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标;地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

1.前言

众所周知,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多年来都没有度过的瓶颈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上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种问题都表明,高中的基础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亟待改革。

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同时需要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上的双重侧重,不能只注重理论,也不能只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2.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当前现状

2.1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2.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水平、能力、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来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打下基础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模式[1]。

2.1.2新课标

新课标是指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标准,是整个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根本的标准,也是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各方面专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制定出来的,代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方向[2]。新课标不仅包括宏观上的教育方针,覆盖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的执行,同时也包括微观上的每一学期、每一周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1.3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在学习西方以及总结我国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布置课题,同学分工合作查找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老师一定程度上的指导,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老师摆脱了过去一味“灌学”的现象,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地理学科教育的现状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只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课程设置古板而缺少变化,致使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却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的能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所学习的东西却根本没收到成效,最终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学素质而与地理无缘。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利用,也根本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上到领导下到老师,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用上也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脱离实际、课堂陷入混乱的弊端。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政策下开展的新课标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反而使得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

3.建议措施

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进高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建立合乎素质教育政策下新课标教学的新体系,真正将案例教学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以促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开展,是摆在政府、学校和学生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3.1对于政府来说

首先,在政策上,坚持素质教育的理论不动摇,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相结合的总方针不动摇,鼓励高中在大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学校地理教学呈现与现阶段教学不同的风貌。其次,在资金上,加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学校发展案例教学提供资金保证。

3.2对于高中自身来说

3.2.1加强实践工作

地理学科可以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能力培养可以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2.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种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自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3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学生必须自觉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要求,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卓越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4.结语

综观全文所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战略性调整,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下,这种僵局终会被打破,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终会寻找到融合的途径,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2-4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2

[3]侯建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误区与价值建设取向[J].地理教学.2013,(01):40

[4]王春禹,常丽.基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学研讨.2012,(12):243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2

1 没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案例:酶的学习。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有关酶的知识,那么什么是酶呢?

生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师:酶是如何被发现的?(教师讲授)

师:酶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实验给予证明?

生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和归纳小结)。

分析:这节课看起来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而实际上没有创设好导言和课堂教学情境。酶的发现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的,其他的教学活动形式只是采用了简单的“师问生答”方式,没有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所提的问题也不具有针对性、鼓励性、启发性和开放性,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对策:课堂教学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制造好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和发现错误,与其他同学开展学习交流,调动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不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态生成重要的知识和结论,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思维和培养学习能力。2教学预设性太强,缺乏动态的生成过程

案例:细胞膜的结构的学习。

生1:为什么磷脂分子的头部会排列在膜的两侧,而尾部则排列在膜的内侧呢?

生2:为什么膜蛋白有的可以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有的则是镶嵌在脂双层中或覆盖在脂双层表面?……

师:这几位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里没有时间去讨论,还是放到课后来解决吧!

分析:该教师上课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缺乏动态生成的自信,也可能新课程理念没有很好转变而不能“以学定教”。因而出现了教学预设性太强,只是按照课前教学预设的现成课件来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没有及时把握机会,引导其开展动态生成和“以学定教”学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和探究,保护好学生质疑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发展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机会。

对策: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观察思考、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讨论的信息,将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和新知识的探索,开展“以学定教”和动态生成知识结论,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能力。

3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案例:习题有关一个雌果蝇染色体分析的模式图A,从染色体组型上可以看出配子形成过程所处的时期,但题干没有指明(旁边有另一个细胞图B,反映的是果蝇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师:图B的细胞名称是什么?(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

师:那是一种什么现象?

生1:交叉互换。

师: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候?想一想,这个细胞应该叫什么名称?

生2:减数第一次分裂。那就是初级――精卵母细胞。

师:不对!(一阵骚动)请你再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有关信息,该图所示应该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出来)

师: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

生3:对。

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开始定位高了,忽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和对隐含信息的获取,所以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当后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信息仍然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自己提出了“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这种判断式的问题,虽然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教师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但这种判断式问题不需要经过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起点,理解教材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预设制定过高的目标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目标进行动态分解和修正。同时也要避免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气氛而降低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种判断式或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只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真实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

案例:需氧呼吸过程的学习。

学生导演: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个细胞,细胞中有若干个线粒体。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我们该这么办?

扮演葡萄糖的学生上来停在了细胞溶胶地方,说:“不用怕,有我葡萄糖呢!我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但我还需要酶a”。“酶a”上来了,说:“我可以催化分解葡萄糖,产生了什么呢?”。“丙酮酸”、“[H]”和“少量能量”上来了。

导演独自:“第一阶段结束了,葡萄糖和酶a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退出了‘舞台’。告别舞台之前请发表感言!”……

分析:这是在教师事先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和表演,活动时兴致很高,占用了较多的课内外学习时间。这一案例的学习活动方式没有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转化,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上来,甚至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学习还会产生科学性的误解。

对策: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活动,但不能把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过多地引入高中生课堂。高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推理分析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善于独立思考、探索及综合运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又适合活动的教学内容可适当选择活动片段,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障碍和教学重难点。

5 分层次教学体现不够,缺乏差异性教学

案例:两个食物网模型各营养级关系的比较学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这两个食物网模型,并说出两者有什么不同和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随机叫号)请13号同学回答。

13号学生:模型一中B捕食A,C也捕食A;模型二中A同时捕食B和C。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鼓掌一下。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补充一下答案。

学生集体1:模型一中B与C之间是竞争关系,模型二中B与C之间一般没有直接关系。

学生集体2:模型二中若B、C都是植物则还有竞争的关系。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分析一下两模型各营养级之间的调节情况?(随机叫号)请25号同学回答。

25号学生:(先犹豫一会儿,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模型一中当B大量增加后,A的数量就会下降,则c的数量也随之下降;模型二中当B大量增加后,A就增加了对B的捕食,而减少了对C的捕食,从而使c的数量上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品质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案例,如: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东南亚水稻种植业等,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各种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环节大致相同,对比如下:

设置背景――资料获取――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总结收获,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布置任务――阅读案例――教学引导――回答问题――总结收获,是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为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同样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京九铁路的区位选择》的案例教学中,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流程:

准备阶段:教师展示有关京九铁路的背景知识,学生分组,对各组提出学习目标。

1.资料获取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相关地图中找出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区、跨过的大河、经过的粮棉产区、旅游景点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并进行陈述。

2.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对已经收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京九铁路的路线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讨论影响京九铁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影响京九铁路区位决定因素的变化。

3.分析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将认识转化成地理原理。

4.应用探究

将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根据上述案例的学习,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问题: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已有国道202线和沈大高速公路,而区间中有几条铁路勾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是否有必要再修铁路?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以乡土地理素材为基础,改编成案例,并引入教学流程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地理知识形成直接经验,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疏理,形成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课堂上已习惯依赖于教师来获得知识,因此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习惯,不失时机的将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总结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出以下问题:学校周围的商店属于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在大石桥市内,哪个区域可以被称为商业中心?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可以这样分类?学校周围的地摊是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学校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学校周边的各种商业网点的性能设置以什么为主?是否合理?根据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哪些商店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员,你打算如何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讨论的氛围,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欣赏学生的独特想法,引导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去处理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做到引而不发,强而不迫,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以小组表现来进行评价的一种学习模式。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点在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合作”在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人和其它组员的学习追求是一致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发挥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习成果最大化。

地理教材的每一小节后面都设计了相应的学生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不仅与课堂知识相关联,而且又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合作探究活动中。

如:在《人与地域环境的主要联系方式》一章的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教材后设置的活动题,开展一次活动课。

(1)课前准备:提出学习要求,观察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大石桥市二高中)记录下附近所有的道路名称、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公共设施、画一幅区域平面图,全面了解学校所处的生存环境状态。

(2)将学生分组,分别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分组探讨:

①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地域存在哪些交通问题,影响学生的出行安全?

②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商业中心(如真实惠超市)的布局合理性和区位特点进行评价。

③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网吧布局进行调查,讨论其分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评价。

④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周边环境卫生状态调查分析。

(3)在第二节课中按小组陈述论据,表明观点,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指导。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5)要求各小组将讨论内容成文,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时,一定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情景,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中,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认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26-01

一、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一)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三)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5

一、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2、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基础性: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6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不同,地理案例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给定的地理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的激发。

(2)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案例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事件,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某个角色中,运用自己积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二次飞跃,进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特殊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理念。

(3)案例教学的探究性。地理案例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格局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地理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案例的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对地理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精神、创造潜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

(4)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总是蕴含着一些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案例情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的同时案例情境也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注意挖掘教学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趋向完善与健全,从而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教育性。

二、我国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地理案例教学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得到使用。1996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直接规定在一些章节中使用案例教学,2003年国家出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是十分提倡地理案例教学。自此,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上开始被广泛使用,部分专家学者、教师也开始了对地理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理论层面理论是实践能顺利深入的强有力基石,因此理论层次的研究也成为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的探究多集中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分类等方面。汪晓岚认为迁移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与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教学交往理论、顿悟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的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有力地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案例教学的分类上邓谋雨根据案例内容与正文的相关性,将地理案例教学分成实证诠释性案例教学、类比归纳性案例教学、延伸拓展性案例教学、迁移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五种类型。林宪生、商治平等人则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在前人基础上构建出以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和知识拓展为基本程序的改良型地理案例教学模式。马富探讨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他指出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性八个方面。

2.应用层面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用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应用策略上。在教学案例选取原则上,徐定龙、郑伟大认为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与教育性是教师选取案例所应依据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三个方面。陈炳飞则从案例选编、展示、分析三个方面去讨论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策略。有些研究者以某一教材或某一专题为对象,具有针对性的阐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如戴建波以一道地理题目为切入点,针对两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混合农业”分别编写了探究拓展型案例教学设计和理论应用型案例教学设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3.评价反思层面评价反思研究具有指引、激励、检测等作用,是促进地理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案例教学法的推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王秀芝指出实际案例教学中存在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对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应、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一些问题。关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上,刘巍认为案例教学不规范、案例内容准备不充足、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是影响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则主要基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课的参与度、对案例设计的知识、技能、方法掌握程度,教师的学科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课的掌控能力。陈式如指出在案例教学盛行的当下,理论和实践仍有一定距离,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