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

0引言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形成冲击,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1-3]。翻转课堂于2007年起源于美国,是一种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在线测试、论坛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课程内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互动、解惑,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4]。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引发了教师角色、授课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目前,各高校纷纷推出了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的MOOC课程,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点和特色[5]。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等[6]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等[7]的《大学计算机》等。笔者基于自主建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MOOC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8]。近年来,围绕翻转课堂教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对翻转课堂的体验、学习成效等[9-11]。各学科专业课程也纷纷开展了MO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对资源建设、课堂活动、评估及反馈机制等进行教学设计[12-13]。在MOOC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方面,有学者提出翻转课堂教学优势、教学方法和策略等[14-16],但并未给出较具体的实践方案。本文结合自建的MOOC课程设计具体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并对翻转课堂组织方式及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

1翻转课堂实施方案

在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对原课程教学安排和考核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在新教学模式下,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其中翻转课堂1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翻转课堂具体包括:大班讲授2学时,小班研讨10学时。研讨课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包括MOOC视频学习及在线测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行解决低级问题,并提出高级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要回顾,然后针对关键知识点提问,随后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老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翻转课堂大班讲授2学时,包括课程总体介绍1学时和课程总结1学时。课程总体介绍包括:①MOOC的定义、MOOC发展现状、如何使用MOOC资源;②什么是翻转课堂、课前需进行的准备工作、课堂及课后需完成的任务;③课程计划与总体安排。

2翻转课堂组织方式

翻转课堂小班研讨以分组形式进行,学生按6~8人进行分组,针对每个研讨主题开展4个环节的教学,分别是:①内容回顾与提问;②实际应用;③游戏;④讨论。以两学时(90分钟)的研讨课为例,各环节参与及组织方式、时间分配、评价方式如下:(1)内容回顾与提问。参与和组织方式包括:老师首先概要回顾该主题主要知识内容,然后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老师汇总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解答。如果没有学生提问,老师将根据教学重点向学生提问。时间分配为20分钟。该项评价占30%,要求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2)实际应用。参与和组织方式包括老师首先示范性地给出几个知识点的应用实例,启发学生,随后学生在组内讨论,给出应用实例,并对其中运用的知识进行说明和展示。时间分配为25分钟。该项评价占比40%,要求举例说明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根据小组展示情况给分。(3)游戏。参与和组织方式包括:老师首先讲解游戏规则,随后学生在组内开展游戏互动,解释游戏中运用的知识。时间分配为15分钟。该项作为额外附加分,要求学生解释游戏的意义,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4)讨论。参与和组织方式包括:老师首先根据该主题知识内容提出实际问题,随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时间分配为30分钟。该项评价占30%,要求设计方案应用目标知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同小组之间交叉展示,互评给分。在翻转课堂的小班研讨中,主讲老师负责对各环节进行总体把握,助教负责辅助小组开展讨论。具体安排包括4个环节:内容回顾与提问、实际应用、游戏及讨论。在内容回顾与提问环节,主讲老师回顾该主题主要知识内容,汇总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解答,当没有学生提问时,根据教学重点向学生提问;助教查看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帮助回答小组学生的提问。在实际应用环节,主讲老师示范性地给出知识点应用实例,启发学生,为小组展示打分;助教查看小组讨论情况,帮忙解答小组疑问,为小组展示打分。在游戏环节,主讲老师讲解游戏规则,解释游戏蕴含的知识;助教协助小组开展游戏互动。在讨论环节,主讲老师根据该主题知识内容提出实际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给出问题的示范性解答;助教查看小组讨论情况,帮忙解答小组疑问,监督小组进行交叉互评给分。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了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工具,利用雨课堂开展课前预习、课堂签到、课堂投票、随机点名提问、实时答题等教学活动。

3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针对每个研讨主题,进行相应教学设计,其中借鉴了《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项目》的游戏及案例,思科IT基础课程中的虚拟计算机组装环境,美国三一学院的MOOC——AppInventor移动计算中提供的4比特计算机模拟器,以及思科PacketTracer网络模拟环境等[17-20]。本文以研讨“数据的表示与运算”为例制定教学设计,该部分是课程重难点,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课前需完成的学习内容包括:进位计数表示方法、计算机中数值数据的表示、数据之间的运算、非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数据校验码。翻转课堂上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还能探究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次研讨包括3个主要内容:(1)进位计数制表示方法。共有4个环节:①内容回顾与提问,计算机中常用的4种计数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为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效果,首先提出简单直观问题,如:二进制数00110对应的十进制数是多少?5位二进制数能表示的最大数字是多少?二进制数(110.01)2的真值是多少?十进制数13.625转换为二进制数是多少?利用雨课堂开展实时答题,并实时查看答题情况。然后,提出较深入问题,如:计算机中的数据为什么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②实际应用。在学生理解二进制工作机制以及计算机如何处理信息之后,即可联系实际,如:32位计算机、64位操作系统、128位SSL加密、24位色彩、20M宽带网络等,探讨日常经常接触的名词和蕴含的技术;③游戏。开展游戏,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计数制,借鉴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中的读心术纸牌游戏;④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既然计算机中所有信息均以0和1的形式表示,那么只要能表示两种数值的硬件设备均可以存储信息,计算机中二进制数是以怎样不同形式存储的?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常用的4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方法,还能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处理和存储信息的。(2)非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共有4个环节:①回顾教学内容,字符、图像等非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②实际应用。由于实用的编码系统,如ASCII、Unicode、汉字编码较复杂,令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首先引入一个自定义的小编码系统,如拼音编码系统,给出编码规则,让学生对特定序列进行编解码,以理解编码系统原理。随后引出ASCII、Unicode及汉字编码,通过提问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效果;③讨论。学生在理解编解码原理后,可以尝试设计编码系统,并展开讨论,如: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时,信息是如何编码并通过电话线传送的?④引申。计算机如何用二进制表示图像。首先,通过实例引入像素概念,用1和0表示简单的黑白图像,并结合喷墨打印机原理扩展到彩色图像的表示。该环节预期达到的效果是使学生掌握字符、图像等非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理解ASCII、Unicode和汉字编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设计编码系统,解释一些应用原理,如调制解调器上网传输信息的原理及喷墨打印机原理。(3)数据校验编码。共有3个环节:①回顾教学内容,如常用的数据校验技术,特别是奇偶校验技术。首先提出简单直观的问题,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如:对给定的实例给出奇校验或偶校验结果。随后提出较深入问题,如为什么需要数据校验编码,包括CD数据校验、硬盘数据校验,以及网络传输数据校验;②实际应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校验技术,如商品条形码、图书的ISBN(国际标准书号);③游戏。通过游戏,更好地理解校验编码,如开展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中设计的翻卡魔术。该环节预期达到的效果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常用数据校验技术,还能体会数据校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4实践结果

本文利用雨课堂工具的投票功能,对学生开展了关于翻转课堂的问卷调查。通过投票结果统计可知,73%的学生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认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85%的学生希望课堂知识讲授可与实际相联系,而不是讲解知识本身;76%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与传统课程相比,学习效果更好,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说明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较高。但是仅62%的学生在参加课堂教学前,完成了对应章节MOOC视频的学习,说明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课前按时完成自学。只有30%的学生喜欢小组展示的方式,23%的学生喜欢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学生从多年被动学习模式向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与自我展示的转变,需要假以时日,得到逐步培养和锻炼。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职学段《网络营销》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分别采取篇名、主题和关键词三种形式的文献检索。

2.2问卷法。

笔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对平湖市职业中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10份,学生问卷60份(每个年级20份,其男、女各10份)。教师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

2.3访谈法。

为了更为准确地掌握师生的真实情况,笔者采用随机性的方式对5名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2.4观察法。

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听课、教研活动)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经验法。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途径与对策的提炼,并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以《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为篇名、主题及关键词的检索。在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下载与重点研读。剖析目前所检索到的文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而针对教学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几篇涉及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研读。其中来自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蒋海珍在其所撰写的《将创业项目融入网络营销课堂教学中——“网络营销环境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网络营销课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死记其中的知识点,并能通过定期的笔试考核。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营销’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堆应付考试的工具。”同时也强调“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培养各种实用的操作技能。而具体到网络营销这门课,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分析市场环境,策划可行的商务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刘彩艳在其所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认为“网络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较多,主要有: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忽视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内容结构死板僵化,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估。”当然,一些文献中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这对于笔者研究教学设计提高的途径与对策有很大的帮助。如,《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与开发》等。为了,能够明确研究目的,笔者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进行了文献检索。学者黄梅在《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及其有效性探析》强调“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它是以对评价的反馈为途径,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诊断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总结性评价来检验、修正教学设计,并使该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从而引导教学设计沿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行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二是对教学设计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定、教学过程的观察、教学效果的测评,考查教学设计方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和落实情况,以达到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确切的诊断与修正的目的。林海亮,杨光海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适切性,教学设计越适切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就越高,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越高。反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相差越大,其有效性就越低,在其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效率就可能越低。”同时其也强调“教学设计一般由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五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五个基本环节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2.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前对10名教师和60名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问卷调查,使笔者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了基本性的了解。这些数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主要的参考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教参)和网络,设计前对学生做到非常了解的教师有60%;而学生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所感兴趣的有80%尤其是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比较关注,而对于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需求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透过这项项目的调查,为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教学观察。

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多次的听课加以教学观察,先后听了5位教师的课,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了汇总与梳理。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理念创新性不高,教师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导致自己的教学设计一刀切,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有些教师在设计上存在为了设计而设计,做秀成分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主要有教师的课堂导入(开始的3-5分钟)、教学案例(小故事)及课堂评价环节等。

4.访谈结果。

笔者在对5名教师与10名学生的访谈结果中发现,教师希望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由于自己工作内容多,设计能力等问题一时无法提高。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并不买帐,认为其模式陈旧、无新鲜感,在教学手段上对于视频教学法非常感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师生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等,笔者认为平湖市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学生水平差异性进行分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做到优化与重构,在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

2.建议。

2.1拓展几种提升渠道。

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面不能等,自身要积极地去拓展提升的渠道。就学校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向本组老师学习,通过看教学设计、听课堂教学及日常交流方式加以提高自己。当然,走出学校,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教研活动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提高自己。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我们有多了许多便利的途径,如QQ、微信、微博等。不仅如此,一些大型的交流论坛也是非常好的提升途径,因为这里除了即时交流之外,还有一些设计案例供我们鉴赏。总之,只有自己内心想提高,才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等和拖是无济于事。

2.2掌握几种教学理念。

在调研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一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与否,其所持的教学理念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理念。掌握教学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其教学设计必然是华而不实。掌握教学理念,就需要掌握其理念的精髓,掌握其核心本质。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设计几份设计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以及践行的循环模式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区分哪些教学理念适合中职教育,因为中职教育尤其独有的特殊性。

2.3辨明几种教学方法。

随着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于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下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教学法、微课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引导文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闯关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对象及实施条件。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辨明。例如,翻转教学法,并非所有的课程或教学内容都适合翻转。我们必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2.4养成几种学习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可以铸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同理,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而言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教师要养成几种学习习惯。例如,资料积累的习惯于听课后反思的习惯。能力的提高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加以实现的,而不同阶段中资料的积累、分析及积极践行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笔者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设计前要养成“我的教学对象是谁,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我设计中我要做什么?我的设计还有无漏洞?”的思考习惯。

四、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5

1 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专业课存在问题

我省许多理工类院校的光信息、光电类和大部分应用物理专业都开设《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重要专业基础或方向课,此课程:第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和探讨性;理论抽象,公式众多,有相当学术和技术含量的课程,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或概念和实际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多,课程容量大。第三,由于激光技术、光电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器件层出不穷,与新现象、新理论、新器件、新应用有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地做出更新调整,

另外,《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涵盖知识点包括激光原理、激光技术两部分,知识点明确,可以用一个实验、一个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具备开展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求。

2 翻转课堂在《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校《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在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路线图f如图1)。主要由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部分组成。LMS作为教学实施的基础性管理学习平台,可提供教学资源、学习过程记录和互动场所。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

2.1 设计知识单元的策略

将课程按“知识块”分成8个教学单元,即:激光的基本机理,激光谐振腔理论以及激光振荡理论,连续和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选模技术,放大技术,稳频技术和激光短脉冲技术。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

2.2 设计课程微课

第一,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难点、重点),设计微课。第二,每个教学单元可分成若干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微课。第三,微课内容包括微视频、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通过微视频中的导读内容、课间练习和作业,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

2.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3.1 线上学习

第一,通过慕课学习。让学生假期在慕课平台查找与激光器件有关的知识,提前使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激光器件的结构框架,对激光器件的主要应用等有简单的了解,简单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学习。第二,通过微课学习。设置每周微课时间和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课间练习和每周作业可采用填空或选择形式,每道题在截止日期之前允许学生提交3次,否则当次作业记为0分。另外,在学生看完微课之后,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可以在讨论区发帖。由教师团队或学生讨论互动给出解答,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

2.3.2 课堂学习

第一,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实验”、“探究”等。第二,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具体分为五个环节:①明确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微课时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独立探究: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③协同学习:通过“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④交流展示:成果交流采用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⑤考核评定: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和课后学习各环节的考核评价。考核成绩构成为“课间练习20分+每周作业15分+课后研究报告和小论文5分+讨论区及课堂活跃度10分+期末考试50分”。

2.3.3 课后学习

由课后的复习,学生定期的答疑,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和课程论文构成。

3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案例――以光学谐振腔(FP腔)为例

3.1 线上学习

首先利用微课介绍实验现象,给出FP腔的输出装置,给出了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接下来在微课上介绍描述上述激光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律。根据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时,光学FP腔的输出与输入光强之比为:

将光纤长度,折射率(n=1.48)代人,可得其自由谱宽为50CHz,利用变换式,可得自由谱宽为0.4nm,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一致。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课间提问,采用填空题:C02激光器波长为10.6um,当腔长L=lm时,自由谱宽为(),如果该激光器的光谱线宽度AVF=108Hz,则输出为单模还是多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课间作业的提交。

3.2 课堂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腔端面反射率对输出特性的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为以小组,利用计算机对(1)式所描述的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将结果可视化,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从图上还可发现原本静止的图“动”了起来。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是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再次完成知识内化。将科学计算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可视化,学生对复杂的激光现象具有了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晦涩理论的理解。最后,介绍新实验现象的探索。前面我们详细学习了连续波入射情形下,光学FP腔的输出特性,自然会想到脉冲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脉冲激光入射到光学FP腔,其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和探索,得到当脉冲激光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时,其输出波形具有衰荡特征,从而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课后学习

以小论文形式,让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光学FP腔的激光器件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光学FP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FP在输出模式选择,光束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自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学院的激光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小论文撰写和提交。

4 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在我国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实际教学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云技术;中职物理;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都已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高速网络为媒介的云技术、虚拟实验、翻转课堂、微课等正逐步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一、云技术概述

云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储存、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能力,将数据存放在“云平台”中,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上网的终端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可见,云技术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的动态资源平台,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2008年3月清华大学开始云计划的研究,标志着云技术开始进入我国教育领域。2009年5月全国首届“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培训的举行,标志着云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始向全国推广。将云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有以下优势:

一是创建了新型的教学辅助平台,打破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同时可以让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学习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二是拓宽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传统教学模式属于单向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交流,而且还不能及时答疑解惑。云技术支持下的平台,可以即时或异步进行交流,让沟通更加高效及时。

三是及时跟踪评价记录、分享学习过程。基于云技术平台师生可以通过“聊聊”等工具交流、评价,避免了面对面评价的尴尬局面,又可以及时跟踪记录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意见和学习指导。

二、云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职物理教学中使用云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中职物理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自己所教的中职物理“电磁感应”这节内容为例,分析云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中职通用教材《物理》第四版第八章“磁场与电磁感应”中的第四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电磁感应”部分的知识预备阶段,是知识后期学习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提供铺垫。

2.学情分析

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是汽车维修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头脑灵活,善于使用网络,但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这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拟在该班级进行实践。在开始实践之前,笔者将实践的方案以及过程与学生沟通,绝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欢迎。

3.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便于操作,笔者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见上表。

三、体会

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和教育技术也处在飞速的变革之中,云技术进入课堂也将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角色、素质等方面要有新的转变。

1.在知识和教育技术手段上“扩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存在和传播形式已经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更多存在于网络平台,并且由“固定、静态、不变”转变为“流动、动态、万变”。这就要求教师“扩容”自身知识和教育技术手段。

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面对枯燥、乏味的物理现象、公式和定理,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利用微课、动画的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电脑网络技术、微课制作技术、新的教学理念等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以生为本,设计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

2.在角色和教学方法上转变

以“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思维导图”等为关键字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教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都有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的思想。在“云技术”教学时代下,教师扮演鼓励者和引导者角色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要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总结、提升,在实践中落实“做学教”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

>>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研究 谈中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探析 试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改革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不同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物流课程实施竞赛式教学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优势研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学课堂构建“自主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新教学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新教学模式探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教学模式探讨 E—learning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理论下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浅谈中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 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3]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4][5]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A/OL]..

[6]马秀峰,吴丽娜,毛荷.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 Yu-hua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Technology School, Suzhou 215125, Jiangsu Province)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C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全民信息化的洪流。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即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理念:一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二是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三是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根据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实践中,采取的策略有针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理念的MOOC与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和网络教学;有针对“教学和生产实时互动”理念的教与学互动、教与教互动和学与学互动;有针对“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理念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以上策略可概括为“433”策略模式[2]。利用以上部分策略,本文以C语言课程中“循环的嵌套”知识点为例,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和教学难点展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这次课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由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次课教学对象为应用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喜欢通过实践探索知识,动手能力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优势;同时他们还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正处于程序设计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编程思维这样的不足之处。由此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3]。

2.教学设计

由于传统教学上课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课前、课后师生互动交流少;考核多以笔试为主。对于比较抽象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我们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相关软件和平台,结合视频、动画等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3.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在线测验,老师结合学生测验成绩,合理安排课上分组。

在课堂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教学部分。(1)情境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早晨闹钟响起催促起床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自然过渡到知识学习环节。(2)知识学习:此环节分成四小块:认识循环的嵌套、概念新知、实例导学和学习讨论。①认识循环的嵌套和概念新知主要是教师通过PPT动画演示讲解时钟三针各自运动过程,总结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嵌套,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②实例导学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为两个。一是矩形星图的输出;二是正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其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部分时间动手实践,直观体验,加深理解。③学习讨论部分是师生共同小结出循环嵌套结构的设计要点,为接下来的技能训练做知识储备。(3)技能训练: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给出两个任务。一是输出正三角星形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编写代码。在此过程中,通过程序调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循环嵌套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二是右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此题难度稍大,各组学生可以讨论思考、分工协作、上网查阅资料、教师提供相关微视频供学生参考,实现各组编程。在此环节,教师对各组情况作记录,作为考核依据。(4)成果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展示编程成果,解说编程思路,实现小组之间的交流,供小组互评作参考。(5)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编程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并给出思考题和课后作业。

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微信交流,完成课后作业。

4.教学特色

根据《C语言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要求,从传统的结果性考核过渡到注重过程性考核,课上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高职C语言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4]。

参考文献:

[1]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2]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6).

[3]杨庆伟.浅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