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1
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的通知》(统考办字[*]1号)精神,结合广西实际,现将*年我区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考试级别及科目
业知识和实务。
中级资格考试科目:1.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2.统计工作实务。
二、考试时间及安排
*年全国统计专业初、中级资格考试定于10月19日进
行。
具体安排如下:
统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时间:
上午9:00——11:30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时间:
上午9:00——11:30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下午2:00——4:30统计工作实务
三、报名范围及条件
(一)报名范围及条件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且遵纪守法者,均可按下列规定的条件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资格考试。
(二)报名条件
1、报名参加统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高
中以上学历。
2、报名参加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
条件之一:
(1)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10年。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大学本科毕业从
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从事专业工作满
2年。
(4)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5)获得博士学位。
四、报名手续和费用
(一)报名时间
*年4月20日至6月30日
(二)报名方法
报考人员必须填写《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表》,经所在单位同意加盖公章后,携带本人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身份证(均为原件)、一寸免冠照片两张(同一相底)及报名费,按属地原则到当地统计局报名。驻邕区直的中央直属单位的报考人员到南宁市统计局报名。自治区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按照规定的条件审核批准后,发给准考证,应考人员凭准考证在指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三)报名考试费
根据桂价费字(2003)200号文规定的收费标准,统计专业初级、中级资格考试的报名费每人次10元,每科考务费45元、试卷费10元。每个级别的报考费120元(不含教材资料费)。
五、考场设置
*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场设在各市。由广西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统一编排考场,各市组织考试。考务工作的实施和考场的设置按《广西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桂职办字[1992]20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考前培训工作
鉴于近几年来我区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合格率较全国合格率
低,各市要在报考人员中开展调研,分析合格率低的原因,找出考生的愿望,本着为考生服务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以便于考生更好地掌握考试用书的知识。既提高考生的素质,又提高合格率。
七、考试的组织领导
*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考试考务工作由自治区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各市、县统计局和人事职改部门共同负责当地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领导工作。具体组织实施由统计局负责。
七、其它问题
*年统计专业资格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试卷全部采用
客观题,考生在答题卡填涂信息点作答,答题卡送全国考办集中机读阅卷。考试的题型题量和答题卡的填涂方法具体参见《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各市在考试各环节工作中,要树立为报考人员服务的思想,尽量为应考人员的报名、复习、考试提供方便。要认真做好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的征订工作。报名期间,考生可通过广西统计信息网(/)查询有关考试信息。考试结束后一个半月,可通过中国统计信息网()查询考试成绩及合格标准等考试信息。
考试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单位领导务必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考试工作,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和各项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年我区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2
第一条为规范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已取得统计员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免于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申请,凭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直接从事统计工作。
第三条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第四条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第五条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
必要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决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负责所属单位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一)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国家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时间为每年九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
第八条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会计与统计核算、统计实务专业大专,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可免于参加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用)》为准。
第九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考务规则等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的设定、试卷的印制、组织阅卷和成绩登记造册等工作。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和成绩通知等工作。
第十条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应当公开举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事先公布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
第十一条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在向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四)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人员,在提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时,除提交前款所规定的材料外,还需同时提交本人学历证书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第十二条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网络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所需材料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规定。
第十三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应当将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第十四条申请人申请统计从业资格,应当如实向受理申请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受理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事项无关的材料。
第十五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人依法不需要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承办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三章审查与决定
第十六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应当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收到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做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颁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加盖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印章。
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作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四章证书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八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依法使用,不得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
第十九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设计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印制、编号、颁发和管理工作。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送达工作。
第二十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或损坏的,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可持有效证明,向原承办机关提出补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申请。原承办机关进行审查后,报原发证机关依法予以补发。
第二十一条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统计局和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
(一)、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
(五)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其他情形。
因前款所列情形被依法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其已取得的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依法予以收回。
第二十三条申请人因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原因被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两年内,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得授予统计从业资格。
第二十四条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聘请、任用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统计从业资格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并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十八条已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一)涂改、转让、出租、出借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情况的;
(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在本办法实施前已依法取得《统计证》、《统计上岗证》或《统计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到所在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换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3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2、2014级专护生、高护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1000人,有效问卷956人,其中专护生520人、高护生436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设计了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改革调查问卷,采用重测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Alpha系数0.928)。采用整群抽样原则,抽取护理专业学生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率问卷956份,有效率95.6%。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描述、频数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72.4%的学生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也就是仅上一节体育课。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仅为7.3%;而学生认为应该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占42.9%,也就是近半数学生渴望成为体育人口。参加锻炼学生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2学生体育课项目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体育课项目有27项,被调查人群中有19.6%的学生喜欢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31.4%的学生喜欢乒、羽、网等小球,18.7%的学生喜欢广播体操。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84%的学生掌握2种以上体育锻炼方法;而80%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应该掌握3种以上体育锻炼方法。这与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广泛,希望体验和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
2.3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运动技术占16%;健身、健康内容占47.7%,娱乐性内容占17.2%,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内容占18.4%。20.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应该采取专业运动训练的方法,41.4%的学生认为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36.8%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学生自己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法。
2.4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和锻炼效果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40.3%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设备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它因素教学内容占16.7%、教学方法占23.2%,有19.8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也就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表明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不关心。5.4%的学生认为现有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不合理,说明学生对现有体育课评价标准比较认同。有51.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需要改革,有15.8%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改革,另有32.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说明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支持体育课改革。并且有59.8%的学生认为应该改革项目设置,22.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革教学内容,13.6%的学生认为应该改革教学方法。
3结论与建议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阳光体育; “模拟-评价”教学法 ; 学生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为了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越发落后,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更满足不了国家提出的终身体育观的要求。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平时就非常不喜欢运动,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一到上体育课学生就表现出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情绪,而很多家长对此问题也不加以重视,没有养成让自己的孩子从小锻炼的习惯。这种现象在城市学生中尤为突出。借着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达到让学生“学懂”“学乐”的目的,在提高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有很大的帮助。“模式-评价”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将模式教学和评价教学两种方法进行整合,将理论结合实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模仿真实情境中,突出个性,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体育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活跃,从而获得乐中学,学中乐的体验,使得阳光体育的内涵得以实现。进行评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习得技能,在与他人进行探讨时,获得更多信息,融洽的进行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提升。
本文通过研究“模式-评价”教学法在实际阳光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为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做有益尝试,为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添砖加瓦,更旨在通过这种探索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体育,使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奠定终身体育思想,给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
为了验证阳光体育教学的现状改善与否,为了改善“模式―评价”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中学随机选取学生80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撰写为获得充分的理论依据,翻阅了大量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包括传统体育及近现代体育发展史、教学方法论、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运动学原理的等,还特别查阅了对于阳关体育题材的研究材料。
2.2访谈法
积极争取与从事体育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机会,进行单独交流,对交流心得进行精心收录整理,从而获取更多的实践信息。 根据笔者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实际的情况与针对性人进行发放调查,统计出相关的结果,然后进行相关的问题总结与建议。
2.3实验法
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实验项目为健美操、篮球、50米跑。将该校同年级的学生按身体基本素质、男女混合比例、形态、体育基础等指标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教学法与“模式-评价”教学法的进行课堂实践,从而获取相关比较数据。
2.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课堂实践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比较结果。这是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问题。
根据上述,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实际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模拟-评价”法在中学生阳光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主要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在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上,“模式-评价”教学法所产生的影响
在阳光体育工程实施中,学生对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考核体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依据,学生按要求完成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体育动作的能力就是他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为了探究“模式-评估”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技术及运动技能的影响是否有助于终身体育技能的形成,针对此项指标进行了考评。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得出:P
这个结果表明,“模拟-评价”教学法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中确实能够起有益作用。测试的数据表明,通过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实验组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取得这一成绩是因为 “模拟-评价”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及时、准确的调整学生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体育技术的习得,再通过反馈评价增强相应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模式中有所收获,因此在测试中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成绩。
3.2在学生体育理论掌握程度上所产生的影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掌握体育理论有助于运动技术、技能的习得,良好的教学法能帮助学生首先从意识形态上理解运动技术,继而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操作更加顺畅,加快阳光体育开展的步伐,同时,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科学的为自己制定训练计划,清晰自己运动的目标,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表二是两组学生反应能力测试结果:
通过表二我们可以得出:P
3.3对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模拟-评价”教学法对学生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进行研究的一部分。对两组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考评结果,同样能得出P
4 结论与建议
4.1根据两组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评价”教学法能帮助中学生在体育技术技能水平上获得提高,其作用相对于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方法而言,有显著优越性。建议以后推行“模拟―评价”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的体育活动中,甚至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应用中。
4.2在体育理论的掌握中,这种教学方法也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它很好的实践了“阳光体育”理论,将体育技能与理论很好的连接起来,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能运用到所学的体育项目中去,取得更好的体育成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技能的习得打下良好铺垫。我们要发扬与继续应用好“模拟-评价”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牢固。
4.3真实情境的模拟提高了中学生的反应能力,使他们面对突发状况更加活跃、灵动,再通过评价机制来反思处理问题的合理性,找出最佳解决途径,这也是普通教学法所不及的。为了学生更加的适应教学的状况,使用模拟-评价方法迫在眉睫,这是新课改中提到的阳光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阳光体育教学的推行越来越受到教学的关注。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平时就非常不喜欢运动,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一到上体育课学生就表现出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情绪,而很多家长对此问题也不加以重视,没有养成让自己的孩子从小锻炼的习惯。这种现象在城市学生中尤为突出。借着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达到让学生“学懂”“学乐”的目的,在提高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有很大的帮助。“模式-评价”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将模式教学和评价教学两种方法进行整合,将理论结合实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学生更热爱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模拟-评价”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在学生之间形成融洽互动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对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辅助的就是靠的阳光体育运动与模型。“模式-评价”教学法的应用,在改善学生上课时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激发相比一般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阳光体育在体育中的应用与“模式-评价”方法,对体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度非常有效。“模拟-评价”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在学生之间形成融洽互动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对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综述,在“模拟-评价”法在中学生阳光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中,根据笔者相关经验认为,主要的作用有三种:为了学生更热爱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对体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度非常有效。“模拟-评价”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运用能较好地改善师生之间互动比例,摆脱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张岚,马斌.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106-108
[3] 何志文,杨大宁. 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77-78
[4] 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44-45
[5] 苏军.对情景教学的几点思考[J] 体育教学,2003,4:23
[6] 宁辽贞.反馈控制教学法在体育课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4):80-81转89.
[7]韩慧.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55-95.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体育教师 知识 能力 素质 培养途径
一、前言
在以现代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及发展个性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下,对体育教师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其自身的思想作风、业务水平、综合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为此,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构建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途径,不仅是学校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教师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有关研究资料十二篇,并对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研究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量表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有关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培养内容的问卷调查表,采用“调查―再调查法”对量表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检验。(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的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特征分析
1.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特征。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体育教师及其教学辅助人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制订科学的教学训练计划,广泛地运用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实施最佳调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②。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科学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特征。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实施有效的优化监控。第二,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其方法和手段不断得以改善,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的研究工作,重视体育教学信息的搜集与传递。第三,运用现代人体学科知识,排除危及学生健康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医务监督,使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
2.体育教师知识的全面性特征。由于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的传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采用科学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育知识的全面性越来越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其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也越来越系统化。这就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体育学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去从事教学工作。
3.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特征。教学活动的人性化是对学生的内在需要、主动精神、个性发展视为崇高目的的一种教育③。人性化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所要求的是:注重从学生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情绪及个性的培养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教育,既是针对现代学生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缺陷而提出的,也是对当前体育教育功利性倾向的纠正。这就要求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设置教育目标和规划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趋向于娱乐化、生活化和个性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目的。
(二)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分析
1.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组成教师知识系统的各学科之间组合方式及其比例关系。通过一定中介形式,使各学科的知识组合为创新型体育教师体系中的“元素”。就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元素”而言,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基础知识又是多元的,既包括教育学科知识,又包括人体科学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人体科学知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知识。基础知识既是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新问题的工具。其次要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这一点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构成知识结构的核心,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元素。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才可以熟练地把握体育技术的发展规律和教学特点,并能够迅速获取与体育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不断更新教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保障。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具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因为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有可能驾驭其教学活动④。
2.创新型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教学上完成创新过程。这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某一种专项能力,而指的是各种能力的集合和多种功能及多个层次的综合体。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拿出可行的体育教学方案来付诸实施。(2)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创意付诸于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体育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表现为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综合、移植、改造、重组等创新技巧。(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学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会涉及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上进行周密的设计,以使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得到落实。
有关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已大量存在,但如何结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方案,可以说还不多见。为此,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创新型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构成的五种因素:(1)观察能力:包括灵敏感觉能力和对技术战术敏锐的洞察力;(2)获得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能力;(3)创造思维能力:包括想象力、多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捕捉敏感能力;(4)创新预测能力;(5)创新设计能力。为了进一步说明创新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对百色市八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见表1。从对“非常重要”的选择频数中明显看出,获取信息和分析利用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所在。
3.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优良的心理品质;(3)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与技能;(4)非常注重对体育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具有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种素质在体育教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其统计结果见右表2。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体育教育的创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途径
由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师为了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素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⑤。为此,创新型体育教师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1)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不可缺少的手段。(2)在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采用培训、进修等方法全面更新教师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增强体育教师的知识面,达到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3)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积极引导教师根据现代教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胆运用于教学实践,变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锻炼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4)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师的个人潜力,体现个人特长,为营造创新型体育教师的良好环境创造条件。
五、小结
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①张洁.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18-119.
②申立,兰自力.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4-167.
③何忠,许志林.论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与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6-118.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范文6
1.1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南北15省24所体育院系主管全面工作和主管教学工作的41位中层领导的调查,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1)专家访谈法:走访了9位专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意见。2)问卷调查法:效度检验后的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2份,回收率91.3%。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97.6%;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07。
1.2.2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究结果与分析
2.1培养目标规格分析
2.1.1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目标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在师资欠缺及计划经济“统招统分”的当时,这一定位是准确的。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中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需要而确立,这是完全正确的,除此,培养目标和以往一样定位在“中等学校”,这是值得研究的。就广东的情况说,近些年已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联系到计划外的地区小学任教,有的跨越教育战线。再次,国家已正式提出“小学教师大专化”,中等师范学校已停止招生。这样,小学为大学本科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面对如此的社会实际,笔者设计了“21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问卷(表1)。可见,扩大专业口径已几乎形成共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原“中等学校”基础上拓宽到“小学”,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化的需要,如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它具有动态性特征,可通过部分选修课程去实现。
2.1.2培养规格分析问卷结果反映了“专才型”已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复合要求,“通才型”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唯“全面发展略有所长型”集前两者之长(表1),避前两者之短,既有较扎实广阔的素质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最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并重”答卷人数也极其显著地高于“以技术为主”和“以理论为主”。理论和技术是同一专业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宜人为地分主次,造成学生专业思想的偏差。弄清了上述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是: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本专业,教书育人,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体育师资所必须的体育教育和人体学科的理论知识;3)掌握中等学校、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教学,指导课余运动队的训练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有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指导课外及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5)掌握一种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6)具有健全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2.2专业课程结构及其特点分析
2.2.1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
2.2.1.1把好必修课程关,增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灵活性不够的现象。即使“试行方案”中必修课与限选课、任选课之比也只是7:2:1。在本文的调查问卷(表2)该一问题的三种选择“7:2:1”、“6:2:2”,“5:2:3”中,专家们差异极其显著地选择后者,可见课程设置的主要倾向。居于这一认识分析一下“试行方案”的课程结构:“试行方案”把课程分成主干课、一般必修课、系列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从课程结构来看是合理的,专家们以36:3:2的极其悬殊的答卷人数比例肯定了这种课程结构。但是,“一般必修课”共13门,要求只选8~9门,所以,这一模块从实质来说不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此外,列出这13门课程应被认为是较主要的课程(有些还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选修的结果必然导致4~5门课程落选,这些课程在选修课的系列中再没出现,这样,不意味着“一般必修课”中落选的这几门主要课程再也没有被选择的机会了吗?落选的假如是一些较主要的基础性的课程又将如何呢?考虑这一实际,笔者把整个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模块,把原“一般必修课”中被认为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的“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与测量”(合并)、“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等5门课程与国家定下的9门主干课程合为一个模块列为必修课程。把体育史、体育概论以及与运动生理相邻的学科“运动生物化学”分别列入第2、第3系列限制选修课程,“健美操”、“舞蹈”、“其他球类”、“区域运动项目”等4门实践课程列入任意选修课程。此外,在任意选修中设置1至2门(共60—72学时)跨系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既保证(或说加强)了基础课程,又减少了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尤其是增设了跨系选修的课程,保证了本专业的横向联系。按“试行方案”提供的每门课程参考学时,调整课程结构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是5.3:4.7,接近5:5的国际课程趋势。这样,各校便可不限于一个模式地发挥自己的机动灵活性,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为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强横向联系和拓宽专业,除本专业外,应该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
2.2.1.2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质量培养师资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本课程设置始终紧紧地对着这一焦点,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确保师资的质量。具体表现在:
1)如前文说的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此外,适当加大学科的比重,在本课程设置中,按“试行方案”给出的每门课程的参考学时算,学科与术科的学时比例是6.1:3.9,较合乎专家们有显著性趋向的3:2的课程选择。
2)将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试行方案”中增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存在两驾马车的现象,在竞技场上各走各的路,难以结合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中学的实际,学生毕业后到中学教学,生搬在大学时的那一套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至使体育课难以进行,严重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高分低能”成了专业教育的通病。增设这门课程,确实是几十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不需要象每个运动项目教学一样很细致地研究每一动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这是每一项目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的是如何联系中学的实际,模拟中学的体育教学,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群都得到正常发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把握体育教育的实质,寻求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学生的组织应用能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它与很多体育项目有着深远的渊源联系,既容易互相结合,又容易转化,既容易开展教学,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体育游戏与教材教法合并成一门课程”的专家问卷(表2)中,可以预见,这两门课程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联系中小学的实际,探讨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必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3)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程,对比“试行方案”将之作为“供选择的必修课程”更能体现其地位,更能适应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将改为“体育与健康”的发展需要。
4)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除参考“试行方案”给出的课程外,还增设“其它运动”等一些内容,意在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各种各样的体育方法和手段,以竞技及非竞技的内容共同组成实践教材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体育活动的大众化程度,实现体育的竞技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等的多重目标。此外,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教育。所有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互相结合,将有效地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
2.2.2加强专项选修、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赞不赞成开设一主一副的专项选修的问卷中,“不赞成”者居多数,并且与“赞成”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采取问卷择优法,在课程设置第一系列限制选修(专项选修)中我去掉了“试行方案“中的副项选修,规定每人只限选一项,将原来副项的60学时增加在这一选项上,共280学时。取消副项选修实质上是加强了专项选修。因为副项选修只60学时,要在已经学过的几个主要项目中重新选择一项作副修,等于炒冷饭,不能如愿地提高副项的技能。但是,如果将副项的时间集中在一个项目选修上,效力将大大地提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原因是:学生入学录取文化分数线逐年提高,部分学生是临时从其他理科转考体育的,体育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总教学时数的压缩,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不牢固的现象。集中一个专项的学习,既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项的水平,培养专项的兴趣,又能通过专项的基础强化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有利于“全面发展略有所长”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有利于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观点看,也有利于体育的社会化。
2.2.3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和各门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学科课程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专业课程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有的国家采取增设课程的办法,我国也曾用同样的办法,结果课程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现象引起教育界的普遍不满。其实,增设课程是必要的,它反映了课程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单靠增设课程去适应科技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专业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本文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以及对选修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去解决上述的这些矛盾。所谓“课程综合化”即是把两门以上的相近课程加工、整理、综合成一门课程。如本文中把“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合并成“体育统计与测量”,“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成“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必修课程这样的综合(或说整合)笔者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选修课程时数的增加,必修课程时数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分科越来越来细,都为顾全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增设必修课程,显然是很不适宜的(我国这种现象不能说是没有的),不但不能增设,还须把相邻或同类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使必修课程成为复盖面广,内容精,没有交叉重复而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课程小型化”即是把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新发展的课程简约,设置成一门耗时不多的课程。在专家问卷“你认为选修课程宜于‘小型化’或‘综合化’”中,赞同“小型化”的居多数,并且与“综合化”的差异显著。根据这一选择,在选修课程中,我多设“小型化”课程,(除专项选修外,其它每门选修课程在30学时左右)。其理由是:选修课程大多是新兴课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有的是专业的深化课程,同时也都是个性化的课程。选修课程小型化,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选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又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又能在多方面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以上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它通过选择课程的计划性、指导性、自由性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3.3教学时数及学分在课程的总时数问卷中,主张2500—2600学时者12人,主张2600—2800学时者21人,主张2900—3000学时者8人,最高与次高之比,u值是3.443,P<0.01,主张2600—2800学时者极其显著地高于另两者。总学时定于2600—2800学时为宜。除去公共课,专业课时数2000学时左右,按必修课占53%,选修课占47%的比例分配(见课程结构图)。至于学分制的问题,“学年学分制”和“全学分制”的专家问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宜由“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逐步过渡。
3.4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时间短,与外国有较大的差距,在专家的问卷中,主张4—6周者5人,主张6—8周者15人,主张8—10周21人,最高与次高者比较,u比值是2.085,P<0.05,主张8—10周的人数多,并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教育实习的时间在8—10周为宜。时间可分散,形式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停课进行”的专家问卷中,“赞成”者15人,“反对”者26人,u比值是3.794,P<0.01,“反对”者极其显著地多于“赞成”者。毕业论文宜于课间进行。理由一,教学的安排可相对宽松,能较合理地分布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时间;理由二,可超前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4结论
1)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规格应该是思想品德好,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略有所长,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及健康教育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才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多,计划性强,选修课程少,灵活性不够,,按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应在把好必修课程关,保证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的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及时数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的质量。
3)适当加大专项选修的教学时数,在提高学生专项水平的同时,通过专项强化他们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
4)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