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1

xxxx 年xx月至xxxx年x月,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我在xx市xx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受到了 xx市xx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热情接待。通过到公司各物业管理处的实习,我对各处的物业管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丰富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市xx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xx年5月,位于锡城北门杨木桥小区xx内,东连锡城路,南临沪宁铁路,西靠凤宾路,北依213国道,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企业,资质等级为三级,注册资金为100万元。

近几年来,公司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理念,遵循“优质高效、一流服务、信誉至上”的宗旨,并拥有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取得全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证书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造就了一支思想正、技术强、作风好的物业管理队伍,公司先后成功接管了xx、xx二期(民丰西苑)、绿洲花园等小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行业竞争激烈、困难重重的物业管理市场,公司策划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 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并已取得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公司承诺:严格按照“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的达标标准,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确保工作圆满完成,为业主创造一个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生活空间。会一如继往、不断创新,力争为锡城更多的业主、住户提供优质、安全、舒适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精心打造“新桥物业”的企业品牌,使新桥物业成为物业管理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了三年的物业管理,总是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我调研的目的之一;另外,想对现阶段物业管理行业在社会上的发展状况做一个了解,以便为今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我调研目的之二;物业管理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从物业管理的现状来看,行业内部和社会环境之间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是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行业内部不断自我完善,这样,物业管理的美好前景才能变为现实。我想通过此次实习,我会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所学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物业管理理论,探求物业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从小方面讲,为自己以后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从大处讲,也为物业管理行业走上成熟和健康发展之路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三、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我主要调研分析了新桥物业各管理处开展物业管理有关工作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对管理处的设施管理、事务管理、保安管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调研期间,我主要采用了现场采访物业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调研等方式,完成了调研工作。新桥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有三个管理小区,分别为xx、民丰西苑、绿洲花园。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在实习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新桥物业的优势,以及其在黄巷街道的影响。虽然新桥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仅经过了短短几年的发展,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与新桥人辛勤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这其中存在的一些影响新桥物业发展的问题,现总结整理如下:

第一、内部管理不规范。首先,几处的物业管理差不多都沿袭了旧有的管理模式。部门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少有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大部分进行着简单粗放的管理。其次,由于物业管理牵扯到的问题众多,各处体制不健全,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协调、处理的关系众多,使得各物业处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处理好这些关系当然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但当因此而忽视了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时,就难免本末倒置了。这样就影响了物业管理健康的发展。

第二、责权利不明。责权利不明是影响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例如:一些房屋维修问题、设施设备配套问题,都可以较好的协商解决。但更多的却是使物业管理工作无法独立开展,许多问题都需要层层审批,造成了多头管理,影响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还有,各物业管理处内部、各岗位之间责权不明,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人员配备不科学,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链断档,工作流程不流畅,使一些工作不能正常、快捷有效的完成,大大影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企业从业人员,相对缺少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中途搞物业,尽管经验相对丰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由于观念、资金等问题,企业很少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这就导致了服务意识较差,观念创新匮乏,使得物业管理难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调研体会及建议

通过在实习中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磨合,我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1、建立规范、高效、专业化的队伍,作好基础管理是关键。优秀的基础管理是作好物业工作的基点而员工素质则是优质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物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壮大的关键。

(1)、规范服务人员形象,加大企业宣传力度。规范形象包括仪表、语言、行为三个方面,仪表规范要求我们的服务人员要持证上岗,统一着装,佩带明显的标志。语言形象要求服务接待人员要讲普通话。比如说在服务人的电话接待中要首问“新桥物业,可以为您做什么”语言要尽量热情委婉,包括在与业主产生矛盾的时候,“新桥物业”应该成为每一个员工的口头禅,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宣传。行为形象要求每一个岗位的职工要工作规范,尽显专业风采。这一点对我们的保安人员显的十分重要,在小区里保安人员担任着维持公共秩序的职务,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达到军事化的标准,例如不要出现走路吸烟、打闹的场面,以免给业主造成不良的影响。物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其行为其实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即服务传递过程。表情愉悦的工作人员可以平息由于服务缺陷给业主带来的不满和怨言。此外,服务人员的形象也是公司服务的一个有形展示,向用户传递公司的良好形象。

(2)、健全与物业有关的规范规章及各种档案保持制度。完善的规范规章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整个服务流程的再造,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其更是以后创优、9000认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对内要建立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工作内容要求并且要确保能落实下去,内部制度的设立要无时不刻的表现出一个绝对服务者的形象——以业主为中心,辐射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对于外部,我们要建立装修制度、房屋巡查制度、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等齐全的公众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每一个公众制度的建立都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措辞要尽可能的人性化。这样有利于建立清晰合理的服务流程,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使每一个责任事故的发生都能找出相应的责任人,并能配合相应的奖罚激励措施。

(3)、充分重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物业与业主沟通的桥梁。全体业主是整个小区物业的所有权人,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则是他们的代表机构和代表,也是小区重大决策的拥有者,所以物业管理人员要充分重视其作用,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同时也是物业企业的监督者和协助者。一些重大的物业事项(物业维修基金的使用、年度预算、物业公用部位的经营等)必须要业委会审批,否则有时物业的好的想法,可能会变成违法的行为。此外,在日常的管理服务中,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与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的座谈会,以征询在平时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来完善自己,同时也要把对业主的合理要求和一些个别业主的不配合现象对业主委员会给予明示,请求其协助解决,做到双方心中有数,必要时要达成书面协议。

2、服务管理要以专业化为方向、寓法制化于其中,走程序化的道路。

(1)、以专业化为方向,首先要打好它的专业基础,即让大多数的员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企业要建立气氛活泼、富有弹性的学习型网络。比如说公司内部要定制各种及时、快捷、方便的书刊、报纸等专业的学习媒介,配置现代的信息网络(因特网、局域网等)使各个项目的先进的观点成为公司的共享信息,通过学习让广大员工的思想“站在新桥,跳出新桥”,以一个领先行业的思想和心态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此外,公司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培训班、外出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外出学来的东西,不能搞纯粹的“拿来主义”,一定要适时而变、因地制宜,主要要符合本公司和本小区的实际情况,否则只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习期间,我接触到的小区管理处很少有专业的书刊和书籍,因此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专业技能,因为其是服务质量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鼓励员工提出改革技能的办法、参加国家的技能考试,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员工要给予奖赏,由此形成一个“学以为用、从用中学”的的良性循环。再次,专业化还要求明确部门结构、完善专业重组。举例来说,绿洲花园由于人员配置少,一个人要负责许多方面的事情,所以在一些档案的管理上以致出现了些许的混乱。因此,对于部门结构我觉得要有明确的划分,并且各部门要形成自己的责任和岗位规范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最后,专业化重组就是要针对各个部门所使用专业的特色,展开专业知识的整合,使每一个员工具备一专多能,比如说保安、绿化、工程部门在部门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人人都要学、事事都能懂”,在负责人员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处理应急情况。

(2)、寓法制化于其中,就是要求公司的每一个行为都要与法律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始终都能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尤其在处理不可协调的纠纷中其作用更是可见一般。物业企业每时每刻要有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即在每一个潜在的法律纠纷中我们要有作为。举例说在绿洲花园,我看到小区路面坑坑洼洼,如果在业主看房或是验收时,就存在了一个潜在的跌伤危险,而我们的物业没有给予任何的警告,这就是我们的不作为,一旦发生事故我们就要承担责任。如果我们给予醒目的警告,那我们只可能不承担责任或是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应该被我们的每一个员工牢记在心,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按年营业总额排序的2008年“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家企业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本情况,以及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和关键因素,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结构、沟通与交流,以期对国内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建筑企业 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的5.5%;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40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3%,此外,建筑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温海成,2007)。但是与许多建筑业强国相比,我国建筑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消耗问题、农民工问题、市场管理问题、技术创新等问题都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内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外相比更是远远不足,这些大大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公布的2006年国际承包商225强中,中国企业有46家榜上有名,占225家的20.4%,而海外营业总额仅为100.67亿美元,仅占225家企业海外总额的5%(赵桂平、王宏梅,2007)。尽管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也提出了“加强属地化运作,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度重视安全环境问题”等要求(刁春和,2009),但是国内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领域窄,主要业务集中于利润率较低的施工环节等问题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环境――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可持续发展”还倡导了一种基于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信息披露制度(Elkington John,1997),即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报告制度。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为了解世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ENR全球年总营业额排序的“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前100位的企业在2008-2009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研究,试图从中总结概括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要点和先进经验,也为国内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报告基本情况分析

ENR排名前100家企业分别来自欧洲、美洲、亚太地区的16个国家,其中14家企业来自中国,业务范围覆盖了房屋建设、道路桥梁建设、油气服务等多个领域,项目区域遍布全球,代表了世界建筑行业的顶尖水平。企业报告情况和报告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这100家建筑企业中,共有45家以《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其他形式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了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进展与成绩。其中绝大部分报告企业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总共占报告45家企业中的39家。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越是重视,而业务集中于本国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往往较差。中国和美洲都有着庞大的建筑市场,进入ENR100强的建筑企业共有42家,但是这两个地区的企业报告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只有18%和7%,14家中国企业中仅有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毕马威(KPMG)对世界排名前列建筑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建筑行业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认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94%的受访人员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72%的受访企业建立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接近半数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立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即对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但是在亚太地区,这一比例却低的多。虽然中国建筑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营业额、利润率方面都不容小觑,但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十分落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是排在企业业绩、利润之后的次要问题。种种数据都表明,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是信息的主动性,国内建筑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般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而项目管理则应具备时间、资源有限制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管理同项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由于企业需要在一定时间点向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报告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展与成果,因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与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大都和报告周期同步,可持续发展工作更接近一项以报告时间间隔为限的项目,这就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具有了时限性;另外,虽然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可以投入的资源却受到企业业务水平、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由于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和外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阶段也需要大量的沟通与交流,这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具备了鲜明的项目特征。因此,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采取项目式的管理,是必要且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管理,既可以得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团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同时又能以一致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这些企业报告的研究,文章总结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的特点。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式管理特点

(一)清晰明确的目标管理

1.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紧跟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从建筑行业自身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需要对行业和企业的关键问题、现状、改进的必要性和风险有着清楚地认识,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从报告来看,建筑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国际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快速反应;二是对与建筑业关系紧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清楚认识。很多建筑企业都紧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将“可测量的、可报告的和可核实的(吕学都,2008)”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同样,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建筑企业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建筑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与建筑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见表1),经济和环境被建设企业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而工程安全、固体废弃物等问题,则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排名第1的VINCI公司明确把“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找到最大的排放源并尽可能减少”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很多企业将“尽全力避免出现导致死亡的事故”视为最大的挑战,排名第27位的澳大利亚Bovis Lend Lease公司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消除施工现场的伤亡事件,这也是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排名第9位的FCC集团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按照与企业的相关性和成熟度进行了划分,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分为不明显、出现、必要和紧迫四个级别,并根据企业现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业务构成灵活分解目标,以保证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在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后,企业需要从这些关键问题出发,结合行业与企业自身情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需要对其进行清晰化、定量化的分解。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细化分解,有助于企业目标的落实完成,从操作层面,往往有利于职能部门的把握。建筑企业一般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几种方式进行分解:按照时间限度分解、按照业务部门分解或按照项目进行分解。按照时间分解如确定季度目标、年度目标和5年、10年目标;按照业务部门划分是按照不同部门的特点将目标进行细化,如分解为商业准则的遵守、事故率的降低、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内容;按照项目分解,则是确立目标后以项目形式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运作管理。比如,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在报告中提出了企业年度目标、10年目标和30年目标;VINCI公司从建筑工程的材料和能源角度提出6个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能源消耗,资源开发,用水,固体废弃物和危险性废物,并以“全生命周期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建筑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大成建社株式会社为解决能源问题在美国建立了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评估与分析完成了更好的节能方案,仅空调一项就减少了其所需电力的30%,从而节约了100-2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

(二)有效的组织结构

1.建立矩阵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开展。在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后,企业还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目标顺利完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开展,对项目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往往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开始自上而下渐渐渗透,而具体工作则是从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承担,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又需要各业务部门或项目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一个既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又可以兼顾平行部门之间沟通效率的组织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

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大部分建筑企业均采取了这种模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组去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工作组既具备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组的许多特征:有独立于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程序;可以在组织常规的标准、正式报告架构之外进行运作,同时,在企业职能部门中也需要人员积极参与项目,使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像一个项目一样在企业上下顺利开展。这样的组织结构既可以在企业层面上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能够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2.不同组织结构分管不同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上下的落实。在这样一个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一般由董事会、管理层的高层和法律专家、各职能部门代表组成,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跨越各个子公司或部门的合作。一般来讲,该委员会是独立于企业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性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对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出意见与建议,制定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当中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司道德,风险和危机管理,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和气候保护,人权,社会标准和投资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而并不参与具体的工作。实际工作由可持续发展的专职部门完成,该部门由董事会或执行层专人管理,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在企业内部的执行。这个部门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按照职能部门进行分解;监控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的顺利实施;帮助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确认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内容;结合国际形势,了解国际可持续发展新动向,并将这些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论坛和讨论,增进企业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搜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定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参与国内或国际可持续发展股票指数,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英国金融时报道德指数(FTSE4Good),IBEX35等的管理。

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中也有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负责人员,配合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完成各业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这些业务部门也参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

(三)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

1.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无论是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节,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都必不可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企业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通过有效地沟通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统一。表2反映了建筑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需求。建筑企业报告反映的结果表明,建筑企业对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十分重视,多数企业在报告中都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告。

无论对哪一类沟通对象,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很重要的。企业如果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长期或不能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将导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可度逐步下降,那么企业在推进这项工作时的协调控制能力也会逐步降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利益相关者,除可以使公司更好的了解各方需求,有针对性的设定目标外,还可促进企业在多方面改进。排名第17位的Balfour Beatty公司从2003年开始在报告中主动公布受到各种环境方面的事故或提醒,甚至小到涌流或扰民事件也积极公布,从2004年起,公司的中级和严重环境事故就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就没有出现重大环境事故,这和公司面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态度分不开。

2.重视第三方审计给企业报告带来公信力的提升,主动完成第三方的审计。企业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无论是沟通效果还是公信力都难以得到保证。从财务报告的经验上来看,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审计,独立第三方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的验证意见,让财务报表信息具有公信力,从而被投资人接受和采用,这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第三方审计有两个效果:一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对企业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做出检验,第三方审计是保证企业报告的真实性,提高报告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在统计的报告中,接近一半的建筑企业报告都通过了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这些第三方机构包括AA1000,透明国际,KPMG等,有些公司的报告甚至经过了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检验,如排名21位的Acciona的报告就通过了利益相关者,AA1000,独立专家和毕马威的多重验证。同样,企业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沟通价值,企业报告并不是单方面的,读者对报告的意见也是企业对报告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多数报告最后都加入了读者信息的反馈渠道,通过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读者意见,为企业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帮助。

结论

通过对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25强”中排名前100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到世界领先的建筑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同时,文章总结了世界先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管理特点。对行业和企业关键问题的认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效地组织管理结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正是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对国内建筑行业有着尤其明显的借鉴意义。作为世界建筑业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建筑行业还将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要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引入可持续发展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管理相结合,提升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的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刁春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9.6

2.KPMG.Embracing change:Global Construction Survey,2008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实践性教学 方式

这些年来,各中职学校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培养了大量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中职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班组长的位置,也有部分学生做到了更高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那么《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该如何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

一、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投入知识、智慧和创新活动,也需要普通员工积极配合才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任务。如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普通员工由被动地按计划执行转变为参与工作目标确定的主动思考者(既企业工作人员既是某项工作的执行者,又是该项工作的管理者)。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迅速把握企业管理的一些规律,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2、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已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符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3 、实践性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是由表及里和循序渐进的。实践出真知。作为中职生,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项,如果在课堂上过多的强调理论,他们是很难接受并对课程保有兴趣的。因此,根据生源特点,老师的教学要着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严谨与兴趣并举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4、实践性教学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因此,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建立相应的知识储备,强化实践环节,以便机遇到来时能够更快胜任管理工作。

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

严谨与兴趣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质量与能力永远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通过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行动,得出结论。采取的教学方式有:

1、体验式教学

它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现场体验(学校附近的企业----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魅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懂得了“管理出效益”的道理。

2、引入“专业人说专业事”网络资源教学

通过布置学生课后收看视频,体会“专业人说专业事”,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运用“李强说管理”网络资源讲解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3、“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

“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是在日常课堂中设计出十分钟的企业时事论坛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发生思想碰撞,促其智慧成长。素材选自《企业管理杂志》内容或网上企业管理案例、故事、企业管理资讯信息资料。

4、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管理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模拟班组长的工作可加深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灵感和悟性的思想火花,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成长。

5、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开展的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布置学生到家长或熟人工作的单位实习,写出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或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上交。这种实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挖掘自己的潜能。

6、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就是践行活动。开展“如果我是班干部”活动,使管理思想和方法立足现在落到实处。

三、《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考核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一、高职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实践性教学的根本障碍是由于教师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导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律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教与学的不平等传统观念,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情感障碍,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受压抑,扼杀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创新热情。要实施实践性教学,就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师生双向信息流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实践教学缺乏

实践教学设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实践教学计划的可执行性往往让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做一节实训课,要在课下做很多工作。另外,没有系统的实训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训授课时,实训的内容、方式、手段都有所不同,结果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上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和一般性辅助手段,实践课时偏少,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实训常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阻碍。

3.实训设施落后

管理实训模拟室的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条件都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从而形成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管理教学往往是做一些案例分析,难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短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是实践性教学难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因素。因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大相径庭,学无致用。

4.教学评价欠妥

高职院校一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成绩只是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和理论教学提到同一高度上来,评定成绩仅从学生的实训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考核,对实践企业管理原理与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管理学教学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新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教学理念是企业管理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渗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第一,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学习。第二,根据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实践性教学的观摩学习,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等,在开展活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计划是规定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执行能力及如何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和总结评价能力等。还要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具体程序、所要达到的结果,并确定可量化的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计划既要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又要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当然,编写与之匹配的实践、实训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编写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材时,要重点体现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等。

3.有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建立与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不再轻视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教师更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实践技能。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目标要量化,让大家实实在在的能看到,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保障

(1)加快实训模拟室的建设。实训模拟室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训练学生具备与真实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加快软件方面的建设,尽快达到能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知识。

(2)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加强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对于已经在校的教师,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提高、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的制度。首先,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用制度加以制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有效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很有必要,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环节,做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红云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教育教学研究.2010.6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 教学方法 改革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研究意义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对人才的争夺日趋剧烈,这无疑也给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以及从事《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去关注这些变化,进而去适应和迎接这些变化。为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高校中该课程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改革创新,培养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依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依此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创业精神或企业精神,其次才是学习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原理、方法、知识和工具。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的是“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更为严重的是,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并非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知识、死记硬背这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该领域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抓住的要领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企业管理经验匮乏,在听课时只能听懂字面意思,并不能和管理的过程产生联系,因此对各个环节管理思想的领会很难达到要求。学生们普遍反映理论太空,定义和概念很多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讲好这门课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对课程要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样教师能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讲课时就能结合实际,学生能直观感觉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从教学上来说需要从实践环节出发,通过管理案例来讲清楚理论,而不是照本宣科,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为了掌握各个环节的管理理论,需要学生提前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由于学时有限,只就存在了一定的取舍问题,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阐述清楚,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物流企业管理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迅速领会并学以致用,是物流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改革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改革目标和改革内容

1.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

2.培养学生灵活、系统思维能力

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的案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而现实中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盘根错节,一时很难理清头绪,因此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照用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模糊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随机应变才是硬道理。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多少呢?”“、中国哪些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这些的问题的提出,由老师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虽然目前“出国留学热”,优秀的人才可能定居国外,但中国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才,用鲜活的、生动的创业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建设中国的创业新人。

4.注重胆识、信心的培养

人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但生活中的成功者却总是极少数人。很多同学受此影响,信心不足。课堂上讲一些企业家的艰苦创业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海尔张瑞敏(从工人到首席执行官)的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极大地鼓舞学生的斗志。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现有教材大多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物流企业管理》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其内容构架几乎已趋于固定:物流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账务管理、创新管理等等。每篇内容一般包括理论体系、课后案例、复习思考题三个部分等。这种形式、内容的知识体系所决定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师课堂进行理论体系的灌输,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课后作业答案标准化的局面。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教授能力不足

许多教师没有亲身实践解决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经验,在讲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往往局限于课本,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书上现有的教学案例等,对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管理实例掌握不足,认识不够,对案例的分析、剖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3.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学习热情不足,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对每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缺乏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以考试评分为依据、考试方式、评价指标单一,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习过程,缺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机制。评价《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这就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性的想法。这样的考试很难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

5.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物流企业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物流管理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

1.精选优质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的使用包括课堂主讲教材与课外辅助教材两大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主讲教材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物流企业管理》,课外辅助教材有《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物流企业战略能力研究》、《物流企业管理案例集》、《追求卓越》、《管理学》(第9版:罗宾斯)等。

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管理市场的新特点、新变化、新发展,了解管理职业的新要求,及时研究并运用新理论,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在内容的持续性改进方面,须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拓宽企业管理教学的视野。

2.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梯队,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师需注重教学、科研两方面知识积累。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兼备,教学科研齐头并进,需要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教育、深化教改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共同学习也成为必修课之一。如一起参加备课,就相关章节进行探讨,研究教学及方法;参观其他院校并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的情况,撰写教学案例。这些对教学团队而言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提出的建议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间相互听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实际工作和教学条件的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以项目驱动,采用讲练结合、课内和课外、示范和实训结合的多种组合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具体应做到:一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与行业企业进行研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做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且将企业管理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二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演练过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和企业管理工作实例的结合,又注重基本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零距离接轨。

4.深化《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在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物流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方法、实践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察等多种形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模拟演练具体的物流企业管理项目流程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方向。

物流企业管理教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进行现场专题探讨并形成分析报告。报告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利用沙盘模拟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通过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强化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梁尹杰.《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3,1:23-25.

[2]王伟坚,李萍.《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12-16.

[3]王慧珍.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4:5-8.

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范文6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Iraa.Jackson2002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二)改进内部管理报告的报告形式与报告内容,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使财会人员提供的、针对各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信息产生应有的效果,必须采用管理者能充分理解和有效运用的简明扼要的报告形式,并且报告的内容应突出重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财会人员应综合运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形式的会计报告,向董事会报告具有战略性、全局性、专题性、分析性、趋势性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概括性与简明性,以免董事会陷入繁杂的会计信息之中而难以决断。

(三)完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企业财会人员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生成与报送的方法与技术,更应该突破就会计论会计的狭隘思维,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战略和策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比如为了向企业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决策信息,财会人员必须了解组织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决策要素,以便在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架起一应桥梁。

1.李维安。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

2.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

3.李维安等。2002.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席酉民,吴淑坤,公司治理与中国改革,机械出版社,2000

5.[美]理查。M.斯坦恩伯格凯瑟琳。L.布罗密罗著。倪卫红刘瑛译。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美]吉姆斯。D.威廉森。阎达五等译。现代主计长手册。经济出版社,2000

7.杨惠敏。2000.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

8.johnson,Jonathan;Daily,Catherine M.1996.boards of director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2,issue3:409-438

9.Anthony A A tkinson.Steven Salterio.Shaping good conduct.CMA Management.2002.volume75,issue10:18-23

10.Anthony A A tkinson.Steven Salterio.Functionvs.Form CMA Management.2002.volume76,issue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