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科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
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
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具体表现在:
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受到非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六、世界各国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七、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0,1.
[2]光明日报,1999,10.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最新经济特征;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必须科学准确把握、灵活审慎应对。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依存度较低,因此危机的影响来得较慢。但从新疆伊犁州(直属八县两市简称伊犁州)和吉林省白城市两地情况分析可看出,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抗风险能力还很脆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扩张阶段,但增长的强劲势头开始放缓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如,新疆伊犁州2005年生产总值增长13.3%,2006年生产总值增长13.8%。但从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年初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伊犁州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2009年1月,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同比下降19.7%,地方财政收入24 553万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48.3个百分点,比2008年末减少26.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1.64亿元,同比增长0.6%。工业、建筑业贷款分别下降42%和12.9%,三大经济指标的回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伊犁州经济的影响。(数据来源:2009年伊犁州统计信息)白城市2005—2008年GDP年均增幅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40%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这种情况表明,白城经济已进入加速扩张时期。但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甚至加深。
(二)工业化进入中期初始阶段,但企业运行出现困难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伊犁州目前工业化水平开始进入中级阶段,且工业化进程呈明显加快特征。2008年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达11469元,比2007年增长11.9%,经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07年放缓,由2007年增长26.8%,逐步放缓到25.2%。而2009年1月重点工业生产情况也自2005年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了下降。(数据来源:伊犁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以来,吉林省白城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2007年高达41.4%。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前5个月发展速度呈逐月上升态势,从6月份开始出现下滑,到2008年底,完成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07年增速下降6.2个百分点。影响最重的是汽车配件产业,到2008年10月末,全市汽车配套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仅增长7.7%,低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27.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白城市2005—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此外,冶金、造纸、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也出现停产半停产问题。
(三)对外开放水平进入全面提升阶段,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加大
伊犁州2008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312个。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伊犁,入驻的重要企业达147家,是项目开工最多、力度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年。(数据来源:伊犁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年末以来,伊犁州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吉林省白城市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全市引进域外资金200亿元,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06个,总投资1248亿元,完成投资206亿元。已有3个世界500强、12个国内500强企业到白城投资。(数据来源:白城市2005~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在建项目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投资方的融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直接影响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有的甚至会暂时搁浅。二是外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势头减弱。
(四)特色资源进入加速开发利用转化阶段,但产业升级困难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利用转化进入鼎盛时期,但由于产业升级困难,很难实现优势资源的转换。近年来,伊犁州紧紧依托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工业开始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化。2005年以来,伊犁州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整合步伐,优化资源配置,传统产业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产业升级更加困难。吉林省白城市主要开发项目有农副产品深加工、煤炭资源开发、风能开发、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到去年上半年,资源开发利用转化形势较好,累计总投资达241.4亿元。但这些项目大多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还没有实现投产达产。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这一背景下,白城市能源、农产品加工这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刚刚起步就遇到困难,特别是刚刚启动生产的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没有开始实施,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五)劳务经济进入稳定成熟阶段,但农民工返乡问题比较突出
2008年伊犁州农民外出务工人数43.79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加10.16万人次,增长30.2%,劳务创收13.7亿元。(伊犁州2008年农业统计年报)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末因合同到期不再续签而返回的劳动力比2007年明显增加。吉林省白城市自2008年10月份后,外出的农民工出现了返乡潮。这次返乡农民工呈现出三多的特点,即省外返乡的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多、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多。目前,全市返乡的农民工有7 630人,占省外返乡总人数的22.2%。
(六)外贸进出口进入迅猛增长阶段,但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进入2003年后,伊犁州进出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国际金融危机对该州商品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企业经营成本增大,出口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出口动力明显下降。二是出口加工企业生产量减少,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制约工业经济增长。三是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下降。近年来,吉林省白城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外贸进出口呈现迅猛增长势头。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白城市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全市去年第四季度工业制成品扣除美元贬值及国内通胀因素,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于零。
二、欠发达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风暴,如何正确认识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欠发达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把优化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成长性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转型升级潜力的优势产业和有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上,放在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引进先进设备、扩大内销、节能减排上。今后应重点抓好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这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依托资源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工业园区新建企业。通过扶优扶强、扶大扶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产业升级。
(二)着力推进招商引资
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从市场需求、融资渠道、经济效益等方面,精心论证、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真正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集中时间外出招商,以招商洽谈会的形式广泛宣传、广泛推介、广泛联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上的主体作用。当前,要紧紧抓住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调整结构的历史机遇,精心筛选,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项目争取的核心就是“选得准、会争取、能干好”。“选得准”就是要学会找项目,学会从政策文件中、从横向比较中、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和经济需求程度中找个性化的项目。“会争取”就是要有挤、钻、恒、抢的精神,与有关部门联手,安排专人紧盯有望项目,并且善于应变。“能干好”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用精品工程为今后争取项目奠定基础。
(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加强硬环境建设。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提升欠发达地区“硬件”建设的档次和水平。目前要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机场建设项目、铁路建设项目、引水工程建设项目等,以此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其次,加强“软环境”建设。要从党风、政风、民风和人文风气人手,从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型社会人手,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全方位营造一个创业的良好社会风貌。要把领导干部抓优化环境作为政绩来考核,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力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时效。要大胆宽容创业的失误者,倡导一种在干事中积累经验、在干事中完善政策的风气,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永不满足、跨越发展”的思想,形成“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招商代办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长效机制保障环境优化。最后,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内容。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要抓好林业生态产业工程、引水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再造欠发达地区水肥草美、物茂林丰的秀美景象。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机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6).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4
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那么,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
一、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东部地区旅游经济水平高,过度投资
我国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东部地区的旅游经济具有以下特点:游客需求多样,旅游产品供给的适应性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利润大幅度增长,并且,东部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地集聚效应。确切来说,东部具备旅游经济发展所需的所有条件如庞大的消费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点等,旅游产业活动空间集聚已经成为东部旅游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善、旅游经济制度完整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下,东部地区在旅游经济上也出现了过度投资建设的苗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反作用。
(二)中部旅游经济发展缺少制度支撑
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中部崛起中,旅游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旅游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规模密切相关。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与东部相比,中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显然缺少一些先天条件,如中部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度较低,除去一些著名景点外,许多旅游资源的吸引能力都较低,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有限。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制度环境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如许多地区虽然有着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制度不完善,所以旅游经济管理不善、发展难度较大。
(三)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西部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地方旅游资源也极富民族风情,但是,西部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再则,旅游业是一门关联性极强的产业,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给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如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西部的旅游产业始终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态,加上西部旅游产量结构、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所以地方旅游资源开发能力有限,人才和资金短缺。加上政府的导向功能不足,所以许多地方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经常会遇到产权不明、责权不分、管理落后等问题。
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民众收入水平
发展经济,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提高民众可支配收入水平,是促使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统筹兼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整产业结构,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改善民生,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以提高民众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促使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分类指导思想,加大旅游产业固定投资力度
由上述可知,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有所不同,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思想,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制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着重解决可能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一些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加大旅游产业固定投资,缩小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差距,强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上投入力度,开发富有文化内涵和地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产品,完善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开发提供配套设施,以高标准、高质量和旅游通达的便捷性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关系
旅游者是第三产业的代表,它在其他第三产业发展中起着强大的辐射和波及效应。旅游业发展实践证明,在第三产业体系完善、发展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突出。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大力l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从生态、环保、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与其他第三产业如餐饮、电视产业、金融产业、运输业、保险业的关联,加大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融合和渗透,形成新的经济格局,提高旅游产业的档次和品位,增强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促使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记谱法 精确性 模糊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在时间中的流逝和“非实在的观念性客体”①的存在,正是其基本属性的反映。因此,人们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段来“固化”音乐,期望通过特定的方式记录音乐的各种要素,使之具象化,以达到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中,传播、交流、学习、欣赏、分析和研究音乐的需要。记谱法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不断努力的过程。记谱法是认知和重复音乐的一种手段,使人能够间接感知音乐。自1887年爱迪生发明录音技术以来,人类能够直接感知所记录的音乐,录音技术也被看作是另一意义的“记谱法”。但时至今日,数字音乐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并不能取代记谱法的功能和作用,各类记谱法仍在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任何一种记谱法都不能详尽地记录音乐,但100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变革,记谱法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普适性和简明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音乐的基因和命运。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所说的“西方古典音乐是在世界各种音乐中唯一一种几乎完全依赖记谱系统的音乐”。②因此,研究记谱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记谱法体系中精确性与模糊性特征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记谱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渐进的过程,走过了一条与大多数方法体系相类似的曲折历程:从无到有,从模糊到精确,从单一到多样性。并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记谱法,都是与当时的音乐实践相适应的,也是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实践服务的。如我们熟知的五线谱,从17世纪基本定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可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求,成为“共同写法时期”最理想的记谱体系。以五线谱记谱法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音乐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和交流。同样,伴随着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对于以统一和共性为特征的传统音乐的探索与突破,和声、节奏关系的日趋复杂、自由,作曲家对音高与节奏两个要素之外的力度、音色、奏法等难以测定其精确“数据”的日益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体系和记谱法体系。其中一些记谱法体系突破了传统记谱法音高、时值的严格限定,向着多维及模糊发展,甚至在某些流派的作品走向了记谱法的自我否定。这些新符号和记谱法体系记录了新风格的音乐,同时也是新的音乐风格的写照。记谱法的变革充分体现了音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记谱法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我们的音乐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有乐谱的音乐,同时还有无乐谱音乐。口头音乐和即兴音乐都是没有乐谱或不依赖乐谱而存在的音乐。无乐谱的音乐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纵观世界各地的音乐及记谱法的起源,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早期的音乐形式结构简单,数量较少。如无文字时代的史前人类音乐、印度古老的吠陀音乐、非洲帕巫尔族的音乐、中国某些民间吹打乐等。其中大多是以声乐为主的单声音乐,如古希腊音乐、我国的《诗经》,都是以诗歌格律为依据的声乐作品。欧洲音乐中,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歌唱都是完全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的发展而促成了记谱法的发展。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形式是这一时期音乐传播传承的特征,也是能够满足和适应此类音乐传播传承需要的方式。
其次,由于人们对音乐的不同认识和追求。演奏、演唱者无须通过乐谱中介,而直接将赋予审美意义的音响从心中宣泄出来,成为即兴音乐。这种情况从古到今,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如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即兴演奏的音乐、美国的乡村爵士乐、世界各地的民歌等。即兴音乐的存在表达了人与音乐最直接的关系,“聆听者所感受的音乐也是生命信息毫无散失的真正原声”。③
无乐谱状态的音乐的传播和传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随机性,受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生活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传承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本身的模糊性的强化,促进了乐谱的产生和发展。当然,无乐谱音乐带来的人性的真实,形式的自由,即兴和个性化的表达对音乐诠释的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追求的艺术理念之一,也是记谱法模糊性特征最早的思想来源。无乐谱音乐,在音乐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不是音乐发展和存在的主流。
有乐谱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的主流,因其适应了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变化。我们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记谱法作为一种备忘和记录音乐的工具,能够给予人们必要的提示。这种提示与备忘的需求在音乐教育和传承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欧洲宗教音乐,还是我国古代文人音乐中,教育(或传承)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记谱法的产生和发展。如大约公元1025年,来自意大利阿莱佐的僧侣圭多所发明的一种六音体系以及我们熟知的唱名的原型Ut、Re、Mi、Fa、Sol、La六个唱名,都源自宗教的传承和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专业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统一和精确是现代教育广泛性和平等性的体现。记谱法及其精确性特征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实质与需求。
虽然不同的民族、地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引领下,记谱法的发展走向不同。但追求音乐记录手段的不断提高,音乐从模糊到清晰的这一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如我国西汉时期的“声曲折”到文字谱、欧洲中世纪的纽姆谱到五线谱的过程等。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记谱法,有时也有惊人的相似。如相传14世纪出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使用的“央移谱”与11—12世纪的欧洲宗教音乐中使用的“纽姆谱”,均使用不同颜色的平行线条来表示不同的音高。这一相似现象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特征的体现。
二、记谱法的发展是音乐自身发展的体现
早期的音乐形式结构简单,数量较少,主要是以声乐为主的单声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本身的复杂性、音乐作品的数量在增加,依靠大脑记忆的口传心授式传播传承就显得非常困难了。于是各种类型的记谱法应运而生,并随着音乐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音乐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中,即音高的轴和时间持续的轴。现代五线谱就是这两个轴的完美体现。在欧洲音乐中,音高体系与节奏体系的精确性发展有着清晰的历程。
音高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纽姆谱的符号的完善,11世纪,纽姆谱出现了具有革命性的第一条线,标志着纽姆谱从无音高体系到有音高体系的转变。随后圭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单声音乐向多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复调音乐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乐谱精确性的发展。复调在时间上的音高差别,必然要求记谱法在符号体系上做出相应改变。不同形状的纽姆谱符号的使用,体现了节奏体系开始由定性节奏向定量节奏的过渡。音高的标记比节奏的记谱早出现250年④,但节奏体系较之音高体系更显理性思维的光辉。“有量记谱法”(mensyral notation)开始了记谱法体系由模糊性向精确性的历史转变,即更注重定量法和逻辑思维。“有量记谱法”处于当时其他领域有关测量法和定量法发展的最前沿。以音高的轴和时间持续的轴,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第一张图表。⑤因此,有人认为节奏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记谱法的发展史。到17世纪五线谱基本得以定性,记谱法的精确性达到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甚至更早一些,中国古代使用最为广泛,且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记谱法——工尺谱也到达了繁荣时期。“我国工尺谱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记谱工具,它的前身是宋代的俗字谱。”⑥我国明朝为14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公元1368—1644年)。
以上述表格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到,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记谱法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十二平均律和节拍器的使用将音高体系和节奏体系推向了精确化高峰,虽然节拍器的使用一直被人所争议,如贝多芬的部分速度标记。
三、记谱法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
科学技术发展对音乐的影响无处不在。科技的变革,促进了记谱法的发展。如现代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计算依赖于对数的产生。记谱法中节奏因素的精确化,很显然与计时技术、工具的精确化密不可分。“有量记谱法”得益于当时其他领域有关测量法和定量法的发展。节拍器的使用带来音乐速度的精确化。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记谱法”(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记谱法”,恰恰印证着15世纪中国造纸技术在欧洲的推广,即便宜的容易洇墨的纸张取代了昂贵羊皮纸。同样白符头到最终黑符头的转变,依赖于造纸技术的发展。微分音的使用离不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不用论述电子音乐、随机音乐等20世纪音乐流派与科技的关系了。
四、记谱法的发展受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19世纪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世界交流、开放和互融的程度不断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沟通和交流变得日益普遍和快捷。但族群矛盾、族群身份、族群性、国家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族群冲突成为许多地区动乱的根本原因。音乐文化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欧洲音乐解构,还是世界音乐观念的确立,都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音乐形式的飞速发展。记谱法也由五线谱为主体的状态向着多元化发展。记谱法精确性的特征,受到多种思潮的挑战,向着多元化发展。
各种新的音乐流派、作曲手法以及记谱法、符号体系的出现到20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如大量微分音、各种极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新音色的使用,有时甚至超越了人耳和思维的接受能力。而以电子音乐乐谱与图形化乐谱的使用为代表,则体现了记谱法精确性与模糊化的极致追求。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浪漫主义、新表现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崛起,以及机遇音乐等“激进”流派的“淡出”,特别是电子音乐、电子乐谱的兴起,精确记谱法又呈现出更加鲜活的面容。这些理论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艺术创作空间的自由性与丰富的变异性,在特定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同时,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世界民族音乐不断得到重视和繁荣。在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如我国,在认识和学习传统音乐及记谱法的时候,精确性特征与模糊性特征的争论一直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以杜亚雄先生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学家,围绕中国乐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阐述,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论。学术争论的主要焦点就是关于“中活西死”的辩论,即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模糊性与欧洲音乐中的精确性的差异和关系的辨别。这场辩论推动了民族音乐在文化思想层面的研究;促进了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将民族音乐理论和欧洲音乐理论放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记谱法的发展承载了社会、文化与音乐发展的历程。欧洲音乐记谱法的主体是精确化的充分体现。我们需要树立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观念,了解认识音乐及记谱法的发展,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以及教育发展,才能有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注释:
①于润洋.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J].文艺研究,1996(5).
②⑤⑦克雷格·莱特.早期记谱法和西方音乐的测量法[J].余志刚,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
③臧艺兵.记谱法的变更对中国音乐传承传播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0(3).
④“音高出现于公元 900 年前后,但是节奏的指示直到公元 1150 年才在西方音乐中第一次出现。”克雷格·莱特.早期记谱法和西方音乐的测量法[J].余志刚,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
⑥陈泽民,编.曲广义,译.工尺谱入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学,1988(3).
[2]吴道恭.《论六线谱》的记谱法改革[J].人民音乐,1995(11).
[3]利奥·特莱特勒,欧阳韫.口传传统和音乐记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3).
[4]蔡觉民.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2).
[5]苏陶.记谱法历史上的重要符号及其启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1).
[6]陈建国.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再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3).
[7]马春莲.论音乐记谱法的演进与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马春莲.早期西方音乐文化中的记谱法[J].美与时代,2004(10).
[9]杨健.中西记谱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胡雪丽.中西音乐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06(11).
[11]李蕴.中国音乐记谱法成因探究——中西比较下的思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12]陈明.节奏的“定性记谱”与“定量记谱”[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
[13]武素霞.西方记谱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武素霞.中世纪记谱法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经济发展的特征范文6
一、公共政策
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色经济凭借其比较优势,能够在市场中发挥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草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全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独特的草原文化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平台。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自治区推出,“草原品牌”,着力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区,取得了有效成果。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身并不能直接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域增加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经济资源等。但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经济发展的生存要素配置环境发生改变,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与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效率,在此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发挥效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
1.农牧业
1.1草原产权保护
蒙古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以草原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与草原被过度来发与使用,草原环境生态失衡,荒漠化严重,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1996年后,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草原管理制度规定,《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双权指的是草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项规定出台之后,内蒙古政府首先重新核定了区域内各县市的界限,明确各县市的草原与牧场面积。对于各区域内拥有的畜牧数量也进行了落实,在明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牧场与草原资源进行划分到户,承包到户。其中,坚持以草定畜的原则,为草原产权的划分提供了指导方向。而在草原的所有权确定后,现实政府为牧民颁发《草原使用证》。这种政府公共政策的颁布,有效调动了牧民对草原牧场的建设与保护以及投资。同时,农牧产业的开发,也有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沙生药材种植业、畜牧产品加工业等,都是农牧业增产盈收的有效渠道。
1.2财政投入与补贴
政策是政策机构与周围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以及策略的大型计划,公共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业、牧业的财政投入愈加增加。《农业法》中就有明确对农业投入应该盖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内蒙古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政府尤其重视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财农支出居于全国的前列,从1986年到2000年间,内蒙古民族区域农牧业的财政支出高达八十亿元,用以志愿农村生产支出、农牧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农牧卫生、科技等支出。2004年开始,内蒙古民族区域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进展实施,惠及了无数农牧民。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区域全面加快发展农牧业,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动向进行精准把握,并且积极到财政部进行汇报,为内蒙古区域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政府与积极加大自治区内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支农财政投入。并加强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补助,使农民积极主动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走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道路。
2.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特色经济依托的是区域的发展特色,内蒙古旅游经济依托的是内蒙古区域的特色资源,丰富的草原资源不仅仅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也为草原旅游的打造提供了天然优势。2017年,政府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建设构建“一廊一脉”经济发展区,其中,内蒙古区域的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以及阿拉善盟等都是著名的现代裁员文明旅游区,“十三五“规划中,要求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以优势旅游资源特色为引领,着力打造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区域内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特色旅游?I发展提供了条件,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饮食、住宿、节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艺术节,烤全羊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蒙古族文化,再加上奇特的草原风情、沙漠景色等,都是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关键。这些也带动了诸如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所在,内蒙古政府也在逐步开展乡村扶贫行动,以县乡为扶贫村,逐步开发旅游示范村,创新开发休闲浓状、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一方面,为内蒙古旅游业提供了周边服务,另一方面,也以旅游项目为中心,有效带动了城镇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公共政策是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共政策管理,有助于发挥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