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1

【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 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68-02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1998年的26.6万人已增至2011年的86.1万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1.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这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是我国青年教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亟需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面对的是一个焕然一些的环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迅速转换必然会对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震撼。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与老教师相比必然会有很大差距。而在一些高校,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受重视,其各方面待遇与其它专业课教师相比存在落差。再加之这些青年教师正处于面临赡养父母、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所以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精神不振、焦虑、失眠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高低的首要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编制教学计划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过短,所以普遍存在着教学能力欠缺的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很多人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就知识储备而言,他们往往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老教师相比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高校课程,它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化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虽然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技能不成熟,所以往往有理说不透,很难给予大学生高屋建瓴的指导,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普遍不高,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科研的误区。相当一部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不同,因此认为搞不搞科研都行,教师们也就放松了对自身科研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教学和科研并非完全隔绝的,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关系。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获取新知识和了解最新研究方向的最好的渠道和方式。通过科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及时弥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科研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才能在讲授理论时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隐性知识共享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意义

1.隐性知识概述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早在1958年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的。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表达的知识,既包括“写得出来的知识”,也包括“说得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主观的、基于个人经验积累的知识。[2]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暗自领会性,隐性知识很难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述,也很难进行逻辑推演和说明。第二,个体性。隐性知识只储存在个人的大脑中,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它是个人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才领悟出来的,不会被轻意模仿、记忆和学习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不能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传承,一般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第三,稳定性。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同,隐性知识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很难消退和遗忘。

2.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

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而言,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抑或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们,他们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其中不乏大量的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所谓隐性知识共享,就是指隐性知识在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所进行的流通和传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经验和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让高校的其他知识主体把自身获取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分享,必将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的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隐性知识共享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1.依托高校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

“师徒传授”是知识主体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范式,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由于刚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存在着心理素质不强、教学能力不高和科研能力缺乏的问题,所以亟需提升他们的素质。但很多高校由于经费有限,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可以选择一些资历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位甚至是多位资深导师,建立“以师带徒”的制度。这些资深导师不仅要亲自去听自己负责的青年教师的课,课后及时指导,把自己丰富的隐性知识传递给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在生活中要关心青年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即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以更积极、更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通过集体备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因为隐性知识难于言述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因此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教师们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高校应按期召开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有经验的教学能手与青年教师齐聚在一起,就某个教学主题进行共同切磋和研讨。在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学能手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等隐性知识外化,为青年教师提供经验,然后青年教师则将教学能手的隐性知识内化。这样的过程必将缩短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身的摸索过程,使他们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弯路,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的科研团队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的事实,高校应构建一支学习型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团队。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定期召开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成员对知识转移和吸收的能力,促进隐性知识转移。[3]构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隐性知识共享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鼓励团队中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共享,在报告会和研讨会中要增进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给青年教师布置科研任务,定期让青年教师在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上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督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璇,李志峰等,高等教育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党延忠.企业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2

目前,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至当前,思想政治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他应有的德育功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教育思想陈旧,以直接瞄准选拔性考试,提高中考升学率为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联系实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灌输,轻引导,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忽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政治课信誉降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应从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改进,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手段,到过程的优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第二,坚持时效性,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3分钟时事评述的教学探索,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由学生自己追踪时事,每节课一人次,按记分册名单由前到后依次进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3

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我们要营造合作、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师生多维互动,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自信心

(一)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灌输,特别是学校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目标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密切交往,对通识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所谓通识型人才是指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其中当然包括政治修养即政治素质,而教育全球化使学校培养在各个领域都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成为了可能。

(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什么政治人的大问题,应该理直气壮地在中学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事求是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素质教育之路,是一条必须坚定的道路,不要惧怕被指斥为教育意识形态化,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这不应回避,也不需回避。事实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特别是美国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是突出,仅在课程设置上,从公民课到其他人文课程,都涉及政治思想的内容,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寻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如何开展政治素质教育的研究也很欠缺。对此,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课程是所谓辅课的观念。这实质上是对当下时代特征和要求了解不够,对素质教育缺乏全面认识以及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所致。二是转变政治教育的观念,提倡政治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中学体制改革和完善的有利条件,形成合理有效的政治素质教育机制。一是要创造一种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的良好的思想及学术氛围,提高人们对政治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同度;二是要疏通课堂教学和课余交流及实践活动的各种渠道,形成三者各有所长、互相促进的教育环链;三是制定并完善政治素质教育的政策及设施,使政治素质教育有充分的政策依据和物质条件。此外,还要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求,使政治素质教育真正获得理想的实效。

四、要积极转变评价方式,客观地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信心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课程

当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从理论上讲,他们的人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不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并不如人意。近几年来,有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辞海》给予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是指“文”、“史”、“哲”这三大方向的知识。然而,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得见的,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中,也就是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治心”、“养心”,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体现在认知主体的一举一动。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大学生的本性入手,进行“率性”教育。因为人对事物的情感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只有让人文知识真真切切地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学者龙应台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他只能拥有人文知识而不能拥有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有很多,通过分析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人试图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影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

阻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各种各样,在思政课教学中,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冲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那些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发展。如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像一根具有极强磁力的魔棒,诱使高校教育的追求发生了偏离。高校教育应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成为“和谐”的人。

但目前,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热门专业上;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则把精力放在考证上。忽视对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与人文知识的传授则明显有应付的倾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工具化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政课程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先性与突出地位,具有长期性、长远性。但是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远比教育的实质更重视。对于这几门课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部分学校设置思政课程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高校课程教育环节,应付检查。 另一方面,大学生修完该课程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课程的要求就不高,课程性质往往定为考查课,期末举行一次开卷考试,给个分数,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

与之不同,对数理化、专业课及其他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学校一般比较“偏爱”,不仅课程性质定为考试,而且有些高校还要求某些课程要考过一定级别才给予学位证。这势必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这些课程上。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制止,我们的教育势必铸造出无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素质不高、“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教育“产品”。

另外,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层次。正如古人对修道者要求的那样,“动息皆有所养”[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而思政课程的教授一般集中在两年内完成,课程课时完成即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束。这种短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既达不到系统性,更谈不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甚大,收效甚微,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3、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

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过程是一个“治心”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养心莫善于诚”,“以平其心,心平德和”[4]。可是,现在高校思政教师的考核依据往往只是教师的工作量和科研任务。至于是否全身心投入,则依靠教师的自律。我们经常看到,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大班上课,近百名学生挤在一个班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可能十分流畅。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很少,学生只在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心与心的交流。更有甚者,老师教了一学期,学生竟不知任课老师姓字名谁。这种情形下,思政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就很有限。

更可悲的是,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认为“人文课程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的人普遍存在。更不要说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寻找突破方向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改变角度,以学生为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据一组根据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84.8%的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思想上,却具备相当的独立意识。[5]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父母一辈生存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已经很小,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评判、接受任何新奇的事物。

独立思想意识的加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拒绝灌输,拒绝成为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和时代的传声筒,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情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举例时也要尽力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一些,否则学生会因为陌生而不予理睬。 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传授给学生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素养。可是,如果只是讲讲家庭道德、真诚原则这些概念,然后告诉大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行为准则,因为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内容与自身有什么的关系,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采用“案例式教学”,将这些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认同了这些观点。与此同时,通过不同案例的讲习,学生会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启发他们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根据不同案例联系到每个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处世做人,如何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

因此,高校的思政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文理泾渭分明的状况,我们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注意专业内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意识地进行文、理之间的渗透,把理性科学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乃至伦理的综合思考,将人文精神浸润到专业知识之中。例如:美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门课都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讲清楚这些,学生就会对纯理性的专业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改变学生只知道为分数而学习,而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服务社会的热情。

2、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让思政课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现在,有些高校已经着手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如:有的高校利用暑期或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有的组织各种系列讲座、征文比赛、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活动。这样, 一方面可以改变比较呆板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们在多次的活动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人文素质的潜质。

此外,高校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改革课程体系中,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课程;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创造网络人文环境,倡导健康上网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离开了网络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想象。然而,由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碰撞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是群体认同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集体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网络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尊严,网络红人能一夜走红,很大的原因是网络红人张扬的个性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重要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价值取向。对网络文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和使用成为必要的条件。

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维护思政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将大量的扩展材料放在网站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够丰富的缺憾。其次,建立并实施约束机制,规范上网行为,使学生能健康上网。再次,培养网络骨干,加强舆论引导。最后,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网络行为自律自觉,促进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扩展渠道,尽可能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台]龙应台.百年思索(代序)[M].海口:南海出版社.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4]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6.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5

【关键词】幼专生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方式的改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不同,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幼专生就业素质培养服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幼专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国务院提出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凸显了幼专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是我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试从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出发,阐述幼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阐述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重要性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共同目的是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技能。同时,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择业技能的提高。反之,择业的成功不容置疑的会给学生们带来好的心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幼专生心理素质,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幼专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它既是学生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石

通过有效的常规管理工作,运用规范的学生管理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密切同学间的关系,遵守规章制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了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 ,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创建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用实践去提升学生们对幼教职业的兴趣和热爱。在校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专题班团活动,形式采取演讲、诗朗诵、唱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对工作岗位的热爱,从不同角度诠释对幼教职业的不同理解。活动人群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形式展开。主要目的是加强师生情感的同时,吸取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宝贵经验。建议每次主题活动要有相应的活动策划案、照片、视频等素材存档,方便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可通过不同时期的活动素材,观察学生们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过程。通过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对要从事的职业的情感,转变工作态度是我们研究思考的方向。

(三)加强专题讲座,创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

专题讲座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利用专题讲座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结合社会就业新形势,挖掘其中的职业潜力以及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全国各大高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利用专家讲座集体培训以及开办SYB创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水平。我校在此基础之上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方便学术以及经验上的交流,为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总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分析研究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探究出更多的提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和工作对象的,当然离不开对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分析考察。当前幼专生就业素质存在着很多问题,人生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陈旧,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就业心理意识较差,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缺乏,专业素质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情磨炼坚强意志,科学自我评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源泉,坚强的意志则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具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对于幼专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发展个人的全面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职业心理素质较强的新人影响极大。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探究幼专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主要的目标。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利器,解决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文6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69-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得到内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当前,应用型高校成为部分高校转型的方向。转型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将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主客体的因素,又有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的因素。为了解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基于学生的视角,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材、课堂、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机制等基本要素设计了问卷,并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理艺术管理语言等多个专业,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

从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来看,有83.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于“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修?”的调查,有52.9%的学生选择“会”,46.6%的学生选择“不会”。近一半学生在掌握选课主动权时不会选修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说明学生虽然在理性上认识到学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因来看,有7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48.3%的学生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必须学习才有学分;16.9%的学生是被教师授课内容所吸引;16.5%的学生是为考研作准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目的是吻合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也不排除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价值而学习。被教师授课内容吸引的学生占比非常低,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67.8%的学生觉得自己是理科生,对文科不感兴趣;42.6%的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9.57%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4.1%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3.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如多数内容听过、讨厌字多的东西、内容枯燥难懂等。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原因即课程特性使然,如学科属性、课程内容等;另一类是主观原因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原因,如学生兴趣、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教师人格魅力等。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的关联度认识来看,有73.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很大,能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有25.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不大,对今后找工作没什么作用。可见,能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关系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仍有两成以上的学生持功利心态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接受度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来看,有60.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可读性不强,理论抽象,文字晦涩,不容易理解;有39.9%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适用,内容丰富。显而易见,多数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网络上的鸡汤文相比,你更愿意读哪类书?”的调查中发现,有66.2%的学生选择“鸡汤文”,仅有33.8%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两组数据都在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差强人意,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版本的教材,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客观上造成应用型大学学生对教材的不适应。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被弱化之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传播的热兴、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广泛应用、网络终端不断推陈出新等,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了学生阅读的选择范围。总的来说,无论是教材本身的原因,还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比较低。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来看,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贴合教材内容吗?”的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贴合教材内容的。在“你认为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增加的案例、材料等)能否帮助你理解课程内容”的调查中,有56.6%的学生认为“能够”;37.5%的学生选择“有些能够,有些需要加强”;5.91%的学生选择“不能”。绝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了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教学内容能够贴合教材。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有待加强。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来看,76.4%的学生非常渴望教师在课堂上拓展一些教材以外但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这就进一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融会贯通,还要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

从学生λ枷胝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是观看视频,在8种课堂教学方法中排名第一,选择人数占31.4%;其次是小组课堂讨论,选择人数占19.1%;再次为案例分析,选择人数占12.4%;其后的是教师讲授、情景模拟、分小组制作PPT进行课堂陈述、主题演讲和课堂提问,选择人数分别为11.6%、10.6%、7.5%、3.5%、2.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对象性特征。首先,移动微视频空前火爆,视频传播方式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到课堂上就表现为学生喜欢以视频方式接受教学内容。其次,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表现欲望大,多数时候希望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小组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小组课堂讨论颇受其欢迎。从调查数据还可看到,传统的课堂提问被排到了最后。同时,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设问时,你是否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作出的调查显示,仅有37.3%的学生选择会思考。可见,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正受到巨大的冲击。

(五)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

从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来看,授课教师的情绪、语言、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资源往往也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据调查,约有7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情绪对其接受授课内容有影响,他们不喜欢教师板着脸上课,这正好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讲求疏通引导艺术,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教师话语体系来看,90%以上的学生喜欢授课教师使用网络语言,感觉教师使用网络语言很接地气。可见,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理解也有较大影响。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来看,52.1%的学生很期待课后能和教师有进一步的交流。不难看出,课后的师生交流能够从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从教师课后提供的资源来看,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后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根据调查,28.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26.7%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深化课堂内容的拓展知识;22.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学科的最新资讯;21.5%的学生希望教师推荐相关书籍。

(六)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

从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来看,在影响学生出勤的众多因素中,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位居首位,平均综合值为4.1;其次是完成学分要求,平均综合值为3.75;再次为自我学习需要、授课教师点名和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平均综合值在3.2~3.4之间波动,所占比重不相上下;最后是其他因素,如身体不适、社团活动较多等,平均综合值仅占1.8。由此可见,影响学生出勤的最重要因素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即课程内容。当然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如完成学分要求和授课教师点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观能动因素(自我学习需要)和外在客观因素(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地影响着学生的出勤率,身体不适或社团活动反而占比最低,影响不大。另外,学生希望用一些制度性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出勤行为。根据调查,有77.2%的学生支持教师上课用点名的方式考勤,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约束自己准时上课。

(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采取“期末试卷考试+平时成绩”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具体来说,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最应注重的是“课堂表现”,选择人数为83.2%;其次是“日常思想行为表现”,选择人数为73.3%;再次为“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选择人数分别为62.4%和61.4%;最后为“试卷考试”,选择人数为53.5%。可出看出,学生对目前这种考核方式是接受的,那么这种考核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就会是正向的。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出勤率、考核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其中,尤其以教学内容方法因素、教师主体因素和学生主体因素影响为主。就教学内容方法而言,教材内容在应用型大学的适应性较差,相对来说理论性稍强,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学生期待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性;就教师主体而言,教师上课过程中的情绪、话语体系、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就学生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以课程内容重要程度来权衡是否参与课程学习,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同时影响其课程参与度。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应当根据的重点论,以主要影响因素为主,兼顾次要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过程、结果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