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核心

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听、说、读、写过程中。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出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倾听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些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去理解文本的关键词,首先,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需要认真倾听,还需在倾听中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听出味道,听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说出自我

“我口述我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关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应用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内容,以演讲、辩论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体验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精彩的导入,还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讨论,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引导阅读中需要注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写出水平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以考为准,以教材为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素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贤路.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2011(10).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2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3

一、积极问学: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问题是文本的心脏,也是语文教学的“起搏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懂知识”转向“会学习”,从“学问课堂”转向“问学课堂”,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以“问”引思、以“问”促学。要通过自问、互问,高扬学生语文学习之帆,培育学生语文学习之力,蓄积学生语文学习之能。通过“问”,引领学生卷入语文文本探究之中,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化的洞察力和思维转换的想象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生成不同的文本见解。

例如:教学《变色龙》,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有学生问道,“写两三次变色不行吗?”由学生生成的真问题,探寻文本学习的重点,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通过学生的文本探究,学生把握了“奥楚蔑洛夫是怎样随着案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解了“这种变化之后不变的东西”。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学生自主分析已经学习过的小说人物,将语文推向深度学习。他们有的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的分析范进人物形象,等等。学生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了“问”,学又产生了新的“问”。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感悟人物的形象,领会文本的内涵。通过“问”,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心智,砥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学生在“问学”过程中,要始终站在“课中央”,他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得到充分展现。

二、自主探学:生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让学生形成具备适应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问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探学”。在“探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反刍,通过文本感知、文本思维、文本想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品格修养和人格濡染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讲解、探究、交流,教师要主动跟进、及时把脉、积极问诊、精准回应。学生的自主探学促进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学生探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助学,不仅助语文知识,更助语文学习方法、助语文学习平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自觉地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技术平台,借助“观看微课”“观看微视频”等学习方式展开跨界、跨域学习。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外书如《古文观止》,借助“古诗文网”“百度百科――岳阳楼记百科”“百度贴吧――岳阳楼记吧”“百度图片――岳阳楼图片”等平台展开“先学”。学生将先学中的问题在微信、朋友圈中晾晒,引发热议。在先学基础上,引I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文章音韵美(词句平仄)、音乐美,感受文章语言美(词句的长短)。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美写法,如第二自然段白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第三、四自然段工笔――“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学生披文入情,领略秋日和春天洞庭湖之美,尤其是表色彩的词句,学生欣赏、感悟。剖析文本结构,领略文章虎头豹尾之艺术。尤其是描写洞庭风光的结构,明与暗、阴与晴、悲与喜,从“景异”暗示“人异”,即古仁人的异乎寻常的忧乐观。由景而人,学生感悟文本中内化了作者的人格之美。学生受到情感濡染、品格教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标高。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形的,具有可触摸、可操作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是无形的,具有指向性、统摄性等。自主探学,教师不仅给予学生文本赏析之方法,更给予学生文本学习之方法、资料搜集之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一如印度教育家米特拉所说,“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不再需要语文、数学,大家需要三项技能: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

三、深度研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必须让学生展开深度研学,重现文本的魅力。文本语言背后的东西是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附着在语言文字之上。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马克思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深度研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深度的精神对话,引领学生的言语思维、言语想象,完成从“言”到“意”的转换。文本的“言”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意”,学生就有了表达欲望、诉求、冲动。因此,在深度研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语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等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生成。

例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于诗歌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笔者教学中抓住“悬”,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文本思维、想象:如果帆端端正正高挂,风非常猛,帆会成什么样子呢?帆只能成为弧形。只有顺风、和风,帆才能够“悬”,所以“正”字隐藏着风顺、风和的意思。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在怎样的水面上航船帆会“悬”着?只有开阔的水面,才能有此景。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风和都不会有此景象。因此,著名诗评家王夫之指出,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另一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敏锐捕捉“生”“入”两个诗眼,让学生联想一天的日升日落,昼夜更替的壮观美景:当残夜还未消退尽,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经呈露春意。这一联开阔雄壮、气魄博大,因此受到了当时宰相张说激赏,写成条幅高悬,以作为范式。这种对于诗眼细节的捕捉是需要师生、生生对文本展开深度研读、深度开掘的,甚至需要用一种“文本崇拜”的姿态来研读文本的。只有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精致化的解读,语文教学的大树才会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难度,然而要想让学生通过文本字面的意思理解文本的内涵、表达的精妙,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却不太容易。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文本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通起来,引领学生展开文本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言语禀赋、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才能有效避免文本解读的浅表化、随意化。

培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圆心。围绕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语用,发展学生的语思,形成学生的语感,进而建构语文教学新的实践样态。学生的文学经验、文本解读经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基”,能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效给养,催生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发育。

参考文献

①戚成林:《发展核心素养》,享受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年第5期。

②陈连林:《深度学习:致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年第2期。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教育;核心素养;教学

核心素养是是在教学中形成的,要培养好核心素养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打造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发展,义务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现在时代的重点话题。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学生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尝试才能成功,最后才能实现创新。语文的课程核心在于对语言的应用,并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要培养创造能力,人格的品质,与社会相符合的审美能力。

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创新就是对现在的改变,创新并不是对原来的事物进行完全的否定,而是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进行自我否定才能进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就是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拥有新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行的过程当中要以学习时间为基础,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积累下来,这是就需要应用好的方法,首先;会比较和鉴别的方法,进行的知识的深刻领会,同时发展同学的思维,让同学可以自由的发挥,发挥出自己的状态。还可以让同学进行话剧式的扮演,对文中的人物深刻的理解,深入的审视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注重创新和实践,创新和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之中可以提高对课题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

二、对自己品格的打造

人格品质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其就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民族思想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的过程之中,要重视品格的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宣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思想,宣传党的思想,发扬雷锋精神。重视阶段性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使初中生能接受,初中生的交友意识增强,要给学生灌输与人和谐想相互的理念和思想。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平时就要认真的观察,主动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诚实,言行得体。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上要求学生要有真情实感,符合实际的情况,在读文章时要有感情,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有自己的创造性。

三、有符合和谐社会的审美能力

我国对教育特别支持美育的发展,也是党的重要方针内容,我国提倡“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教学中也有许多的四美内容,如《我的老师》作者在以一个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回忆儿时在老师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了对老师的热爱,尊敬和感激之情。《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不仅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使得同学的心灵得到美学的教育,是同学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感染力。在心灵美的同时还要增加语言美的教育,初中的语文教材,都有语言美的特点,内容有语言美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快学生的进步。还要进行对学生的行为美的教育,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述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描写了他目前的精神状态,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揭示了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展示了他作为音乐巨人的内心世界。赞颂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等等一些积极向上的行为,需要学生去学习,通过对行为美的学习,让同学产生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同时规范自己。

对学生环境美教育,环境美包括很多的方面,首先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人和人交流上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有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在自然环境的美上,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例如:人类打造的万里长城,使得中华民族出现了雄伟的地标,还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人文的景观,还有对环境的改造治理,美化城市,沙漠的治理、草原的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更好的教育学生对环境美的认识。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5

一、 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

准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字词,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要义。所以,聚焦口语交际,必须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让学生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自由穿行。例如,在S版五下《猫》的教学中,学生发现老舍先生在描述猫尽职的性格特点时,写得特别精妙:“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猫的尽职?

生:屏息凝视。

师:为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解释一下“屏息凝视”的意思。

生: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

师:那么,现在谁能“屏息凝视”一分钟呢?同学们纷纷举手,闭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板。

师:同学们现在感觉怎么样?谁能跟老师分享一下“屏息凝视”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无法呼吸,太辛苦了!

师:一分钟就喊苦喊累了,那你看看猫屏息凝视了多久啊?

生:好几个钟头。

师:那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生:猫在抓老鼠的时候一动不动,非常专注。

师:这说明老舍先生家的猫是一只非常――

生:尽职的猫。

师:那表示专注认真的词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吗?

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师:哇,真棒,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现在谁能用“屏息凝视”说一句话呢?

生:老虎屏息凝视,注视着山羊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积累了词语,而且学会了运用这个词语。灵活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只有持之以恒地聚焦语用,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与运用词语,假以时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会提高。

二、 以精妙绝伦的句式表达为切入点

“聚焦语用,关注表达”,是一线教师早已达成的共识。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鲜明突出的对比句,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等,都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品味。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精妙绝伦的句式表达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句子里徜徉。例如,刘美芳老师在执教《七律・》时,就非常关注课文表达方法的渗透。仅仅一节课,同学们就理解、掌握了比喻、夸张和对比等多种表达方法。她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智慧的,为语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 以别出心裁的篇章布局为着眼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篇章布局,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基础教育阶段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有: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多以时间先后为序,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来写;横式,多以空间为序,常见于游记中;总分式,即先总述,再分述。例如,S版五上语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文的篇章布局就非常巧妙:课文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分为三个部分,将柳公权铁骨铮铮的良臣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别出心裁的篇章布局为着眼点,为学生的谋篇布局有效导航。

四、 以独具匠心的空白之处为激发点

“无字处皆有意”。作者的留白,无一不寄托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填补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与课文融为一体。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也是最需要锻炼的时期,解读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想象和构思,能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添砖加瓦。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独具匠心的空白之处为激发点,为学生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例如,S版五下《冬不拉》一文:当王子拿着匕首捅向瞎熊时,作者却出乎意料地留下了一串省略号,真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教师可适时激发学生进行补白:仔细观察第13页插图,发挥想象,将省略号化为一幅幅精彩的打斗场面,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激活了文本,赢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但我们也切忌泛滥式的补白,切忌见缝插针,牵强附会。补白必须围绕文本而生,因文生情,以促进学生思维。

五、 以紧扣课后重点的思考题为立足点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思考题,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后思考题的设计都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聚焦语用,我们必须关注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巧迁移。例如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提灯女神》一课的课后一道思考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再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的伤病员换换药。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范文6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