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林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森林既是吸收碳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林业部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学习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 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 的CO2, 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1] 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
王春峰: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2
1.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2.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本文由收集整理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3.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4.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5.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的co2,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6.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建议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3
关键词:天然气 低碳经济 重要性
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摆脱高碳经济的困扰,实现低碳清洁能源的推广,其中天然气作为一种无害、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和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能源经济革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就是在经济发展中以低碳代替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改变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排放CO2造成气候变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具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场全面的伟大的能源经济革命,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第一,它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同时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第二,它将推进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和践行低碳的、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绿色消费方式。包括恒温消费、经济适用消费、安全消费、新领域消费等;第三,它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而工业文明时代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碳基能源经济,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四,它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工业文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环境、生态文明为代价换来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不能持续,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是以非化石燃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低碳、无碳能源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无碳经济转变,就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二、天然气业务是未来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初始阶段,天然气使用开发、天然气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均有待完善,但天然气仍是实现发展低碳经济近一二十年,甚至四十年内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很高,要想在短期内用其他能源技术替代是非常困难的。发展低碳经济,关键还是在于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或者提高能源效率。
石油企业的责任是提供清洁能源,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清洁能源结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都将保持在8%左右,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能源保持3-4.5%的速度增长,单靠新能源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能源只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能源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用什么样的能源来逐步替代煤炭?煤炭是碳排放很高的资源。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依据公布的我国2020年碳排放的目标和未来能源需求的规划,2020年能源消费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因为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在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包括能源的转换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一种能源转化另一种能源只会损耗而不会增加,而且排放,对其他自然资源的破坏,到其他自然的使用都是巨大的。而且一种能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能源,是不可持续的,只能说是一种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还是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目前我国天然气储量达到56万亿方,在2020年如果把天然气消费结构从3%提高到3.9%,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达到15%,煤炭消费结构就会降到57%,而目前是73%。
三、发展天然气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天然气是作为低碳、高效、安全的清洁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省内天然气市场在低碳经济下逐渐升温,天然气消费量和增长率都有明显增加。
一是从消费结构上看,天然气消费分为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化工和工业燃料用气。10年以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以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78%。2008年,天然气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燃气成为第一大用气领域,从2000年的18%增长至34%,同时发电比例也由4%快速上升至15%。
二是城市气化水平提高,促使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43%提高到2015年的53%和2020年的58%。天然气将逐步成为城市燃气市场中的主要燃料。
三是政策鼓励将带动燃气发电天然气需求量有所增加。目前,我国燃气发电仅占发电燃料结构比重的3%左右。今后我国发电燃料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同时正在积极推进天然气和核能的应用。近年来,天然气发电装
机容量发展迅速,预计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3.8亿千瓦。据预测,2015年天然气发电需求潜力达到40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考虑到对清洁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需求,以及电力调峰和天然气调峰的需要,2015年以后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数量还会有进一步增加。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4
【关键词】河南省 低碳农业 现状 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气候上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地区地跨亚热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和复杂多样的特点。河南省平均气温由南向北为15.7~12.1℃,年平均降水量为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7、8三月最多,年平均日照量为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89到240天,这种气候特点比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河南省现有耕地面积1.1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1%,位列全国第2位。境内土壤肥沃,绝大部分是平原,很适合农业生产。自古至今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都较高,农业发展技术和水平一直名列前茅。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河南省低碳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河南省有很好的农业耕作传统和技术,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不断推进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种植业发展“五节约”农业和推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五化”发展模式;养殖业也以不断的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利用和推广畜禽养殖集中区模式化发展;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市场化组织较为成熟。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部六省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成熟。河南省利用比较成熟的农业市场,把低碳技术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地把低碳技术和低碳农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低碳农产品的环保、营养和安全的优势,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果。
4.科技优势较为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河南省的低碳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2013年河南省有59项关于低碳农业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可能。
(二)劣势分析
1.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河南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又加上土地流转市场尚不成熟,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因此,低碳农业生产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2.低碳技术回报率较低。由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技术的短期收益较差,一些企业认为低碳技术的收益明显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都不愿意投入低碳技术领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低碳技术成本都较高,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3.低碳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河南省低碳农产品的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一些有机认证体系杂论无序,降低了农产品的可信度。同时,对于低碳产品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相关认证监督部门必须增加更专业更多的具有认证资格的检查员。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对低碳经济的空前重视为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经验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广直接影响河南低碳农业的深入发展。河南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利用发展低碳农业的各种优势,实现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2.新型农村建设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新型农村建设应非常重视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省投入用于综合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农村污染的排放和丢弃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四)威胁分析
1.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恶化为低碳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河南省工业污染未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城市化和工业化给农业带来了污染日益突出,陆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土地用来非农流转相当普遍,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低碳农业的发展由于较大的生态环境的压力而发展缓慢。
2.低碳农业的发展受制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发展缓慢。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农户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有的甚至随便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等等,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造成了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大量增加,因此,低碳农业生产方式任重道远。
二、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制度,制定完善适合河南省省情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农业碳汇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机制,推进农田保育和生态保护。
(二)加强对低碳农业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投入,要对村干部和全体村民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农民从思想上真正认同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而主动自觉的养成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增强管理理念
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重视对国内外低碳农业先进经验的研究,政府应该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逐步推动全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
(四)加强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通过节能、节水、节电等方式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大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建立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的发展模式。大幅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用粪肥、堆肥和有机肥代替,通过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五)加强金融支持
资金短缺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瓶颈,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持续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资金支持,通过降低贷款门槛和简化手续,以及利息优惠等措施来为低碳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5
关键词:能源统计低碳经济策略
能源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遭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源统计就是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流量变化、经济效益、平衡状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关系,对国民经济的能量变化过程实行统计监测和管理。低碳经济是是能源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能源统计的障碍
(一)基础工作薄弱
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不够及时,不够准确。科学统一的能源资源节约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要求。
(二)个别企业对节能降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单位在发展上追求高速度、高利润,忽视节能环保工作,把节能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节能降耗措施不力,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能耗统计渠道不顺畅,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三)基层企业能源计量不健全,严重影响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能源统计数据的来源主要是由基层企业填报,目前多数基层单位能源计量设备不健全,以致企业统计人员无法提供准确的能耗数据,有的企业上报能源统计数据中存在估计成分,这样的数据汇总到上一级就会出现误差,而这种统计误差单单依靠统计局的少数能源统计人员去逐一核实和纠正是很难的。
二、加强能源统计服务低碳经济的策略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目标调整,对我国能源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已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将对我国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化、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在工作中提高能源统计效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确定职责分工
能源统计涉及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能源统计任务重,环节多,资料搜集困难,迫切地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统计机构;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与之相关的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确保节能降耗统计数据及时、准确。
(二)加强培训,扩大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能源统计是一项全新的、专业性很强的统计工作。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不但要具备系统、全面的能源统计知识,还要具备与之相关的GDP核算、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贸统计等专业统计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用能单位或某一地区能源统计数据的有效审核、深层分析,才能有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能源统计的“行家里手”和调查分析人才,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同时,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建立完整畅通的能源统计网络。统计网络是展开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采集统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加强能源统计网络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渠道,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四)加大服务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在人员、计量技术、标准信息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低碳管理机制,对企业的能源计量数据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建立能源计量数据库,使企业在计量检测数据上看到节能降耗效果的数量变化,看到节能降耗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组织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开展企业重要能源的热力测试、公证、核查等节能检测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各项计量数据的监测与采集,并将能源计量指标体系落实到生产经营和能源管理全过程中。针对企业存在的技术漏洞和工艺缺陷,积极帮助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改进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大力推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通过加强企业自身计量管理,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和节能降耗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浅谈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管理观察》,2011年第10期
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 可再生能源 能源利用
1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经济概述
在能源领域中,人们往往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在技术层面已得到明确,即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与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在于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形成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双向机制,不断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效率,推动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逐步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具有如下特点。①全球性。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完成低碳经济的发展。②主动性。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前提,以主动地干预为保障,而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③技术性。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各种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2 低碳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2.1 低碳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009年11月25日由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从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到确定GDP增长的碳排放指标,我国正在逐步跨入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带来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的使用比例缩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上升。苏州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2 苏州本身的发展属性决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苏州地处东南沿海,能源资源贫乏,3/4以上靠外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南地区不仅面临着能源的巨大缺口,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的压力。苏州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主要靠资源的大量消耗。因此,矿物能源的日益耗尽以及矿物能源无节制使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迫切要寻找清洁能源。
3 苏州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3.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广泛,且随着新能源的发现呈逐步扩大趋势。从能源的大类来看,苏州可在再生能源的利用领域从最初的水能和生物职能,到现在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从各类别的再生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深化。以生物质能的利用为例,起初我们只是将秸秆、薪材等剩余农作物直接燃烧来取得传统的煤炭能源,而如今不仅应用新技术提高了剩余农作物的燃烧能力,而且还可以将其转化为优质化工原料。
3.2 可再生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末,可再生经济与制度研究能以相对节约的方式消费,而不是选择对环境有影响的产品和服务。把低碳经济表述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它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3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加强。近年来,苏州依托政策、地域、经济、产业优势,已成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试点城市之一。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发展较快,并在某些领域已处于先进水平。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应用技术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建筑业、制造业等产业非常发达,节能应用产品与技术迅猛发展,涌现出大批技术含量高、规模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新技术。
4 苏州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相对薄弱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业使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和商业化进程严重受阻,这是苏州可再生能源成本过高和市场发育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仍沿用一些传统技术、设备与工艺,明显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较快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表现出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与常规能源相比高得多,缺乏市场竞争力。
4.2 缺乏完整的激励政策体系。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好,主要应归因子所制定的政策缺少相应的机制。苏州由于缺少目标机制,使政府机构难以制订长期稳定的发展计划,从而制约了项目开发商的投资信心。由于缺乏竞争机制,目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降低缺少压力,开发商与电网之间难于就电力的供应达成协议。由于缺少融资机制,导致该行业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成了投资主体,财政投入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投资的渴望。因此,必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4.3 可再生能源分属不同行业,缺乏统一归口与管理。政出多门,部门间协调性差,造成了管理混乱,即所谓的“有机构无管理”问题。长期以来,江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科技厅、发改委、建设厅、农林厅、经贸委等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另外,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事业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非常复杂,许多不同的机构都被包含在内。这些程序为项目的开发设置了过多的障碍,限制了开发商和投资人进入市场。
5 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本地化和商业化进程。可再生能源设备本地化无疑将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可再生能源本地化的实现可以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当地可以通过销售可再生能源设备获得利润: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产品可以出口外地、海外市场;可降低当地可再生能源厂商购买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提高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等。苏州应加快可再生能源设备本地化、商业化的进程。
5.2 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商业化的初期,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价格承受力与政府推广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政府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和激励以及鼓励民间投资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苏州再生能源政策应该是一个政策体系,该体系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建立起来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机制。目前苏州应着力建构包括目标机制、定价机制、选择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
5.3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清楚界定管理机构的职责。另外,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事业中所采取的系列方法适当简化,便于开发商和投资人进入市场。
5.4 通过政府积极干预建立可再生能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产业出台有足够吸引力的税收、投资和产出补贴政策,将闲置的民间资本引向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有效解决主导产业建立所需的资本积累和投资问题。通过宣传和消费补贴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消费引导,逐渐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材料、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通过消费补贴使其在选择可再生能源时不至于承受比传统的化石能源更高的成本和代价。
5.5 立足苏州市情,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今后,进一步深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互利共赢为立足点,更多地调动全球资源,我国在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牛丽贤,张寿庭.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9).
[2]叶瑛莹.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