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GIS;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解廷民,王彤,王琦.北京地区法学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J].2012.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2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3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特点;办学特点;专业发展;办学要求;教学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93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概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包含的学科较多,范围较广。目前全国超过有160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学校多,但并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的学校着重培养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有的学校则偏重于培养资源环境。也有的学校会在大二时分方向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云南师范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大一时为一个班级,到学生大二时会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样的分类可以使该专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在不同的专业分类下学得更精、学得更好,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专业的前景更加光明。

1.1 专业特色

日前,我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的课题安排上基本相同,都包含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房地产、建筑学、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几乎也存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城乡规划等其他类似专业的课程内容。由此而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使得办学理念融入不到办学过程中,阻碍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进程。

1.2 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该专业试图培养具备资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科研、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学科知识,在专业设置上培养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地质矿产、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知识,成为最典型的“通才型”专业人才。由于这种培训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比较多,形成了一种“通”而不“专”的效果,真正放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竞争时,往往会处于劣势的地位。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通常面对着地理学科专业的竞争;在环境科学领域面临着环境工程专业的竞争;在土地管理领域面临着土地管理专业的竞争等。

1.3 实践技能薄弱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学习课程设置过多,课程就更加复杂性,学生总学时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学习完成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另外,由于学时有限,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学习到位,如何抽出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呢?而且一些院校虽有设计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也对实践技能提不起兴趣,加之院校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而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

1.4 就业与深造

通过第三方面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技能差,同时引起很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直接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与低,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致使“通”而不“专”,表面上选择性比较多,可以在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职,但是同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设置的局限性,使得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薄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多地追求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市场上也需要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机制。本科生更多地选择进行考研考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的硕士学位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想深造都找不到相应的大学,最后学生只能寻找相似的专业进行深造考研或者干脆更改专业选择。致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会更加迷茫、没有信心,促使更多专业人才的流失。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思考

2.1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在学院教学中,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较多、学习的内容非常复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会。在实际教学中,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其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也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解决资源环境合理规划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师资情况,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增多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2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要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社会需求方向的因素,合理地设置学习课程内容的安排,避免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产生距离感。并且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是靠几门课程就可以的,它需要充分学习各个课程,靠这些课程的相互补充和协调来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这也使得该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地理学科领域,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规划特点,还要熟练地掌握当地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资环专业知识。例如,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开办的专业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可以开设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资源环境调查等学科内容的传授,但是并不是一味侧重,不去关注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区域经济等人文环境内容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开设时,要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结合,同时课程在开设时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基本协调和实现了以上要求。

2.3 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高校对学生管理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所实施的一种优良制度。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关注,及时给出指导和鼓励。如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施了导师制体系,每位导师就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问题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及时给予关心和关切帮助。另外,导师需要更加的专业,不仅是在专业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水平,导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更快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专业。导师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使学生也参与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创新性人才。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专业定位、特色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修正改良,调整人才培育战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促使资环专业应对新的挑战,新拆分两个专业分别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可能更快地推进未来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高校在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体系建设时,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多方向和多角度来提高专业竞争力,培养一批又一批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此外,学校在培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时,不能盲目觉得什么课程好就开设什么课程。学校培养人才终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建设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时,必须充分地考察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人才。总的来说,学校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才能推动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4,24(3).

[2] 赵小风,黄贤金,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一、土地资源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将面临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一)厚基础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土地的测量、规划、评估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要牵涉到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以及农林部门,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我国的地理状况有大致的了解。每一寸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对当地城市的经济情况要有一定了解。总体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需要较大知识量、涉及范围广、应对多种角色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型于一体的学科,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地进行测量,用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开发的依据,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管理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拥有土地测量设备、计算机分析技术、CAD制图技术、地籍管理信息化等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三)管理型人才需求

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型人才,所懂得的知识必须是全面的,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管理。目前,国家急需土地资源高级管理型人才,从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目前,全国共有50多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学位和硕士研究为主。其中,如图1综合高等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100%;农林院校总数最多,占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42%,其硕士学位授予仅其次于综合院校占67%;理工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45%,本科学位授予占55%,硕士与本科专业开设比例相对持平,而博士学位授予点为零;文史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教学为主,专业开设占78%。

由表1得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量有很强的要求,其至少是本科以上学位;农林院校比理科院校更重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所开设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明确学科的定位

部分高校对学科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土地资源管理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下属专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忽视了它是兼管理学与工学学科于一体的专业;2、部分学生认为土地资源就业方向是地方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或农林部门等,进入门槛高,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和专业实力,导致一些学生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

(二)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虽不同,但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的部门,例如在《土地资源学》中学习到的内容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土地管理学》或《土地资源学》课本上,甚至在《公共管理》课程上也会提到。很多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核标准不一样,也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实验课程有: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及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但很多的高等院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数理统计、测量与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主要还是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要求教师需要懂得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都重理论轻实践技术,这是大多院校教学的通病。

四、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科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考取公务员,到地方国土局、规划局或农林部门去工作,也可以从事土地及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与管理等工作。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发展好、待遇高,是一份非常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

(二)形成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牵涉的学科非常多,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每一学科都自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都值得深究。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一个教师分担几门课程,每门课程穿插其他学科重复内容,这让很多学生搞不清每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无心做学术研究。因此,形成统一的、完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障学生认真做学问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性的教学

目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均偏向理论教学,实践的部分少之又少,这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即将毕业时会非常迷茫,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到企业从事开发报建工作,不知道其工作流程;应聘土地及房地产评估师,不知道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论;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不知道如何使用土地测量设备,这些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

五、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学科,牵涉范围广,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数字印刷是一门偏应用型、交叉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印刷业务、数据库管理、网络印刷等业务中。作为一名本科院校数字印刷专业的学生,要对印刷和数字印刷的概念非常清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以满足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张悦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18-26

[2]曹林奎,刘世亮.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土地管理与发展,2012,11(4):20-30

地理学科类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资环专业;模块化课程;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2-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是地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63所高等院校开设资环专业,开设的院校既有地理学科基础的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也有具有农、林、地优势学科的院校,还有财经院校及其他地方院校。这些院校都从自身专业基础和优势学科出发,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方案基本上都处于比较基础性的阶段,系统性不强,不成体系,以传统的地理、地质科学体系框架下的课程设置为主,虽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难以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资环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此,怎样构建以创新理念为指导,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资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当今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所谓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当前资环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环专业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程,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专业发展的背景,还要敏锐地发现本专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城镇发展问题日渐突出的大背景下,资环专业应运而生。在中国城镇快速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资环专业如何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等问题都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环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之间沟通不足,缺乏统一的培养模式。由于开设资环专业的院校类型多种多样,也就是说,专业所依托的平台各种各样,各院校的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体现了学校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地域差别较大,缺乏学校之间的沟通,没有相对统一的培养模式。其次,专业教学当中,学生缺乏主动性。从长期资环专业的教学效果调研来看,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地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体现出教师的主要地位,显示出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难以达到高要求。最后,资环专业的专业定位不明确。这主要是由于开设的课程结构所导致。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资环专业培养定位与市场有所偏离。如此下去,不仅社会对资环专业的学生会可能会逐渐失去信心,就连资环专业毕业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去向也会感到迷茫。因此资环专业的明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给资环专业课程模块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

三、基于创新理念的资环专业课程模块设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门综合型的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传承和发挥地理科学与资源规划管理的传统优势,运用现代的地理信息系统与管理新技术方法。因此,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应作为专业主干学科,这些课程突出了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和资源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地位,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资源、环境等深刻思考的能力。同时,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更要树立创新理念,面向未来,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找准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客观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以及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竞争优势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模块化课程设计对培养资环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既有利于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以地理科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3S技术)为支撑手段,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现代环境与科学资源观,掌握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形成一种区域性、综合性的空间思维。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区域资源规划管理技术与技能模块。该模块是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点,以区域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原理、地图与测量、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作为该模块的主要核心课程。信息技术与操作技能模块。地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优势是该模块的良好基础和重要平台,该模块主要设置数据库、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GIS软件与应用、仿真技术等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模块。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分别设置,如对于“不动产管理”专业方向,为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区域宏观规划思想、创新的不动产管理理念,熟练掌握现代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对于“区域物流规划与应用”专业方向,通过对区域物流学、物流规划原理、物流控制与3S技术等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现代企业信息管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的专业技能,拥有扎实的资源管理与企业决策空间分析能力,能从事物流管理、区域物流规划、商品运输、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资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尚在不断探索中。只有以创新为理念,面向未来,找准定位,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3]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4]杨木壮,叶萍,谢献春,等.高校资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陕西教育,2008,(7):25,19.

[5]谢献春等,试论高校物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增刊:46-49.

[6]谢献春,杨木壮,林媚珍.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探析[J].现代物业,2007,(02x):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