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1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要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高中政治课堂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育人”要先育“三德”,即做人之德,做事之德,立身之德。做人之德,就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作准则立身做事;做事之德,当以事业心和责任心为核心,这是至关重要的;立身之德,就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追求发展追求自我完善。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承担起这“三德”教育的责任,做好对学生“三观”教育的正确引导,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立身,让学生能够辨证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以后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重视道德教育。“正人先正己”,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己要独善其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做一名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教育家,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德育目标作为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人生信念的理解。笔者在进行高二《哲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把知识点分成块,每一块知识设计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化教学,如,理想信念篇——认识的过程,爱国主义精神篇——实践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篇——实现人生价值,人与自然篇——世界的本原及社会发展规律,学业与事业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等。把每一块知识所选用的教学资料都形成一个教育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次,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成长特点。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高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信念才是高中生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才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他的读书时代曾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信念,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教育当代高中生有一定的时代使命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东西而功利地学习。面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更加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我们政治学科的课堂,发挥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最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以点到线,使德育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科基础知识这条线,落实基础知识,两条线平行进行,既互不干扰,又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笔者在讲《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课时,选用的了当前大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日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日本将国有化引起国人强烈愤慨……,首先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相关视频,然后层层递进地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定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目标,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我发起倡议:当代的高中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学生们的情绪也先是由于观看日本对中国人的残害视频带来的低沉到最后激发爱国热情的高涨,这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原本一堂枯燥的哲学课不再枯燥,不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每个学科的任课教师的职责。当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还可以在教学中引用一些经典名人传记等教学素材,丰富的教学素材发挥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找到心灵的鸡汤,明白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胡金星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2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改新理念;现代意识;开放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这个时代的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教育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辩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不仅要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更要具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末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综合以上两部分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在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这样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旧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的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课改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高中政治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强调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贵权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南京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民生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3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政治; 素质教育; 学习主体;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2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本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做了如下几点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所在,关注所在。"性之所近",力所能及。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并达到学习效果。[1]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激励、唤醒、鼓舞"的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采用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谈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都参与到对材料的讨论中。轮到学生发言时,一个个跃跃欲试,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发言中,可知他们对材料已经理解和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准确把握。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关注清根,运用情感

一方面,关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情感。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内容中,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热情,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激情,有对生活的甜美憧憬之情,有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有对回馈社会的报答之情,有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手足之情,有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2]要使学生进入"角色",教师自己先要进入"角色"。在课前准备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这些。"

另一方面,关注课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师生情感的和谐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融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种情感投入源自对学生真挚的爱。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爱"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达成与当代高中生的情感共识。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上的认同能促进学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融洽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自主学习中。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实,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诚然,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3.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不论是发现策略还是讲解策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四、合理利用媒体,促进教学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能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时,本人列举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增长,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肆意砍伐林木造成土地沙漠化。河南省俊县北老观嘴村河流被工业污水严重污染,村里先后有一百多人得癌症而死去,成为"癌症"村等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当看到画面由大片森林、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变成万顷黄沙。当看到"癌症"村河流黑而臭,患癌症的村民在痛苦的情景。同学们对环境遭到破坏如此之大都震惊万分,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环保的结果是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深深感受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五、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

一方面,营造氛围要适度。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另一方面,因势利导要及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否则课堂教学效益就会降低,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背离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及时进行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今时代是极富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与能力同等重要,所以国家才针对时代的要求变革教育理念。具体的说,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则是人才,人才是德育为先的人才,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重任。所以说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则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也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明.浅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江门基础教育信息.2009-1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4

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作为解释范畴与分析框架,有助于认识中国发展中政治的面貌、轨迹与走势。中国解放

>> 解放思想的新任务:走向民权政治 让政治课走向生活 从“经济承包”走向“政治承包” 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逻辑 中学政治课堂走向生活化 高中政治课走向生活化 试论走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 让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 从“蓝绿对决”走向两党政治 从政治解放到性别解放 教育:从“控制”、“服务”走向“解放” 从知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文学走向生活 从物理走向生活 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浅析“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批判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应 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1).

[13]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4]刘军宁.毋忘我[J].读书,1995,(12).

[15]王丽萍.微政治: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演变[N].学习时报,20110926.

[16]赵丽江,马广博,刘 三.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7]张 敏,王俊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民生政治还是生活政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

[18]红 苇.“生活政治”是一种什么政治[J].读书,2002,(6).

[19][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序言)[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0]左广兵.“微政治”蔓延挑战中国治理生态[J].人民论坛,2012,(18).

[2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J].哲学研究,2004,(2).

[23]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5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活与哲学》 教学理念

一、《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定位

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哲学,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锐意创新精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从课程模块的构成来看,“生活与哲学”是四大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高度抽象、概括,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观,它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支撑,从理论层面把握“三个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贯彻十精神的角度看,党的十的新提法,丰富了“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内容,巩固、突出了本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突出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此外,为了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十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些都是对哲学的又一个新发展、新贡献,也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设计的新理念

(一)“生活”二字意蕴丰富,体现哲理探究的“趣味性”。

在新课标中,高中政治四大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哲学》《生活与哲学》)的名称都增加了“生活”二字。从理论上看,新课改的指导精神特别注重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让理论观点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从操作层面看,高中政治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万万不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空对空地说教。

以上是四个模块的共同之处,哲学模块有个不同点,值得解读。《生活与哲学》的“生活”二字居前,笔者认为,一方面,从哲学本身的性质看,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是感性的,而哲学是理性的。如果说前三个必修模块是生活现象的话,那么本模块则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概括、总结、指导。另一方面,从哲学模块的教学实际看,一般来说,让高中生接受纯理性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紧跟社会变化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创设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枯燥无味的哲学说教为生动有趣的哲理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凸显哲学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三维目标中,但三维目标在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

对比新旧课标的内容课标可知,新课标的“内容目标”融合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旧课标“教学内容”只有两维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且赋予了内容,如“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新课标的“内容目标”虽然没有明确“识记”“理解”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它的目标描述更系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贯穿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

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知识目标为“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能力目标为“理解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识别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比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体会到生活需要哲学,喜欢哲学;培养以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从教学目标看,只有三维目标三位一体实现了,才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的坚实基础,它们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目标在每个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框要同时出现,它们的地位、作用是有所侧重的,可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三维目标。如第一单元侧重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二、三单元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第四单元重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三)准确把握行为动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注”的部分明确指出,“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从表中看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内化,比如第三类情感性目标动词,从行为动词对情感性目标的要求是感悟、体验、领会、领悟等。在落实情感性目标时,经过过三个阶段: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层层深入,并稳定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难度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的谈吐、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等表现进行评估,怎样更具可操作性和提高可信度值得深入研究。

比如: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4.13中,从整体看它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用了“体验”“认同”“树立”三个有梯度的行为动词,强调在落实好知识(剖析)、能力目标(感悟)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哈贝马斯的主体发展理论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这一时期,引导、教育青少年对现存道德规范、传统社会交往形式进行独立思考式的反思,能让他们正确树立自我意识,从而发展和形成独立和稳定的反思自我。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被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个人认知、评价。与其让他们反感纯说理性的、纯教授性的哲学知识,不如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去推理、去判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

三、《生活与哲学》教学实施的新方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生活化”体现在:不仅是教材的编排要遵循生活主题,如呈现生活案例、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活用素材,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生活的养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与哲学》的14点中,出现“实例”“事例”次数共6次,出现“表现”次数为2次,出现“现象”“言论”的次数各1次。

“实例”“事例”“现象”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有丰富的生活化元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的碰撞。借助丰富而生动的例子,可以是最新时事,也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案例,它们集中了生活味、代表性、启发性,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培养他们哲学理论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在理念和行动中增强生活觉悟,提高哲学思考能力。哲学家言论、逸闻趣事等颇有趣味性、思想性,揭示了深奥的道理,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化理论的抽象为具体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要义的理解、体悟。

可见,要让哲学的教学闪烁思想性、启发性,还须基于生活,从有“生活味”的素材入手,让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学生通过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总结,印证条理化、系统化的哲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哲学来源于生活,用哲学的智慧引导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真正爱上哲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覃遵君.走进“政治生活”——解读高中课程标准2[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Z2):25-28.

[3]冯根水.准确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5):21-23.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6

教育的目的从来都是指向于人的素质、能力,最终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当下,宁夏新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在实践中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本主义思想的出现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根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讨宁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希望对该地区的政治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就以学生为本,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社会发展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由此带来的新课改更是对当前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宁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处不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思想政治作为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与生命价值的工具,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显示人性思想,充满活力。

一、发挥教育思想的指导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基于思想探究社会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是四大主要内容,它们都尽显人本主义的光辉。教师不但要在哲学生活中讲好马克思哲学思想,还必须将这些思想理论切实付诸到教学实践中。理论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关系,对人的价值的关怀有很深入的探讨。教师必须要通过思想教育来确立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哲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重要原则。具体来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所以学生,特别是不放弃后进生,找准问题,激励他们成长。政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很好的把握,根据当前的时事政治,以辩证的眼光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社会。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教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问题。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其职责不仅是局限在书本知识讲解中,更重要的是必须拓展、丰富生活里的政治知识,让学生在与时俱进中提升自己,为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倘若不如此,最终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陷入无源之水的问题中。宁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要加强书本知识的现实应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生活化教学更符合人本主义思想的宗旨。首先要把时事热点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教材内容高度总结了人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中的实践经验,可是却存在滞后性问题,因为时事热点年年都在更新。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好知识,还对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2015年时政热点“天津大爆炸事件”,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天津大爆炸中危险化工品的泄露对生态环境及居民健康的影响,总结出必须以科学发展思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有序调整,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是根据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大多抽象难解,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的“公司经营”这节知识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公司是如何运作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来成立公司,并投票选出老板,相关职能部门则根据班委团队的方式进行设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三、以人本主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思想要求政治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更多关爱,甚至和他们做朋友,同时以负责任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比如,对于某些争议性问题,教师大可不必硬生生地进行纠正,相反要尊重他们,然后再引导他们。和学生做朋友,在课后教师也可以问学生一些不知道的生活事情,并表扬他们的积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动辄批评学生,应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平等相待,既关心他们的学习又关心他们的生活。具体来说,就是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话语权,学生在政治课上也有发言权利,构建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很重要。在讨论某些难题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听众,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学生表达权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提问权,允许他们提出有兴趣的问题。通过这种种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共同进步。另外,课后教师也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因为高中生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很明显,教师以人文主义思想去关心他们,包容他们,最终引导他们在学好思想政治的同时,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心理。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方面,而本文也仅是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如今,宁夏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更受师生的欢迎,而这也是今后宁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界励.人本主义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构建[J].考试,2012(21):87.

[2]王勋云.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以人为本”[J].试题研究,2012(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