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1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2

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3

1 明确办学定位,立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紧紧围绕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变化的办学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式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个良好的机会,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人才。以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和其他医疗设施不足的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而拓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2 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校是一个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5年起逐步举办了临床专业普通大专班、初中起点五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高中起点3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为了适应城乡社区医疗的需要及市场竟争,自 2000年起我们及时从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流出口腔方向、妇幼卫生方向、医学美容方向 3个专业。

3 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广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根据市场要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要求,我们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临床医学三大模块,增加了《临床预防》、《社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就业指导》等5门课程。同时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重,使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将诊断技术、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和常用护理技术组合为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并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保健能力,《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指南》密切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的操作技能考试要求编写,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加快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置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心肺叩诊触诊多媒体仿真教室、ICU室等,还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科实践训练模型。创建了一所3级附属医院,并与5家县、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9%以上。

5 实施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强调,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我们实施了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方案,很好的完成了与各教学医院的医教合作,为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6 建立了社区及农村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适应城乡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我们建立了多所镇医院社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了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7 进一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遵照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狠抓了临床医学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20%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了综合技能实训课及社区实习课,加大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力度 :我们把实验组从每组18~20人减少到10~12人,便于手把手的带教;凡是方便在自己身上操作的实验,我们采取同学互相在自已身上模拟操作;改变了操作考试的方法,变全部操作结束后抽签考试为每项操作后均考试,使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大大提高;为保证见习质量,我们采取了课前动员,课中测评,课后总结的三环节见习教学法,保证了临床见习质量,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8 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我系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双证书”培养,建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分别对妇幼保健员、保育员、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的初、中级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鼓励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9 引导学生社区医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学习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免费定向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日常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17-02

0 引言

如何让人才在大学五年的教育中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全科医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从专业素质培养和日常教育管理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

1 要积极探索实践免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要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农村培养的医学生,要强化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巩固其专业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到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

1.1 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从国家的政策看,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其培养一方面要具备基层全科医学工作能力,要求的是合格率而非优秀率,另一方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指导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全科医师理念,集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预防、定向培养集医疗为一体。

1.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生源,但是学生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依然不是很了解。只有8.3%的学生有亲身体验,而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是要到乡镇或农村工作的,如果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不了解,则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使他们了解社会,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首先,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新农合在当地实施情况和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社会专题调研;开展爱心支教及食品安全和保健养生知识宣传[2];因地制宜对当地居民采取互访交流、文化帮扶、健康指导等,更早地建立起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让医学生真正贴近并了解基层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其次,定期组织义诊和健康保健调查。在基层工作人员的陪同指导下,利用简单的医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开展义诊,为当地村民提供心血管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心理咨询等健康咨询服务以及血压、血型、视力、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服务,初步诊断症状明显的一般慢性病并给予对应的纠正建议。竭尽所能为村民解答健康问题,送去健康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实习基地建设。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乡镇卫生院)是全科医学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综合性医院全部完成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实习,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可考虑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帮助培养院校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单位建设成为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在综合性的医院进行,后一部分在其就业单位完成,让学生早接触工作实际,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2 要重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的医学教育的立“教”之本,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培养一批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坚定其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意识,使免费医学生着力提升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为农村基层地区群众解除病痛。

2.1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免费定向医学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影响了教学培训的质量。

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把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是让学生真正能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爱岗敬业教育,为基层卫生机构创建价值。

三是在学生入学阶段,开设导论课,一方面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前全面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家开展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2.2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免费定向医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入学方式、学习发展目标、培养理念、就业去向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政策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他们享受特惠待遇和特殊照顾,这使他们觉得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属于异类。不少免费定向医学生心理承受着来自外界的误会与猜疑,这种无形的压力,造成不少学生自信心不强。虽然很多人选择免费医学定向专业是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但也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此方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自尊与自卑往往交织在一起,内心比较矛盾。

此外,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对专业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不少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落后地区工作,工作待遇太低,工作条件较差,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就更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然而自己的未来却早已被圈定在乡镇或农村,这未免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失落。

因此,要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关爱、提供咨询,切实指导、帮助免费定向生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消除疑虑,树立自信,正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2.3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规划[3]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及实施。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一个职业方向已基本明确的特殊群体,其职业规划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他们的职业规划将直接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我国卫生人力的改善。

因此,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现状是非常必要而又重要的。这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并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提高基层职业准备意识和稳固职业信念[4]。

根据免费定向医学生就业的方向和岗位特点,归纳出此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就业心理的矛盾[5]:

①就业压力较轻——心理压力较重。多数同学在关注着一些更实际的问题,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承受较小的就业压力,面对确定的就业岗位相对其他非定向大学生来说,比较轻松些,但仍会关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要肩负着家庭的经济重担,还存在风俗习惯适应、婚嫁问题等,经济状况较差,工资待遇过低,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任,使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些工资待遇问题。

②就业岗位保证——就业能力缺失。国家实行免费医学教育,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为免费医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保证毕业后有岗位、有工作。但是,国家对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缺少规定,免费医学生队伍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求能够毕业就行。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职业能力缺乏,出现学习态度放松甚至颓废的情况,懒散地对待专业学习。

③就业方向明确——发展方向模糊。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毕业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这是学生们事业建立、职业发展的关键期,然而相关政策却限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6年的时间对于一位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约束了个性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未来确定的就业方向却没有带来明朗的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纠结于此矛盾当中,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却又无法不忠于自己的承诺。反而存在职业发展模糊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完善相应政策并加大宣传,理性地选择就读免费医学生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政策,让他们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职责,充分做好职业准备,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课程[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2]李晓文,赖月月,马凌云.免费医学生基层实践模式探索[J]. 学术论坛.

[3]魏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0(5).

[4]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6-17.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 培养目标 培养与激励机制

引言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这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开始,在高等医学院校连续三年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所谓的全科医生是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初级保健医生,也是一种独特的专科医生。为了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各医学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管理方法的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笔者根据对两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带班中显现的问题,单独针对培养管理层面上如何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激励机制措施提出具体的建议。

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征和培养管理现状

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政策和方法,还是按照通科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独特性,目前的学籍管理政策和方法、奖罚制度、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已跟不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所以,针对免费定向五年制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的独特性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

从国家的政策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直接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这样其培养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同时又要具备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学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全科医生是为基层人民服务,站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上,所以对全科医学生培养要求既是高合格率,同时又要求高优秀率。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点

首先,全科医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优秀。据笔者了解,西安医学院所在陕西招收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成绩都非常高,许多学生的高考成绩均超过一本线;其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中下,笔者所带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大部分属于此情况;再次,学生对从事医学专业目的不清楚。笔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曾做了一个调查,超过半数对全科医学均不了解,并不喜欢医学只是因为免费或定向有工作或是家长要求而报考,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医学有所认识;最后,学生普遍对全科医学学科初步认识不够,不清楚什么是全科医生,其培养目标是什么,自己应如何规划学习生涯等等。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管理现状

(1)学习生涯规划不明确。由于学生对医学和全科医学学科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不明的状况。

(2)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学生不担心就业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影响培训质量。

(3)缺乏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上级部门必须制订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既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管理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又能够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教育标准,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学藉管理有待规范。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享受国家的免除学费及住宿费的政策和定向就业政策。但在校期间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是其他特殊情况,导致出现留级或退学的无法完成学业的现象,将影响基层卫生机构用人;或毕业后不能通过执业医师和全科医师资格考试,不具备全科医生的岗位资格,将无法达到国家开展培养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最终目标。

(5)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任务重且管理手段滞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对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管理采取的是按一般学生管理对待。在校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一般由1至2位辅导员进行辅导管理。几乎所有涉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及培养目标如何实现等各种问题都由这几位辅导员处理。加之学校培养与管理制度不配套,使辅导员工作任务压力加大。

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培养院校、免费定向医学生的用人单位几方共同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且政府必须有相关的长远发展计划,配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采取恰当的措施,这样才能使全科医学生培养持续稳定发展。

2.全科医学教育贯穿整个本科阶段

从学生入学就为其开设“专业前沿技术”引导课程,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本科阶段。学校需选派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专家、管理干部,为学生开展系列性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 使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认同全科医生的作用,以便日后能与全科医生密切合作; 使更多的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发生兴趣,从而在毕业后能安心地参加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

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应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准入和退出制度。例如,在学校出现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留级或退学的情况,原定毕业人数减少的时候,可以建立补充机制来解决,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允许同校或同省内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申报补充名额。当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无法通过执业考试、中途留级或退学者,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免费培养工作规划目标的实现的应退回国家的培养金。

学校制定学籍奖励政策,对学习成绩优秀,达全年级前15%的学生,若其已通过英语6级,可直接本校保研或推荐外校保研。学校还应尽早建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保证全科医学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力量

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和制度的研究,关心辅导员的发展成长;除了配备足够的人员外,还应聘请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临床医院医生专家兼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主管学生学业方面管理,主要解决学生学习规划指导、课程执行监督、课程内容和进程的修正。

5.建立助学金年评审制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考虑把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档。例如:把原本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三档,一等7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二等6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40%),三等5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金额可以根据各地生活消费水平向上调整。

6.学校应建立用人单位助学基金,扩大助学力度。学校除开拓校内助学资金的同时应开拓用人单位助学渠道。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按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如以用人单位为名义设立专项基金,可以定期捐助和加大全科医学生的助学力度。

结 语

建立一个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还需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和进行实践、创新来推进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激励机制实施中,不断总结和摸索,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并建立激励机制执行程序公正性的保障制度,才能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达到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杰.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 全科医生 保障政策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79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生培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医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全科医生的保障政策问题,广大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对于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在此意义上,进一步探究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构建策略显得非常必要。

2012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采取立法、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提高医生执业资格准入条件,明确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保障全科医生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医学生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政策体系,在全科医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才能保障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

1 学习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础内容

学习保障是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中,医学生在5年本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不高,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居民的健康需求。从全科医生的概念、培养现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来看,发现全科医生培养存在医学院校教育基础不牢、培训效果欠佳、继续医学教育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要严格制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方案、重视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外部评估与自我监督、建立全科医生反馈系统等建议,从而构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期保证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为了更好的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医学院校要在理论课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开设医学理论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以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较为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另外,医学院校要积极实施课程建设改革,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人文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文知识课程是指除了专业知识之外,那些有关基本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的学科。开设这些课程的好处在于陶冶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医德风范。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要构建这一模块的课程体系,就要广泛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的基本课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循证医学、社会医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卫生法学等相关课程,确保医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精神品德,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前5年的本科教育阶段来说,实践课程也是必要的。通过实践课程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把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实验教学、预防医学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训练,有利于磨练全科医生的坚毅品格和实践技能,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科医生的培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 生活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物质支撑

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坚持学习,锤炼本领,为将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医疗卫生机构,都较少从生活这一视角去为全科医生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全科医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生在5年临床医学院校教育期间,学校要在政策上尽量为满足医学生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奖励制度;比如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还可以根据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全科医生教育奖学金,激励他们认真学习。另外在奖学金的评选上,尽量倾向于全科医生。二是提供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目前,不少高校都设置了勤工助学等岗位,这对于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挥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来说,医学院校不仅要提供较多的岗位,而且还要把政策倾斜于全科医生,确保全科医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其他方面的全科医生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全科医生培养的特殊性,医学院校也可以依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其他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比如,可以学习借鉴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方式,在全科医生的招生、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确保减轻全科医生的生活压力。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全科医生在3年规范化培养期间,他们的身份是医生,而不是学生,如果医疗卫生机构仅仅把全科医生当作学生来对待,就会使得全科医生在生活待遇、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感。实际上,全科医生已经接受了5年的理论知识教育,走出了校门,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自然人。因此,医疗卫生机构要给予全科医生公平的待遇。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正视全科医生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尽量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确保全科医生在生活保障等方面不出现问题,提高他们的地位,加强对他们的规范教育与管理,确保全科医生能够全面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3 管理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制度保证

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期间和规范化培养期间,都必须强化全科医生的管理,才能真正的确保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保证全科医生成为出色的医疗工作人员。对于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来说,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保障,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违纪处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全科医生的管理,并能有效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要依据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针对全科医生的管理保障,主要包括科室管理制度、轮岗培训制度、服务制度等。要善于发现全科医生管理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综上,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全科医生的培养环节与培养特点进行。医学院校需要科学构建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生活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提高他们生活待遇,同时还要为全科医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保障。只有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设。

基金项目:1、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2GL12);2、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12YB103)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