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地理课的建议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已获得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一、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

1.课前强调,放下提问的包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中途接班,上课前必须强调的要求就是上课注意听讲,但并不等于只能听不能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讲,有问题更要讲出来,这样学生在意识中就少了很多对提问题的顾忌。

2.课中引导,创设提问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语气以至于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老师,应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生回答对了,或微笑点头示意,或提出表扬鼓励;答错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对于有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导。

3.课下多沟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课堂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学生,而学生内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过课下交流才能及时把握,往往课堂上不经意的走神,不应该的错误、出乎预料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时沟通了解,既能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醒、批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说、敢于问。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愿问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发挥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是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往往精巧的引言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失时机地将实际热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学生能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思考、疑问。通过热点问题,不但将重点难点知识很快突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与此类似,作为地理课堂切入点的热点很多,像2008年的雪灾与气象灾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机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印巴冲突与中东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提问的主要突破口。

3.恰当引用诗文、谚语,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把这些故事词语有关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恰当地运有待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会问

1.问题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合适,即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的每一类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能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为宜。

2.问题的关键性。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设问的质量,优选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问题。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海陆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作为主要问点,首先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问题一:“夏季,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热?冬天,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冷?”然后引导学生将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迁移到这里,提出问题二:“夏季,海陆上空分别形成哪种气压中心?冬季呢?”最后水到渠成,提出问题三:“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夏季形成什么方向的风?冬季什么风?”这样,抓住内容的关键之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就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不断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思维不断向知识纵深发展。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学生讨论

自主合作以及引导学生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方式,那么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自主合作的讨论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伙伴,只有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交流谈心的对象,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其实,这都得益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发问求知的热情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二、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

教师要多给学生留出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点破和启发,争取使整个探究过程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以促进探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世界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在课上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传递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要求碰到海洋部分的同学为一组,碰到陆地部分的同学为一组,比较是碰到海洋部分的同学占的比例多,还是碰到陆地部分的同学占的比例多,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地球海路面积分布不均这一结论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通过观察计算我们得知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星球叫做“地球”而不是“水球”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这远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注重实践应用结合方式,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回归生活,使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具备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气温的知识”这节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当地气温的平均值,最后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分享成果和心得。再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的平面图,选取合适的比例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自己上学的最短路径,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让地理学习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3

【摘 要】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或大或小的差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程度,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在掌握与运用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端正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去获取知识,这也是地理学科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同时还是教学所要保持的方向。在目前的地理课堂上,教学方式还是“一刀切”,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之间差异的分析,进而探索了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差异教学法。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上,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着眼点,寻找个性差异在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表现,讨论差异为什么会存在。随着时展,差异教学法从无到有,它是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差异教学理论;应用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地理课堂上要营造开放、生动、学生积极性较高这样一个环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给自己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计划,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对学生差异问题进行的探析

学习差异是学生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前期表现很突出,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不同就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个性与学习品质,所以差异形成对每个学生都是客观的,即使是相同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有位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来证明人与人个体间的差异,选一对女双胞胎作研究对象,她们的家庭环境是相同的,所处的背景条件也是相同的,但是后来她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一个动作灵活,一个思维敏捷,两个双胞胎女孩有这么大的差异,那么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间有多大差异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有自身智力情况、学习风格、认知方式、性格、思维这些方面。

二、差异教学法的内容

差异教学既是一个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对于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作了研究,苏格拉底是最早对差异教学思想进行实践的人,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对学生说过让他们摘他们能够得着的桃子,这句话所说的教学理念就是差异教学法,还有黎世法教授提出的异步教学法,尤其是华国栋教授对差异教学所阐述的含义:它是指老师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别学习并努力满足这个需要,使学生在他们自身知识的基础上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差异教学看重的是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它正在探索让存在差异的个体能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用不同方法,使学生不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去学习。差异教学的含义主要有四点:第一是在地理课堂上建立知识情景;第二是它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的课堂任务要有一定难度;第三是它很注重师生互动,以此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第四是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成绩时尽可能多元化。

三、差异教学发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差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进步。该方法以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为落脚点,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依靠合作学习使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的实质是把学生个体的差异当成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

把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小组人数对教学效果不起决定性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情境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还有协助引导教学的过程。初中地理课上,小组教学的优点是在整体授课教学中很多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它都能实现。例如,小组教学情景中,教师能很方便的使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别的课堂活动都能积极地参加。同时,学生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对教学过程的一些建议与想法反馈给老师,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加深对理论概念的记忆。小组教学法既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交际、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等这些方面的能力。

小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设置好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完成。小组教学和大班讲课的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对知识的讲授与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对学生的分组越合理,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越合理,小组教学就越容易获得成功。

总结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不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这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课堂上传统教学方法是对全班学生使用一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就会造成他们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这需要老师在差异教学法中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差异教学的理念还需要大力推广,这就对地理老师与战斗在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不遗余力的采用差异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10):65-71

[2]裘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读与写杂志.2012,9(10):120

[3]张品清.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分析[J].学科教育.2013(2):146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4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以评教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好坏,最终是根据学生发生了变化来判断的。达成这个目标的中间标准也必须同这个最终标准相关联”[2]。因此,高中地理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更要评价学生的学,并且要重点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基于此,构建一套以“生本化”为指导思想,并融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全新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四、结论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5

1.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1.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又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1.3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容量,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当地亲身体验。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晕头转向,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的内容,以前差不多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应用多媒体教学后,用一堂课的时间就可学完,还可进行相关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知识。

2.在“海洋权益”教学中强化国家海洋意识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展而开设的。

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在黄海,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此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归日本,则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3.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由于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对于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而言,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是相对超前的,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可能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体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的原则,这也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中,可以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式探究的设计;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有方法,并有可能产生“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可以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

4.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导学案 问题建议 高效地理课堂 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导学案”的身影。它将我们的“讲堂”变为“学堂”, 其实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运用“导学案”不仅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大多数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老师来“喂”,缺乏自己找“食”的意识和能力,而地理受一直以来的“副科”影响,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地理课堂的力不从心或置之不理是很常见的。笔者对某校高一地理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发现地理导学案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学生方面

(1)用时找不到:导学案经常会提前一两天发放,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自学预习,而现实是一到上课需要时,不少学生的导学案就会半天找不着,严重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建议导学案在每次地理课前下发,因为能够提前预习地理的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们老师须认清这一基本现实,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消化;(2)运用方法不恰当: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会跟随老师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不会多想更不会多问,其自身能力的锻炼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导学案使用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练习纸,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学堂”;(3)单页纸的学案常常会丢失:导学案通常是分课时的单页纸,由于学生的忽视、保管不善等原因,课外导学案经常会丢失。因此,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回忆,笔者建议由老师给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地理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学案导学以及各种课堂作业和师生评价。

1.2 教师方面

(1)学案形式结构单一和固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每课时学案都是学习目标和知识概括、问题讨论和练习题的堆砌,所有课就成了一道道的固定程序,对学生来说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2)将导学案习题化:有的课堂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热热闹闹的“活动”,或者留在课后作为课后练习作业;(3)“拿来”的导学案:有些教师的导学案直接从网上或同事等其他地方拿来,并未进行必要的修改就直接下发和使用。

笔者经过与部分地理教师的交谈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到导学案的实质,觉得毫无意义。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认为上课就应该规规矩矩地按传统方式上课,把课堂搞得那么花哨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如何帮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能够理解导学案的精髓,虽然他们想极力上好每一堂课,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不得不使导学案流于形式化。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笔者建议各位教师:(1)导学案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考虑是否利用导学案,而不是每节课都利用导学案;(2)利用导学案的教师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使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借助网络等方式直接拿来就用。无论何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都无法被替代。在利用导学案时,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主要从学生情绪、学习方法、重难点和评价反思等方面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 有效使用导学案的五环节

(1)情境导入:此环节设置精当的导语或创设适宜的情境(以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例如,在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之初,教师可先提问“鸡蛋分几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机激发学生思考“那么我们所在的地球的结构分几层?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本环节重在导学生情绪,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2)自主探究:此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 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和共有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巡回走动密切观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并加以指导。本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习和对重难点的认识。

(3)全班交流:此环节教师组织各小组或部分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困惑,鼓励全班一起积极地讨论和解决遗留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将全班学生按组别分为四组,其中三个小组分别研究“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最后一个小组作为裁判对以上三个组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和意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本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能力,教师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精讲点拨:此环节是教师利用导学案,发挥其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抓住问题要害,层层递进或一语道破天机让学生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更形象地解释抽象的地理问题,使学生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严谨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解决和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此外,教师还须同时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5)检测反馈:此环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经典练习题, 教师抽样或学生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地理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等趣味性题目,让学生抢答并对积极回答的同学予以口头表扬;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部互评等方式评价,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成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则收获失败的教训。此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课堂上的有效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他还处于起步阶段,践行导学案在目前有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日臻完善,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导学稿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