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1
目前,核心素质体系的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来,这表明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蕴含着智能因素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涉及全体教学对象,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健康、持续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代的呼唤。
素?|教育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孩子们的均衡发展,使学生达到“五会”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为学校的体育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得在应试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的体育教育有了一个新的机遇。在核心素养的教育中,大家意识到: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确立学校体育的新地位,把学校体育作为推行教育整体改革中的一环来抓。以育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使素质教育在人们心中扎根,在人们心中生长,在人们行动中喜结硕果,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时代人才。那么,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必须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核心素质的认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方针的落实,突出了膨胀智育,缺德育,缺美育,挤体育,压劳育……向社会推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降低了教育质量,也就是在这种不切实际的教学中,使得不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组织中形成了一些难以突破的思维痼疾和教育观念,往往表现在醉心于、满足于陈旧的教学方式并重复套用多年的经验和做法。例如,低年级的立定跳远的教法,本来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去想象诸如小白兔、小青蛙是怎样往前跳的呢?并不断提示学生,在想象中模仿出小动物的跳法,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对动作提示出技术环节上的要求和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这样,一套完整的技术动作便很轻松、很自然地被学生掌握了。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很呆板地、自己不停地示范,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使得学生越学越乏味,越练越没趣,最终影响到了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因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责备求全,用语呆涩、单调,只会把动作技术要求强加到学生头上,板着脸孔大声吼叫,强迫学生练习,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是厌恶心理,结果,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学习并运用新的理论、观点,改变教学模式,加强现代教育思想的研析和借鉴,用新的视角来加深自身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利用符合实际的特色教学,加快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学习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现阶段素质教育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通常将体育教育片面的理解为“达标”教育,也就是这个观点,造成了广大教师、学生都在为“达标”而奋斗。这个观点强调达标成绩,造成了课堂教学的顾此失彼,使得教者在教学中只注重个别项目,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综合、协调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学习的动机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懈怠心理的形成。素质教育是彰显个性、促进主动发展的教育。其首要观点是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认清上体育课的意义,并能够自觉、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和锻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地掌握学法,从而达到能够自悟、自练、自调、自控的学习程度,从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要想诱发学生的激情,必须利用体育教师的引领、带动、示范、纠错、评价作用。要长期不断地充实自身,吸收新的知识和理论,做一名学习的有心人,使自身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讲解中能够挥洒自如,能够旁征博引,从而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奋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每个学生还应进行了不同起点的指引,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实施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
3 优化教学过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2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要求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打好基础,学会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因此呼唤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审视和关注,都呼唤人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2 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2.3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创造性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2.4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全面质量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个体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有个人特点的发展,是个性的形成过程,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他们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品质;自主性;创新
中国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接受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且学习压力很大,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养成科学态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材料,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及有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丰富的地产资源和矿藏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内容的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空气、水等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应通过科学发展、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化学科学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化学科学方法与思维。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练就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思维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其智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根据不同的材料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能力。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良好氛围。对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其观察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例如,让学生讨论“合金”的定义,讨论钢铁的腐蚀,讨论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4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5
关键词:小学 校长 课改
面对新课程的的袭来,身为一校之长应当具备饱满的热情,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全校师生,带领他们为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习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一、确立课程改革的领导地位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校长应当在课改进程中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核心精神,让课改进程成为素质教育稳定、长期、连续的重要载体。作为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课改进程与素质教育之间密切关系,为建设有特色的品牌学校保驾护航。
身为校长,必须正确领悟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宗旨,客观认识自己,自身具有“智能”但非“万能”,课程改革需要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日常会议中,给教师灌输“争做学科领头人”的职业思想,激励教师从自身素质提升,帮助教师能更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长应成为学校全校师生携手践行课改精神的模范先锋,客观认知自身的时代使命,不断提升校长的专业影响力,在学校课程改革伟大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二、营造课改良好环境
纵观历史的长河,每一次伟大的变革都要与现实的“暗礁”经过激烈的碰撞,以生生不息的进取之力昂首前行,才是改革良策。因此,课程改革必将与现实发生冲突,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如何顺利推进课程改革?一直是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校长应当借鉴社会有识之士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理论,积极营造利于课改进程的环境氛围。
(一)发挥座谈会、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引导作用,在思想上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义,树立课改意识,在课程改革遭遇“暗礁”、陷入深水区时,能适当给教师充充电,坚定他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并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传递到日常教学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校长和全校师生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明确学校发展的长远建设目标,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制定出符合学校推进机制、发展策略、管理制度的进程机制,以“立足本源、放眼未来”推行口号,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利的精神支撑。
(三)身为校长应当运用一双慧眼,敏锐剖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三方协作”合作机制,让学生家长、社会和解都能深刻课改改革,帮助他们确立新课改的标准、树立课改价值观,客观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积极配合学校的课改工作,家庭与社会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可以积极争取报社、环保局、邮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生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实施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物质保障。身为校长应当想方设法增加资金投入,为学生建设紧跟时展的科技教学楼,各大教室大量引置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电子设备等,充分发挥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精心配置实验室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订阅多种报刊杂志,为学生精修图书馆,设立了教工阅览室、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课改决心坚定和勇于贯彻课改思想的专业化师资迫在眉睫,是推进课改进程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校园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课程推行进度。针对这一现象,校长应当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调配雄厚的师资力量。
例如,“各司其”―让部分专业教师只上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内的课,对其余教师实行“1+1”的任课模式,即教师在上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同时还要多选一门综合学科(音乐、体育、品德、美术)。这种任课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扎实自身专业学科教学功底,对兼任非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校长带头抓教学质量
校长应当带头抓教学质量,经常亲临各大教学课堂,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剖析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学生的课堂情绪是否高昂?为学生构建一片自由的学习天地;另外,校长还应在学校积极组织各大教研活动,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讨教学,在活动中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指导教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行的建议。
例如,校长带领其他校领导每学期进行听课时,不可不少于五十节,听课越多才能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反复听课、参与教改,制作相关课件及时清除课改进程中的阻碍;此外,每个月为教师组织参加各种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或专题讲座不少于2次,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五、营造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
校长应当积极为教师营造“民主开放、齐心协作”的工作氛围,给教师灌输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帮助教师确立自身课堂的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狭小的课堂上,努力创建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推动课改的进程。
六、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身为校长,应当确保课改课程的落实,依据地方特色和教学实际,带领教师实施和再度开发好地方课程,开发拥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因此,校长应当鼓励专业教师提升开发课程的能力,确保校本课程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最终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特色的品牌学校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这里呼吁:校长认知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学校实际出发,带领教师深入课程改革的前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点一线的课改战略阵形,推动课程改革进程,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贾慧,刘朋.论课程领导与学校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2]钟启泉,岳刚德.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内涵、权限、责任和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6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发展;发展模式
一、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关系到体育课教学改革方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部分体育教师基本持有相同的看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某些现状值得关注。
1、教学组织现状。体育教师们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认为,按运动专项上课比较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为从事体育锻炼奠定专项基础;有的倾向于同年级上课形式,认为这样便于管理和分层次教学,利于教师分类进行指导。在不分年级上课形式方面,教师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高年级的学生可起到带动作用,帮助和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2、班级建制现状。对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查显示,我区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分年级上课。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接受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不分年级上课也有很多优越性,由于身体、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动作会相对快一些,自然就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可以帮助低年级中学习动作相对较慢的学生,有利于教师培养体育骨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3、男女分班现状。关于男女生合班还是分班上课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有各的道理。通过对我市六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男女分班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其中大多数教师认为男女分班上课比男女合班上课好,但是也有部分教师赞同男女分班上课,还有部分认为由于运动项目特点不同,有些项目可采取男女合班上课,如三大球、四小球、摔跤和田径等。因此,采取合班上课还是分班上课,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运动项目特点来实行。
4、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现状。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属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这些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及对体育的要求都不同于正常学生,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不仅要讲授一些保健知识,还要针对不同情况讲授有利于身体康复的知识和他们感兴趣的体育知识。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杜会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的增多,工时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和健全,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这一新的体育教育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杜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
1、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第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完善。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第二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是与文化课分不开的。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
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
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三、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我国在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立起高校体育改革的科学体系,为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钱杰;贾爱萍;霍炎.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