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相关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相关理论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1

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家庭投资者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利用理财工具实现财产保值增值便成了学界的研究课题。保险理财工具由于自身特质,逐渐成为家庭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保险理财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保险理财的具体计划。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家庭保险理财

家庭理财基本原理

所谓家庭理财,是指科学的运用家庭资产,使家庭支出产生最大的效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就是利用家庭金融方法进行计划和管理,增强家庭经济实力,提高家庭风险防御能力。从技术层面讲,家庭理财就是在开源节流原则支配下,以科学的方法实现家庭的经济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部分家庭拥有了大额的资产,对这些家庭而言,如果不能运用科学的理财方法运作家庭资产,很有可能使家庭的财富在通货膨胀中受损。当前,国内外学者公认家庭理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成员职业计划。即通过对家庭成员能力、性格、喜好的正确评估,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确定家庭成员的职业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计划。

消费和储蓄。家庭有了收入以后,就要面对家庭收入的分配,家庭应该按照经济生活现状,合理安排家庭的消费和储蓄比例。

家庭债务水平的管理。有时候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家庭不得不举债。因此,必须将家庭债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避免家庭面临债务危机。

家庭保险计划。随着家庭财富的累计,家庭需要利用保险来保证家庭财产和家庭成员生命安全。为子女教育购买教育保险;为固定财产安全购买财产保险;为应对疾病和意外伤害,需要购买医疗和意外伤害险等等。

家庭的投资计划。为了使家庭财产保值增值,家庭需要从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方面考虑家庭的投机组合。

家庭的退休计划和避税计划。这是指家庭为了满足成员在退休后的生活消费需求,在正常购买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还能工作的时候积累一笔足够家庭成员退休后的资金作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家庭还要考虑通过购买避税型保险等合理手段减少税务支出,增加家族财富总额。

保险的特性

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保险的性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的争论集中在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同一性问题上。有日本学者以财产保险和人生保险为界,将保险学理论分为“损失”、“非损失”和“二元说”,并指出保险的损失补偿、风险共担和储蓄补偿二选一的性质。事实上,无论为人还是为物投保,从家庭资产分配的角度看,保险都具有金融资产的属性。

之所以将保险列为家庭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因为当代家庭的保险产品不仅可以为家庭防御风险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储蓄和投资的效用。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所推出的多种保险产品都承诺若干年后会有红利返还。以中国平安为例,该公司的万能险就承诺客户保障风险的同时,在保期内保户不发生意外条件下,保期结束后会从保险公司获得高于银行利率的红利返还。保险的这种投资功能,在实质上将现代保险与古典的保险方式彻底的区分开来。也正是如此,保险理财才能成为当代家庭理财工具的重要选择。

保险理财的收益特性

(一)保险是合理避税的合法途径

根据我国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公民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法定的社会保险费用,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虽然目前国家对于法定保险之外的人寿保险没有免税规定,但根据国外经验,今后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免税的可能。因此,家庭的寿险购买支出部分是不用计算在个人所得税总额中的。税法还规定,家庭投资的企业或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如果投保于财产保险或运输保险的,可以准予税收减免,这对于家庭来说,可谓一举两得,既为家族企业资产投了保,又节省了税收开支。另外,基于保险本质,当投保人的保险受益金发生继承时,我国法律保障国家不会对这部分资金征收遗产税。但是如果家庭资产没有用于购买保险,那么家庭财产的继承人就要面临50%-70%的遗产税,如果家庭资产巨大,这将是一项客观的“损失”。因此,对于家庭而言,保险是积累家族财富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保险可以调节家庭的现金流

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为了使家庭资产的配置效率最高化,家庭必须平衡当前和未来的收支。正如理财规划师在帮助家庭设计投资计划一样,家庭投资时必须考虑家庭的收入资产和家庭负债状况,确保家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现金流在家庭理财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家庭应合理配置购买保险的现金支出在家庭现金支出中的比例和日后保险收益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

(三)保险可以拓宽家庭的融资渠道

特别是家庭购买的长期寿险,当家庭面临资金困难时,可以将寿险保单进行质押,获得资金。在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中,家庭理财产品中,可以用于质押的,保险也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由于保单质押是作为保险的一种增值服务,因此无需提供其他抵押品就能换得与保单数额相当的短期融资。

(四)保险投资预期收益稳定

虽然目前我国可用于投资的理财产品名目繁多,诸如储蓄、债券、基金、股票等,但是这些投资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影响。有别于这些理财产品,作为分散风险的一种方式,保险理财的稳定性较强,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强,并且其预期利率具有前瞻性,能够帮助家庭稳健的实现理财目标。

保险理财的误区

虽然保险理财有众多比较优势,但却经常被投资者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因素。由于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具有负债经营的特点,所以家庭在投资时,无论储蓄还是购买保险,都是与另一方建立了债权债务关系。但是,储蓄所便显得债权债务关系很明显,存款人能够明显感觉银行对他们的负债行为。但是,保险的债权债务关系只有当保险事件发生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显得比较隐蔽。因此,家庭投资者会更倾向于选择储蓄或者股票债券等理财工具。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由于对保险原理的理解不足,导致有很多人认为有了保险就可以毫无顾忌了,失业了也不注重增强自身的再就业能力等等。殊不知,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全面,保障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时间发生概率的增加,会使保险的原始功能丧失殆尽。

历史因素。开始,保险业进入了原始资本积累期,由于这时期一些保险公司采取了不规范的运作行为,使得保险公司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了重投保、轻理赔的印象。

认为保险就是投资。由于对保险本质的不了解,投资者时常忽视保险自身的风险防范功能,而热衷于能够在将来每月或每年能够有资金返还的险种。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投保人往往会选择保费比较高的人寿保险,忽视了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投保人带来保障的意外伤害险、健康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等。实际上这是保险市场不成熟的表现。由于人寿保险对突发灾难的保障功能有限,所以意外发生时,投资者只能自己承受。由于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极低,大多数人认为购买这种保险等同于浪费钱,实际上,意外保险的保费往往是价格低廉,保障作用突出。家庭选择保险理财时,应该认清保险的风险保障本质,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理财作用。

后危机时代家庭保险理财的策略选择

(一)家庭建立阶段

在家庭建立阶段,家庭成员事业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购房和养家的压力,一般情况下,家庭都是支出大于储蓄。但此阶段的家庭成员也正值壮年,身强力壮,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因此,这一阶段的家庭投资者应选择购买储蓄投资型的保险产品,在获得保障的同时也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如果选择健康险,应该以低费率的中短期险种为宜。当然,如果工作环境危险,应当购买意外伤害险,以备不测。

(二)家庭稳定成熟阶段

在家庭稳定成熟阶段,家庭成员收入逐渐稳定,并逐步达到峰值,但家庭的消费也会随之高升。伴随年龄增加,家庭成员要同时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也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家庭的保险理财应该考虑四个方面:一是购买中长期健康保险,为家庭安全提供保障;二是未雨绸缪,购买死亡保险,为其他家庭成员提供临时性经济保障;三是购买教育储蓄投资型险,安排子女的教育资金;四是购买商业保险,保障生活。

(三)家庭衰退期

伴随着年岁增加,家庭构建者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疗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此阶段家庭应该选择在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上增加支出,保障自己晚年生活。此外,家庭构建者还应选择将自己的遗产购买免税保险产品,为自己的子女继承遗产合理避税。

相比其他理财产品,虽然保险理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这并不能使保险成为家庭理财的唯一选择,其只能是家庭投资理财组合中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用低利率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时期,保险费率都是参照同期的基础利率,处于低利率阶段。今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基础利率会逐渐上升,而保险产品却只能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累加,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会升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家庭保险理财,应从长远着手,综合考虑机会成本,科学的选择保险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王亮,赵萌.浅析个人保险理财[J].集团经济研究,2007,4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2

一、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关联表现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本准则)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称之为“关联”。其“关联”主要表现在:一是两项“关联”资产都是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二是两项“关联”金融资产都在二级金融市场进行交易,都属于金融资产。三是按管理目的将证券投资分为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代了过去按流动性标准把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因此,两项“关联”金融资产都是证券投资划分的不同结果,其结果取决于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投资决策、投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目的等因素。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一)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重新对金融资产的定义和核算做了明确规定。该准则第二章第九条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以公允价值?量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它所体现的是以交易投机为目的,主要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权证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①这项金融资产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衍生工具。透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取得或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二是属于近期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三是属于衍生工具。

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没有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等。透析其定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下列特征: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相对不确定。虽然其持有时间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长,并且超过一年,但又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明确长期持有。二是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属于衍生工具。三是不包含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计量

要探析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对企业利润的不同影响,明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计量差异非常关键。一是初始投资时的计量差异。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确认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要资本化,计入投资成本。二是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差异。通过新准则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随时在二级市场交易,以投机为目的,其公允价值变化随时都可以变现,属于当期已实现收益或损失,理应确认其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引起的价值差异不属于当期损益,而属于未实现收益,若在当期确认损益是不合理的,只有等处置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才实现其变动收益或损失。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价值差异计入所有者权益中,从而不影响当期损益。三是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投机性强,属于流动性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不影响其账面价值,也不影响企业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提减值准备,既影响其账面价值,又影响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有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其核算结果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同,引导着整个会计业务处理对利润有不同影响

为了准确核算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以及满足企业实际管理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各自核算的特点要求分别设置不同的会计明细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两个明细科目,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四个明细科目。从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设置会计科目不同,势必引导整个会计核算不同,无论从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还是从处置资产等业务来看,都会对利润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计量成本,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两者的相同点是对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均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冲减投资收益,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相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其成本,使资产价值增加,不影响企业利润。

(三)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确定的利息收入或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并确认投资收益,同时按票面利率确认为应收利息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差额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不一致时,对利润的影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存在差异,即确认的投资收益不一致。

(四)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则与上述处理相反。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应当作为“其他综合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当期利润。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则与上述处理相反。因此,从上述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处理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记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和利润。当期末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还应当把“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此时也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五)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明确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从而不影响当期企业利润。新准则也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期末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时,应确认资产减值,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相反,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减值范围内冲回原计提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同时调整资产减值损失或所有者权益。因此,两项“关联”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不同,从而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也不相同。

(六)期末处置两项“关联”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即以交易所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投资准则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的做法。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应确认投资收益,将使企业当期利润增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处置业务也影响当期利润。

(七)纳税调整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四条规定:“企业资产和负债都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的,都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第十七条规定:“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此时,所得税费用包括两个部分,即当期产生的应交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期产生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企业当期损益和利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计入了投资收益,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计入其成本,不产生纳税调整事项;二是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企业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取得利息或股利,符合免税条件的会产生永久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三是处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时,税法与会计确认的处置收益不同,也会存在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3

【论文关键词】海口综合保税区;离岸金融

一、引言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其资金来源和运用大大超过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反金融管制、追求金融自由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将遍及全球的境外货币、资金供求者联系起来,其货币流量之大和对国际经济影响之深是任何一国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其他类型的金融市场无法比拟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各国银行业突破国民属性,适应新技术革命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对金融手段的需要而进行的重要的金融创新。

离岸金融市场产生于特定经济区域对离岸金融服务的需求。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推进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立足海口综合保税区,探索发展离岸银行业务、离岸保险业务、离岸基金业务,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并以此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进程。

二、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背景和发展情况

海口综合保税区于2008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继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后,海南又一个由海关监管的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海口综合保税区是海口保税区转型发展、区位调整升格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放层次更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992年10月,海口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区域已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机电加工为支柱的四大产业群,对带动海口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南省、海口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园区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矛盾、区港分离和发展空间不足的三大问题,经海口市、海南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至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并转型升格为海口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保税监管体系的最高形态,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金融、信息、研发、设计、展示等辐射集聚效应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存在离岸性质资金流的进出和停留以及相应的结算、融资、保值避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从国际惯例来看,世界上大多数自由贸易港区除了采取通行的经济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适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优惠的税收和外汇政策之外,还通常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离岸金融业务,使港区的发展与发达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紧密相关。因此,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海口综合保税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此外,发展海口保税区的离岸金融服务和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提升海南省金融业层次,提高海南省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促进海南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进程。

三、海口综合保税区先行试验离岸金融的可行性

1.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开放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条件

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下,流入我国的资金越来越多,对外贸易额也在逐年扩大,这就使得经济在服务于国内业务的同时,也服务于国际业务。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离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海口综合保税区选址在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位处泛珠三角经济带、环北部湾经济圈、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背靠大西南,易于生产因素的聚集;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间海上经济走廊交通线上,南北连接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利于发展加工贸易,区位优势明显。这就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十分有利。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欧洲、美国和香港、新加坡之间,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市与收市在时间的继起上相衔接,可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循环周转的重要过渡点,这对建立离岸市场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另世界上传统的离岸金融区多设在海岛上,例如马来西亚选择与马来西亚半岛大部分领土保持一定距离的纳闽作为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点,是否意味着地理上孤立的岛屿较之大陆上划出某一区域更为合适,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海口先行试验离岸金融更加具有积极意义。

3.海口金融业已经形成门类相对完整,功能较为齐全,运行顺畅,效益良好的发展格局

2011年7月末,全市拥有存款性金融机构17家,包括政策性银行分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外资金融机构1家等。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91.52亿元,比年初增加274.3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30.63亿元,比年初增加416.55亿元,存贷款增量均较高。海口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和金融设施,构成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4.综合保税区具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优势

综合保税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着大批中外优秀的物流、加工、商贸服务等类型的企业入驻,必然扩张区域内的金融需求,为其先行试验离岸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内生市场。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在海关、税收、外汇等方面均享有特殊的政策优惠。综合保税区空间封闭、监管便利,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和外汇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5.国家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必将成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及外向型经济的日益壮大给外汇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创造了离岸金融业务的潜在需求。以旅游为例,据统计海南全省2011上半年共接待境外过夜游客达5.23万人次,同比增长9.41%,旅游外汇收入18879万美元。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将促进海南在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奠定硬件基础,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海南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四、海口综合保税区先行试验离岸金融的政策探讨

1.模式选择

综合考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必须是政府推动型的,即政府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同时从立法方面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和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基础建设较为滞后,因此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初期适宜采用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模式,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分设,有利于防止国际资本借助离岸账户自由进出,减少离岸金融业务对国内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冲击,便于金融监管部门对跨境资金进行有效监管。

2.政策建议

海口综合保税区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加大推进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综合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区域,研究制订加快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形成中、外资两类银行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壮大离岸金融服务主体,完善相关配套,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

(1)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截止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0月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由此制定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法规是针对国内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制定的规范性条文,但较为滞后,无法适应当前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表现在现行离岸银行业务法规适用主体仅限于中资银行,中外资银行待遇不统一, 离岸金融市场上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机构实际上既可以是本国银行也可以是外国银行;离岸业务部门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行法律规定银行的离岸业务部门独立经营,但无营业执照,无独立法人地位。借鉴国外离岸金融中心的经验,制定出包括离岸金融机构准入、业务操作和市场退出等一系列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配套法规体系。

(2)制定海口综合保税区离岸市场的优惠政策。以税收优惠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所采取的通行政策,要积极争取相关税务部门明确海口综合保税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税收政策,制定离岸金融业务税收的相关法规。对于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可实行税收减免,以吸引国外银行在综合保税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于综合保税区的物流、贸易、金融等企业给予适当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也可通过离岸账户经营的盈余优惠征税。其次,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争取外汇管理部门取消对综合保税区的外汇管制,对非居民外汇交易不设限制,允许离岸资金自由进出和汇兑,对外汇的股息、利息不作任何限制。放开利率限制,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4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分析;应用

一、前言

现代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解决实际的金融类相关的经济问题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方式,逐步由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转变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经济数学当中的众多理论以及方法等都被用于实际的经济领域中,解决了诸多经济难题,例如函数建模方式、极限理论、导数以及微积分方程等,因此对金融经济中应用经济数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分析相关经济问题

函数是数学中的基础,因此在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时需要广泛的应用到函数,通过对相关关系建立起函数模型,能够更有效的解决经济问题。函数模型是基础,建立函数模型之后,能够更有效的应用相关数学理论,进而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效率。例如在研究市场环境中的供需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函数模型进行研究,市场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消费者的消费观、商品替代度以及商品价格等,而其中商品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基于这种影响关系建立需求函数模型。需求函数属于减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不断下降,而供给函数属于典型的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不断上升,供给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供需量的变化会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价格决定问题。在成本函数中具有类似的影响关系。

三、极限理论应用在经济分析中

极限理论是数学学科当中的灵魂和精髓,有很多的数学理论都是通过应用极限理论而导出的。经济数学当中的极限理论在金融领域、经济分析以及金融管理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经济领域当中相关事物所具有的衰减规律都应用了极限理论,例如在细胞繁殖、生物增长、人口数量增长研究以及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的研究都需要应用极限理论。同时在金融领域的储备连续复利问题中,也需要应用到极限理论,同时这也是极限理论在金融领域最经典的应用案例。例如存款本金为A0,其年利率设为r,如果立即进行生产并立即结算,因此在n年之后,该笔本经与利息的计算问题就需要应用极限理论,如果每年都对本息进行一次结算,那么在n年之后其本息合计为A0(1+r)n。

四、导数应用在经济分析中

经济领域中有诸多问题都与导数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经济数学当中,导数被赋予的新的概念,即边际概念。在边际概念当中融入了经济学,因此将经济学当中的相关研究对象,从常量转化为变量,这也是数学理论应用在经济学中的典型案例,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边际函数当中包含了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润函数以及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需求函数。导数的本来作用是对函数中的变化率进行研究的理论方法,也就是函数当中当其自变量出现了比较微小的变化时,因变量发生的变化。通过导数能够对人口问题、种群变化问题等进行研究。在经济分析中应用边际分析理论,也就是通过应用导数理论对经济函数中出现的相关变化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在研究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进行近似计算。

五、微积分方程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六、结语

数学学科中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引出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学科中的诸多理论和方法等都能够应用在经济领域以及金融领域当中,特别是一些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需要借助数学理论方法。同时,通过应用经济数学方法还能对金融领域中的相关变化等进行预测与分析。因此,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随着经济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步扩大,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桑丽楠. 探究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运用[J].商,2016,19:185.

[2]王晓X,张拥萍. 论新形势下经济数学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1,03:215-216.

[3]杨海珍,张晓峰. 经济数学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1,23:141-142.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5

金融衍生产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以转移风险或收益为目的、以某一(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或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本文就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有关进行探讨。

一、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交易特点

(一)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宏观因素的变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革新,其中金融创新是亮点,且不断产生突破。从金融衍生产品形成的脉络透析,其形成首先在于各国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管制政策的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市场主流,给国际间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兴起成为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同时,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积极推动,客观上“催生”了金融衍生产品。其中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方向转移。另外,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73年发表的《货币需要期货》一文为货币期货奠定了理论基础;布莱克和斯克尔斯同年发表的《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一文为期权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模型被后人不断并延伸,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断得以推广。

(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巴林事件”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带来数以倍计的巨额收益;对于资本需求者而言,金融衍生产品的存在与创新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利器,倍受瞩目。

二、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

金融衍生产品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许多传统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对中国传统会计理论有着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一)会计要素定义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的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则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立足点均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或预期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IASC关于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中指出,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任何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产品并同时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是以签约为标志,考虑了合同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它是以签约为标志,考虑了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这种合约尽管也被投资者所控制,但其立足点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要素满足条件及确认标准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要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企业;(2)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确认标准包括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承认。而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确认,采取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两步确认法。初始确认条件包括:(1)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终止确认条件包括:(1)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2)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者期满无效。即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的标准是相互对应的,按相关性原则,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风险报酬的转移和可计量性。

(三)会计损益确认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遵循“实现”原则,即“过去发生”的交易、现“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及相关费用均在当期予以确认。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指出,金融衍生产品后续计量中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未“实现”,在损益确认时,突破“实现”原则,采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浮动损益。

(四)会计要素确认时间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在确认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时,强调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并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也即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一次性确认。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

(五)会计计量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律以历史成本为入账价值,强调并坚持单纯的历史成本原则。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即在财务报表上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和计量,并合理处理由此带来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动(盯市)即“公允价值”原则,更能体现出信息相关性的特征,反映它的风险及其对企业的可能程度。

(六)会计特征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所述的会计特征是:(1)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2)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依据;(3)以交易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就将维持其属性,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从计量属性来看,历史成本原则强调并坚持单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IASC的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特征是:(1)其价值随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相对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要求较少的净投资;(3)在未来日期结算。金融衍生产品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是保值或投机,其计量属性呈现多样化。

(七)报表与信息披露

我国传统会计中,衍生产品不被确认为传统的会计报表要素,只能作为表外事项在附注中说明。表外项目对外部关系人构成隐藏的潜在风险。IASC就金融工具的披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既重视表内列报,又重视表外披露。由于IASC准则中解决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确认,其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要在表内进行列报,表外披露包括定性化信息和定量化信息两个方面,并以定性化信息为主。相关项目由表外转至表内反映,使必要的公允价值、风险等信息得以披露。财务报告体系能够满足充分披露金融衍生产品信息的需要,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作出正确估计和判断。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不仅与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存在差距,而且也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

(一)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

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步伐逐步加快,其表外业务所占比例和风险日益加大,金融企业必将要求按照国际惯例来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即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而我国目前对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大多只停留在介绍西方经营管理和研究成果的阶段,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规范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很少,也过于简略,而实务中各期货交易所和投资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又各不相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相继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成本计量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如对已实现部分在期末按人民银行公布的统一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未实现部分的权利义务一般不在表内确认。由于各金融机构自有一套会计科目和具体的核算办法,使会计处理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三)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金融工具,它的更需要会计工作的监督。而目前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而且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审核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且审核的频率也较低,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

四、对策与建议

(一)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情况下,为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其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将会带来多少收益或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应将合同订立、持有、履行的全过程全面反映出来。(1)应按相关性原则,以 “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在缔结合同、风险和报酬实质转移时,应当进行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次确认。(2)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在未来交易发生之前,尽管其风险、报酬既定,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但仍应对其在持有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再进行后续确认。企业可根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状况和其具体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情况,结合重要性原则予以再确认,如对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则在报表中单独列项反映,并根据其价值波动情况,按旬或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再确认。(3)应遵循谨慎原则,在损益尚未实现以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可比照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设立“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准备”科目。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即企业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即所谓的终止确认,并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会计计量原则的相应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是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核心和难点。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的,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美国FASB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笔者认为,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实务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对于金融衍生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较大的银行和其他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属性。(2)对于一般企业,其金融衍生产品主要采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方法,当相关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价值项目在报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比例时,再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三)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报表的改革

一方面,必须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的监督,从而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现行财务报表的改革,在财务报表上披露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应当包括:(1)持有或发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目的、面值或合约内容;(2)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风险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3)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及相关的损益等。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或条件。(2)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包括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停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和原因等。(3)与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相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等内容。这样,既可达到充分披露信息的目的又不一定全部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风险、信用暴露风险、流动风险、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等信息的需要。

总之,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的认识和做法,尽快在国内建立相应的规范,构筑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快研究并制定金融衍生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探讨国外准则制定的依据和条件,借鉴国际上相关准则和研究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并力求和国际惯例接轨,建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务规范。

金融相关理论范文6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4-02

金融工程的兴起于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将金融学、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数理手段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市场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要,提升金融和经济效率。同时,金融工程及其复杂衍生产品的发展也带来了金融系统风险的扩散,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为关注[1]。国内金融工程教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底已有9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多所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但国内高校针对金融工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相对滞后,甚至还存在错误的导向。

本文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循序渐进特性,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尝试探索《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一、《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知识教学没能够循序渐进

《金融工程》学科融合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随机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运筹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复杂、最尖端的学科之一,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科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数理类基础课程教学属于纯粹的理科生教育模式。在高校《金融工程》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学等数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教师授课无法摆脱数理类本科生数理知识传授和教学的基本模式,忽略经管类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以及学科特点,使得整个教学基本停留在理科生数理知识传授模式。甚至教师不加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对一些复杂的数学过程推导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2]。《金融工程》学科的应用型特点,造成学生不能理解学习这些数理知识到底有何用处?造成经管类学生对数理知识学习的模糊性。

2.金融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无法和数理类基础知识教学相结合。对于《金融工程》学科的基础性经济与管理类课程教学,比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由于有的教师数理知识或金融工程专业知识缺乏,导致教学PPT制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理问题都被忽略或简易带过,给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多数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遗忘很多。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比如资本定下模型、B-S定价模型等形成与推导,都被简易带过,让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甚至形成障碍。

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于集中编辑语言的基础知识授课。教师主要是教授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应用知识,比如C语言、VF语言等。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而且先行于《金融工程》的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加上计算机专业教师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的了解甚少,不能有效和《金融工程》专业结合,导致学生遇到编程实例时不知所措无从应对。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1.《金融工程》基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轨。现有的《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多以理论水平超高、实践水平低下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进行授课,实践结合少之又少。很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不懂何为企业投融资,不知道证券投资决策的分析工具的应用,偏执地认为投资证券就是赌运气,企业上市就是企业的圈钱行为等等。拷问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对答如流。

2.数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相脱离。目前,多数高校主要以邀请数理类出身的教师为学生传授相关数理知识,教师往往没有《金融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甚至对专业理解就存在偏误。教学过程单一传授,即便是出现个别案例也几乎和《金融工程》没有任何关联。到最后学生掌握了一些毫无用武之地的数理公式和理论,长此以往《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基础知识方面就会存在错误的导向。

3.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金融工程》实例。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开设授课主要集中计算机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以及计算机语言编辑的学习,案例几乎集中在计算机专业的语言程序编辑方面,导致学生不知道编程语言的正确应用,比如蒙特卡洛模拟等。对经管类学生主要是VF语言等简单的数据库语言学习为主,简单的编程语言学习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远远不够,使得学生在期权定价模型、差分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过程中无从应对,面对《金融工程》编程案例毫无头绪。

(三)《金融工程》类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金融工程》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相对较少,《金融工程》专业博士的培养基本仍然属于金融学方向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与真正的《金融工程》相差甚远。虽然国内近100所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配备师资几乎都是与《金融工程》无关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数理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些教师无法按质完成《金融工程》的教学,诸多数理应用会被简单化或忽略。

二、《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于知识的机械灌输,忽略了实际应用和学生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3],学生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弱。《金融工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没有直观的案例促进学生理解,没有相应的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样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现代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1.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既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

2.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及时编配实验教学。《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着重强调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加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3]。因此,在相关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实验教学,通过相关Matlab软件、Excel软件、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等操作实验[4],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用这类辅助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提升学生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相关辅助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机械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知识点,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实际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在一些理论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应该让学生查找相应的案例,在下次课中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让学生在相应知识点学习后,分组查找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团队学习,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走过场式地参观或旁观。学生仍然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接轨。因此,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和经历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等,并将模拟过程和结果与学生课程成绩相挂钩,将现实中的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授课教师案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是决定《金融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有《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占90%以上,所传授也是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既缺乏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也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法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因此亟需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和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金融工程》教学,不能一味地机械式灌输,也不能一味地实施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传授辅助以更好的案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认知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本文从现有《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鼓励教师将灌输式教学向知识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本文研究和观点仅是笔者教学工作中的尝试,相关的工作还需要实践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牛华伟.《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2):66-69.

[2]宋涛.金融工程》教学改进探析[J].教育研究,2014,21(6):38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