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2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以依靠功能成像为主,核心点即为人体心理生理成像和人体心理功能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成像也就是基础性参数成像,此项内容以生理参数形式在人体内部进行分布,上述分布形式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重建才能获得,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其数次分析和详细计算。心理成像技术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由于多少会联系到实验设计的准确性,成像设备设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被试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心理成像临床精神疾病诊疗实验才会起突破最大的一个点,内生物法分析动态成像和反义核酸水动态成像是现下医学领域多次讨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之一,上述成像方法和成像技术会对医疗机构改革造成重大影响。
一、医学影像物理要点分析
1.X射线成像要点分析
1970年之后出现了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影像技术之一,以也是最为成熟的成像方法之一,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速度之快足可以完成对心脏进行动态成像,将显像增强剂XCT成像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融入,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对血脑屏障病灶破坏与否进行适时检查,此项技术实质上归属于功能成像的基本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体内剂量接收和病人片厚接收过程中,医生均应进行折中筛选,对比度因素提高和相关空间分辨率提高,二者会受到一定制约因素影响,但是多模态集成成像基本装置中,新型PET和MRI都相继问世,在某种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质量方法选择权限,软件水平元素和硬件水平元素之上的医学影像集成有时呈多模态发展趋势,此类状况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核磁共振成像要点分析
采集技术以成为操作主选,其发展态势偏于良性化,但是气体成像确是商业首选,肺部现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下MRI基本功能成像设备应用范围内,主要分为人脑认知功能成像内容,此种内容旨在对人体大脑工具机制进行实时性的心理测量,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为肿瘤疾病等提供相应可靠治疗信息,之后在此基础上为体内肿瘤发展阶段信息以及相关体内肿瘤扩散程度信息等且进行及时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其以人脑功能可视化工具形式产生。MRI设备通过不断更新与调整,其已然达到了10Tesla的高超操作水准,具体性结构系统发杂程度相对于设备维护因素和设备功能开发因素而言,其是及其重要的。单从数据采集角度而言,微电子技术会被适当应用到体素水平研究上,通过并行采集技术完成编码技术脱离,使得MRI成像速度得到稳步提升。
3.超声波成像要点分析
UI实质上以非电离辐射成像模态形式产生,主要分为平面成像产品和对应断层呈现产品两种,因为二维成像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还有就是血液流动彩色杜普勒成像仪器设备的合理接入,此项产品便难以流通,三维成像技术和相关三维技术产品普及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此处所谈及的三维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其主要是指将二维切片进行叠加,在叠加之后得到所需的准三维图像。需要注意的是,UI仪器设备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过X射线成像,并会成为医学影像工作中的首选医学工具。应该了解到,超声波成像具备成像安全可靠和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异性,所以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以及相关影像检测环节等都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数量基础性增长速度已然超乎人类想象。
二、医学影像技术要素分析
处于首位层次上的工作和与处于首要层次上的硬件相关的软件关系尤为密切,二者主要对成像装置操作部件控制内容进行承担,与此同时,数据采集内容和图像预处理内容以及相关图像重建内容等也被包含在内,并且也需要将临床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依据长远角度而言,医学软件和医学硬件的结合是医学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以此种模式便可有效提高医学水平的竞争力度。次要层次软件核心针对环节是对机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规操作,现下我国没有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现有商业软件开发仍旧落后与他国。PACS技术的出现有力补漏了技术空缺,节点设置将成像设备作为主要内容,多模态形式之上的医学影像资料信息会被不同类型专业图像处理平台加以处理以有效满足基础性医院临床工作需求。上述软件与图像工作平台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在于与PACS进行对接,以此种模式来完成局域网节点创建,适时通过与医院就医病人接诊过程进行病人具体信息录入,完成优良性质为主的图像站创建。此时需要在作出科学合理病情诊断的同时打印出相关病情报告,图像站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同意病人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然后与图像配准环节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和诊断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是当前物理学整体中的核心分支结构,需要对成像问题和图像处理问题以及相关医学图像临床应用问题等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物理问题内容和算法内容以及对应软件设计内容也是其中重点,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内容和疾病治疗医学影像内容以及疾病科研医学影像内容都是重要人体信息载体,合理分析影响物理和技术可促进行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白木.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1(02)
[2]陈卫国,黄信华,张雪林,王晋豫.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构建策略和实施的初步体会[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10)
[3]威廉・亨达.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3(06)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3
治学精神:刻苦钻研、善于总结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国家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1978以来,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4
另一方面,国内医疗行业的发展在新医改以及配套经济手段的刺激下不断提速,犹如坐上了“高铁”,目的地是“公平普惠”、路线是“完善公立医院制度、发展基层医疗”。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一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而且显然不是通过资源重组能够短期内突破的,因此能够打通信息渠道、共享医疗资源的信息化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成为推动“医改”前进的动力机组。医疗信息化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行业信息标准和交换共享的问题,二是中小医疗机构信息基础薄弱和IT投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大型医疗机构信息需求膨胀与IT管理能力失衡的问题。不难看出,“云计算”在信息共享和业务互动、“零”建设投资和按需付费、集中运维和集中管理的理念与医疗信息化的需要契合的如此“天衣无缝”。
作为在医疗行业耕耘多年,具备设备、软件、服务、咨询端到端能力的企业,GE医疗一直关注着医疗和IT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动向,发挥自身在设备制造、软件研发、IT管理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与运营商、IT厂商广泛合作提供基于“云”的信息服务。运营模式包括医学影像档案主机托管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CS/RIS应用软件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等。截至目前,GE医疗通过7个国家的11个数据中心,正在为超过35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每年处理近2.5亿个影像检查。
2011年5月,GE医疗与Softbank合作开发“医疗云”服务,将在今年的9月份开始运营日本第一个“远程医学影像中心”,并计划在未来的3年内基于“云计算”平台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包括医疗信息交换(HIE)和临床智能(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等应用在内的“云服务”。从这个即将成为行业经典的案例分析,“医疗云”服务模式使各方找到了各自合适的价值定位,并将从这种新的业务模式中获益匪浅。
1. 缓解大型医疗机构影像等医学档案长期、可靠保存形成的存储压力,降低在高可用性、容灾备份等方面的IT投入从而降低了IT总拥有成本;
2. 中、小型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按需获得IT能力,省去了初期建设投入从而降低IT技术普及的门槛;
3. 服务运营商通过IaaS和SaaS模式提供服务并按交易量收费,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运营模式;
4. 为电信运营商创造一种新型的增值服务模式并使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服务运营商,GE医疗在现阶段“医疗云”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
1. 业界领先的、双节点架构的PACS软件产品;
2. 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设施;
3. 基于GE全球IT管理方法论和经验的运营服务;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医学物理 发展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6-01
医学物理是一门将物理学方法和原理运用到人类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和治疗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此学科当中不仅包含了核医学物理、医学影像物理、放射肿瘤物理以及其他的例如射频、激光、核磁、超声、微波等之类非电离辐射在内的物理手段在医学领域当中的运用,还包括了保健物理等内容的分支。该学科不光确保了医学物理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保证了辐射使用的安全与防护。
1.医学物理的概念与现状
作为人类知识科学宝库当中的两条重要分支,医学和物理学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根据时代的需求还新形成了医学物理这一交叉学科,这是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融合和交互的成功案例。作为发展中大国, 虽然中国在核技术学科与核物理方面的发展和研究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是将核技术与核物理运用在民用和非核武器方面的进程却有些落后。
其实, 在很早以前医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结合就已经有所尝试,而当中的典范就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和德国科学家伦琴。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研究方面开创了历史,而伦琴则在射线领域取得了发现,将他们称之为医学物理的先驱也并不为过。经过历史的长期实践证明:要想为医学诊疗技术带来发展,为物理学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就必须将物理学和医学的应用相互结合起来。
2.医学物理的重点发展领域
2.1医学物理中的物理诊断学
作为医学物理诊断中的重点内容,无创伤影像诊断主要是将依据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所设计的成像装备,运用到人体不同层次信息的采集上,通过处理和分析成像的过程之中所取得的有效信息,为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分析,进而提高医生诊断时的准确率。
在这之中,包含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为诊断提供新的成像装备或装备中的部件;如何全面提高设备的指标与性能;如何挖掘当先设备的使用功能让其形成不同科室使用的不同特点;如何确保此类设备在临床的使用中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如何实施诊断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控制以及对于辐射的防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严格论证和思考的。
现在的医学成像技术对于收集人类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等信息已是轻而易举,但是如何做到在单次的采集数据过程中,使用相同机器完成信息的互补与整合,是该领域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成像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结合不同形态的成像设备所提供的信息,进而满足不同科室对特殊疾病的诊疗已是现在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疾病诊疗的角度来说, 医学物理中的物理诊断学正朝着早期诊断、准确诊断、疾病预防 以及治疗过程里的影像检测等更为广阔的医疗领域中渗透。
2.2医学物理的设备仪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那些依据物理学原理所设计和制作的各式诊疗装备和仪器都可以纳入医学物理的范畴之内,正是由于医学物理的不断发展,才能为此类设备和仪器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和新的方法及原理。
就目前而言,诸如此类的各式治疗装备、成像装备、理化分析仪及理疗仪器等主要还是集中在医院的放疗科、核医学科、生化测量室和放射科等广泛使用数字化装备和仪器的科室,包括仪器装备本身所嵌入的大量医学软件在内,那些构成高技术产业群被医院定义为其核心的设备。
上述的装备和仪器已经占据了医院极大部分固定资产, 是医院数字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同样也成为了很多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鉴于医学物理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机地整合了无线电电子工程、超声物理、核物理和核技术、放射医学、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核医学、成像技术和肿瘤放疗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使之成为这些装备仪器的源头同样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另外,对我国而言,此类装备仪器的国产化程度并不高,是重点需要发展和资助的产业。但从发展的趋势看, 现代数字医疗装备当中核心软件所占的价值比例将远远超过硬件, 充分体现了信息革命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
2.3医学物理中的信息学
当患者第一次进入医院时,将所采集到的病人的生化信息、电子病历和影像信息等信息来源与医院收费管理的系统和患者入院后医生对其指定和设计的治疗流程捆绑,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建立起医患间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现代化进程,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由于此类信息化流程的管理和运作需要大量的医学软件,而且这些软件必须适应不同医院的工作习惯和流程而采取不同的设计,甚至有时候会对特别专家累计多年的病例和经验进行推广。所以,这就要求医学软件开发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和医生沟通的能力,坚定长期为医院服务的理念。
虽然,建立数字医院是一种医院发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但是,在使用此类行业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建立形成新的行业发展规范,就如同当前建筑行业一样,要形成由多个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的新形式,合法合理地参与竞争,更利于医学物理行业的发展。
3.结语
眼下,各类放疗设备和人体成像装置已经逐渐构成医疗器械行业中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最高的医学设备, 代表了高精密度医疗设备产业的方向和水平。高精密度医疗设备的应用和研发已逐渐演变成了医学物理学科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在许多国家,放疗设备和影像诊断设备是除军工产品外有军工企业生产,且受国家高度重视的项目。
此外,从应用的眼光出发, 高精密度医疗设备的分布正在由以前只是在核医学科、放疗科和放射科, 逐渐扩展至骨科、介入治疗科、牙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等其它治疗科室。医学物理学科以人体为信息源, 将在人体无创科学的医疗过程与研究过程应用到每个科室中,同时也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单从这一点上来看, 医学物理学科将是一门拥有着无限潜力,同时也是一门随着技术发展而能够不断向前探索的学科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心宇,赵春艳.检验医学院系统性综合性实验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范文6
报告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角度出发,以商业落地为切入点,总结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10大洞察。梳理了国内10项主流的医疗AI产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中十大主流产品,并从技术成熟度、使用效果、发展情况、企业案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十大洞察从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四个核心应用场景——医学影像、虚拟助理、健康管理和药物研发的角度,提出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十大洞察及相关观点。
1. 部分智能影像诊断企业将在2018年获得三类器械证,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2. 智能影像诊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伪医疗AI企业”基本出局,新入场技术型玩家基本没有获得风投的可能,商业机会已然错过。
3 .语音电子病历:落地医院成本高,产品需进行科室定制化,客单价低,主要用于病理科、影像科等。
4. 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搭建是关键,目前仅发挥导诊、辅助检索或连接医患的作用。院内场景“预问诊”需求量大,具备落地能力.
5. 国人健康管理意识尚待培育,健康大数据尚待采集与整合。企业以B端为主要切入口。
6. 精神心理治疗师严重缺乏,AI或可成为替代性工具。
7. 药物研发中化合物数据质量对于AI企业是关键。
8. 借助国际力量,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从无到有,预计2018年起将涌现更多玩家,AI药物研发或将是未来的新风口。
9. 产品形态以软件/SaaS为主,收取软件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商业落地更具优势。
10. 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细分场景的数据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需求;随访数据的缺失,使国内在类似“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等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
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点在哪里?下图呈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流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通过该图能够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格局有清晰的了解。
中国十大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总览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商业落地的现状,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主要按照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对医疗人工智能十大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其中,针对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主要通过产品出现时间、落地情况、发展情况、企业数量、行业人士和专家访谈进行判断。另外,还从产品的发展情况、涉足的企业案例等角度更加具体地进行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六大发展趋势结合政策和商业落地产品的现状,亿欧智库认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六大趋势:
1. 2018年起,AI影像产品落地速度会加快,产品性能成熟度将不断提高。
2.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语音电子病历医院普及率加快,头部企业可形成规模效应
3. 智能问诊随着知识图谱的不断完善,预问诊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医生效率
4. 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会使AI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5. AI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的渗透程度会更深,未来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推动力
6. AI+药物研发领域将会诞生出独角兽。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数量问题: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不同病种的数据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病种的训练数据缺乏;健康大数据孤岛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深度学习的阶段。
二是数据质量问题:AI数据处理中标注的准确性关乎结果的准确性,近两年之内还是需要大量医生去标注。药物研发中的数据质量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是人才问题:AI算法人才与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不同,如何融合各自优势发挥最大价值,值得企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