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1
中图分类号:TH-39;TD63 文献标识码:A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2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航空航天技术,并将最新电子技术积极的运用于完善航空机械产品的性能方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对于先进战斗机的需求,推动了航空领域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但是,由于工业技术基础的限制,这一阶段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程度还不深,也无法进行广泛的推广;20世纪70到8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更先进技术的出现,航空技术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等充分运用到了航空工业领域,为机电一体化与航空工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世界航空工业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基本成为航空工业的支柱性技术,90年代后期,航空工业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航空工业领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为精纯,大规模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3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已经成为目前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最主要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特别是在飞行系统的建设,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智能化已经取代传统的飞行操控方式,成为航空领域主要的飞行控制技术。
3.2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
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背景下,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将整个航空技术领域和各种设备连成一体,实现了生产和操作、空中和地面的一体化发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航空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3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
得益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航空设施设备还呈现出了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而航空航天工业中所需要的各种特殊材料的生产、重要零部件的制造、关键技术的革新都都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无疑为实现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提供了条件。
3.4航空工业生产的绿色化
节能环保、绿色生产也是航空工业领域探索的重要方向、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航天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航空工业是一个大动力、高耗能、高投入的产业。在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背景下,探索绿色航空工业技术成为航空领域的重点攻坚任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帮助下,绿色航空产品概念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使航空工业在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因此,促进航空产业的绿色发展,也是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晓娜,朱柏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
[2] 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2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设计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要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减轻重量,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设计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设计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或发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为: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制造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造复杂加工制造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FMS),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实时、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合,进行任意的剪裁。同时寻求实现多个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二就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仿生学)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别方向发展。由于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业发展很快。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和必然发展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概念以及制造技术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例如常规低压发电机和高压发电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春祥.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要求[J].数字化用户,2013(15).
[2]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J].现代制造工程,001年12期.
[3]徐爱亲.“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资源库设计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6).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智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共同发展,自从机械一体化技术出现以来,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对传统的机械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机械工程步入了“机电一体化”时代。机电一体化不是单纯将机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简单相加,机电一体化区别于机械电气化,有本质上的差异,机械电气化只是将电气的观念引入了机械领域,并没有给传统的机械领域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而机电一体化在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领域之为传统机械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给传统机械创造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发挥的作用
(一)监控中的运用
工程机械中的电子监控可以对工程机械的发电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等的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控,自动发现问题,给维修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说明维修人员和机械使用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故障,并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维修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避免重大故障的发生。
(二)节能功能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使用中能量的利用率比较低,比如说液压挖掘机的能量利用率仅仅只有30%左右,工程机械中电子节能控制器的运用,大幅度提高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能量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发挥到了节能的作用。电子节能控制器操作比较简单,对机械的磨损也相对减少,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使得称量变得更加的精确
在工程机械设备中使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将称量的过程自动化,对称量系统实现微机控制,使得称量更加精确,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采用自动化称量系统还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效、快捷,符合现代工程施工的要求。
(四)机械操作的自动化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在工程机械施工操作中引入机电一体化实现操作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者工作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作业精度的影响。
二、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床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应用中,Z80-CPU各种应用软件较多,在我国机床数控方面应用比较普遍,因为它的系统开发较容易。我国的数控机床一般均采用经济型的光电隔离电路及Z80-CPU微机、微机I/O接口电路以及功率放大电路等。而且这类Z80-CPU及其配套的芯片普遍、廉价并且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相对可靠、维修方便、通用性强。Z80系列有独特的I/O指令,而且I/O接口译码硬件也较简单,其微机运行时间也较短、重要的是其指令格式也相对较短,这样非常有利于缩短扫描现场机床工作状况的周期。
由于大部分的数控机床要求工作刀具或工作台必须精确按照沿坐标轴的运动,因此在这类机电一体化应用中,就必须要考虑采用具有插补功能的连续控制方式。滚珠丝杠摩擦损失小,副传动效率高,在整个操作中无爬行现象,运动平稳,给予适当预紧,采用氟塑贴面导轨,它具有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可消除低速运动的爬行现象,同时它的抗撕伤能力强、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反向时可以定位精度高、消除空间死区以及刚度好。可消除螺母和丝杠的螺纹间隙,因此一般数控机床的执行机构传动方式采用滚珠丝杠副传动。
(二)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
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也就是说对于工程机械的工作装置,传动系统、发动机、液压系统以及制动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就会自动地找出故障的位置并自动进行报警提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应用,大大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现实工作条件,全面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简化了机械设备检查和维护的工作,相应地减少了维修费用,大大降低了维修停机的时间,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三)降低功耗,提高生产率
一般的工程机械使用时功耗较高,但是生产效率确较低,例如传统的液压挖掘机不仅功耗较高,能量利用率不到30%,而且生产率较低。但是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工程机械利用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使机械的功耗大大降低,生产率明显提高,例如采用了卡特电子系统的液压挖掘机,功率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使机器的生产率大大增加。又如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柴油发动机,由于电子调速器等的应用,使柴油发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降低了柴油发动机的功耗,增加了柴油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四)提高精度,增加良品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精密的电子控制系统,大大增加了工程机械作业的精度,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的良品率大大提高。传统的机床加工的产品的精度很多时候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操作的熟练程度,产品的良品较低。而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数控加工机床或者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显著提高,其可以根据控制系统的命令自动进行作业,并根据回馈系统的信号及时调整作业,产品良品率大大提高。比如最先进的数控金切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经可以达到0.001mm左右,超精密数控机床的微细切削和磨削加工精度可达到0.05μm左右。
三、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智慧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慧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慧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慧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慧,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二)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慧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出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
(三)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四)系统化
系统化的主要表现特征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与模式化的总体结构。系统能够灵活组态,并进行任意剪裁与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及综合管理,特征之二是可以使通信功能极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岳鸣飞,马福喜.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与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9).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沥青拌合楼;应用
1 除尘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沥青拌合楼中除尘系统结构较大,其中应用的设备较多,因此要想实现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的有效配合实际上非常复杂。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除尘系统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必须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划分,然后通过协调和满足各子系统控制要求的情况下考虑除尘系统的整体工艺参数,在符合要求后方可启动运行。一般而言,沥青拌合楼除尘器的基础控制结构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属于除尘器系统控制的电气设备。(2)除尘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及传送需通过PLC处理。(3)安全联锁在各子系统的分组设计中实现。(4)PLC能够完成各子系统的控制程序与联锁功能。(5)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人机交互,并具备一定的自动及手动切换功能。
2 在粉料供给系统和沥青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2.1 粉料供给系统
通常粉料供给系统中主要为老粉、新粉,粉料供给系统是由两个半圆形的罐组合而成的一个圆形管。在工作运行当中,用气管将粉料供给系统与空压机连接,生产过程中经由称重模块与PLC对粉料进程加以控制。由于粉料具有重量较轻的特点,因此空压机在生产当中主要起到的是吹气的作用,从而让粉料顺利的进入到拌合系统中,完成配比,从而生产出质量合格、指标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凝土。
2.2 沥青及其导热油系统
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一般人们会在沥青罐上敷设一层厚度≥100mm的保温层,并通过在沥青罐上装设温度传感器的方式,从而在沥青罐加热过程当中通过PLC及温度传感器实现自动化控制。不仅如此,还可以在沥青存储罐上配备泵送装置,在具体的生产运行当中利用泵送装置输送到小罐当中,充分发挥出节约资源的效果。再者,当沥青罐上配置的液位计、传感器能够在沥青排空、加满的过程中通过PLC发出提示,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沥青阀门、沥青泵等管路必须要利用导热油管进行加热,一般导热油管的保温层厚度需要≥50mm,从而确保温度符合相关要求。
3 干燥系统和冷料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
3.1 干燥系统
众所周知,干燥系统主要是通过加温的作用,将冷料系统所提供的冷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方便沥青混凝土的搅拌,确保沥青混凝土在搅拌当中的均匀性。一般干燥系统由干燥机与干燥机燃烧器组成。
3.1.1 干燥机的特点
①采用摩擦轮驱动,同传统的链条式驱动、齿轮驱动相比它在工作运行中更为平稳、安全,且使用寿命较长。②机电一体化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干燥机的使用寿命。轮圈与干燥筒之间采用具有弹性的支撑结构,确保干燥筒在受热之后均匀膨胀,始终让轮圈与干燥筒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了让干燥筒平稳转动的良好效果。③机电一体化能够让干燥机应用更为先进的气密技术,这样一来干燥机外漏热气更少,其热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3.1.2 燃烧器特点
干燥系统的机电一体化实现了燃烧器高压喷雾及低压气流相混合的工作方式。同时,燃烧器内所装设的安定版、多孔板能够保证空气及雾化燃料的充分混合,同传统的高压气流与低油压相混合的工作方式相比,燃烧器在工作当中的燃烧更为充分,释热更快。其次,燃烧器外部配备的传感器还能够将干燥机出口的骨材温度等情况发送到控制电机当中,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便可以通过调节燃油、空气的供应量来实现骨材温度的调节。
3.2 冷料供给系统
冷料供给系统在冷料仓下部装设了给料装置,一般采用的是皮带运输给料的方式,皮带利用挡边带。在具体的工作运行当中,由于料仓出料口设有开度可控的料门,因此通过变频调速等方式能够对皮带机的转速变化进行控制,实际上也达到了控制给料量、稳定给料量的效果。当运行中出现了堵塞、空仓等现象时,出料口所装设的无料报警装置能够对传感器发出的电讯号进行收集并发送到控制室中,供工作人员参考。
其次,冷料仓下部的出料口应该设计梯形结构(如图1),这样一来便能够确保较窄一向朝较宽一向出料;同时,出料口的边缘也应该设计为同皮带距离尺寸由小变大的式样,从而减小出料阻力过大的问题,让料仓出料更为均匀、效率更高,并延长皮带、设备的使用寿命。
图1 冷料仓下部出料口梯形结构图
4 操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沥青拌合楼设备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采用的是PLC控制,操作控制站主要是由PLC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共同组成。其中主要利用多点接口的方式来实现控制站与操作站间的数据通信,并实现冷料供给系统、沥青混合搅拌系统等具体工艺的全过程、全时段监控。
图2 控制系统硬件网络配置
如图2所示,通过两台显示器分屏显示的方式来实现动态画面的演示。沥青拌合楼在具体的工作运行当中其整体监控画面能够通过其中的一台显示器加以显示,这对于操控人员及时了解情况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沥青拌合楼中的各类执行系统、电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运行、具体的工作情况等信息都能够通过监控画面加以实时显示。同样,如果操控人员要想获取到具体的数据信息,如温度、压力等信息,通过控制系统电机相应的查询按钮也能够直观的展现在操控人员面前。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沥青拌合楼中的运用实现了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可监测、可控制的良好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
5 结束语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沥青拌合楼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整个生产过程及操作控制方式不断进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总而言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是当前机械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沥青拌合楼中的应用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这对于实现我国机械工业和我省公路建设的大跨越、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锍.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5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同时还应增加过程考核要求。其中教学过程里面又包括导入环节、新知呈现环节、操练环节、知识拓展与巩固环节,再加上总结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讲究的是“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见表1)中需要处处时时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选择其中一个教学项目作具体的说明。教学设计应根据已有条件来实施,一份可行的教学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场所可提供教学资源来进行的。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材编写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有一本相配套的教材。有了教材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有依据,可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教材应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在内容设置上应按照学习任务展开,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螺旋式地融于学习任务中。设计的学习任务最好来源于实际工作,但要注意不能简单搬抄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进行适当的提炼,应确保学习任务具有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突出精简理论、强化实践的特点。理论部分最好避免长篇叙述,主要介绍知识点,配以图表,有相关例题练习即可,讲究适用。实践部分可按照实验、实训任务的不同要求,结合章节中需要介绍的重要知识来展开。对于内容一定要有创新,突出技能培养。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关键手段,也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教学的失败。课程教学考核既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来制订,也可以根据教学项目难易程度来制订。无论怎么,考核方案都应具备真实性和可行性。在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引入了多重考核机制,如过程性考核,理实一体化考核等。
1.过程性考核对于过程性考核要求在每个项目实施期间对不同阶段的任务或特定要求进行针对性考核。所谓课程过程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于任务性课程来讲,过程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于非任务性课程,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学习单元掌握情况和课程大作业等内容组成。过程性考核标准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优秀标准:能独立熟练地完成任务;能指导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90%;学习报告优秀。二是良好标准:能基本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70%;学习报告质量较高。三是及格标准:能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正确率为60%;学习报告质量一般。
2.理实一体化考核理实一体化考核可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卷面考核的形式,当然如果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话在卷面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甚至写论文的形式。考核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一般在60~90分钟之间完成。对于理论考核的内容则应包含如下知识点:项目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大纲中知识要求;在考核要求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使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对于理论考试的题型一定要多样化,一般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使得学生在考试具有选择性,不能出现单一题型;试题的文字表述要规范、准确、简明;命题的同时,要制订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而对于实践考核则需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来制订考核标准。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操作内容占40%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考核上也要体现这一价值。具体考核要求如下:第一,制订实践考核标准,设计实践考核模块,对于学生逐一进行考核。第二,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即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者须再训练,再考核,直至及格,同时推行“准入制”,把前一个习任务的考核成绩作为下一个学习任务考核的资格认定。第三,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工作,考题最好来源于企业实际产品,使得考核内容更具真实性、实用性。总之,考核是手段,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是目的,采取哪一种更有效的考核方法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场所设置
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能顺利开展,除了上述条件需具备外,对于教学场所也有要求。要求教学场所需具备产品设计、制板与加工的条件。如场地要求有良好的通风,有焊接设备,有制板工具,有产品调试与检测设备等。另外,对场地还要求具备教师讲授的条件,如有投影仪和电脑以及黑板等。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教学场所面积尽可能大一些,能够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学习。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进行分批教学,分批后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元布置相应的任务。图1是根据理实一体教学需要设计的教学场所示意图。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场所设计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以满足功能为第一出发点,避免无谓的浪费。
五、结论
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TM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03-01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逐渐形成并提出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而且在档案界也普遍认可了这一理论,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各个领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档案管理和文书管理之间难以很好的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中形成的文书档案越来越多,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领域的持续发展,限制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概述
(一)文档一体化
所谓的文档一体化指的主要是对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全面控制以及统筹规划,其中主要包括统一规范管理制度、统一配备管理人员、统一规划组织机构、统一设计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文件指的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于对当前的事物进行有效处理;档案指的是一种历史记录,主要是用于记录所发生过的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利用价值方面[1]。这样在职能方面必然就会缺乏必要的紧密和自然联系,由于在管理标准和规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原先连贯性的运行过程就会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中进行分离管理。
(二)全程管理与控制
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以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都明确的指出了档案和文件两者之间的运动过程、转化关系以及属性联系,这也是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中的核心。在保管模式、前端控制以及全程管理中的核心主要是加强对档案本质属性和历史联系,实现管理职能的有效拓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加了来源联系和历史联系[2]。
(三)技术依托和保障
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中,技术依托和保障是重要的技术应用原则和技术观的体现,而且在目前文档管理的过程中,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都发挥出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出现“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应用技术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好的保护好文档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四)统一设计与规划
为了对文档一体化管理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需要加强统一标准体系设计与规划理论的充分运用,这对提高其管理的协调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档一体化管理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避免其系统平台中出现空白或重叠的功能和异构现象,或者是由于职能划分不一造成主体机构出现业务断层或者是职责矛盾,经过全面的规划设计来自上而下的解决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
在很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建立并提出了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也在积极的运用和开展一体化管理。在近几年来,随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建立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因素的严重影响,如果想全面的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统一的管理机构
对于文件和档案来说,从产生的时候开始,所具有的行政色彩就比较强烈,因此在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完善在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的话,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两者之间仍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文档的一体化管理只是一种形式,难以真正的实现。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有效结合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将原先相脱离的两个环节相统一,相关行政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对文件和档案实施同步和统一管理,并在制度规范标准、人员管理、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都实现统一,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3]。
(二)加强文档一体化信息建设
对于目前的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来说,在两个不同的环节中,分别遵循不同的管理标准规范来实施管理,这样在文件移交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限制着档案事业的长效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最关键的是需要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相应的规范标准[4]。通过加强文档一体化信息建设,有助于提升文件管理的规范性,这样档案信息系统和公办信息系统中原先存在的不配套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即使在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两个独立环节中也能够对其他环节负责,进而工作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的同时,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也显著提升。
(三)加大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企业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应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的形成和树立全民档案意识[5]。
结语:总的来说,在实践工作中加强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统一的管理机构,其次是需要加强文档一体化信息建设,最后是需要加大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落实文档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唐江玲,吕露.近五年来高校文档一体化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2,02:245-246.
[2] 刘汉青,张伟.企业文档一体化的实践分析及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1,12:4-5.
[3] 姜丽莉,袁艳明.基于中科院ARP系统的文档一体化实践研究[J].兰台世界,2016,2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