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作品。故事发生在圣路易斯――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许大同,是一位游戏开发人员,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新研制开发游戏销路畅通,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一次,儿子丹尼斯发烧肚子疼,刚来美国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而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许大同因此被告虐待孩子而丧失儿子的监护权。

在中国人看来,许大同,一个中国男子,为了能让即将回家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触犯法律把儿子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这是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道的体现;为了让儿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与妻子分居,为了抢回给儿子的礼物而近乎疯狂的与强盗大打出手,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圣诞夜和家人团聚而冒着被摔死的危险毅然顺着管道爬上位于九楼的家,这是一个男人对家庭的爱......一串串的爱加起来,他所承受的却是旁人的不理解、美国法律的制裁。这是典型的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文化本身没有对与错,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才造就了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刮痧》反映的是文化与文化不被理解的寂寞,中西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通过以下几个场景得以体现:

场景一:丹尼斯肚子疼,爷爷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通过中医疗法“刮痧”来给孙子治病。刮痧是中国中医中的精气之学,是中国人认可的医疗保健方法,在西方的医学中不曾提及,这是医学哲学的差异。

场景二:为了让即将回家的老父亲看到孙子,许大同甘愿触犯法律,把儿子从福利院里“偷”了出来。中国人看重的是家庭伦理,对于父母长辈讲究的孝敬,重视的是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强调家的观念。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人,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自立,淡化家庭观念。

场景三: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礼节、严于管教的表现。后来,当许大同说这是尊重昆山,是给他面子,昆山不理解,他认为打人是犯法的,不管打谁。

场景四:在法庭上,昆山作证许大同虐待孩子。许大同不理解:“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这是“朋友”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把“朋友”定义为:对方的义务越多,关系就越好,为了朋友,随时可以两肋插刀。而在西方,他们很少花时间去维系特别密切的朋友,正如,中国人的那句话:“君子之交淡于水。”而且,西方人能做到真正的公私分明,这是他们捍卫正义的一种表现。

电影《刮痧》反映的是文化的碰撞,从哲学到伦理道德,再到意识领域的一些方面,从思维方式的不同到行为上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学科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个议题。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世界观不同。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一体的,而西方人倾向于多元化。西方人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而中国人更看重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天人一体”。

2.社会伦理观念不同。中国人讲究的是重家庭,轻个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而西方人重个人,淡化家庭,崇尚的是个人自由。中国人主张以家庭为本位,个人融入家庭之中;西方人更强调的是个人,个人本位,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人人平等。当然,随着社会的变革,这也在不断的革新。

3.人生观不同。中国人的人生观追求平淡,趋于中庸;而西方人勇于进取,但也容易绝望。在人的生活理想上,中国人得意时就奋发进取,不得意时就安安静静过日子,不会轻易绝望。西方人讲形象,讲典型,人生命运受仕途理想的影响比较明显。这一特点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

4.价值观不同。中国人重义轻利,西方人重利益,能公私分明。中国人重情感,把“义”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孟子》:“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西方把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3

(三)价值观念差异

英美国家奉行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是核心价值观。而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群体文化,重在体现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也不允许将个人的价值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崇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因此中国人往往更加顾全大局,会克制一己之欲而谋求整体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树立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西方的传统文化则崇尚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这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代表。

(四)非语言文化差异

人在讲话中的表情、距离、姿态以及眼光等,都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中西各国人民使用的肢体语言具有较大差异,例如西方人见面时常会来一个热情的拥抱,而我国好友见面只需相互之间握手即可。在中国,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眼睛一直盯住对方被视为不讲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眼睛不看着对方则被认为是不讲礼貌、不信任以及不专注。因此在翻译中我们也不能够忽视了这些差异。[2]

二、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罗马和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而基督教思想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也已经逐渐渗入到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中,并且以主要文学艺术的形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

(一)基督教思想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

基督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圣经》(TheBible)是西方人要遵循的法律标准和道德行为准则,其不仅是组成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对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圣经》内容十分广泛,它以小说、历史、诗歌、戏剧、书信等不同体裁,讲述了不同主人公的困惑,以及他们内心朝圣和祈望的各种心路历程。[3]《圣经》中的典故和故事被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借鉴。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圣经》里面的人物和词句,往往充实了作品内容和内涵,如弥尔顿的《三部曲》也是取自《圣经》中的故事。如今《圣经》中的典故在各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4]但《圣经》文化的翻译很容易成为翻译者的文化盲点,在整体上也容易造成理解困惑,如“Solomon(所罗门)”“Satan(撒旦)”等。若是翻译者不谙熟《圣经》,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含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就容易出问题。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必须了解其主要传承的文化信息,只有翻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上双管齐下,才能够在翻译中准确的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

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者,英美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用语,因此我们要了解并翻译西方文化,就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孕育地———古希腊和罗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其中的典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底蕴。许多英美文学作者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如莎士比亚、哈代、霍桑、雪莱、乔伊斯等诗人、小说家以及戏剧作家,都采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丰富作品的内容。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典故用语、名言都被吸收到英语当中。翻译者若不能深入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对神话内容的翻译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不能达到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充分了解是准确翻译英美文化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5]例如:“theWoodenhorseofTroy”表示潜伏的敌人,而“Pandora’sbox”则表示麻烦、灾难和祸害的根源。若翻译者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来源,则很难将翻译工作进行下去。再如,在翻译“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时,翻译者就必须要了解“Achilles”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的母亲在他刚出生时握住了他的脚踵,身体其他部位都浸在了冥水河中,这样他的身体除了脚踵部位外,其他部位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的,但是最后他还是因为被敌人射中了脚踵而亡。因此在后来的翻译中人们就把“Achilles’heel”来表示一个人的弱点,因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可翻译为“致命弱点是害羞”。[6]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对策

如今很多英美文学译本并没有做到“信、达、雅”,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写作意图并没有呈现出来,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也没有被准确把握,翻译不严谨,译本质量不高,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因此,翻译者应在充分把握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确保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一)以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出发点

在上世纪90年代,有美国学者提出:翻译主要有异化和归化两种思维,主要目的是能够让读者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尽量重合,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领会到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和用意,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意境。异化和归化并不是相对立的双面,它们之间相互承接,相互补充。翻译者在翻译英美作品时,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翻译的需要来选择异化或归化进行翻译,同时还要考虑到两种方法的价值联系。异化的主要翻译手法是采用直译、音译和注释等,而归化则主要采用替换、省译和解释等方法。例如,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时,张谷若先生为了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他就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并在原文下用脚注的方式说明了英国人民的生活喜好和风俗习惯,让读者在了解国家的情况下,再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7]选择异化能够增强读者对原作品的理解,而选择归化则能够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加深读者对其他国家风俗习惯的理解。无论是采用何种翻译方式,翻译者应以异化或归化作为翻译的出发点,根据作品需要,选取合适的翻译手段。

(二)以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落脚点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4

一、 生活细节冲突

《刮痧》利用小丹尼斯的背部留下青紫的痕迹这一生活细节,导致许大同陷入虐待儿童的法律指控。这一矛盾让读者有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空间。不仅有中西文化差异的冲突,也有人情、亲情的诠释,这个问题一直令人深思。一场矛盾引发的社会性问题,证明了法与情首先来自于文化差异。刮痧本身是个引子,无非是让潜在的问题细节化、明白化了。

首先,法律在西方社会是一种传统制度,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由于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社会的法律概念是站在理性与正义的逻辑之上的理性思想。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但骨子里仍然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在社交方面。为了朋友,许大同打孩子是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打孩子现象司空见惯,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朋友昆兰对此却十分的不理解,甚至产生了误会,产生了矛盾冲突。因为西方的法律是以尊重个体的平等权利为核心,强调法律面前的人格的平等。法律明文禁止父母打孩子,这些观念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

反观中国,法只是一种思想,与民主法治不同,中国的法是建立在传统哲学之上,强调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强调价值取向,只要效法自然就功成圆满。文化意识也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点进行判断的。法也是一样,只是文化意识的体现,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替天行道的口号,对恶贯满盈的人来说,人人都可以得而诛之。这与西方人权思想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西方主张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在《刮痧》中,许大同代父受过,这在中国是“孝”的美德。因此谎称是自己给孩子刮痧,当昆兰指证他打了小丹尼斯后,他又认为朋友地出卖了他,由此可见,许大同是以道德情理为行为准则,当情与法冲突时他选择了情。而昆兰回击他所认为的中国式逻辑时也是合情合理。

其次,造成法律与亲情冲突的原因不都是文化观念。而是所谓的文化融合。如果抛开文化差异,许大同的遭遇不断升级,变成非理性的反抗,正是在反映西方法律中所包含的理性主义。一方面西方认为人权就是法律,必须保护和尊重人权。反观却发现法律的强制手段和理性主义让许大同承受着家庭破裂和失业的双重精神痛苦。这或许就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悖论。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冲突又让读者忽视了本质问题。西方法律的理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自由和正义公平。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迪克含冤入狱,在真凶出现时迪克仍然没有获释,这正是揭示体制上的东西完全可以束缚自由。反观《刮痧》,许大同的人生不是由文化冲突导致的,而是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证据判断。因为许大同当着朋友面打了孩子,同时许大同又是设计暴力游戏的,因此控方律师不断地引诱许大同在法庭上暴怒,以此来证明许大同实施家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从这点不难看出,同一个案件、不一样的律师、同样的证据都会有不同的审判结果,这正是局限西方法制自由、公平、公正的地方。

二、 人与环境的冲突

《刮痧》这本小说创作不仅情节曲折感人,还向人诠释了法律与亲情、友情的冲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文本极为感性的表演形式在情感方面做得尤为到位。读过《刮痧》的人都不会忘记许大同偷偷地在福利院把孩子接出来,只为了让父亲多看一眼。许大同的车在回家的路上被警察围堵,年纪不大的小丹尼斯认为这是值得兴奋的事情,与警察玩起了枪战游戏。而长时间不与孩子在一起的许大同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奢侈的享受,在孩子睡着的时候才将车子开向了警局。现实终究是冷酷的。圣诞节时最让人难忘最让人伤感的情节,许大同在圣诞夜时期盼妻儿团圆,却被告知失败。同时,在圣诞树前等待的小丹尼斯和为了亲手给孩子圣诞礼物装成圣诞老人被拒之门外的许大同,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整本书的就是许大同顺着排水管道,铤而走险的见孩子,从这里不难看出爱是无微不至的是感人肺腑的。其次,人性与法律的对碰也在人与环境中体现出来。在具有权威的强制性的法律面前,许大同是弱者。在环境的强压之下,许大同已经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没有倾诉的听众,没有言论自由,他的任何说法在法庭上都被驳回。同时,许大同本人也遭到了歧视和非议。由此可以发现,在绝对环境面前,弱者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个体。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许大同鲁莽和不合作的越界行为,西方法律认为这是破坏法律秩序,但主观意识上是许大同的维护尊严的具体体现。鉴于此,会发现,许大同是因为不能克制情绪而越界,不是歇斯底里的无理取闹,更多的是源于亲情源于伦理道德。读者不仅钦佩许大同也同时同情许大同。此外,《刮痧》中的冷酷法律体制是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电影《守法公民》中的主人公莱克德的妻子孩子被杀,但主犯成了污点证人而从轻处罚。影片正是在反映西方社会不健全的法律体系,这种不健全的法律体制正是限制正义的根本原因。因此,影片变成了一个支持正义的英雄正在做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复仇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一样,用个体的力量来完成一个奇迹。《刮痧》更是如此,正是面对冷酷的法律与理性逻辑之时,许大同用自己的逻辑与法律与现实针锋相对。但是与电影中的主角不同,许大同不想建设新的秩序也不想让自己变成固执文化的坚持者,许大同的反抗是建立在本能之上的,也是以文化意识为主的无意识行为。在故事的最后,许大同做了一次英雄,冒着生命危险去见自己的孩子,这不是证明法律的错误和自己的委屈,仅仅是在表现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只是向小丹尼斯实现自己的诺言,这仍是出于中国式的亲情人伦的意识行为。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法律英语 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法系差异 心理思维差异

法律英语,是以英语为基础,用以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它是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特点鲜明,在词汇使用上庄重规范,书面语多,句法结构纷繁复杂,大量使用祈使句、被动语态、综合复杂句以及虚拟语气等。法律英语目前已经成为法律与英语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社会上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对法律英语翻译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够对法律英语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一、法律英语的特征

法律英语就其文体来说属于职业专用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是应用语的一个分支,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语种。其行文庄重、结构严谨、表达准确。作为一种专用英语,法律英语在词汇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体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具体来说:

1.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包括惯用长句,分词短语使用普遍(为了清晰地表达句意,法律英语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词短语来代替从句做定语、状语或宾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使用频率高,条件从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语句法的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和对其进行翻译时所必须深入考虑和分析的。

2.词汇特征

词汇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使用法律专门术语(法律英语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法律语言);拉丁语频繁被使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拉丁语在英美法律实践中频繁被使用);相对词义的词语大量涌现;普通词语被赋予法律含义,如Party在法律英语中被理解为“当事人”等。

3.文体特征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在起草法律文件时,严密准确是法律英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严密准确的法律英语才能保障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图并体现立法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对法律进行解读和执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水平。

二、法律英语翻译

1.法律英语翻译的一般原则

法律英语是一种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类型,法律英语翻译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①词语使用的庄严性。法律英语由于其直接鉴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相当高。这一点是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牢记的。②准确性原则。在对法律英语进行翻译时应当表达清楚具体,并尽量摆脱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注意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使用错误的词语而使翻译失去准确性。③精炼性原则。翻译法律英语除了准确外,还应遵循精炼的原则,即用少量的词语传达大量的信息。精炼性原则要求应尽量做到舍繁求简,避免逐词翻译、行文拖沓。④术语一致性原则。为了维护同一概念、内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终同一,以免引起歧义,即使同一词语多次重复,一经选定就必须前后统一等。法律英语的这些翻译原则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法律英语翻译是国家间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克服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民族差异性的障碍,促进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观察,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内涵最接近的法律词汇进行翻译。在中西法律文化之间,有些词的含义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在这两种文化之间会存在内涵最为接近的词汇,这时可以采用而不会导致太大的误读。②创造新的法律词汇。很多的情况之下,译者们在面临一种文化中有而另一种文化中无的事物时,会采用音译的办法,翻译法律英语时也需要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加工和想象,如罗马法系中的“legal person”最初被译成“法人”,“due procedure”译成“正当程序”等都是一种建设性的创新。③必要的解释。由于中西方诸多法律理念的基本差异,法律英语中有许多的词汇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使它的意义非常不明确,此时,在忠实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做一些人为的增减就非常必要。法律英语以上的一些基本翻译方法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中可以采取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

1.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在行文结构、遣词习惯及句法层面上相去甚远。英语句子重分析,故造句多形合。而汉语句子则重意合,是靠逻辑事理的顺序来实现意合、流动、气韵三位一体的横向铺排的。由于两种语言特征各异,再加之法律语言的措辞要求严谨,故在翻译时往往不能正确遵循各自的语法要求,从而不利于表达。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2.包括法系在内的法律文化差异

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之词,面对的却是两大文化。”法律英语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译,恰恰相反,由于法律英语涉猎范围甚广,包括各部门法以及诸多法律边缘学科,故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人士须熟悉中英有关的法律知识,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法制史方面知识的了解,稍有不慎就会谬以千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错误。法律文化的差异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3.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同样存在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一方面将影响到其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其理解、翻译语言的方式。因而,可以说,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样是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律英语是法律与英语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应用非常强的学科。法律英语翻译之难就在于翻译的过程要实现法律与英语的双重要求。区别于其他的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由于其准确性要求高,法律知识面要求广,因而法律英语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这既对他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希望本文对法律英语翻译的有关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能够对我们认识和把握法律英语翻译,并进而提高法律英语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邱贵溪.论法律文件翻译的若干原则.载.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5月.

[2]苏珊.法律英语及其语言特征.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陈水池,罗孝智.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特征.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4]谢燕鸿.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载.双语学习.2007年9月.

[5]李慧.文化差异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商务谈判 思维差异 对策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西部高山纵横、东部丘陵起伏。此外中国三面陆地,一面环海,北面多沙漠,西北、西南均为难以跨越的高原地带。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喜欢“以史为镜”。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易形成自大与自我满足的心理。而西方大多数国家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海洋环境的动荡不安,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具有冒险性和开放性,并且,还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严守规则、默契配合同时又尊重权威的团队精神。

其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这种形象思维方式对于直观经验较为重视,但是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善于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判断,做出的决定有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容易忽视量的分析,只注重质的判断和其总体特征把握。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不具任何价值色彩的事实,习惯于对事务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量的分析判断出某种决定“好”到何种程度,坏到何种程度。因此,西方人在谈判之前会准备好准确的数据,谈判过程中的分析和决策均以数据为准绳,他们对合同条款的措辞严密而精准,其目的是借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各种争端和意外事故的损害。

再次,中国人习惯从总体上观察事物,以全局观点开展工作。以与外国公司商谈建立合资企业为例,谈判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意向书的谈判,二是合资合同和公司章程及其附件的谈判。在意向书谈判阶段,中方通常都是从总体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首先要尽快明确合资意向、投资主体、股权比例、经营范围、原料和技术来源等,以便尽快对外宣布,抢占盘子,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在合资合同和章程及其附件的谈判阶段再对诸如原料价格和技术许可费等具体细节进行讨论,习惯于把最困难,也是最实质的内容安排到谈判的最后阶段中解决。而西方人采用的谈判方式是局部取向,认为细节才是问题的本质,通常在第一阶段就要求确定原料价格、技术许可费等细节,一开始就想明确自己在合资企业中的利益所在。由于这些问题的谈判关系到双方各自的切身利益,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并且还会给潜在的竞争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以致双方失去良好的战略机遇。

应对中西方思维差异的策略

(一)树立思维差异意识,力争

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特征”。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决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谈判人员具有不同的思维或行为,也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谈判风格。所以为了使谈判顺利完成,我们必须加强思维差异意识,正确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在谈判期间,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或判断对方的思维方式,更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强加于人,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只有充分注意到对方不同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针对其中的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同时,要善于发现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取长补短,求大同,存小异,相互理解,相互妥协,努力实现双赢。

(二)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在现代社会,许多类型的谈判都普遍受到法律体制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的法律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是法制国家,法制完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中国人受到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关系意识的影响,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导致了在谈判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方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已被置于与国外企业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涉及的法律事务将大量增加。运用法律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直接参加合资谈判的一线谈判者要努力健全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一旦发生纠纷,要争取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谈判环境。

(三)讲究诚信,切忌漫天要价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由中方提供一地到某地约40公里的火车运输服务谈判。开始时,中方有人提出80多元/吨的天价运费,当外方初表讶意,马上就60多元/吨、40多元/吨…的往下降。其实,这样不切实际的狮子大开口,任由砍一刀的做法,结果只能使报价者的诚信度随着运费的下降而快速下降。因此,笔者认为,谈判时要做到目标明确、准备充分、言必有信。在围绕目标向对方提出要价时,要学会用市场和经验数据来证明要价的合理性。既不能胡乱开价,也不能胡乱降价,否则自己的诚信度会下降的比价格还要快。另外,谈判中涉及投资、产品方案等重大事项,必须要先请相关设计院做方案比较和可行性研究,充分运用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数据和事实说话,提高权威性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谈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谈判的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要成功进行跨文化谈判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差异,学会观察异国思维,善于将他人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对比。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谈判者思维的差异,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才能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共同创造一个双方都能适应的经济文化环境。否则,忽视思维差异、乃至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甚至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会。

参考书目: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敬南菲 美中外语 2004.7

《中西思维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邱国丹 商场现代化 2007.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