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研究过程

1.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让学生列举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情绪体验感受若干条。在统计综合的基础上制作出学习兴趣测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物理学习兴趣差异较小,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还是感兴趣的,但总体上感到物理较难,特别是物理概念较初中复杂抽象,不容易理解,在解题时感觉到物理模型太抽象,物理过程太复杂,经常出现物理课上老师讲的还能听到懂,自己做题一做就错。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和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全面进行,处于最活泼状态;发动和强化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强不懈地进行学习。

2.变抽象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的各种音响,所以有人说:光学媒体是人眼的延伸,声像结合的媒体相当于人眼和人耳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这一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表现手法,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物理学中有些知识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又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这时若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类比、模拟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则便于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力学中学习了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规律后,讨论两个分力与其合力大小的关系时,由于高一学生对三角函数中的正、余弦定理掌握不牢,很难理解“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其合力大小随两分力的夹角增大而减小”。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一知识点的课件,从图1开始,拖动F1从而改变F1与F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如图2直到图3位置结束。这样通过一个连续的拖动动画,展示出从0增大到180°过程中其合力F的变化特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再通过数学推导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

3.运用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物理课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若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但通过电教媒体,运用色彩反差、播放录像、模拟过程、化静为动、缩微扩宏等手法会事半功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4.运用在思维转折、陷入困境之处

如在习题课教学中讲解“轻杆、钢性绳一端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一类习题时,我先讲钢性绳系小球的情况,分析完之后,自然地追问学生若将钢性绳换成轻杆如何?这时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播放编制好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分析杆与绳的区别。杆既可以提供拉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而绳只能提供拉力,学生自然得出杆不同于绳,球在这两种情况下能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不同。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这种认识,我及时播放“爬山车”、“水流星”等录象,帮助学生建立“杆等同于双环轨道”模型,“绳等同于单环内轨”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类题型,不但理解了表象,更认识了实质。既培养了逻辑思维,又启发了发散思维,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运用在模拟实验之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有些实验在中学实验室中无法演示,从而成为学生思维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通过运用电教手段播放模拟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的目的。

6.通过CAI范例演示,授以抽象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LC电磁振荡电流、电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时,由于LC电磁振荡演示器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较小,学生不易观察其变化规律,我们充分利用实物投影放大两表让学生通过屏幕观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进一步进行科学推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AI教学过程的交互、直观动态的表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进而培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得到培养。

二、初步结论

通过研究,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制定的目标。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质,树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观,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有所体现,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努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认知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由知识结论型教学向探究过程型教学转变,由识记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学生学业水平、思维能力、兴趣有明显提高,尖子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2]杨富成.精心组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7)

[3]罗婷.用新课程理念衡量一节好的化学课的标准是什么[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年02期

[4]王家颂.“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J].教育导刊2006年12期

[5]华雪侠,姜利娜,杨亚静.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J].物理通报.2008(05)

[6]曹惠新.建构新型教学文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J].中学生物教学.2010(Z1)

[7]苏丹,张磊.关于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概念;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4-006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对于反思性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河北省实施新课程三年以来,高中化学教师普遍具有了教学反思的能力,不论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还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甚至到课后回顾反思,都做得比较充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将反思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思不仅仅是对化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重复,而且也是对化学中所涉及的知识、思路、策略等的深究,这对训练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极为有效。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试图从概念教学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尝试寻求突破,培养学生运用反思提升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一、反思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概念是人类对自然界中众多化学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分析、抽象、概括的结果,有高度的概括性,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有助于人类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化学概念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之所以然,提高思维能力。

在高一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已有的概念对新概念的深化发展主要是顺应过程,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主动建构而将新的更科学的概念纳入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而学生已有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对新的科学概念的习得一般起到前摄抑制的消极作用,不容易发展成科学的概念。如离子反应的教学,在高二测试时,还有学生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需要通过获得新的直观事实或经验来消除旧概念的消极影响,我们设计图1所示的简单流程来实现。

离子反应(复分解型)条件的教学是对初中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深化,同时也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水解的基础,特别是要将学生已有的复分解条件“生成水”转变成“生成弱电解质”。

“离子反应条件”教学片段设计如下:讲授过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后,学生练习、体验、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同时为后续离子反应条件和离子方程式意义的教学提供化学反应基础。学生一定会认为H+和CH3COO-不能反应。此时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计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取稀盐酸(0.01mol/L)样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分别加入CH3COONH4固体和氯化铵固体,振荡后再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分析并得出CH3COO-和H+发生了反应的事实。通过实验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角度认识已有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概念不能解释新的实验事实,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是概念深化发展的实验事实基础。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把握共同特征,修正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

二、反思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化学概念、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教育功能。面对教材内容体系变化大、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课时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领悟理解课程内容、课标要求的变化,优化教学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学行为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我在教学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性质”时第一次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展示一瓶盛有二氧化硫的集气瓶,学生观察并探究、分析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3.演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实验。学生讨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4.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小组讨论二氧化硫还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教师介绍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5.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二氧化硫与氯气漂白性原理。6.小结后反馈练习。

反思1.开始的录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吗?学生会不会认为“这样一种污染物,学了有什么用?”学生看了录像很可能会对二氧化硫的学习产生抵制的心理,能否用其他方式引课,让学生对二氧化硫产生好感?

反思2.能否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怎样改进?

反思3.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能否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设计改进后的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二氧化硫的有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硫有哪些用途?(巨鹿县是河北省金银花之乡、枸杞之乡。学生叙述二氧化硫可熏金银花、枸杞。这样引入使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二氧化硫,从而有兴趣学氧化硫。)

2.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探究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二氧化硫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且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气囊膨胀,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气囊变瘪,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验证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和漂白性,教学互动氛围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3.当学生思维的空间已打开,此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发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4.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回答二氧化硫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

结合实验桌上的化学仪器、pH试纸、试剂瓶中的试剂(氢硫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新制氯水、新制的氯化铁溶液、氯化钡溶液)等,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教师点评,设计合理实验,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5.提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介绍大气污染及防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知道了学氧化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有学生提出“将鲜花放进盛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颜色”的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也是反思的又一次提升。

教学反思,融会贯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己有;教学反思,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反思中,学生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反思中,老师走近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碰撞,形成融洽、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抓好反思教学,不失为一种打造优质课堂、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玉峰,张建莉.高一化学新课教学中概念深化发展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24.

[2]张昌恒,陶恒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经营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