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1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研究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3博士论文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标准 标准化组织 实践指南

[分类号]F270

1 知识管理标准的内涵与性质

1.1知识管理标准的内涵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受到广泛认同的规定,它包含有技术规范和其他一些法则。可以用这些标准来确定材料、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的目的、安全件和可靠性。标准的通过必须要获得相关人士的同意。

据此,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标准是对知识管理领域重要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规则、模式、流程等的统一规定,它是经过知识管理理论界、实践界的协商一致,由标准主管机构批准并的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1.2知识管理标准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国家标准。知识管理作为继科学管理之后的管理学的新变革,其影响正日益扩大。制定知识管理标准符合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标准化法》的基本规定。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把标准分为不同的层次,通常称为标准的级别。从世界范围分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同样,知识管理标准可以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团体标准和公司标准。美国、欧盟、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ISO等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或指南。其中有影响是是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知识管理实施指南、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的知识管理系列标准、澳大利亚标准化组织(SAI)的《知识管理指南》等。也有一些组织出台了知识管理标准,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APQC知识管理模型等。

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分类。按照标准的性质分,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从发展生产的角度看,技术标准是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是为了保证技术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种类型。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由此可知,知识管理标准是管理标准,且是非强制标准。质量管理标准虽然也是管理标准,但对某些产品,如食品等,带有强制性质。知识管理标准能否成为强制或部分强制标准,需要看其管理的范围。如果知识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核心技术知识,则该部分的知识管理标准就需要强制遵守。当然,知识管理标准要形成如ISO9000一样的影响力,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2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内容及作用

知识管理的兴起,研究者和实践者众多,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差异虽然是一个新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但这些差异的存在也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众多研究徘徊于一些简单问题的辨析和争论之中,也使企业等组织面对知识管理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践途径,影响了知识管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为了使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章可循,我国2009年5月6日适时了《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GB/T23703.1―2009)的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系列标准其他5个标准还在进行讨论和意见征求当中,将于2010年陆续实施。2009年11月25日,国家标准《知识管理第2部分术语》和《知识管理第3部分组织文化》通过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公布是顺应时代潮流、众望所归的产物。

2.1内容

GB/T23703《知识管理》国家标准对国内长期存在的多种知识管理定义进行了统一融合,明确指出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八项指导原则,具体包括领导作用、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文化融合、技术保障、知识创新、知识保护、持续改进等。

国家标准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知识管理模型、知识资源、知识流程和活动、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等。具体包括6部分:框架、术语、组织文化、知识活动、实施指南、评价。这6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2.1.1第一部分:框架第一部分《框架》规定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为组织提供通用的知识管理参考模型。第一部分又细分为8章,即:①范围。②规范性引用文件。③术语和定义。因为第二部分对术语有详细定义,所以本部分仅对知识、知识管理、组织、管理体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定义;④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强调知识管理应该以创造、积累、共享和应用为目标,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用户满意度、提升组织绩效,并提出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技术保障等知识管理原则。⑤知识管理模型:描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概念模型由里到外分为三个层次,核心部分是资源层,中间是活动层,是保障层;过程模型包括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PDCA循环)。⑥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即知识类型维度、知识表达维度、知识来源维度。组织实际在应用中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分类。⑦知识流程与活动:本部分对流程活动要素,包括知识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进行了说明。⑧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本部分对知识管理支持要素进行了说明,包括组织结构与制度、组织文化、技术设施。虽说是支持因素,但有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却成了影响成败的关键。

2.1.2其他部分其他部分基本内容是:第二部分《术语》规定了知识管理领域的常用术语和词汇;第三部分《组织文化》规定了组织文化的相关术语,组织文化的建设目标、定位,组织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使组织通过运用组织文化的建设来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第四部分《知识活动》规定了知识活动相关术语,并给出了知识过程的模型和相关内容,为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参考和依据;第五部分《实施指南》规定了大多数组织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一般原则、实施参考模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适用的实施过程和基本活动来引导组织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第六部分《评价》规定了对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模型以及成熟度模型,以协助组织知识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2作用

2.2.1统一认识,易于交流和研究

由于知识管理学涉及到战略管理、竞争战略、核心竞争、信息管理等诸

多领域,这就决定了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的专业背景的多样性,专业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如目前最为通用的划分方法就是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这些学派之间往往偏爱于自己的认识,最终的结果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莫衷一是,难成共识。另外,国内关注知识管理实践的组织也很多,但大家对知识管理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及相关要求都未达成统一认识,业内又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些组织实施成功了却不明白成功原因何在,失败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更有一些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基于本身利益和优势考虑,偏执一些理念和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知识管理的普及。

知识管理框架标准统一了概念、术语、框架、模型,使相关业界主体能以统一的术语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管理相关活动与主体交互在更透明规范的环境下更高效而畅通地进行,提高了知识管理的效率。框架标准为我国的组织开展知识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2.2规范流程,方便实施和应用 知识管理虽然在近十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呈现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但这只是理论界的繁荣。在实践领域,实施知识管理成功的组织并不是很多,于是一些人对知识管理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结合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流程等,不能单一进行。知识管理标准确立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支持要素等内容,出台了实施的指南。这些界定,将大大避免实施企业的盲动,为知识管理顺利融入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3奠定基础,利于发展和壮大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成本规模化经济向知识创新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关键拐点背景下,未来知识管理发展与推进对于国家及各行业企业组织及政府发展都将具有关键而令人瞩目的推动作用,其前景非常可观”。规范了知识管理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管理工作者将更多时间用于对知识管理更为复杂和艰深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知识管理学研究、知识管理学科的建立、知识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管理在各种类型组织中的应用,都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实现中国的知识管理研究和企业应用与国际接轨。

3 国外知识管理标准及其启示

3.1国外知识管理标准概况

国外的知识管理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水平):

第一层次、描述知识管理概念:该层次是由某种特定知识管理视角发展起来的,如澳大利亚知识管理结构。他们力图描述知识管理的总体概念。

第二层次、详细说明知识管理元素:试图详细说明一个对知识管理有特殊作用的元素,它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例如规划系统或者是知识管理证明。

第三层次、非知识管理,但能支持知识管理:是那些还未从特定的知识管理视角发展出来,但能应用于支持某一特定知识管理元素,例如每一个企业模型或XML标准。

3.2欧洲知识管理标准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的知识管理工作是建立在由欧洲委员会知识部框架和标准(SIG )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欧盟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如果是工作协议标准都是以“CWA”为标准号的标准构成部分。标准分别由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和爱尔兰标准化部门(I.S.)先后印刷出版,爱尔兰标准在欧盟标准前加“I.S.”。《欧洲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知识管理项目工作组于2002年9月到2003年9月制定而成,2003年6月24日通过了采纳该指南做为CEN项目组协议(workshop agreement,是CEN标准产品的一种)的决定。《指南》旨在向欧洲读者提供知识管理的主流思想的实用介绍;提供一些时下新兴的知识管理思想;激发感兴趣的读者进入欧洲知识管理门户,参加持续的知识管理公开讨论。

《欧洲知识管理最佳实践指南》包括5部分,如表1所示:

3.3英国知识管理标准

英国标准化协会(BSI)于2001年《在知识管理标准化领域的战略定位》,并临时标准《PAS2001:最佳实践指南》。该标准被称为是:“知识管理术语,知识管理衡量方法和测度指南,一个基于文化差异的最优实践指南,并且是一个知识管理构造的指南”。这本指南阐述了4个相关问题:①组织为什么应该关注知识管理?②组织应如何开展知识管理?③投资于知识管理的预期收益?④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管理。之后,陆续PAS 2001-知识管理,实践指南;PD 7500-知识管理,词汇;PD 7501-实践指南,管理文化和知识管理;PD 7502-实践指南,知识管理评价;PD 7503-建筑行业引入知识管理;PD 7504-实践指南,政府部门的知识管理;PD 7505-实践指南。知识管理技能和资质;PD 7506-实践指南,知识管理与其他功能部门和领域的关系。

3.4澳大利亚标准国际

澳大利亚标准化组织(SAI)于2001年出版物HB 275―2001《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成功指南》;2003年临时国家标准AS 5037(Int)~2003《知识管理指南》;2005年为正式国家标准:As5037―2005知识管理――个指南。该标准仅是一个框架或者说“软”标准。该标注是知识管理技术委员会合作的产物。该标准与亚太组织APO的知识管理框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生态系统构成模型包括:核心部分是组织结果、战略意图、文化、背景。中间部分包括:人员、技术、内容、过程等元素。部分包括:①推动者,如叙述者、内部网、实践社区;②驱动力,如竞争压力、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操作效益;③斗争与倡导;④网络与社区。

3.5 GKEC/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

美国有许多委员会向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建议知识管理方面的标准,包括词汇、语法、方法、更高级的培训等。而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GKEC(Global Knowledge Economics Council)由于其在自我公开方面的鲜明姿态出名并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可信任的标准开发者。美国国家标准组织(ANSI)已正式批准GKEC知识管理方案为美国国家标准,此标准于2002年1月15日生效。目前GKEC正着手通过ANSI向国际标准组织(ISO)申请建立国际知识管理活动标准。

GKEC将成立美国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申请成为美国ISO/TS/P192-Civil defense/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situations标准的管理者,并同俄罗斯联盟委员会合作成立国际标准委员会附属专门研究小组负责危机知识管理标准(Emergency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ndards)的研究。

4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思考

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该标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4.1兼顾标准化与人性化

一般学者将知识管理学派分为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也有人分为:①高科技知识管理思维,它是机械的,生产力驱动型的并基于标准化系统的实施;②人性化的知识管理思维则是基于结构主义的认知原则以及相互作用的方法。基于技术的观点,主要是把知识看成编码知识,或者能被编码成知识,所以可以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而基于人性化的思维的知识管理的观点强调隐性知识部分,这部分知识隐含在人的身体之内,与个体紧密相连,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所以难以用技术手段精密处理。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显然关注的重点是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而这部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难以应对。如表2所示:

所以标准一定要兼顾到标准化和人性化的问题,但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到知识管理的人性化或说柔性化,是一个颇费周章的事情。

4.2学术界、实践界之间乃至不同组织之间的衔接

通俗来讲,标准化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思维、准则体系,以便大家用相同的语言讲话、相同的行为做事。虽然知识管理标准化小组声明:“在制定知识管理标准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取舍和平衡”,“标准仅对目前已经成熟的、能达成共识的内容进行界定”,“是知识管理领域最普遍、最通用、广为认可的内容的规范化表达”。但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异,前者务虚、后者务实。务虚者思想创新可能比较明显,但容易陷于空谈;而务实者关注其可行性、经济效益;也可能思想僵化、拒绝革新。这些差异往往很难进行规整。另外,不同组织之间,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政府知识管理关注中心是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一般呈现的是显性状态;企业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技术知识,这种知识最有价值的往往是存在专家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关注重点不同,操作程序就会有差异。这些领域的语言的衔接是标准存在的基础。如何处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标准制定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强调共性,就必然过于抽象,对各类实体的指导意义就不大;过于强调个性,则各类实体之间就缺乏交流的语言,这也不符合标准的基本要求。国外的知识管理标准参与的力量很多,甚至是跨国界的,如AP0标准、GKEC的标准等。

4.3将国家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纳入其中

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国家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国家知识管理主要包括4方面:国家对社会知识资源的管理、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制度的建立、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目前主要有4种认识:①技术论,个人对等知识管理技术;②技能论,个人知识管理技能;③经验论,个人知识管理战略;④过程论,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美国管理学专家Jason Frand和Carol Hixon在《个人知识管理:谁,什么,为什么,何时,任何时候,何地,如何?》一文中,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义为: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它还提供将散乱的信息片断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目前的知识管理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组织单位的知识管理(中观层面的知识管理,相对于个人而言),对国家知识管理(宏观层面的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微观层面的知识管理)基本没有涉及。欧洲标准中就有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4.4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问题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事务,本身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表现为:产生的时间较短、知识管理学科还没有真正建立、知识管理教育培训还在起步阶段、学术观点芜杂纷呈等。所以在这样的新领域,实践总是超过研究,标准常常落后应用。作为标准,不可能每年更新一下。但实践的发展又不能不加以考虑。所以,不更新,标准就没有指导意义;更新频繁,则标准让人难以适应,最后会形同虚设。如何处理知识管理标准与发展的问题,可能是难点之一。

4.5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

知识管理标准起草小组认为,标准的与实施,只是标准化工作的第一步,还必须对标准进行大力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筹备成立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长期性的组织来承担这项工作。成立的方式是:以参与标准编制的单位为基础,再广泛吸纳知识管理领域的服务商、研究院所、应用单位共同组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责:推广应用标准和持续完善标准,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培训、认证、宣讲等活动,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应该说,这种设想是符合标准化委员会的基本运行规律的。但关键是:①能否真正做到广泛参与,并享有发言权及修订权;②委员会的经费如何筹集,仅靠培训一条途径显然是不行的;③借助委员会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教师如何安排,培训的效果如何保证,都是需要考虑的;④该标准化委员会如何与欧洲、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知识管理标准制定的前行者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理论界有两大理论学说引人瞩目:一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迅速发展的知识管理理论。回顾这两种理论发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将焦点集中在企业的“知识”以及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上面。

一、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达文波特1997年所著的《营运知识》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相关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涉及的内容也很庞杂。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则认为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维格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国内学术界的一般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适当的知识在最适当的时间传递给最适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竟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这个初始概念中可以提炼出该定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知识性。“技能”属技能知识,“技术”属事实知识,它们显示了知识的实体性。二是整合性。“协调”与“结合”的对象是知识。它们表明了知识的动态性,如知识的获取、处理、交流、共享等活动。三是积累性。“积累性”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日积月累的结晶,也说明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生命周期的。

企业核心竟争力这一概念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印上了“知识”的烙印。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它包括核心知识竞争力和核心能动力两个维度:核心知识竞争力是从知识的实体性角度说明企业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具有独特性与用户价值性。如基因技术公司拥有的基因分离技术;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代码技术:3M公司的腐蚀剂与胶粘剂技术等,它们之所以在国际上独占鳌头,关键在于其产品含有的独特知识价值;核心能动力是从知识的过程性方面显示企业转移、交流与共享知识而使其物化成为能为顾客提供特定好处的产品或服务的效率。两者的有机统一组成了体现知识实体性与过程性的知识体系―企业核心竟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的知识流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当然不能自动形成,它是企业长期实践生成的积累性学识。一般而言,它的培育生成需5-15年的时间。它的培育只能靠自主开发,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原因如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它是难以被模仿、移植的。二是企业间的异质性决定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成环境及机制是不同的,这种一一对应性意味着它的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向企业员工的“自上而下”式的自主性开发和企业员工向企业高级管理层的“自下而上”式自发性开发的双向互动的结果。知识在管理层之间及同一管理层的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流动(见图1)。

(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造过程

综合知识和整合知识由于弱流通性和高扩散性而变得很复杂,这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是比较困难的: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和学习的组织系统,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根本上就是企业的知识进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发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造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企业资源的识别和发现过程;能力的发展阶段;竞争力的生成阶段(见图2)。

企业的竞争力有多种,能适应市场的、具有自学习性和创造性的竞争力的整合,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定时期、一定市场范围的核心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这时需要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发展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策略

(一)知识管理运作过程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即知识管理的能力。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使知识增值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实践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休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

知识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的增值以及在企业活动中的应用。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效地完成“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企业知识管理则是将企业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地扩展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新体系,从而在提高企业驾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

目前,人们对知识的概念、特性、知识与信息的区别、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转化等基本概念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一致的看法。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国内外的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看法就各异。目前就企业的知识管理,国内外就形成了多个学派,但是,这些理论流派都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知识管理不能就“知识”论“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该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必须与一般的职能管理区别开来,应该将其提升到战略的层次。

因此,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跳出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范畴,从战略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提出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所谓的知识管理战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企业的长期生存,以企业内外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的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使得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核心在于通过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知识型企业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其缺点是官僚结构、层层负责、人浮于事;企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工作效率较低;营销网络环节多,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知识管理则要改变这种组织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结构里,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保障,学习成为一种日常的、自觉的事情,知识能得到尽可能自然地流动,而且流动的渠道尽可能的畅通,尽量避免知识的流失和信息的失真。总之,企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重心,将它建成知识型企业,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近年来,知识扩展在企业组织结构化建设中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产品为核心的技术交换、特许交换;合作生产和OEM协议;联合销售和分销等。一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在同行企业中起示范作用。企业通过不同程度的松散式联合方式,如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开发、学习、培养、参观访问、成果交流等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知识扩展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小舟.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3、项国鹏.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知识整合和知识扩散的基本概念,然后对图书馆的知识整合策略和知识扩散方式进行了概述。

知识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从形式上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为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继而实现共享,以及二者的互动促生在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就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知识的积累、交流和更新的前提是知识必须是明晰、有序、系统化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合理和充分应用。要做到上述各点就应充分重视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整合与扩散。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与知识中心,它与知识的积累、整理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图书馆也存在着如何在实体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问题。因此,图书馆的知识整合与扩散问题便成为了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文章所引用和提出的理论与观点都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没能真正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角度去思考知识整合与扩散问题。知识整合研究经历十几年的时间,框架已初具形态,一些课题也已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而知识扩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图书情报专业相结合的成果很少见,将知识整合与扩散结合起来目前在我国图书情报界也鲜有研究。运用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在文献、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优势,对知识整合与扩散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扩充和发展,同时探索其实践意义,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便捷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是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起源于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但是其概念的明确提出却是企业界。柯平教授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文中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和传播共享图书馆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图书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活动”。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在社会知识管理环境中充分发挥对显性知识的整理加工和传递利用的开发管理作用,形成馆藏资源知识库,促使需要知识的人与所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出发,在其内部管理中,挖掘馆员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提高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有: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功能;促进知识的共享功能;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功能;促进知识变换功能(通过对组织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促进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直接转换)。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它在企业界和国外图书馆界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了经验和支持。

知识整合是指从整体的角度,依据一定的目的需要、理念设计,把不同知识要素按照合理的活动程序、配置比例,将各种片断或分散的对象元素或单元再建构,使之具有可以发挥功能的总体性能。简单来说,知识整合是指知识的重构与综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和扩散,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选择和重构,使不同主体、多种来源和功用的知识相互结合并综合成为组织的知识(即组织共享),并能加以有效利用,最终使其成为图书馆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

知识扩散是指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使知识从发源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转移,或被其它地域通过合法手段从知识生产者传递到使用者的过程。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传播学教授Everet M.Rogers认为,扩散是传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所交换的是包含着新思想的信息,其本质是通过交流信息,一个人把新思想传播至另一个或几个人。知识扩散所传播的主要是新知识,知识的扩散成本越低,知识的使用规模就会越大。实践证明,知识存量越多,知识转移水平越高,知识扩散程度就越高。

2.图书馆知识整合策略

“知识整合是经济繁荣的发动机[1]”,依此类推,知识整合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图书馆知识整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2.1通过知识分类来整合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内部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多种类型。按图书馆知识的产权,可划分为公共知识和专有知识;按应用领域,可划分为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按应用和产生背景,可划分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按使用角度,可划分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的知识;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类的目的是使图书馆知识明晰化、结构化和有序化。知识分类的同时就伴随着知识整合的过程,经过分类梳理后的知识经过整合,会使知识的使用者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只有对图书馆的知识类型进行优化管理,才能获得最充分的效益。

2.2通过知识螺旋来整合图书馆知识。图书馆知识的转换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过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换为新的隐性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与此同时,图书馆知识的整合也进入一个新的循环。总的来看,图书馆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挖掘图书馆内部各种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图书馆知识整合的鲜明特征是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整合,是认识中的实践整合、实践中的认识整合。图书馆知识整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这正是我们能够通过知识螺旋整合图书馆知识的根据。

2.3通过知识转移来整合图书馆知识。这里的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工作团队转移本团队在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中所学到的“know—how”知识。这类知识是图书馆知识的重心。正如学习理论家JohnSeely Brown和Paul Duguid所言:“工作中的经验创造它自己的知识,因为大多数工作是集体的、合作的活动,所以大多数沉积下来的知识是集体性质的,它们很少由个人掌握,而是由工作团队共享”[2]。

2.4通过业务流程来整合图书馆知识。业务流程是图书馆输入各种资源,以读者的知识需要为起点,到图书馆提供读者满意的知识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结合,能够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节省运营成本。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按照其来源和通用性可以分为基础常识、常规操作技巧和业务经验等,前二者是可以规范化、清晰表达的知识类型,往往不太依赖知识的创造者或所有者,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分享;后一种则是典型的隐性知识,与实践者或知识所有者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难从知识所有者身上剥离出来。这种类型的业务流程知识,往往需要复合型、非标准化的知识管理方式来管理。

2.5通过组织学习来整合图书馆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整合,如个人学习就是通过评价、选择和重构等思维活动,使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从而完成学习过程。组织学习既包含个人学习的涵义,又高于个人学习,是组织成员的集体学习,因而知识整合的意义更为突出。首先,组织学习不是组织中个人学习的简单总和,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是将个人学习有机结合为集体学习,使个人知识融合为图书馆共享的知识,产生更大的知识生产力,因而比个人学习多了一层组织整合的任务。其次,组织学习比个人学习更复杂,由此造成的学习无序性也更明显,整合是使无序的学习中表现出有序性的必然途径。第三,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的实力和知识服务优势,这一目的具有方向性,是图书馆所特有的核心能力与优势,这一方向性正是借助知识的整合来实现的。

3图书馆知识扩散方式

知识扩散是通过跨越时空的传播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递到接受者,使接受者了解和分享到同样知识信息的任务。图书馆知识扩散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3.1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扩散。这是一种表述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转移为可理解形式的过程,通过知识分类整合图书馆知识,将所拥有的显性知识转移、消化、吸收并加以利用。这种扩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传播显性知识,图书馆将知识直接传递给读者;二是图书馆编辑和加工显性知识使其变得更易理解,然后再传递给读者。

3.2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扩散,即各个图书馆之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集成。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扩散的基本技术。通过知识螺旋整合图书馆知识,经由网络交流,使私有的知识变成共享的知识,使支离破碎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独创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转化和集成产生出新的知识。

3.3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扩散。通过知识分类和业务流程来整合图书馆知识,并进行加工和总结,形成易理解的显性知识,传递给读者。图书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支持来将其观点和意象表达出来。在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中,挖掘馆员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能提高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知识图谱 旅游管理学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47-02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旅游管理成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并列在管理学之下的一个学科门类,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全社会对旅游管理学科教育的认识提高与肯定程度,同时也给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改革要求,如何能够真正通过改革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更为紧迫的任务。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客观来看,自从现代大学出现以来,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就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讨论与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被公认为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优化、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培养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则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此,减少理论教学、加大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推广采用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表现的愈加突出。在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不触及“灵魂”的改革是无效的改革,其实质仅仅是简单的“表演”。围绕“能力”主线如何真正突破瓶颈、优化学生学习的投入产出比率应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作为典型的应用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方面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专业教育教学本身。但是,在进一步冷静下来之后却发现,由于历史较短但发展迅猛等原因使然,目前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仍然还普遍存在着与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相符合的问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培养投入与时间成本”、“学生知识集成与能力构架”等方面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这些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而目前仍在通用的“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单科独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当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也就自然成为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多方寻找之后,将“知识图谱”系统应用于旅游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体系创新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知识图谱的实质与内涵

知识图谱是一种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通的途径,其实质是用简单明了的可视化技术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组合形式描述、演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方法。其中的“图”指的是图示,“谱”指的是系统,图与谱合一则是知识空间与时间动态变化的统一表述。目前,知识图谱大多作为知识管理的形式被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表现为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方案、策划、成果、经验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可以看出,知识图谱能够非常简洁、清晰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形态结构、成因机制、组成物质、动态变化等综合性、复杂性规律,对通过在积累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员工间的相互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再利用和知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集体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有效降低组织运营成本、强化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知识图谱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显然与企业中不尽相同。而应该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平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笔者认为,其本质是通过知识计量、数据挖掘和图形绘制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为学生真正系统了解、掌握知识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图谱是对“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设计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知识减量与技能增量后适用、实用的知识集成、知识拓展、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能力”的追求。与目前的传统学习相比较,知识图谱用非常清晰、明确的方式表现知识点和关联结构,对降低学习成本、提高知识系统性和运用能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知识图谱”在旅游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通过前述内容不难看出,“知识图谱”的思路体系下,旅游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效率评估和过程决策为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系统的重新整合来创新和实现的,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识别

知识识别是形成课程知识传授方法的基础,也为知识的图谱化创造条件。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出知识点;二是识别出知识间的关系。在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教学的不同偏重。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对专业了解的不多,同时,在其后的专业学习中还会遇到相关知识点。因此,其知识的传授以普及性的介绍为主,对概念的辨析显然是重点,应用图片、视屏等教学工具具有能够更快、更好地被理解的优势;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课程知识传授就应该主要以提升理解和探究能力为主,教学中一方面应该随时回顾之前的概念,另外应该在其基础上增加由概念引发的关联知识的系统分析。同样,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有多少,哪些是交叉的、哪些是独立的也要加以识别,这样才能够有效组织教学。

(二)知识分类

客观上讲,“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识别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类,势必会形成对知识结构的认识模糊,当然也就直接会导致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的模糊。当然,分类也必须要建立在知识识别的基础上,归纳不出知识点,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分类。目前,最常见、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之不同,“知识图谱”的思路下是通过DIK(数据、信息、知识)的金字塔体系来形成知识分类的,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知识结构。即:将课程要反映的综合信息细化之后会得到知识点,而将知识点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分解后也就简化成为知识类型。如:《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一般原则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管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是按照“研究对象、基本概念、旅游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与旅游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旅游宏观管理”等章节来进行排布的,结构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条理,但是各部分的联系不够紧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混乱。而在“知识图谱”体系下,该课程知识被分类为“旅游”、“旅游者”、“旅游流”、“旅游产品”、“旅游要素”等原理知识;“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等技能知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事实知识,最终综合为“基本理论”、“旅游者”、“旅游经济”几个部分。

不难看出,这样的分类将课程结构简化并形成了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若干知识点及其体系,在传授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基本建立了学生的课程思维结构、对实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知识结构化

所谓知识结构化就是将被识别出并分类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来进行排列。通过识别与分类,基本对知识点有了有关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按照什么结构化知识才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步,可以采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因果关系图”、“ABC分类法”来辅助进行。恰如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知识又被结构化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体系。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为不同的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当然,不同体系的知识赋予了不同的掌握原则:原理知识需要被准确记忆;技能知识需要再理解后应用,而事实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分析总结。

(四)知识系统化

对单科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旅游学科教育的目标,最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并学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和组织目标。由此,知识系统的形成是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与构建中应用“知识图谱”的核心目的,当然,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是建立在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基础上,同时结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间的联系点明确地标示出来,以便于在教学中按照先后逻辑进行合理的增减。这一问题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构建一个明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的章节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如,参考图2的结构绘出各门课程的结构图,建立便于形成课程知识交流的基本环境。

其次,构建出有利于开发利用的不同课程间的关系模型。按照一定的能力要求或实际工作标准来形成课程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图,将课程关系图细化到课程知识点关系图,从而形成了最终的专业知识图谱。

如: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景点导游服务能力为起点。则形成了集合“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管理学”课程的关系图,而在对关系图的进一步分解中,则表现为对导游人员的“说”(景区景点讲解,依托旅游心理学、导游基础)、“引”(引导游客,依托管理学、旅游心理学)、“调”(调动游客积极性,依托导游实务、管理学)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被相关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支撑,由此,讲知识点与能力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教学中只要在完成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告诉学生他们之间基于什么样的联系、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如果在授课或入学之初就能够将知识图谱交给学生,更能够是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需要学习什么,进而采取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与教师配合,形成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变化,有效节约学习时间、降低学习的综合成本,同时还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对教育教学动态性要求增强和教师教学手段惯性思维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为旅游管理学科教育教学解决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还需要不断的梳理、全面的分析和大胆的实践。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2129)】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

5.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6.Durcker P P. Post—captipalit society.Oxford:Butterworth Henie mann,1993

7.加内什·纳塔拉詹等.赵云飞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维娜·艾莉.刘民慧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士英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0)

11.彭伟等.论知识管理的背景[J].图书情报工作,2000(8)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6

在《管理会计》课程任务开发过程中,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和投资决策分析、预算分析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按照企业财务发生的实际过程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实现对接。本课程由“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短期和长期经营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等九个项目学习情景所对应的专项能力构成九个大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单元,涵盖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后续升造知识拓展作为拓展能力,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基本接近真实工作岗位的环境中快速地掌握用管理会计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技巧和能力,积累工作的经验,夯实财务管理的基础。

二、教学工作页在实践过程中的特点

技校学生由于没有会计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财务了解只是纸面上了解,所以工作页制作要引导学生在尽量真实的一体化工作环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从而使学生有目标、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并勇于解决专业实践问题。

1、以项目为载体,任务明确。

学习工作页作为学习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案例形式和要求出现,比如说:本教室所用的桌椅生产的过程和销售过程,计算成本时,引入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的概念,案例尽可能让学生看得见、感觉得到。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载。

以工作页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在生动活泼而又充满乐趣的竞赛中,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工作页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而是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或在讲台上讲解,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组织方式。如在讲货币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了一份学校附近一座学生很熟悉的楼盘的售房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计算购房时用哪种付款方式更有利,使他们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4、多元化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