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1

一、基因工程技术给医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80年代起,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已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工厂里大量生产某些蛋白质产品,如多种疫苗、胰岛素、凝血因子、干扰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免去了许多复杂费时和代价昂贵的生化分离,为医学科研、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如制药行业,人们可将几种细菌的不同基因插入同一质粒,引入某种细菌以建立新的菌种,使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得以简化,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药物成本。

基因诊断是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人们除了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外,还可用于区别良性细胞和恶性细胞以及法医学上的破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同时也更新了一些概念,如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哪怕只有2个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也可很快、很容易地扩增到上百万个,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的细菌培养;而对于病毒感染的特殊价值则在于它能直接检出病毒存在,而无需检测其抗体,这就为早期病因学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另外,由于采用了这一技术使人们对肿瘤的起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人类肿瘤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基因异常所致,因而人类肿瘤也可看作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还将促进人们对所有未知疾病的探测,不久之后,医生们将能告知:哪些人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疾病。同时也可利用胎儿性别探针来检测胎儿性别,以防止一些与性别有关的遗传性疾病的传播。在法医学上,利用“遗传指纹法”来进行DNA图谱分析,区别开不同个体的染色体,从而有助于法医学上的破案。在美国,医学家们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阻滞一些癌基因的作用,并采用基因转移试验方法治疗癌症并初获成功,这不仅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基因治疗的广阔前景。

二、基因工程技术使用不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这就为人工制成各种不同的生命类型开辟了坦途。然而,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一新技术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存在着两面性,它既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若使用不当,也可给人类造成难以想象的灾祸。假如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杂交生物从实验室泄逸到自然界,这种危害就变得咄咄逼人了。它可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若具有抗药性的新型耐药菌株逃逸、扩散并感染人群,则很可能使作为主要医疗手段的抗生素治疗变得逊色或完全失效而出现不堪设想的恶果。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体(包括人类)进行DNA重组,可表现出设计者希望得到的遗传新特性。设想,若将人类与某种动物的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培育出具有人和动物特性的遗传个体,那么,这样的生物个体究竟属于人还是属于其它动物?显然带来了重大的医学伦理问题。

基因诊断的主要伦理学问题是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胎儿性别的产前诊断,这直接关系到对胎儿的留弃,这里既存在着医学问题,又存在着颇为棘手的感情和社会问题。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2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到2015年,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普通专业教育与医学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分工明确,互相沟通,彼此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卫生技术教育体系。

1建立医学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根据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过程的区别性属性,Ralph•W•Tyler把医学教育区分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和职业技术教育(Occupational)两个类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基于伦理学准则和科学原理的专业为基础,在学习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普通学科型医学教育;后者则以学习某种常规操作技术为目标,以干什么学什么为原则,在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以职业岗位为定向的技术训练和相关知识学习。在美国,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社区学院进行,有些大学也开办卫生技术学院或卫生相关专业学院。通过社区学院与大学教育接轨,使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程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

1•2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将成为大科学。由于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使自身获得细微、高效、精密的手段和技术,如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大批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医学中心和医疗卫生机构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1•3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样需要辅助卫生专业(AlliedhealthProfession)的协调发展,如护师、技师、检验师、营养师、治疗师等。现代医学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团队工作方式(Teamapproach),而在这一支由医、药、护、技人员组成的卫生技术队伍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人员缺乏高等技术教育训练的状况,己经严重制约我国卫生服务乃至医学研究水准的进一步提高。

1•4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面临的卫生问题将与发达国家趋同,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将从相对稳定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模式转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全面展开。因此,护理人员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护理人员以中专为主的状况必须改变,高等护理教育正在蓬勃兴起。

2建立医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路

2•1转变观念国外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一般说来包括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学院、公卫学院、护理学院和医学技术学院,医学技术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部分。鉴于我国医生人数总量已趋向饱和,发展高等医学技术教育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可以考虑医学院校今后分成两大类:一类以培养医生为主,今后向长学制发展;一类以培养卫生相关人才为主,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出特色。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三维超声成像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1]。X线钼靶成像,MRI及超声是乳腺疾病诊断的三大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近年来随着超声弹性成像(UE),超声造影,三维成像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超声检查成为首选的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

1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CDFI)

常规二维超声及CDFI在乳腺肿瘤筛查及定期复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而基本的超声检查方法。采用高频(10~13MHZ)线阵探头[3]。乳腺癌表现为肿块形态欠规则,内部呈低回声欠均匀,后方衰减,纵横比>1,边界不清,边缘有分叶征及毛刺征,内部有簇状或砂砾样微钙化,腋窝淋巴结肿大,CDFI显示肿瘤内血流阻力指数>0.70[4]。依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US),对乳腺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声像特点、钙化程度以及血流状况等各项超声观察指标进行统一评估[5]。

2 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检查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声造影通过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将病变组织造成的异常灌注区域与血管存在的问题突显出来,以便于进一步了解器官组织的新血流灌注情况,对组织良恶性的鉴别以及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将超声造影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可以将乳腺肿块病灶的增强模式分为:明显增强、边缘增强、不均匀增强、增强时病灶边界不清以及形态不规则的恶性倾向较强5个类别,其中明显增强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多家文献报道比较一致[6];边缘增强的特异性较高,但是敏感性相对较差,对于造影时末发现边缘增强,仍不能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应进一步联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3 乳腺超声弹性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通过不同组织的硬度差别进行成像,反映病变组织本身的硬度特性,乳腺恶性肿瘤的硬度是良性肿瘤的2~3倍[7]。乳腺肿瘤弹性成像采用Krouskop[8]等提出的5分评分法,其中3分以下诊断为良性病变,弹性评分在4分以上诊断为恶性。但是评分法容易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弹性应变率比值(SR)测定技术对乳腺肿块的硬度进行客观测定。智慧等[9]提出3.08作为界点,≥3.08诊断为恶性。在1分、2分、5分的肿块,评分法和比值法对良恶性的鉴别都比较准确,但是在3分和4分的病灶弹性图表现较为复杂,评分法就不容易把它归类了,而比值法能有效的减小误诊和漏诊的发生[10,11]。

4 三维超声的应用

4.1三维血管成像 乳腺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以及肋间动脉分支等是乳腺肿瘤的主要血供来源,这些血管主要分布于乳腺冠状切面,通过三维血管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的立体形态,对评价乳腺肿瘤血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2三维冠状面成像 研究发现[13],汇聚征、不规则毛刺征以及完整的界面回声等重建冠状断面表现是乳腺肿瘤诊断的重要指标,其中不规则毛刺征是较好的敏感性指标,汇聚征是诊断恶性乳腺肿瘤较好的特异性指标,完整界面回声是良恶性肿瘤鉴别的特异性指标。

4.3三维超声造影成像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微小血管的显示率明显提高,此基础上的三维超声更易于显示肿瘤内的血管分布情况。近几年内,最新的三维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被开发出来,即用编码相转换技术来进行编码造影成像(CCI),它能在三维成像时通过低声压的方法来优化超声造影剂的应用,三维超声成像能够从多角度、多切面、多方位对乳腺肿瘤进行观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而且随着造影剂和成像技术的更新,其将发挥更大的应用前景。

5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

超声光散射成像(OPTIMUS)是集超声和光学成像为一体的、无创性诊断乳腺肿块的新技术。光散射断层成像技术(DOT)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乳腺组织在吸收、散射或发射不同波长激光时所产生不同的图像进行工作,将不同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血流量、血氧饱和度、水含量等参数进行检测,进而将正常的组织与癌组织进行区别;但是组织内部对光的散射现象明显,因此DOT图像的分辨率通常较差,而且难以确定病变位置。超声(US)则能够可检测到毫米级的组织变化和损伤,并通过图像信息的分析对肿瘤性质做出诊断。基于二者的优势,将DOT和US联合形成OPTIMUS。此技术对乳腺癌诊断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每一项超声技术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局限性,多种技术相结合才能逐步提高乳腺疾患尤其是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任讯.乳腺癌发病率居我国城市女性肿瘤首位[J].中国医药报,2010, 04(A04):1.

[2]黄秋婷.乳腺癌超声诊断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5):766-768.

[3]詹维伟.内分泌疾病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3-181.

[4]Liberman L,Menell.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e syetem(BI-RADS)[J].Radiol Clin North Am,2002,40:409-430.

[5]王怡,陈曼,詹维伟,等.乳腺状病变超声BI-RADS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1):23-26.

[6]张渊,江泉,赵玉华,等.超声造影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5):413-415.

[7]陈淼.三维超声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13-2015.

[8]Krouskop TA,Wheeler TM,Kallel F,et al.Elastic moduli of breast and prostate tissues under compression[J].Ultrason Imaging,1998,20(4):260-274.

[9]智慧,肖晓云,杨海云,等.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在乳腺实性肿物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探[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7):589-591.

[10]葛晖,田怀杲,丁中,等.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法与应变率比值法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中的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9):795-798.

[11]欧冰,罗葆明,杨海云,等.超声弹性成像图的面积比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20-122.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4

近年来,笔者结合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笔者一直以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进展为参照来介绍这一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研读过程中,却有了如下一些新的重要发现。这要从自稳态开始。

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学科,其要点在于稳态和调节。稳态是生理学核心概念,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整体水平解释生命现象和机体的行为。

张有和、任秀玲、杨殿兴等认为中医的实质是状态医学。它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状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生命信息进行正确的归纳与认识,进而形成独特的认识系统的。还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过程状态医学,其实质与之一致。

所以,自稳态可以看作是沟通中西医的关键点。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一定的论述。

1 自稳态与阴阳

赵国求[1]认为,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刘成源[2]指出,自稳平衡思想是气化理论的核心。王春燕:阴阳自和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张克家:西医和中医都认为,人或动物体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控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西医称之为“自稳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金光亮:稳态学说的发展,与《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认识愈来愈接近。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上看,自稳体系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元的。它的多层次,表现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无论在哪个水平,都是自稳结构。而中医的阴阳五行认识恰恰是最高的一层——整体水平。

2 自稳态与藏象

刘成源[2]:人体中的稳态是以五脏为中心,按照五脏与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声、五味、五志的功能联系,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以生克乘侮关系达到稳态;并达到与社会及四时阴阳的和谐统一。

李梢认为,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阐发中医整体观以及机体稳态的控制论机理。并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研究。

余如瑾,郭霞珍:外界因素与五脏的关系是通过五脏调控系统来实现的,五脏调控系统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理论有相通之处。

严灿认为,中医五脏调控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的稳态观。同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五脏调控系统的调控机制可以在细胞、细胞间识别及大分子信息物质的研究水平得到不断深入的揭示。

2.1 生物节律是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生物节律(biorhythm) 从生理指标到整体机能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匀速运动,往往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生理学中,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即按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功能活动变化节律叫做生物节律。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生物节律是对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生物节律也就是对人体状态或者功能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2.2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和环节,并对其功能定性 中医藏象理论把机体自稳态依时间次序划分为五个单元,在这五个单元里面依次功能旺盛的部分也有五个,他们被分别命名为肝、心、脾、肺、肾五藏,共同组成了整体。这就是中医由功能确定结构属性的方法,由于这五藏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作用和影响的时候遵循生克制化乘侮等规律。应该说这是对阴阳的细化,也就更加实用。而且是在整体这个水平上的细化。而西医目前对自稳态研究的细化,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缺乏在整体水平上的横向细化。

2.3 藏象理论把人体功能态划分为多个层次 藏象理论对人体功能态划分是由生理到病理的次序。

3 自稳态与疾病、证本质

西医的研究进展表现在其疾病观与中医日趋接近。具体表现在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疾病观念日趋一致。

3.1 新的疾病观 《病理生理学》: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中,居首位的是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

3.2 自稳态与证本质 鲁兆麟教授说:“中医是一门注重综合的状态医学,其描述的对象是病人的整体状态。”《中医基础理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马晓燕[3]: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系统方法要求在有序度的变动中建立和维持最佳的有序稳态。中医学正确地把有序稳态的保持或破坏理解为健康或疾病。把体内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的有序稳态称为“阴平阳秘”,是健康的表征,反之阴阳偏盛或偏衰则导致疾病,是体内多种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不正常过程的综合反映。祝恒琛《未病学》: 内稳态调节是中医基本治法。周东浩提出了证候就是“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而证的实质就是这种生命系统异常态。

申维玺[4]:中医证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自稳态平衡破坏的结果,是一类细胞因子网络“功能态”的失常。

证的定义:中医藏象理论和六经理论,把一个完整的日、年等时段内的自稳态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一个或者几个自稳态单元的调节功能紊乱就是证。

3.3 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即西医已经向中医大幅靠拢

通过对比自稳态与阴阳平衡,证与西医疾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的区别已经缩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医独特的优势。

中西医比较研究,在本质上,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起参照系的作用。它帮助确定中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目标。这一工作的严重滞后,当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过去,我们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现在西医已经可以简单的辨阴阳证了,我们就需要改为各种辨证体系是中医学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说西医是结构观、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运动观、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现在也要修改了。4 自稳态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庄永龙、李梢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仿真。结果发现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且能够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提示了机体五脏功能系统及四时五脏相互作用的控制论机理。

由于西医传统思维上的惯性和在科学上操作难度极大, 西医自稳态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

但是,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西医研究方法中系统、整体和信息方法的发展。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的提出和应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应用。蛋白质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方法的提出和应用。细胞信号转导方法的提出。生物模式识别的广泛应用……这些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整体性方法日趋接近。

应用指纹图谱工具研究自稳态节律已经呼之欲出。王永炎院士主张:(1) 将生物信息学切入到中医研究,主张用字符数学图表达,但是中医许多东西信息学目前尚解决不了,如“神”的问题。(2) 中医证候的研究很重要。既要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在理论层面的趋同性。(3) 中西医现都已认识到,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应该是非线性的,而且应是用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的一个系统来切入研究。新世纪,中西医朝真正在理论层面的结合变为可能,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运用信息学方法,以证候为主体,探讨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219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笔者一直认为中医的弱项是技术工具而不是理论和方法,近50年来现代医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医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技术工具现代化,汉字输入输出现代化之前,汉字落后论花样百出何其堂皇,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开发成功以后,谁还相信汉字落后。所以,中医现在最需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具体说,就是笔者的,基于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中医研究技术工具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技术工具的中医化[5]。

参考文献

1 赵求国,童忠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0.

2 刘成源, 罗红艳. 气化理论及中医学的自稳平衡思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3): 4-6.

3 马晓燕.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医学与哲学,2000,21(9):41-42.

4 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130.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终止妊娠;镇痛技术;临床应用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解决出生缺陷问题,提高人口和民族的素质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为此,我国长期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因各种医学需要,如畸胎等,以及计划外的中期妊娠孕妇,最常用的补救措施和终止妊娠方式是羊膜腔穿刺利凡诺引产术。因利凡诺会刺激宫缩而娩出胎儿,因此该过程无可避免地出现类似足月分娩的阵痛,这更增加了孕妇的精神和生理痛苦。为解决该问题,减轻孕妇的痛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产科质量,缓解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充分体现 “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提高人口素质,笔者开展了“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镇痛技术应用”的专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例无禁忌指征,因医学需要或计划外怀孕而自愿同意进行镇痛终止妊娠的中期妊娠孕妇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0例自愿同意进行传统中期妊娠引产术的类同对象为对照组。

1.2 适应证

(1)母体方面:①各种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无效,继续妊娠可能危及母婴安全者,如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等;②部分性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征需终止妊娠者;③羊水过多,胎儿畸形或压迫症状严重,威胁母亲生命者。(2)胎儿方面:①胎儿畸形如无脑儿、脑积水等;②宫内死胎;③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④母儿血型不合,胎儿处于高危者。

1.3 禁忌证

(1)非医学需要者。坚决反对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2)有明显头盆不称,产道阻塞,横位,初产妇臀位估计经阴道分娩有困难者。(3)有过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剜出术等子宫手术者。(4)胎盘呈完全性前置状态者。(5)各种疾病的急性阶段。(6)心、肝、肺、肾疾患在活动期或功能明显障碍者。(7)子宫发育不良者。(8)有急性生殖道炎症或穿刺部位皮肤及背部皮肤有感染者。(9)术前24h内两次体温在37.5℃以上者。(10)有任何导致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另外不具备麻醉意外抢救设备和技术的医院,孕妇有脊椎畸形及有过敏史均在此列。

1.4 羊膜腔内穿刺注射

术前利用超声波诊断胎盘位置及肢体所在侧。孕妇排空膀胱取仰卧位,查清宫底高度,常规消毒皮肤,铺消毒巾,根据超声波确定羊水池最深处皮肤,局部麻醉,必要时在介入性超声波引导下,以20~21号腰椎穿刺针垂直刺入腹壁,有落空感或介入超声波显示确切已达羊膜腔内,抽出针芯,接上空针,抽取羊水2ml,然后接上1%利凡诺4ml,缓慢注入羊膜腔内,注毕快速抽出穿刺针,注射部位用无菌纱布敷盖,压迫2~3min。如回抽时有血液,则可能刺入胎盘,应试向更深部进针,或继续在介入超声波的引导下调整针向,如仍有血液或感觉刺向胎体,即应抽出,另选穿刺点,但穿刺不得超过2次。如穿刺后72h仍未发动宫缩者,可考虑再注入1次,仍不成功,改用其他方法,或用静滴催产素法加强子宫收缩,促使排出。

1.5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穿刺

羊膜腔穿刺后通常于24h即可发动规则宫缩,此时即可实施腰-硬联合穿刺术。与无痛分娩类似,选择L3~4间隙进行硬外穿刺,待硬外穿刺成功后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2.5mg+芬太尼10~12.5μg混合液。硬膜外置管后,持续泵注0.1%罗哌卡因+0.0002%芬太尼混合液,自控PCA 3ml/次,间隔时间30min。可直至胎儿及胎盘娩出,规则宫缩停止后适时关泵。

2 结果

观察两组疼痛评分(即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的产程生理变化,产程,宫缩强度,宫缩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出血量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此技术的优越性

分娩镇痛类似。在过去的20年,硬膜外镇痛是用于分娩镇痛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硬膜外麻醉有其潜在的缺点:镇痛起效慢,有时需30min;由于硬膜外导管的关系,有时镇痛效果欠佳,采用的硬麻外局麻药液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运动阻滞从而影响产程。为避免硬膜外镇痛的缺点,国内外近十年来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其主要优点为镇痛起效快,用药量少,运动阻滞较轻,孕产妇更为满意。为减少静脊膜穿破后的头痛,目前采用铅笔尖式或无创性腰麻针,大大减少甚至避免了有关术后的头痛。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孕妇活动和宫缩。孕妇清醒,可参与整个过程。必要时还可满足术后的清宫或手术需要。该项技术所需的器械很少(一枚腰椎穿刺针,一个腰硬联合麻醉包和专用药泵),所需手术费用少,操作简便易学,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得到提高,而且减轻了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孕妇的痛苦,提高了医疗质量。较之分娩镇痛,给药时机相对不受限制,从规则宫缩出现,即可穿刺给药,而且可持续给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后规则宫缩消失。

3.2 应用范围、条件和前景

此技术的应用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国长期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常用的补救措施就是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对于因医学需要而终止妊娠的孕妇,其精神上已经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要承受类似分娩的阵痛,真可谓双重打击,雪上加霜。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科镇痛是时代的需要,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展此项技术,使本来已属不幸的孕妇减轻了生理疼痛,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产科质量。此项技术的开展,也有效地缓解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更加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提高了人口素质。本项目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实际工作中应严格甄别应用对象,坚决抵制和杜绝非医学需要和非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有违社会伦理,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

3.3 与国(省)内外同类技术对比

从规则宫缩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宫缩强度、出血量等与传统引产无明显区别,证明孕妇的辅助肌肉力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3.4 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本项目的应用对象仅限于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以提高人口素质,应严格甄别应用对象,坚决抵制和杜绝非医学需要和非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有违社会伦理,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另外有极少数孕妇出现轻微瘙痒。

医学和医学技术的区别范文6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学影像技术,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络腧穴的相关研究。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广泛深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包括了辅助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辨证的研究、中医疗效评估的研究、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相关研究等方面。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疾病的确诊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X线、CT、MRI等形态学影像技术的精度在不断刷新,其诊断准确率在逐渐提高。与之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疾病的确诊及病灶的形态描述方面则略显不足。在进行中医学研究时,临床医师无法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病灶形态分析,因此,这一缺点成为目前制约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红外热成偉技术无法为中医学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2.1不同设备型号及参数不同   目前,国内有许多红外热成像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的应用单位所购买的设备不同,基于单一型号设备所做出的科研数据是否会受到设备型号及参数的影响而有所偏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收集,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无缝对接传输又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设备参数及数据生成分析技术是各红外生产商的商业机密,要求各生产商公开其关键技术,实现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无缝对接非常困难。

2.2不同设备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被动接收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直观的温度彩色图谱。不同色彩显示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状况。依据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准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

由于不同设备所要求的环境温度不同,以满足该设备对人体红外热图的采集要求;而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体表代谢和血流状况不同,体表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体表所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有所差异,不同设备所采集的红外数据会有所偏差。不同科研项目所使用的设备不同,其科研结果的可

比性不大,严重制约了中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2.3不同设备的黑体校准系统不同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特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

想物体黑体(blackbody),以此作为热福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黑体在红外热成像设备中用来校正仪器的测温误差和标定仪器测温曲线。当设备拍摄红外图像后,对红外图像中的点温进行标准化标定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红外热成像设备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造成误差,所以需要用黑体来对温度进行定期校正。由于不同生产商使用的黑体不同,对环境温度标定和校准的标准不同,因此所测定的数据就会有所差异。

2.4不同设备的测温精度不同  不同红外热成像设备采集的红外热图成像色标不同,因此呈现的红外图像在同样的温度区间内的精度则不同。如吕少文等所使用的医用红外热像仪所呈现的红外图像色标为16色,温度精度为0.8℃;而目前大部分红外热图的相关研究使用的设备所呈现的红外图像为256色,温度精度为0.05℃。因此,不同设备由于测温精度的不同而采集的温度数据则有所差异。原则上温度精度越高,数据越精确。对于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而言,温度精度达到0.05℃即可;温度精度过高,设备采集人体体表温度的敏感度越高,采集数据时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干扰,反而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5红外热图分析思路不同  目前所开展的红外热成像相关研究所采用的红外热图分析方法各有不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红外热图中对异常温度区域的形态描述,以此作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的结论。对红外热图中异常温度区域的温度测量,大多数的研究通过测量具体部位的绝对温度来进行数据分析部分研究则采用局部平均温度与整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即相对温度差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不同分析思路得出的结论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对比与参考,因此也限制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3.红外热图分析过多迁就于西医读图标准  红外热成像技术自1956年由美国外科医师Ran Lawson应用于乳腺癌的研究开始,拉开了红外热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的序幕。50多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在西医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红外图像的分析思路也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导,以发现局部区域温度异常来推断病变见长。

研究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的理论不谋而合。红外热图反应的是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结合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从脏腑的体表对应区域、经络循行区域以及特定穴位点的温度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多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而忽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1.明确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区别,突出其优势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X-ray、CT、MRI、B超等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全新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其具有无创、无损、全面、快捷、价格低廉的优点。该项技术应用将人体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体的功能状态做出全面的综合分析并可据此提出整体的治疗调理方案。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一种以细胞相对代谢强度为基础的反应人体功能状态的功能学影像技术。人体在出现形态结构变化之前通常会出现代谢异常,因此在病灶区域会发生温度的异常改变,而温度异常的范围、形状又反映了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在诊断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在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异常之前就检测到其代谢的异常变化和区域,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只能等到人体发生组织结构的异常才能得到阳性检测结果。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对疾病的预警和筛查,它主要对人体病前或疾病初期的功能异常做出提示,从而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做出提示性诊断,而并非是疾病的确诊结果。

2.统一各项标准,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首先要有统一的各项标准,在此基础上不同研究课题所作的科研数据才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参照性。因此,需要对不同红外设备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的规格参数等方面进行统一,以便为将来相关的多中心、大样本科研活动做好铺垫。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热成像技术规范》(No.ZYYS-201300)已结题完成,该项目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环境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并将于近期以标准的形式。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正常人体中医特征热图研究》(N0.201407004)由10家单位参与研究,计划开展总计20000例红外热图数据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科学研究,其使用的红外热成像设备由5个不同的厂家生产。借由科研工作的推动,初步对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涉及到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规格、数据中心平台的搭建及数据接口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解决了由于红外设备不同而对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流通和分析造成的难题。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推进,其科研成果将转化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标准,由此可对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3.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①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反映了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符合中医学整体观重视内在脏腑与外在肌腠皮毛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思想。②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重大疾病的预警与筛查。它能够通过捕捉体表异常温度分布的热图信息,对功能异常区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防治赢得宝贵时间,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重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核心理念相吻合。③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体表红外热辐射的特点来分析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与中医学“思外揣内”的诊断原理一致。④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的状态,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同时也是疾病阴阳属性的具体体现。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辅助中医进行八纲辨证。

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有望可实现中医的可视化、客观化。

总结与归纳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中医学发展战略要以“治未病”临床应用需求为导向,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智能化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中医预防服务业发展的“中医预警”技术和关键医疗设备,显著提高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