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上。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课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生物链是没有尽头的吗?自然界中的细菌也能参加到生物链中去吗?如果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打折扣,学生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生物链的含义。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平衡的实例,使得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强烈兴趣。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初中生物教学,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
新课标要求,生物课的设立,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生命体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发展并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建立生命意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开始有了好奇心,男女生也都有了羞涩的表现,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不但恐惧而且害怕,此时的生物课正好能够解答学生的身体困惑。如在教学《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可以列一个生长单,并搜集自己每一个年龄段的照片,看看自己的体重、身高有了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后,有哪些身体的变化?初潮和遗精是在哪一年开始?当时是告诉父母还是朋友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科学的认识。而后我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如何穿着才能符合青春期的发育需要?如何和异往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如何饮食才能供给日常发育所需?学生在讨论中,建立了正确的生命观,能够处理自己的周遭问题,并对自身也有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有序发展。
教学中,我不断进行生物学的意识渗透,让学生梳理良好的作息制度,饮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戒除不良嗜好的过程中,针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这一节,让学生对血液及血液循环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学生了解到心脏的动力功能,同时也对血液的流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再根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了解到整个呼吸系统的运作过程: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氧气进入血液后,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这样学生就从生物学的角度透视了整个不良嗜好的过程:抽烟影响了身体内的气体交换,造成肺细胞的阻塞并出现病变,导致肺泡不能完成气体交换,导致身体缺氧而引来严重的后果。那么喝酒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嗜好,也都是改身体系统内的原有内环境,破坏内环境的平衡,导致病变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生物教学是初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学科。虽然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轻,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却是实用而又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能够树立生命意识,热爱一切生命,同时利用自己的生物知识,能够保健身体,珍视自己的身体,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生物教学能够达到的目标所在。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物教学的效果难以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新课改下,虽然教育部对教学模式以及各学科做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当下新课改的浪潮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一时消除,各学科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以初中生物为例,我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改理念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实验环节的增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新课改下对初中生物课的要求。然而,受旧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师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没有真正做到生物课以实验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生物课的真谛,不利于学习生物知识。这就容易人为分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细胞内部的结构”一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等设施观察洋葱等物质的表皮细胞,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细胞”的生动形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会增加学生对于生物课的印象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单纯对课本进行讲解,而不要求学生实验,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只是单纯讲解细胞的构成,那么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沟通缺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反馈
初中生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在课上,课上的交流多为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并且,提问与回答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教师所引导的教学范围内,教师只能有限地理解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在听课中的遗留问题。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课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生物链是没有尽头的吗?自然界中的细菌也能参加到生物链中去吗?如果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打折扣,学生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生物链的含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1.备课要认真,教案要新颖
教师对课本掌握的程度,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教案是否新颖,教学手段是否吸引人,都严重影响生物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前要认真地备课,授课方式多样新颖。例如,在讲授“生物圈内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自然界生物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上课时为学生放映。图片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往往能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授课。
2.落实课堂实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生物课来说,入门学习和观察一些基本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都是初中阶段生物课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要切实与实验结合,在进行一节新的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先在课堂对本堂课的知识做简单的介绍,然后告知学生做实验的基本步骤,最后再带领学生做实验,实验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免学生在实验中方向错误,导致实验失败,学生不能真正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例如,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植物的内部组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亲自观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
3.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仅仅靠课堂授课、课上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野外观察大自然、观察生物现象,让学生对生物现象做简单的描述和讨论,最后做讲解和总结,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提高生物课教学效率。初中阶段,生物课既是应试科目,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下,新课改在进行,但是一些教学问题仍然存在,这需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共同努力,为初中生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冬.关于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11(1).
[2]杨茜.浅谈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8).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我研究和发现进行学习的方法。本文探讨了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初中生物应用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目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由此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验的本质,加强实验对学生们的教育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意识,还能够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而使他们了解生物学科,加强对生物教学的认识。
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推广探究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研究的精神。
2.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的演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确保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实验开展中的每一个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归纳推理思维。以“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为例。笔者准备了种子萌发的图片、玻璃容器、水、以及一些植物的种子。在课堂开篇阶段,笔者首先将种子放入盛满水的玻璃容器,并让学生近前观看,课堂气氛也随之被调动起来,笔者随即导入课题。随着教学进度的开展,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不断观察种子在水中的状态,并将种子萌发的图片逐一对学生们进行展示。
2.2“探究式”随堂实验教学。随堂实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与教学进度,运用简单的实验道具,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证实。这种实验方式是为让学生明白看似简单的事物却蕴含着丰富的道理,以加强学生们的生活意识。以“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课为例。在这节课里,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手抓过一片从窗外飘进来的树叶,由一片树叶的形成和分解引导学生去了解由植物向食物转化的过程。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们有了探究该生物课题的愿望,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任何事物都能够成为我们的实验教学道具。
2.3“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能力。以“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为例。笔者首先通过对植物光合作用课程内容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笔者以分析光合作用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分组思考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
2.4“探究式”课外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里,教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大自然中的生物,以此来验证理论;另外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如在“植物根的生长”一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树木根部的生长状况,以及对一些小草根部的形状进行分析,在尽量减少破坏自然生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分析理论知识。
通过以上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的分析,探究式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教学实验的价值,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动手实践应用能力,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质量。
3.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3.1对探究性学习的随意化。教师应该对探究性教学的原理和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而不是随意地对一些旧的固化的教学形式稍加改动就变成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这样很多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变成探究性学习,这种对探究性学习随意化的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
3.2对探究性学习的泛用化。探究性教学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特点等的内部因素外,还受到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另一方面还与所教学的知识内容有关,有些教学内容并不易于或者不适于设计成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形式。
3.3探究性学习的公式化。目前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将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进行固定化和公式化,把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假设、问题的解决等全部都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研究,实际上这种公式化的模式有时在落实时间上并不合适,也没有必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亮富.让交流成为科学课堂的亮点[J].科学课,2010年03期.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drner)在其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教授在书中指出,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基本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且这八种智能以独特的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作用。因而通过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初中生物多元化智能学习。同时根据该理论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多元作业导学及自主实验学习也可以起到教学有效性。
1.1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引导合作,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形式可以是发言、表决,也可以是答卷、演示等多种形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分工明确,通过不同学生的特长带动更多的学生的激情参与。例如,在讲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放了一段草履虫的录像片并展示挂图、模型后,出示问题:草履虫的形态看上去像什么?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区分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草履虫在水中怎样呼吸?怎样摄食?吃什么?会被谁吃?怎样逃避敌害?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课前分组去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课上让他们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通过以上形式保证了小组之间的合作,锻炼了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把完成作业的过程看成锻炼、学习的舞台。
1.2多元智能作业设计导学模式
一般教师给学生作业的设置、安排,在内容上,总是重复抄写,海量练习,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形式上,封闭单一,多受纯文本性纸笔作业的限制;在作业的设计理念上,背离新课程三维目标,依然沿袭巩固知识为主,缺乏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让作业不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色彩,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让学生感到作业的乐趣,才能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例如,学习关于绿色植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一个设计方案,设计一间教室或是一个校园的绿化设计等。教师在设计作业,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导学和巩固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并参与到其中的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边娱乐边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事物所存在的现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形象化的加深记忆,便于理解。
1.3自主实验学习研究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因文字解说而造成的困惑,把间接学习转变为直接学习,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程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这种实验形式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考验教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展示能力的方式,这种实验方式对成功率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师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体验,而如果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出现失误。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的课外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的课外生物实验。课内外实验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把文本化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2、结论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先行组织者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通过一系列事实、概念、联系和原理来逐步揭示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生物学知识是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构成的庞大的动态网络,各个概念间按照逻辑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差异,生物又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就决定着在学习生物过程中要掌握大量的生活常识,而初中生对于生物常识又很欠缺。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并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已达到有意义学习。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1“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最先提出的,他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其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经存在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性的实质性联系。这就要求要想达到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才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达到旧知识的改造,以获得新知识。而在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种能够改造的旧知识,或者不善于将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架构起一道知识的桥梁,使之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因此,“先行组织者”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引导性材料。
随着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和不断的完善,研究者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这种“组织者”可以放在要学习的资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放在学习资料之后呈现。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更系统的方法论,“组织者”可以高于学习的材料,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是具体概念,低于原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的能力。
1.2“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这种“组织者”可根据不同方式分类。根据组织者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也可根据呈现形式分为以语言指导形式呈现即语言及直观视觉形式呈现即图片、模型、动画和实验。
那这些不同类型的组织之又如何应用中初中生物教学中呢?如陈述性组织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初中生物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染病和免疫中的疫苗免疫,在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同学们有没有打过预防针,觉得疼吗?”引导学生回忆,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疫苗免疫的相关知识,并接着提问“为什么要接种疫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疫苗免疫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比较性组织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起到支架和桥梁作用,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异同、区别与联系进行思考和辨别,从而促进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在学习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纲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两栖动物纲的特征作为引导性材料,通过比较爬行纲与两栖纲在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而得出其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更为进化,让学生在掌握爬行纲的特征时也强化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两栖纲的特征。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讲解植物参加水循环这这一节课时,在导管和筛管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前可以在课前展示植物维管束的泡沫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区分维管束中的导管筛管的不同结构,根据已学的导管和筛管的作用,进而讲解根吸收水分和茎对水分的运输有什么样的联系,利用的组织者就是模型形式的组织者。利用这一组织者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也促进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构建。在讲授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时,仅仅依靠教师对于细胞膜的描绘,学生很难理解这层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膜,而卵黄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膜,因此,可以在讲授细胞膜这一内容前将生鸡蛋打在培养皿中,让学生通过感官和触觉来观察和感受卵黄膜,引入“生物膜”的概念,教师再进一步讲解细胞膜的作用时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利用演示实验组织者。
在利用不同的“组织者”时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时机呈现,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前于学习资料呈现就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类比,拓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时可以在学习资料后呈现,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以期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2“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详细讲解组织者,引起学生的注意,阐明课程目标,确认问题最本质的属性,促进学生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其次,呈现新资料,在呈现过程中提出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影片和实验的方法,其目的是明确新材料和组织者的逻辑关系;最后综合贯通,使认知结构得到加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程序。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科学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并且学会迁移。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在讲解时利用“先行组织者”加以辅助教学。首先应呈现“组织者”,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短片形式,由于学生对于原始地球缺乏了解,所以,可以通过呈现原始地球表面的情况的短片,并进行讲解原始地球的一些特点,结合学生了解的现在地球的状况,来对比原始地球和现在有什么区别,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而且能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给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有根据地去思考学习,然后让学生类比现在地球上的生命要想存活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在原始地球能够满足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有生命存活的条件,进而能够思考原始地球具有哪些条件支持生命的存在。这样,有了先行组织者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联系和贯通,在接下来的讲授生命的起源过程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的组织者类型不仅有陈述性组织者,也有其他类型的组织者。“组织者”也可放在学习资料之后呈现,这样可以在教师讲解原始地球形成生命的过程之后呈现原始地球条件的短片,帮助学生扫除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能够更有目的性地在短片中寻找支持生命起源的条件,强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学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者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3小结
在生物中的“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形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为了达到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生物知识博大精深,让学生记住曾学过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但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培养的。因此,生物“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概念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笑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高中生物知识学习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
反思我区10年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在实施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的解读,初中生物学教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在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研讨中获知,教师们的困惑主要有两类: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的含义与意义。“目标”应是“看得见的靶心”,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对教师而言,许多目标是“看不见的靶心”,故需要教师像专家一样地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看得见的靶心”,即成为清晰的、可检测的学习结果,这才是课程标准分解的目的。另一类困惑源自没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与意义。课程标准分解旨在使后续的教学更有方向感,也便于一以贯之地教学,即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用最通俗的话说,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来达成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在制订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生物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切忌生硬照搬,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可见,分解课程标准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因而,在结合新版课程标准的颁布而开展的教师培训中,笔者把引导教师学会分解课程标准作为新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师培训的首选内容。
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技能。课程标准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① 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通过观察和阅读课本材料及其他材料,能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说明方式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在课程标准分解时就要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来呈现。② 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一些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应用”,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这就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例如: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识别、列出、列举、举例说出、描述”等行为动词。③ 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教师应结合学情(学生状况、学校条件等)来确定行为条件。如“观察实验”“借助表格”“阅读课文”“观察多媒体演示”等。初中生物学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的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与实验、课外探究等;三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④ 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准确无误吗?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学习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通过培训,要让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比较复杂,培训中通过“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的分解过程,引导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步骤。这些步骤通常包括:① 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的动词是描述、说出,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它们都是这一标准的关键词。② 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上述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剖析: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基本一致的结构、植物种子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萌发过程中胚各部分的变化。描述――说出、叙述。③ 形成剖析图(图1)。④ 叙写学习目标。
在培训中再通过一个范例呈现,让教师巩固分解课程标准的技能和步骤。
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课程标准表述)。
① 寻找关键词。
其中行为动词为说明,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
② 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常见种类和分布,草履虫是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生命活动:运动、取食与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
③ 扩展和剖析行为动词。
说明:说出,识别,概述,探究(表1)。
④ 确定行为条件(表2)。
⑤ 确定行为程度(表3)。
⑥ 写出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本能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单细胞生物生命结构的特点;
(2) 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识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相关的结构名称;
(3) 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草履虫的运动、取食与消化、排泄、呼吸、生殖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说出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