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历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历史论文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1

1研究的意义

1.1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中学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又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如千方百计阅读历史课外书籍,收集和研究其感兴趣的历史实物。课内外相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就会大有起色。

1.2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限制较少的中学历史课外教学活动以整个社会作为课堂,以生活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涉及的知识面广、新、活。中学历史课外教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内容,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学习、探索。同时,它与时俱进,史学界有什么最新的研究信息,有什么争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外教学来传授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形式进行创造性活动。

1.3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历史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

1.4可以使思想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应贯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历史课外教学,面向整个社会、面向生活,使各项活动更为直观,学生所教育更为深刻。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1.5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聪明才智的课外活动,借助于课外活动环境和动力,容易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通过课外活动,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优缺点,按照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有效教学途径

2.1历史课外学习性活动

2.1.1历史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历史课外读物,拓展历史学习的知识面,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如(1)快速阅读,了解基本历史读物的全貌,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精读。(2)理解性阅读,为解决具体问题,对历史读物的篇、章、字、句、内部结构、作者观点等有关资料,细细地研读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3)评价性阅读,对历史读物中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和向他人介绍读物,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条件。进行评价性阅读必须对读物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和评价。(4)消遣性阅读,目的不固定的阅读。可为了好奇,可为了大概知晓其中的知识趣闻,也可为休息和娱乐。(5)创造性阅读,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作准备,一般运用于撰写历史论文和研究报告,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的目的,进行变通指导。

2.1.2开展历史专题讲座、历史报告会和历史选修课:历史专题讲座、历史报告会和历史选修课等活动,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以丰富的信息、深入的探讨、精辟的见解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讲座、报告和上课来传授比较专门的知识,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培养创造性人才。

2.2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参观、访查,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教育和实际的锻炼,效果十分显著,为师生所喜爱,也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2.2.1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等,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受到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水平。如带学生参观盐业博物馆,学生从中对先辈的业绩产生敬意,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2.2.2访问:对历史人物的后代、革命老人和历史学家等进行拜访和求教,目的是请他们对已逝去的历史进行回忆,以达到印证史实、接受教育的目的。

2.2.3考察:一般没有现存的结论,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甚至要亲自动手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果,实践的意义更大。例如带学生参观上海知青博物馆,了解中国特定时期的人口迁徙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讲解,观看实物,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由以及这场运动对那一代人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影响。

2.3历史课外创造性活动:可指导学生举办历史展览会,编撰历史小报,撰写历史论文,制作历史教具,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开展活动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创造意图转化为物质形式。在发展学生智力方面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指导学生一题多问多解,一事多做多写,使学生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热情、坚毅、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同时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推动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学生举办自己的古钱币展览,要阅读许多有关古钱币的书籍,可促进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收集古钱币,锻炼了社交与沟通能力;鉴别古钱币,锻炼了观察分析能力;简要介绍古钱币,锻炼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仿制古钱币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4历史课外娱乐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学生从中得到了快乐又学到了历史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2.4.1观看历史影视戏剧:历史影视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能使历史事实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是历史课外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为增强活动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时,要介绍有关影视戏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和结局,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生平、业绩、评价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相关背景知识,便于观看时获得更多最佳的历史知识。看后要注意总结和提高,引导学生辨别艺术和历史的不同,以免产生误解。

2.4.2历史知识竞赛:以历史知识为竞赛内容,分课堂历史知识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政治时事知识竞赛、重大节日纪念知识竞赛等类型,是一种对抗性强、兴趣性浓,寓知识和能力于娱乐之中的一种比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历史课外娱乐性活动。

2.4.3历史故事会和历史演讲会:以讲述为主的一种娱乐活动。一般应围绕一个中心,也可组织比赛。进行历史演讲必须把生动叙述和精辟的议论结合起来,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历史故事应以生动感人取胜。

2.4.4历史文艺娱乐活动:可以晚会的形式进行组织,如历史文艺晚会和历史游艺晚会。历史文艺晚会主要是表演历史文艺节目,形式有朗诵、唱歌、舞蹈、快板、相声、戏剧等,可分单项表演和综合表演。单项表演日革命历史歌曲表演赛、大联唱、历史曲艺晚会、历史戏剧晚会。综合表演融各种文艺形式于一起,一般要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历史游艺晚会更加活泼放松,如猜谜、征联、填空、打靶、套圈等。如猜谜,可猜历史人名与史地名、历史著作、历史故事等,学生玩得尽兴愉快,又学到历史知识,寓教于乐。

3结束语

历史课外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历史课外学习或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历史课外活动的正确指导,应把全部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并按计划执行,活动内容、形式都应具有历史特色,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加强活动的全程管理与评价,确保历史课外活动的质量,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选取史料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牢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忽视,加上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都很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快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史料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素材,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朝代的兴亡交替中学习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对历史规律进行进一步推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相反,从历史史料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传统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法除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学,还加强了对学生需求反馈的重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方式,史料教学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总结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使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推广,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史料教学是以历史史料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并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选取合适的史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更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面对数量庞大的历史史料,高中历史教师不能一概而论,随意挑选,而是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取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历史史料。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历史材料蕴含的客观道理。选取合适的史料,对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对史料的选取不当,不仅仅会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影响,还容易打乱学生听课的节奏,降低学生的听课效果,破坏一直以来构建的历史知识网络。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取至关重要。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使得授课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二)适当进行提问和解读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对史料的解读,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选取的史料进行详细地解读、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对史料的文化背景和古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史料中蕴含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古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决定,让学生真正理解史料中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等。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提问,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吸收,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活跃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走神的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时刻与教师的授课思维保持一致,使得课堂更加高效,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当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广大从事高中历史教育的客观工作者,能够尽快地掌握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并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在推行过程中融会贯通,勇于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的。

作者:程飞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知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318-319.

[2]骆洪乾.浅析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250-251.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3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在其论著《翻译科学探索》中谈到了翻译的一种方法,即形式对等。形式对等要求“译者根据译语读者对源语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的研究需要,注意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不同成分和不同信息,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异域性”。(Nida,1964)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形式对等包括(1)语法的一致性,即译语语法成分应与源语语法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2)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即译语的单词和短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单词和短语内在的含义。(3)源语语境中意思的一致性,即译语应保留源语营造的语境。该理论将翻译学从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中解放出来,引入一种以译语读者为导向的概念,他的对等理论对后世许多翻译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翻译与中学英语教学的相似处

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读者,译者希望通过译文达到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引起行为反应的目的。译语读者在欣赏带有异域风情语言的同时,也期望从中领略到相关文化,从中得到信息,引起感情的共鸣或是采取一定的行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发展使用英语的兴趣,拓展对英语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英语语言技能外,也想充分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与本国文化对比,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综上所述,翻译与国内中学英语教学有两点相似处。一是它们都涉及两种语言的运用,二是它们都是以目标群体为中心的有目的的活动。翻译涉及的要素有原文、源语读者、译者、译文和译语读者等。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要素有课文、教师、课堂语言、学生等。翻译是译者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原文传递给译语读者,达成传递信息,或表达感情,或呼吁行动的一个过程;中学英语教学则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转换,将课文传递给学生,达成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呼吁行动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三、国内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英语课堂正逐步走向课堂语言以英语为主的形式。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80%-90%为英语,课堂的组织形式尽量贴近英语国家的课堂形式,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以及用英语表达的潜力。然而,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1)语法练习中,教师常常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组成的短语,造成垂悬修饰语;两个相邻句子间缺乏连接词,造成逻辑不顺等;学生的语法错误频发,造成教师纠错的困难。(2)在单词释义时,教师往往忽略了单词的内在构成和形态,以及不同词性转换的规律,学生没有形成单词网,记忆十分困难。教师的表达方式也不够地道,往往将中文词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词汇。学生对地道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也不知怎样运用。(3)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而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采取了忽略的态度,造成了课文语境的减弱。学生难以体会到课文的要旨和精神内容所在,局限于做阅读理解的单选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四、形式对等理论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强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形式对等理论应用于当前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便于教师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诸如分析课文、讲解语法、解释单词上,尤其需要注意自己对语法、词汇、语境的把握,还要在课堂活动和题型设计上,注意将学生的语法、词汇和理解最大限度地贴近英文原文,在师生共同创造的英语语境中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文分析形式对等理论要求源语语境中意思的一致性,即译语应保留源语营造的语境。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讲解课文中的词汇、语法还是句式时,都要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思想有深入的理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互动。保留语境的一个方式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式教学。(童志刚,2013)比如联系相关书籍、视频、电影、音乐分析课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还可以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布置相关作文,畅谈体会。保留语境的另一个方式是学生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数据和文献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生平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整理要点,畅谈理解,做成课件在班上展示,供学生讨论和评价。

(二)语法讲解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语法的一致性,即译语语法成分应与源语语法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用词用句,使自己的语法与英语地道的语法保持一致,避免中式英语的发生。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在同学和教师的纠正下,改正提高,从而使自身的语法最大限度地贴近英语语法。保留地道语法的一个方法是教师在运用长难句时,尤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具体说来做到以下六点:“避免名词重复累赘,正确使用代词,正确放置短语。避免垂悬修饰语,注意并列结构,添加逻辑衔接词。”(Pinkham,2000)保留地道语法的另一个方法是形成纠错系统。英语作业先由小组组长改、纠错,然后由教师审阅、纠错,最后,学生自己改正,书写正确的短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找错,然后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及时改正,说出正确的英语短语和句子。

(三)单词释义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即译语的单词和短语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单词和短语内在的含义。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改革单词释义的模式,丰富其内涵。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一是教师可讲解词的构成和形态变化,说明其含义,然后介绍与该词相关的谚语、俚语等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兴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希望英语”“动感英语”和“色拉英语”等视频、动画等教授英语地道词汇。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二是学生准备短语积累本,无论在学习课文、做题还是看视频中,养成随时积累词汇、短语的好习惯。学生还可应用短语造句,或设想场景写对话等。学生可以自导自演小对话,用学过的地道表达法,使对话更逼真,更生动有趣。

五、结语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1)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问题情境的分类;(3)问题情境的设置;(4)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历史意义时又说,“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论文范文6

从教育和心理学来看,“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1]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实和未来都会成为历史。历史学习之所以要创新,就在于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要“眼界开阔,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洞悉。”[2]我们正处在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时代,其核心是创新,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传统的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无暇顾及“问”和“疑”,历史对人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怎么可能让学生“通过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其结果只会使人“沦为一个心灵飘泊的精神放逐者,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可能使学生“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溶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3]这样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人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没有任何创新,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另外,我们惯于用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科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本不错,但却有不足,这容易使学生陶醉其中,形成妄自尊大的狭隘心理;我们还常把落后归结为近代西方的入侵,封建专制的腐朽,这容易使学生陷入简单的政治经济决定论,而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意识、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也曾出现过重视科学技术的党派,但这些多是中国文化主流之外的产物。……墨学的中绝,以及沈括、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著作的被忽视,都是中国‘重正务、轻自然、斥技艺’的文化传统造成的后果,这实际上已隐藏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命运。”[4]教学时,一方面要了解古代的辉煌,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对后者的探讨会使我们更清醒。

2教学模式要创新

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

首先,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施展灵性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倾听并参与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并发展元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肯定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欣赏其独到见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大胆使用历史假设。战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为让学生体验都江堰修建的艰难,感受李冰为首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你是李冰,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材料、设施的条件下,如何在汹涌澎湃的岷江中流作堰?你的设计与李冰有何不同?分组讨论后讲出你的设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大胆设想……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元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形象。问题是放飞想象的钥匙,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要素,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观察《北京人生活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我设计这一问题:请你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成为北京人的一员,讲讲在当时极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通过想象,不仅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这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求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教改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造就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摘自郭思乐.《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2]摘自钟志贤.《理论参照:今天怎样当教师》.《教师博览》,2000年第7期

[3]摘自刘鸿武.《历史学——对人之本质的理性反思与精神体验》.《光明日报》,2000年5月12日

[4]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特征》.《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