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1
论股票交易中的执行成本
投资领域中激烈的竞争,使得投资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有关投资方案实施的交易成本,就成为投资者增强其竞争能力的源泉。证券投资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可分为确定性成本和执行成本两大类。确定性成本由交易手续费和交易税构成,按手续费和交易税占交易金额的一定比率来,无论手续费的确定是否自由化,都可以在股票实际交易之前确定其大小。而执行成本则是由股票成交过程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成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也决定了该成本的不确定。 在我国,股票买卖手续费的收取实施的是固定手续费制度,投资者每一笔交易所需的这一部分成本是非常明确的。由于执行成本的隐含性性质,许多投资者在观念上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部分成本的存在。但是,随着我国投资者队伍的逐渐和成熟,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盟股票市场,投资活动中投资组合形式的扩大,如何有效地控制执行成本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执行成本的分析也必将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 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投资方案,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成本过高,也不一定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执行成本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的形成
6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上,一直维持的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而6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及各种投资公司等大机构进入证券市场,不仅打破了原有投资者队伍的关系结构,而且也带来了投资交易策略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机构投资者不同于个人投资者,他们一般都具有资金力量雄厚、买卖交易量大、要求投资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在投资策略上,注重组合投资形式,即把资金分散地投入多种证券,利用各证券间收益变动的不相关性,达到回避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一个优秀的组合投资方案,不仅要求选股精良,而且各证券间的投资比例是否合适也直接影响最终投资收益,所以,适时地调整总资产中的投资比例,就成为资金管理者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组合投资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频繁地调整组合权数,又引起了新的问题。如在美国,许多养老基金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过高的交易周转率引起交易费用(包括手续费)增加,成为影响投资成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果合理地管理交易费用,就对基金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执行成本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971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机构投资者调查报告”中,有关股票大额交易的扩大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的分析。这个报告将投资者买卖成交的即时价格称作执行价格,并以“上升刻度”(执行价格大于收盘价)和“下降刻度”(即执行价格小于收盘价)相区别,来表示前日收盘价和执行价格之间的变化。从当时调查的结果看,具有下降刻度特征的卖出委托要比具有上升刻度特征的买入委托对股票价格形成的影响大。之后,8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实施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险计划的投资成果的调查中,对年金资产运用中的交易成本也进行了分析。
当时,对执行成本的分析,基本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投资者的成交价格与当日股价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以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或最低价,作为评价的水准基点,把投资者不同时点上股票买卖的实际价格与所选择的水准基点价格之间的差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评价投资者的投资成果。其二是美国劳工部在进行的有关调查中,所采用的以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为水准基点的方法。所谓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 VWAP: Volume Weighted Average Price) 是以交易量为权数对每日执行价格进行平均,而计算出的当日平均执行价格,即: 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Σ(执行价格×交易股数)/Σ(交易股数)=买卖总额/交易股数 由于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考虑了各价格的成交量,所以与由收盘价、开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平均的股价指标相比,是更加合理的价格水准基点。 但上述两种方法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困难所在,即交易成本评价的水准基点,对于投资者来说较难掌握。如果评价的水准基点选择不合理,就会诱导交易活动在策略上发生偏离,对交易者的买卖决策生产恶劣影响。这之中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股票的交易,虽然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不大,但由于有几个特定的交易者,只要进行几笔特别大的买卖,就会对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产生影响。如果据此来确定买卖价格,很有可能导致价格的偏离,引起交易成本上升。 第二,水准基点的游戏可能性。如以开盘价作水准基点评价执行价格的方法,其问题点在于,如果交易者知道评价开盘价的基准,就可在价格略比开盘价低的时点上发出买进指令,而使执行成本为负。但是,在价格一路看涨的情况下,这种方案很难被执行,买入失败直接增加交易成本。相反,在预期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虽然也可依据开盘价确定其指令价格,但同样也会落入由开盘价进行评价的陷阱。而利用收盘价作为水准基点的评价方法,交易者虽可尽量地采取在接近收盘价的时点上执行买卖指令,但是与开盘价一样,具有“指标游戏可能性”的问题。 因此,为避免这种可能性,投资分析家们继续寻找和新的方法,促进了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的发展。
投资者的投资执行方案与执行成本
90 年代以后,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又采用了一种新的组合投资综合执行成本的,这种方法将交易成本为零而又无时间损失的票面组合投资收益作为比较的标准,通过监测股票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与标准收益的差,来评价投资者的投资成果。也就是说,所选择的评价水准基点是票面组合(Paper Portfolio)投资收益率,且该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为零。 在以票面组合投资收益与现实的组合投资收益进行比较中,票面组合投资收益是在假定其所选择的股票与现实组合完全相同,并且同时可与现实组合中的股票进行替换的情况下,出来的收益,它与现实投资组合收益的差就可以看成是交易执行时的成本。票面组合投资收益与实际组合投资收益间之所以会存在有差额,是因为交易过程中,除了有手续费那么明确的成本以外,还会因交易时间的推迟,而产生价格变化、市场变动、买卖价差等。通过对此进行合适的定义,就可分析出投资方案与执行方案间的有机联系。 现实组合投资中,总成本是以开始选择股票的时点为基点计算的,因为从上看,这应该是在已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投资抉择的时点。但实际上投资活动中信息的获得并非易事,决策者往往都利用前日收盘价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这是因为收盘价具有与投资组合的清算价格或平衡价格一致性的特点,且可以与投资评价的水准基点指数进行比较。 任何投资活动的开展,都是按股票选择、指令下达与交易成交等几个阶段进行,那么,由此所产生的执行成本可以分解为由指令下达时间的选择为起因所构成的交易时间成本和由委托金额大小及委托指令流动性关系决定的市场效果成本。 执行方案的总成本=交易时间成本+市场效果成本表现的就是买卖某股票时执行成本与交易时间的相关性。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2
再论中学生政治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 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所以有关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识思考。
1 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二是不敢或不愿向教师提出问题。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问题意识薄弱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造成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形成只听不问的不良习惯,或者是由于基础较差,预习时根本读不懂教材的内容,不知问什么好而无从下手。而造成后种现象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担心所提问题不好而被同学取笑,受到老师不好的评价;或者是个别学生可能曾经有过不快的经历而形成一定的问题心理障碍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问题的根本在于上述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不是自主的,而是他主的.被动的。应该说,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催眠了问题意识。
2 新的学习方式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第一,直叙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是直接取之于教材现成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和处理,思维的难度要求也不高。同时,这类问题也是构成课堂教学完整性的若干重要支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直观性问题是服务于教学过程要求原则的最直接的体现,第二,演绎分析应用性问题。这类问题与以上两类问题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就一般理论意义上的探索,而是材料与理论的统一。例如;(我校高三月考题): 某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撤消原有管理企业的工业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转让、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两年多来,该市国有企业的盈亏面由2:8 变为8:2,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试问:①该市政府在搞活国有企业问题上,是如何行使国家职能的?②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该市国有企业是怎样扭亏为盈的?③该市搞活国有企业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问题要求学生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发现所学理论结论,或在对基本理论有所理解与把握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3 如何唤醒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生而有之,是我们的教育催眠了它,同样,我们教育也应该能够唤醒它、培养它、发展它。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教学策略可以发展学生问题意识。3.1 传授思维方法, 呈现问题情境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懂得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的技能。例如,在探讨“ 运动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时,教材选用了《坛经》中记述的“ 仁者心动”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慧能“ 仁者心动”的错误在于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也可以深入一步,提出两个小和尚所说的“ 风动”和“ 幡动”在哲学上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引起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3.2 进行设问训练,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把提问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如在哲学教学中,讲到“ 矛盾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我引用了理发店门口的一则广告“: 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此时立即设问: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了“ 进”与“ 出”“、蓬头垢面”与“ 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趁势再问学生:教室中还有哪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举出了“ 教师”与“ 学生”“、男”与“ 女”“、前”与“ 后”“、高”与“ 矮”“、轻”与“ 重”等关系,从而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分开来,突破了教材的这一难点。训练提问其实是训练思维强化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3.3.尝试换位思考,分享问题情境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可让学生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某些问题,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同时,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会有" 教然后知困" 的体会,那么,学生当老师之前的研究中和当老师后的" 困惑" 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教师也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计方面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于是一些学校大量削减、占用文化课时,不断加大专业实训投入。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读,甚至不读名著,不知道左丘明、周树人、屈子、毕淑敏,只追求周杰伦,韩星,功利主义泛滥,人文主义迷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文理术并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并不难。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要想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起来。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而第二目标才是“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程序性知识”。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位。陈旭光曾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说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教育它是通过长久的情感陶冶、责任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熏陶等方式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共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
目前高职语文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着不少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爱心,责任心,价值,诚信意识美学理念,艰苦创业精神的缺失。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慈爱与友善,来源于对学生平等对待,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有意识地补充人文科学知识,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来影晌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WwW.133229.COm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肝病实脾法 实证 虚证
【正文快照】:
肝病实脾法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此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之时,应调补脾气,使脾气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中
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永春;;从“传脾,实脾”角度谈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年06期
2 区鸿斌;陶衔;金伟孝;张竞之;李华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1年12期
3 陈磊;杨思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1年03期
4 吴海滨;熊文生;;浅议“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J];黑龙江中医药;2011年03期
5 骆真;王利;刘中华;丁然;;肝病实脾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中医职称论文范文6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