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业管理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1

金融服务外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提高其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虽然能够降低经营上的风险,但是也会面临着服务外包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冲击,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经济上的损失。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确保金融服务外包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发展要求,防止商业银行核心机密被泄漏,减少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风险意识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少足够的风险意识。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在服务外包企业和业务的选择方面,缺少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对服务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本身能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存在着局限性,当银行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时,那么其风险性也会随之增加。当外包商由于服务能力出现问题时,不能提供合同中的相关服务时,就会导致风险的出现,如果缺少对风险的约束和规范措施,就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经济上的损失。

2.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

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价机制,导致风险难以识别。例如当商业银行需要将部分机密数据和关键技术交给外包商时,就会受到外包商本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影响。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在事前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不能有效地做好风险的事前预防和控制。当发生关键信息泄露时,就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3.风险应急机制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因素是存在的,区别只在于风险的大小,因此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及时的甄别和判断,并且针对风险的大小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这样在风险发生时就能够按照预定的流程做好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减少风险蔓延所产生的损失。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完善的应急机制,难以面对风险发生时的异常情况,最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措施

1.重视金融外包服务流程的管理

金融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和外包商需要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由于部分外包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质量,导致出现操作性的风险,例如部分外包商职员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泄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为了确保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质量,应当加强对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加强流程管理,防止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最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维护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选择可靠的外包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选择外包商时,应当对其服务能力、水平等进行综合性评价。例如部分外包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严格地执行合同的内容,导致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样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风险。通过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主动地剔除一些不合要求的服务商,能够从源头上消除部分风险。同时也应当对外包商履行合同的过程进行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意见,确保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标准满足合同的要求。要加强对外包商履行合同过程的监督,减少外包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商业银行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这样也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誉带来比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外包商的监督和评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违规的行为,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包商起到约束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地化解外包商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3.完善应急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影响,会影响到外包商的服务质量,导致金融服务外包出现风险,例如部分外包商在市场竞争中会由于一些原因而出现破产或者重组等行为,这些情况对会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一些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难以及时地完成,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完善应急机制,便于在意外或者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地启动预案,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当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可靠性,降低突况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束语

金融服务外包作为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商业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来说,应当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选择实力强、信誉良好的外包商,同时加强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减少风险现象的发生,以达到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卓.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7:124-125.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基金 投资 金融服务

众所周知,任何产业的发展势必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文化产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无非是通过市场的筹措来实现的了。本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发展的城市之一,在制定并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办法以及配套政策的同时,旨在开放市场,支持并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在于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进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来推动我市经济文化的齐步发展。

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我们知道,对于我国而言,文化产业兴起比较晚,自然而然,“文化产业基金”也是后来兴起的运作模式。所谓的文化产业基金,指的是借助国家对文化产业全面性的支持发展的大背景下,再结合国外资本市场长期经营下来所取得的经验,向多位发起人募集资金之后再委托一些特定的专业机构进行管理整合。同其他像股权基金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基金在整个产业之中所占规模比较小,实力相对那些股份股权基金而言比较弱。在现如今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较为普遍的资金难题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来推行这一新兴起的产业,在促进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基金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难以避免的便会有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出现。

为了促进本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厦门特区特殊的区域金融创新权利。利用海峡两岸的特殊地理位置,借以吸引各投资商成立文化发展产业基金,用以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在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

二、搭建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设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对于建立文化产业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其重点便在于搭建文化企业信息平台的工作上。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文化企业的信息数据库,通过定期地向重要的几家金融机构推荐文化企业贷款项目来进行合作关系的维持,并且通过建立起专家库以及组建起专家团队进行咨询反馈的工作,在着手开发好适合文化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之后,最终实现在文化企业技术前景中对知识产权的评估以及咨询做出合理恰当的判断。

(二)设立金融联动服务平台

关于金融互动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金融联动服务的引导来实现,将创投企业、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各类的金融机构共同组合起来,建立起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战略联盟,通过借助专业的研究团队,最终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周到细致的金融服务。

三、建立全面强大的金融支持平台

(一)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金等方式进行金融支持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对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基地进行金融支持,对于那些重点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跨区域整合管理的促进,并且大力对文化领域的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支持活动,除此之外,不忘全力支持鼓励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进一步地落实并细化,从而加大税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进行金融性支持

我们对于财政的支持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首先要做的便是积极地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资源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整合。为了顺利快速的迎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创意这一产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重新组合,其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出具有我国专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其次,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了在这一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自然也不例外,需要明确的一点便是,我们只有在文化创意产业之中融合进科学技术,方能够是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改头换面式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升级;最后不能忘记的便是要进一步积极地推进文化市场的建立以及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并且遵循市场规律,最终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成。

参考文献:

[1]岳正坤,石璋铭.文化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年第11期;

[2]乐祥海.文化产业投资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2年第05期;

[3]乐祥海.文化产业投资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体系研究[J]. 求索. 2012年第10期;

[4]白积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的实证检验[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2年第05期;

[5]187家动漫企业获认定[J]. 中外玩具制造. 2011年第02期;

[6]史玉红.动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年第07期;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3

摘 要 当前,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特的一个版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针对如是问题,当前我国应该采取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健全经济法制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大力培养金融人才,使我国金融服务业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 金融服务 发展 金融现状

一、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原因

金融服务业包括保险、再保险、证券、外汇、资产管理、期货期权以及有关的辅金融服务,是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立和独特的一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部门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为各市场主体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市场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并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其中,我国金融服务业不发达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本质性的原因所在,大力发展中国金融服务业、提高或内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使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圈活起来。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特征及竞争力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特征是高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迅速增强。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力比较中,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对服务个行业门类的法人单位数、年末实收资本、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实收资本、单位从业人员、单位收入7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规模评分位居第三;对服务业各行业门类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资金周转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评分列第一。可见,金融服务业在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但同国外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三、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总体而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我国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外来干涉、国家变革等原因,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内部行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均衡。截至2003年,我国金融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为4.14%,还不及某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的一半,由于投入不够,我国金融服务业在体制、技术、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持续低速度,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相关行业的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2.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

在金融服务行业人才管理的问题上,一方面,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及行业开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员工支付的报酬低于国内许多较高收益行业的水平,在同行业的比较中也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职工薪酬和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大量人才资源向外资金融机构流动,加剧金融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的缺失。

3.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的法律在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还很低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法律层次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实践过程中还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方面我国主要依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三会”机制,而在社会监管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4.我国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开展程度很低,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的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已将其分支遍布到全球。国内银行的业务开展主要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国外银行已将业务重点放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常常通过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服务业应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充分利用WTO的有利契机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提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1.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

正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过后的复苏阶段,应该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从而实现其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2.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1995年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商业银行体制和保险体制等重要体制,形成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留下了很大的投机空间,不利于金融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改进步伐。

3.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要求建立有效地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其次,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局限在单纯技术和操作层面,更应该注重新一代创新 型、复合型、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形成以高、中级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人士;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培训,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实际需要,建立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进境外金融人才,从归国留学生和境外金融机构中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加强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聘请外国金融专家来华讲学或举办研讨会,选派中高级金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境外学习和工作;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发展金融服务业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尚不成熟,对总体水平不高、金融人才缺乏、金融服务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问题,应该以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大力培养金融人才等策略解决,保护和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夏慧.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思考.经济沙龙.2005(18).

[2]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技术经济.2009(2).

[3]姚德文.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析.金融视点.2008(7).

[4]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上海金融.2003(12).

[5]李静波,孙励.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保障作用.湘潮.2009(7).

[6]曾凯.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海南金融.2009(2).

[7]庞维红.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金融广角.2008(10).

[8]解睿.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管理.2008(8).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4

[关健词]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市场开放度 规模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产业内贸易一直是贸易界的热门话题,它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产品,它与产业间贸易有着显著的不同。产业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专门从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进行出口,用以交换它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于新贸易理论,换而言之,它的诞生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而非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统计现象的直观推断。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Vordoom对“比荷卢经济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研究,Michaely对三十六个国家5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Balassa对欧共体制成品贸易增长和Kojima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与此同时,对二战后贸易新格局所进行的大量的理论研究推进了实证性研究的进展,并为产业内贸易步入第二阶段对统计现象的理论解释,提供了基础。70年代中期,Grubel和Lloyd 《产业内贸易》一书所作的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上升到第二阶段。随后,许多西方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这一理论日渐丰富。Krugman (1981) 提出的理论基于垄断竞争的情况,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将现代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区分开的评判标准,他认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各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Falvey(1981)、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的研究基于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假想,分析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在产业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Leamer (1988)提出市场开放度在产业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近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Davis (1995)的研究基于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差异,以强调要素禀赋作为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作为理论基础。Harrigan(1994, 1996) 也同样强调了市场开放对贸易的贡献,以及市场开放对特定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增长做出的贡献。

基于新贸易理论和前人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本文将以下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来检验这些因素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所造成的影响:(1)要素禀赋;(2)规模经济效应; (3)市场开放度。 下面的章节将对这三个要素建立模型并进行分析。

二、建立计量模型

1.因素的选择

(1)产业内贸易。Grubel和Lloyd(1975)创造了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衡量产业内贸易。Aquino (1978)、Tharakan (1983) 都通过Grubel和Lloyd(1975)的方法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数理分析。近年来,Vona (1991) 和Cooper等人(1993) 同样印证了Grubel和Lloyd指数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同样使用Grubel和Lloyd指数进行分析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在文中以IIT表示。

(2)要素禀赋。Falvey (1981) 、Falvey和Kierzkowski (1985),在其产业内贸易模型中都将贸易伙伴国家的要素禀赋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Moshirian (1994b) 的实证研究显示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是一些国家在金融服务业取得比较优势的两大决定因素。Davis (1995)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研究时折中了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在银行服务业这一领域,对各国比较优势和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最大的要素禀赋是人力资源,它反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将中国的教育发展程度用于评估人力资源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EDU表示。假设教育发展程度越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越高。

(3)规模经济效应。Krugman (1981)认为在特定的某些国家中,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效应无论对于贸易总量还是产业内贸易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Greenaway和Milner 也认为规模经济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Lee (1989), Hughes (1993) 和Somma(1991) 发现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重大影响。在银行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许多文献试图证明在美国的银行业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Berger等人(1999) 的文章综述了那些试图评估银行效率,量化银行业规模经济的研究文献。他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些总资产高于100亿美元的银行中才存在规模经济。然而,在90年代,资产超过250亿美元的银行才体现出规模经济。本文选取中国所有银行的总资产来衡量规模经济效应对中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在文中以SCA表示。假设规模经济的存在对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有促进作用。

(4)市场开放度。在某些国家,由于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服务业的贸易壁垒已经消失了。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更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展,加速了金融服务业的产品多样化。尽管Leamer (1988) 和Harrigan(1994,1996)强调市场开放度是促进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Hughes (1993), Greenaway 等人(1994) 和Bernhofen (1999) 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都没把市场开放度作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相对不高,但本文仍把市场开放度纳入考虑。本文以中国金融服务业的FDI来衡量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在文中以FDI表示。假设市场开放度越大,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

2.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将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影响因素与中国金融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的数据样本区间选择1997到2004年。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网。计算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开放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计量分析。首先,我们对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市场开放度三个因素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建立模型:

IIT=eC1×EDUC2×SCAC3×FDIC4×eu

因为经济时间序列经常存在异方差,为了消除所选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得:

LnIIT=C1+C2×LnEDU+C3×LnSCA +C4×LnFDI +u

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EDU表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SCA表示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FDI表示金融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C1代表常数项,C2是回归系数,代表要素禀赋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3是回归系数,代表规模经济效应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C4是回归系数,代表市场开放度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力度;u表示干扰因素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国金融服务业IIT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结果

该回归方程的各变量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优度达到了8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系数也达到了79%,且不存在相关状况。

(2)实证结果分析。对要素禀赋的统计结果如预期的具备正显著性,表明要素禀赋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IIT指数存在着正相关,而且要素禀赋对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是符合Falvey、Falvey、Kierzkowski以及Walter等人的研究结果的。这是因为一些金融工程或者风险投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例如为兼并、收购行为提供顾问, 房地产业顾问,公司财务管理等。风险资本融资、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来产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的高度多样化则能促进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对中国金融业规模经济效应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的确是与规模经济相关联的。实证结果显示那些规模较大、更便于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的大型金融机构确实获益于规模经济,与小型的金融机构相比,这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在国外提供金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也提供了更多品种的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增长。研究结果与Hughes 等人(2001) 的结论相一致:规模经济在金融服务业中存在,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

对市场开放度的统计如假设的一样,具备正显著性。金融服务业市场的市场开放度越大,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内贸易就越为发达。国外的研究成果均显示一个国家对国外贸易与投资的开放度越大,在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贸易壁垒和国家限制政策都将影响金融服务业的贸易量。这与Harrigan (1994, 1996) 的研究结果一致:市场开放度将增加贸易量,因此也会增加产业内贸易量。

三、总结

本文基于Helpman (1981) 、Markusen和Venables(1998,2000)及其他众人发展的现代贸易理论,对影响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建立了模型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要素禀赋、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度都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增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提高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此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充分利用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日益兴旺的经济贸易,加快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与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2)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由此发挥金融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对外资向我国金融行业的进入做出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对国内的金融服务业进行合理保护;规范扰乱金融服务业市场秩序的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3)重视教育事业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重视对金融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为金融服务业提供急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 Li,Ah-Boon Sim.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5,(24).

[2]大卫・格林纳韦.国际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4]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5

为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三城市都先后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本文拟就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和潜力,以及未来发展定位,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

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本文首先对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然后对金融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金融资源的占有程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指标体系,对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定量评价。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比较

金融服务业内部行业种类较多,而且互相交叉,这里我们按照国内通行做法,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主体行业进行分析,至于信托、租赁和担保等行业由于篇幅所限,暂不列入其中。

1.银行业

北京具有丰富的银行机构资源和比较完善的银行组织体系。2003年,北京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法人80多家,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3家政策性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32家非法人银行机构、22家外资银行分行和9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及1家农村信用社。截止2003年底,北京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243.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990.6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8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193.9亿元,现金支出12111.7亿元。

上海市的银行体系同样比较完善,业务规模较大。目前,上海市拥有中资银行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分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市农村信用联社、上海市邮政储汇局等150余家,银行网点超过2900家。上海也是众多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之地,目前共有外资经营性金融机构54家,其中30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另外还有74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截至2003年底,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达2.25万亿元,接近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0%,同比增长19.9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5378.63亿元,现金支出15730.94亿元。

近年来,广州市银行业组织体系日益健全,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403家,外资金融机构(不包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达28 家。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379.61亿元,贷款余额为6742.81亿元,分别增长13.9%和17.3%。

资料来源:1.《2004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4年11月第一版;

2. 京沪穗三城市统计局及其他相关资料。

2.证券业

2003年,注册在北京的证券公司有12家,占全国9.5%,外资证券类机构代表处36家,占全国45%,证券营业网点162家,占全国5.8%。北京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高华证券公司已经获得批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3家,几乎所有的全国性或地方性证券公司都在北京设立了证券营业部或研发中心。

2003年,在上海注册的证券公司有16家,占全国11.9%;总资产1409亿元,占全国24.7%;证券营业网点463个(含证券服务部10家),占全国16%。此外,上海还有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共27家,占全国16.5%;外资证券类驻沪代表处47家,占全国58.7%。

2003年,广州市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116个。全年广州地区国家银行发行国债96.91亿元。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20家,股票22只。

3.保险业

北京是全国性保险公司比较集中的城市。截至2003年末,北京保险市场共有经营性保险公司21家,包括财产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9家,再保险分公司2家;除此之外,还有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保险经纪公司34家,保险专业公司48家,保险公估公司14家,外资保险机构驻京代表处84家;全市共有保险兼业机构5111家,保险营销从业人员50558人。

2003年,在京各家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82.54亿元,同比增长20.7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1.96亿元,同比增长13.26%;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30.59亿元,同比增长22.56%。财产险与人身险业务比重为18:82。北京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是7.8%和2175元,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03年底,上海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4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寿保险公司20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在41家保险公司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含集团公司、总公司及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17家(含外商独资公司分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全市共有保险中介机构61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20家,保险公司26家,保险公估公司15家。

2003年,上海保险市场共实现保费收入291.70亿元,同比增加52.93亿元,增幅为22.17%。其中财产险58.99亿元,同比增加29.77%;人身险保费收入232.71亿元,同比增加20.38%。

近年来,广州市保险市场不断扩大,机构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机构144家,外资保险机构和代表处达到13家。全年保费收入1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12 亿元,增长24.5%;人身险保费收入82.16亿元,增长14.6 %。

从三城市的保险业比较情况看,北京和上海的保费收入基本持平,广州与京沪的差距相对较大。在保险深度上,北京明显超过了上海和广州,这与北京集中了大批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有一定关系。各地保险业的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4.基金管理

在发达国家,基金无论在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且也是个人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主要方式。我国基金业发展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基金业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起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截至2003年底,北京有基金管理公司两家,管理基金12只,管理基金规模232.03亿份;上海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家,管理基金25只,管理基金规模457.02亿份;广州仅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1只基金,规模7.45亿份。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资源聚集程度比较

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从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看,三城市均位于全国前列,但相互之间又各具特色。

本文采用存贷款总额、存差/存款及金融相关比率(FIR)等指标来衡量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存贷款来衡量金融资源有一定的误差,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间接金融占有绝对比重(2000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存贷款合计占78%以上1 )。还需要说明的是金融相关比率作为某一时点上的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2 ,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相关程度,或者说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在这里我们借用过来作为衡量金融资产的丰富程度和集中程度,实际上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标志金融资源丰富程度的几项指标上,北京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说明其作为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上海和北京是国内重要的金融资源集聚城市。在存差规模上,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分别为8433亿元、4150亿元和263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7%、8.2%和5.2%,三城市存差规模合计占全国的30%以上。在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上,三城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北京又高于上海和广州一倍左右。

数据来源:全国及相关城市2003年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

(三)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比较

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京沪穗三城市经济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其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

通过对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现状况的比较,我们发现北京和上海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本地的支柱性产业,而广州金融服务业从规模上看还比较小,但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具备成为华南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比较

为科学评价与比较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了解三城市与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在干杏娣(2001)、倪鹏飞(2003)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组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对三城市的金融服务业从国际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国际比较

评价体系主要包含银行业、外汇交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业和保险市场。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资产总量,外资银行数量则进一步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而前者的作用包含后者且起主导作用,因此其权数较大;在外汇交易中,交易额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互换与远期交易,后者则反映市场的成熟度,前者权数较大;在股票市场中,市场价值反映金融市场的规模,属于总量指标,成交额则反映流量指标,二者作用都很大,因此其权数也较大;筹资额则反映市场的发展;在债券市场,由于债券成交额巨大,成交额与市场规模的权数持平;在保险市场中,保险机构数反映该市场的竞争状况与成熟度,保费收入则反映总体运行状况,后者的权数大于前者。

注:1.计算方法:本表以香港总分为基准(100分),其中银行业总分25(资产规模20,外资银行数量5)、外汇交易总分15(交易额12,交易品种3)、股票总分25(市场总值7,年成交额8,年筹资额3,上市公司总数2)、债券市场10(市场规模4,年成交额6)、基金业5(基金规模8,基金数目2)、保险业15(保险机构数5,保费收入10),衍生市场5;其他城市变量值与香港数值的比值乘以各对应分值得到。2.本表采用2003年或者最近数据计算得出。3.银行业数据来源于Federal Deposits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U.S., “Annual Report 2003” by Superintendent of Banks to New York State, “City Business Series Banking”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香港金融管理局,北京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4.外汇数据摘自”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by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4。5.股票、债券及衍生品数据摘自 “Annual Statistics 2003” by 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资料》(Fact Book 2003), 和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国证监会;部分伦敦市场衍生品数据摘自 “Euronext Fact Book 2003”和“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UK 2003”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6.基金数据来源于 “Mutual Fund Statistics” by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of U.S. Investment Company Industry,上海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广州市统计局。7.保险业数据摘自 “Annual Report of Superintendent of Insurance to New York Legislatur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UK 2003”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 MAS “Annual Report 2003-04”,香港保险业监理处2003年年报,上海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8.其它数据来自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

通过对银行业、外汇交易、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的指标比较,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与京、沪、穗各有千秋。以香港国际金融市场为参考系,各城市金融服务业分值总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北京的分值与上海非常接近,表明两地的金融市场虽然特点各异,但其总体规模和发展潜力比较接近,两地金融服务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基本均等。由于广州并不拥有全国性金融市场,其金融机构总部数量也明显少于北京和上海,因此其分值与上述两市的差距较大。但这并不说明广州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弱于京沪,我们认为这种市场差距主要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京沪穗三城市的金融市场与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除北京、上海的债券市场得分与香港接近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明显落后于香港,与纽约、伦敦的差距就更大。这说明国内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市场发育程度,整体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距国际水平仍相差甚远。特别是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债券衍生产品交易基本是空白,表明目前国内的外汇管制和市场缺失,严重制约了金融服务业发展。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市场基础条件比较

为更全面地评估影响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外部因素,我们选取一组与金融服务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基础性因素,构建了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指标体系。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包括反映金融服务业国际地位与吸引力的国际声誉;反映金融服务水平的金融中介与配套机构;反映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货币自由兑换;反映金融市场国际地位的金融价格国际影响力;反映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市场准入与自由度;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监管体制、金融人才和市场基础设施;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金融创新能力;保证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金融信息透明度等。由于上述指标难以进行严格的量化分析,这里采用专家打分评级的方法,进行比较。

注:级别分别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纽约、伦敦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稍逊,京、沪、穗三城市则差距较大。香港由于追赶式发展模式,在金融市场的国际声誉和金融创新能力表现不是很强;又由于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其本地金融人才供给也相对不足。比较之下,除基础设施等个别指标外,京沪穗三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总体市场条件相比差距更大,不在同一个量级上。而京沪穗三城市各自的金融市场基础条件差别则不是很明显。

由于国家对金融业的高度控制,三城市在金融监管、信息透明、机构创新等方面的条件基本一致。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来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其国际声誉、金融产品价格特别是金属期货产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在三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北京由于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两院院士以及大量海外留学生,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北京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地位、数量众多的金融中介机构和丰厚的智力资源在金融人才、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和金融创新能力方面得分相对其他指标为好;但北京的金融市场准入及自由度、货币自由兑换、国际化程度、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声誉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一般。广州与上海和北京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三)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宏观环境比较

金融市场直接相关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经济增长、法律环境、税收等相关外资政策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否、整体市场及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各行业的人才素质、政治风险、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这些因素尽管并不直接决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外部环境的优劣无疑是促进或者阻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级别分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通过比较,京沪穗三城市在经济增长、税收、外资政策、人才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小,而在经济实力、法律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大。三城市之间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差别不大。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则与国际接轨不够,以及司法制度的不尽完善,三城市的法律环境将对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金融服务业管理范文6

内容摘要: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后将面临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竞争。本文分别从TC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且波动较大,而美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且处于稳定状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TC指数 RCA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

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一般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而第三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2002年初至2006年底,这一时期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过渡期,2006年12月,我国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第二个时期为2006年底至今。在第三阶段,我国的金融服务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各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其竞争力,特别是2006年后,金融服务领域多元化经营逐渐推进,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各银行的投资开始集中在非银行领域。

虽然我国的金融服务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和美国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中美金融服务领域展开的激烈角逐,需要对中美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认清差距,采取应对措施。本文选取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来评价中美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

基于TC指数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指某一产业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主要用来衡量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1),当取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当取值小于0时,则表示该国该产业竞争力较弱,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若为-1时则表示该国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当取值大于0时,则表示该国该产业竞争力较强,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若为1时则表示该国只有出口没有进口。

由图1可以看出,美国金融服务贸易的TC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比较稳定,波动不大。而中国的TC指数除2001年外都在0以下,并且波动较大,在2001年以前TC指数一直在上升,在2001年达到0.123,而2002年则快速下降,随之则缓慢上升,在2006年也表现为突然下降,然后快速上升。从图1中总体体现出中国和美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巨大差距,但为什么我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在2001年以前表现为快速增长,2002年和2006年快速下降呢?2001年以前主要依靠我国的垄断保护获得的增长,随着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这些措施导致2002年TC指数迅速下降,在2003年开始调整后上升。而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则导致了2006年的下降,通过2007、2008年的改革,使TC指数开始回升。

基于RCA指数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RCA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它是美国经济学家Blassa于1976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此指标是通过计算一国的某一商品或服务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该指标反应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整个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RCA指数介于[1.25,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指数介于[0.8,1.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服务竞争力比较弱。

首先,由于数据的不完善,中国和美国的RCA指数数据只计算到2006年,但这个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一些情况,以及中美金融服务贸易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从199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期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但是并没有改变下降的趋势。并且RCA指数最高没有超过0.05,是非常低的,这表明了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其次,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见图2)基本处于[1.25,2.5],所以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在2004年达到最高,2004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在2005年开始略有下降,但是降幅不大。由图2可见,中美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并且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国出口的产品或服务与世界同类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其值的大小也反映了一国该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其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手册(2008),中美差距比较大,美国金融服务贸易近几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18%以上,最高2004年达到了20.4%,表明其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国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几年平均低于0.1%,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差,但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发展潜力比较大。中美两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具体数据如表1。

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各种指标可以看出,中美金融服务贸易差距较大,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及在2006年进一步开放市场后,金融服务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在开放过程中,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调整的步伐不够及时,并且由于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太大,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劣势,而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差比较大。所以结合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式和前文的分析,我国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金融立法并完善金融服务贸易体系

近年来,随着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渐推出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如: 2003年l2月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但我国金融立法很多方面都处于空白,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使我国的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时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而美国金融法律体系庞大,涉及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业活动的具体规范,以及在实体权利和程序方面的具体可操作规范。所以我国应加快立法,弥补法律空白,推动金融服务贸易体系的完善,争取立法走在实体发展的前面,确保我国金融服务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强化金融监管

金融服务业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更增加了金融服务业的风险性,所以强化监管是必然的趋势。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主要是针对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在面临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这种监管体系受到了挑战,需要适时调整监管架构,形成适合我国的监管体系。美国就根据国内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了监管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集中统一监管和综合性监管相结合,适应了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混业经营情况。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它们开始实施“人才本土化”,致使我国高素质的人才流失,也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僵化,没有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很难满足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国应该针对当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设计我国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应根植于金融服务业的实践,并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四)开展多元化经营

由于加入WTO的需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经过国务院特批,我国陆续出现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控股等综合性金融集团,金融服务业开始向混业经营转变,增强我国面对国际金融集团严峻挑战时的竞争力。参考美国的金融业情况,只有开展多元化经营,建立金融集团,才能在开放条件下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增强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中美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8(4)

2.刘刚.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法规与金融监管[J].商场现代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