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远程教育的内容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硕士研究生 概况 对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概况

1.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合产生的新兴学科,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了一股重组浪潮。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也经历了一个交合和重组的过程。199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中,新增了管理学门类,下设了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5个一级学科和14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又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这5个二级学科。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于1997年起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1.2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变化。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 年版) 一书阐述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其具体内容为: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1.3培养存在的困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设立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是其成立的必要性还是合理性都引来各界的积极探讨。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人们纷纷关注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前景,总结了该学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2)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在对教育经济与管理褒贬不一的形势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黄海群、孙曙光(2009)提出,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行分流教育,建立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为辅”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和重视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强工作能力并重。建立“协作式”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3“教育原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价值

3.1对教育原理内涵的认识

“教育原理”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内涵的理解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哲学”;第二种理解是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 或“教育理论”;第三种理解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采纳方展画教授对教育原理的见解。“原理” 一词在汉语中系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并且是可以作为其它规律之基础的规律”。因此, 教育原理应该是有关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体系, 对教育之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与认识成果, 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推论性知识系统, 这类知识发挥着对教育实践的预测、导向乃至科学调控等功能。

3.2“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来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三个方面:(1)政治理论课;(2)外语课;(3)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设置面向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基本技能等相关课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原理、教育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教育统计学等。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各学校有所不同。以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教育原理这门课程参考三本教材,分别是孙华的《高等教育学概论》、王保星的《西方教育十二讲》以及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以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既有基础理论性,又有应用指导性。通过教师授课、学生制作并讲解专题以及师生互动来共同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引路人, 也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在讲授原理知识时,教师会列举历史事实以及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纷纷热烈讨论;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客观评述;另外,教师还会用简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思考, 以扩展知识面, 丰富思维, 增强自学能力。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三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精髓,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思维,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3.3“教育原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

根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正与这一目标相吻合。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运用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教育原理是一门原理性课程,包含系统、全面的关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并且,教育原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学术思维体系。因此,掌握教育原理可以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处)中,基本上是一直按照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路。因此,“教育原理”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发展中也必不可少。它的开设不仅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伏笔。

4总结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各院校对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但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也是一种培养。另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有待转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 方展画.关于“教育原理”的一种新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钢琴教学 独立院校 教学内容

前言:

独立院校学生不同于艺术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学院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并不适用于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需要。独立学院所面对的钢琴教学对象是钢琴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经验,对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1独立院校的钢琴课程适用教材的选编

从独立学院的音乐学生专业条件出发,独立院校所使用的钢琴教材需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处于钢琴学习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选用小奏鸣曲、拜厄和599等这样的教材,极有可能使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除了会弹奏练习曲、几首有限的乐曲之外,其他就什么都不会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演奏方法训练,不但要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视奏能力的培养。在入学的第一年持续进行基础训练,随后的3年内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由简入难,让学生拥有广泛的涉猎。大量“泛弹”对处于初级水平的教学对象来讲,它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视谱能力,增强学生演奏完整曲目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定应遵循代表性和使用性原则,主要以中外的中小型名曲为主,并不得选用过多难度较高的曲目,必须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实际的教学需求。

2增加对课程编配和即兴伴奏实践与教学的重视

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均是以声乐方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些学生学习钢琴主要是为了弹好伴奏,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曲目编配能力。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步入社会的学生大都缺乏曲目编配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而其恰恰是实际工作中“最实用”的音乐能力。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编配能力的培养。当前,独立院校在伴奏教材和实践培训方面较为缺乏,学生难以体会到伴奏的整个实践过程。

学好伴奏应做好以下几点:熟练钢琴键盘(包括五声调式音阶、十二个大小调等)、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与演唱者配合协作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掌握曲目的内容和情绪风格,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易实现的。因此,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编配方法,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期中或期末的声乐考试中要求学生互相伴奏,并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两首以上的伴奏任务,由声乐和钢琴教师共同打分。增设即兴伴奏考核,选任一旋律,让学生即兴发挥。从课时、实践和考核三大方面加强伴奏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借此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和伴奏能力。

3与集体课相结合教学模式

采用“一对一”的钢琴小课的授课模式,该教学模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音乐学院主要以这种形式进行专业性演奏人才的培养。而对独立学院来讲,钢琴学习都应从演奏基础学起,各个专业的音乐课程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钢琴的必修课。而目前独立院校,在钢琴课堂教学中,钢琴教师应建立,多以“三到五人”为小组的课堂授课为主。经实践验证,电钢琴小组课和钢琴个别课相结合的钢琴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尤其是对初学钢琴者而言,学院应设立三人一组的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对学生的钢琴基础加以辅导,并在以后几年内逐渐将学生细分,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取长补短,互相观摩,同时也可系统的学习到钢琴的教学法。在第二个学年里,对那些领悟速度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科实行“一对一”的钢琴课程小课教学。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学习演奏风格及技巧。而其他学生可以正常继续地开设小组课。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节拍机和数码钢琴的录音功能借此来辅助学生进行弹奏练习。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回课形式来弥补个别课的缺点及不足:如由班内钢琴弹奏较好的学生为大家做演奏示范等。

4在教学内容中纳入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

教师在我国的教学事业中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教学知识,对中外优秀的钢琴弹奏理论及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的时间经验和自身工作体会,建立一套科学、清晰和完善的钢琴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钢琴弹奏技能,同时也能学到系统的钢琴弹奏理论及钢琴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于教师行业。如果学院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单独开设教学法的学习课程,或是定期举办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的讲座。使学生逐渐进入启蒙教学中,逐步了解钢琴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更高层面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5完善学生的钢琴成绩考核

考核学生的钢琴成绩,是检验学生对钢琴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上述对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内容和改革模式的设想,传统的技能考核再不能满足学院全面考核的目的。当前,钢琴成绩的考核内容应由钢琴教学法的应用和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技能以及即兴伴奏和编配等方面进行考核。大体可概括为演奏考核和理论考核两方面。考核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情况的了解。

结束语:

总之,对独立学院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工作仍任重而道远,钢琴教学内容的改革尚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我们应当秉持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面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创造新的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3

一、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二、初中体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单元设计高效教学

1.体育单元设计的概念

体育单元设计是以课为基本的单位,它必须是在同一学期内的同一个教学内容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体育老师从某一章节或者某单元的教学内容出发,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目标之内,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单元设计内容进行优化体育活动的过程。单元设计内容必须突出连续性和完整一体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保持连贯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单元的体育活动学习,在单元设计的层次化活动中完整地掌握体育相关技能。

2.体育单元设计的原则性把握

(1)连续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是在学生既有的体育状态下,进行前后衔接的拓展和延续,学生可以在对既有体育知识的体验之下,逐步根据单元设计内容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在对原有体育技能的掌握基础之上,完成对新的设计单元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与延续。

(2)适宜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要注重学生体育活动的时令性特点,学生可以在适宜的时令完成相应的体育活动,注重在特定的季节里完成特定项目的体育活动,避免因时令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安全性损伤与隐患。

(3)实用性原则的把握。体育单元设计内容要体现实用性,学生和老师都要考虑到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状态,以实用安全为目的,注意体育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性能,在单元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用性的、可操作的体育活动。

3.体育单元设计内容的高效性策略运用

(1)作为学生,首先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在以学分制为主导的现代教育形势之下,我们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氛围作为开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家庭和社会对初中体育的态度,通过对体育单元设计的具体细化任务,实现各阶段的体育活动内容,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构建体育高效课堂。

(2)要增加有效课堂时间,减少无效、浪费。由于初中体育课堂的活动范围较大,为了减少无谓的随意散漫状态,使体育活动呈现紧张有序的编排与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预设一些体育学习内容,如:基本跳远动作中的前期准备动作、摆手姿态、跑步节奏等,都可以进行预设式的演练,等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之后,再有效利用体育课堂时间,利用学生自身对体育技能的理解,进行与老师的讲授同步的动作训练,在实践操作的体育运动中,增加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达到高效体育课堂的最终目的。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测量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因其安全、舒适、快捷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远足的首选交通方式。高速铁路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驰骋于华夏大地,修建高速度、高精度、高平顺性的中国高铁,是我们铁路一线建设者执着追求的目标。《高速铁路施工测量》 课程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高速铁路技术专业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主修科目之一,该课程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铁铁路迅猛发展和高铁施工测量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社会背景下,根据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一门实用型及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结合本人近几年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 更新课程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随着高速铁路速度的一次次提升,高铁测量新技术和新仪器的不断涌现,这就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用性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课程内容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已有的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教材,要么针对本科教育编写,要么内容有很多跟不上目前高铁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认真备课的同时不断加以完善,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我国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是按照切线上的转点和曲线上的交点、副交点来控制线路线,设计单位提供的测量桩点主要有直线上的转点、曲线上的副交点。这种采用定测中线控制桩作为施工单位的线路平面测量控制基准,存在极大弊端。一是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单位线路定测的测量精度很低,施工单位要对误差的调整、曲线的调整等做大量工作。二是工程开工后,这些中线控制桩均不复存在,铁路的平面测量控制基准也就不复存在,这为后续的测量工作及线路竣工和运营阶段的线路复测造成极大麻烦。现在铁路设计不再采用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设计和施工单位普遍采用全站仪或GPS测量技术进行线路的定测和施工复测。勘测、施工放线均使用CP I、CP II平面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来测设理论中线,中线控制桩已不再作为勘测、施工放线的控制基准。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_RTK进行放线,中线桩是从CP I或CP II控制点上用极坐标法放线,现场放出交点或副交点对施工测量已经没有作用。极坐标法放线的误差不会积累,中线桩的误差不影响中线测量的精度,不必进行中线桩的贯通测量。为了验证中线桩的可靠性,采用不同控制点用极坐标法放线进行验证。因此,任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重点讲述极坐标法或GPS_RTK放线的原理并安排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对此原理的理解。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轨道平顺性要求高、运营检测周期长,因此采用勘测设计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合为一体的“三网合一”

控制测量技术。任课教师在讲授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内容时应按照高速铁路测量新标准执行。

3)高速铁路线路变得更直、曲线长度变得更长 高铁相对于普铁速度快了好几倍,所以曲线半径加大,缓和曲线加长。普铁的曲线测量由于误差会很大,将不能再适应高铁的需要。我们知道,曲线外矢距F=C2/8R式中C为弦长,R为半径。若按10m弦长3mm的轨向偏差(即用20m弦长的外矢距偏差)的轨向偏差来控制曲线,则铺轨时一个大弯道由几个不同半径的曲线组成,且半径相差几百米。由此可见,只采用10m弦长3mm(有碴)/10m弦长2mm(无砟)的轨向偏差来控制轨道的平顺性或许不构严密的,因此有人提出采用相对控制与坐标绝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轨道铺轨控制。绝对坐标的应用涉及到全站仪坐标放样及GPS定点的大规模使用,我们将课程内容及训练方式进行调整,加强了全站仪和GPS的学习和使用。

4)由于高速铁路线路变直,曲线变长,同时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在客运专线、高铁的建设中,桥梁和隧道所占的全线比重在加大。京津城际铁路有86%的线路建在桥梁上;武广高铁全线共有桥梁648座,总长度468公里,几乎占到线路总里程的一半,全线有隧道226座,总长度177公里。同时高铁的路基横断面加大,也使得桥梁和隧道的横断面尺寸加大。为满足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效应要求及旅客舒适度的要求,隧道断面净空有效面积达到100平方米,施工开挖断面达到160平方米。这些要求我们高职铁道工程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桥梁和隧道的施工测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都是我们要更新和关注的问题。

5)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基本位于施工一线,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制定同步的实训计划,如平面控制测量实训、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实训、智能型全站仪实训、GPS测量实训等与本课程理论内容和高铁施工一线所用测量技术紧密联系的新仪器操作课程。

3 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种充满了辩证法的科学,又是一种带创造性、艺术性的事业。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方法的水平。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灵活运用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观看视屏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高速铁路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是按照CPI、CPII、CPIII的顺序分级布网测量的,其控制网的布设、测量、数据处理等既相互联系有各有特点,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展现其测量过程中的前后联系,是现场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在较短时间展示出来;又如。CPIII测量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新技术,无论使用现场演示或教学录像都不能准确突出放映其测量细节和关键步骤,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楚地将其测量的原理、方法、过程和细节叙述清楚。

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内容不仅需要讲述其原理和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要点。例如高速铁路轨道施工和轨道精密测量交替进行的现场实况录像,才能直观地认识到轨道精密测量时配合轨道精调施工的关键所在。

4 体会与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持续进行,我们正在面临又一次新的变革,从事高速铁路施工测量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及时关注高铁发展最新动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铁测量新仪器的出现,任课教师还需将GPS接收机、自动测量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新仪器的使用及其数据处理作为重点内容,同时新增轨道精密测量的内容。高速铁路施工测量是一门要求任课教师对测量学基础知识掌握既深又广的一门学科,想要教好这样一门课程,任课教师还需传授坐标系转换,高程归化等属于大地测量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深入的对此课程进行系统认知。

[参考文献]:

1.《新建时速度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铁道部,中国,2007.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5

    论文摘要: 文章从高职教育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讨论了在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最终针对就业导向提出了定位目标,理清了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得出了学生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1.引言 

 

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终极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社会分工和人才分类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崇术”为主,即“取所知之真理,而致诸用”,确定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贯彻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电子技术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其教学应当围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展开。由此我按照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不断推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将收效甚微。 

 

2.教学定位要准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类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这类高校大部分是以“崇学”为主,也就是以“知识本位”培养学术型、研发型人才。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从观念上依旧延续了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不突出。如果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模块,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但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有针对性?是否真正提高学生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从做中学”的教学就只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觉得迷茫,从而失去动手的兴趣。其实,这正是定位不清晰造成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形成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而技能是指“运用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成功(有效)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所以技能既有运用知识的思维活动能力——智力技能,又有使用工具仪器的活动能力——操作技能。高职培养的人才应是这种具有运用知识能力的既具有一定智力技能的,又具有正确和熟练使用工具仪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解读了这样的培养目标,怎样进行教学定位呢?定位是以“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人才类型”为导向来确定的。根据我校长期的就业观察和分析,高职电子专业人才的定位可以参照下述的技术岗位来确定: 

(1)在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设计和调试、检修工作及营销工作。 

(2)在大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调试、检测、维修工作。 

根据调查,无论在何种企业,高职学生从事“调试,检测,修理”技术工作的都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从事设计的学生只是少部分。这就说明,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应定位在使大部分学生能胜任电子产品或设备的调、测、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使部分优秀学生能胜任更深层次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在知识层次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内容随之即能够根据教学定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展开。 

 

3.教学内容要明确 

 

根据上述教学定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智力技能,就必须向其提供可以运用于成功完成任务的知识,而不能一味崇尚理论教学或一味否认理论教学。教师应当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传授实用性的、满足智力技能需求的有用理论,而不能大讲运用价值极小,甚至无使用价值的、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我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将其分为电子元器件类和电子电路类。

电子元件类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元器件的作用。(2)元件的结构特点。(3)元件的电气性能和参数。(4)元件的使用。(5)元件的识别检测方法。(6)元件的故障特点。该类知识点主要解决怎样认识元件,怎样判别元件好坏和怎样代换等问题。电路类知识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电路的作用。(2)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各元件作用。(3)输入、输出信号特点。(4)电路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5)整机信号和供电流程。(6)整机系统框架结构。(7)故障特点和检修流程与方法。(8)电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上述知识点包含了学生从认知到分析到检测最后到综合性维修与设计真正所需的实用理论。当然理论教学不能孤立的讲授,而应当与技能实践训练齐头并进或螺旋式进行。智力技能实践训练核心应当包含:(1)电路读图训练。即利用电路知识点,从电路图中抓出电路的作用、结构特点、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整机信号与供电流程。(2)电路分析技能训练。即在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系统电路分类归列,化整为零,化繁为简,逐一剖析,清理出各单元电路的系统结构特点,从而达到可以运用电路图的能力。(3)故障分析能力训练。即运用前述2个能力,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结合操作方法找出故障原因和元件,排除故障。(4)电路设计能力训练。即要求运用几乎所有知识点,配合“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完成产品设计。该能力尤其需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其次,要形成操作技能就必须依靠智力技能,在其思维指导下使用工具、设备、仪器、仪表,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完成电子产品的“调、测、修”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有:(1)电子元件的识别、检测、使用。(2)元件和电路的安装、焊接。(3)电子产品(电路)的调试、检测训练。学生既要运用电路类知识,又要运用“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还要正确使用检测仪器、仪表。(4)故障检修能力训练。即对电子产品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确定故障部位,正确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反复分析、判断,最终找出故障元件,排除故障。 

由上可见,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融合将形成以检修或设计作为综合技能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是为实践训练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知识。而实践训练则是以使用工具、仪器、仪表对电子元件或电子产品进行操作为表面目的,以运用有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或智力和操作技能训练,达到综合性目标为实际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理清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了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内容,才能突出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4.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接受教育,可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成为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达到一技多能。笔者所讨论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在电子专业《音响技术》、《主板维修》、《电视机原理》等课程中得到了实践,课程定位较为准确,符合人才需求,获得了用人企业的认可。教学内容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提高了岗位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应用能力、社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萱.高职院校电子实训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尹耕钦.高职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职教论坛,2005,10. 

远程教育的内容范文6

(一)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在全部文献中,有7篇关于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课程是指成人教育机构和部门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陈联、芦丽君认为课程设计是成人远程教育质量和生命的保证。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要面向学生的特征和自身定位,应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多维性、差异性、整体性和服务性。①曾兰芳分析了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机构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的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在面向成人学习者的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设计应来源于真实的工作情境,反映学生的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②尚亚丽则认为成人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地理位置、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设计者应尽量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征,使网络课程能够在符合成人的学习规律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③

(二)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研究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与进步,成人远程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人受益于远程教育。但随着成人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成人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仍在套用传统教学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模式。④潘正权、杨纪生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出发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在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三方面入手,确定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原则。⑤刘丽珍则认为开放教育教学设计的文化特色,是电大教学文化近三十年的沉淀与积累的成果,具有融合性、多元性、应用性的基本特征,电大的教学是开放远程教育的模式。因此,教学设计的文化特色又有开放远程教育的教学与学习机制形成的特点,应具有先进性、可获得性、灵活性、包容性等特征。⑥

(三)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随着我国成人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原有的设施、师资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成人接受再教育的迫切要求,现有的函授、夜大等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适合成人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陈燕、袁婷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四要素即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教学资源、技术环境平台、考核和评价机制。⑦成秀英研究发现成人学生对远程教育模式存在适应性困难,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强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供多种方式学习指导,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效。⑧姜莉认为可以尝试引入PBL模式来优化远程教育教学,提高远教内容和设计的针对性、强化教学交互性、提升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的作用。⑨

(四)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研究

成人远程教育的效果、质量,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成人远程教育存在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效果偏低等问题。蒋光祥、王凯兵认为摆脱传统课堂束缚,跨越时空限制的成人远程教育具备了诸多优点,但并没有取得其应有的声誉,学习者甚至有被人疑为“水货”的尴尬之困。⑩杨志刚提出了提高成人远程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开发远程教育资源,三是建立智能化的教学辅导系统,四是强化作业、提交、批改系统的功能。輯訛輥楚绪朝则从树立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理念,建立优秀的网络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质量,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了保障远程教育质量的策略。

(五)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功能研究

部分学者对远程教育在成人实践活动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成人远程教育有优势也有弊端。曹玮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过去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具有生源广泛、学习安排灵活、经济效益高、可以实现区域性平等的优势,是成人学习深造的重要途径之一。輱訛輥亓凤琴认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终身教育是势不可当的历史潮流,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依托。輲訛輥詹李宏认为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许多难点,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发展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輳訛輥成人远程教育有其特定的优势,却同样存在弊端,例如忽略教学过程的控制,疏漏环节较多;缺少了实时的监控机制,远程教育学习在给成人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学习过程缺少了实时的监控和互动;丧失了公信力,成人远程教育入学门槛低、考试简单,不需要参加全国计划内的统一招生考试,只要通过各高校网络学院的入学测试即可。

二、本世纪以来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研究涉及众多方面,研究内容颇为丰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本世纪以来,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研究涉及课程、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谓丰富多彩。然而深入思考可以发现,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对象的针对性不强。众所周知,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受到职业、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和需求,目前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缺乏针对性。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在成人远程教育研究中,针对教师、农民、妇女等群体的研究较少。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成人学习者的职业性,研究的结果虽然揭示了一般规律,却解决不了特殊问题。不管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探讨,还是教育模式研究都没有突出主体对象的特点,显得大而空,缺乏实质性的成果。

(二)评价研究的缺乏

教育评价是引导成人远程教育发展、规范成人远程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评价研究是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评价研究未受到重视,导致成人远程教育活动难以走向规范化。评价研究的缺失使成人远程教育偏离了发展目标,压制了成人远程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降低了教育效果和社会认可度,使成人远程教育面临着尴尬境地。随着成人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

(三)研究的实践性较低

总结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应用研究偏少,研究的实践性较低。学者们更注重远程教育的特性、原则、功能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忽略了对目前成人远程教育的现状调查、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策探讨等。关于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实施情况、社会满意度的考察也较少。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也是修正和丰富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成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应该以服务实践为主要任务,缺乏实践性将导致成人远程教育研究脱离成人学习者的现实需求。

三、推进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研究的策略

(一)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对成人远程教育而言,不同的成人群体应当具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其教育目的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是推动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成人教育对象的职业、性别、所处阶层等方面的划分,来进行分类研究。例如,教师群体的远程教育研究应该注重教师的年龄层次、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各方面因素,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对于女性群体的研究则需要明确女性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内容,根据女性的实际状况,开展特色化的女性远程教育研究。而关于农民远程教育的研究,应当结合社会政策,考虑农村的设施条件,结合农民自身素质来研究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农民远程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二)开展教育评价研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成人远程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成人学习者的发展变化及教育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成人远程教育评价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目前国内对成人远程教育评价的研究较为缺乏,即使有也只是停留于成人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分析上,对办学效果、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的研究鲜有提及。在成人远程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和授课者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的学习动力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远程教育的效果得不到科学监测,教育过程的控制和把握难以实现。成人远程教育评估研究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积极开展教育评价研究,应当侧重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及评估主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成人远程教育走向专业化、制度化、特色化。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