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1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及就业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专业能力。

1.1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必须与整个学校其它专业学科和谐发展,且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在建设学科的时候,需在牢牢把握突出科学技术背景、突出工具类知识、突出工作和就业能力、突出面向具体就业岗位的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现代管理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

1.2专业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业有成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虽然涉及面较广,但总得来说,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的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专业要求上,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2.专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策敏锐、信息获取与分析、公共事件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协调等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该注重和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1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提高专业能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专业思考、专业行事的第一步。必须对专业知识以及与此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对专业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清楚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清楚行政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如与政治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的关系,与管理学的关系,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法学的关系等。

2.2专业思维的培养

专业思维的形成基础虽然取决于自身活动的科学定位,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思维往往发挥指导和衡量的作用。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努力将知识转嫁成指导自己思考与实践的思维模式,形成专业性思维。

2.3专业方法的培养

方法是思维的具体外在表现。对于行政管理这门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说,专业方法的合理运用,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成效。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发现很多同学对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但在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主要就是专业方法没有掌握的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运用专业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待。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2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相关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一些大学里被设为核心基础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基础课,总之,在高校的管理专业中是一门基础课程。总体来讲,《管理学》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导管理思想与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1.教学定位

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本知识,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与技能的培养。《管理学》以培养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基本思路。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2.管理学体系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含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还包括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识别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

学管理,首先要识别管理对象与其职责。以《酒店管理》为例,首先要了解酒店里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几大部门:房务部、前厅部、餐饮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人事部、工程与保安部。接下来要了解这几大部门的总体职责、几大部门下设基本岗位、各岗位职责。

4.培养综合能力

按照一般管理者管理素养要求,《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决策、沟通、控制的能力。管理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要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素质与技能上。

5.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都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管理技能,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鉴于管理学课程的本身实践性强又结合理论的特质,主张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1.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结合最基本的讲授法,便于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后面实践中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案例的结合,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也促进其管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2.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法

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设身处地投入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包括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能。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扮演,在仿真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加深学生的上课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技能的培养操作环节,同时,弥补了场地不足等教学条件制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地考察与实习

安排课上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每学期有计划针对某些章节在学院社团、实习基地等进行实习。还可以通过考察,面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对话活动,更深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氛围。对于有条件的,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实地实习,通过现场实习,更深入地感受管理理论的运用过程。

4.信息化教学

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体现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信息化教学,便于将各种情景以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便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投入真实管理过程中,如,在管理学中讲授处理投诉问题时,通过信息化视频教学,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各种投诉场景与现场处理,更利于针对性分析,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三、教学考核科学合理化

《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注重技能与基础管理能力培养的特点,改掉“期末考试一张纸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动手实践能力、管理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具体表现:

(1)纸质的试卷的答题。这个部分重点是考查学生知悉、理解管理概念,运用相关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书面表达等。

(2)注重考核管理思维与技能。通过管理现场模拟展示,来考核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可以无固定答案,但是有原则与大体方向,鼓励创新。

(3)平时考核。不能以期末的一次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要结合学生平时课堂内外的参与状况与表现、出勤率、作业的完成情况、实地教学、实习中的表现等纳入考核,记入成绩。

总之,考核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更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应实际结合市场,与时俱进。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3

关键词: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99-02

管理思想史课程是管理学的入门课,在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高校管理思想史的开设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沿用原来的做法,将该课与管理学合并,在管理学的课程框架之中,讲授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其二是将管理思想史从管理学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基础课,本文所论的即采用了后一种做法。

由于管理思想史的课程性质是理论选修,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注重理论疏导而忽略实际运用的趋势。这也是大多数理论基础课的教学瓶颈之一。因此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了解、掌握管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思想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建设奠定知识和素质基础。

1 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选择目标是:第一,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合作与竞争,促进管理系统知识的构建、形成和发展。第二,制约学生的课堂行为,由“静”变“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第三,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第四,通过不同的学术交流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缜密的思维方法。

2 探索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研究和探时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其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

(1)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所谓“情景模拟’,就是围绕有待介绍的某一管理理论,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情景模拟管理现场,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这一实质性目标。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充当管理角色或“演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性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领导理论时,让学生在设计的案例中分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求管理者针对矛盾和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和方案,从而更好的理解领导权变理论的观点,由于情景模拟教学的趣味性和和吸引力,能寓教于乐,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思想学习中感受管理的魅力。

(2)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操作性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管理学科很多课程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在对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处于离散状态,学生往往只能对单个的知识点逐个学习和理解,缺乏对完整理论体系的综合把握,案例教学常常把多个具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取真实经营管理情景,提供所有相关信息,要求分析者回答怎么办?“为什么”,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收集了许多管理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如在介绍科学管理理论时,可引入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案例;在战略管理理论教学中,引入深万科和深金田的战略对决案例‘在讲授管理决策理论时,引入Nike业务决策的得与失;在介绍企业再造理论时,例举海尔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在企业文化理论教学中,开展惠普文化和苹果文化的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案例教学的随意性,在案例选择、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分析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教师来说,在案例量的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每学期每门课的总课时量一般为32学时,除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留给案例讨论的时间很少。此外,学生人数也限制了课堂案例讨论,课堂讨论很难开展,效果也不理想,为此选择合适的案例,注重学生的意见和信息反馈能很大程度上弥补案例教学在案例资源、课堂组织、学生分析技巧等方面的局限性。

(3)双向提问式师生互动模式。

把上课看作是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学习,课前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课后增加作业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对管理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同时教师借助于课堂或其他方式如邮件,QQ在线问答等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答疑解惑和与学生交流,教师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意指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教学模式的多种多样,可让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不是僵化的教条,可以随着教学观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选定并实际运用某一教学模式时,应从实际出发,将规范的定式化为变式,对操作的部分环节应作必要的变通处理。

3.2 合理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除了介绍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还通过介绍管理学家们的成功之路,旨在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管理思想史的课堂组织是这样的;知识讲解、问题探讨、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小论文等。知识讲解部分一般会粗线条和简洁,更多的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组织学生以小团队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诱发学生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达到启迪训练和开发思维的目的,如在企业文化章节,组织了学生进行了主题为“中日美企业文化特征对比分析”辩论式大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学习。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项目化教学改革 实践

一、《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它沿用了过去纯理论性的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高职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后只能死记硬背书中的概念和大道理,根本不会把《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形势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这门课程不但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而且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可能。因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把《管理学》知识应用到个人或企业管理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增加和团队工作方式的广泛使用,不同管理者的职责是不同的,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经营,中层和低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学》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这是一次教学改革和尝试,不一定成熟,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就是《管理学》中介绍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等,把这些管理职能分解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教学,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注重学生管理技能的演练,强调互动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的教学改革思路是:

第一步,把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六人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全班分成若干个组(团队)。要求每个组中不能全是男生也不能全是女生,同一个寝室的不能都在一个组里。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不能选择同事或下属的,更不能选择上司,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和不同的人合作共事。

第二步,每组为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口号,选择正副组长并轮流担任。

第三步,教师根据每章的课程内容不同分别下达不同的管理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团队内部分工和角色扮演来完成工作任务,填写工作任务管理活动分析报告交给教师,并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情况,师生一起比较评定各组成绩。依次类推。

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有关任务情况和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该门课程的成绩。

三、《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深度、难度,应该既注重技能训练,又兼顾理论传授。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宗旨。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所以我在《管理学》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中,首先对原来《管理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原来使用的《管理学》教材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编写,一共有十一章,内容涵盖了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管理者、管理学和管理职能等方面。对这些内容,教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所以,我把《管理学》的教材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引领的思路分成八个项目任务分解并实施教学。如组建管理团队,展示个人能力;分析个人能力,制定改进计划;了解组织结构,明确管理职责;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工作环境;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决策方案;有效激励下属,提高领导水平;实施协调管理,有效监督控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符合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

(二)以项目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因此,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理论教学一定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强化实践训练,强化技能培养;一定要改变重学术、重系统知识而轻技能、轻实际能力的传统教学的观念。不要总是想让学生多学点理论知识,而是要面向市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课堂讨论、案例讲解、角色扮演等形式,从竞选管理团队小组长开始,引导学生从目前做起,把自己作为管理者,思考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决策,如何领导大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个项目教学任务等方式,最后以全班召开“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为综合项目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家分工合作,各显身手,使尽浑身解数,把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有群口相声,有自拍的视频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但能明确地回答“我学到了什么?我现在能干什么?我的竞争力在哪里?”而且能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和将来的应用方向,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学期末的座谈调查,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很有吸引力,能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对提高自身素质很有帮助。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化教学改革,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检验教改效果,设置了不同于以前的考核方式。为此,我们加强了过程考核,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笔试考核知识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该课程的期末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具体的成绩分配如下:(1)平时成绩(20%):以小组为单位,考查课堂到课率、发言情况记录、团队合作讨论情况等。(2)单个项目任务完成情况(30%):以小组为单位,考查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提交作业质量、团队分工协作情况等。(3)综合项目(50%):以小组为单位,考核“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的准备情况,包括现场讨论情况。

特别强调的是,综合项目“我与管理学”专题研讨会是检验《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后的重中之重。为保证该项目的实施效果,我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引导学生掌握《管理学》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考核中以谁在讲、讲多少、讲什么、怎么讲四个方面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情况。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公开评分来确定考核成绩,考核效果令学生非常满意。实践表明,《管理学》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学生的平时作业上缴、单个项目任务的完成及相应的技能训练与以前相比,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年来两个学期两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我在《管理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以下效果:(1)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应知内容与应会内容、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在课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效地解决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脱节的问题;(2)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衔接有序,把应会内容与应知内容有机融入到每个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中;(3)学生系统地接受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利用了学习时间;(4)加强了形成性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作业的上交情况明显好于以往;(5)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教学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6)《管理学》课程综合项目的实施结果可以检验和表现,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全班学生均可参与做评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梅晓妍,王民权.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互动式教学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该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是经管类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企业、对管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普遍缺乏,因而单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会造成直观性不足,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学生满意度较差。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法等,才能不断获得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转变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管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管理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开放的心态,明确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认知,掌握并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服从于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而近年来大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采用“多课少时”的做法,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捉襟见肘,在教学内容上左右为难、难以取舍。为实现知识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尤为重要。

首先,从整体上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而理论教学又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理论学习两种模式;实践教学也采用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主渠道,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因为《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为了突出《管理学》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只做简略讲述,在本课程中更注重对管理理念的传播。另外,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然而,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课外自主学习。通过反复领悟教材内容、阅读相关的经典管理著作、观看《管理学》课程相关教学视频节目,以及浏览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网站,自觉自主地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而学生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并以此来检验间接经验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课堂实践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成团队进行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展示等,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然而,课堂内时间有限,更多直接经验的积累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活和学习实践,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实习,参与工商企业的实践管理活动,学习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看,除传统理论讲授法以外,《管理学》教学中应强调参与式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把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互动性,鼓励学生发言,改善课堂上的沟通效果。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具体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学法能够大大地扩展学生的眼界,在自由讨论中并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更关注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其核心是角色扮演和激情发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管理游戏法是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领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它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时,团队教学法往往贯穿在课程教学中。首先,招募团队负责人,组建学习团队,每队5-7人;然后,分组完成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创业计划等,最后,以团队形式提交作业。整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等。

其次,从教学手段上看,除传统板书教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能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极大地拓宽教学的宽度。

四、采用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应与课程目标相吻合。《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标重点。而我校现行的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即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成绩占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即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这种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的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应对考试检查学生能力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重视知识考核改为重视能力考核”。因此,这就需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计分方案进行一些调整,对考试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团队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1.调整成绩折算比例。根据“不同课程比例可不同”折算成绩比例,建议把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占20%,主要是指以团队为单位撰写创业计划书;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考试题型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案例分析等,考试内容侧重能力考察。

2.实行开放式考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突破传统考核的封闭性,增强考核的开放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三个开放。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了解到哪些内容是考核的范围,以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

3.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强调管理团队精神,实施传统考核中以个体为主进行知识、能力测试与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团队为中心,在教学进行的案例讨论、主题辩论、创业计划展示等过程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同学进行答辩式核心发言和补充发言,讨论完毕后上交发言提纲或稿件,最后教师讲评并给出小组成绩和每个成员成绩。

4.建立全程化考核体系。即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即在学期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芳.《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10).

[2] 王希琼.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 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职业时空,

2010,(3).

管理学基本知识与概念范文6

1.《管理学原理》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随着我国企业模式的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

目前我校《管理学原理》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当落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我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更好地响应学校培养创新基层管理应用型人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号召,实施“做管理思想的践行者”的商科理念,促进同学们对管理的实践认知,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极探索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应改革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我们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应用知识,但是“管理学” 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对管理学教学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对“管理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课堂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看法。

(1)课堂教学内容照搬教材较多,“管理学”教材不符合我校高职高专教学和促进创业的要求,目前校所用的“管理学”教材虽然属于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但教材的编写理论偏多,实践内容较少,并且与我校学生日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很低。因为在我校所有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专业的 “管理学”教学中,教师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虽然说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普遍适合于各类组织,但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性,也就是它的权变性,当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时,管理方法同样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所用教材应有所针对性。在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 “ 教教科书”,而学生则是“学教科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

(2)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口述加板书为主,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一讲到底。这种“填鸭式”、“满堂灌”依然是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教师只铭记 “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其实只是仅仅传递了教材上的字面信息,由于“管理学” 的学科特点,这些信息其实学生自己基本上也能看得懂或者至少自我感觉能够看得懂,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去听。这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对“管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3)案例分析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教材每章后面会有一个案例,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想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兴趣。但问题是我们缺乏适合教学的合适案例。但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的企业案例,案例的适用性差。特别是对我们的高职教育来说,更是要注重学生实际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所选的案例最好要与他日后所从事的行业相结合,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都没有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尽管“管理学”的特点对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管理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眼下对很多学校来说,要实现这样的实践教学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去实现。

3.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3.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5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即各种管理学教材中介绍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要结合我校作为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导向来精心选材,比如案例分析课中案例选择要贴合实际并能加大比重,更要让学生能把课堂转化为模拟实践的舞台,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我校可以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融入案例分析课堂,因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相加,它是将“案例式”教学容入到“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去,将课堂最终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上尤为重要。

转贴于

3.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我校由于可用资源的限制,多媒体教室比较紧张,除了工商和连锁经营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环节仍然在普通教室进行,基本上采取的是老师口述和板书的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即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也不免如此。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让课堂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课堂教学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需要运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管理游戏法就是通过教学游戏让学生领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管理思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它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 也可以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出生活说管理、故事懂管理、小品演管理、看图说管理等系列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管理思想与日常行动高度统一。

3.3.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