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患者,男性,76岁,退休干部,因急起神志改变、言语障碍1小时于2009年2月20日住入当地医院。明确诊断:左丘脑出血、脑积水。经行脑室穿刺引流,术后V-P分流术。住院中经神内、神外、ICU多个病房抢救诊治:先后突发两次室颤、心脏骤停,均经心肺复苏、电除颤抢救成功。于同年4月30日病情稍稳定出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低钾血症。接着5月3日住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系统检查明确诊断为:致心侓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心脏扩大、右室壁瘤形成、心律失常、心功能2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恢复期。经积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但拒绝安装心脏除颤仪于同年6月2日出院。转入我院专科。入院体查:T36.5℃、P60bpm、R20bpm、BP130/80mmHg,发育营养良好,嘴角歪斜、语言不清、行走不稳,偏瘫步态;瞳孔等大、等圆,双肺无特殊;心界扩大、心率不齐、频发早搏;右上、下肢肌力下降5/6级。入院检查: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6,主动脉结突出。心电图示:窦律68次/分,偶发室早,ST-T改变,V1-4可见Epsilon波。Holter示:平均心律68次/分、最小57次/分、最大92次/分、频发多源室早(部分呈二、三联律)伴短阵室速,不完全右束支阻滞,V1-4见Epsilon波,T波改变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见图1,图2。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脂均正常范围,血钾3.2mmol/L低。

图1 右室心肌病动态心电图

图2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

心彩超示:RVD55mm(右室增大)、AO31mm(主动脉增宽)、RAS35mm、右室心尖部局部向外膨出38×28mm(右室壁瘤)、LAS33mm、LVD38mm。EF76%、FS44%。提示:右室增大,主动脉硬化,右室室壁瘤形成,见图3。临床资料均支持湘雅附二院诊断。对此治疗予:抗栓-阿司匹林+波利维、扩血管-硝酸盐类、降压-拜心同+缬沙坦+比索洛尔、护心-曲美他嗪、调脂-阿托伐他丁及补钾、镁,静脉给中、西药疏通循环等对症治疗。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积极康复训练:康复技师肢体按摩、语言训练、肢体锻炼等。

图3 右室心肌病入院时心脏 转贴于

患者经以上诊治后主动多次来我院求治,先后于2009年6月、2009年8月、2009年9月、2010年5月共5次住我院。诊断、治疗基本同前,治疗已达1年半,病情不断好转,自觉心疼、心悸减轻,能站立行走、饮食正常,无心前不适、生活质量提高。对比第一次入院到第五次住院心脏彩超其变化:如AO31mm24mm、RAS35mm31mm、RVD55mm63mm、EF由84%80%,FS无变化,右室壁瘤由38×28mm24×20mm。见图4:Holter基本同前。胸片示:心影向双侧扩大,心胸比值0.59。心电图基本同前,病情平稳好转,治疗有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图4 右室心肌病治疗后心脏

2 讨论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也即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 ventricular dysplasis,ARVD)。由Fontaine在1977年首先提出并描述,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以右室来源的心律失常和右室的特异病理改变为特征。病理迄今不明。临床散发为多见,有些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心外膜和心室肌,而心内膜结构正常,右室明显扩大。部分左室累及。病理生理两大特征:心电图异常和右心室形态异常。右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可引起一系列右心衰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典型病例示:1)右室弥漫扩大,局部膨出,以心尖部多见;2)右室收缩力降低;3)无其他引起右室扩大原因;4)左室心脏一般无异常。治疗包括β阻滞剂或CCB以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或手术切除右室病灶是本病可选方法;置入胸腔内除颤器或心脏移植可提高长期生存率[1-3]。本病例是走过一段弯路才明确诊断。是一典型病例,因拒绝介入手术预后不佳,但我们不放弃、积极治疗,中西医药、康复、心理、家庭、社会多方综合治疗已收到一定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陈灏珠,戴自英等.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7-1489.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遵循“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建业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培养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努力探索个性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转贴于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学论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与学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比重,努力建构体现主体价值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并在课程设置计划表中进行明确规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的内容、学时与学分,并在课程计划表就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要求列出所需的学时和学分;加强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的管理。每门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应在开课前设计好整体教学计划,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或途径、学时、考核或检验方式等。在学期见习环节,要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每学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旅游见习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熟悉旅游环境、锻炼旅游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学期旅游见习安排在期中或假期进行,同时,必须在课程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见习的内容、时间和学分要求。加强旅游实践计划和过程管理,制定四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见习的目的、内容、途径、时间与地点、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毕业综合实习环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的旅游综合素质为目的,尝试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视专业需要而定。除了实践教学要求之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学期进行创新项目评比,择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实践的良性互动。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8-02

0引言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 基础性《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 前位性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方法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 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②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③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 现场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一、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当前发达的旅游业相比较为落后。目前,部分中职院校教学仍在使用多年前出版的旅游教材,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与当前旅游行业发展存在知识脱节现象。同时,当前中职院校开设的旅游课程依旧以考取导游证为主,教师在日常学习课程教授的旅游知识仍旧是一些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知识等内容,对于当前的海外导游旅游课程开设得很少。另外,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中国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存在重复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很强的服务型科学,然而,当前我国还存在着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还是以传统的书本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锻炼。

2.师资力量薄弱

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依靠学校的教师,因此,师资力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虽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但是他们缺乏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不对对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的不了解,导致他们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理论不一致。另外,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较晚,严重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对国外的旅游发展趋势不了解,因此,无法很好地进行教学。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合作的一些校外培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例如各类旅行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中职院校的领导考虑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大部分选择了酒店作为实习基地,让学生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技能。另外,学校和企业还缺乏深入的合作,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仅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生。

二、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中职院校为了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需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意识,结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基地只限制在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因此,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特色,设置一个人才培养的方向。然后,针对设置的人才培养方向来选择学习的教材。最后,学校需要结合当前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开设一些辅助课程,加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院校需要加强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来优化学校的旅游管理教师的学习,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其他旅游院校进行合作,选派部分教师进入其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培养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深造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

3.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面的合作,例如选择知名的酒店或者旅行社来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学校可以选择在旺季作为实习期,这样旅游企业能够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外,学校还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锻炼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

三、小结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策略

导游,是旅游行业的服务窗口,是旅游形象的展示者,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传播文化、倡导文明的使者,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这就要求导游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规范的职业行为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旅游服务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必修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树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把握课程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特点

1.内容庞杂,知识点琐碎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包括历史概述、民族民俗、自然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古代建筑、古典园林、民族传统技艺、宗教、主要旅游客源地概况及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情况等方面,虽然大多只是概括性的介绍,但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容易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部分内容抽象晦涩

《导游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大多是一些来自于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常识性内容,某些部分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比较抽象晦涩。比如,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民族传统技艺等涉及专业知识的部分,学生少有接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权威教材

《导游基础知识》的相关教材非常之多,既有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材,也有各省组织编写的导游资格考试教材,还有各类学校组织编写的相关教材。但高质量的教材可谓凤毛麟角,各类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雷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过分强调内容体系的全面,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2.课时不足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内容繁多而且抽象,涵盖了导游讲解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所有知识,囊括了历史、地理、民俗、特产、建筑、宗教及艺术等各大门类。因此,这门课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和学习。而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教学中课时明显不足,往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授课计划,只有48学时的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好这门课难度相当大,很多知识根本就没有时间讲,只能被删除或压缩。

3.教学方法陈旧

出于应试的需要,《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全堂讲解的方式,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不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形式的理论考试,少有口试和实践技能考试。考核成绩的评定往往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不关注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功利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些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学生往往很容易获得高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策略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领域众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非常困难。而其中很多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如《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确定不同课程的侧重点,打破原有课程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导游服务相关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模块。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文化艺术、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建筑园林、实训项目五大模块。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体系散乱的状况,并且赋予了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

2.加强实践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课外可以组织开展导游大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参观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外相关场所对实物进行观察研究。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景点进行导游讲解实践,体验导游工作,积极与游客沟通交流,向经验丰富的导游员请教学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丰富教学手段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讨论、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导游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充分搜集资料。部分内容如“中国发展简史”,学生在中学历史课上已经有所掌握,所以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讲解,教师来做补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结合《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繁杂、抽象的特点以及多媒体教学直观、清晰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到教学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民居、服饰、特产、建筑等知识,单纯讲解的话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难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就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最基本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也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考核,可以参照“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导游讲解技能口试、期末考试笔试,这三部分分别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30%、50%。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导游基础知识》,关系到学生的考证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编委会.导游基础知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徐可.《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4):240-242.

[3]贺萍.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108-109.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并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