初直到近代,都是有资格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自然人的特定指代,它直接反映着与国家的关系。现代公民概念的确立并深入人心是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以宪法的形式巩固其成果紧密相联的,“定义公民概念,界定公民资格,是现代公法所要完成的第一项重要使命”。[9]“在近代史上,公民比任何社会人物都更有活力”。[10]宪法超越了身份的束缚,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独立的公民资格,这种资格是通过国家与公民达成契约并由宪法认定和保障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西方法治“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与公民内涵的演变是完全契合的。公民这一概念的内涵标志着种种宪法、政治和道德关系,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载体,权利与义务这一对基本矛盾在公民主体性中得到统一与发展,离开独立的公民个体,权利、义务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权利的公民也就丧失了公民的本质属性;公民概念承载着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公民概念还蕴含着社会共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勇敢、勤奋;公民还应该具备应对社会事务所需的参与技能、知识态度以及合作精神。故此,“造就责任公民”是法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围绕的目标,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三、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模式

要了解法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必须首先了解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法国以其独特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制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二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模式。

1.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双轨制”

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大学(Universités)和大学校( Grandes écoles) ,前者是以传统的综合大学为主体的方向指导体系,学生在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后,只要申请就可以入学,这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容纳了近70%的学生,是法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标志,开放性是其显著特点;后者则是以大学校(在我国也翻译为“专门院校”或“专业学院”)为主体的择优录取体系,招生极为严格,需要参加特殊的入学考试,对候选人近乎苛刻的筛选机制是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保证,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两者在投资经费、学习条件、教育和管理模式、学习年限、学位文凭、就业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另外,法国还有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等短期高等教育体系。

大学校与大学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其教育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只相当于大学的一个院或系,每年至多有400名毕业生;有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择优,考试淘汰率极高,这保证了大学校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是教育水准和质量的有效保证;学制较长(4~6年),非常注重核心领域的基础理论教学、传授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采用整合、灵活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方法;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强,除了永久性教师职位,还有由专家以及来自企业和咨询公司的客座教授和外国访问学者,建立起开放、流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学校与企业界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加快了科研成果转换周期;研究活动活跃、国际交流频繁,通常要求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学习期间必须有一年在国外的大学学习或实践,强调培养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力的专业人才。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

大学校与大学之间的显著区别决定了他们在课程设置上采纳“二元制”模式,即结合自身的教育任务、教学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下面分别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介绍。位于布列塔尼大区的法国高等电力学院SUPéLEC(l'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结合将来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大一的课程分五大类,数学和信息学、能量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沟通和个人发展(Communication et Développement Personnel),“沟通和个人发展”包括的具体科目有跨文化交流、认识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疑惑及个人发展、工程师伦理学、21世纪地平线上的欧洲、影像与现实、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艺术讲座、科技哲学、心理学、伦理责任与现代科技、合同谈判技巧、哲学、逻辑学、竞争与规章的政治、工业政策,等等。大二的课程有物质学、数学和信息学、能源科学,最后一类称为“工程师和企业”,具体科目包括职业设计咨询、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空间法和电信法、欧洲经济、国际贸易法、内部管理和沟通、社会管理与人等。马赛ESIL工程师学院除了科技方面的专业课外,开设了一类称为“企业外部环境”(Environnement de l'entreprise)的课程,科目有沟通与交流、外语、法律、经济、艺术、社会学等。

波尔多第三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前景”(Perspectives de Professionnalisation)课程,具体的科目包括书面与口头交流、应用人文科学、外国语言。马赛第一大学“通识文化”(Culture Générale)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科目:通识文化与艺术、法律基础知识、科学认识论及其历史、多样性的世界。巴黎第三大学开设了人与动物的交流、哲学常识、人类与地球之共同历史、舞蹈艺术、职业生涯启蒙等课程。巴黎第一大学的专业设置包括经济和管理、艺术和人文、法律和政治学三个方面,下属近30个院系和研究机构。在这所以文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中,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院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选修课的列表中出现了通识文化和表达、心理学、当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等课程。各院校除了专业或选修课程设置,通常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反思与启示

全球化视野下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蔓延以及各国对道德教育的反思,逐步凸显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显性或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各国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系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法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及课程间的关联性,使两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具有某些共性。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拓展课程建设的国际视野,对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拥有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为保证不同层级目标的一致性,离不开综合协调与管理组织。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指导法案》,成立了全国性的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取代了之前的“国民教育高级委员会”和“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和社会参与工作,强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中的参与和配合,并且用法律使这种“齐抓共管”体系固定下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这种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借鉴。此外,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实质性环节,是完成课程内容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能否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最终都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是在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现的。

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二元制”模式,根植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造就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模式显示出“法兰西例外”,即符合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而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是特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安排,否则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二元制”模式以学校办学宗旨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尺度,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同时应该看到,“精英教育”在当今法国社会也引起颇多争议,例如关于教育的公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大学校自身设置的特殊性与封闭性,使其在融入欧洲高教体系并与世界接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逐步使大学和大学校靠拢,实现两者资源优势的互补与整合,提高法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近30年来法国高教改革的主旋律,“二元制”模式也必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获得适应性生长。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9,201.

[2]上官莉娜,李黎.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72.

[3][5][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667-668,387.

[4]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5.

[7]Ministre délégué à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à la recherche .L'évaluation des étudiants à l'Université :point aveugle ou point d'appui?[R]. Paris :Rapport - n° 2007-07-02,juillet 2007.

[8]上官莉娜.公民社会视角下的基层政权建设[J].江汉论坛,2004(10):31.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3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启示

先秦儒家思想为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儒家思想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君子”与“圣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结合现实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①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和方向保证,决定着某一个阶级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反映着该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始终把培养和塑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人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谓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定学说、团体以至社会系统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范的行为倾向和模式。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有。②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这个理想人格是一个分层目标的体系,如圣人、贤人、善人、士人、君子等等。由于人的发展不仅受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影响,还深受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主观条件的制约,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同。因此,不可能期望全体社会成员达到同一目标。先秦儒家思想家们提出将人先培养成“君子”再到“圣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中让普通人在受教育后最易达到的人格。“圣人” 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能将“仁”的精神弘扬极致的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学派追求的最终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是至高至大至神的理想人格,这种境界的人格连尧舜也难以做到。而“君子”在品德表现为“仁”,行为表现为“孝”,方法上表现为“忠恕”;孟子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③又是百师代表,民众的学习榜样,更善于最完美的发挥人伦价值。而君子首先表现为重气节,其次是“明人伦”,还应该具备“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荀子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超人,诚是“君子”必须恪守的德行,是处理政事的根本。

2 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方式

为统治阶级培养出本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君子”、“圣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就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传授。

2.1 培养“君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为培养“君子”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

“修身为本、德育至上”是儒家治国和治学的核心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灵魂。孔子认为,智、仁、勇,是君子应具备的三种贤德,只有那些在德性修养方面抵达仁、智、勇三重境界, 真正做到德行高尚、恪守道义、坚守操行的人才堪称君子。《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提出君子要注重自身德行与素养的修为,以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感化众民。

2.2 培养“君子”的教育方法

先秦儒家学派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以人为本、主体自觉、道德实践为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1)因材施教方法。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教育方法,即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能力、兴趣、志向等特性以及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特征的异同,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同一施教方法将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培养成为“君子”和“圣人”。这就意味着施教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启发诱导方法。孔子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诱导教育对象主动思考,只有当教育对象在经过深入思考和努力探求却未达到目的时,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施教过程中,务必达到教育对象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追求自身“君子”道德品行的修养。

(3)自身内省方法。“内省”指人在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内省的方式,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不断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教育者的道德说教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4

>>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当代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空壳村”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目标;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7-0037-03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对教与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也往往是在日常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和出现问题的地方。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认识不准确

公开出版的参考书和“范例性”教案都存在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准确的问题,常见的是用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来代替课堂教学目标,如“通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等等。有些教师由于分不清什么是课程目标,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简单移植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或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

比如,某教师撰写的《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这其实是课程目标中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实质上混淆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总的标准和要求,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长远的预期结果。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的某一节课学生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达到的,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之后要达到的要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观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因此,不能有所偏废而去刻意追求某一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整体观念,顾此失彼。

一方面,一些教师为了迎合高考,设计教学目标时偏重“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例如,某位老师在《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复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a.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b.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d.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评析:这一教学目标陈述的只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显然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过分地强调三个维度各自的内容,把三维目标人为地割裂开来。事实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分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

3.教学目标仅仅是个摆设

在新课改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学目标意识欠缺,虽然也知道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考虑如何叙写,在上课前并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旦遇到公开课就从教参或课标上照搬。因此,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一节课的知识考点或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罗列拼凑在一起。同时,虽然教师都明白教学应该有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等困难以及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当作一个必要的程序或摆设,作为应付检查和考核的一种形式。于是,许多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或教案设计中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时也只凭借经验和考试要求操作,并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它不陈述教学程序,甚至不对教学过程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所以无需表现得那么累赘,两三句话即可。”教学目标照搬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教师容易失去方向,学生更加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达成什么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二、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思想政治的目标范文6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行教育工作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基础。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实际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对学生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将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各方面都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认识程度不高,觉得思想政治的学习不重要,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一定的形式创新,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实现。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学理念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体现出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对教学理念的创新,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一定发展的关键,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关的教学目标在实现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新课改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形式创新,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当前教学中提出的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方面,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重在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还是坚持,成绩是最重要的,而且认为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具体的教学现状还是没有有效的改善。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仅要有教学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对相关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实践的重要场所,对于新课改的推行,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不断地进行探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具体的情况,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一般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目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改进,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处于主导的地位,同时许多教师较为严厉,使得众多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回答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因而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一个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这个观念基础上,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创新。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以学生为课堂创新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汇总,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错与否,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可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信,便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发言,与教师进行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以此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因此,可以看出,实现初中思想教育的发展,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1]安瑞娥.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J].学周刊,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