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1
一、信用评级的概况
1.信用评级的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级,其基本是运用概率,准确判断出一种金融资产或某个机构的违约概率,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其可靠程度。
信用评级的前身是商业信用评级,最早出现在美国。19世纪美国的银行对借款人信用情况不了解,因此需要某种机构向其提供借款人信用情况。在此背景下,路易斯·塔班于1837年在纽约建立了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于1849年发表了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
20世纪初,信用评级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是1902年约翰·穆迪开始为美国铁路债券评级,使评级首次进入证券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方式的增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评级对象不仅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如:主权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券、优先股、资产证券化、中期债、私募、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同时也包括各种机构和团体,如国家、工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衍生产品交易对象等。
2.信用评级学含义
信用评级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首先是因为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客观、公正、准确的,即使在信用评级机构向申请评级机构收取评级费用之后也依然如故。从历史情况来看,评级低的其违约率显然较高。例如,在5年的持有期中,Aaa级的平均违约率为0.1%,而B级的平均违约率为28%。由于信用评级结果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因此投资者广泛使用信用评级结果,筹资者也请评级机构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
其次是因为信用评级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在决定是否要投资于某一项目时,当然要考虑一系列投资回报的因素和相关风险。但是投资项目的所有人或经理往往会对项目的某些方面了解得更多一些(包括所有者和经理人为使项目成功而将投入的努力)。结果,要收集一个复杂投资项目的情况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标准和安排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在国际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在国内市场要大得多。评级机构公布或有偿向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有关筹资者的违约概率及是否有能力并愿意及时全额偿还本金利息的相对风险等信息,解决了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是信用评级有利于拓宽债券发行者(筹资者)的融资渠道,也可以帮助其降低筹资费用。当评级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的有关筹资者的信息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时候,投资者当然会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其投资方向及价格。事实上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评级较高的有价证券,如果选择评级较低的有价证券,投资者不仅要求其价格要足以弥补平均违约风险,还要足以弥补可能严重偏离历史水平的风险。即: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级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券,成为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重要因素。
3.信用评级种类
信用评级的种类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信用评级方法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评级法,一是客观评级法。客观评级法更多地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数据,而主观评级则更多地依赖于专家的判断。由于决定有价证券或债务者偿还能力可靠程度的因素很多,且很多因素是无法用数量表示的,例如管理水平等,因此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同时使用主观评级法和客观评级法。不过,商业性信用评级机构以主观评级法为主,以客观评级法为辅;而监管当局则相反,这可能与监管当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更多、更全有关。
按信用评级的对象分类,主要有3种:主权评级、法人评级和对各种金融工具的评级。主权评级是对一个国家资信情况的评级。它主要反映一国政府偿还外债的能力及意愿。主权评级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结构和结构等。一国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大众参与政治的程度、经济资源、储蓄率及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政策和预算的灵活性、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压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债务负担以及偿债记录等都是影响主权评级的重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到一国的政策和经济状况对该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外债的影响,并要着重该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该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获得资金的能力。
法人评级是对法人信用程度进行的评级。按企业性质分为两大类:(1)工商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分析或商业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偿还能力、发展前景、经济交往中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及领导水平等。(2)金融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分析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债务负担情况、呆账及贷款损失情况、金融法规政策遵守情况、业务经营及财务盈亏状况等。法人评级一般低于主权评级。但也有特殊情况,当法人机构的资产多于负债温与政府相比有更大的流动性时,则该机构资信状况可能比主权机构的资信状况更好。
有价证券信用评级是以有价证券为评级主体的信用评级。该评级分为两类:(1)债券信用评级,是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按期还本付息可靠程度的评级。(2)股票评级是对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股息、红利水平及风险的评级。
按货币币种分,可分为本币评级和外币评级。由于债券有本币和外币之分,因此,评级也有本外币之分。不过,外币债券评级比本币评级要复杂得多,因为政府可能施加严格的资本控制,禁止私营部门对外支付,因此,只有当发债者可以提供离岸抵押品,或用不会被国家没收的收益、或由信誉极好的机构提供第三方支付担保时,才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信用评级还可分为主动评级和被动评级。主动评级是评级机构主动对有价证券或其发行者进行评级。例如,即使无人邀请,标准普尔也为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且在美国市场中需缴税的证券进行评级。被动评级是指评级公司受有价证券发行者的委托,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级。
二、银行信用评级过程分析
1.银行信用评级过程
银行信用评级的过程与对其他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过程基本相同。对一个发债人的完整的评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最初评级(一般由发债方确定时间)和评级审议及变更(通常由评级机构主动发起)。不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两家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做法代表着最常见的评级方法。两家机构都是先由评级公司职员与申请评级公司的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公司收集进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及当局的政策。分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委员会来确定评级。
最近几年,穆迪和标准普尔还分别提供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做为信用评级的补充。评级观察和评级展望表明了评级机构对未来6-24个月中可能导致评级审议的因素的看法。这些审议一般表示为积极(情况有所改善),稳定或消极(表明基本情况恶化)。
第二阶段是评级审议及变更。在初步评级后,评级机构继续观察发债方的经济和财务状况。当评级公司的分析员认为发债人的经济状况有了重大改变,或由于事态发展要求不得不变更评级时才对外宣布开始对某个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进行审议。此后,评级机构通常接最初评级的程序对被审议的发债人进行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发债人的信用等级。一般被审议发债人的信用等级多被调整。以穆迪公司为例,其2/3的评级审议以评级变更告终。
2.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银行信用评级过程虽然与其他债券发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于银行是特殊企业,是高风险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评级远比一般企业评级要复杂得多。常用的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是以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为上限,在比较该国银行的实力后,得出某家银行的信用评级。但也有例外,如某银行得到其他国家银行的出资或其他支持时,该银行的信用评级可以高于银行所在国的主权评级。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不另外进行主权评级,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权评级结果,因此有关主权评级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银行信用评级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分析研究银行的经营情况:
(1)经营环境。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分析一国的整体经济和金融状况(该分析可从主权债务评级及主权债务和存款评级上限反映出来)、该国银行在该国经济及金融界中扮演的角色、监管当局的素质、未来监管趋势的转变及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关系、银行从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企业倒闭对金融体制健全性的影响等。
(2)所有制及经营权。所有制不同,银行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不同,政府对其干预的程度和支持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对银行进行评级时要充分考虑所有制因素。
(3)管理水平。首先是分析管理层是否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即:能否找出并能有效、持续达到风险与回报的最佳投资组合;能否沿着这条最佳风险回报投资组合曲线发展。其次是对管理层的能力、经验、直觉、承担风险的意识赝讯及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密程度、银行内部风气等进行分析研究。
(4)营运价值。分析银行的营运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系统的营运价值。主要是分析银行受保护的程度、营业地盘及市场准入情况;二是银行本身的营运价值。这主要是分析银行的经营效率(如化水平、商品种类和行员数量等)、银行实力(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管理层的知识水平、经营策略、目标及经营的一贯性、各种业务的发展潜力等。
(5)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衡量银行创造价值及通过增加收益,提高风险保障的能力。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平均盈利资产收益率、利息增长率、净利息变动率、呆账准备金与税前利润的比率、税前利润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支付股息增长率、营业支出与平均资产的比率等。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分析收入的来源及趋势、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支出情况、信贷情况、盈利及亏损的异常变化情况、净利息收入增长情况、净利差变动情况及其他业务盈利情况。
(6)风险程度与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业务的有机部分,风险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银行稳健与否的最重要。在分析银行风险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定量分析采取以下数量指标:呆滞贷款与贷款总额比例、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资本金+准备金)与呆滞贷款比例、贷存款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例(资本金十长期存款)与长期资产比例、稳定资金来源与贷款总额比例等。定性分析主要分析银行现在与未来的资产结构及质量,分析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及流动性等。
(7)经济资本。分析银行的资本状况时,主要对银行的法定资本水平、经济资本水平、经济资本与整体风险的相关性、银行盈利能力、发行新股的能力。内部资本分配情况等进行分析。在分析资本充足情况时,主要采取以下数量指标:一级资本比率、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BIS)、股东股本与总资产的比率、权益性股本与股东股本比率、资本产生率等。
三、国际上运用信用评级进行
监管的概况及新趋势
1.各国运用信用评级进行金融监督的情况
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将信用评级运用于金融监管之中。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二是利用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
(1)考核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有自己的评级和标准,且每年对其监管对象进行评级。由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评级与商业性信用评级的目的不同,它是出于监管的需要,是为了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因此所采用的指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评价来看,金融监管当局不需对本国的主权资信及所有制进行评价,而商业性评级机构则认为这两项评价内容非常重要,因此评价内容比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要少。美国监管的评级方法“骆驼”评级法其评价内容只共有五大类指标,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其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单词相同,所以该评级方法简称为“骆驼”评级法。
从方法上来看,金融监管当局多采用客观评价法,且采用对商业银行业绩打分的方式进行评级。在对金融机构评级之前,通常先走出各项指标的标准及权重,评级时依此各项指标的得分,并评出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等的等级,然后再据此评价出各商业银行的等级。等级一般分为五级:第1级为很健全,以下依次是比较健全、不大令人满意、有和不合格。
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的评级是以各项指标的标准为基准的,因此评级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实际上具有指导作用。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评级标准时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要对金融机构的方向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求各项评级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利用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如年代在成熟的和新兴市场国家,监管当局越来越多地依靠信用评级进行金融监管,以提高资产质量、限制不慎投资活动。其常用的方法是:
一是根据信用级别限制被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或基金)的投资范围。这种方法多用于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的监管上。如意大利不允许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评级低的票据;智利和墨西哥等国对养老金设定了以评级为基础的投资限制。
二是监管当局根据信用评级决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美国货币监理署规定,银行持有评级BBB或更高的债券时可按票面价值记账;持有评级较低的债券时要冲减市值,相应的损失要从资本金中抵扣。1975年SEC开始对持有未达到评级要求的商业票据,以及持有非投资级的不可转换债券的经纪人和交易商设定更高的扣减规定。
三是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相结合。利用资信评估信息,可以阻止一些质量低劣,风险较大的证券进入市场。1982年,美国SEC放松了对获得投资级的债券发行者的信息披露要求,1992年,监管当局简化了获得投资级评级的债券发行者登记。
四是评级与市场准入挂钩。1982年,美国政府规定,凡是外国政府在美国发行债券须在发行前取得信用评级。在欧洲,获得主权信用评级常被看作是的发行欧元债券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且,一些机构投资者或根据官方规定或根据自己机构内部风险管理规定,只能持有被评为“投资级”的债券。
2.运用信用评级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新趋势
运用信用评级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出现了两个新趋势。其一是在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修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即《新资本协议》中首次建议利用外部评级计算银行的风险资产。
《新资本协议》将最低资本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自律——“三大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协议的核心原则,重点在于风险确定和风险管理入新资本协议》指出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商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为准确地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新资本协议》给出了两种可选用的方法:一是对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可以将其内部评级作为基础,确定其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此计算资本充足率。二是利用外部评级来确定银行的信用风险权重(见表1),并将此作为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以表中对政府债权为例,当政府的评级为AAA至AA一时,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为零,A+至A一时为20%。
其二是随着银行在活动中作用的转变,银行评级方法和银行监管也有了新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是金融中介,而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信息中介。这就要求评级机构及监管当局采取新的评级方法和监管方法。据介绍世界各大评级机构正在制定新的评级方法,其基本思路是:调整评级内容,以客观评级法为主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银行进行评级。调整评级内容是指将原来评价银行的五大类指标(资产质量、资本比率、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流动性),调整为风险状况、回报率和资源效率。以客观评级法为主运用计算机系统对银行进行评级是指今后评级将更多地利用客观评价法,运用计算机系统分别求出风险系数、回报指数和资源效率指数,并以此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
四、建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评价
体系对加强我国银行监管意义重大
2000年年初,国务院领导指示,要制定一套指标考核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业绩。将信用评级运用于银行监管,建立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还是对我国建立化的商业银行机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判断银行的经营情况,它具有银行监管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银行监管主要强调的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强调的是银行经营的稳定性;而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它不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评价,同时还对银行的盈利水平、经营成本、效率及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价。
其次,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为银行监管提供,同时可以指出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的方向,明确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过去我们一直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但商业银行仍未摆脱数量扩张式粗放型经营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明确的数量目标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建立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效益型经营,最终解决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以服务为目的的问题。
其三,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会促进商业银行之间的合理竞争。对商业银行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分出经营的好与坏,如果将这一结果与商业银行主要管理者的业绩及升迁相联,将会极大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及责任心。
其四,建立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将会促进我国银行业完善数据统计系统,提高我国银行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要以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的真实为基础。在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时,须对商业银行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进行审核,因此考核评价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数据真实性的过程。这无疑将促进我国银行业数据统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并为银行业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系统打下基础。
最后,科学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能同国际同行进行比较。因此它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国际同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立足于国内,同时也要发展国际业务。而发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时,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
五、对我国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1.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在数据真实性及透明度、谨慎准则、银行税收制度、呆账核销制度;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尚未与国际接轨;此外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基础也不尽相同,例如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及商品种类存在很大差异;再例如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所有制不同,经营模式也不同。因此在建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之初,不能制定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办法,也不能在办法中体现各商业银行在所有制、经营基础及模式方式上的差异,只能分步骤制定适用于各类商业银行的评价办法。考虑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业中占有绝对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首先应制定只适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待试行一段时间后再制定考核评价其他各类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办法。即使是适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价办法也有必要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加以完善。
其次是建立对监管当局本身的考核评价办法。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评级时,对金融监当局也评价,但我国尚没有对监管当局本身的评价。为了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效率,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制定相应的办法,对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最后是积极商业性评级机制,提高商业性评级机制的质量,并将其评级结果运用于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上。
2.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监管当局的评级办法
我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经营机制与国际同类银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借鉴外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信用评级办法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要选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以下:资产质量(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账贷款率和信贷资产风险抵补率)、盈利能力(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利息回收率、应付利息充足率和效率比例)、流动性(流动性比率)和资本比率(核心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
其次,评价指标的标准应是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指标。以资产质量为例,国际上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均较低,(最高日本1998年其不良资产比率也远远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水平,日本十家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分别为:逾期贷款率1.07%、呆滞贷款率3.14%、呆账贷款率1.04%)。据了解发达国家同类指标的标准也设定的很低。因此目前我国尚无法完全套用国际标准,只能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待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提高后再相应调整。但是有些指标是可以套用国际标准的,如流动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
最后是要结合当前金融监管的中心任务。当前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任务是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因此在设定各指标的权重时要将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权重设定得很高,而将流动性和发展能力的权重设定的较低。
3.评价办法应能进行时间序列、行业序列比较的办法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同时也是为找出各银行在经营方面存在的,找出与国际同行存在的差距,为金融监管当局制定金融政策提供,为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因此评价办法应能进行时间序列、行业序列的比较。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国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应以客观评级法为主,即以定量为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要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确定各指标的公式,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定量分析公式(见表2)。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信用风险识别上采取事前控制、事后抑制的策略,也就是在授信前先对借款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再根据评级结果配合银行自己的信贷政策和风险的偏好,决定是否对客户授信,藉此避免一些较高风险的客户,而授信后,则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期望在发生问题前能够采取防范措施,阻止授信的恶化及损失。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在于能发现高风险授信客户,并能够将其拒绝于外,如上所述,银行会在授信前先对客户和债款进行评级,接着将评级结果与商业银行自己的标准做比较后,甄选出高风险授信客户,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损失。
(二)事后抑制
商业银行在授信通过后,会定期要求客户缴交相关资料,并派专员实地访查及监督客户,以此及时得到客户最新信息来更新客户的评级,最后依照评级结果将客户进行分类管理。通常商业银行会将客户分为:优质客户、积极发展客户、一般客户、需要关注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对不同的客户以不同方式管理,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而较好的控制信用风险。
(三)及时抑制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通常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客户一旦发生问题,银行往往会采取相关措施来抑制风险与阻止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向授信客户派遣财务专家,帮助客户了解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一旦发现授信客户财务出现危机,立刻停止对该客户的新增贷款,并努力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3.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4.追加资产抵押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历史数据数据库缺乏,模型无法建构。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建立电子化信贷管理系统,此举能将数据大量集中,但部分银行还是没有历史数据数据库,另外信息系统的开发商缺乏连贯性,造成数据间缺少一致性,这导致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信用风险模型建立遭受阻碍。
(二)评级机构落后。我国自身缺乏成熟的外部评级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只能通过国外的评级机构,而国外的评级机构对我国状况了解并没有我国本身来的多。在内部评级里,我国多数银行是利用客户过去的财务信息和相对应指针来评分,而过去财务信息并不能反映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期贷款评分时更不可靠,另外我国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预测,难以真实反映客户未来偿债能力。
(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我国衍生性商品市场才刚起步,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能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有限,尤其是衍生性商品。此外,我国在风险量化上还很落后,无法建立现化科学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目前评级多由各银行信贷职员进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四)防范信用风险意识薄弱。大多数员工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不多,造成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是把它当成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责任,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没有自身员工的配合,更加难以有作为。
(五)信用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全。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没有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且较少对市场细分,另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或是经验不够,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能力。因为目前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着重在事后检查,并没有一套预警制度,只有在贷款不能还本付息时才发现资产质量恶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篮子政策作用下,我国有效的抑制了由于外需不足所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总体经济回升向上。而除了刺激经济回升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也有了新的改革,根据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年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
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主要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改革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要求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是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另外更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扩大存款业务范围,稳定拓展业务领域,努力提高市场化管理水平。而中小企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有显着改善,截至2009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0.3%,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可看出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改善,全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95%,不良贷款余额637.2亿元,两者均创历史最低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2%和182.28%,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提高资本质量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对信用违约情况的动态监测。二是加强不良资产监管,继续实现不良贷款低位“双降”和风险抵补能力高位提升。2009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上升38.6个百分点。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呆账贷款核销工作。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3
由于经营经验不足,监管缺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很多风险隐患,整个金融业的监管依然扮演着消防警察的角色,缺少对金融业较为完善的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的风险监管体系。考察我国金融业监管评级体系,只要在银行业的监管中有体现。在制定并《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外资银行风险评价手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等基础上,2005年12月2日在银监会第41次主席会议上,刘明康主席主持会议,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意在整合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加强和改进风险监管工作。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为“CAMELS+”的评级体系,即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状况等六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并结合其他具体因素的性质及其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精细调整。此外,证券业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2006)、《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2008)、《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2008)规定,建立起以遵循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诚然,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重视风险监管,但是,由于人才、经验、资金、技术等因素的缺乏,金融业的风险监管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国际经验
(一)美国的RFI/C(D)评级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重视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9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对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评级概念,但是并没有在当时银行控股公司主要监管评级体系BOPEC(Banksubsidiaries、Othersubsidiaries、Parent、Earnings、Capital)中得到直接阐释。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监管实际需要,美联储于2004年12月修订了针对银行控股公司,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评级体系,将BOPEC修改为更具有前瞻性的RFI/C(D)。在RFI/C(D)监管评级体系中,基于对管理和财务状况的评级以及对存款类子公司未来潜在风险的评估,每一个银行控股公司都被赋予了一个综合评级C,意在对银行控股公司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估。RFI/C(D)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管理R(RiskManagement)、财务状况F(FinancialCondition)、母公司和非存款类子公司对存款类子公司的潜在影响I(potentialImpactoftheparentcompanyandnondepositorysubsidiariesonthesubsidiarydepositoryinstitutions)、存款机D(DepositoryInstitution)、存款机D(DepositoryInstitution)。为了给评价风险管理提供统一框架,并且银行机构风险管理和控的有效性,风险管理R由四部分组成,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政策,程序和限制性规定;风险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财务状况F也包括了四部分,即对银行机构资本质量的评估、资产质量、收益、流动性。潜在影响I将对存款类子公司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作为重点。存款机D反映主监管者对存款类子公司的评价,这与在BOPEC评级体系下银行评级一样。美国RFI/C(D)的监管评级体系充分体现了风险监管的理念,动态地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状况,并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区分对待,此外,对存款类子公司依然沿用运主银行监管者的CAMELS评级结果,避免了监管的重叠。
(二)英国的ARROW评级体系
英国金融服务局(FSA)使用ARROW(AdvancedRisk-ResponsiveOperatingFramework)评级法来进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ARROW的评级法代表着高级的,风险敏感的操作体系并基本覆盖了我们所面临公司特有的内部所有风险。ARROW帮助FSA将法规目标集中在主要的风险上,通过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而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使用适当的监管工具应对风险问题,即ARROW在法规目标与监管活动两者间建立了联系,以识别主要的风险,测量风险程度,缓解风险并检测风险管理过程。ARROW包括三部分,即公司型ARROW(ARROWFirms),主题型ARROW(ARROWThemes)和内部风险管理(InternalRiskManagement)。公司型ARROW和主题型ARROW是FSA用来管理外部资源产生风险的两种基本方法。公司型ARROW方法适用于评估和处理某一公司或者公司联合体的风险。相比之下,当某一问题在很多公司、某一部门甚至整个市场发生时,适用主题型ARROW方法。在ARROW中FSA考虑了七种会影响监管目标的风险,包括金融失败(FinancialFailure)、操作失误或者管理不当(Misconductand/ormismanagement)、消费者知情权(Consumerunderstanding)、市场欺诈或欺骗(Marketquality)、市场滥用(Marketabuse)和洗钱(Moneylaundering)。经过两年,FSA于2006年修订了ARROW,新修订的ARROWⅡ使FSA在评估金融机构时更好地沟通,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增加了回应风险的均衡性与一致性,促使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技能和监管知识储备。对风险模型的大幅度改动更好地对不同领域中的风险进行了对比,允许更好的风险对比,使得我们可以将资源可靠地投入到最大风险的领域中。ARROWDE风险模型既包括横向维度,也包括纵向维度。从横向上来说,风险被划分为三个基本种类:与金融机构在和零售消费者和市场直接交互行为而相关的风险,与金融机构内部过程相关的风险,与金融机构财务稳健性相关的审慎性风险。从纵向上来说,风险群体归结为四类:经营风险、控制、监督与管理和缓解。与CAMELS关注被监管机构经营结果不同,ARROW关注对风险过程进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ARROW的程序可以细分为准备风险评估阶段、风险可能性评估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内部确认和调整阶段、风险沟通阶段、跟踪评估阶段和新的评估循环阶段。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4
1.加剧净资产和净利润的波动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与宏观经济环境联系更为紧密,资本市场上利率、汇率等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另外,对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大规模持有的交易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商业银行受市场状况影响的就会非常大,甚至面临破产。
2.股东权益。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计入当期损益并最终影响股东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影响的大小由于各家银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的差异而定。
3.存款准备金,减值准备等项目。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银行的广泛应用及其财务报表的充分披露,将导致损益的波动迅速反映到财务报表之中,扩大银行业绩的波动效应。更为突出的是,随着银行经营业绩的下降及随之而来的金融资产贬值,尤其在我国目前这种特殊的资本结构情况下,将严重影响银行的声誉。为此,银行也许不得不提高拨备覆盖率,银行监管部门也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银行财务弹性的下降。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如更准确的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同时也有消极的。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息质量、增强经营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然而,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不少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它的实施必然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以及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还潜伏着诸多危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方案,从而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下面笔者将针对不同的主体提出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一些对策。
1.应建立合理的公允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从理论研究到实务操作都还不成熟。现有的会计理论成果提供的会计计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能体现公允价值本质的计量方法,并将西方国家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与我国的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所有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引入,逐步建立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系统,完善上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允价值的准确估值提供技术支持。
2.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加强对公允价值获取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由于种种原因,可靠性是公允价值运用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在今后准则、规章和指南的修改过程中应该强化披露与公允价值的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分析和评价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公允价值信息应至少披露以下内容:每一资产负债项目公允价值获取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原因;在确定采用某种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后,应列示影响该方法使用的重要因素的具体情况,如在采用期权定价法时,应重点说明该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各基本参数的获取情况等;重大重估差异及其成因。对一些公允价值与其账面成本差异较大的项目,应重点说明其影响及形成的环境和原因。
3.上市商业银行应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条件之一是要求等级由独立评级机构评定,并且其现金流量可以合理估计。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其核心内容是针对信用风险计算资本要求的内部评级法(IRB)。目前,尽管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已经使用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等一些分类评级手段,但其不论在评级方法本身的科学性、数据的采集和加工还是在评级结果的验证以及评级体系的系统性等方面较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的评级体系而言都存在较大差距,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IRB评级体系相差甚远。因此,无论是从适应新的国际监管框架的角度还是从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角度考虑,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5
一、国际评级方法简介
(一)国际商业性评级准则
国际评级公司采用的信用评级准则一般是在美国金融机构统一评级制度(UniformFinancialInstitutionsRatingSystem)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套评级制度包括五个基本项目: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s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能力(Earmngs)、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单词相同,因此该评级方法被简称为“骆驼评级法”。因为标普、穆迪等公司进行的是国际评级,因此在评级项目中又外加了“政府支持”一项。
(二)标普评级的标示方法
标准普尔的几大类评级中,从AAA、AA、A到BBB、BB、B再到C、R、SD依次降低,分别代表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由强到弱的过程,“+”号或“-”号用来区别在同一等级内更详细的信用状况,“+”号表示在同一等级内较优,“—”号表示在同一等级内较差。其中最高等级AAA,目前在全球尚没有金融机构获得,但是花旗、汇丰等国际金融机构曾获得过AA、A这样的良好评价。BBB级是投资级,在此级别以下国际投资者将不再投资。评级后有时加的后缀“Pi”表示该评级是利用已公开的财务资料或其他公开信息作为分析的依据,即标准普尔并未与该机构管理层进行深入讨论或全面考虑其重要的非公开资料,所以这类评级所依据的资料不及末标有“Pi”的评级全面。
(三)穆迪评级的标示方法
穆迪对金融机构的评级分为信用评级和财务评级两大类。其中信用评级分为A到E的五大类,表示偿债能力逐渐减弱,每个等级又以“a”的个数和“1,2,3”来区别更细致的差异,在大的级别相同的情况下,a舶个数越多。评级就越高;从1到3的级别是逐渐降低的。例如Aaa的等级要高于Aa,而Aa1的等级又要高于Aa2.穆迪中最高评级是“Aaa”,具有投资价值的是“Baa3(含)”(相当于标普的BBB-级)以上的评级,一般的国际投资者在C级以下将不再投资。例如,穆迪对荷兰银行的评级为Aaa级,花旗、汇丰同为Aa级。
在财务实力评级上,穆迪使用字母A-E来区分银行内在健康安全等因素的判断,不包括外在信用风险及信用支持的因素,A为最高级别,“+”和“-”表示同一级别中的微弱差别。
(四)惠誉的评级方法
惠誉国际对信用评级的标示方法与标普的标示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二、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结果
(一)标普对中国银行业评级的结果
标普评级涵盖了不同的比较基准,包括市场地位、资产质量。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资本率、盈利和政府支持等六项。其中,中国银行以(BB+)级居首,广东发展银行则以CCCpi级居于最末。工商银行得到的评级为(BB+)级。尽管获评银行均拥有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和政府支持的相对优势,但是,不同银行在不同的比较内容中所处位置却有明显差异。
总体看,华夏银行和广发银行的市场地位“较弱”;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相当高”;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表现“一般”;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本率“相当弱”;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当弱”。
以总资产、贷款和存款所占份额衡量,相对市场地位的排序为:“相当强”的银行——农行、中行、建行。工行:“强”的银行——交行:“一般”的银行——光大。招行、民生、浦发、深发展:“较弱”的银行——华夏、广发。
在资产质量方面,整体信用风险“一般”的银行——招行、华夏、民生、浦发、深发展;信用风险“高”的银行——中行、交行、建行、光大;信用风险“相当高”的银行——农行、广发、工行。
融资与资金流动性表现“相当强”的银行是——中行、建行,工行表现“强”的是——农行。交行;表现“一般”的是——光大、招行、广发、华夏、民生、浦发和深发展。
从资本构成和对拨备不足预作的调整来衡量,资本率表现“一般”银行是——招行、华夏、民生、浦发、深发展;资本率“弱”的是——中行、交行、建行、光大;资本率“相当弱”的是——农行、广发、工行。
从资产回报率、拨备前资产回报率和盈利的可持续性反映,盈利能力“一般”的银行是——招行、华夏、民生、浦发;盈利能力“弱”的是——工行、中行、交行、深发展;盈利能力“相当弱”的是——农行、建行、光大。
而就政府对银行给予支持的能力和意愿、所有权结构而言,政府支持力度“相当强”的是政策性银行,政府支持“强”的是——农行、中行、建行、工行,政府支持“较弱”的是——交行、光大、招行、广发、华夏、民生、浦发和深发展。
标普认为对中国银行业给出较低评级的最终依据是:贷款不良率高,拨备不足;盈利能力弱;资本金不足。
(二)穆迪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
2003年穆迪提高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评级。据悉,四家国有银行的信用级别都为A2级。在财务级别中,中行最高为D-工行和建行同为E+,农行最低为E.而在此之前,穆迪给四家国有银行的信用级别都为Baa1.招行和浦发的信用级别同为8a1,财务级别为D;中信的信用级别为Baa3,财务级别为D-;深圳发展银行的信用级别为Ba3,财务级别为D-;交通银行的信用级别为Baa2,财务级别为D+.穆迪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均为“稳定”,穆迪认为“将银行外币存款评级的上限由Baal调升至A2,而反映这些银行独立信用质量的财务实力评级(从D-至E)则保持不变。这些银行的评级走势与评级一致,反映了政府的支持,无论这种支持是因为政府的所有者地位、银行重要的政策角色还是银行的规模。”
(三)惠誉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
惠誉与中诚信国际也曾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其形式是非正式的评级报告)。根据以人民币债务为基础的评级方式,惠誉对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评级都为AAA级。但如果以根据外汇债务为基础的国际评级,惠誉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都低于中国评级(A-),其中四大国有银行的评级均在投资级(BBB-)以上。
三、中国银行业获得国际评级的分析
(一)银行业信用等级主要受国家评级限制
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主动性评级。评级结果之间的差异除了与各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和对中国银行业的判断相关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几大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的差异。国际评级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国家等级为一国国内务经济主体的的等级上限。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的评级分别是BBB,A2,A-,其中标普较其他两家更为保守。由于金融机构得到的评级不可能高于评级,所以标普对中国的较低评级也使得该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相对保守。
(二)标普、穆迪的评级均涉及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问题
标普,穆迪等国际评级公司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标普显得更为保守。以工商银行为例,标普和穆迪的评级分别为BB+和A2级,相差了两个等级。但两家评级结果(尤其是标普的)均为国际投资者风险参考的重要依据,两个不完全相同的评级结果却也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存在的相同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两家机构的评级结果中,四大国有银行几乎均是第一梯队,其中又以中国银行的评级最好,这主要是因为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由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来筹集资金,评级相对就要低一些。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评级要略高于其它股份制银行,因其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2.中国银行业面临三方面挑战。虽然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都希望努力改变现状,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但中国的银行体系在短期内还无法摆脱资产质量差、盈利水平低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困扰。未来的中国银行体系将面临着来自几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整个运营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效率是高是低,二是整个放贷总量迅速提升的潜在风险,三是贷款的质量问题。如果没有一套高度透明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强健的银行监管机制以及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中国将难以避免改革中的银行体系风险所带来的威胁。
(三)标普。穆迪评级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将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商业性评级将成为国内监管部门对银行评级的参照。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一直都在寻求和建立一套有效的银行经营状况考评体系,据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这套体系有可能参照美、日等国流行的“骆驼评级法”,并有可能率先推出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监管评价体系。但国内监管部门的评级方法与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应用的国际商业评级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国际评级将受评国的资信及所有制看作很重要的评级内容,但国内的金融监管当局不需要对这两项进行评价。
对于将正式授予评级的公司,标准普尔都要派员与申请评级公司的管理层及政府官员进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公司收集进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及政府的政策。分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委员会来确定评级。这些商业性的评级行为,也有可能作为银监会对银行的考评要素之一。即使我国有了自己的银行评价体系,仍需要利用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监管部门一般也是这么做的。一旦银行商业性评级不够监管部门规定的等级,将有可能被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更完善的信息披露系统,以及更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范文6
【关键词】信用评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用
引言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成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类型风险;从其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成为全球风险。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在各种信用评级类型中,企业信用评级的历史最悠久,相关的研究也最深入和全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户信用评级,既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又贯穿于其生命周期的始终。对商业银行来说,选择优质客户从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变得尤为重要,银行的经营和监管,离不开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
一、从风险管理的流程中看客户信用评级
风险管理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公司的股权关联关系、主营业务分析、财务状况分析、领导者素质分析、贷款的主要用途、担保情况等,这一环节告诉我们:在调查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经验很重要。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需要使用到各种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和寻找相应的信用信息,以便整合信用资源。
风险量化的过程包括:客户评级、债项评级、风险成本、占用的资金成本、十二级分类等,在这些环节中,计量模型和经验都很重要。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是企业防范商业风险的有效保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授信限额、贷款定价、信贷审批、信贷授权、经济资本分配、信贷准入。信用评级如同企业进入融资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费用的重要手段。
风险监测的内容包括:押品价值及存在性、贷款的实际用途、客户信用等级的变化、客户债项评级的变化、客户RAROC评价和EVA预警。当一笔融资业务放款之后,贷后监控和预警就是为银行风险管理把好最后一道关。
从这四个阶段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客户信用评级不仅是基础,还是风险控制与监控的主要手段
二、从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看信用评级
新巴塞尔协议是目前公认的银行业务指导框架,内部评级法作为新协议的核心内容,成为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主流模式,国内银行实施内部评级高级法是国际同业竞争的需要,是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需要,也是银行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风险量化水平决定着风险管理所处的阶段,大致可分为: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内部评级法高级法这三个阶段。
在初级法中,只有借款人的违约率需要用银行信用模型进行估算,且这一估算必须建立在至少5年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在高级法中,银行需要估算全部相关参数,如所有资产类别的PD、LGD,所有估算必须建立在7年数据的积累之上。其中,违约概率与客户信用等级有关,它是指客户一年内违约的可能性,客户信用等级越高,违约概率越小,贷款的资本要求越低。违约损失率是指一旦客户发生违约导致的贷款损失程度,与该笔贷款是否采取抵质押有关,风险缓释手段越充分,违约损失率越低,贷款的资本要求越低。剩余期限是贷款的平均回收时间,与还款期限以及还款现金流安排有关。剩余期限越短,贷款的资本要求越低。相关系数反应贷款所属企业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主要与企业规模有关,企业规模越小,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越低,贷款的资本要求越低。综上,随着银行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也同步改进,同时结合客户评级对应的违约概率,进一步计量信用风险成本、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贷款建议定价,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供支持。
最初的纯粹定性评价依靠专家信贷经验对客户进行区分,这可能在某一风险点上比较敏感,而且专家经验宝贵,对数据的需求会比较少。而缺点则是对多个风险点的集成能力不如模型,容易造成集中风险,难以实现对风险的量化,主观性和操作风险都比较大。纯粹的定量评价,需要基于大量数理统计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规律,但是对数据的依赖性很强。结合专家经验与统计分析进行优劣客户区分,可集成多个风险点,适合不同数据状况下的评级,主观性和操作风险都比较小。但是其缺点在于:难以把握专家经验与统计分析的平衡点。
三、完善客户信用评级的建议
针对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文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以往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或者以收集客户调查资料为主,凭借经验进行主观的定性打分,或者选取少数定量评价指标做分析。其实,应该把主观评价和客观财务分析相结合,并且选取的经济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第二,以往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容易忽略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而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本人了解到,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第三,在评级模型的建立上,可以将PD违约率模型的原理运用到客户评级中,用初评结果与PD评价结果进行交叉验证,预测客户违约概率。最后,应将模型研究成果用于商业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业务的各个产品线中,为银行限贷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西部金融》2012年第2期
[2]李金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评级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