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1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Comprehension Levels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on the Concept of Set

Mao Yaozhong Zhang Rui Li Mansh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Lanzhou City College,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Abstract:Set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mathematics building.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do not have adequate level on the concept of se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Key words:Pre-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Set;Comprehension on concept;Investigation

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学习对于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评价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成就不仅要关注程序性的知识更要强调概念性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职前数学教师拥有的诸多概念知识当中,有很多并没有反应出概念的本真意义,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简言之,职前数学教师的概念体系当中具有较多的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对于职前数学教师认知活动产生的危害难以估量,其会让职前数学教师的认知活动呈现出“劣币驱除良币”的状态,使认知结构产生严重偏差。集合理论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通过问卷测试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情况,以管窥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论文主要围绕职前数学教师关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水平是怎样的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1.2 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了甘肃省三所师范类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176名大三学生,其中男生62名,女生114名。

1.3 测试题

论文选取了7道有关集合概念的开放式问题作为测试题,依次如下:

(1)什么是集合?

(2)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

(3)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

(4)空集是有限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5)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

(6)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

(7)区间是集合吗?请说明理由。

1.4 数据分析工具

Excel2003软件被用来处理调查得来的数据。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于“什么是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什么是集合?”的回答,65.9%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正确,1.1%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部分正确,33.0%的职前数学教师回答错误。集合是一些明确规定且彼此不重复的对象的全体。那些回答部分正确的同学仅仅认为,“集合就是明确规定的对象的整体”,缺少了“对象不能重复”这个关键点。

学生对于集合定义的错误理解其实与平时的集合定义教学存在很大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直接教授集合的定义、规则及运算,缺少正反例证,没有细致分析哪些对象的全体能够或者不能够形成集合。比如,互相之间不存在共同特征的对象以及彼此不能够共存的对象的全体就无法构成集合。

2.2 对于“可以用哪些方式表征集合?”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征方式,分别是列举法、描述法和韦恩图法,缺少描述法是大多数部分回答正确学生的通病。总的来看,女同学的正确率(74.6%)明显高出男同学的正确率(56.5%)。

集合的不同表征往往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集合。然而从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对描述法表征集合的认识比较欠缺,这其实与描述法相对更加抽象有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集合表征方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表征方式,而且要重点训练让学生学会在各种表征方式之间进行转换。

2.3 对于“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等价吗?”的回答,绝大多数学生(89.2%)的回答都是错误的,认为整数集合包含奇数集合与偶数集合,偶数集合是整数集合的真子集,所以整数集合与偶数集合不等价。他们的疑惑体现在:与原集合不相等的真子集怎么能和原集合等价呢?部分怎么能等价于整体呢?事实上,根据一一对应的原理偶数集合与整数集合是等价的。相对来讲,男学生(17.7%回答正确)的结果好于女学生(7.0%回答正确)。此外,很多学生的答案答非所问,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

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如果数不完就是无限集合。有限集合不能等价于除本身之外的任一子集,而无限集合可以等价于它的某个真子集(如通过一一对应就可以使整数集与偶数集等价)。将近九成的学生(89.2%)都对此做出了错误的回答,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集合等价的知识,不知何为集合的等价,把集合的等价与集合的相等混为一谈。在集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补充集合等价的理论,并让学生明确区分集合的相等与等价。

2.4 对于“空集是有限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空集是一个有限集合,但是很多学生基于“空集中没有元素”这个事实,认为:“空集很含糊,不能讨论其有限性”;“空集中没有元素,不好做任何解释”;“空集既不是有限集合,也不是无限集合”。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太理想(62.5%的学生回答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什么是有限集合的定义理解不深。大多数学生只是感官上觉得集合中的元素如果能被数完就是有限集合,而空集中没有元素他们就主观地认为不能数数了,自然也就不属于有限集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有限与无限集合定义的本质特征,以是否可以与其真子集等价作为判断有限集合与无限集合的标准。

2.5 对于“全集是永恒唯一的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全集并不是永恒不变或者唯一存在的,它随着处理问题的差别可以取许多不同的形式,甚至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所用数学方法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都可以取不同的全集。但是,很多学生(69.9%)并没有理解全集的实质,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对于全集的认识不能“望文生义”,很多学生的回答只是汉语意思的臆测,比如“全集是指包含所有个体及运算的集合”,“最大的集合”等。这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全集的本原意义,不知道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集合这个事实。因为如果存在最大的集合,那么将其作为新的元素,又可以生出更大的集合。事实上,全集是应用一定方法讨论问题时关于对象范围的限定,问题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所选取的全集就可能不一样。

2.6 对于“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问题“一个集合的补集可以不同吗?”的回答,虽然男同学的回答正确率(24.2%)高于女同学的正确率(9.6%),但是总体来看,回答正确率显著偏低(总体回答正确率为14.8%)。

补集确定的基础是全集,学生对于全集理解的偏差会导致对于补集的错误理解。数学是一门前后内容密切关联的学科,对于一些关键的核心概念一定要形成正确、牢固的认识,为后续概念的掌握提供支持,避免“错一处而乱全局”的困境出现。

2.7 对于“区间是集合吗?”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区间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84.1%)并不知道这个事实或者曲解了这个事实。

区间是一类特殊的集合,它的元素均是实数,之所以很多学生否定这个事实,主要在于区间的写法与集合的描述法、列举法的写法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学生们在学习集合这个概念之初就熟悉用花括号的记法,而区间用的是圆括号和方括号,这个明显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区间不是集合。因此,对于集合概念的教学应该突出概念的本质,不要拘泥于概念的形式,也就是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

3 建议

从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职前数学教师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并不理想,与调查之初的预想存在较大的反差。职前数学教师所掌握的集合知识缺少完整度,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比较松散;对于概念的理解主观腻断,往往会“望文生义”出现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解;缺少数学探究的理性精神,学习中很少“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许多有关集合概念的知识存在学习盲区,欠缺部分必要的学科知识。基于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3.1 对高师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与之紧密联系的高师课程改革则严重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需要高师院校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新教师,高师课程改革迫在眉睫。2012年,教育部组织出版了各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1]为高师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广大高师院校应该认真落实,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具体操作中,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消除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界限,并针对当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整体欠缺的现状,[2]开设一些诸如《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数学史》《数学文化》等宏观理解整个数学体系的课程;同时,应该增加数学教学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把中小学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最后,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应设置实践性及研究性的课程,增强职前数学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达到对于特定专题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3.2 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建议

作为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日常的教学,不能把教学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照本宣科,而应当想办法做实事,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效性;其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烧中段”式的灌输教学;再次,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把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应该改变当前职前数学教师教育者过于偏重科研的现状,把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愿意投身教学及教学研究。

3.3 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建议

作为一名职前数学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基础数学教育中的核心数学概念,对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应该深入理解,比如要知道基础数学教育中有哪些关键的数学概念,哪个概念是某一概念的上位或并列概念,采用怎样的形式设计某个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等。职前数学教师如果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避免复制粘贴式地教“教材”,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地用“教材”教。[3]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生活质量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组织器官衰老、多合并有其它基础疾病,发病时多急骤且危重,多伴卧床不起、口齿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诊疗活动以挽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1]。舒适护理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注重满足患者对舒适度、心理支持的需要,甚至可改善治疗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我科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00例,效用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200例(男122例,女7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6.9)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50例、高血压心脏病41例、心力衰竭43例、冠心病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28例。纳入标准: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症,年龄≥65岁。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舒适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据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路径,给予治疗、生活、饮食等护理;患者宜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监控患者血压、心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危重者给予特护。

1.2.2舒适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以患者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为目标[2]。①生理舒适: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宜安静、整洁、温馨;合理设施布置,以方便为主;特殊生理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清洁、改善,等,维持患者生理卫生;抑制护理差错、意外事故,减少对患者生理伤害。②心理舒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监控患者心理状态,对于心理波动较大、抑郁患者,给予心理呵护,可通过聊天、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改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多进行鼓励与支持,缓解患者忧虑。③社会舒适:据患者认知、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熟练的掌握沟通技巧,不表现出任何的歧视,给予尊重、理解与支持;据患者家庭、人际关系,促其亲友给予足够的支持、理解,多探望、关心,增强患者被关心、支持、理解感受。

1.3疗效判定 参照健康调查表(SF-3)设立指标,并观察、测评患者健康指数,指标包括生理机能、生理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活动等,赋予权重,满分为100分。于患者入院前与出院时进行测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入院时常规组与舒适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差异显著(P

3 讨论

舒适护理主要目的为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强调情感、精神、身体清洁,本次研究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患者其生理机能、一般状况、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常规护理[2-4]。

舒适组不同患者间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改善状况差异较大,标准差均在30以上,可见舒适护理其适应性有待提高,医院在开展舒适护理时除常规的舒适护理内容外,还应掌握足够的技巧,据患者临床资料、社会关系,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珂,杨柳.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31(03Z):229-229.

[2]耿向旭.舒适护理在老年术后疼痛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07):176-177.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4

然而,在以内容为王的出版产业中,知识管理理念以及模式的介入并不明显,虽然国内目前也有一些出版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将其有意识地升华为系统整体的知识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出版领域亟需大力开展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借助知识管理模式的成功运作,为出版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发展动力,并为今后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科学范式,使之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那么,出版企业应如何实现知识管理呢?对此,王壮所撰的《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探索》(下文简称《探索》)可以说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探索性尝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出版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探索》全书紧紧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首先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思辨式的界定和描述,系统地介绍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展开深入探索,不仅提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战略运行保障机制以及知识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原则、体系和流程等,更是从国家、产业、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战略措施,对我国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探索》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1 内容层面:研究领域新颖系统

纵览《探索》,全书立足于知识管理这一独特研究视角,结合我国出版产业的宏观背景和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出版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索,内容新颖、系统、全面,读来令人备受启发,为我国出版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需要强调的是,整个议题不仅在出版产业以及产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意义重大,对其他特定行业内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如作者在书中探索性地针对员工、客户、业务、保障机制、竞争力这五大不同视角设计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考核构建了评价模型,这也对其他行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研究和评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下面从全书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议题两大方面介绍其独特、新颖之处。

1.1 视角新颖独到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其实早已存在,国际上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长达近30年,中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有10多年之久,但是在我国的出版研究领域,将知识管理作为切入视角对出版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探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作者具有创新式、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立足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宏观环境的高度审视出版产业,更是紧密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操作大胆探索产业的微观主体——出版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探索视角。作者运用知识螺旋理论、“知识之轮”理论等知识管理基本理论探讨了出版领域以知识搜集整理—知识存储编码—知识分享交流、知识创新增值为主脉的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出版管理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与此同时,作者还善于利用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角度,广泛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出版学、传播学、心理学和企业知识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成果,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探索和思考开拓了一个宽广的研究视阈。

1.2 议题系统全面

全书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议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探讨和系统论述,让人深受教益。首先,作者就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做了详细阐释,并明确道出开展此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议题的关键内涵,作者还系统介绍了开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竞争环境;随后,全书围绕议题的实现做了具体战略规划以及运行保障机制、效果评价的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论证;最后,从策略层面提出了议题的具体实现方法。至此,全书紧扣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形成“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内容主线,总体看来系统全面、内容丰富,也在最后的对策方面为不同角色提出了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一议题的系统全面不仅有利于丰富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开拓出版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还能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意义重大。

2 结构层面:论证框架严密

通观《探索》可以发现,该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轮廓鲜明。作者首先着眼于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这一逻辑论证前提,在对知识管理基本理论进行通俗化阐释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而探索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实现路径,并辅之以行业管理现状和标杆实践案例等实证研究,对论点进行论证,从总体搭建全书严谨的逻辑框架和论证结构。不管是在整个逻辑论述过程还是论文层次上,都体现了较高的逻辑掌控能力和思维水平。如在论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时,作者首先从知识观角度层层分解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依次从知识采集与存储、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应用和创新三大方面深入剖析知识管理的作用机理,论证严密、得当。具体来讲,该书在结构层面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概念界定的明确清晰以及逻辑结构的科学严谨上。

2.1 概念界定清晰

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是开展研究论证的逻辑前提,只有在清楚地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才能保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科学客观。在这一方面,《探索》一书表现尤为突出。每当引入一个主体概念,作者都会综合权威专家和学者们的客观论述,首先对基础性构成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式的科学阐释,进而论述主体概念的含义。如书中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关键议题的定义时,首先回归到对出版、出版产业、出版企业等基础性概念的界定上,并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学科属性,最终得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即“对出版企业内的一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企业内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出版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知识活动”。此外,书中多次提到“出版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的观点,作者在第二章即“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对“知识型企业”这一概念也进行了严格界定和清晰表述。

2.2 逻辑结构严谨

从论述过程和逻辑层次来看,《探索》表现出严谨、科学的特点,读来毫不晦涩,令人信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善于按照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演。全书首先着手于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基础性概念及其相应理论的铺述,进而从逻辑层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普遍到特殊,使知识管理的普遍理论恰到好处且巧妙地嫁接到出版这一特殊领域,实现两者由两大个体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这一结合体的自然过渡。第二,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论证框架。正如上文所说,全书围绕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构建了“提出议题—分析议题—实现议题”的研究主线,这也从逻辑层面展现出严密、有序的整体构架。第三,善于结合理论和实例实现对结论的充分论证和反馈验证。全书论据有力,结论科学。如在探讨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时,不仅引入“知识之轮”“知识木桶”等知识管理理论,还大力结合出版产业背景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展开论证。而为了验证研究成果,作者还专门辟出一章进行标杆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案例分析,说服力强。

3 研究路径层面:思辨特质凸显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或保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出版业来说,知识管理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实现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和关键。因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论证的,出版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整理、复制和传播,出版企业资本的主要表现是知识资本,出版企业的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员工,出版企业的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知识创造型劳动形态,出版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出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读《探索》后的明显感触是全书理论性强而不乏实践操作性,思辨特质尤为明显。在展开研究时,作者不仅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思辨,也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辨,在总体研究路径上凸显了较强的示范意义。

3.1 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

作者有独到的思辨精神,对论点的观察、认识、分析、判断以及论证方法的选择等都体现了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了更有力地阐释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和方法论的特殊性,形成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并找到能够真正指导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规划和实施,作者非常重视对出版企业所处的出版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如书中第三章即是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竞争环境的分析,其中主要围绕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路径,分别对产业外部竞争环境(包括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其他媒体的市场环境以及新技术革命环境等)、产业内部竞争环境(包括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环境、产业内部市场竞争环境、出版企业所面临的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竞争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知识资本、组织构架、信息技术条件等)展开了系统分析。在书中最后一章,作者同样关注出版企业所处环境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沿用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辨路径,分别从国家、产业以及企业三大不同层面提出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具体对策。

3.2 理论—实践的思辨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知识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复杂而又抽象的。一方面,知识管理是在“诸如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信息技术、变革管理、品牌和声誉管理、经营测定和评估等几门学科碰撞而产生”[2],其基础理论丰富且涵盖面广;另一方面,单就“知识”这一客体本身而言,它即是一个“非常广泛、复杂、抽象甚至模糊的概念”[3]。而若要结合出版领域展开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探索》一书则既充分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又结合出版学、企业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如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控制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站在一定高度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涵义的科学界定和相关内容的理论探索,体现了很强的理论性。作者又不忘结合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设计了实现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和愿景的总体规划和思路,并通过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这一标杆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对全书所构建的知识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富有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实现了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并推动理论的螺旋式发展和多重思辨。

除了内容、结构以及研究路径三大层面的特点之外,《探索》还在形式上体现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特色。全书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善于用图表说话,通过企业知识螺旋示意图、“知识之轮”模型图、出版企业战略层次图等大量图表的直观呈现,略显艰涩的理论、较为繁琐的内容都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过书中也存在个别不足之处,如就全书各章节篇幅的总体安排来看,第九章即“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出谋划策”的内容与其他章节相比显得较为单薄,而对策方面的建议不失为全书的重头戏之一,能为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愿景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值得多费笔墨展开阐释。

(《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王壮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38.00元,240页)

注 释

[1]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

[2][美]温迪·布克威茨,鲁思·威廉斯著;杨南该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5

Abstract: In China,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ccepted by enterprises, and the enterprises are urgent to find the suita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m. This paper selec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related literature between 2000 and 2010 management journal to study firstly. Next, we found the trend and ke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omestic recently by analyzing the trend of research subjects.

关键词: 知识管理;趋势分析;内容分析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trend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14-02

0 引言

1996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文,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自此掀起了学术界对于知识研究的热潮[1]。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成为管理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由于研究视角、动机不同,研究的内容繁杂、方向不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刘咏梅、王琦、彭连刚对2000至2007年国内知识管理的文献进行了趋势分析[2]。本文通过对近十一年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章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了解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全貌,总结过去十一年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趋势做出初步的探讨,这将对以后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统计

1.1 样本选择 理论上,对知识管理进行文献综述所研究文献应当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几个部分,但由于时间和笔者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网格资源共享平台(cnki)为样本选择基础,且只包括期刊论文。

1.1.1 期刊选择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管理学的26种期刊2000—2010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这26种期刊以“知识管理”为搜索主题逐个进行检索统计,一共检索到1124篇文献,然后逐一阅读文献摘要,剔除实际研究主题并非知识管理的文章,结果共获得677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在统计的这26种期刊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表的知识管理相关论文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45篇和108篇,可以看出其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

经统计分析发现,这26种期刊在2000年到2010年间刊载的知识管理论文数量和所占百分比有很大差异,前9位期刊即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共刊载知识管理相关文献553篇,占总数的81.68%,而后17位的期刊一共只有124篇涉及知识管理的论文,仅占总量的18.32%,因此,本文选择前9种期刊作为样本来源期刊。

1.1.2 样本基本数据 对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这9种期刊2000年到2010年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按时间进行统计整理,总计553篇文献,作为此次趋势分析的样本。

知识管理的论文数在2000到2010年间呈先增加后保持的趋势,2004年和2009年的文章数量尤为多,分别占到了13.92%和12.84%。

1.2 研究主题的数据统计 本文对经过样本选择所获得的553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根据其研究主题和时间进行分类整理。将知识管理研究主题分为7大模块,分别是对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对知识管理基础概念的解释以及国外最新知识管理理念的介绍)、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对知识管理实施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评估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见表1)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占到了样本总量的25.31%;而在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研究又分别占到了42.86%、35.71%和18.57%。

样本中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也较多,占到了样本总量的17.18%,但其中83.16%的文章是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而知识管理系统影响与使用的文章则只分别占了15.79%和1.05%。

还有一些研究关于知识管理的实施(15.01%)和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15.01%)。有关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实施的步骤和方法(49.40%)、实施的环境(20.48%)、实施的经验(15.66%)以及实施的问题和风险(14.46%)。

此外,近几年国内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研究的研究趋势较为突出。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的研究明显减少,可以反映出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研究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而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明显增多,这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国内研究的热点。

2 结果分析

2.1 研究特点分析

2.1.1 刊登的刊物相对集中 本文所选择的553篇文献来源于9种期刊,其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文最多,分别发表了145篇和108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6.22%和19.53%,而后七种期刊发文总量只占到54.25%。

2.1.2 知识管理的关注度上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00-2003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仅占到了总数的23.15%,而2007-2010年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却占到42.31%,说明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2.1.3 研究视角多样化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角度错综复杂,比如从研究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将研究分为对个体层、团队层、组织层和组织间层等的研究;国内仅对知识管理概念的定义就不下20种,从不同的视角可将概念界定为三类:能力论、资源论、过程论,但仍有一些学者的定义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

2.1.4 研究主题趋于集中 在统计的553篇文章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过程(140篇)和知识管理系统(95篇)两大方面;而在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的研究占到了42.86%和35.71%,在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中,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研究则占到了83.16%。

2.2 研究的重点

从数量和增长趋势两个方面表明,近年来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而从过程的角度看,知识运用是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完成的,知识共享是多次的知识转移,而在近三年与知识运用有关的3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相关的文献共27篇,与知识共享有关的文献中,研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知识共享激励问题的文章大部分也是着眼于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的探讨,与知识共享有关的2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有关的文献共15篇。仔细阅读这42篇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章后,有33篇文章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如何提升组织层、个体间的知识转移能力,足以表明,关于知识转移能力的提升的研究是现阶段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3 总结

通过此次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且知识管理过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2]。但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上,与国外[3]相比国内学者显然更加注重如何设计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系统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知识管理刚刚为企业所知、企业亟需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有关。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比如: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以下五类杂志上:管理类、教育类、图书情报类、经济类、计算机应用类[4],而本研究所选的9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全部为管理类的期刊,导致一些技术类的知识管理研究未能统计在内,且仅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检索文献,过于片面,从而造成研究的遗漏。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7.

[2]刘咏梅,王琦,彭连刚.中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02):31-38.

[3]Alavi M,Leidner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4]李莉,杨亚晶.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10):9-11.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价值载体;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12-02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概念,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管理研究试图通过界定知识管理的定义、范畴、内容和运作机制等途径将知识管理自身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全新的管理学科;作为应用科学,知识管理实践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等促使知识管理效用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知识管理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一个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之中,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在讨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时候,必须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方可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在我们开展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必须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主体以及基本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它必须藉由创新,再通过企业的商品化运作,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因此,研究各界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对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知识管理的框架已经逐渐成型。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都还没有达成一致,各界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Petrash(1996)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人,使其作出最佳决策。

Wiig(1997)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组织系统的、明确的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利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推动与知识有观点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BecMna(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价值。该定义强调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对组织的目的。

Malhotra(1997)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解决适应、生存、提高面对环境和改变的能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它具体包括组织从数据和信息中、从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中寻找知识以提升企业绩效过程。

Yerna Alle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

林东清(2005)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对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众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工作。

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定义的理解,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高新技术企业是高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这与知识管理强调的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造企业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知识、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帮助且企业寻找、发现、组织和转移重要信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主体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及其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的管理,以谋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层面

强调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过程及经知识过程逐渐形成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知识过程主要由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组成,统称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

2.2企业知识管理的活动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即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见图1)。因此,需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等活动,并结合软、硬环境的建设,将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核心过程等有机联系起来,创建出完整的知识活动:

2.3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层面

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环境建设的支持。这里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在它们的有力支持下,企业才可能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知识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又互相影响的过程,至少包含四项活动,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四个主体则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其框架如图2:

知识获取是指通过学习或者其他各种方式收集企业(个人)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应用就是将企业(个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共享就是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知识的传递活动,不仅使有需要的员工能掌握知识,也使有需要的客户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最终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这里所讲的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只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的客户。

知识创新是一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活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etrash.Cx. Dow’s journal to a knowledge value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4(4).

[2] Wiig. K M..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M].Pergam on Press/ Elsevier,1997.

[3] Beclnnam. Thomas J.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Soft Computing[M].Canada:Banff,1997.

[4] Malhotra, 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quiring Organiz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s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1997.

[5] Vema Allee.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6]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刘冀生,昊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 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黄河,陈娟娟.知识管理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24,(4).

[10] V.Sambamurthy,Mani Subramani.special issu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5,29(1).

[11]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

[12] 姚波,杜琦,解芳.基于战略营销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