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1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政府作用对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出“政府转型与汽车产业发展”,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政府的转型十分重要。由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既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可以说,这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是由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引发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经济社会的严重失衡,很可能引发经济社会局部的、甚至全局性的危机。加快发展,规避危机,重点是实现政府转型,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期,实现政府转型,重要的是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改革观的转变。我认为,改革观的转变有五个方面:第一,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第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三,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元制度结构的转变。第四,从经济改革向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的转变。第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已不再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政府要以搞好公共服务来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目标。在新时期,公共服务不仅是转轨国家,也是世界公共行政改革、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府转型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一,汽车产业是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管理根深蒂固的一个产业。第二,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汽车产业的改革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的基本格局。第三,在汽车产业发展向汽车社会迈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体系、企业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一些严重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的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变,以形成与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我认为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面临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指导的转变

1、造成汽车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审批。形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某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审批是主要因素。到去年为止,全国的123家整车生产厂和500多家汽车零部件改装企业,大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审批的。客观地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仍存在某种“乱”和“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是用市场竞争的办法去解决,还是走原来的老路子?此外,从某些政策导向来看,到目前为止,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审批制度还有强化的倾向。

2、从目前的突出矛盾看,政府的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严重反差。行政审批不是不严的问题,而是不适应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政府尤其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汽车产业的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方面同汽车产业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有严重的不相适应性。由此,我们还没有提出一个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年,我们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举例来说,本来预计北京到2010年机动车的保有量才能达到或突破200万辆,但没想到整整提前了7年就实现了,并造成交通堵塞的严重局面。由此看来,政府的战略预测严重脱离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估计不足”:第一,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第二,对汽车的大众消费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化估计不足。第三,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估计不足。

3、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转变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趋势。汽车产业是影响我国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大问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制定和规划制定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是用具有远见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和管理全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严格的战略与规划指导下,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积极性”,纷纷提出以发展汽车产业拉动GDP的增长,不少地方都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为此,争上汽车项目,争上汽车城项目。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广州花都区人民政府在这方面的思想就比较明确,可以用16个字概括“制定规划、创新环境、改善服务、树立形象”,这是地方政府面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势的正确行为。

(3)要把政府作用与行业协会的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整个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二、由政府为主导向市场为主导的转变

1、汽车产业是一个市场竞争性的产业,公平的市场竞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竞争,而要努力改善竞争的环境。既不能限制竞争,又要为这种竞争提供好的服务、好的环境。从当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政府还没有很好地遵循汽车产业的竞争发展规律,还不善于自觉地依赖于市场竞争的路径去解决问题。

2、让各类企业自由、自主地发展,使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为什么要对汽车企业设立各类门槛,例如规定新设整车厂的直接投资额至少15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第二,我国三大汽车企业的重组是遵循市场规律还是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反思。

3、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是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4、限制政府的直接投资。总体上说,要放开市场,搞活企业,改善服务,限制政府。这样,才能够遵循汽车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三、由重视产业政策向重视社会政策的转变

1、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众汽车消费或者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因此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汽车产品,而是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2、政府对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应当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广州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应当具备了汽车社会或者初步具备了汽车社会的某些特征。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或者主要任务。现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以GDP为中心拉动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热衷于争项目。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当从汽车产业拉动GDP转向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社会环境上来,从争项目转向改善投资环境上来。

3、目前,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突出矛盾是城市管理和规划与汽车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政府不应限制大众消费,而要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出发,提高管理水平,在城乡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新的部署。同时,用各种消费引导来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四、从民族工业发展道路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1、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后,我国的开放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区域性开放为重点转向以产业开放为重点,建立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已成为整个全球化或者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主动地参与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2、值得研究讨论的几个问题:

(1)国产化与本土化的问题。我认为,本土化可能比“国产化”更好一些,更全面一些,更客观一些,更符合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美国的很多本土化专利并不是美国人直接发明的,是美国人通过产权专利拿过来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国产化的理解要客观和科学。我认为,实行本土化的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有利。

(2)充分地估计合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客观地说,没有这些年合资企业的发展,就难以形成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合资企业的发展,尽可能地为合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不利于合资企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尽快取消。

(3)关于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问题。在汽车产业加速国际化,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对合资企业作硬性的股权比例的规定是有利还是不利,需要我们对此做出客观的判断。我认为,不超过50%的股权规定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并且使得这个规定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一致。

五、由政策管理向法制保障的转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2

关键字:居民出行;经济社会发展

一、概述

出行,指人或车辆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过程。完成一次有目的的移动过程,就算作一次出行。在OD调查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人的出行资料,汇总、整理得到人均出行次数,或者根据计算期统计资料进行计算,也可得到人均出行次数,其单位为次/人,公式表示为:人均出行次数=总出行次数/样本容量。它是一个交通基本参数,是用来预测交通需求量的重要依据。

二、从居民出行变化角度看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代步工具由自行车向多种交通工具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交通方式的选择呈现多元化,更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的“车手”,公交、地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1辆,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出租车96万辆,客运总量213亿人次,公交客运总量达533亿人次。

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地确立了一套比较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2007年全国城市道路面积4236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6倍。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4.8万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4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1.6倍。

三是轨道交通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城市布局调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以前,全国仅北京有一条地铁线,运营里程仅有23.6公里。目前我国10个大城市已经和正在建设地铁线路25条,2007年末运营里程已达713.9公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条线路,并已构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骨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快捷、安全、清洁、方便的出行环境。

四是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运输服务质量显著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主要大中城市根据自身的总体规划、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与管理,逐步形成了地面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网络,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臻完善。

三、相关性分析

(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满足了居民日常的出行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成为居民出行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1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长4.6%。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获得更大的弹性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89.0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196.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78年的2.2倍,平均每年增长2.8%;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是1978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长1.4%;民航航线里程从1978年的14.9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3万公里,是1978年的15.7倍,平均每年递增10.0%,民用机场2007年达到148个,比1978年增加78个。

(三)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运力结构显著改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综合交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运输工具的数量也大幅提升。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货运重载技术取得突破。公路运输装备水平提高,私人轿车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民用飞机应用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这充分显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趋势。

(四)交通运输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铁路车号自动识别及铁路运输管理系统等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公路不停车收费和联网收费、船舶交通管理、海运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民航票务和结算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研究正在我国全面启动,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信息化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以铁路第五次提速和高速公路快速客运班车为标志,发出夕发朝至列车、快速列车、城际列车、旅游列车、动车组等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输新产品,运输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可满足非节假日条件下各类旅客出行的需求。

(五)交通运输业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 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交通运输业辐射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以及物料供应,这种本质需求上刺激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营造安全稳定的交通运输环境将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节约物流开支,这使得运输需求作为派生性需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居民出行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居民出行的增多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居民出行也将增加物料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交换频率,使得经济社会快速稳健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届时一个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将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许庆斌 荣朝和 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3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改进;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各大综合大学都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各类艺术院校也逐步加强了师资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学生的规模快速增加,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比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人才机构、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平面设计教学却未能及时适应这项变化,仍然固守着传统了教学方式和理念,出现了一些影响该专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一、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际脱节

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处境比较尴尬,一方面市场上设计人才极为匮乏,以至于不少大公司不惜高价从国外聘请各类设计人才;而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各大高校毕业的众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不容易找到设计行业工作,本专业就业率持续偏低,不少毕业生被迫放弃专业,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落后,不少高校的平面设计的教学体系仍然是沿用100年前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与当前的实际社会情况有了较大的脱节;教学方式落后,各大高校多年的扩建导致债台高筑,设计所需的各种多媒体硬件多年得不到更新,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设计市场的变化,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得到应用,甚至与现行的设计潮流、理念等相悖,无法再当前激烈的设计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维系着一个民族的薪火传承,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立性。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否找到作品与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交融点,即如何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民族的精髓,是设计作品有无生命力的关键。而当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中过多的充斥的是西方设计的理论、元素,中华民族特有的本土文化元素、理念缺乏,导致学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学了一肚子与自己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差异的西方设计理念,既无法通过生活领悟西方设计的精髓,又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设计的作品自然得不到认可。

3、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领悟能力。而目前,大多数考入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是文化课成绩较低,选择设计专业只不过是想找一条上大学的捷径,更别提是否对设计有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一些艺术类的考生在高考中只要考到200多分就能上大学,艺术类考生的素质更是难有保障。事实证明,自身素质正是当前艺术类学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得到市场认可作品的瓶颈,这一瓶颈如果不克服,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只能一直在低端行业徘徊,难以出现各类设计大师。

二、设计专业教学的改进途径

为解决好当前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我国的设计水平,保持设计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感觉今后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全面提升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当前设计类学生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实际,在大学学习期间要根据设计类学生的提点,制定全面的提升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的计划。在课程设计上,在保证足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尤其要保证有足够的文化课程安排,加大比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市场经济、营销、法律等多方位的课程,不断提升文化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提高设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设计生涯奠定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

2、增加实践的教学环节。目前,设计类专业教学尤其要加强实践的环节。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设计的理念都会随着相应的改变,设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专业的教学最忌讳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设计的理论知识,从而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因为设计是紧跟时代的,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到社会中经受社会的考验,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寻找设计公司去实践,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提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而把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好”与“快”两字的互换,不是文字次序的简单调整,其有着长远而又深刻的意义,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大转变,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观点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过去提的“又快又好”,偏重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提法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由,是我国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做出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快”的增长,是扩大经济总量,奠定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为“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才得以极大提升,从而积累和创造了求“好”求“质”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开始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果仍然停留在追求速度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式增长方式的培养,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要辩证地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的“好”,不是不要“快”,而是为了实现持续、长久和稳定的“快”。倡导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强调GDP的增长率,转为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这种“快”必须是在“好”的基础上的体现,是要实现国民经济保持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村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27-02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新的压力和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类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同时,一些基层政府对环境保护不重视,导致环保责任考核不到位。

2.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案

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发达县域的污染向欠发达县域转移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农村没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

3.农村环保监管力量薄弱

从我们晋城来看,大多数乡镇没有配备专职的环保员,基层环保力量现状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三、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近年来,我们晋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1.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为着力点,突出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2007年以来,在对全市10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晋城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重点加强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2.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大力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扎实推进了生态市、生态县建设以及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编制完成了晋城市、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完成了晋城市、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规划。

3.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因地制宜,对城镇周边和邻近城镇污水管网村庄优先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建成了泽州县东四义村、城区洞头村等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了稳定正常运行。

四、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村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十二五”时期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将由城市逐步向农村转移。作为我们晋城来讲,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2.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各类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排查和集中整治,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全面拆除,对影响并污染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搬迁。

3.大力推进农村污染治理

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载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利用全市土壤污染调查的成果,积极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工作。

4.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 管理 对策与建议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成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主要依照经济活动以及活动性质进行区分,分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业与私营性的服务业,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性质不同。随着我国私营就业服务业的合法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规模逐渐提升,在社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尽管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措施,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中,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这些难题阻碍了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相关扶持政策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政策不足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从而改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二)综合实力落后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其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和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综合实力以及发展规模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人力资源服务业主要是为各个企业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而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本身的专业性人才就存在着短缺的现象,因此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人才不足导致了行业规模小,不利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2.人力资源服务业缺乏专业、统一的管理。由于专业性人力资源人才的不足,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缺乏专业的知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整体质量较低。因此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效率。

3.人力资源服务业处于初建期。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主要原因是其资金不足,鼓励政策较少,导致行业发展十分困难,人力资源服务业如果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充足的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是十分重要的。

(三)行业标准和服务不规范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服务没有受到合理的约束,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服务规范方面缺少统一的管理,合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服务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政策

人力资源服务业要想发展新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改善行业现状,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开发、改革新的产品和系统。我国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投资与融资的扶持力度,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改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单一的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减轻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中小型企业的财政税收,减少其资金压力,对于发展前景可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进行积极的补助以及贷款贴息,鼓励其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的建设。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来完成,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功能。实力相当的企业强强结合可以飞速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鼓励我国中小型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够促进企业的互补和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大规模企业。从全球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不断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的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扩招专业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三)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自律发展

从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各行各业都必须建立合理有序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政府在管理和约束企业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自律发展,做到守法经营、诚信有序,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制定诚信档案等措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够自主自觉的遵守市场秩序,从而实现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长期有序的发展。

(四)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对促进私营企业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平台,其次,行业协会的代表以及领导,能够与政府积极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帮助企业掌握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和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逐渐增多,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发展及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晶.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