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1
韩秀华
抚顺市中心血站,辽宁抚顺 113006
[摘要] 目的 统计分析该站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合格项的分布情况,改进该站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保证采供血工作安全有效运行。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站19次三个负责人联检、4次内部审核、1次管理评审和1次外部督导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采用Ex-cel表分类统计条款、部门中的不合格项,并比较三个负责人联检、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的不合格项。结果 该站2012、2013年所有不合格项共计64项,分布在2~15各项条款中,其中以质量体系文件9项(占14.06%);安全与卫生11项(占17.19%);记录13项(占20.31%)和监控和持续改进9项(占14.06%)条款为主;质管办11项(占17.19%)、办公室9项(占14.06%)、质控科11项(占17.19%)、体采科8项(占12.5%)发生率较高。结论 分析该站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避免不良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出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
[
关键词 ] 不合格项;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11-02
[作者简介] 韩秀华(1966-),女,大学,辽宁抚顺人,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
按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ISO9001标准,建立、健全了该站质量管理体系。每年通过采取三个负责人联检、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督导等方式,对该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持续审核,针对其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分析,并制定纠正和纠正措施,使该站质量体系建设快速发展。为该站的采供血工作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辅佐作用。下面该研究就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站三个负责人联检、内部审核、外部督导检查及2012年度管理评审时发现的64项不合格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纠正措施,揭示了不合格项的发现、分析、纠正和纠正措施,完成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血站2012年1月—2013年12月质管办提供站三个负责人联检、内部审核、省督导检查及2012年度管理评审的反馈信息,经鉴定确认的不合格项共64项。
1.2 不合格项收集方法
1.2.1 三个负责人联检 共查出17 项不符合:建筑、设施与环境2项;安全与卫生4项;设备2项;记录4项;监控和持续改进4项;血液制备1项。其中质控科4项;办公室1项;机采科1项;体采科5项;成分科4项;供血科1项;献血办1项。
1.2.2 内部审核 共查出16项不符合:质量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文件、组织与人员、建筑、设施与环境各1项;血液标识和可追溯性2项;记录4项;安全与卫生、设备各3项。其中,办公室2项;质管办、机采科、体采科、成分科各3项;供血科、检验科各1项。
1.2.3 外部督导检查 2013年省督导检查提出26项建议: 质量体系文件6项;设备2项;安全与卫生4项;标识和可追溯性3项;记录5项;监控和持续改进5项;血液检测1项。其中质控科7项;办公室4项;机采科3项;质管办7项;检验科1项;献血办4项。
1.2.4 上一年(2012年)度管理评审 提出5项改进项目,质量体系文件2项;设备1项;物料1项;血液检测1项。质管办1项;献血办1项;办公室2项;检验科1项。
2 不合格项按标准条款列表
在Excel2003电子表格中按条款统计不合格项,并计算出《血站质量管理规范》每个条款发生率,形成不合格项统计分析见表1。按科室统计不合格项条款,计算出《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各科室条款发生率,形成不合格项的发生率见表2。
3 统计结果
3.1条款发生情况统计结果
从表1中发现64项不合格项主要发生在以质量体系文件(实施性、规范性)、安全与卫生(医疗废物处理、消毒记录、消毒液的使用)、记录(填写不规范、不及时)、监控和持续改进(检测不及时、纠正措施不到位)等条款,其中以条款记录存在问题最多。
3.2科室发生情况统计结果
通过按科室统计不合格项的发生率,发生在质管办、办公室、质控科等部门较高。质量体系文件、记录、监控和持续改进归口科室是质管办,质控科是安全与卫生管理部门,见表2。
4 讨论
4.1不合格项原因分析
该站对发现的不合格项认真做了原因分析:①部分员工质量管理意识淡化,安全理念减弱;②惯性思维,凭经验做事,忽视签名的法律意义;③工作中不注重自该防护,安全意识需要加强;④消毒液使用不统一、消毒记录不规范;⑤文件评审周期长;⑥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效性弱;⑦设备和物料管理不到位。
4.2不合格项应对措施
①加强全员“一法两规”和本站质量体系文件的培训,必要时进行考核,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一法两规、体系文件的知晓率,并融入到现实工作中;②加强签名的法律意义教育,杜绝以经验代替规范的工作理念;③完善安全与卫生管理,各科室规范医疗废物记录填写及交接,加强自该防护理念;④质管办规范各科室记录填写及交接,统一消毒液的使用方法;⑤定期评审体系文件,增强文件的指导性和实施性;⑥针对不合格项应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分析原因,制定详实、可行的纠正预防措施,消除并尽可能杜绝已经发生的不符合工作;⑦加强设备监管,做好设备档案和设备状态的及时更新。
体系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组织如果不对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有效地管理,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组织的管理就会处于松散或混乱的状态,而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既是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为组织提供改进不良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佐证。只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审核,查找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分析原因,提出纠正预防措施,进行整改,并监督纠正措施的实施,才可以提高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4号)[P].2005-11-17.
[2] 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67号)[P].2006-04-25.
[3] 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83号[P].2006-05-09.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ISO9000 PDC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1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代后,买方市场的格局逐步转变,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应运而生:第一,全员参加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要求企业从上自下所有人员都参与到质量改进活动中;第二,全过程的质量,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过程到原料采购、生产、检验直至最终的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从起点到终点做好改进及控制,保证质量;第三,全面的质量,用全面、系统的方法,结合科学的管理、信息、统计等工具,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管理对象、管理范围、参加管理的人员。它注重顾客需要,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并力争形成一种文化,为持续改进提供保障。
2 ISO2009
ISO9000族标准强调质量管理。在当今社会充满竞争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维持其竞争地位,就必须持续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成本、生产率等进行改进,从而满足消费者需要、得到其认可。而产品和服务是通过过程实现的,质量、成本、生产率都是过程的结果。所以,通过对过程进行控制和改进来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和高生产率,是目前企业管理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从本质讲,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以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为基础,是基于过程的管理模式,同时是一种基本的TQM模式,它是对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所需过程的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的集合,所以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识别、建立、控制和改进过程来实现量的改进、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
3 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企业中的实现
最后,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PDCA循环的四个步骤来实施:
3.1 策划阶段
在推行TQM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并组织团队进行任务划分;中层管理者更应承负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协调及负责相关任务。
3.2 实施阶段
第一,自上而下进行普及,组织学习和研究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使组织内全部人员对质量和质量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日后工作中反映出来。通过培训,使企业员工深刻认识到顾客第一,高质量就是顾客第一的最根本要求。通过相关学习,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对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做出适当调整。
第二,通过管理者推动和受益者推动两种途径建立IS09000质量体系,制订企业内各种活动的相关标准,以使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能够对资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衡量。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首先应该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指标及衡量、培训工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反馈,责任制,如何计量等。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保证模式,建立文件化质量体系,如质量手册等。
第三,全员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从最初的组织学习起,通过各种方法,系统性的管理,充分调动组织上下的积极性,调动全员参与。只有全员充分参与,才能使组织内成员为企业带来收益,融入到质量管理的各级工作中,真正实现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第四,监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组织协调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协调部门之间以及质量活动的接口问题,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使各项质量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3.3 检查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在于质量状况的评估,而质量状况反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不良质量成本、顾客忠诚度等,所以对于成本、体系、忠诚度的评估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还应对团队运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与预期目标之间的符合度。
3.4 处置阶段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市场动态信息和竞争对手的过程控制信息,分析与对手存在的差距以及市场变动与自身行为的差异不足,找出差异原因及相关性。
针对已存在问题及潜在问题,将现象和原因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进或预防措施,并分析相关措施带来的效果,阻止或预防问题、不合格现象发生。
通过PDCA循环,根据监测结果,以评价为基础,发现问题及改进机会,然后执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改进目标,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目标等,并以此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促使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以达到持续改进过程。
对于在前一次PDCA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下一次PDCA过程中应继续严格执行分析和控制,进一步采取纠正及预防措施,将不合格的现象、产品控制在最低,从而达到PDCA 的持续循环,并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郝志安.《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刘立互.《全面质量管理TQM》[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陈君宁,李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浅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第25卷.
[5] 石盛林,任利成.IS09000质量体系建立和实施要点.机械管理开发,2005.5 第2期.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可行性
1 公司目前三大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简述
1.1 TS16949质量体系(QMS)运行情况
公司2009年通过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每年天津华诚认证中心对我公司进行一次监督审核。为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主管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处每年根据公司生产情况及中心的入厂外审时间安排编制了体系内部审核的年度计划,为实行内审效益的最大化,节约人、财、物资源及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为减少各部门的工作量,质量管理处在编制年度审核计划中已将国家3C强制认证体系(包括3C零部件认证)、国家环保一致性认证、各车型免上检测线要求及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全部涵盖。年度审核计划中要求每年进行两次全要素的内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月度评价四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两次),以保证体系在全公司范围内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及适宜性。
目前公司具有体系内审资格的人员有三十余名,除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处的专职体系管理人员以外,其余均为各相关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在进行内部审核(包括月度评价)时,质量管理处均编制详细的审核计划并提前最少一周时间发放至各相关单位,以利于各单位统筹协调好时间及配合人员,一次内审一般安排两天时间完成,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质量管理处进行统一的整理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发放至各责任单位要求其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制定出纠正措施并按措施要求整改完成,质量管理处专职体系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完成情况的跟踪验证,并将结果纳入对各单位的考核中。
1.2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公司2006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2007年通过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因这两个体系在认证的筹备时间上的相近和标准的条款上的诸多相似,且主管职能部门均为技安环保处,所以在一开始就考虑到两个体系在文件上的整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后,体系文件运行了一年就融入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目前公司现运行的为“二合一”的体系文件。因这两个体系监督审核的机构均为同一个(中国认证中心安徽处),为OHSAS18001体系通过认证及ISO14001的第一次监督审核提供了诸多便利,减少了公司的体系认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目前公司具有ISO14001、OHSAS18001体系内审资格的人员有28余名,考虑到审核基础和能力的因素,其共享了质量体系内审员的平台,ISO14001大多数均为质量体系的内审员,而OHSAS18001考虑各单位的安全主职在于安全员,因此增加了各单位的安全员为内审员。
2 公司进行“三标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三个标准的管理原理、条款结构及运行方式相同或相近
2.1 三个标准的管理原理相同
QMS、 EMS、OSHAS均以戴明原理为基础,遵照PDCA循环原则,不断提升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三者都运用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都要求遵守法律、法规,持续改进,全员参与,事前预防,满足顾客或社会、员工和其它相关方的要求,文件化、系统化的全过程控制等。
2.2三个标准的条款结构相似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三个管理体系对方针、目标、机构与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及记录的控制、监视和测理、不符合纠正和预防、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基本要素的要求相同,体系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三个管理体系的要素多数是相似的。例如:TS16949标准,在其附录A中给出了TS16949与 ISO14001标准的各要素对照表;在OSHAS18001∶1999标准的前言里,强调了与ISO9001∶2000、 ISO14001∶1996的相容性;ISO14001∶1996与OSHAS18001∶1999的相容性。
2.3 三个标准的体系运行方式基本相同
三个体系均遵照PDCA原则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四个循环模式,在循环运行过程中实现持续改进。三者对体系内审、管理评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的要求相同,公司可以进行联合内审和联合外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三个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融合于生产操作规程中,以简化现场的文件及有利于操作者现场执行。
另外,公司ISO14001 与OSHAS18001的整合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因为 EMS与OSHAS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及标准条款名称基本相对应,整合成一体化相对有一定的基础,难度较小。
3 三个标准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
3.1 运行过程中管理工作将有许多的重复
因公司质量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同,存在着体系各自独立运行和维护的问题。这样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常会发生许多管理工作重复的现象,例如: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文件修改、发放、记录管理、现场和作业标准管理、内部审核、不符合纠正及验证等,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需要花费精力进行协调。
3.2 体系文件管理难度大
虽然公司质量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第二层次文件已整合为二套(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二个体系文件已整合为一套),但还是存在着文件管理职能不统一,文件管理要求不一致的问题,直接导致执行单位现场文件量大、现场作业人员不易理解的问题。
3.3 体系运行成本大
目前公司质量体系年度审核计划规定进行每年2次的内部审核,月度评价每年进行3次,加上TS16949、10012、3C、环保一致性认证机构至少每年各1次的监督审核;14000、18000的内部审核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公司一年之中至少要实施十三次内外部体系审核,每个月实施一次,一年12个月的时间都分配不过来,给公司造成沉重的运行负担。
3.4 体系内审员培训成本大且效率不能最大化
因目前公司的各体系内审员的取证是分别进行的,培训成本较大,且人员不能做到统一,有的取得了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但并未取得环境、安全的内审员资格,反之亦然,各体系内审员在日常工作中各司其责,缺乏沟通和交流,再加上主管职能部门不同,如果在信息沟通上不畅,则内部管理的效率必将大打折扣。
4 三个标准管理体系整合的方法
4.1 组织机构与职责的整合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没有包含所有的部门,特别是与质量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后勤部门及相关现场,但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包括全体员工和所有部门,因此,在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时,需要重新考虑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的部门需要在整合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中明确注明。整合的管理体系的职责需要重新划分,应考虑将三个体系的管理职能合并到一个主管部门,以便于统筹管理体系运行,减少因多头管理造成的低效和内耗。
内审员多重资格培训和多体系参与:目前公司现有内审员中对所有体系运行情况熟悉并多体系参与实施审核的人员,能力很有必要提高。公司的体系整合后,内审员就必须具备多重资格,这样内审员的人数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系的运行和维护可由少数兼任的内审员完成,可为公司节约不少费用同时也可提高内审效率。
4.2 体系文件的整合
目前公司已将环境和安全管理手册合并为一册,质量手册是单独一册。而程序文件可以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三合一的程序文件,可以合并编写和不太适宜合并的条款详见下图。
因此,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后,在已有的质量管理惯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兼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
对于各部门管理体系第三层次文件来说,相对较对简单,只要根据公司的程序文件的要求及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进行合并编写即可,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文件管理的工作量,也方便了作业现场的使用。
4.3 管理体系运行、维护的整合
如果组织机构和职责已明确、体系管理文件已整合,则管理体系运行、维护的整合已非难事。只要按照体系有效运行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工作即可。如:培训、内部审核、文件修改、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等。这样可大大减少维护管理体系的人力、时间、资金等资源的投入。
5 结束语
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不仅仅是管理体系文件的整合,也不只是简单的管理职责合并,而是内在的整合。通过参加公司开展的对供应商的二方审核中发现,凡是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企业均对所有管理体系进行一体化整合管理,如佳通轮胎合肥分公司,其管理体系即与总公司有一定的接口,也有其独立运行性。他们的体系以TS16949(一般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常做的体系认证)为载体,将ISO14001等体系全部按照PDCA循环原理融入TS体系文件中,由一个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经济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鉴于许多企业成功的事例,我公司的管理体系的整合是有依据和一定的基础的(目前已实现了部份体系的整合),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持续改进,一定能够实现目标。因为体系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TS16949(2009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
[2]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
[3]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6-02
一、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概况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环境监测站(简称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是县(区)级监测站,隶属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工作上受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领导,业务上接受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和质量控制,是社会公益性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水质监测室和气声监测室3个业务室,目前在岗人员1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8人,可完成9个大类245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涉及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室内空气等8个领域。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山东省计量认证,2001年通过计量认证复查;2007年1月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主要负责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监测、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纠纷仲裁监测、科研性监测和社会服务性监测工作。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受干扰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有质量负责人、质量控制员和报告编写员3人。负责组织环境监测质量质控考核、持证上岗考核、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工作人员偏少,监测站工作人员大都身兼数职:质控员往往承担实验室分析工作,质量负责人需要协助完成部分现场采样任务,内审员、监督员要同时承担多种职务。因此,质量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环境监测过程之外。质量管理机构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监督性,使得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和系统性研究方面存在欠缺。
(二)认识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人员老化严重,平均年龄43岁,大部分工作人80年代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经历了环境监测的多次变迁。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三)工作任务重,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
随着省局“四个监管办法”和涉铅重金属企业监测等一些工作的全面开展,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的工作日益繁重。2006年监测站年度获得有效监测数据1.3万个,2010年为3.9万个。在工作人员未变化的情况下,监测工作量成倍增长,采样人员、实验室分析人员和质控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于应付状态,给监测站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新的隐患。
(四)对现场监测质量控制不重视
目前,我们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多集中在实验室内的分析过程,忽略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如果样品本身就不具代表性,在实验室内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程序文件》中设有专门的《采样管理程序(CYHJ-02-16)》和《样品管理程序(CYHJ-02-17)》,但是由于现场监测工作的特殊性,程序执行情况存在监管空白,影响了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
(五)质控手段僵化,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目前质量控制手段仍局限于盲样考核、平行样比对、加标回收、及密码样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评价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而且,由于技术、人员和认识的限制,监测站目前质控工作明显存在重环境质量监测轻污染源排放,重实验室分析环节轻现场监测环节的现象。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三、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对策
(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转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办〔2009〕56号)要求各级监测站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质量意识,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夯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1]。因此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体系有效运转是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首先,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监测站每个科室和人员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层层监督,层层把关,真正把监测质量搞好。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进行必要的考核,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奖罚。再次,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程序,把质量建立在依据标准、精确计量和严格监督的基础上,确保监测计划、操作规程及各项技术文件的准确无误,使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能迅速、准确、畅通地得到反馈和处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因此,应全面提升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体系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观念,这是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再次,只有不断加强质量教育工作,使每一位成员从思想上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并自觉参加质量管理,才能使质量管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质量教育是加强质量管理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通过有组织、有步骤地普及、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提高人员素质,防止知识老化、陈旧,为提高监测质量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使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工作全过程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为了使质量控制工作更好地融人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能较快的发现存在错误的环节,有利于对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进行纠正,使现场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编制现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表。质量监督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依据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检查表检验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成情况。
今后,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应加强现场采样、现场测试和样品保存等质量管理薄弱环节质控制措施的研究,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从环境质量到污染源排放,从实验室内分析测试到监测全程序、全方位的转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四)拓展质量控制领域 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应覆盖环境监测的全部领域、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因此,应尽快拓展质量控制领域,将新的监测领域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应针对新型实验室分析测试设备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另外,城阳环保分局监测站现在的质量管理途径非常单一,已不能适应合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质量管理途径、寻求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四、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而,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获得则依赖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5
“破窗理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最早提出,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便给人造成一种无序无规则的感觉。在血液管理中也要谨防“破窗”现象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血液安全列为全球卫生工作重点之一,并将临床合理用血列为血液安全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血液的可得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世界范围内采供血服务和临床输血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宣传普及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观念,积极倡导自身输血的科学理念和营造互助献血的良好氛围,降低异体输血风险,同时促进血液供需平衡,奉化市中医院就用血管理――“质量是血液管理的核心和生命”召开了临床用血工作会议并进行多次讨论,现报道如下。
1 防止质量体系的“破窗”现象
目前,各地血站均按“一法两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大部分血站通过了ISO9000认证,有的甚至通过了实验室认证,可谓制度健全,体系完整。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总会有部分人去破坏制度,就像无论法律体系如何健全,总会有人去钻法律空子一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在细节上不注意,可能会给血站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质量管理,不仅要建立按“一法两规”的要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的质量体系,更要注重制度的建立与持续改进,还要注意提高员工的执行力。“破窗理论”提示不仅要预防“破窗”,还要注意“修窗”。当体系文件不适应工作需要,或者出现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现象时,应及时修订体系文件。当发现员工执行力不强时,及时予以纠正,才能防止质量体系中的“破窗”现象。
2 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
人是第一要素,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采供血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临床血液的安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员工的知识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使员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同时,让合适的人才到适合的岗位上。优化专业技术队伍,实现个人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利益得到保障、关系融洽和睦的员工满意目标。
3 要采取合理的考评机制,谨防质量管理的“破窗”
血液质量管理应当采用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将质量体系的内审与质量考核考评融为一体,月度质量考评与平时质量抽查相结合。定期召开专项质量会议,及时总结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所有不合格,全部列入督查,限期整改。要注意检查考核的目的是发现不合格,消除不合格和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因此,查出问题不能以处罚为目的。注重处罚的后果只能使考核的效果越来越差,被考者不愿配合,考核者责任感会逐渐淡化,最终敷衍了事,考评也就流于形式。奉化市中医院质量考核中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奖罚,不批评,不公开通报,考核结果只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使得员工与管理者、考评人员对质量管理的目标、利益、方向一致,达到人人参与质量管理,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改进不足。员工能够自觉预防窗破、发现破窗、及时修窗。
4 采取的科学内部运行机制
科室之间接口,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关键,如处理不好接口问题,责任不清,工作推诿,难以保证工作有序运行。奉化市中医院开展了院内服务“四转”活动值得借鉴。即采血者围着献血者转;职能科室围着业务科室转;所有科室围着血液供应转;医院围着血液质量转。通过“四转”使内部运行机制良性运转。实现血液质量零投诉,献血者和用血者满意率均达100%,保证了临床用血安全,达到献血者、用血者和员工满意的目标。
5 拓宽监督机制
加强与用血科室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召开临床输血座谈会的机会,及时解决医院用血中遇到的问题,对血液质量、供血服务进行监督,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血液质量。让献血者提出建议和意见,改善采血服务和采血质量。拓宽监督机制,让服务对象及时提醒窗已破或将破,防患于未然。
6 改善环境,夯实基础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的基础。“破窗”现象就是因为局部环境出现问题,导致全局皆输的后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按“一法两规”要求逐步改善工作环境,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引进必需的仪器设备,使之满足采供血工作需要。同时,注意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以杜绝“破窗”现象的发生。
7 强化服务,规范员工质量意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对人性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保障血液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离不开良好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是血液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等,必将影响采供血机构的社会形象。一是规范献血服务,让献血者满意。采血者要履行告知义务,不仅要发放必要的宣传资料,还应对每位献血者告知与献血有关的法律法规、血液生理常识、献血后注意事项、献血后享有的权利及免费用血的有关手续等。规范现场护理,让献血者充分感受到参加无偿献血不仅是一次爱心的奉献,也是一次愉悦的过程享受。献血后要及时告知献血者检验结果,同时要尽量做好免费用血还款手续。要开通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建立电话随访制度,随机对献血者进行电话随访,征求献血者的意见和建议。遇到投诉,要积极应对,主动沟通协调,全方位为献血者服务。二要改善供血服务,应对职工进行职业责任、道德及纪律培训,增强其服务意识,规范其服务行为。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范文6
建筑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最基本单元,其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建筑工程的材料管理具体是对材料的进、出、存三大环节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编制材料计划,采购订货,组织运输,库存保存,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内容。加强材料的管理对建筑企业有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组织好材料供应是保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的物质保证,其次为了防止供应材料的中断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材料储备,这就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加强材料管理是管好流动资金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产量和工效的保证,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建筑材料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的采购问题。建筑材料的采购大多是由项目部完成,但是采购人员很多时候没有做好事前的预算,只有一个模糊的采购意识,没有详细计划,材料采购人员直接根据施工招投标文件、合同以及施工图等对整个项目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行情进行大致的估算,从而导致材料的预算成本较大。甚至有些采购人员勾结材料供应商,材料采购过程暗箱操作,这种现象就难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导致施工过程中用到劣质材料,可能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人身事故。(2)材料收验员、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材料进场验收的时候,建筑企业材料管理人员把关不严,现场收验人员因为各种因素倦怠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符合等。这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材料的合理化管理。材料管理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素质,专业的系统管理知识,熟悉建材市场,掌握各种材料的综合性能,这样才能灵活的处理材料的进出场任务。(3)企业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公司材料管理机制不全,或干脆就没有制定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具体的物资管理程序和材料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在各个环节就没有具体的条框来约束人和物的行为准则。因此,建筑企业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对规范管理,节约材料成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做好建筑工程材料管理的具体措施
(1)材料采购的规范化。为了解决项目部采购预算模糊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工程预算和材料消耗定额,分析编制出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同时采购人员应该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拒绝回扣,抓好采购,入库及其使用前的检验环节,防止材料发生质量问题。建议成立纪律监察部,专门检查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舞私作弊、损公肥私。(2)加大材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要求员工掌握包含各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储存方法、堆放原则等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得加强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材料管理人员。(3)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和体系。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创造效益。一是务必要明确各岗位的材料管理责任。施工项目经理是现场材料管理全面领导责任者;施工项目经理部主管材料人员是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班组料具员在主管材料员业务指导下,协助班组长组织和监督本班组合理领、用、退料;现场材料人员应建立材料管理岗位责任制,等等。二是务必要材料计划管理。项目开工前,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程变更及调整的施工预算,及时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月计划。针对材料的进、出、存三大环节,建立系统的材料管理制度,规范材料管理的程序,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方法和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可以引导和制约材料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同时以经济考核的办法,利用对工程项目材料的管理评比,奖优惩劣,以荣誉和物资为动力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的规范。
总之,节约材料,提高价值,贯穿建筑项目的全过程,无论是材料前期预算、采购还是施工都要控制,督促建设主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责任制、计划、现场管理着手监控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以最低材料消耗、最低成本可靠实现产品功能,只有这样,建筑材料成本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材料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何剑平.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难点与对策.江苏建材.200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